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统计相关分析习题

第七章统计相关分析习题

第七章统计相关分析习题
第七章统计相关分析习题

第七章相关分析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相关分析中,要求相关的两个变量()。

A、都是随机变量

B、因变量是随机变量

C、都不是随机变量

D、自变量是随机变量

2、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称为()。

A、单相关

B、复相关

C、无相关

D、负相关

3、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

A、r=0

B、-1

C、0

D、-1

4、从变量之间相关的方向看,可分为()。

A、正相关和负相关

B、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

C、单相关和复相关

D、完全相关和无相关

5、从变量之间相关的表现形式看,可分为()。

A、正相关和负相关

B、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

C、单相关和复相关

D、完全相关和无相关

6、两变量之间相关程度越强,则相关系数()。

A、愈趋近1

B、愈趋近0

C、愈大于1

D、愈小于1

7、两变量之间相关程度越弱,则相关系数()。

A、愈趋近1

B、愈趋近0

C、愈大于1

D、愈小于1

8、相关系数r取正值或负值决定于()。

A、L XY

B、L XX

C、L YY

D、L XX L YY

9、物价上涨,销售量下降,则物价与销售量之间属于()。

A、无相关

B、负相关

C、正相关

D、无法判断

10、相关系数()。

A.适用于单相关C、既适用于单相关也适用于复相关

B、适用于复相关D、既不适用于单相关也不适用于复相关

11在回归直线y=a + bx中,b表示()。

A、当X增加一个单位时,Y增加a的数量

B、当Y增加一个单位时,X增加b的数量

C、当X增加一个单位时,Y的平均增加量

D、当Y增加一个单位时,X的平均增加量

12、估计标准误差是反映()。

A、平均数代表性的指标

B、相关关系的指标

C、回归直线的代表性指标

D、序时平均数代表性指标

13、在回归分析中,要求对应的两个变量()。

A、都是随机变量

B、是对等关系

C、不是对等关系

D、都不是随机变量

14、当产量为100件时,其生产成本为300元,其中固定生产成本为600元,则成本总额对产量的回归直线方程是()。

A、y=6000+24x

B、y=600+24x

C、y=24+6000x

D、y=2400+6x

二、多项选择题

1、直线相关分析的特点是()。

A相关系数有正负号B、两个变量是对等关系C、只有一个相关系数

D两个变量均是随机变量E、因变量是随机变量

2、当两变量完全相关时,则相关系数为()。

A、0

B、1

C、-1

D、0.5

E、0.8

3、相关系数的种类()。

A、从相关的方向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B、从相关的表现形式分为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

C、从相关程度分为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无相关

D、从影响因素多少分为单相关、复相关

E、从数值形式分为相关系数和相关指数

4、简单直线回归分析的特点是()。

A、存在两个回归方程

B、两个变量不是对等关系

C、回归系数有正负号

D、因变量是随机的,自变量是给定的

E、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相互推算

5、估计标准误差是反映()。

A、因变量的估计值

B、自变量的估计值

C、回归方程代表性的指标

D、因变量估计值可靠程度的指标

E、自变量数列离散程度的指标

6、直线回归方程中的两个变量()。

A、两个都是随机变量

B、两个都是给定的变量

C、一个是自变量。另一个是因变量

D、一个是给定的变量,另一个是随机变量

E、必须确定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7、直线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

A、能表明两变量间的变动程度

B、不能表明两变量间的变动程度

C、能说明两变量间的变动方向

D、不能说明两变量间的变动方向

E、其数值大小不受计量单位的影响

8、下列哪些现象是相关关数()。

A、家庭收入与消费支出

B、时间与距离

C、亩产量与施肥量

D、学号与考试成绩

E、物价水平与商品需求量

9、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

A、回归系数大于零则相关系数大于零

B、回归系数小于零则相关系数小于零

C、回归系数大于零则相关系数小于零

D、回归系数小于零则相关系数大于零

E、回归系数等于零则相关系数等于零

10、下列关系中属于正相关的有()。

A、物价水平与商品需求量

B、施肥量与亩产量

C、单位产品成本与原材料消耗量

D、商业的劳动效率和流通费用率

E、产品产量与单位产品成本

三、判断题

1、计算相关系数时,首先要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2、若直线回归方程y=-8+2x,则变量X与Y之间属于正相关。()

3、进行回归分析时,首先要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4、在直线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变量的计量单位。()

5、当回归系数大于零时,则正相关,当回归系数小于零时,则负相关。()

6、相关的两个变量必须都是随机的。()

7、进行回归分析时,要求两个变量是对等关系。()

8、相关的两个变量,只能算出一个相关系数。()

9、进行回归分析时,两个变量之间,只能计算出一个回归系数。()

10、相关的两个变量之间是对等关系。()

11、计算回归方程时,要求因变量是随机的,而自变量不是随机的,是给定的数值。()

12、一种回归线只能作一种推算,不能反过来进行另一种推算。()

13、估计标准误差是以回归直线为中心,观察值与估计值数之间平均离差程度的大小。()

14、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 )

四、填空题

1、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方向来看,可分为()与();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和()。

2、完全相关的关系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

3、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称为 ( )相关,三个以上变量的关系称为( )相关。

4、当变量之间属于正相关则( ),当变量之间属于负相关则 ( ) 。

5、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是在( )与 ( )这个闭区间内变化;其绝对值愈趋近于( )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愈高;愈趋近于 (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愈低。

6、当变量之间属于正相关则回归系数( );当变量之间属于负相关则回归系数 ( )。

7、进行简单直线回归分析时,要求 ( )是随机的,( )不是随机的,是给定的数值。

8、若利润额(万元)对销售额(万元)的回归方程为y 0=31.6+0.18x ,则表明销售额每增加1万元,利润额平均增加 ( )万元。

五、复习思考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函数关系、什么是相关关系?相关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2、试述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3、试述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4、应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应注意哪些问题?

5、试述相关系数r 值的意义。

6、相关关系的种类有那些?

六、计算题

1、根据某农村地区历年农民月人均收入与商品销售额资料计算的有关数据如下:其中x 代表人均收入,y 代表商品销售额。

要求:

(1)建立以商品销售额为因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的含义;

(2)若2008年月人均收入为400元,试推算商品销售额。 2、某企业连续5年销售额资料如下

∑∑∑=====16918,34362260

,546,92xy x y x n

要求:

(1) 试用最小平方法配合一直线趋势方程

(2) 根据趋势方程,预测2004年企业的销售额

3、已知:279,30268,1481y xy ===∑∑∑∑∑2n=6 ,x=21 , y=426 , x

要求:(1)计算变量x 与变量y 间的相关系数;

(2)建立变量y 倚变量x 变化的直线回归方程。 (要求写出公式和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四位小数。)

201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0974《统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201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统计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 0097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一个别事物,称为 C A .调查对象 B .调查单位 C .总体单位 D .填报单位 2.对事物进行度量,最精确的计量尺度是A A .定比尺度 B .定序尺度 C .定类尺度 D .定距尺度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对我国政府统计的调查方式做的概括中指出,调查方式的主体是C A .统计报表 B .重点调查 C .经常性抽样调查 D .周期性普查 4.是非标志的成数p 和q 的取值范围是D A .大于零 B .小于零 C .大于1 D .界于0和1之间 5.在经过排序的数列中位置居中的数值是A A .中位数 B .众数 C .算术平均数 D .平均差 6.确定中位数的近似公式是A A .d f S f L m m ?-+ -∑1 2 B .d L ??+??+ 2 11 C .∑∑? f f x D . ∑-)(x x 7.反映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变化总量的是B A .时点指标 B .时期指标 C .动态指标 D .绝对指标 8.重置抽样与不重置抽样的抽样误差相比A A .前者大 B .后者大 C .二者没有区别 D .二者的区别需要其他条件来判断 9.如果总体内各单位差异较大,也就是总体方差较大,则抽取的样本单位数A A .多一些 B .少一些 C .可多可少 D .与总体各单位差异无关 10.进行抽样调查时,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受到一些可控因素的影响,下列属于可控因素的是D A .样本数目 B .样本可能数目 C .总体单位数 D .样本容量 11.在12个单位中抽取4个,如果进行不重置抽样,样本可能数目M 为B A .4 12 B . ! 8!4! 12 C .12×4 D .12 4 12.方差是各变量值对算术平均数的A A .离差平方的平均数 B .离差平均数的平方根 C .离差平方平均数的平方根 D .离差平均数平方的平方根

《统计学》-第7章-习题答案

第七章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答:函数关系是两变量之间的确定性关系,即当一个变量取一定数值时,另一个变量有确定值与之相对应;而相关关系表示的是两变量之间的一种不确定性关系,具体表示为当一个变量取一定数值时,与之相对应的另一变量的数值虽然不确定,但它仍按某种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 2.答:相关和回归都是研究现象及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相关的方向和相关的程度,但不能确定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也无法从一个变量的变化来推测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情况;回归分析则可以找到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并可变量之间的数量联系进行测定,确定一个回归方程,并根据这个回归方程从已知量推测未知量。 3.答:单相关系数是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总体相关系数 ,样本相关系数 。复相关系数是多元线性回归分 析中度量因变量与其它多个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的指标,它是方程的判定系数2R 的正的平方根。偏相关系数是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度量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两个变量之间真实相关程度的指标,它反映了在消除其他变量影响的条件下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 4.答:回归模型假定总体上因变量Y 与自变量X 之间存在着近似的线性函数关系,可表示为t t t u X Y ++=10ββ,这就是总体回归函数,其中u t 是随机误差项,可以反映未考虑的其他各种因素对Y 的影响。根据样本数据拟合的方程,就是样本回归函数,以一元线 性回归模型的样本回归函数为例可表示为:t t X Y 10???ββ+=。总体回归函数事实上是未知的,需要利用样本的信息对其进行估计,样本回归函数是对总体回归函数的近似反映。两者的区别主要包括:第一,总体回归直线是未知的,它只有一条;而样本回归直线则是根据样本数据拟合的,每抽取一组样本,便可以拟合一条样本回归直线。第二,总体回归函数中 的0β和1β是未知的参数,表现为常数;而样本回归直线中的0 ?β和1?β是随机变量,其具体数值随所抽取的样本观测值不同而变动。 5.最小二乘法是在根据样本数据估计样本回归方程时,采用残差平方和作为衡量总偏 差的尺度,找到使得残差平方和最小的回归系数0 ?β和1?β的取值的估计方法。根据微积分中

企业经营统计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单项选择题: ;;;4.;; 三、多项选择题: ;;;;;;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开出版和不公开出版的各种年鉴和资料汇编属于(D) A.企业内部直接资料 B.企业外部直接资料 C.企业内部间接资料 D.企业外部间接资料 2.企业经营统计学的研究对象(A) A.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数量方面及其数量关系 B.统计工作 C.企业经济的内在规律性 D.统计方法 3.统计报表属于(D) A.数据的录入 B.数据的编辑 C.数据的存贮 D.数据的利用 4.企业经济效益统计分析报告属于( B ) A.计划性的统计分析报告 B.综合性统计分析报告 C.专题性统计分析报告 D.预测性统计分析报告 5.统计调查按照取得资料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 A ) A.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 B.一次性调查与经常性调查 C.统计报表与专门调查 D.直接观察法、采访法与报告法 6.企业统计数据的存贮形式主要有(A ) A.统计数据汇总表和统计台账 B.手工汇总和计算机汇总 C.综合性台账和专门性台账 D.进度台账和原材料台账 三、多项选择题 1.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生产单位,其基本特征有( ABCDE ) A.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B.企业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 C.企业是一个独立核算的主体 D.企业拥有经营权 E.企业行使独立的职能 F.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经济实体 2.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及有关法律规定分类,企业可分为( ABD ) A.公有经济和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非公有经济 D.私有经济 E.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 3.按照企业生产要素密集程度,通常企业可分为( ABD ) A.资金密集型 B.劳动密集型 C.技术(知识)密集型 D.要素密集型

第十章 统计指数分析习题.doc

第十章统计指数分析习题 一、填空题 1.指数按其指标的作用不同,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 = 2.狭义指数是指反映山一一所构成的特殊总体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特殊 _______ o 3.总指数的编制方法,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_________ ,二是_______ o 4.平均指数是________ 的加权平均数。 5 .因素分析法的基础是_________ o 6.在含有两个因素的综合指数中,为了观察某一因素的变动,则另一个因素必须固定起來。 被固定的因素通常称为 _________ ,而被研究的因素则称为_________ 指标。 7.平均数的变动同时受两个因素的影响:-是各组的变杲值水平,一-是 ________ o 8.编制综合指数,确定同度量因素的一般原则是:数量指标指数宜以 __________ 作为同度最因素,质量指标指数宜以 _______ 作为同度量因素。 9.己知某厂工人数本月比上月增长6%,总产值増长12%,则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 |nj ______ o 10.综合指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最完善地显示出所研究对象的经济内容,即不仅在 _______ , 而口还能在 _______ 方面反映事物的动态。 二、单项选择 1.统计指数按其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分为()= A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B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C个休指数和总指数D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2.总指数编制的两种形式是()o A算术平均指数和调和平均指数B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D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3.综合指数是-种()。 A简单指数B加权指数C个体指数D平均指数 4.某市居民以相同的人民币在物价上涨后少购商品15%,则物价指数为()。 A 17. 6% B 85% C 115% D 117. 6% 5.在掌握基期产值和各种产品产量个体指数资料的条件下,计算产量总指数耍采用()。 A综合指数B可变构成指数C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D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6.在山三个指数纽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o A都固定在基期B都固定在报告期C一个固定在基期,另一个固定在报告期 D采用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数 7.某商店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销售额增长6. 5%,商品销售量增长6. 5%,则商品价格()。 A増长13% B增长6. 5% C増长1% D不増不减 &单位产品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6%,产量增长6%,则生产总费用()。 A增加B减少C没有变化D无法判断 9.某公司三个企业生产同--种产殆,山于各企业成本降低使公司平均成本降低15%,山于各种产品产量的比重变化使公司平均成本提高10%,则该公司平均成本报告期比基期降低()o A5. 0% B 6. 5%C22. 7% D 33.3% 10.某商店2001年1月份微波炉的销售价格是350元,6月份的价格是342元,指数为97。

统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统计学原理试题(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设某地区有200家独立核算得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得产品生产情 况,总体就是( )。 A、每一家工业企业 B、200家工业企业 C、每一件产品 D、200家工业企业得全部工业产品 2、有600家公司每位职工得工资资料,如果要调查这些公司得工资水平情 况,则总体单位就是( )。 A、600家公司得全部职工 B、600家公司得每一位职工 C、600家公司所有职工得全部工资 D、600家公司每个职工得工资 3、一个统计总体( )。 A、只能有一个指标 B、可以有多个指标 C、只能有一个标志 D、可以有多个标志 4、以产品等级来反映某种产品得质量,则该产品等级就是( )。 A、数量标志 B、品质标志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5、在调查设计时,学校作为总体,每个班作为总体单位,各班学生人数就是( )。 A、变量值 B、变量 C、指标值 D、指标 6、年龄就是( )。 A、变量值 B、连续型变量 C、离散型变量 D、连续型变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常按离散型处理 7、人口普查规定统一得标准时间就是为了( )。 A、登记得方便 B、避免登记得重复与遗漏 C、确定调查得范围 D、确定调查得单位 8、以下哪种调查得报告单位与调查单位就是一致得( )。 A、职工调查 B、工业普查 C、工业设备调查 D、未安装设备调查 9、通过调查大庆、胜利、辽河等油田,了解我国石油生产得基本情况。这 种调查方式就是( )。 A、典型调查 B、抽样调查 C、重点调查 D、普查 10、某市进行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普查,要求在10月1日至15日全部调查完 毕,则这一时间规定就是( )。 A、调查时间 B、登记期限 C、调查期限 D、标准时间 11、统计分组得关键问题就是( )。 A、确定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B、确定组距与组中值

贾俊平第四版统计学-第七章参数估计练习答案

第七章参数估计练习答案 二.填空题 1. 2b a + , 025.0224)(z n a b **- 。 2b a + , )14(415)(025.022t a b *?-。 2b a + , 025.022430 )(z a b **-。 变小 2. 27.3896.15*15025.0==* =z n E σ 3. 338, 理由:当E=30,n=150时,可得,150*30**2/==n E z σα当E 变为20时,总体标准 差不变,置信水平不变,因此σα*2/z 不变。由3385.337400150*900)*(22 2/≈===E z n σα 4.不能。对于分布形态未知或严重偏斜的总体,不能根据正态分布来构造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除非样本量非常大。但本例中的样本是个小样本。 5.(1)正确。(2)、(3)不正确。因为总体比例和所求区间都是确定的,不存在随机性,不涉及概率。(4)正确,这是对置信区间的正确理解。 6.(1)45个 (2)这些置信区间的中心不完全相同,因为置信区间是以样本估计值为中心的,不同的抽样会有不同的样本均值。 (3)不完全相等。因为总体的标准差未知,边际误差根据样本标准差来计算的,而各个样本的标准差有可能不等。 三.计算题 1.解:(1)由已知可得办理该业务的时间服从正态分布,总体的标准差未知,n=16<30 是小样本。1.4,12==s x ,1-α=95%,1314.2)15(025.0=t , )18.14,82.9(18.212161 .4*1314.21215(025.0=±=±=±n s t x ) 此银行办理该业务的平均时间的置信水平为95%的区间估计是9.82分钟到14.18分钟。 (2)由已知可得办理该业务的时间服从正态分布,总体的标准差未知,n=40>30 是大样本。1.4,12==s x ,1-α=95%,z 0.025=1.96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习题解答_因子分析报告

第七章 因子分析 7.1 试述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联系与区别。 答: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联系是:①两种分析方法都是一种降维、简化数据的技术。②两种分析的求解过程是类似的,都是从一个协方差阵出发,利用特征值、特征向量求解。因子分析可以说是主成分分析的姐妹篇,将主成分分析向前推进一步便导致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也可以说成是主成分分析的逆问题。如果说主成分分析是将原指标综合、归纳,那么因子分析可以说是将原指标给予分解、演绎。 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主要区别是:主成分分析本质上是一种线性变换,将原始坐标变换到变异程度大的方向上为止,突出数据变异的方向,归纳重要信息。而因子分析是从显在变量去提炼潜在因子的过程。此外,主成分分析不需要构造分析模型而因子分析要构造因子模型。 7.2 因子分析主要可应用于哪些方面? 答:因子分析是一种通过显在变量测评潜在变量,通过具体指标测评抽象因子的统计分析方法。目前因子分析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具体来说,①因子分析可以用于分类。如用考试分数将学生的学习状况予以分类;用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比例对空气的优劣予以分类等等②因子分析可以用于探索潜在因素。即是探索未能观察的或不能观测的的潜在因素是什么,起的作用如何等。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指示方向。在社会调查分析中十分常用。③因子分析的另一个作用是用于时空分解。如研究几个不同地点的不同日期的气象状况,就用因子分析将时间因素引起的变化和空间因素引起的变化分离开来从而判断各自的影响和变化规律。 7.3 简述因子模型中载荷矩阵A 的统计意义。 答:对于因子模型 1122i i i ij j im m i X a F a F a F a F ε=++ ++ ++ 1,2, ,i p = 因子载荷阵为1112 121 22212 12 (,, ,)m m m p p pm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 ?A i X 与j F 的协方差为: 1Cov(,)Cov(,)m i j ik k i j k X F a F F ε==+∑ =1 Cov( ,)Cov(,)m ik k j i j k a F F F ε=+∑ =ij a 若对i X 作标准化处理,=ij a ,因此 ij a 一方面表示i X 对j F 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

统计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统计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2007-12-7 9:32:24 阅读数:6162 《统计学原理》综合练习题 一、判断题(把正确的符号“√”或错误的符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中。)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2、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3、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单位的。() 4、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来的,质量指标是由品质标志汇总来的。() 5、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6、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7、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调查单位。() 8、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9、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 10、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 ) 1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 12、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 13、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 14、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15、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反映了现象总体的规模和一般水平。但掩盖了总体各单位的差异情况,因此通过这两个指标不能全面认识总体的特征。() 16、抽样推断是利用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是不能进行控制的。() 17、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 18、在抽样推断中,作为推断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的、唯一的。() 19、抽样估计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度。() 20、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可以提高抽样估计的精确度。() 21、抽样平均均误差反映抽样的可能误差范围,实际上每次的抽样误差可能大于抽样平均误差,也可能小于抽样平均误差。() 22、施肥量与收获率是正相关关系。() 23、计算相关系数的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24、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相推算()

统计学第四版第七章课后题最全答案

第七章 练习题参考答案 (1)已知σ=5,n=40,x =25,α=, z 2 05.0= 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差 σ x =n σ= 79.0405 = (2)估计误差(也称为边际误差)E=z 2 α n σ =*= (1)已知σ=15,n=49,x =120,α=, z 2 05.0= (2)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差 σ x =n σ= =4915 估计误差E= z 2 α n σ=* =4915 (3)由于总体标准差已知,所以总体均值μ的95%的置信区间为: n x z σ α 2 ± =±*=±,即(,) (1)已知σ=85414,n=100,x =104560,α=, z 05.0= 由于总体标准差已知,所以总体均值μ的95%的置信区间为: n x z σ α 2 ± =±* =100 85414±.144即(,) (1)已知n=100,x =81,s=12, α=, z 1.0= 由于n=100为大样本,所以总体均值μ的90%的置信区间为: n s x z 2 α±=±* =100 12±,即(,) (2)已知α=, z 2 05.0= 由于n=100为大样本,所以总体均值μ的95%的置信区间为: n s x z 2 α±=±* =100 12±,即(,) (3)已知α=, z 2 01.0= 由于n=100为大样本,所以总体均值μ的99%的置信区间为:

n s x z 2 α±=±* =100 12±,即(,) (1)已知σ=,n=60,x =25,α=, z 05.0= 由于总体标准差已知,所以总体均值μ的95%的置信区间为: n x z σ α 2 ± =±* =60 .53±,即(,) (2)已知n=75,x =,s=, α=, z 02.0= 由于n=75为大样本,所以总体均值μ的98%的置信区间为: n s x z 2 α±=± =75 9.823±,即(,) (3)已知x =,s=,n=32,α=, z 2 1.0= 由于n=32为大样本,所以总体均值μ的90%的置信区间为: n s x z 2 α±=± =32 74.90±,即(,) (1)已知:总体服从正态分布,σ=500,n=15,x =8900,α=,z 2 05.0= 由于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所以总体均值μ的95%的置信区间为: n x z σ α2 ±=±* =15 500±,即(,) (2)已知:总体不服从正态分布,σ=500,n=35,x =8900,α=, z 2 05.0= 虽然总体不服从正态分布,但由于n=35为大样本,所以总体均值μ的95%的置信区间为: n x z σ α2 ±=±* =35 500±,即(,) (3)已知:总体不服从正态分布,σ未知, n=35,x =8900,s=500, α=, z 1.0= 虽然总体不服从正态分布,但由于n=35为大样本,所以总体均值μ的90%的置信区间为: n s x z 2 α±=±* =35 500±,即(,) (4)已知:总体不服从正态分布,σ未知, n=35,x =8900,s=500, α=, z 2 01.0= 虽然总体不服从正态分布,但由于n=35为大样本,所以总体均值μ的99%的置信区间

《管理统计学》习题及标准答案

《管理统计学》作业集习题集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1-1 对50名职工的工资收入情况进行调查,则总体单位是(单选)( 3 )(1)50名职工(2)50名职工的工资总额 (3)每一名职工(4)每一名职工的工资 *1-2 一个统计总体(单选)( 4 ) (1)只能有一个标志(2)只能有一个指标 (3)可以有多个标志(4)可以有多个指标 *1-3 某班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分别为65分、71分、80分和87分,这四个数字是(单选)( 4 ) (1)指标(2)标志(3)变量(4)标志值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调查与收集 *2-1 非全面调查包括(多项选择题)(12 4 ) (1)重点调查(2)抽样调查(3)快速普查 (4)典型调查(5)统计年报 *2-2 统计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多项选择题)( 12 3 ) (1)采访法(2)抽样调查法(3)直接观察法 (4)典型调查法(5)报告法 *2-3 某市进行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状况普查,要求在7月1日至7月5日全部调查完毕。则规定的这一时间是(单项选择题)(2) (1) 调查时间(2) 调查期限(3) 标准时间(4) 登记期限 *2-4 某城市拟对占全市储蓄额五分之四的几个大储蓄所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市储蓄的一般情况,则这种调查方式是(单项选择题)(4) (1) 普查(2) 典型调查(3) 抽样调查(4) 重点调查 *2-5 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有(多项选择题)(23 4 ) (1)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既可用于经常性调查,也可用于一次性调查; (2)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中最科学的方法,因此它适用于完成任何调查任务; (3)在非全面调查中,抽样调查最重要,重点调查次之,典型调查最不重要; (4)如果典型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近似地估计总体的数值,则可以选择若干中等的典型单位进行调查; (5)普查是取得全面统计资料的主要调查方法。 *2-6 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单项选择题)( 2 ) (1)工人年龄(2)工人性别(3)工人体重(4)工人工资 *2-7 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多项选择题)(3) (1)性别(2)工种(3)工资(4)民族(5)年龄 *2-8 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多项选择题)(13 4 ) (1)劳动生产率(2)废品量(3)单位产品成本 (1)资金利润率(5)上缴税利额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 *3-1 区分下列几组基本概念: (1)频数和频率;

统计指数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12章 相对数和指数练习 参考答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编制单位成本指数时,同度量因素一般应采用: ( A ) (A )报告期销售量(B )基期销售量 (C )基期销售价格 (D )报告期销售价格 2、 最常用的加权调和平均数是: ( D ) (A )∑∑= 00 0q p q p k k q q (B )∑∑= 0001q p k q p k q p (C )∑∑= 0001q p k q p k p p (D )∑∑= 1 11 11q p k q p k p p 3、 ∑∑-0 1 p q p q 表示: ( D ) (A ) 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产值增减数 (B ) 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产量增减数 (C ) 由于产量变动引起的价格增减数 (D ) 由于产量变动引起的产值增减数 4、 某企业销售额增长了5%,销售价格下降了3%,则销售量: ( C ) (A )增长8% (B )增长% (C )增长% (D )增长% 5、下列各项中属于指数的是: ( C ) (A )人均粮食产量 (B )平均价格 (C )发展速度 (D )人口数 二、计算题: 1、某工厂生产三种化肥,其2009年和2010年的单位成本以及产量资料如下所示: (1) 计算各种产品的个体成本和产量指数 (2) 计算三种产品的成本和产量总指数。(拉式和派许指数) (3) 用相对数和绝对数分析单位成本和产量的变化对于总成本的影响。 解:(1)单位成本个体指数为:110%,%,%;产量个体指数为:1200%,115%,90% (2)

(3) 一般地,产量用拉式指数分析,因此相对数为%,绝对数36600-34000=2600元。 单位成本用派许指数分析,相对数为%,绝对数37600-36600=1000元。 2、某商店的报告期销售额以及各种商品的销售价格报告期比基期升降幅度资料如下: 商品名称 报告期销售额(万元) 销售价格的升降(%) 螺纹钢 568 上升 不锈钢 464 上升 圆钢 336 下降 特种钢 788 下降 请计算该四种钢材的物价总指数。 解:1111 1p p p q k p q k = ∑∑568464336788 100.94%568464336788 1.095 1.0730.9550.946 +++= =+++ 3、已知某百货商场销售的五种家电产品的个体物价指数以及基期销售额资料如下: 商品名称 个体物价指数 基期销售额(万元) 电冰箱 50 洗衣机 30 电风扇 3 空调 40 热水器 10 (1)请计算五种商品的物价总指数(2)计算由于物价变动导致的销售额的变动数额。 解:50 1.04300.973 1.1400.9810 1.02133.8 100.6%503034010133 p k ?+?+?+?+?= ==++++ 变动额为:=万元。 4.某市肉蛋类商品调价前后的零售价格以及比重权数资料如下。试计算该市肉蛋类商品零售物价指数 解:这是食品大类中的肉禽蛋种类物价指数的编制,利用固定权数法。

统计学原理-计算题

《统计学原理》 计算题 1.某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88-1989年平均每年递增15%,1990-1992年平均每年递增12%,1993-1997年平均每年递增9%,试计算: 1)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这十年间的总发展速度及平均增长速度 答:该地区GNP在这十年间的总发展速度为 115%2×112%3×109%5=285.88% 平均增长速度为 111.08% == 2)若199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500亿元,以后每年增长8%,到2000年可达到多少亿元? 答:2000年的GNP为 500(1+8%)13=1359.81(亿元) 2.某地有八家银行,从它们所有的全体职工中随机动性抽取600人进行调查,得知其中的486人在银行里有个人储蓄存款,存款金额平均每人3400元,标准差500元,试以95.45%的可靠性推断:(F(T)为95.45%,则t=2) 1)全体职工中有储蓄存款者所占比率的区间范围 答:已知:n=600,p=81%,又F(T)为95.45%,则t=2所以 0.1026% == 故全体职工中有储蓄存款者所占比率的区间范围为 81%±0.1026% 2)平均每人存款金额的区间范围 3.某厂产品产量及出厂价格资料如下表: 要求:对该厂总产值变动进行因素分析。(计算结果百分数保留2位小数) 答:①总产值指数 11 00500010012000604100020 104.08% 600011010000504000020 p q p q ?+?+? ==?+?+? ∑ ∑ 总成本增加量 Σp1q1-Σp0q0=2040000-1960000=80000(元)②产量指数

上财出版社统计学第七章课后作业

第七章课后习题 (一)思考题 略 (二)填空题 1. 参数估计有两种形式:一是_ ,二是_ 。 2. 判别点估计优良性的三个准则是:、和。 3.抽样的允许误差是指与的最大绝对误差范围。 4.对于简单随机重复抽样,若其他条件不变,则当允许误差Δ缩小一半,抽样单位数必须为原来的倍。若Δ扩大一倍,则抽样单位数为原来的。 5.如果总体平均数落在区间960~1040内的概率是95%,则抽样平均数是,允许误差是,抽样平均误差是。 6.在同样的精度要求下,不放回抽样比放回抽样需要的样本容量。 7.置信区间表达了区间估计的精确性,置信概率表达了区间估计的可靠性它是区间估计的可靠概率;而表达了区间估计的不可靠的概率。 8.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因素有总体方差、和可靠程度等。 参考答案: 1.点估计;区间估计 2.一致性;无偏性;有效性 3.样本估计值;总体参数4.4;1/4 5. 1000;40;20.41 6. 少 7. 显著性水平 8. 允许误差 (三)判断题 1.抽样误差是抽样调查中无法避免的误差。() 2. 抽样误差的产生是由于破坏了随机原则所造成的。() 3.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抽样平均误差要减少为原来的1/3,则样本容量必须增大到9倍。() 4. 抽样允许误差就是抽样平均数的标准差。()

参考答案: 1.(√) 2. (×) 3. (√ ) 4.(√) (四)单项选择题 1.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若要求误差范围缩小1/3,则样本容量 A.增加9倍 B.增加8倍 C.为原来的2.25倍 D.增加2.25倍 2. 比例和比例方差的关系是() A.比例越接近于0,比例方差越大 B.比例越接近于1,比例方差越大 C.比例越接近于0.5,比例方差越大 D.比例越接近于0.25,比例方差越大 3. 对400名大学生抽取19%进行不放回抽样调查,其中优等生比重为20%,概率保证程度为95.45%,则优等生比重的允许误差为() A. 4% B. 4.13% C. 9.18% D. 8.26% 4. 区间估计表明的是一个 A.绝对可靠的范围 B.可能的范围 C.绝对不可靠的范围 D.不可能的范围 5 无偏性是指 A.抽样指标的平均数等于被估计的总体指标 B.当样本容量n充分大时,样本指标充分靠近总体指标 C.随着n的无限增大,样本指标与未知的总体指标之间的离差任意小的可能性趋于实际必然性 D.作为估计量的方差比其他估计量的方差小 6 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 A.前者是一个确定值,后者是随机变量 B.前者是随机变量,后者是一个确定值

统计学复习题库

一、选择题(30题) 1.统计总体的同质性是指() A. 总计各单位的标志值没有差异 B. 总体的各指标都有相同的性质 C. 总体各单位具有某一相同的数量标志或品质标志属性 D. 同质性是构成总体的前提条件 2.对于无限总体进行观察和分析,最适宜的统计研究方法是() A. 统计分组法 B. 统计模型法 C. 统计指标法 D. 抽样推断法 3.某班五位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分别为67、78、85、89、96,这五个数字是() A. 变量 B. 数量标志 C. 品质标志 D. 变量值 4. 对某市占成交金额比重大的9个大型农贸市场的成交金额进行调查,属于() A. 普查 B. 抽样调查 C. 重点调查 D. 典型调查 5.在全距一定的条件下,等距分组中组距与组数的关系是() A. 组数越多,组距越大 B. 组数越多,组距越小 C. 组数越少,组距越小 D. 组数与组距无关系 6.某产品的质量好坏用一等品、二等品和三等品来反映,产品等级是() A. 数量指标 B. 质量指标 C. 数量标志 D. 品质标志 7.2013年9月9日,深圳市最高气温为摄氏33度,这一数据属于() A. 定类数据 B. 定序数据 C. 定距数据 D. 定比数据 8.连续变量要求两个相邻组的组限() A. 不一致 B. 重叠 C. 间断 D. 可任意取值 9.下列情况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A. 汽车台数 B. 工人人数 C. 工厂数 D. 生产总产值 10.总量指标是用()表示的。 A. 绝对数形式 B. 相对数形式 C. 平均数形式 D. 百分比形式 11.下列()为时点指标。 A. 在校学生人数 B. 商品销售额 C. 新出生人口数 D. 国内生产总值 12.某班五位同学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75、80、70、65、55,这五名同学的成绩平均差是 () A. 7分 B. 7.2分 C. 8.6分 D. 9.7分 13.在频数分布中,众数是() A. 最大的那个频数 B. 最大的标志值 C. 频数最大的那个标志值 D. 把频数分布分成两个相等部分的标志值 14.下列相对数可以相加的是()

统计学概论课后答案 统计指数习题解答

第八章 对比分析与统计指数思考与练习 一、选择题: 1.某企业计划要求本月每万元产值能源消耗率指标比去年同期下降5%,实际降低了%,则该项计划的计划完成百分比为( d )。 a. % b. % c. % d. % 2.下列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是( b )。 a..产值利润率 b.基尼系数 c. 恩格尔系数 d.人均消费支出 3.编制综合指数时,应固定的因素是(c )。 a .指数化指标 b.个体指数 c.同度量因素 d.被测定的因素 4.指出下列哪一个数量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恒等于综合指数形式的拉氏数量指标指数(c )。 a . 1 010p q p q k q ∑∑;b. 1 111p q p q k q ∑∑;c. 000p q p q k q ∑∑; d. 101p q p q k q ∑∑ 5.之所以称为同度量因素,是因为:(a )。 a. 它可使得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数量上可以加总; b. 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 c. 是我们所要测定的那个因素; d. 它必须固定在相同的时期。 6.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所采用的同度量因素是(a ) a . 质量指标 b .数量指标 c .综合指标 d .相对指标 7.空间价格指数一般可以采用( c )指数形式来编制。 a .拉氏指数 b.帕氏指数 c.马埃公式 d.平均指数 二、问答题: 1.报告期与基期相比,某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10%,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20%,试问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多少? 解:(1+20%)/110%-100%=%-100%=%

2.某公司报告期能源消耗总额为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所耗能源的价格平均上升了20%,那么按去年同期的能源价格计算,该公司报告期能源消耗总额应为多少? 解:÷(1+20%)=24万元 3.编制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的选择与指数化指标有什么关系?同度量因素为什么又称为权数?它与平均指数中的权数是否一致? 解:(略) 4.结构影响指数的数值越小,是否说明总体结构的变动程度越小?一般说来,当总体结构发生什么样的变动时,结构影响指数就会大于1。可结合具体事例来说明。 解:(略) 5.为什么在多因素指数分析中要强调各因素的排列顺序?“连锁替代法”是否适用于任一种排序的多因素分析? 解:(略) 6.某厂工人分为技术工和辅助工两类,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大大高于辅助工。最近,该厂一位财务人员对全厂工人的平均工资变动情况进行了动态对比,他发现与上年相比,全厂工人的平均工资下降了5%。而另一人则通过分析认为,全厂工人的工资水平并没有下降,而实际上工人的工资平均提高了5%。你认为这两人的分析结论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不矛盾。前者依据的是可变构成指数的计算结果;后者依据的是固定构成指数的计算结果。 三、计算题 1. 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报告期和基期产量、出厂价格资料如下 要求:(1)用拉氏公式编制产品产量和出厂价格指数;(2)用帕氏公式编制产品产量和出厂价格指数;(3)比较两种公式编制的产量和销售量指数的差异。 解:(1)产品出厂量的拉氏指数:

统计学练习题(计算题)

统计学练习题 (计算题)

第四章----第一部分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4.1:(1)某企业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105%,比上年增长7%,试计算计划规定比上年增长多少?(2)单位产品成本上年为420元,计划规定今年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6%,试确定今年单位成本的计划数字和实际数字,并计算出降低成本计划完成程度指标。(3)按计划规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0%,实际执行结果提高了12%,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程度是多少? 4.2:某市三个企业某年的下半年产值及计划执行情况如下: 要求: [1]试计算并填写上表空栏,并分别说明(3)、(5)、(6)、(7)是何种相对数; [2]丙企业若能完成计划,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说明该市三个企业将超额完成计划多少? 4.3:我国2008年-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资料如下: 单位:亿元

根据上述资料,自行设计表格: (1)计算各年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 (2)计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与上年对比的增长率; (3)简要说明我国经济变动情况。 4.4:某公司下属四个企业的有关销售资料如下: 根据上述资料: (1)完成上述表格中空栏数据的计算; (2)若A能完成计划,则公司的实际销售额将达到多少?比计划超额完成多少? (3)若每个企业的计划完成程度都达到B企业的水平,则公司的实际销售额将达到多少?比计划超额完成多少? 第四章-----第二部分 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 4.5:已知某地区各工业企业产值计划完成情况以及计划产值资料如下:

要求:(1)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地区各企业产值计划的平均完成程度。(2)如果在上表中所给资料不是计划产值而是实际产值,试计算产值计划平均完成程度。、 4.6:已知某厂三个车间生产不同的产品,其废品率、产量和工时资料如下: 计算:(1)三种产品的平均废品率;(2)假定三个车间生产的是同一产品,但独立完成,产品的平均废品率是多少;(3)假定三个车间是连续加工某一产品,产品的平均废品率是多少。 4.7:对某车间甲、乙两工人当日产品中各抽取10件产品进行质量检查,得资料如下: 试比较甲乙两工人谁生产的零件质量较稳定。 4.8:某企业工人基本工资资料如下:

第十章 统计指数分析习题

第八章统计指数分析习题 一、填空题 1.指数按其指标的作用不同,可分为和。 2.狭义指数是指反映由——所构成的特殊总体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特殊。 3.总指数的编制方法,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二是。 4.平均指数是的加权平均数。 5.因素分析法的基础是。 6.在含有两个因素的综合指数中,为了观察某一因素的变动,则另一个因素必须固定起来。被固定的因素通常称为,而被研究的因素则称为指标。 7.平均数的变动同时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各组的变量值水平,二是。 8.编制综合指数,确定同度量因素的一般原则是:数量指标指数宜以作为同度量因素,质量指标指数宜以作为同度量因素。 9.已知某厂工人数本月比上月增长6%,总产值增长12%,则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 10.综合指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最完善地显示出所研究对象的经济内容,即不仅在,而且还能在方面反映事物的动态。 二、单项选择 1.统计指数按其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分为( )。 A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B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C个体指数和总指数D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2.总指数编制的两种形式是( )。 A算术平均指数和调和平均指数B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D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3.综合指数是一种( )。 A简单指数B加权指数C个体指数D平均指数 4.某市居民以相同的人民币在物价上涨后少购商品15%,则物价指数为( )。 A 17.6% B 85% C 115% D 117.6% 5.在掌握基期产值和各种产品产量个体指数资料的条件下,计算产量总指数要采用( )。 A综合指数B可变构成指数C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D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6.在由三个指数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 )。 A都固定在基期B都固定在报告期C一个固定在基期,另一个固定在报告期 D采用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数 7.某商店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销售额增长6.5%,商品销售量增长6.5%,则商品价格( )。 A增长13%B增长6.5%C增长1%D不增不减 8.单位产品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6%,产量增长6%,则生产总费用( )。 A增加B减少C没有变化D无法判断 9.某公司三个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由于各企业成本降低使公司平均成本降低15%,由于各种产品产量的比重变化使公司平均成本提高10%,则该公司平均成本报告期比基期降低( )。 A 5.0% B 6.5%C22.7% D 33.3% 10.某商店2001年1月份微波炉的销售价格是350元,6月份的价格是342元,指数为97。71%,该指数是( )。 A综合指数B平均指数C总指数D个体指数

统计学原理第九章(相关与回归)习题答案

第九章相关与回归 一.判断题部分 题目1:负相关指的是因素标志与结果标志的数量变动方向是下降的。() 答案:× 题目2:相关系数为+1时,说明两变量完全相关;相关系数为-1时,说明两个变量不相关。() 答案:√ 题目3:只有当相关系数接近+1时,才能说明两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答案:× 题目4:若变量x的值增加时,变量y的值也增加,说明x与y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若变量x的值减少时,y变量的值也减少,说明x与y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答案:× 题目5: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都可以用来判断现象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答案:× 题目6:根据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不能判断出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答案:√ 题目7:回归系数既可以用来判断两个变量相关的方向,也可以用来说明两个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 答案:×

题目8:在任何相关条件下,都可以用相关系数说明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答案:× 题目9:产品产量随生产用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而减少,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答案:√ 题目10:计算相关系数的两个变量,要求一个是随机变量,另一个是可控制的量。() 答案:× 题目11:完全相关即是函数关系,其相关系数为±1。() 答案:√ 题目12:估计标准误是说明回归方程代表性大小的统计分析指标,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回归方程的代表性越高。() 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题目1:当自变量的数值确定后,因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完全确定,这种关系属于()。 A.相关关系 B.函数关系 C.回归关系 D.随机关系 答案:B 题目2: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即()。 A.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 B.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统计指数习题及答案

指数分析 一、填空题 1.统计指数按其反映现象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和,按其反映指标性质的不同可分 为和。 2.总指数的编制方法有和两种。 3.编制综合指数的原则是: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是以为同度量因素,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是 以为同度量因素。 4.在指数体系中,总量指标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 5.平均指标指数等于标志水平指数乘以指数。 二、单选题 1.甲产品报告期产量与基期产量的比值是110%,这是()。 A.综合指数 B.总指数C.个体指数 D.平均数指数 2.下列指数中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是()。 A.物价指数 B.平均工资指数 C.销售量指数 D.销售额指数 3.某企业总成本报告期比基期增长30%,产量增长20%,则单位成本增长()。 A.10% B.8.33% C.50% D.80% 4.某企业产品物价上涨,销售额持平,则销售量指数() A.增长 B.下降 C.不变 D.不能确定 5.我国股票价格指数采用的计算方法是()。 A.平均指数 B.综合指数C.固定权数平均指数 D.实际权数平均指数 三、多选题 1.综合指数是()。 A.总指数的一种形式 B.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 C.可变形为平均指数 D.由两个平均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 E.一切现象的动态相对数2.某市商品物价指数为108%,其分子与分母之差为100万元,这表明()。 A.该市所有商品的价格平均上涨8% B.该市由于物价上涨使销售额增加100万元 C.该市商品物价上涨108% D.该市由于物价上涨使商业多收入100万元 E.该市由于物价水平的上涨使居民多支出100万元 3.零售物价总指数是()。 A.综合指数 B.平均指数C.固定权数物价指数 D.实际权数物价指数 E.质量指标指数 4.指数体系的作用有()。 A.对现象进行综合评价 B.进行指数之间的相互推算 C.对现象的总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D.可以测定复杂现象的综合变动 E.分析总体数量特征的长期变动趋势 5.我国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包括()。 A.上证综合指数 B.深圳综合指数 C.上证30指数 D.深圳成分指数 E.股价平均指数 四、判断题 1.总指数使反映复杂现象综合变动的相对数,具有平均的意义。() 2.综合指数使计算总指数的基本形式。() 3.若某企业的产量指数和单位成本指数都没有变,则该企业的总成本指数也没有发生变化。()4.已知销售量指数是100%,销售额指数108%,则价格指数是8%。()5.指数体系包括相对数形式和绝对数形式两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