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鲁教版】6.1燃烧与灭火(1)基础知识及典型习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鲁教版】6.1燃烧与灭火(1)基础知识及典型习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鲁教版】6.1燃烧与灭火(1)基础知识及典型习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鲁教版】6.1燃烧与灭火(1)基础知识及典型习题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1)

【基础知识】

一、燃烧、灭火、促进燃烧、爆炸

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反应。

拓展:①燃烧有氧气参与;②有发光、放热的现象是燃烧。

2、条件、原理、方法

①燃烧的条件:、、一定要同时达到,缺一不可。

②灭火原理:、、,三者具一即可。

注:只是降温而没有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是不能的;物质的着火点属于物质固有的性质,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③促进燃烧的方法:、。

④爆炸: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时,遇到

就会剧烈,导致气体的体积在里气体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

3、安全标识

4、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知识

(1)家用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泄漏,切不可________________,应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2)启用闲置的沼气池或废弃的矿井前,切不可用燃着的蜡烛进行实验。

(3)进入枯井或深洞时应做实验

(4)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和煤矿的矿井内,应该_______________。

(5)室内着火,不能____________,因为会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6)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扑灭,切不可用来灭火。

(7)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

(8)高层楼房着火时,乘坐电梯。

(9)遇到火灾时,用毛巾捂住,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现场。

二、化石燃料

5、___、___和___等是埋藏在地下的不可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主要是由__和____组成的,燃烧生成__和____同时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出能量,因而是很好的能源;

6、从石油分离出的燃料中除含有碳、氢元素,还含有硫、、氮等元素,这些元素在燃烧时会转化为__和___造成大气污染。

7、石油被称为“”,在石油化学工业中,使石油中的大分子断裂成,小分子重新组合为,从而转化为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药物、燃料等,其中大分子断裂为小分子是变化,石油的分馏是变化;煤的“三化”指、、,是变化;

【典型习题】

一、燃烧的条件

1、(17枣庄)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

——“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

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

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2、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是()

3、(19安徽)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

4、根据下图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二、灭火原理

5、(19南京)下列有关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隔绝氧气能达到天火的目的

B.清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D.图书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6、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C.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D.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7、(18沈阳)利用“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的原理,能将蜡烛火焰熄灭的方法是()

A. 用水浇灭

B. 剪掉烛芯

C. 吹灭蜡烛

D. 罩上烧杯

8、(18百色)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型试管的两个试管,

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人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①燃烧的是______(填“a”、“b”或“c”)处,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

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A.温度降低 B.氧气耗尽 C.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②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______(填化学式)进人空气,从而

使该实验绿色化.

③热水的作用是和。

二、促进燃烧、爆炸、安全

9、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0、(18宜昌)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B.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C.燃气泄漏时点火检查D.森林游玩时乱扔烟头

11、下列关于爆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B.急速燃烧都会发生爆炸

C.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接触一定会发生爆炸

D.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混合遇明火不一定发生爆炸

12、在工业中,下列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措施中,与燃料充分燃烧无关的是()A.把煤炭磨成粉状进行燃烧B.把柴油喷成雾状进行燃烧

C.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D.给锅炉外壳装隔热层,减少热量散13、下列图标与燃烧爆炸无关的是()

A. B. C. D

14、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氮气B.氢气C.液化石油气D.天然气

15、(3分)“环境就是民生”。煤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了生态

环境,我市正逐步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作燃料,请回答:

(1)把煤做成蜂窝状的目的是_________。

(2)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后,空气中污染物明显减少的有_________(填一种)。

二、化石燃料

16、(18广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B.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

C.煤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

D.“西气东输”的“气”是指氢气

17、化学使人类对物质的利用能够“物尽其用”。下图甲是煤的多种用途。化学使人类对物质的利用能够“物尽其用”.图1是煤的多种用途.

(1)焦炉煤气中,引起温室效应的氧化物是,有毒气体是;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是.(结果精确到0.1)

(2)图2是煤燃烧过程中某些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为了使煤充分燃烧达到节能减排之目的,在反应物中应增加的微粒是(填序号).

三、二氧化碳的天然循环

18、(18潍坊)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

H2CO2,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一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二中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9、(18泰安)(4分)“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

大重要循环。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

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主要是由____________的运动引起的;

(2)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___(填字母序号);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 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答案及解析

【基础知识】

一、燃烧、灭火、促进燃烧、爆炸

1、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

拓展:①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②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

2、条件、原理、方法

①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一定要同时达到,缺一不可。

②灭火原理: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一

下,三者具一即可(破坏燃烧的条件)。

注:只是降温而没有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是不能灭火的;物质的着火点属于物质固有的性质,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③促进燃烧的方法: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④爆炸: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

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气体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

3、安全标识

当心火灾、禁止放置易燃物、当心爆炸、当心氧化物、禁止烟火、禁止携带火种、

禁止燃放鞭炮、禁止吸烟

4、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知识

(1)家用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泄漏,切不可_用明火检查__,应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2)启用闲置的沼气池或废弃的矿井前,切不可用燃着的蜡烛进行灯火实验。

(3)进入枯井或深洞时应做灯火实验

(4)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和煤矿的矿井内,应该___严禁烟火____________。

(5)室内着火,不能__打开门窗__________,因为会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6)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切不可用水来灭火。(7)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8)高层楼房着火时,切勿乘坐电梯。

(9)遇到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现场。

二、化石燃料

5、__煤_、__石油_和_天然气__等是埋藏在地下的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主要是由碳__和_氢___组成的,燃烧生成_二氧化碳_和_水___同时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出能量,因而是很好的能源;

6、从石油分离出的燃料中除含有碳、氢元素,还含有硫、、氮等元素,这些元素在燃烧时会转化为_SO2_和__H2O_造成大气污染。

7、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在石油化学工业中,使石油中的大分子断裂成小分子,小分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大分子,从而转化为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药物、燃料等,其中大分子断裂为小分子是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煤的“三化”指焦化、气化、液化,是化学变化;一、燃烧的条件

1、(17枣庄)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

——“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

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

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答案】D

【解析】:可燃物燃烧需同时达到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氧气。

A项,布手帕是可燃物,是可以燃烧的,故错误。

B项,手帕的周围有充足的空气,故错误。

C项,着火点是物质基本的性质,一般不会改变,故错误。

D项,白酒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使水蒸发,而水蒸发时是吸热的,使手帕周围的温度降低,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不燃烧,故D错误。

2、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是()

【答案】A

【解析】:这是4组对比实验,可燃物燃烧需同时达到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氧气。

A项,甲乙实验对比,蜡烛是可燃物,烧杯外面蜡烛燃烧而内的不燃烧,烧杯内蜡烛燃烧一会由于缺氧会熄灭,故A正确。

B项,温度相同,都与氧气接触,都是可燃物,乒乓球着火而滤纸片不着火,说明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故起实验时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其着火点的。

C项,温度相同,都有空气接触,木条燃烧小石头不燃烧,是探究燃烧是需要可燃物的。

D项,铜片上的白磷与水里的白磷对比,是探究燃烧需要氧气的,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的对比是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其着火点的。

3、(19安徽)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

【答案】A

【解析】:A项,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都是燃烧,镁与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结合,也是氧化反应,说明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支持燃烧,特别是一些活泼的金属如钠、钾、锂等都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但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项,玻璃棒不具有可燃性而火柴棒具有可燃性,燃烧与物质本身有关,故正确。

C项,氧气浓度比空气中的氧气中多,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更充分,燃烧更旺,可以得出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项,内因是根本,如果物质不具有可燃性,再高的温度和更多的氧气,物质也不会燃烧,所以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 正确。

4、根据下图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步骤①b中通入氮气不燃烧,步骤②b中通入氧气燃烧。

二、灭火原理

5、(19南京)下列有关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隔绝氧气能达到天火的目的

B.清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D.图书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答案】:C

【解析】: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一是隔绝氧气(或空气),二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一下,三是移走可燃物。

C.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一般条件下不会改变,故不可能降低其着火点,错误

A.隔绝氧气破坏了燃烧的条件,故可以灭火。

B.清除可燃物,使可燃物离开火源,故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常应于贵重仪器和图书的灭火,以防照成二次损坏。故图书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6、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C.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D.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答案】:C

【解析】:A、纸张是可燃物,能燃烧,故错误;

B、灯罩却没被点燃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是空气不足,纸张不会燃烧的原因;

C、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故正确;

D、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本身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不符合题意。

7、(18沈阳)利用“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的原理,能将蜡烛火焰熄灭的方法是()

A. 用水浇灭

B. 剪掉烛芯

C. 吹灭蜡烛

D. 罩上烧杯

【答案】:B

【解析】A、用水浇灭火源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故错误;

B、剪掉烛芯是将可燃物隔离的原理灭火,故正确;

C、吹灭蜡烛是把热量带走,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灭火,故错误;

D、蜡烛上罩上烧杯是利用隔绝氧气灭火,故错误。故选B。

8、(18百色)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型试管的两个试管,

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人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①燃烧的是____a__(填“a”、“b”或“c”)处,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

原因可能是__B____(填序号).

A.温度降低 B.氧气耗尽 C.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②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__P2O5____(填化学式)进人空气,从

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三、安全

9、(18宜昌)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B.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C.燃气泄漏时点火检查D.森林游玩时乱扔烟头

【答案】:A

【解析】:A项,物质燃烧时会释放大量的热,是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毒气体向上方流动,故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这是正确的逃生做法,故A正确;

B项,煤火取暖时不应紧闭门窗,这样会造成室内空气不足碳不能完全燃烧,生成大量一氧化碳会煤气中毒,故B错误;

C项,燃气泄漏时与室内的空气混合,点火检查,极易爆炸,故C错误;

D项,森林游玩时,周围存在大量可燃物,乱扔烟头,易引发火灾,故D错误。

10、下列关于爆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B.急速燃烧都会发生爆炸

C.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接触一定会发生爆炸

D.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混合遇明火不一定发生爆炸

【答案】:A

【解析】:A、有些爆炸是物理变化,如轮胎爆炸.有些爆炸是化学变化:如鞭炮爆炸.故说法错误.

B、爆炸是一种现象,当气体体积在一个受限制的空间内急剧膨胀时,就会发生爆炸,这种现象可能因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引起的.故说法正确.

C、爆炸不一定有发光、发热现象,如轮胎爆炸.故说法错误.

D、爆炸不一定是缓慢氧化的结果,有些是剧烈燃烧引起的爆炸,有些是由于气体彭胀引起的爆炸,是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11、在工业中,下列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措施中,与燃料充分燃烧无关的是()

A.把煤炭磨成粉状进行燃烧B.把柴油喷成雾状进行燃烧

C.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D.给锅炉外壳装隔热层,减少热量散

【答案】:D

【解析】:A把煤炭磨成粉状可以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煤的燃烧。

B、把柴油喷成雾状可以增大柴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柴油的燃烧。

C、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D、给锅炉外壳装隔热层,可以减少热量散失,但是与燃料是否充分燃烧无关。故选D.

12、下列图标与燃烧爆炸无关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A项,表示禁止吸烟,吸烟能引起火灾,就容易引起爆炸,故A正确;

B项,属于环境问题,节能减排无污染的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无关,故B错误;

C项,表示禁止放易燃物,易燃物就容易引起火灾继而引起爆炸,故C正确;

D项,表示易爆品,禁止碰撞,只有受到撞击,很容易引起爆炸,故D正确.

13、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氮气B.氢气C.液化石油气D.天然气

【答案】:A

【解析】:A、氮气不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选项正确.

B、氢气具有可燃性,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C、液化石油气具有可燃性,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D、天然气具有可燃性,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4、(3分)“环境就是民生”。煤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了生态

环境,我市正逐步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作燃料,请回答:

(1)把煤做成蜂窝状的目的是__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_。

(2)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后,空气中污染物明显减少的有_可吸入颗粒_(二氧化硫或一氧化碳或氮的氧化物或PM2.5)_______(填一种)。

(3)天然气在第一层通过管道送到用户时,必须现将管道内住满氮气,其目的是排尽管道内的空气,防止天然气与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

三、化石燃料

15、(18广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B.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

C.煤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

D.“西气东输”的“气”是指氢气

【答案】A

【解析】:A项,石油是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正确。

B项,可燃冰属于海底矿产资源,是甲烷和水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故错误。

C项,煤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含有C、H、S、N等多种元素,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硫、氮的化合物等,故错误。

D项,.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主要工程,“西气东输”的“气”是指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也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16、化学使人类对物质的利用能够“物尽其用”。下图甲是煤的多种用途。化学使人类对物质的利用能够“物尽其用”.图1是煤的多种用途.

(1)焦炉煤气中,引起温室效应的氧化物是二氧化碳,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是46.7% 。(结果精确到0.1%)

(2)图2是煤燃烧过程中某些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为了使煤充分燃烧达到节能减排之目的,在反应物中应增加的微粒是b(填序号).

三、二氧化碳的天然循环

18、(18潍坊)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

H2CO2,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一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二中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A项,图一中转化1水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不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酸雨是二氧化硫溶于水造成的,故错误;

B项,图二中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故正确;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故正确;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故正确。

19、(18泰安)(4分)“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

大重要循环。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

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主要是由__水分子__的运动引起的;

(2)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___(填字母序号);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 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答案】:B

【解析】: A、每个人都要进行呼吸,吃食物,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故A正确;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植物在光合作用时,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化合价为+4价,生成的氧气中的氧元素化合价为0价,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改变,故B错误;

C、在碳、氧循环中的有氧气、二氧化碳的消耗也有二氧化碳、氧气的生成,碳、氧循环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C正确;

D、植物光合作用是化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绿色植物的作用不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故D错误。故选AC;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使可燃物着火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①降低可燃物的温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隔绝空气④跟氧气接触 A.②和④B.①和④C.④D.①和③ 2 . 在太空“旅行”13天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安全“回家”.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踏上了一个新台阶,航天所用燃料之一为液氢(液态氢气),下列说法中属于氢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A.液氢燃烧生成水B.氢气具有可燃性 C.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D.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3 . 下列因素中,不是燃烧必要条件的是 A.可燃物B.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C.气压D.一定浓度的氧气 4 . 说法正确的是 A.煤完全燃烧后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B.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爆炸 5 . 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A.酒精是液体B.酒精挥发的太快 C.没有与氧气接触D.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6 . 下列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二氧化碳+水→碳酸

B.铁+氧气+水→铁锈 C.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D.水→氢气+氧气 7 . 了解化学安全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点燃氢气之前,必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B.家中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 C.炒菜时油锅起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D.为防止煤气中毒,室内用煤炉取暖时保证烟囱畅通 8 . 近年来,媒体常报道出煤气中毒的惨剧,煤气中毒是由于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生成CO引起的。下列做法可以有效地避免煤气中毒发生的是() A.严寒的冬天,在狭小密闭的房间内烧炭取暖,在炭盘旁边放一盆水 B.在清洗偏远的水井时,边用柴油作为能源的抽水机放到井内抽水,边派人戴着口罩到井下洗井 C.将液化石油气热水器安装在冲凉房外面,且要通风透气 D.将液化石油气热水器安装在密闭的冲凉房内 9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途径之一 B.复合肥中一定要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D.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葡萄糖和碳酸钙都属于有机化合物 10 . 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因为离子是带电的微粒,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因为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C.因为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一定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11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九年级化学 第四单元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练习 鲁教版

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燃烧是指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___________反应。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燃烧的概念,适合学生预习和预习后的自我测评。 答案:可燃物氧气发光发热氧化 2.灭火的原理:(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三个条件只需具备一个。 思路解析:本题依据燃烧的条件设计灭火的原理。 答案: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1)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答案:(1)Al2(SO4)3+6NaHCO3====2Al(OH)3↓+6CO2↑+3Na2SO4 (2)生产运输使用贮存 4.住宅或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使大火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气体 思路解析:灭火通常从三个方面考虑:设法降低火焰温度,使之在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设法切断火与可燃物接触;设法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用水灭火只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不能改变它的着火点。 答案:C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灭火的主要方法有三种,下列灭火措施是利用了哪一种灭火方法?并简要说明与燃烧的哪个条件相对应。 (1)厨房油锅着火后用锅盖盖上。 (2)扑灭森林大火时设置隔离带。 (3)釜底抽薪。

燃烧与灭火的教材分析

燃烧与灭火的教材分析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解燃烧与灭火的教材分析。燃烧与灭火是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我将从课标要求、学科本体分析、教材地位与作用、教材重难点、内容分析、习题分析和学情分析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解。 课标要求 } 根据教师用书要求同学们要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并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 学科本体分析 一、燃烧 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一般是碳及其化合物,具有可燃性,这与物质的化学变化和性质有关,以及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有关;2.氧气、空气,这与我们周围的空气有关;3.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燃烧也是一种氧化反应,在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我们可以根据反应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然后计算燃烧热或反应热,能量变化满足能量守恒。 二、灭火 ; 灭火的原理就是阻止燃烧的条件的发生,1.冷却,是温度低于燃烧点的温度;2.隔绝,是可燃物与货源隔绝开;3.窒息,是氧气或空

气不与可燃物接触;4.抑制,抑制燃烧的继续。在灭火过程中也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满足能量守恒。我们不仅要了解灭火原理,还要知道灭火器的使用。 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 、 燃烧和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远古时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到燃烧在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地说明了燃烧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 之前学习的内容铺垫: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物质具备物理性质。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燃烧条件、控制变量思想、灭火、易燃易爆安全知识、化学和社会的联系。 本节首先介绍了燃烧的条件,其次是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最后介绍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材重、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和方法;实验探究及控制变量思想

初三化学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练习题

初三化学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练习题 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 同步练习(一) 1、通常使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1)可燃物跟氧气(或空气)接触(2)将可燃物加热 (3)使可燃物跟气体接触(4)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A)(1)和(2)(B)(3)和(4) (C)(2)和(4)(D)(1)和(4) 2、下列物质中,着火点最低的是() (A)白磷(B)红磷(C)木材(D)煤炭 3、下列现象中,一定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A)发光发热(B)爆炸(C)燃烧(D)蒸发 4、关于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B)都是有氧气参与的反应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产生 (D)在纯氧中任何物质都可以燃烧 5、下列场所中,宜贴上“严禁烟火”标语的是() (A)石灰窑厂(B)炼铁厂 (C)面粉加工厂(D)制冰厂 6、点燃下列混合气体,有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汽油蒸气和氮气(B)氢气和乙醚蒸气 (C)酒精蒸气和空气(D)二氧化碳和天然气 7、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主要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梗着火点较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燃烧(D)火柴梗接触氧气较少 8、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描述实验现象 (1)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它可以和冷水直接反应生成氢气,钠+水→氢氧化钠+氢气, 但是它与煤油不会发生反应。 用刀切一块金属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可以看到钠块浮在水面上,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钠熔成银白色小球,甚至会使钠和水生成的氢气都发生燃烧。 如果在上述盛蒸馏水的烧杯中先注入一些煤油,再投入金属钠,可以看到金属钠悬浮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4. 燃烧与灭火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4.1 燃烧与灭火教案沪教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了解燃烧及燃烧的三个条件 2.知道自燃和爆炸现象 3.了解灭火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能力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 2.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破除迷信思想 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灾情所需要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 施教策略:通过猜想、实验探索、观察思考、讨论归纳来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学难点:灭火的方法 施教策略:结合生活实例,教师启发点拨和师生共同讨论来分散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演示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概括总结 教学用具:酒精灯,坩锅,铁支架,酒精,棉花球,石块,纸片,小纸盒,烧杯,

热水,白磷,红磷,铜片,简易灭火器。 教学程序:复习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概念。(巩固知识、温故知新) 课题引入:显示燃烧的定义 引导猜想:要发生燃烧这种现象需要有哪些条件呢?(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教师引导:得出初步的结论:1. 可燃物 2. 温度 3.空气(助燃物) 实验验证:第一个条件是要有可燃物,如果不是可燃物,即便有足够的温度和空气,也不会燃烧。 引导: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给沸腾的水加热,水的温度还会上升吗?答:“不会” 提问:第三个条件是空气。先讨论一下熄灭酒精灯火焰的最佳方法?用嘴吹,这种方法具有危险性,应该用盖上酒精灯帽的方法。 问题:白磷燃烧实验。1. 水中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是没有足够高的温度吗?让学生说出热水的温度已达60摄氏度,超过白磷的着火点,是水把空气与白磷隔离了。 2.红磷为什么没有燃烧?让学生说出温度没达红磷的着火点,让学生加深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 说明:白磷放在空气中就能燃烧,我们称这种现象叫自燃。在自然界中经常发生这类现象,如:过去人们常说的鬼火、天火,(说明一下各自的形成)其实是一

《燃烧与灭火》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案例分析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七章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三、案例描述 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并出示了几张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入了课题,此时学生们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着手进行演示实验7-1,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红磷没有燃烧),但是,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红磷也燃烧起来了。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安静下来,等着老师往下进行。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出了燃烧条件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我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王振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向水中吹气。”我一听,问题又来了:吹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乱说!”可一想,老师刚才都犯错了,怎能怪学生呢!于是我笑着说:“王振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上来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气,白磷没有燃烧起来,他又使劲地吹了一大口,白磷还是没有燃烧起来,于是他有些懊丧地下去了,并趴在桌子上。见此情景,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勇气,并要求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又有学生说;“老师,应该向水中通氧气。”我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得用实验来加以证实。”并拿出事先收集好氧气的气囊,向水中通入氧气,只见水中出现因白磷燃烧而产生的火花,非常有趣。学生们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课堂教学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实验过后,我又组织同学们尝试了向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进而,我又提出问题:“通过导气管用嘴向水中吹气,为什么不能使白磷燃烧?”仍然请王振同学回答,他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提示下找到了原因,答道“从嘴里吹出的气体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它不能支持白磷燃烧。这一知识点是我们前面探究过的。”我接着说:“好,请座下。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了你的进步。”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我注意到这位同学的表情,他的眼中又充满了自信。我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

第四章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一.学习目标 1.认知性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必须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2.技能性学习目标: (1)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能利用灭火的原理,处理一些突发的燃烧失控情况。 (3)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法。 3.体验性学习目标: (1)体会燃烧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辨证的认识燃烧,激发只有深入了解燃烧,才能使其为人类造福 的意识。 (2)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三.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创设情景】播放一段录像:(1)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升空 放几幅画面 【提问】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怎样的认识?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 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 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提问】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引入新课。 【提问】火是怎样产生的? 请你将知道的燃烧事例填写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物质的燃烧有 何特征? 【提 【交流与实验】交流以下问题(课本P89的交流与讨论的3个问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仪器和物品进行实验。 【提问】针对问题3进行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点燃方式? 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点燃方式不一样? 不同的点燃方式有同样的目的吗?(介绍着火点)

18-湖南-现场课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刘永林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刘永林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对燃烧还是比较熟悉。本课题重在探究燃烧的条件和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将理论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2.教材主要内容:本课题内容包括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等内容,分两课时完成。因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把燃烧定义,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做为第一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 识等内容作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学生和老师合作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根 据实验现象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进行改进的能力等。让学生学会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通过《新闻联播》有关“天津大爆炸”的片段视频报道,让学生体会到燃烧利用不当给 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巨大威胁,同时利用视频中涉及到的灭火方法引入学习灭火的原 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再通过电影《奇幻森林》、《紫日》片段视频,让学生从生 活中学习灭火的原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便于掌握和运用。 3、通过学生探究活动《尝试熄灭蜡烛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尝试灭火的方法。以培养学生 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燃烧与灭火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化学原理来为自身服务,历史悠久。燃烧与灭火也是今与 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化学现象。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因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学习压力的双重 影响,对这些现象的本质认识比较缺乏。 2、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 认识的直接支持。初三的学生正是处在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的年龄,所以本次课力求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将在思维的引领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分析生活事例和实验中的现象,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

鲁教版初中化学课标版九年级全册第六单元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教案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一.设计理念 化学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理解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是通过“做”来学习,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这与传统的“读化学,”“听化学”截然不同,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自主的获得知识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科学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却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视问题的解决而轻视问题的发现。这样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只会机械模仿,不会创新,缺乏学习兴趣。因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主动去体验探究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求知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情景设置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在学生可操作性的演示对比试验中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燃烧的条件”→学生独立设计进行实验,交流归纳“灭火的原理”→学以

致用,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火场自救知识,提高学生自身安全意识。 二.教材内容分析 《燃烧与灭火》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内容。本届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种化学变化——燃烧作为教学内容,编排上更贴近生活。既是对化学变化具体知识的学习归纳,又是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细化完善和丰富。既是对之前学习化学变化中的现象,实验基本操作,科学探究的步骤以及空气中氧气的性质及用途的补充拓展,又为之后学习二氧化碳的灭火原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同为学生架起了一座由知识向能力发展的桥梁。 学习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适当的合作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体会团队协同配合的力量,感受自主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在教学上采用科学探究地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分析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和学习一些基本的安全消防知识。在学习中明白:燃烧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人类带来光明、温暖、文明、进步,同时也会带来灾难。因此,我们要掌握燃烧的规律,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和目的。 三.学情分析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1课时灭火的原理 1.掌握燃烧的方法和灭火方法。 2.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 灭火的原理 阅读课本第118-119页相关内容,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以下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方法可以灭火?把同学们想到的灭火方法按照主要目的进行分类,并填入下表中: 灭火的方法采取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 用水扑灭火降低温度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 森林着火在火灾旁边砍掉树木形成一条隔离带移走可燃物 2.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3.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灭火则是至少破坏了燃烧所需条件之一,从而终止了燃烧反应。 以火的“功”和“过”为题进行辩论,与同学交流讨论对火的认识。 1.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固有的属性,是一个定值,不会升高,也不会降低。 2.不管是燃烧还是灭火,都要对照燃烧的三个条件去考虑。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凡是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燃烧过程中一定有发光发热现象 C.燃烧后的生成物质一定是气体 D.燃烧时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2.火灾时,身上衣服着火了。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B) A.往身上浇水,使火焰熄灭B.迅速奔跑,找水源,用水熄灭 C.躺在地上打滚,把火焰压灭D.旁人赶快用湿衣服或毛巾等帮助他扑打灭火 3.灭火的主要方法有三种,下列灭火措施是利用了哪一种灭火方法? (1)厨房油锅着火后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 (2)扑灭森林大火时设置隔离带。移走可燃物 (3)釜底抽薪。移走可燃物 (4)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降低温度 (5)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扑灭火焰。隔绝氧气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名校课堂课时训练部分。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基础测试(含答案)

初三化学沪教版燃烧与灭火提高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一定要点燃B.燃烧是发光、发热、冒烟的现象 C.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2.要使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 A.较高的温度B.充足的氧气 C.较高的温度,充足的氧气D.温度达到可让物的着火点和充足的氧气3.某物质在空气中当温度低于150℃时不能燃烧,则它的着火点() A.高于150℃B.高于或等于150℃C.为150℃D.不低于150℃ 4.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处,观察到的现象是() A.燃着的木条熄灭B.燃烧更旺 C.先燃烧更旺后熄灭D.无明显变化 5.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烧饭时,有时锅底会有一层黑色粉末,下列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A.燃气公司未把一些固体杂质去除干净B.通气阀开得太大 C.通风孔太小,空气不足从而使燃气不能完全燃烧 D.通过调节点火开关的大小就可以改善 6.含有硫的煤,在火炉中如果不完全燃烧,则排放出能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是( ) A.SO2和CO2B.CO2和CO C.CO D.SO2和CO 7.吸烟有害健康,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 )。A.氢气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D.氧气 8.集气瓶内充满某种气体,是二氧化碳、氮气、空气中的一种。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一定是( ) A.二氧化碳B.氮气C.空气D.氮气或者二氧化碳 9.下列情况下,白磷(着火点是40℃)能够燃烧的是() A.白磷放在39℃的温水里B.白磷放在冷水里 C.白磷放在接近沸腾的热水中D.白磷放在接近沸腾的热水中,并向白磷附近通氧气10.在开篝火晚会时,为使木材燃烧更旺一些,通常把木材架起来燃烧,这是因为( ) A.木材是可燃物B.散热快 C.使木材与空气充分接触D.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二.填空题 11.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 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右图所示燃烧的 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1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时发生燃烧。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此时 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和;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此时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生成、等有毒气体和小的颗粒等物质。 13.在燃着的蜡烛火焰上方平置一块白瓷板,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是由于蜡烛的而引起的。 三.选择题(每题有1-2个正确答案)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八年级化学全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6.1燃烧与灭火练习题新版鲁教版五四制

6.1燃烧与灭火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所贴的警示标识与存放的物质不相符的是() A. 乙醇 B. 一氧化碳 C. 浓硫酸 D. 氢氧化钠 2.运用化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如表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安全常识B.区分常见物质 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换气扇海鲜防腐﹣﹣甲醛溶液浸泡 预防煤气中毒﹣﹣确保烟道畅通O2和CO2﹣﹣用澄清石灰水 氢氧化钠和石灰水﹣﹣用酚酞试液食醋和白酒﹣﹣闻气味 C.物质的性质与用途D.日常生活经验 N2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H2具有可燃性﹣﹣作气体燃料CO具有还原性﹣﹣冶炼金属食品干燥剂﹣﹣浓硫酸 使篝火更旺﹣﹣把木柴架空 煤燃烧更充分﹣把煤作成蜂窝状 A. A B. B C. C D. D 3.生活处处有化学,安全时刻记心中.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 吃松花蛋时,为消除蛋中所含碱性物质的涩味,可加入少量食醋 B. 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C. 启用闲置的地窖前先进行灯火实验 D. 夜间发现家中天然气泄漏,立即开灯查明泄漏原因 4.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所以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 活性炭能将澄清、透明的废水中的杂质全部除去 C. 锅炉中使用硬水容易产生水垢,严重时会引起爆炸 D. 水能灭火,所以电脑一旦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5.化学反应之间、化学物质之间具有包含、并列、交叉等关系.下表中X、Y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A B C D

X燃烧化合反应纯净物化合反应 Y缓慢氧化分解反应混合物氧化反应 A. A B. B C. C D. D 6.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7.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O2+2CO2═2Na2CO3+O2.现将沾有过氧化钠固体的棉花放入烧杯中,再缓慢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稀硫酸,使之与杯底的Na2CO3反应产生CO2气体,发现蜡烛火焰熄灭,沾有过氧化钠固体的棉花燃烧起来.从实验获得信息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 棉花具有可燃性 B. Na2O2与CO2反应放热,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C. CO2不支持蜡烛燃烧,但能支持棉花燃烧 D. 棉花燃烧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8.学好化学,就要学会归纳和总结,下列总结有错误的一组是() A 安全常识 B 生活知识 瓦斯爆炸──天然气引起 煤气中毒──CO引起 硬水──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含量高 蜂窝煤易于燃烧──与空气充分接触 C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D 物质分类 H2作高能燃料──可燃性 N2作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空气──混合物 河水──氧化物 A. A B. B C. C D. D 9.燃烧的发生需要一定条件,下列不属于燃烧所需要的条件的是() A. 可燃物 B. 氧气 C. 着火点 D. 压强 10.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C.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11.在实验室中常将白磷浸泡在水中保存,其主要目的是()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练习题及答案

第4章燃烧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 1、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A、 B、 C、 D、 2、不能用于扑灭石油油井起火的方法是() A、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B、使火焰与空气隔绝 C、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D、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3、使用酒精灯时,不慎将其打翻引起桌面着火,应采取的最简便的措施是() A、马上拨打120 B、用嘴吹灭 C、寻找灭火器把它扑灭 D、用湿抹布盖灭 4、日常生活中有①酒精②味精③液化石油气④食糖⑤汽油⑥火柴。其中属于易燃易爆物的 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 5、下列各组气体混合后点燃,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一氧化碳和空气 B、氢气和氧气 C、天然气和空气 D、氖气和氧气 6、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为 ( ) A、泡沫灭火器B、干粉灭火器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D、水 7、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着火点高 B、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C、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D、火柴梗潮湿 8、煤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气味,这是因为煤成分中有下列元素中的() A、碳 B、氢 C、硅 D、硫 二、填空题 1、燃烧是一种、的剧烈的反应。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分别是、、。 2、物质燃烧可以分为和。当氧气时,可燃物发生,放出的热量,(填“多”或“少”)含碳元素的燃烧产物主要是;当氧气时,可燃物发生,放出的热量,(填“多”或“少”)含碳元素的燃烧产物主要是。 3、根据你所掌握的生活经验,了解人们在生活与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式,将其填入表格中。

三、简答题 1、对着一支燃着的蜡烛吹气,蜡烛熄灭;而同样对着一支点燃的蚊香吹气,为何就燃烧更旺? 2、1855年,瑞典人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盒安全火柴。现在用的火柴盒外侧一般涂上红磷和玻璃粉,火柴梗的头上由氯酸钾、二氧化锰和三硫化二锑组成的引火药。划火柴时,火柴头蹭一下盒外侧,由于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产生的火星引燃三硫化二锑,三硫化二锑与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二锑和二氧化硫,使氯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帮助火柴梗燃烧的更旺。根据以上叙述,回答问题。 (1)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 A.红磷、氯酸钾、三硫化二锑是可燃物 B.划火柴时的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三硫化二锑的着火点 C.火柴梗的着火点高于三硫化二锑的着火点 D.三氧化二锑的着火点高于红磷的着火点 (2)试写出火柴、点燃过程中发生的任意3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 ②; ③。 参考答案 一、1、B 2、A 3、D 4、C 5、D 6、C 7、C 8、D 二、 1、发光发热化学或氧化具有可燃性与氧气充分接触达到着火点 2、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充足完全燃烧多二氧化碳不充足 不完全燃烧少炭黑和一氧化碳等 3、锅盖盖灭、隔绝空气;灯帽盖灭、隔绝空气;清理可燃物开辟隔离带、取走可燃物;用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同时隔绝空气。 三、 1、对着蜡烛吹气,把火焰周围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所以熄灭;对着蚊香吹气 点燃加热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燃烧条件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教具:酒精、水、棉花、蜡烛、玻璃杯、镊子、木条、煤、酒精灯、微机等。 教学过程: 导入:火是一种燃烧现象。火能造福人类,但如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造成灾难,为了使火能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我们有必要对燃烧进行一番研究。 展示片1 [阅读与思考]: 有这样一个故事:南极考察队去南极考察,在路上遇到了暴风雪,把火柴丢了。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里,没有火柴怎么生火呢?于是,有一位聪明的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如果你是那位科学家,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及时引导、鼓励。 [回顾与思考]:在日常生活和以前的学习中,你曾见过或遇到哪些燃烧的事例,请合作小组把课前自己收集的有关材料交流、讨论,完成下表。 展示片2 事例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发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日常生活中燃烧的事例很多,观看有关燃烧的图片。 展示片3 上述燃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对燃烧下定义?师生合作从燃烧的现象(发光、放热)和有新物质生成两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归纳燃烧的定义。 展示片4:燃烧的定义 提问: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举例说明。 [情景设置]: 展示片5: 为什么有时能燃烧,有时却不能燃烧,发生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回答。(引导学从理论假设、实验方法、日常生活经验方面寻找依据。)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片刻。 (2)二支燃着的蜡烛,其中一支用玻璃杯罩住,观察。 (3)用镊子分别夹住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在酒精灯上点燃。 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比较不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沪教版九年级(上)《4.1 燃烧与灭火》同步练习卷(2)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4.1 燃烧与灭火》同步练习卷(2) 一、选择题 1.(1分)利用“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熄灭蜡烛的是() A.B. C.D. 2.(1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 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 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 3.(1分)蜡烛的火焰可以用嘴吹灭的主要原因是() A.吹气时,气流使蜡烛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B.吹气时,气流带走了火星使火焰熄灭 C.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 D.吹气时,夹杂在气流中的水汽使火焰熄灭 4.(1分)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灭火工作的是() A.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阻止石油喷发 D.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5.(1分)下列行为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A.在即将运送易燃、易爆物的运输车辆上做好安全警示

B.加油站消防设施老化、过期 C.学校微机室放置消防器材 D.化工厂内严禁吸烟 6.(1分)当楼房下层起火无法及时熄灭时,下列逃生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沿楼梯迅速下移;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 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⑥跳楼.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7.(1分)下列情况采取的灭火措施不正确的是() A.巡山员巡山时发现尚未蔓延的火情,用衣物迅速拍打着火的枯树枝 B.野外烧烤后用水浇灭余火 C.“超龄服役”的家用电冰箱着火首先切断电源再用水灭火 D.档案馆的资料档案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8.(1分)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厨房中煤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油烟机 B.酒精灯使用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 C.原始森林风景区必须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 D.搬运易燃物和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撞击 9.(1分)《扬子晚报》2007年5月28日报道:辽宁一酒楼因员工操作不当引发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当火灾发生时,下列措施不恰当的是() A.隔离可燃物 B.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 C.把棉被用水湿透,覆盖在可燃物上,防止火势迅速蔓延 D.室内失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10.(1分)下列四种变化中有一种变化跟其他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A.镁带燃烧B.钢铁生锈C.蒸发食盐水D.瓦斯爆炸11.(1分)下列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爆炸B.燃烧C.升华D.变色 12.(1分)学校的图书馆在购买书库的消防器材时,应选择哪种消防器材比较合适()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B.消防水龙头 C.干粉灭火器D.泡沫灭火器

2010年九年级化学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复习教学案(答案不全) 鲁教版

用心爱心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蔗糖②酒精③烟花鞭炮汽油、煤油,不准带上车船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图标,装运红磷的箱子应贴的是( ) A B C D 1.(09晋江)为确保生命安全,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正确的是 A.进入深洞,燃着的火把熄灭后继续前进 B.厨房内管道煤气(主要成分是CO )泄漏,马上点火燃尽 A .泡沫、海绵是可燃物 B .泡沫、海绵的着火点很高 C .燃烧的浓烟中含大量有毒气体 D .着火时尽快用湿布捂住口鼻,撒向安全处 9.(09盐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燃烧一定包含着化学变化 B .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C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D .爆炸一定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10.09鄂州)下图中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①白磷燃烧 ③红磷不燃烧 ②白磷 不燃烧 铜片 80℃的水

用心 爱心 专心 小莹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11.(09烟台)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 (B)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C)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D)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 12.(09北京)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 B C D 13.(09晋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猪──沼──果”是综合利用猪的粪便发酵的产物,如沼气、沼渣。 (1)猪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的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燃烧沼气用于煮饭、照明是将化学能分别转化为 能和 能。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清洗沼气池时,要注意避免明火,否则容易发生 事故。 (4)用沼渣种植的某种橙中含有柠檬酸,该橙汁的pH (选填“>”、“<”或“=”)7。 (5)写出“猪──沼──果”发展模式的一点积极意义 。 14.(09厦门)我市正在逐步将管道煤气由石油液化气(主要成分是丁烷)改为天然气,小明家要进行灶具和燃气泄漏报警器的调整。请填空: (1)丁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 4H 10+13O 点燃 8CO 2+10H 2O 请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数比。改为天然气后,同体积燃料燃烧消耗空气的体积将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则灶具的调整方法是减小_____(填“燃料”或“空气”)的进气量; (3)燃气泄漏报警器的位置要从低于灶具的地方移到高于灶具的地方,其原因是__________。 15.(09南平)在成都市公交车燃烧事故的原因调查中,多项证据显示,有人携带汽油上车。 (1)当空气中悬浮着一定量的汽油时,一个小火星就足以使其燃烧,这说明汽油的着火点较 (选填“高”或“低”);汽油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 8H 18,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加油站必备的消防用品之一是沙子,用沙子灭火的原理是 。 (3)乘坐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下列物品禁止携带的是 (填序号,可多选,下同)。 A .鞭炮 B .瓶装饮料 C .书刊杂志 D .酒精 (4)这次事故引发了人们对公共交通消防安全问题的讨论,下列观点合理的是 。 A .公交车上要配备消防器材 B .公交车上坐椅用阻燃材料制成 C .对司乘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热水 热水

初中化学 科学探究“燃烧与灭火”素材

科学探究“燃烧与灭火” 前面几章,我们探究了水、氧气、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常见物质的一些性质、制法、用途,接下来,我们想从另一个角度一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说说看,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化学现象是你熟悉的。(学生回答) 燃烧,无疑是我们最常见的化学变化。它是我们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P124图)至今,我们仍然通过燃烧获取生活生产所需的能量,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天大和燃烧打交道,但是你知道燃烧需要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吗? 板书:一、燃烧的条件 讲述:提到燃烧,我们脑海中常会出现:(伴手势)熊熊的火焰。火,是燃烧中常伴随的一个现象。 在生活中和以前的学习中,你一定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如:镁条燃烧(描述现象)你也来试试看,说一个燃烧的例子,大致描述一下现象。 学生:举例 讲述:大家说了那么多例子,从中你可以归纳出燃烧的哪些特征呢? 讨论一下,说说看。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板书:l.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讲述:这些燃烧现象,必需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呢? 根据你的经验,说说看 学生:猜想 讲述:你的面前有一些仪器和试剂,用他们来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实施—结论—交流 板书:2.燃烧的条件(同时满足) (1)可燃物 (2)氧气 (3)达到着火点(解释“最低温度”) 讲述:只要达到条件,燃烧就能发生,即使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情况下。 实验:白磷在水下燃烧 讲述:只要三个条件都满足,燃烧就能发生,前提: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板书) 过渡;燃烧给人类带来温暖,美食,但一旦失控,就会带来灾难。 VCD:火灾图片 讲述:根据燃烧的条件,想想如何灭火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学生:回答讨论 (可能会回答具体方法,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缺一不可”) 过渡:让我们从讨论中总结灭火有哪些方法。 投影;讨论 1.液化气、煤气起火时,你首先作什么? 2.扑灭森林大火,有一种方法是设置隔离带,这样做为什么可以灭火了? 3.做菜时,油锅起火,怎么办? 4.煤炉到晚上不用,你知道怎么“封”炉子吗? 5.你是如何熄灭蜡烛的?为什么这样做蜡烛就灭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