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美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七年级美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七年级美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七年级美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教材分析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框,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

“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来。

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了解透视现象,掌握透视规律,拓宽审美视野,引导学生的绘画思路]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活中,我们看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同样高的物体,近处的高,远处的低。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变化,而“近大远小”就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

三.探究与表现

1.观看石膏正方体、长方体线描图,在不同的位置、角度所呈现出的透视变化。(多媒体展示分析,引导学生观察)

[师生讨论、观察透视现象,强化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

2.平行透视;把物体放平,正面面对学生。

小组讨论:选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生:上下线和视平线保持着平行关系,平行透视有1个消失点。

生:两边的竖线与视平线垂直,两侧的边线呈倾斜状,慢慢延长向心点集中,消失于心点。

教师小结:两位同学回答都正确;方形物体的一组边,如果与我们成平行状,那么它的另一组边则逐渐消失于心点,离我们近的线段就长,离我们远的线段就短,这种现象就是平行透视。

用投影仪放出一幅正确的平行透视线描图,请一同学上台,验证透视是否正确。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争先恐后地上台验证,学生上台将斜线延长,延长线集中于心点,线描图正确。

3.成角透视;物体的一角对着学生。

生:上下边和左右边的线变的倾斜了,延长线分别向视平线左右两点集中,成角透视有2个消失点。

生:没有平行线,都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小结:回答的很正确;物体的一角与我们正对,倾斜线延长并向视平线上的左右两点消失,这种透视现象叫成角透视。

请一同学上台验证一幅成角透视线描图,是否正确。

四.知识扩展与小组竞赛:

1.你热爱我们的校园吗?我们的校园美吗?(播放建筑录像,渲染气氛)

学习兴趣高涨,表现欲望强烈。

2.带着取景框,走,我们到校园一起去看看!分成四小组做透视练习。

[把学生带入校园环境中,了解场景构图的特点]

3.学生作业,教师辅导。(通过学习透视,思路清晰,学生跃跃欲试。此时安排作业恰到好处)

教师:要求同学参照学校建筑,画出一幅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线描图。

教师辅导:针对有绘画困难的学生,提醒他们透视要正确,重点辅导。

[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创造能力得到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把自己画好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评论,每个小组找一幅有代表性的透视作品拿到前面展示,讲一下透视步骤。

教学反思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主动、积极,内在自我与外在环境实现了有效沟通,创新能力在评价交流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得到了自信心。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学生发表意见时老师认真倾听,在学生产生困惑时,老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堂课当中我运用边讲边问、启发思考、集中注意、师生共同参与,强化了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精心组织训练,小步快进,当堂反馈,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课内。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资源利用:师:幻灯片 生:美术教材,尺子,铅笔,美术本,彩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做好了准备就用你们漂亮的坐姿告诉老师。大家互相看一看,我们的座位对齐了吗(对齐了)可是我怎么发现没对齐呢(出示第二张幻灯片课堂照片) 老师怎么发现后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远,前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近呢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首先是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 1、老师发现生活中也有这种现象,请大家观 察并思考(出示第三张幻灯片)谁能发现这里边的奥秘大家可以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课题: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课时:2课时(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搜集相关资料等;或者降低作业难度,只要能够画出一些透视现象即可, 学情分析: 学习的优势: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和美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愿意在学习中积极思考,阐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可能遇到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学生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可

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的关注局部细节而忽略整体,容易把景物画歪,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做到把物体画正的基础上有些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消失点、视平线等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得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教学用具:课件、铅笔、图画纸。 教学流程: 一、引出课题。(时间3分钟) 1、课件展示两张风景图片,一张平面的,一张有透视现象的供学生们观察。 师提出问题:哪一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为什么这幅的空间感最强烈? 生:那副看得远一些。画面中的景物越来越小,所以空间感很强。 师:说的很好!空间感是在平面绘画上传达出有深度的立体空间,这幅远中近的纵深感更强一些。 2、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景物有这种感受?

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学习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来。 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了解透视现象,掌握透视规律,拓宽审美视野,引导学生的绘画思路]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活中,我们看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同样高的物体,近处的高,远处的低。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变化,而“近大远小”就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 三.探究与表现 1.观看石膏正方体、长方体线描图,在不同的位置、角度所呈现出的透视变化。(多媒体展示分析,引导学生观察) [师生讨论、观察透视现象,强化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 2.平行透视;把物体放平,正面面对学生。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教案示例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教案示例 山东省郓城县侯集中学严作涛 教材分析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框,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 “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来。 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绘画透视教案

素描中的透视原理 教学目的:透视一直是绘画初学期的难点,本章讲述了细致的透视原理及在透视中我们常用到概念,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绘画中基本透视理论知识、了解绘画基础知识中透视的重要性并基本掌握绘画中的透视原理,为绘画及设计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介绍透视中所包含的各个概念,并将这些概念配合图形讲述清楚,让学生能够及时在图形中理解并记忆这些内容。 教学难点:透视原理中所涵盖的概念比较多,将这些概念理解并应用是本章的难点。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1)《绘画》.谷嶙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 参考书目:(1)《素描基础》. 张恒国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教学内容与过程:

素描写生的时候观察到的景物及其状,因为有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的透视变化,不是单凭视觉和感受就能画得正确的,而是需要借助于一些科学理论知识(如透视学)才能画正确。透视学是根据眼睛视物成像的原理,讲述透视规律和画法有关知识。在写生时,要运用这些知识深入分析错综复杂的现象,得出正确的认识,把物象的形状画正确,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这样,即使所想象设计的物象尚未做成,也可用透视画法将它预先正确如实的画出来。 一、透视的类型 透视有三种: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散点透视。(前两种又叫焦点透视) 1.平行透视: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一点消失。 2.成角透视:成角透视也叫二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二点消失。 3.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也叫多点透视,即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消失点, 这种透视法在中国画中比较常见。

二、透视在绘画中应注意的一些特性 1.近大远小: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於表 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来表现 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2.近实远虚:由於视觉的原因,近处的物体感觉会更清晰,而远处的 物体感觉会有些模糊,这一现象在绘画中也经常用来表 现物体的纵深感.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对近 实远虚更加以强调。(另外应注意的是:并非在所有的 绘画过程中都遵守"近实远虚"这一规则,在一幅作品中 主与次的关系往往更为重要,主体物的实和次体物的虚 是更好的视觉导向,这也是艺术优於现实的取舍和区 别。)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名师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名师教案 教学内容概述: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第九册第三课的内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好的表现空间立体感使绘画作品更真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讲授、演示……使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且有留意观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讲解并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 2、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立方体、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绝句》,设疑:给后两句配画的时候有什么困惑?窗能不能“含岭”?门能不能“泊船”?产生这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带学生一起实

验,用手指做取景框,试一试远近变化的效果。 2、介绍透视现象的特点和用途:可容纳更多的景物并产生空间感和距离感。 3、欣赏名画中的透视现象,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讲授新课,解决重点 1、分别了解两个新朋友:消失点和视平线,介绍概念,在画面中找出正确位置,观察二者之间的关系。 2、简介地平线,并区别于视平线 3、学生观察总结视平线上方和下方景物消失的方向,介绍消失线的画法。 4、通过观察总结出消失线夹角中的景物的透视规律: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粗远细、近疏远密、近宽远窄、近实远虚……. 5、设疑并讨论、讲授:消失点会不会移动和变化?视平线会不会移动和变化?消失点是不是只有一个? 观察所处的位置高低对画面中的透视会不会有影响? 三、艺术实践,演示难点 1、布置命题作业:用房屋、树木、电线杆、铁路、田野、小河沟、远山、云…….组成一幅能体现出透视规律的画。 2、师同步演示,总结绘画方法步骤,但学生可根据前面所学知识自由布置和想象画面的视平线、消失点和规定的景物位置。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因为是命题且同步演示的半临摹作品,评价以发现和修正绘画中的透视错误为主。及时、恰当的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小结、拓展,布置下课时内容。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梅列区实验小学陈晖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资源利用: 师:幻灯片 生:美术教材,尺子,铅笔,美术本,彩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教学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走进生活你们是否注意到以下场景呢 如:酒店的走廊和排列的积木、酒店的大厅、高速公、葡萄园、公园池塘里的睡莲 在刚才的场景中同学们是否发现什么共同的视觉规律呢 对了他们在视觉上近处的物体显得更大,远处的显得更小。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和图上的队列一样我们会发现一个近大远小的视觉透视变化。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说明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梅列区实验小学晖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 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资源利用: 师:幻灯片 生:美术教材,尺子,铅笔,美术本,彩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教学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木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走进生活你们是否注意到以下场景呢? 如:洒店的走廊和排列的积木、酒店的大厅、高速公、葡萄园、公园池塘里的睡莲 在刚才的场景中同学们是否发现什么共同的视觉规律呢? 对了他们在视觉上近处的物体显得更大,远处的显得更小。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和图上的队列一样我们会发现一个近大远小的视觉透视变化。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容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初一美术上册第二单元 多彩的学习生活(造型·表现) 第二课时 授课对象:初一年级学生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校园中游览和选择具有美感特征的校景,能够表述出自己的审美感受。 2、通过取景框的使用、小组的合作研究,能分析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在景物空间中的基本变化规律。 3、能感受透视现象在表现景物空间中的美感效能,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通过取景框、小组研究,分析出凭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视平线”、“地平线”、“消失点”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式: 列出学习主题分组实践小组研究总结交流 教学准备: 1、学生分成8组,每组6~8人,组长领取“记录表”,安排记录员(即交流代表)。 2、学生:教材,课前自制的取景框,画纸,水笔,画笔。 3、教师:石膏正方体、长方体或纸盒等立方体物品建筑物图片(包括校景图片),实物投影仪一台,电视机一台。学习记录评价卡一份。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导阶段: 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进行取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的各个角落,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建筑物所得的感受,对具有美感特征的场景、角度进行必要的观赏提示。 演示并指导学生用厚纸板制作取景框,用取景框或用双手组合手势代替取景框的方法观察校园场景和建筑物,提示选择最佳构图的方法。 二、发展阶段: 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理想的位置和角度,大胆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在校园中进行对景写生,写生过程中指导学生确定最佳构图、对象主次的区别表现以及对物象繁简的必要取舍。 三、收拾与整理: 在写生过程中,应提示学生注意爱护校园设施及花草树木,并随时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安全。 四、课后拓展: 学生留意观察乡村或社区环境的场景及建筑物,注意物象所呈现的透视现象,感受其美感特征并大胆进行写生表现。 活动三 课题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物题材绘画的一般创作方法。 2、进行在一定场景中以成组人物及情节表现一定主题的绘画合作。 3、培养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提高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感觉能力。 活动安排:

绘画透视学-复习资料

绘画透视学 -- 3、透视学常用名词术语及原理 (1)、常用名词术语(图1-3-1) ●视点E(Eye Point):视者眼睛的位置。又叫目点。 ●停点S(Standing Point):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又叫站点、立点。 ●主点CV(Center of Vision):中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又叫心点、视心。 ●画面PP(Picture Plane):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平行于画者的颜面, 垂直于中视线。 ●画幅(Picture):在60~视角的视圈线范围以内选取的一块作画面积。 ●中视线(Central Visual Ray):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连线,是视域圆锥的中轴线。又叫中 心视线。 ●视垂线CL(Central Line):过视心所 作的视平线的垂线。又叫中心线。 ●视平面(Horizon Plane):视平线所在 的水平面。 ●视平线、地平线HL(Horizon Line): 过视心所作的水平线。平视时,视 平线与地平线重叠,即视平线等于 地平线;仰视、俯视时,视平线与 地平线分离。 ●水平视心CVO:过视心位置的垂直线与地平线相交的点,称水平视心。由视点至水 平视心的视线与中视线的夹角为仰视或俯视角。 ●视高H(Height):视点到停点的垂直距离。 ●视距VD(VisualDistance):视点到视心的垂直距离。 ●视线SL(Sight Line):视点到物体上各点的连线。

●视角(Sight Ang]e):任意两条视线与视点构成的夹角,绘画中采用的视角不超过60。。 ●视域(VisualThreshold):视点看出去的60。空、司范围。在此范围内的视域称为正 常视域。 ●视向(V1sion Direction):作画时所看的方向,分为平视、仰视、俯视三种。 ●基面GP(Ground Plane):物体所在的平面,也是停点所在的面。 ●基线GL(Ground Line):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 ●灭点V(Vanlshlnq PoInt):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的投影点。又叫消失点、消点。 ●测点M(Heasurlnq PoInt):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 视平线的交点。又称量点。 ●距点D(Distance Point):在视平线上,距视心和视距相等的点。 ●天点(Above Horizonta]Point):在地平线以上的灭点。 ●地点(Below HorizontalPoInt):在地平线以下的灭点。 ●余点(Rest Point):成角透视在视平线上,除距点和视心点以外的其他灭点都叫余点。 ●真高线:在透视图中能反映物体或空间真实高度的尺寸线。 二、平行透视 1、平行透视的特征 什么叫平行透视 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不管它们的形状结构多么复杂, 均可归纳为个或数个正平行六面体。以立方体为例,只 要存在着与画面平行的面,其他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必 然只有一个主向灭点:主点。在这种情形下的作图称平 行透视。由于平行透视只有一个灭点,所以又称“一点 透视”。 2、平行透视的画法 作透视图的实质就是如何表现各种线段在纵深关系中的距离和长度的变化。在透视的纵深关系中,不同透视方向的线段有两类:一类是与画面成垂直关系的线段;另一类是与画面成倾斜关系的线段。平行透视图中,测定与画面垂直的线段透视长度可采用距点法。 距点法是运用距点来测量的方法,就是利用45。直角三角形原理,在平行透视图上来测量垂直于画面线段长度的画法。距点用“D”表示,它到主点的距离和视点到主点的距离相等,位于视平线上主点的左侧和右侧。 (1)、正方体的画法 距点法作图步骤:(图2—2—1) ●定视点E,视平线HL,主点CV。画与画面平行的 正方形A B C D。从ABCD各引消失线至主点CV。 ●延长CD线得E点,CD—DE。由E点引线至距点D 得F点(即DCV线与印线交叉点),DF之长就是正方 形伸向远方的透视长(深)度。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案例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案例 川底中心小学李莉萍【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每天在操场上玩,看到过天上的飞机吗? 生:看到过。 师:那飞机是像你们眼睛看到的那样小吗? 生:不是。 师:那么为什么飞机很大,我们看到的却很小呢? 生1:飞机离得我们很远,我们是从远处看到。 生2:在近处的大,远处的小。 师:同学们的感觉很敏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谁愿意把你知道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站在路中央往远处看,路两边的景物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当我站在楼上往远处看,近处的楼房大,远处的楼房小。 师:同学们真是观察生活的有心人!但在观察这些现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像这种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的位置时,在观者眼里出现近大远小的变化在绘画上就叫透视现象。 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片段二】 师:老师把生活中的一个透视现象的画面用相机拍下来。同学们看看道路、树木近处与远处的变化,在小组里说一说他们有哪些透视现

象? 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清晰远模糊…… 师:哇,好厉害。同学们发现这么多透视现象,恭喜你们。 师:同学们注意看,近处的树向远处延伸发生什么变化? 生:两旁的树木向远方逐渐缩小,最后缩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消失点。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真是棒极了。道路两旁的树木向远方不断缩小,最终两旁的树木都缩到一个点,这个点就叫消失点,通过消失点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 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在我们就去看看艺术家是怎样处理画面中的透视现象的。 师:这幅作品是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尔尼斯的道路》。在你看来画家表现了哪些透视现象? 这是一条普通的乡村道路,两边高高的树木通向远方,道路两边是乡村的田园,不远处,教堂和农舍的房子依稀可见。在田间和路上,有二三农夫的影踪。尽管这是一幅普通的乡村景色,但霍贝玛通过巧妙的远近透视,使它具有诗一般的田园情趣,给人一种明朗宁静的美好感受。此画被认为是风景画中的稀世之作。 师:这是荷兰画家梵高的《梵高的卧室》。一大一小的椅子、一大一小的两个床头及地板纹理向远处延伸汇集在一起,在平面上表现出了卧室空间的深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透视现象,透视现象有哪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案例—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案例—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二.过程设计: 1、教学策略:师生游戏→明确本课内容→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欣赏名画→观察表现透视的艺术作品→利用教具学生练习→产生绘画冲动→绘画→讲评。 2、教案设计: 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㈠.教学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事物。 3.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自主探究意识。 ㈢.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创新点:让学生分析讨论发现总结透视现象。 ㈣.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2、探究式教学法;3.发现式教学法 ㈤.教学准备:图片资料.自制教具等。 三.教学过程: ㈠.游戏导入 师:请同学们用手测量出老师的身高?(学生手量.回答) 你们知道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吗?(学生讨论发言) ㈡.介绍透视现象并板书课题 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大,而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小,这种现象就是景物的近大远小现象,也叫透视现象。 ㈢.讲授新课 a.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分析,按书中的要求找出答案。(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粗远细. 近稀远密) b.请同学找一找身边的透视现象。请学生仔细观察后归纳透视现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后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主点。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 c.请同学们欣赏名画从中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讨论发言它的魅力所在。(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中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了解透视现象的课程,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他们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在创作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的关注局部的细节,容易把景物画歪。 1.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 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 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三、教学准备 学具:直尺、钱币、签字笔或水彩笔教具:多媒体图片资料四.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我将从兴趣导入、讲授新知、探究学习、巩固新知、作业评价、课堂总结和拓展延伸,几个步骤进行教学兴趣导入。 首先,我设计了“欣赏自然景观”这一环节,出示两张 景图片一张平面的一张有透视现象的我问同学: 提问:哪一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 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有透视现象的那张空间感更强烈, 贴出有透视现象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它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 学生:画中的景物越来越小,最后都变成为一个小点,所以空间感最强烈。 小结:离我们进的物体比较高大、宽阔,离我们远的物体比较低矮窄小。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板书:透视现象

六年级美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立方体——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美术101班何国臣 教具准备 课件立方体直尺 教学过程 写入课题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课题是,立方体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一.导入主题 师: 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感觉没有立体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师: 下面就让我们认真观察几张图片再说吧。(幻灯片)看图过程中请大家找出图片的相同点, 透视现象:(客观物体因与人眼(视点)的远近距离和空间方位的不同,在视觉上引起近大远小、近宽远窄或近长远短近高远低等形象变化,称作“透视现象”。) 师:通过对以上几张图片的认真观察与分析,你找到了哪些规律?(学生讨论并回答) 生:物体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等。 师:对!像这样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等都是属于透视现象。(运用透视规律描绘物体形象,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最基本的方法。) 并指出: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是因为画面中没有这些现象的存在,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去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绘画。 二:透视的几个基本术语和概念 师:在讲解透视知识之前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些透视中的基本术语。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 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在开阔的野外,人眼平视时,眼睛的高度等于视平线的高度,视平线就是地平线,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视平线是随作画者的眼睛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仰视时视平线在地平线的上方,人俯视时,视平线在地平线下方。 3. 消失点——就是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上的点,又叫灭点。 4. 主点——在视平线上正对视点的一点,又叫心点。 5.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并找出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加以描述。 (回到上方图片)接着让更多的学生分析图片中绘画者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资源利用:师:幻灯片 生:美术教材,尺子,铅笔,美术本,彩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做好了准备就用你们漂亮的坐姿告诉老师。大家互相看一看,我们的座位对齐了吗(对齐了) 可是我怎么发现没对齐呢(出示第二张幻灯片课堂照片) 老师怎么发现后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远,前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近呢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首先是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斜透视的区别

1.5建筑透视图的分类 视点及建筑形体相对于画面位置不同,则所形成的建筑形体的透视图就有不同效果。不同效果的透视图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其作图要领亦各有特点。通常按照画面、视点和建筑形体三者之间的空间相对位置关系来对透视图进行分类。建筑透视图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点透视( 平行透视); 二点透视( 成角透视); 三点透视( 斜透视) ; 1.5.1一点透视 当画面与基面垂直,建筑形体有一主立面平行于画面而视点位于画面的前方时,所得的透视图在左右、上下方向没有灭点,只有宽度(前后)方向有一个灭点,即主点e′,所以称为一点透视,或平行透视,如图1-25所示。 图1-25 一点透视 一点透视的特点是建筑形体上与画面平行的主立面不变形,作图相对简便,图形显得端庄、沉稳、景深感强。常用于表现纪念性建筑物、标志性建筑物的正面、门廊、入口等。这种图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也较多,如图1-26 所示。也适用于表现只有一个主立面形状较复杂的建筑形体。 图1-26 一点透视实例 1.5.2二点透视 当画面垂直于基面,建筑形体两相邻主立面与画面均倾斜、视点位于画面的前方时,所得的透视图因为在长度和宽度两个方向上各有一个灭点,所以称之为二点透视,或成角透视,如图1-27所示。

图1-27 二点透视 二点透视的特点是建筑形体两个主立面都得到了表现,作图相对复杂。但表现效果生动、立体感强,是建筑设计中常用的透视图,如用来表现广场、街景、楼房建筑等。图1-28 是二点透视实例。 图1-28 二点透视实例 1.5.3三点透视 当画面与基面倾斜、建筑物的立面也与画面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形体的长、宽、高三个方向都与画面形成倾斜的相对位置关系,因而三个方向都有灭点,所形成的透视图称为三点透视,或称斜透视,如图1-29 所示。 图1-29 三点透视 三点透视常用来表达较高、大的建筑物,如高楼大厦、纪念碑、高塔等。图1-30 是一高层大楼的三点透视实例。

六面体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六面体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郑音(美术组) 教材版本:美术(岭南版)八年级下册 课程理念与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第一节课《明暗造型与色彩表现》——我认为塑造体积感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形体描绘得是否准确,明暗是为形体而服务的。基于这一点,我从最基础的如何画准物体的结构开始,讲授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形体的透视现象,所以将课程调整为三大部分来讲授: 一、“六面体的透视规律”——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附带给同学们了解一下三点透视; 二、“圆柱体的透视规律”——附带了球体透视的相关知识; 三、如何塑造物体的体积感——包括欣赏国内外优秀素描作品,素描在园林景观、建筑、室内设计以及漫画中的应用,如何执笔,如何控制笔,如何排线,素描写生的基本步骤。 通过这样系统的学习,同学们对素描有了初步的认识, 课时:1课时 课型:美术基础技法课 教学目的:(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对透视的基本法则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掌握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方法,能准确的表现物体的透视关系; 2.方法和过程:通过对六面体的观察和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来逐步深入的了解物体在自然界中的透视现象,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画出六面体的透视,加强学生对透视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透视现象的分析讨论提高同学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六面体的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与绘制方法。 教具准备:PowerPoint课件,小纸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一个新知识,这个新知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广泛应用,而且对于我们同学们学习数学非常有帮助。这个知识是什么呢?这个知识就是透视! 透视是一门非常大的学问,我们从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部分开始,来讲讲六面体的透视

五年级美术上册《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人美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1课时)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的位置,在观者的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搜集相关资料等。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照片时,注意从三个方面分析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是地面,近宽远窄;二是路两旁的物象,近长远短;三是天空,近宽远窄。用宽窄、长短来概括透视的缩形现象,会使学生感到直观好记。 在作业过程中,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周围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头脑中留有印象,尽量在绘画中不形成错误透视的习惯。对透视现象有粗浅的认识 并能初步表现出透视效果,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绘画是在平面上表现空间的立体的艺术,其表现过程需要运用客观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规律可以把物象具有的高、宽、深的立体感或空间结构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来。 透视在绘画中的表现可分为形体透视(几何形透视)和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数学的原则,在平面上用线条来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暗投影的科学。当物体有一个面与画者位置呈平行位置时,这种透视称平行透视;如果物体的一个角与画者相对,这种透视称成角透视。因为物象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叫“远近法”。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的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在画作业时,表现物体的前后的尺寸不是很明显。五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透视问题,理解的不到位,我们可以慢慢的引导,使他们对这一概念更好的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中。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了解生活中到处存在着“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更好地表现空间感,使绘画作品更真实。 2.技能目标: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能力,能较正确地分析和画出场景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意目标:有留意观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教学建议:带同学们走到操场,具体分析校园内的各种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农村视野开阔,透视现象更明显,多带学生到室外去观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通过观察伸向远方的路、风景图片、认识各种透视现象,并在平时的绘画中加以运用。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认识各种透视现象(特别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准备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网上搜集的各种透视现象的图片

七年级美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教材分析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框,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 “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来。 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了解透视现象,掌握透视规律,拓宽审美视野,引导学生的绘画思路]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活中,我们看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同样高的物体,近处的高,远处的低。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变化,而“近大远小”就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