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

第二章 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

第二章 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
第二章 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

第二章市场结构与经济福利

市场势力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中心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如果产业组织结构中不存在市场势力,或者说,即使存在市场势力,但不会对资源配置效率发生影响,更不会引起社会福利的变化,那么,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组织政策就没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正是由于有市场势力的存在并且对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发生着影响,所以,才有研究产业组织状况的必要。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福利经济学关于市场绩效的内容进行一些必要的复述,以便对市场结构、市场势力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福利经济学衡量企业行为进而考察市场结构的绩效所用的一个概念是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它将企业的行为与社会福利的变化联系起来,借以检验什么样的企业行为会增进社会福利,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社会福利的下降。我们首先说明在竞争性市场结构中企业的行为及其结果,然后解释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特点、市场势力及其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获得利润最大化而导致的社会福利下降。

第一节完全竞争与资源配置效率

一、完全竞争的条件

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市场被认为是完全没有市场势力的市场,任何企业的产量的增加或者减少都对市场价格不会产生影响。完全竞争性市场之所以没有市场势力,是因为:

第一,产业缺乏集中度。市场中企业数目众多且规模小。每个卖者或买者提供或需求的产品数量都非常少,单个的卖者或买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

第二,产品的同质性(Homogeneity)。产业内各个企业提供的产品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别,完全均质的产品具有完全的替代性。

第三,完全信息条件。生产者和消费者掌握市场的全部信息,既了解市场上每个生产者的产品、技术和成本,也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和支付能力,企业生产销售活动以及消费者的购买活动的信息完全对称。

第四,不存在进入和退出壁垒。不存在进人与退出障碍,新企业进人产业或原有企业退出产业有充分的自由,生产要素在产业间转移没有任何阻力。

二、竞争性市场结构中企业的长期均衡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保证了厂商和消费者都是价格接受者。因为消费者不关心供给者,对价格拥有完全信息,厂商转向不同的消费者时不承担交易成本,并且任何将产品价格提到市场价格以上的厂商都会立即发现它的产品卖不出去。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没有动力将定在市场价格以下,因为在当前价格下他就可以卖出所有他想卖的产品。因此,消费者认为价格在他们的控制能力以外,他们找不到愿意低于市场价格出售产品的厂商。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代表性企业的长期均衡可以用下图直观地表示。

LMC LAC

SAC SMC

P e

0 Q e

图2-1 完全竞争下企业长期均衡

如图2-1所示,完全竞争性市场结构的长期均衡说明,在无任何市场势力的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这是因为:

Q不仅位于其短期平均成(1)在竞争性行业长期均衡点E上,每个企业提供的产量e

本曲线(SAC)的最低点,而且也位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的最低点上。

(2)按以上的结论类推,如果每个行业属于完全竞争性行业结构,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等于长期边际成本,也等于短期边际成本,即P = LMC = SMC,就意味着社会所有的可

利用的资源能够在各个行业自由地流动,所有资源在各种用途上达到了最优配置状态。

(3)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由于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意味着市场价格已经降到生产者能够承受的最低点,如果价格继续下降至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以下,企业就会亏损。因此,在完全竞争性均衡价格水平购买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所支出的消费成本是最低的。

(4)完全竞争性市场结构能够使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及总剩余最大化。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指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价格与其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是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产品的销售价格是他出售商品时实际获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总剩余(Total Surplus)是生产或销售一定单位产品时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得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总和。

因为长期均衡的性质很值得研究,所以完全竞争模型只是它的一个价值参照点。在一个竞争的经济中,均衡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的,即不可能再配置资源以达到在不损害其他参与者的同时使一个市场参与者的状况得到改善。这个产量水平的效率被称为配置有效(allocative efficiency),它要求多生产一单位产品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那生产的产品就太少了,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那么生产的产品就太多了。在竞争性均衡里面,价格即单位商品所付出的价值,等于社会生产最后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成本。这就保证了厂商生产社会最优产量的产品。

竞争性均衡也显示了生产有效性(efficiency in production)。在长期均衡中,每个公司都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生产。产出是以最小成本的要素组合生产的。高成本的厂商也会被迫退出市场。

竞争性均衡的第三个性质是,每个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内都获得零经济利润。因此只能获得它们的机会成本。

第二节市场势力及其决定因素

产业组织理论及其产业组织政策几乎都是围绕市场势力这个中心问题而展开的。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什么是市场势力?如何判定市场势力的存在?

第二,市场势力对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企业如何获得并且保持市场势力?

第四,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是否对市场势力发生作用?其作用对资源配置效率及其社会福利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如此等等。

因而,市场势力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命题。

那么,什么是市场势力呢?如果将其进行简单定义,所谓市场势力,就是企业将其产品的市场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的能力。

一个企业将其产品的售价抬高到边际成本以上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其他供给者的替代程度。决定市场势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供给替代。供给替代的可能性依赖于消费者转买提供同类产品的供给者的程度。如果消费者不能够转买其他供给者提供的同类产品,一个供给者可以方便地减少产品供给,那么,该供给者就拥有市场势力。

(2)产品的差别与消费者的偏好。

对于不同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虽然它们之间的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但如果某一企业提供的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质量、外观、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客观的差别性,或者该企业提供的产品根本不存在“客观上”的差别,通过诱导性广告使得相当多的消费者在“主观上”认为该企业的产品就是有特点,导致消费者的消费偏好集中在该企业的产品消费上,那么,该企业就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其市场势力的大小取决于它在将它的产品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产品方面的成功程度。

(3)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或合谋关系。

提供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是合谋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有时甚至是最重要的市场势力的决定因素。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属于竞争性的,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实施降价策略,轮番销价的结果就可能导致价格降到接近完全竞争状态的水平。如果一方采取降价策略而另一方置之不理,另一方就有可能失去已有的市场销售额。因此,他们之间的竞争程度越强,他们各自的市场势力就越小,甚至根本产生不了市场势力。与此相反,他们虽然提供同类产品,各企业之间的产品具有很强的相互替代性,但并不引发竞争,而是合谋,结成联盟共同限制产量和提高价格。共同提价而不是单独提价更可能有利可图,一旦形成这样的合谋关系,就会形成强大的市场势力。

我们可以以OPEC为例,来形象地理解市场势力及其决定因素。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作为一个跨国性石油卡特尔集团,该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世界石油价格。在1973—1974年,OPEC将油价从每桶3美元提升到每桶14美元,不断

推动价格上涨甚至在1979年使每桶石油的价格上涨到30美元以上。在1990年代中期,世界每天对原油的需要量大约是6.9千万桶,OPEC每天的生产能力大约是2.85千万桶。而OPEC每天实际的产量大约在2.5千万桶左右。显然,其实际产量在生产能力之下。如果按它的生产能力向世界市场提供原油供给,原油的价格大体在每桶10美元左右,按实际产量供给世界石油市场,其价格则在每桶16美元左右。

OPEC之所以具有市场势力,支配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主要是因为面对世界石油消费不断增长的需求,由于缺乏另外的石油开采者替代OPEC向世界石油市场补充供给,致使OPEC有条件通过人为的减少产量抬高价格。当OPEC减少产量抬高价格时,虽然非OPEC 国家可以增加产量,但它们增加的产量不足以弥补OPEC减少产量造成的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缺口。

第三节市场势力与利润最大化

一个拥有市场势力的企业在经济学理论上被称为“价格的决定者”(Price Maker)。作为价格的决定者,它的产量决策直接会影响市场价格。如果它希望卖出更多产品,就不得不降低价格,与此相反,如果它销减产量,就会引起市场价格的上扬。当然,这要取决于它所面对的需求曲线的形状。价格的决定者面对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如果它所面对的需求曲线是水平的,那么它就是属于价格的“接受者”了(Price Taker)。

独家垄断企业拥有绝对的市场势力,它不担心是否有另外的企业对它的价格策略作出反应。它的利润依赖于消费者的行为(需求函数)、它的成本函数、价格和产量。

一、简单图示

那么,垄断企业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怎样实现利润最大化呢?我们可以通过下图直观地进行分析。

P 1

MC

P*

P 2

D=AR

MR

Q 1 Q* Q 2

图2-2 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如图2-2所示,市场需求曲线D 也就是该垄断企业面对的企业的需求曲线,也是它的平均收益曲线AR ,边际收益曲线MR 与边际成本曲线MC 的交点所决定的价格为P*,产量为Q*。我们说这一产量是垄断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销量,为什么?

假设该企业选择小于Q*的产量Q 1,并且得到高于P*的价格水平P 1,此是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MR -MC > 0),意味着该企业可能进一步增加产量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该企业不断增加产量,直至达到Q*的产量水平(即直到最后增加的产量的边际利润为零)。Q*点的产量水平使得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因而,虽然在低于Q*点的产量Q 1导致了较高的销售价格P 1,但不是属于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

那么,高于Q*点的Q 2产量水平是否是最大化利润产量呢?因为在Q 2点相对应的边际收益MR 低于边际成本MC ,意味着减少产量将可以增加总利润,不断下调产量直至Q*,因而,在MC = MR 处相对应的产量Q*和价格P*可实现其利润最大化。

二、代数形式

用代数形式也可以推导出同样的结论。垄断者通过市场势力获取远远高于竞争性条件下的垄断利润,其利润可以表示为:

)()()()(q c q r q c pq q ?=?=π

其中,)(q π为利润, p(q)为价格,q 为产量,c (q)为成本, r (q)总收益。

当q 从0开始增加时,利润也相应增加,直至达到一个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因此,利润最大化的q 就是使得q 的一个微小增加带来的利润增加正好为0(即

0)(=dq

q d π的产量,即: 0)()()(=?=dq

q dc dq q dr dq q d π 则,

dq

q dc dq q dr )()(= 而

MR dq q dr =)(, MC dq

q dc =)( 所以,

MR = MC

第四节 市场势力的测量

企业是否拥有市场势力或是否通过市场势力获取利润最大化,关键在于定价水平。从理论上讲,不具有市场势力的企业其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经济利润为零;对于拥有市场势力的企业来说,如果它借此获取正的经济利润,其价格要大于边际成本。因此,在理论上测量市场势力的方法就是考察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

1934年阿巴·勒纳(Abba Lerner )提出了测量市场势力的指标,被称之为“勒纳指数”(Lerner Index ),即

p

MC p L ?= 该指数还可以用企业面对的需求弹性来表达。 因为])()(1)[()()(])([dq

q dp q p q q p dq q dp q q p dq q q p d MR ×+=×+=×=-------------(1)

而需求的价格弹性为:q

q p q dp dq )()(×?

=ε 所以 (1)可以变为: )1

1()(ε?×=q p MR

令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 = MC ,并且价格不用函数关系而直接用p 表示,则

MC p =?

)11(ε

解得: ε

1=?p MC p 所以

ε1

=L

也就是企业的市场势力与商品的需求弹性有关,弹性越小,市场势力越大,反之则相反。 勒纳指数的值总是在0~1之间,L 值越大,市场势力越大。在完全竞争状态中,由于MC p =,所以L = 0。

应该说勒纳指数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检验值,现实活动中很难进行精确地计算,因为企业的边际成本是难以测定的。

第五节 市场势力与社会福利

按自亚当·斯密以来的竞争有效理论,竞争性市场其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此状态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而市场势力的存在尤其是拥有市场势力的企业运用市场势力获取利润最大化,对社会福利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一、垄断配置无效率

一种极端的情况是行业的独家垄断。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势力将价格定到边际成本以上,当然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受损,也就是减少消费者剩余,增加了生产者剩余。如果是属类

似于一个口袋的钱转移到另一个口袋使总钱数没有发生变化那样的情形的话,社会总剩余不变,意味着社会福利不会受到影响。然而,垄断势力往往通过产量控制的手段达到抬高价格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的,产量的控制并抬高价格不仅使消费者剩余的减少,而且会导致社会总福利的下降。如下图所示。

P*

Pe

Q1Q* Q2

图2-3 独家垄断导致的福利损失

从图中不难发现,在垄断条件下,垄断价格Pm远高于竞争性价格Pe,而垄断产量低于竞争性产量。图中的阴影部分是社会福利净损失。

价格越高,市场势力所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也就越严重。垄断势力所导致的社会福利净损失还取决于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以及市场规模。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足够大,那么垄断场上就不能制定任何高于标记成本的价格,因为价格上涨,哪怕是轻微的上涨,消费者就不会购买。随着市场需求弹性的下降,垄断厂商抬高价格的能力和净损失就会增长。另外,市场规模越大,与垄断势力相关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就越大。

二、寻租活动

当然,在现实中,垄断造成的社会资源配置低效率不仅仅表现在以上方面,例如,垄断者为获得垄断利润或为保持垄断势力,花费大量的钱财去游说政府官员,或者采取多种措施避免反托拉斯调查等,这一系列活动都会造成资源浪费。

Posner(1975)认为,独家垄断的社会成本应该相当于厂商所能获得的独家垄断利润。因为厂商把部分资源浪费在不会产生社会价值而旨在维护或获得独家垄断势力的活动上。无

论是私人独家垄断还是政府管制造成的独家垄断都会产生租金。相关行为主体之间的竞争会导致寻租活动的支出总额等于预期垄断利润,从而造成租金浪费殆尽。

当然,租金耗尽是一个非常极端的结论,但是该论点本身还是很有意义的。厂商很可能动用本可用于其他更具生产性的用途的资源来获得租金,寻租活动肯定会导致无效率的扭曲。至于扭曲的程度,那是一个实证性的经验问题。

习题:

1. 假设某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成本为C ,求均衡时候的价格、平均成本、厂商

利润;

2. 给定市场需求函数bP a D ?=,此时的市场的勒纳指数;

3. 给定市场需求函数bP a D ?=,厂商的单位成本为C ,求完全垄断市场的均衡时的价

格,厂商利润,并比较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社会总剩余。

主要参考文献

[1] 弗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商务印书馆,2006年中文版。

[2] 马西莫?莫塔:《竞争政策——理论与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文版。

[3] Stigler, Goerge J. 1957, Perfect Competition, Historically Contemplated,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5.

[4] Lener, Abba P. 1934, The Concept of Monopoly and the Measurement of Monopoly Power,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 157-175.

《福利经济学》(复习提纲)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 2010.10.10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 一、填空或选择题 1、实现社会福利的途径有:政府、慈善机构或社团、社区及私人提供。▲▲ 2、从全球来看,社会福利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起内涵的,进入20世纪,社会福利才逐渐走向 制度化和社会化。 3、对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我国一般将社会福利从属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由四个部分 组成:社会救助(最低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工薪)、社会福利(最高)、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军人及家属)。▲▲ 4、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以城镇职工福利为核心的一套相互分割、封闭运行的 福利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有职工集体福利、特殊社会福利、社区社会福利。▲▲ 5、世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剩余型社会福利到制度型社会福利再到发展型社会福利的三个 不同的发展阶段。▲▲ 6、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提出通过收入均等化来实现增进全民社会福利。▲ 7、福利国家最早出现于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邓普1941年所著的<<公民与教徒>>,1948年英国“贝拂里 奇报告”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建成了“福利国家”。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大刀阔斧的推行住房补贴制度改革,西方福利国家改革的共同特点或趋势是福利私营化、福利提供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8、从相信市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到国家干预、全面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发展经历 了从市场到国家的过程,再从全面福利的危机到福利多元化、乃至进一步发展到市场化和私营化,重新倡导市场机制的作用。 9、我们进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理论、逻辑学基本原理,至于 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具体方法:阶段法、国别法、学派法、人物法、文献法。▲▲ 二、名词 1、社会福利▲▲p4页 2、社会福利思想▲p29页 3、福利国家p21页 三、问答 1、社会福利的特征▲▲p9 2、福利国家危机的表现p23 3、从社会福利的世界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来看,改革和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我们有那几方面的思 考。P28▲▲ 第二章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一、填空或选择题 1、先秦是指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最初历经的几个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直至秦统 一以前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 2、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社会福利思想:管仲、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老 子的思想(理想社会,寡欲、无知、知足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礼治,正名分,贫富不均及其解决办法,理想社会形态),孟子(仁学、仁政、小康社会),墨子(民之三患、抨击小盗为盗,大盗为义、提出兼爱说)▲▲ 3、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主要内容:社会阶级结构,共产制度,共妻制,男女平等▲ 二、问答 1、原始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或观点p36、

福利经济学中公平与效率新探

11 《华商》 【摘要】公平与效率问题是福利经济学中的一个难题,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福利经济学家们的一个必修课。本文通过考察福利经济发展的历史,梳理了公平和效率两个概念在福利经济学历史中的含义及其演变,结合十七大中关于公平与效率的阐释,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关键词】福利经济学;公平;效率福利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提高一个社会居民的生活福利水平的学问。如何提高福利水平?有两个方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一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发展,不断提高国民收入,是其一,其二即是改变社会社会资源的分配结构,改善社会资源的分配状况,提高社会的公平程度。因此,在福利经济学中,公平与效率问题便成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福利经济学两个基本而著名命题,他认为,福利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总量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他认为,经济福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虽然庇古的理论受到大家的认同,但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其理论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质疑。希克斯、帕累托等经济学家从不同的方面对庇古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以希克斯为代表的新一代福利经济学家根据效用序数论,以帕累托的理论为基础,反对旧福利经济学将价值判断原则,主张把价值判断从福利经济学中排除出去,进而以实证研究代替定性研究。他们也反对旧福利经济学将高收入者的收入转移给低收入者。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庇古之后的福利经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题,他们认为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利,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那么整个社会的境况就算好了起来。 福利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出现很多新的理论,其中包括社会福利函数论、外部经济理论、次优理论、相对福利学说等。而这些理论的出现,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那就是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尽管以卡尔多、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曾经试图把实证问题和规范问题分开、把效率问题和公平等问题分开来进行研究,但是根据伯格森于1938年发表《福利经济学某些方面的重新论述》一文中提出,卡尔多等人的新研究方向是完全失败的。 正如许多学者所说,公平与效率是一对复杂的矛盾,对于他们的概念和关系的理解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在不同的学 科里他们的概念和关系又各有区别,甚至相去甚远。那么什么是福利经济学中的效率呢?在福利经济学中的效率指的是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最早是由洛桑学派的创建人、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Pareto,1848-1923)在190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程》一书中提出的。帕累托效率是指这样一种社会资源配置状态,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在不损害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境况的前提下,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好,或者说,要改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必定要损害其他社会成员的境况。在这种状态下,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了最大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收入分配是公平的。如果一个经济没有达到帕累托效率状态,那么这个经济体制中存在着一些无效率状态。当产出可以分割时,从理论上讲,帕累托改进将会使得每一个人的境况改善。 关于公平有多种观点,如体现规则公平、条件的公平、机会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等。其实公平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现在我们所说的公平,必须是符合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公平。即合理的公平。所谓合理,就是合自然之理,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之理,合市场经济规律之理。可是这些都不完全是我们福利经济学中所说的公平。从福利经济学产生以来,福利经济学家们对公平的看法也是不断进步的,各抒己见,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派别和观点:(1)功利主义者[庇古(Pigou),1920;豪尔绍尼(Harsanyi), 1955]的效用公平理论。他们把经济福利即总效用作为公平的标准,认为财富分配越平均,福利越大(2)罗尔斯(Rawls,1971)的自由和基本物品公平理论。(3)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 1980、1985)的能力公平理论。从一般的意义上的公平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机会的公平。也就是说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的发展机会是一样的,只要我们努力并提高了自己能力,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这样的社会尊重奋斗,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只要奋斗就有结果。然而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可能有些人并通过奋斗就有好结果,有些人凭关系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公平的第二层含义是指规则上的公平。玩游戏要讲游戏规则,不讲游戏规则就会被淘汰出局,或者受到严重惩罚,这是我们常讲的一句话。好的规则,它必定是公平的。所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两层含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统一的。机会公平是起点上的公平,而规则上的公平则是发展过程中的公平。 这与福利经济学上的公平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说福利经济学上的公平应该指分配上的公平呢?笔者认为,这是由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决定。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民收入,目标就是要提高国民收入,并实现国民收入优化分配,从而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优化国民收入的分配就是要保证分配的公平。公平的分 福利经济学中公平与效率新探 罗贤文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7《微观经济学》第七讲 一般均衡和效率

第七讲 一般均衡和效率 第一节 一般均衡 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一)局部均衡 局部均衡是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代表人物是马歇尔。 (二)一般均衡 前提:所有市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一般均衡是指整个市场体系的一切市场同时实现均衡。 代表人物是瓦尔拉斯【法】。 二、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瓦尔拉斯认识到 了一般均衡的重要性,并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试图解决一般均衡存在性问题,但其证明是错误的。 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利用集合论、拓朴学等数学方法,在相当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存在均衡解,且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状态。 三、实现一般均衡的“试探过程” 由于调整过程可能需要的时间太长,在尚未完成调整时便可能发生错误的交易。实际交易可能发生在“错误的”价格水平上。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便很难成立。 瓦尔拉斯假定“拍卖人”报价,家庭和企业则申报自己的供给或需求,如果供求一致,则成交;如果不一致,则家庭和企业抽加申报,拍卖人修正报价,直到家庭和企业申报的供求相等为止。这就是瓦尔拉斯体系达到均衡的“试探过程”。 第二节 经济效率 一、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从“实证”的角度来看,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研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是什么? 为什么?是如何?

福利经济学就是一种规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以及相关政策问题。简言之,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1.帕累托标准 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资源配置状态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为帕累托标准。 2.帕累托改进 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则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3、帕累托最优(经济效率) 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做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三、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1、非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a点变为b点或c点,则有一人效用水平会提高,另一人不变;如变为d点,则两人效用水平都会提高。 在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消费者A和B的两条无差异曲线的交点上,则它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总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即总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 第一章概述 1.福利经济学的概念: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 科,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分支。 2.关于效用: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心理满足,是商品或 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可分为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3.基数效用是认为效用可以用确切的数量衡量。 4.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也是讨论收入再分配的合理性的基础;序数效用论认 为效用可以分出强弱程度,列出顺序,进行比较。序数效用是新福利经济学的基础性概念。 5.福利可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一般福利与经济福利。 6.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是指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客观上“是什么样的”运行机制等 的分析。实证经济分析,描述经济中的事实、情况和关系。 ●规范分析:是指提出政策建议、涉及“应该如何”等命题的分析,包含 价值判断。规范经济分析,涉及伦理和价值判断。 ●当经济学的研究把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时,这种经济学就叫 作规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 7.福利经济学的场所与发展 ●1920年,《福利经济学》问世;旧福利经济学(基数测量、效用可比) 的代表人物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帕累托、卡尔多、阿罗等人(序数效用、补偿原则、不可能定理))是新 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罗尔斯、森、黄有光等进一步发展福利经济学。 8.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资源如何合理配置、收入状况如何及其对社会 福利的影响;从总体效率或总体福利出发,其目标是提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方案或改革措施。具体包括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社会福利度量和影响研究、社会/公共选择理论研究及政策与方案研究。 第二章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 1.帕累托原理: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指指资源分配达到的 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反过来说,……)。帕累托改进的目标是帕累托最优。 2.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 ●交换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X、Y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的消费者都 相等,即:MRS XY A=MRS XY B ●生产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要素L、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所有的生产 者都相等,即:RTS LK C=RTS LK D ●生产和交换(综合)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这两 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即:MRT XY =MRS XY

微观经济学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习题

第十章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局部均衡、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状态 2.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 3.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4.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5.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二)难点 1.社会福利函数与三种代表性的社会福利函数:平均主义者的社会福利函数、功利主义者的社会福利函数、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 二、关键概念 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状态交换的一般均衡产品转换率罗尔斯社会福利标准不可能性定理契约曲线福利经济学社会无差异曲线 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最初的变化影响广泛分散到很多市场,每个市场只受到轻微的影响时,()。 A.要求用一般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C.局部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D.局部均衡分析将提供合理可靠的预测 2.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 A.霍布森 B.庇古 C.帕雷托 D.埃奇沃斯 3.假定只存在两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的经济中,要想达到交换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对于A 和B ,XY X Y MRS P P = B.对于A 和B ,XY XY MRS MRTS = C.对于A 和B ,A B XY XY MRS MRS = D.上面三个条件都是 4.假定一个经济,在其中只有两种商品(X 和Y ),两种生产要素(L 和K ),那么要想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LK L K MRTS P P = B.LK XY MRTS MRS = C.X Y LK LK MRTS MRTS = D.XY LK MRT MRS = 5.假定存在一个经济,其中有两个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条件是( )。 A.A B XY XY XY MRT MRS MRS ==

幸福与福利经济学

幸福与福利经济学 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地欣然承受,那时,也只有那时,痛苦才将化为幸福。——张志新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马克思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 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马克思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 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恩格斯 在富有、权力、荣誉和独占的爱当中去探求幸福,不但不会得到幸福,而且还一定会失去幸福。——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不表现为造成别人的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痛苦,而表现为直接促成别人的快乐和幸福。照我看来,它在这一方面可以最为简明地表达为:幸

福在于勿恶、宽恕和热爱他人。——列夫·托尔斯泰 不错,达到生活中真实幸福的最好手段,是像蜘蛛那样,漫无限制地从自身向四面八方撒放有粘力的爱的蛛网,从中随便捕捉落到网上的一切。——列夫·托尔斯太 一、引言 福利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增进社会福利的西方经济学分支,主要研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以及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是指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款物接济和服务,以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一个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制度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设计完美无缺的制度,更重要的是把握住它的思想来源和精神基础。社会救助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在公平和效益的博弈中最大程度地改善穷人福利的问题。在福利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中,我们要汲取思想营养,为社会救助制度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对社会救助的实施提供价值规范。 二、福利经济学历史演进中的主要思想 传统经济学对福利经济学的思想都追溯到边沁的功利主义上,而真正意义上将福利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待,并首次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是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二战结束后,一大批福利经济学家的出现和大量的福利经济学文献的出版,极大地拓宽了福利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与内容。因此,经济学界一般将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分为新旧两派。旧派以英国庇古为代表,新派导源于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为英国的卡尔多、希克斯与美国的勒纳、萨缪尔森等所倡导。 1.庇古及其边际效用价值论 庇古以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及马歇尔的基数效用论和局部均衡论为理论基础,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系统地论述了福利概念及其政策应用。庇古认为个人的福利可以用他所享受的物的效用来表示,整个社会的福利应该是所有个人效用的简单加总。在此基础上,庇古论述了社会福利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就越大;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社会福利越大。进而针对如何衡量和增进社会经济福利问题得出“收入均等化”的观点,针对如何才能实现生产资源最优配置的

福利经济学简单题答案

第一章 二,简答 1、1、为什么说福利经济学既具有规范性又具有实证性? 答:::福利经济学又称为规范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研究规范问题较多的分支学科。实际上,福利经济学既有规范性,又具有实证性。从其研究社会经济变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来看,是属于实证性分析;从其对社会经济政策展开规范分析并作出最佳选择来看,属于规范性分析,因此,它的研究内容具有双重性。 2、个人福利与个人效用的关系:: 答:::个人福利是个人生活的幸福满意程度。效用通常是与福利等价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不可相互替代,一般来说,从下面的几种情况下,而这是偏好的。(1)当个人偏好受到他人福利状况的影响的时候。(2)利他主力行为eg:公交让座。(3)固守不利的传统习惯(4)不理智的选择,eg,抽烟,酗酒。 3、3、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答:::(1)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和约翰穆勒;提倡社会改革福利经济学先驱霍布森(2)功利主义思想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认为人们本性是趋乐避祸,趋利避害(3)福利的创始人:庇古,他主张征收累进税制,(4)20世纪初40年代,柏格森和薛穆尔森分别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第二章帕累托&&&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 一,什么是帕累托原理 答:::帕累托原理包括两部分,一是帕累托改进,属于动态社会资源配置判断标准;二是帕累托最优原理,属于静态社会资源配置标准。(1) 帕累托改进:是指这样的一种状态,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如果一项社会政策变革使得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都有所改善,那么该项改革是最理想的,是可取的。如果一项社会政策变动,在增加一部分社会成员福利的同时,给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福利造成不利的影响,该项改革是否可取就难以确定了。(2)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会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此时达到了最优状态,不需要作任何政策变动;否则就会偏离资源配置最佳状态。 二,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答:::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市场结构类型,主要特点:1.市场主体极多,因此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均不能控制和影响市场价格;2.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3.无市场交易费用,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由于这些特点在现实中很难满足,真正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现实中至多存在某些市场特征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可以按照完全竞争市场的规律来进行分析。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和规律,可以总结如下:1.价格固定不变,P=MC=AC=AR=MR;2.低价高产出,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3.生产者以最低成本生产,资源得到充分使用,不存在超额利润。 三、帕累托最优与产权分析 答:::由于建议费用的存在,因而产权界定对资源配置效率就有影响;并且不同的产权界定方式也会影响资源的最终配置效果。私产制度由于其交易费用最低,因而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产权制度。不仅每一种产权制度都有交易费用问题,而且一种产权制度向另一种产权制度的转变也存在变迁成本问题。因此,制度选择对于资源配置效率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引申开来,收入分配方式也是一种制度,它与产权制度密不可分。产权制度是收入分配制度的基础,收入分配制度是产权制度的补充。故在建议费用不为零的显示经济中,收入分配制度对资源配置效率会产生一定影响,这与独立经济学第二定理的结论似乎相左,但实际上二者并行不悖。 第三章补偿原理 一、为什么说卡尔多补偿标准是潜在的帕累托改进? 答:::卡尔多补偿变准是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所谓的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是指对于经济政策改革前的状态A和政策改革后的状态B,不存在所有社会成员都一致的偏好B,但相对于原始状态A,均一致的偏好对状态B的一个重新分配,那么我们称B潜在帕累托优于A。卡尔多补偿变准与帕累托改进的关系很直

福利经济学归纳

第一章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 1、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问,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时增加还是减少了福利。 2、效用 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 ?效用具有三个特点:主观性、伦理中性、相对性。 ?分为两类:基数效用(分析工具: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社会福利 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和集合。 社会福利分类: 1、帕累托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效率。 罗尔斯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公平。 2、经济福利: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利。 一般福利:不能用货币度量的社会福利。 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 1、旧福利经济学(理解) 代表人物庇古,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关系可以比较的前提条件下的,其理论体系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 ①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②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旧福利经济学的争议: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2、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基础上,以避免设计福利计量手段和效用的人际比较关系问题。其主要要点如下: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选择题 1.当最初的变化影响广泛分散到很多市场,每个市场只受到轻微的影响时,( ) A. 要求用一般均衡分析 B. 一般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C. 局部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D. 局部均衡分析将提供合理可靠的预测 2.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 A.霍布森 B.庇古 C.帕雷托 D.埃奇沃斯 3.假定只存在两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的经济中,要想达到交换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 对于A 和B ,Y X XY P P MRS = B. 对于A 和B ,XY XY MRTS MRS = C. 对于A 和B ,XY B XY A MRS MRS = D. 上面三个条件都是 4.假定一个经济中,只有两种商品(X 和Y ),两种生产要素(L 和K ),那么要想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5.假定存在一个经济,其中有两个人(A 和B )和两种商品(X 和Y ),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条件是( ) 6.小李有5个鸡蛋和5只苹果,小陈有5个鸡蛋和5只苹果,小李更喜欢鸡蛋,小陈更喜欢苹果。在帕累托状态下,可能( ) A. 小李消费更多的鸡蛋 B. 小陈消费更多的苹果 C. 两人的苹果和鸡蛋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D. 上面说得都对 7.两种产品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分配,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为( )

A. 不使其他人受损失就不能使另一个人受益 B. 每个人都处在其消费契约曲线上 C. 每个人都处在他们的效用可能性曲线上 D. 包括以上所有条件 8.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从下列哪条曲线推导而来的() A.无差异曲线 B.生产契约曲线 C.消费约束曲线 D.社会福利曲线 9. 下面哪些计划不属于贫困救济范畴() A. 向低收入者提供廉价住房计划 B. 食品补助票计划 C. 医疗救济计划 D. 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计划 10.下面哪些家庭最容易沦入贫困阶层() A.单身汉家庭 B.三代同堂的家庭 C.由夫妻组成的小家庭 D.单身母亲和孩子的家庭 11.周期性失业的发生一般是由于() A. 低生产率 B. 意愿需求的变化 C.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 D. 缺少人力资本 二、填空题 1. 是主要讨论一个市场出现的情况而忽视其他市场。 2. 首创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 3.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建立在效用论基础上。 4. 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5. 经济中生产的所有商品都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在个人之间加以分配,这样的要求成为。 6. 转换曲线是从导出的。 7. 边际转换率是的斜率。 8. 导出必须做出道德的或价值的判断。

福利经济学复习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第一章 1、了解边沁、霍布斯、帕累托、罗尔斯.森等人的基本思想 边沁:功利主义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认为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要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边沁把资产阶级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把资产阶级趋利避害的伦理原则说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则,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 帕累托:V.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概念和 A.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 罗尔斯:原始状态下的平等优先原理。各方将选择的原则是处在一种"词典式序列"(lexical order)中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平等自由的原则,第二个原则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其中,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而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两个

原则的要义是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坚持各种职务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人或团体除非以一种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谋利,否则就不能获得一种比他人更好的生活。所谓"公平的正义"即意味着正义原则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中被一致同意的,或者说,意味着社会合作条件是在公平的条件下一致同意的,所达到的是一公平的契约,所产生的也将是一公平的结果。 阿玛蒂亚-森:能力主义公平观,以满足认得需要最为公平的基础。需要如何测定,只重视需要没考虑生产能力 2、请举出两个序数度量的例子 3、如何界定理性的偏好: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可以定义为一个 偏好关系满足二元关系中的完备性和传递性,即: 完备性:对于所有的, 有x?y或者y?x,或者同时成立, 传递性:对于所有的,如果x?y且y?z,则x?z。 4、经济学家一般假设人们是自身快乐水平的最好裁判,这一假设合理吗? 5、什么情况下个人的偏好选择与其福祉(快乐)相偏离?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 偏好与福祉相偏离:信息不完全、了解错误信息、错误的认知、非理性偏好6、人类发展关注哪几个指标?人类发展指数关注的指标: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 期寿命来衡量;教育获得,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生活水平,用人均实际GDP(PPP美元)来衡量。

(环境管理)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 第二节经济效率的实现 第三节补偿原则与次优理论 第四节帕累托效率的政策意义 第五节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一门规范经济学,又称经济伦理学,同时又是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带有经济政策学的性质。 ?福利经济学力图有系统地阐述一些命题,依据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判断某一经济状 况下的社会福利高于还是低于另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 旧福利经济学与新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以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思想,其要点有:以 基数效用为基础;指出一般福利和经济福利两个不同概念(影响经济福利的因素有国民收入的总量和个人收入分配状况);确立了外部性理论,认为外部性是指边际社会净效益与边际私人净效益的不一致。 ?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形成的福利经济学。其要点有:以帕累托提 出的序数效用论为基础;认为社会福利改进是指任何社会成员的福利增进,但不能有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减少,这一标准无法评价收入再分配问题;创建了社会福利函数(指出帕累托最优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达到最大福利,还必须满足其充分条件,即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提出了社会补偿原则。 福利经济学的意义 ?早期的经济学只是关注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问题,而且压倒一切的 问题是数量的不足,所以经济学家的关注焦点是如何扩大社会财富的总量。但是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仅有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而社会分配不公、环境污染、劳动异化、人们的主观幸福、社会福利并且没有得到提高。于是,人们就要求有一种理论,对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合意性评价。 ?福利经济学使人们能够理性地思考不同经济状态下社会福利的增减变动,以说明现 实经济政策或经济制度是否合意。 ?其主要应用领域为:评价不同经济体制的合意性;评价不同经济政策的合意性。 消费者偏好 ?一、商品组合 ?例:消费者每月购买食物与衣服的组合 ? A 食物20 衣服30 ? B 食物10 衣服50 ? C 食物40 衣服20 ? D 食物30 衣服20 ? E 食物30 衣服40 ? F 食物10 衣服40 二、基本假定 ?1、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 B大于C,则A大于C。 ?3、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福利经济学》教案讲义课件完整版

福利经济学 本书体系,本十一章,导论、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社会经济福利制度、公平与收入分配、贫困与反贫困、教育与卫生、失业与就业、人口控制与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与城乡统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前面谈三章理论,后面八章谈应用的各方面。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社会经济学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福利与福利经济学 (一)福利 1、福利。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2、个人福利。指一个人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或个人精神生活需要。 3、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 4、经济福利,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 (二)福利经济学 1、庇古,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 2、李特尔,最好是把福利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体系的一种形态比另一种形态是好还是 坏,以及一种形态是否应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问题。 3、萨缪尔森,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税收制度的学科。(三)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内容 1、社会资源配置在什么条件下达到最优,如何才能达到最优? 2、国民收入如何分配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 即公平与效率,效率有定论,公平在争论。 (四)研究前提:市场机制。 二、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背景 19世纪20年代,哲学派别功利主义或效用主义,边沁、穆勒的影响下,把人们道德行为的目的看作个人自身福利的提高,社会行为的目的是增进全社会福利。 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把数学引进了效用。 (二)产生与发展 1、旧福利经济学。 庇古1920年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个人的福利可以用效用来表示,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加总。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越大;国民收入越平均,社会福利就越大。 旧福利经济学特征,第一,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的;第二,使用物质福利来表示效用概念;第三,效用以基数表示,边际效用递减。 2、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 罗宾斯认为从论理来看,效用不能用基数表示。希克斯利用帕累托标准发展出了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特征:第一,经济学是解决稀缺性问题的;第二,使用偏好来表示效用,相对更具有主观性;第三,只使用序数效用,避免个人效用比较;第四,普遍使用帕累托标准及有关的边际条件;第五,关于补偿检验的争论 3、新福利经济学的挑战

财政学作业正确答案

财政学作业正确答案 1.(第二章)在以下哪种市场条件下,资源配置会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A. A. 完全垄断 B. B. 寡头垄断 C. C. 完全竞争 D. D. 自然经济 正确答案:C 2.(第三章)以下四个选项分别为四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请根据此系数判断出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是: A. A. 0.1 B. B. 0.2 C. C. 0.5 D. D. 0.8 正确答案:D 3.(第三章)以下哪一项可最直接实现财政纠正收入分配不公职能: A. A. 消除不完全竞争 B. B. 维持物价稳定 C. C. 解决信息不对称 D. D. 转移支付 正确答案:D 4.(第四章)当参与集体决策人数较多,且各方利益冲突较大时,不宜采用: A. A. 一致同意规则

B. B. 多数投票规则 C. C. 加权投票规则 D. D. 否决投票规则 正确答案:D 5.(第五章)以下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公共产品: A. A. 水利工程 B. B. 高铁 C. C. 国防 D. D. 义务教育 正确答案:B 6. (第六章)以下哪项支出不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是 A. A. 国防支出 B. B. 行政管理支出 C. C. 科教文卫支出 D. D. 农业支出 正确答案:D 7. (第七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A. 明补可以使消费者获得更高的效用 B. B. 和暗补相比,明补更有助于实现政府对某种商品进行补贴的目标 C. C. 暗补可以使消费者购买该商品的数量更多 D. D. 实物补贴是暗补的一种形式 E. 填空题. 填空题

正确答案:B 8. (第十章)税收的形式特性不包括: A. A. 强制性 B. B. 非直接无偿性 C. C. 自愿性 D. D. 固定性 正确答案:C 9. (第十一章)关于商品税的税收归宿,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从供给方征税还是从需求方征税导致的税收归宿是相同的 B. B. 需求弹性越大,需求方承担的税负比例越大 C. C. 供给弹性越大,需求方承担的税负比例越大 D. D. 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弹性大小关系决定了双方承担税负的比例 正确答案:B 10.(第十二章)按照反弹性法则,应该对以下哪种商品征收比较低的税率 A. A. 大米 B. B. 卫生纸 C. C. 高档家具 D. D. 食盐 正确答案:C 操作题 1.(第十章)拉弗曲线说明了税率和税收间的一维相互关系。现实中更加复杂的情形可能需考虑同时对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进行征税,试作图指出二维征税情形下的拉弗禁区。

第九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第九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一、本章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主要内容: 1.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分析。 2.帕累托最优状态 3.帕累托最优条件与一般均衡。 4.社会福利函数。 二、学习提要: (一)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 瓦尔拉斯首创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他认为一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供求,而且受其他商品的供求的影响。当整个市场体系中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商品供求都相等时,市场才能达到均衡。他认为经济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局部组成的体系,当消费者偏好、要素供给和生产函数为已知时,就能从数学上论证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可以同时达到均衡状态,即整个经济可以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所有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和数量都有确定的量值,均衡条件是消费者的效用极大化和生产者的利润极大化,所有市场的供需相等。简单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由四个方程组来表示:居民户的商品需求方程、要素供给方程和厂商的商品供给方程、要素需求方程。由于模型假定要素收入等于产品销售价值,故此四个方程组中必定有一个方程不是独立的,可以由其他方程推导出来。但通过令任一商品为货币商品并以此货币商品定义其他商品和要素的价格,便可使模型的未知数数目与相互独立的方程式数目相一致,从而满足方程组即模型有解的必要条件。 (二)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存在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不存在帕累托改进,也就是说任何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已经不可能在无损于任何人的条件下,使得

任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三)帕累托最优条件和一般均衡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的消费者均相 等。即 MRCS A XY =P X /P Y =MRCS B XY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任何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所有的生产者均 相等。即 MRTS C LK =P L /P K =MRTS D LK 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边际转换 率。即 MRT XY =P X /P Y =MRCS XY 当上述三个等值条件均满足时,整个经济便达到了一般均衡,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任何完全竞争的均衡都是帕累最优状态。 (四)社会福利函数 帕累托最优状态不是一个而是有许多个,边际条件并不能决定在哪一点社会福利是最大的。为此,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将之引入福利经济学,以解决帕累托未能解决的唯一最优条件。社会福利函数包括了所有影响社会福利的因素,实际上它是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根据社会福利函数描绘出来的社会福利曲线及效用可能性曲线推演出来的效用可能性边界,便能得到兼顾国民收入数量和国民收入分配状态的社会福利的极大值。

第二章,效率的含义

第二章、效率的含义 诺斯的最重要的命题是制度决定经济效率。但在进入对这个命题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效率的含义。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始于马歇尔十九世纪末在剑桥的努力。在此之前,经济学只不过是道德哲学的分支之一,是马歇尔的努力才使得经济学成为独立的系别。在经济学走向科学的过程中,经济学家们试图找到独立于道德考量的客观经济评价标准,这就是效率。效率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效率反映的是均衡的性质,即无人愿意改变其行动的状态。评价静态效率的标准是帕累托最优状态:一种没有人可以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改善自己的福利的状态。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帕累托最优和完全竞争的总体效率几乎是同义词,因此是评价一个经济体系绩效的基本指标。同时,对于大多数经济学家来说,它也是唯一的指标。动态效率反映的是经济增长,或者是从一个均衡态到一个更高的均衡态的变化。 就制度研究而言,效率占据了重要的位臵。但是,不同的学者对效率的强调有不同的侧重点。大多数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如科斯、威廉姆森和德姆塞茨等在其分析中比较强调帕累托最优作为评价一个制度合意性的指标,科斯关于产权无关性的定理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相比之下,诺斯更注重制度对动态效率的影响。我们在下面的深入讨论中将发现,帕累托最优是制度的表象,用它来评价一个制度的好坏不过是制度的同语反复而已。因此,诺斯注重动态效率无疑是正确的。本章除了解释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之外,还将讨论与帕累托最优相关的几个问题,如帕累托最优的制度基础、帕累托最优与平等和自由的关系等。最后,我将以对经济绩效多面性的讨论作为本章的小结。 1.帕累托最优 讨论帕累托最优,必须从完全竞争均衡开始。在完全竞争均衡下,每个行动个体都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价格反过来又是无组织的行动个体选择的加总结果;这种负反馈的机制使得经济学家可以把经济描述成一个稳态的系统。尽管这一描述离现实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到目前为止,它仍不失为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 价格是描述物品供求关系的一组比例。既然是比例,则需要一个参照物品。一般而言,这一参照物品的价格设定为1。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参照物品是货币。这样,其它物品的价格就可以用货币的价格来表示。经济学的边际革命使得经济学家们能使用简捷的数学语言来表述个人和厂商的选择及其适意性。均衡意味着每个消费者从货币之外的每种物品的最后一单位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相等,这个边际效用就是这种物品的价格。同样地,均衡也意味着每个厂商生产每种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这种物品的价格。此时我们说经济达到了一般均衡。这里已经包含了帕累托最优的因素。设想甲从最后一克糖所得的效用高于乙所得到的效用。这就意味着在目前的分配状态下,甲、乙两人的交换可以提高双方的效用。甲可以花钱从乙那里买一克糖,由于甲对最后一克糖的评价比乙高,双方可以接受一个处于两人评价之间的价格来成交这笔交易。这种交易收益只有当甲和乙从最后一克糖那里得到的(相对于货币的)效用相等时才会消失,因为此时交易对双方已经没有意义。如果要提高一个人的效用,另一个人的效用必定受到损害,在自愿交易的前提下,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上面的叙述实际上是对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一个解释。这一定理说的是,任何一个竞争均衡的分配结果都是帕累托最优的,即达到了没有人可以在不伤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