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常见微生物的界、门、纲、目、科、属、种中英文对照

(完整版)常见微生物的界、门、纲、目、科、属、种中英文对照

(完整版)常见微生物的界、门、纲、目、科、属、种中英文对照
(完整版)常见微生物的界、门、纲、目、科、属、种中英文对照

常见微生物

界( Domain )、门(Phylum) 、纲( Class)、目(Order) 、科

(Family) 、

属(Genus) 、种(Species)中英文对照

Domain )

Bacteria细菌

Archaea古生菌

门(Phylum )Proteobacteria 变形菌门

Bacteroidetes 拟杆菌门

Actinobacteria 放线菌门Gemmatimonadetes 芽单胞菌门

Acidobacteria 酸杆菌门

Planctomycetes 浮霉菌门

Verrucomicrobia 疣微菌门

Chloroflexi 绿弯菌门

Nitrospirae 硝化螺旋菌门

Firmicutes 厚壁菌门

Chlorobi 绿菌门

Cyanobacteria 蓝藻细菌门

Fibrobacteres 纤维杆菌门

Elusimicrobia 迷踪菌门

Armatimonadetes 装甲菌门

Euryarchaeota 广古菌门

Chlamydiae 衣原体

Crenarchaeota 泉古菌门

Tenericutes 无壁菌门

Spirochaetes 螺旋体属

Alphaproteobacteria

Gammaproteobacteria

Betaproteobacteria

Actinobacteria

Cytophagia

Gemmatimonadetes

Deltaproteobacteria

Acidobacteria-6

Acidimicrobiia

Verrucomicrobiae

Opitutae Nitrospira

Thermomicrobia

Bacteroidia Bacilli

Chloroflexi

Anaerolineae Clostridia

Elusimicrobia

Ktedonobacteria

Thermoplasmata

Chlamydiia

Thaumarchaeota

Mollicutes

Methanomicrobia

Holophagae

Spirochaetes 纲( Class )

甲型(α)变形杆菌纲 丙

型变形菌纲 β-变形菌纲

放线菌门、纲 纤维粘网菌

芽单胞菌门、纲 δ-变形菌

纲 酸杆菌门 酸微菌纲 疣微菌纲 丰佑菌纲 消化螺菌属 热微菌门 拟杆菌纲 杆菌 绿弯菌门 厌氧绳菌纲 梭状芽胞杆菌 迷踪菌门 纤线杆菌纲 热原体纲 衣原体 奇古菌门 柔膜菌纲 甲烷微菌纲 全噬菌纲 螺旋体属

目(Order )Xanthomonadales 黄单孢菌目Sphingomonadales 鞘脂单胞菌目Burkholderiales 伯克霍尔德氏菌目

Actinomycetales 放线菌目Cytophagales 噬纤维菌目

Myxococcales 粘球菌目Acidimicrobiales 酸微菌目Rhizobiales 根瘤菌目Sphingobacteriales 鞘脂杆菌目Flavobacteriales 黄杆菌目Caulobacterales 柄杆菌目

Rhodospirillales 红螺菌目Alteromonadales 交替单胞菌目Enterobacteriales 肠杆菌目Verrucomicrobiales 疣微菌目

Opitutales 丰佑菌目Gemmatimonadales 芽单胞菌目Nitrospirales 硝化螺旋菌目Pseudomonadales 假单胞菌目

Planctomycetales 浮霉菌目Bacteroidales 拟杆菌目

Syntrophobacterales 互营杆菌目Bacillales 芽孢杆菌目

Thiotrichales 硫发菌目Rhodobacterales 红细菌目,红杆菌目Methylophilales 噬甲基菌目Nitrosomonadales 亚硝化单胞菌目Streptophyta 木霉菌目

Neisseriales 奈瑟菌目

Oceanospirillales 海洋螺菌目

Anaeroplasmatales 厌氧原体目

Natranaerobiales 盐碱厌氧菌目

Halanaerobiales 盐碱厌氧菌目

Procabacteriales 普罗卡杆菌目

Sphaerobacterales 球杆菌目

Methylococcales 甲基球菌目

Chlorophyta 绿藻门

Holophagales 全噬菌目 Methanosarcinales 八叠球菌目, 球菌目 Bifidobacteriales 双歧杆菌目 Methanomicrobiales 甲烷微菌目 Aeromonadales 气单胞菌目 Spirochaetales 螺旋体目

Clostridiales

Legionellales Bdellovibrionales Rubrobacterales Caldilineales Herpetosiphonales

Chloroflexales

Rickettsiales

Acidobacteriales

Micrococcales

Rhodocyclales

Stramenopiles

Chlamydiales Ktedonobacterales 梭菌目 军团菌目 蛭弧菌目 红色杆

菌目 暖绳菌目 爬

管菌目 绿弯菌目

立克次氏体目 酸

杆菌目 微球菌目 红环菌目 不等鞭毛类 衣原体目 纤线杆菌目

生物学分类门科整理

一 简介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来历:近代分类学诞生于18世纪,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学者林奈。林奈为分类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建立了双名制,每一物种都给以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化名词所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第二是确立了阶元系统,林奈把自然界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界,在动植物界下,又设有纲、目、属、种四个级别,从而确立了分类的阶元系统。生物分类阶元从大到小:界——门——纲——目——科——属——种,详细分类为:界(K i n g d o m)门(P h y l u m) 亚门(S u b p h y l u m) 总纲(S u p e r c l a s s) 纲(C l a s s) 部(C o h o r t) 总目(S u p e r o r d e r) 目(O r d e r) 亚目(S u b o r d e r) 总科(S u p e r f a m i l y) 科(F a m i l y) 亚科(S u b f a m i l y) 族(T r i b e) 属(G e n u s) 亚属(S u b g e n u s) 种(S p e c i e s) 亚种(S u b s p e c i e s)。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各级的分类依据是:1、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地球上现生的物种以百万计,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类,不立系统,便无从认识,难以研究利用。分类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种类,都是进化的产物。因而从理论意义上说,分类学是生物进化的历史总结。分类学是综合性学科。生物学的各个分支,从古老的形态学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成就,都可吸取为分类依据。分类学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学科,如以染色体为依据的细胞分类学,以血清反应为依据的血清分类学,以化学成分为依据的化学分类学,等等。动物、植物和细菌,作为三门分类学,各有其特点;病毒分类则尚未正式采用双名制和阶元系统。生物分类学的历史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物类,给以名称。汉初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虫包括大部分无脊椎动物;鱼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级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鸟是鸟类;兽是哺乳动物。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动物分类,四类名称的产生时期看来不晚于西周。这个分类,和林奈的六纲系统比较,只少了两栖和蠕虫两个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采取性状对比的方法区分物类,如把热血动物归为一类,以与冷血动物相区别。他把动物按构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给人以自然阶梯的概念。17世纪末,英国植物学者雷曾把当时所知的植物种类,作了属和种的描述,所著《植物研究的新方法》是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类总结,雷还提出“杂交不育”作为区分物

对生物技术的认识与展望

对 生 物 技 术 的 认 识 与 展 望 系别:xxx 专业:xxx 姓名:xxx 学号:xxx

生物技术,有时也称生物工程,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生物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生物工程的新技术开发和利用,其应用领域涉及到各个行业,并推动了一些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当前的生物技术还处于研究开发的初阶段,但是科学家断言,21实际将是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是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生产有价值的产物或进行有益过程的一门科学技术。通常它分为以下几个分支: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生化工程。现代生物技术与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被列为高科技,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 全国生物技术的工厂数量在快速增加,目前在中国约有500多家民营的生物技术公司,其中约有300多家企业集中在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在税收、金融、人才引进、进出口等方面对生物技术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生物技术与产业已经开始了从引进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从探索发现到产业化的转变。为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中央财政安排每年都安排几百个亿的资金,同时带动企业投资到11个科技重大专项,其中包括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国内越来越多涉及生物技术的企业获得投资机构的投资。 根据《国家发改委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2005年,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达到600多亿美元,占整个医药工业的比重从1995年的不到4%迅速提高到11%;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000万公顷,10年间增长了50倍。全球范围内正在研制的2000多种生物药物80%已进入临床试验,6000多例转基因动植物经批准正在进行试验。同时,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形成。生物科技革命将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资源、新手段、新途径,引发医药、农业、能源、材料等领域新的产业革命,有效缓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健康、食品、资源等重大问题,生物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1/3,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生物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继信息产业之后,生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类肉眼看不到货看不清,必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内侧,包裹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细胞质:细胞膜内具有一定流动性的除原核以外所有透明的、颗粒状或胶体状物质的总合。 原核:又称核质体、拟核、核区等,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的原始细胞核。它只有DNA,不与组蛋白结合。 内含物:细胞质内的颗粒状、胶质样物质的总称。 异染颗粒:又称迂回体,最初是在迂回罗军中发现的被美兰或甲苯胺兰染成红紫色而得名,为五级偏磷酸的聚合物。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常丝状、波曲的蛋白附属物,据运动功能。 芽胞: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胞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壁厚、质浓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荚膜:某些细胞表面包被着的一层具有固定层次的透明的胶状物质。 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平板上的称菌落 菌苔:,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斜面上的称菌苔。 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菌丝:丝状真菌的结构单元,是一条具有分枝的管形丝状体,外由细胞璧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和细胞核。幼时无色,老后常呈各种不同的颜色。 13、菌丝体:菌丝在基质上或基质中不断伸长和分枝,并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所组成的整个营养体称菌丝体。 14、革兰氏染色: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 ---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 15、LPS:脂多糖,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主要组分由类脂A、核心多糖、O-特意侧链三部分构成。 16、DAP:二氨基苯二酸,G-细胞壁太聚糖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氨基酸。 17、PHB:聚 -羟基丁酸,某些细菌中存在的一种可作为碳源和能源储藏物质。 18、异型胞:丝状蓝细菌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细胞,缺乏PSII,可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细胞透明,壁厚具有固氮能力。 19、核糖体:核糖核蛋白体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大分子化合物,是多肽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20、16S rRNA:原核细胞核糖体小亚基中的一种核糖核酸分子,沉降系数为16 S,

界门纲目科属种

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将生物命名后,而后的生物学家才用域、界( Kingdom)、门( 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 Family)、属( Genus)、种(Species)加以分类。最上层的界,由怀塔克所提出的五界,比较多人接受;分别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动物界。从最上层的“界”开始到“种”,愈往下层则被归属的生物之间特征愈相近。 两界分类系统 瑞典生物学家林奈(1707~1778),注意到周围的生物有固着不动和自养型的植物,也有自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行动和异养型的动物。因此,他把整个生物分成相应的两大类: 植物界和动物界,即所谓的两界分类系统。该系统把细菌类、藻类和真菌类归入植物界,把原生动物类归入动物界。在分类上,这个系统自问世以来,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 三界分类系统 xx把生物分为两大类群: 固着的植物和行动的动物。两百多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个两界系统存在着不少问题,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为一般教本所遵从,基本没有变动。最初的问题产生于中间类型,如眼虫综合了动植物两界的双重特征,既有叶绿体而营光合作用,又能行动而摄取食物。植物学者把它们列为藻类,称为裸藻;动物学者把它们列为原生动物,称为眼虫。中间类型是进化的证据,却成为分类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建议成立一个由低等生物所组成的第三界,取名为原生生物界,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这个三界系统解决了动植物界限难分的问题,但未被接受,整整100年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流行了一段时间,为不少教科书所采用。

对生物工程的认识与理解

华东理工大学2010—2011学年第Ⅰ学期《生物工程概论》课程作业2010.10 班级生工102 学号10102508 姓名曹畅开课学院生工学院任课老师张嗣良、宫衡、曹学君

对生物工程理解与认识 生物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生物工程的新技术开发和新技术利用,其应用领域渗透到各个行业,并推动了一些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有人说这是生物的时代,全世界正迎接生物经济时代的来临。当前的生物技术还处于研究开发的初阶段,但孕育着新的生产力飞跃,预计会在不久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力。科学家断言,21实际将是以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工程又称现代生物技术,它和信息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并列,成为决定未来的三大重要技术。生物工程之所以成为高端技术,不仅因为其涉及农业、医药、卫生、食品等多方面的产业群,将产生巨大产值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许多难题的解决途径非现代生物技术莫属,生物工程将引领人类生活一次革命变革。 生物工程是指综合运用现代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物体或生物体系,生产有价值的产物或进行有益过程的一门科学技术。通常它分为以下几个分支: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生化工程。 1.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的一种新技术。其内容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 发酵工程最初的进展是在20世纪初,1961年英国采用梭状芽孢杆菌生产丙酮丁醇,德国用亚硫酸盐法生产甘油,标志着发酵工业从传统的食品方向向非食品方向发展。随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建立,密闭发酵罐的设计成功,才利用微生物大规模生产,逐渐形成了现代发酵工业。通过发酵工业化生产的几十年实践,人们逐步认识到发酵工业过程是一个是变的、非线性的、多变量输入和输出的动态生物学过程。按化学工程的方式,微生物难以发挥其特有的生产潜力。因此发酵工程生物学属性的认定其发酵工程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发酵工程进入了生物工程范畴。 发酵工程可以认为是生物工程产品化的桥梁。目前发酵工程的技术已经从微生物拓展至动、植物细胞的生产和产物表达,应用领域涉及医药、食品、农业等各个行业,为人类生产力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提供巨大生产力。 2.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在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

微生物检验实习小结

微生物检验实习小结 1、微生物检验实习小结 在这次见习中,我和其他三位同学被一起分到了微生物科。在微生物科负责我们见习工作的是一位韩老师,他为人很随和,给我们布置的见习任务就是每个人跟踪一种类型的临床标本。他要求跟踪从标本被送到微生物科开始一直到得出最终的报告为止并把从中的所见所得记录下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我们能够对微生物科有尽可能多的了解。除此之外,韩老师还让我们了解一下里面的一些大型自动化仪器的用途及操作方法,为我们以后能更快的适应实习做准备。 见习的第一天,我们看的是标本的接种,我们看过那里的老师熟练的接种过程后深感自己平时做实验室的速度是如此之慢,如果以我们这种速度去完成每天要接种上百个标本的临床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此外我们还看了临床上的革兰染色,发现它与我们做实验时有一些不同,主要区别是在染料上,临床上为了提高染色速度都用了快速染料。总之,这一天的见习让我们了解到的就是效率在临床上是十分重要的。 见习的第二、第三天,我们看的是临床标本的鉴定,对某些细菌,临床上有经验的老师只要通过观察菌落特征、气味及其他一些简单物理性状就可以初步判断出是何种细菌,让我们大感吃惊。科室里还有一位很热心的老师在她空闲的时候向我们详细的讲解了一番在临床上一些常见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听过之后让我们受益匪浅。见习的第四天,我们看的是临床标本的药敏反应。在这一天里,我们详细的了解了临床上是如何做药敏反应的,以及不同的微生物需要做哪些药敏反应,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上所无法学到的宝贵知识。 最后一天,我们看的是微生物科是如何做质控的。通过这一天的见习,使我们深刻了解到质控对于检验科的重要性。之前,我们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到其对于检验这一学科

微生物英文名称

A Abortive infection 顿挫感染 * Absorption 吸附 * Acid-fast bacilli 抗酸杆菌 Acquired immunity 获得性免疫 *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tinomyces 放线菌属 Acute infection 急性感染 * Adenovirus 腺病毒 Adhesin 粘附素 A.flavus 黄曲霉 A. israelii 衣氏放线菌 * Anaerobic bacteria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medium 厌氧培养基 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ADE 抗体依赖的促进作用Antigenic drift 抗原漂移 Antigenic shift 抗原性转换 * Antisepsis 防腐 * Antistreptolysin O (ASO) test, 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 Antiviral protein,AVP 抗病毒蛋白 Apoptosis 细胞凋亡 * Apparent infection 显性感染 Arbovirus 虫媒病毒 * 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人工主动免疫 *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人工被动免疫 * Asepsis 无菌 Aspergillus 曲霉 * Assembly and release 装备与释放 * Astrovirus 星状病毒 Autotroph 自养菌 * Attenuated vaccine 减毒疫苗 B * Bacillus 杆菌、芽胞杆菌属 * Bacillus anthracis 炭疽芽胞杆菌 Bacillus cereus 蜡样芽胞杆菌 * Bacteremia 菌血症 Bacterial infection 细菌感染 * Bacterial L form 细菌L型 * Bacteriocin 细菌素 * Bacteriophage 噬菌体 * Bacterium 细菌 Bartonella 巴尔通体属 * Bacteriodes fragilis 脆弱类杆菌

微生物发展史

微生物发展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得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微生物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及遗传变异等具有多样性,因此微生物种类繁多,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存在于土壤、空气、江河、湖泊,存在于动物与人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如消化道、呼吸道等。 根据微生物的结构特点、遗传特性及分化组成可分为三大类。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karyote)此类微生物细胞分化低,仅有染色质组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细胞质内除有核糖体外,无其它细胞器。这类微生物按伯杰(Bergey)分类包括真细菌(eubacterium)和古细菌(archaebacterium)。古细菌至今未发现有致病性的,因此与医学有关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均属真细菌,包括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放线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e)这类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仁、核膜和染色体,胞浆内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可行有丝分裂。包括真菌、藻类及原生动物,与医学有关的是真菌(fungus)。 非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无细胞结构,仅由一种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virus)属此类微生物。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的,它们在自然界的氮、碳、硫等循环和构成生物生态环境中是必需的,对生物的繁衍及食物链的形成,微生物均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已被广泛应用。在农业方面,利用微生物生产细菌肥料、转基因农作物及生物杀虫剂等。在工业方面,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进行食品加工、酒类食醋和酱油等的酿造、抗生素生产,以及在制革、石油勘探、废物处理等生产过程中无不应用微生物。另外,在近年发展的基因工程领域微生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基因重组中,细菌的质粒、噬菌体、病毒均作为载体被广泛使用;大肠埃希菌、酵母菌等是最常用的基因工程菌。人和动物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称其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正常菌群对机体有着生理、营养、免疫和生物屏障作用。据此,利用正常菌群菌株及其产物生产生态制剂治疗菌群失调症等已得到广泛应用。 自然界仅有少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是有害的,它们可引起这些生物体的病害,这些能致病的微生物被称为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bes)。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生命规律及其与宿主间关系的科学。人们为利用微生物有益的一面,控制微生物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必须不断地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应用领域可分为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和海洋微生物学等。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复习思考题答案+微生物学练习题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复习思考题答案+微 生物学练习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1、什么叫微生物?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旧称蓝绿藻或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阮病毒)。 2、了解五界系统、六界系统、三域学说及其发展,说明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五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和粘菌等)、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蓝细菌等)。 六界系统:1949年Jahn提出包括后生动物界、后生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1977年我国学者王大耜提出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和粘菌等)、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蓝细菌等)、病毒界;1996年美国的P.H.Raven提出包括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真细菌界和古细菌界。 三域学说:细菌域、古细菌域、真核生物域。 3、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明确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整个微生物学发展史是一部逐步克服认识微生物的重要障碍,不断探究它们生命活动规律,并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和控制、消灭有害微生物的历史。它分为: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 对象: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

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 任务: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特点)是什么?表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单位是什么? 一、体积小,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快;四、适应强,易变异;五、分布广,种类多。表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单位是nm或μm。5、微生物有哪些重要性? ①微生物是占地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和其他水体中光合生产力的基础;②是一切食物链的重要环节;③是污水处理中的重要角色; ④是生态农业中的重要环节;⑤是自然界重要元素循环的重要推动着; ⑥是环境污染和检测的重要指示生物。 微生物还和医疗保健、工业发展有着重大关系,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有重大贡献。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 1、什么叫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原核细胞有何主要特点? 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原核细胞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不进行有丝分裂。 2、细菌基本形态有哪些?举出各形态类型的菌例,细菌形态和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螺旋状、杆状三大类。球状:金黄色葡萄球菌、乳酸链球菌;杆 状: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螺旋状:霍乱弧菌、迂回螺菌、梅毒螺旋体。 细菌形态和大小因菌种而异,一般在初龄阶段和生长条件适宜时,细菌形态正常、整齐,

微生物染色(英文)

Role of Special Histochemical Stains in Staining Microorganisms Rashmil Saxena, BFA, HT(ASCP)CM Division of Transplantation Department of Surgery, Indiana University Indianapolis, IN, USA M icroorganisms encountered in routine pathology specimens include bacteria, fungi, protozoa and viruses1. Several histochemical stains help to visualize the first three groups of organisms; however, histochemical stains do not offer an advantage over H&E in the visualization of viruses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is the preferred method for this purpose. Histochemical stains also help to identify and classify bacteria, fungi and protozoa. The Giemsa and Gram’s stains help to visualize bacteria as well as classify them on thei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us bacteri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cocci or bacilli and cocci can be further classified into diplococci, staphylococci and streptococci based on their appearances on the Gram and Giemsa stains. The Gram stain also classifies bacteria into Gram-positive and Gram-negative organisms depending upon whether they take up the Gram stain or not; this classification is clinically useful and helps in therapeutic decisions. Some bacteria may not be adequately visualized with the Gram’s and Giemsa stains. Of these, the clinically most significant ones are mycobacteria and spirochetes. Mycobacteria stain with carbol fuschin and resist decolorization with acid-alcohol, leading to their designation as “acid-fast bacilli”. Spirochetes can be stained with a variety of silver stains such as the Warthin-Starry, Dieterle and Steiner stains. Finally, due to the large number of gastrointestinal biopsies in routine practice, a large number of stains are available for visualization of the Gram-negative bacillus, Helicobacter pylori. These include Giemsa, Alcian yellow - toludine blue, Diff-Quik, Genta, and Sayeed stains. A large number of laboratories prefer immunohistochemistry for identif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The Giemsa stain highlights several protozoa such as toxoplasma, leishmania, plasmodium, trichomonas, cryptosporidia and giardia. Ameba can be highlighted by the PAS stain due to their large glycogen content. Histochemical stains for fungi are discussed separately in this publication. Special Stains for Detection of Bacteria Gram Stain Utility of the Stain: The Gram stain is used to stain both bacillary and coccal forms of bacteria (Fig. 1). The most basic classification of bacteria consists of dividing them into Gram-positive and Gram negative bacteria based on whether they take up the Gram’s stain or not. Although the exact mechanism of staining is not known, bacteria that have large amounts of peptidoglycan in their walls retain the methyl violet stain, i.e., they are gram positive, whereas those that have more lipids and lipopolysaccharides in their cell walls are Gram-negative. The definite diagnosis of a bacterial species requires culture but the Gram stain provides a good initial indication of the nature of infection. 1 Some microbiologists also include viruses as microorganisms, but others consider these as non-living. Lwoff (1957). “The concept of virus”. J. Gen. Microbiol. 17 (2): 239–53. T echnical Articles

常见微生物的界门纲目科属种中英文对照

常见微生物 界(Domain)、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中英文对照(Species)、种(Genus)属界(Domain) Bacteria细菌 古生菌Archaea 门(Phylum) 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 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 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 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 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 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 Verrucomicrobia疣微菌门 Chloroflexi绿弯菌门 Nitrospirae硝化螺旋菌门 Firmicutes厚壁菌门 Chlorobi绿菌门 Cyanobacteria蓝藻细菌门 Fibrobacteres纤维杆菌门 Elusimicrobia迷踪菌门 Armatimonadetes装甲菌门 Euryarchaeota广古菌门 Chlamydiae衣原体 Crenarchaeota泉古菌门 Tenericutes无壁菌门 螺旋体属Spirochaetes 纲(Class) Alphaproteobacteria甲型(α)变形杆菌纲 Gammaproteobacteria丙型变形菌纲 Bet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 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纲 Cytophagia纤维粘网菌 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纲 Delta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 Acidobacteria-6酸杆菌门

Acidimicrobiia酸微菌纲Verrucomicrobiae疣微菌纲Opitutae丰佑菌纲 Nitrospira消化螺菌属Thermomicrobia热微菌门Bacteroidia拟杆菌纲 Bacilli杆菌 Chloroflexi绿弯菌门Anaerolineae厌氧绳菌纲Clostridia梭状芽胞杆菌Elusimicrobia迷踪菌门Ktedonobacteria纤线杆菌纲Thermoplasmata热原体纲Chlamydiia衣原体Thaumarchaeota奇古菌门Mollicutes柔膜菌纲Methanomicrobia甲烷微菌纲Holophagae全噬菌纲 螺旋体属Spirochaetes 目(Order)Xanthomonadales黄单孢菌目Sphingomonadales鞘脂单胞菌目Burkholderiales伯克霍尔德氏菌目Actinomycetales放线菌目Cytophagales噬纤维菌目Myxococcales粘球菌目Acidimicrobiales酸微菌目Rhizobiales根瘤菌目Sphingobacteriales鞘脂杆菌目Flavobacteriales黄杆菌目Caulobacterales柄杆菌目Rhodospirillales红螺菌目Alteromonadales交替单胞菌目Enterobacteriales肠杆菌目Verrucomicrobiales疣微菌目Opitutales丰佑菌目Gemmatimonadales芽单胞菌目Nitrospirales硝化螺旋菌目Pseudomonadales假单胞菌目Planctomycetales浮霉菌目Bacteroidales拟杆菌目Syntrophobacterales互营杆菌目Bacillales芽孢杆菌目

浅谈对生物技术的认识和展望

浅 谈 对 生 物 技 术 的 认 识 和 展 望 班级:环艺0942 姓名:欧阳春华 学号:200911511123

浅谈对生物技术的认识和展望摘要: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有时也称生物工程,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生物技术是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主要包括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因此,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关键词:生物技术认识展望 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其内容它是以重组DNA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为基础,利用生物体(或者生物组织、细胞及其组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以及与工程原理相结合进行加工生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个综合性技术体系。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现代生物技术的诞生以2O世纪7O年代初DNA重组技术和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迄今已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现代生物技术是指以DNA技术为先导,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生物修复技术在内的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统称实践证明现代生物技术对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健康、环境和能源等重大问题方面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受到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与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并列为影响未来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是2l世纪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可以预测,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导致生产体系与经济结构的飞跃变化,甚至可能引发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各方面必将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是根据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原理,采用细胞技术技术,在细胞水平进行的遗传操作。细胞工程大体可分染色体工程、细胞质工程和细胞融合工程。 1、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细胞工程的基础技术。所谓细胞培养,就是将生物有机体的某一部分组织取出一小块,进行培养,使之生长、分裂的技术。细胞培养又叫组织培养。近二十年来细胞生物学的一些重要理论研究的进展,例如细胞全能性的揭示,细胞周期及其调控,癌变机理与细胞衰老的研究,基因表达与调控等,都是与细胞培养技术分不开的。 酶工程、发酵工程与蛋白质工程 1、酶工程酶工程是指利用酶、细胞或细胞器等具有的特异催化功能,借助生物反应装置和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它是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技术。 酶工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如何生产酶,一部分是如何应用酶。

我对微生物的认识

城市管理101班 楼忆春 201008460204

我对微生物的认识 城市管理101班楼忆春 从小,我对于微生物就是充满了好奇,虽然我是文科生,可我对于微生物还是很有兴趣,初中的时候用显微镜观察过微生物,觉得好神奇,现在大学了,有机会选修了这门普通微生物学,也通过了这次机会更好得去了解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根据存在的不同环境分为原核微生物、空间微生物、真菌微生物、酵母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 众所周知,微生物具有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的特点,让人不得不感慨这些生命的神奇。 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微生物:1985年fishelosn、Montgomery及Myrberg 三人发现一种生长于红海水域中的热带鱼(名叫surgeonfish)的小肠管道中的微生物,这是当时世界上所发现最大的微生物。它外形酷似雪茄烟,长约200~500μm,最长可达600μm,体积约为大肠杆菌的100万倍,这种微生物并不需要由显微镜观察便可直接由肉眼察觉到它的存在。目前最大的微生物则是1997年,由。Heidi Schulz在纳米比亚海岸海洋沉淀土中所发现的呈球状的细菌,直径约100~750μm。这比之前所提的微生物大上100倍。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小的微生物:支原体,过去也译成“霉形体”,它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单细胞微生物。地球上已知的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大小约为100纳米。支原体一般都是寄生生物,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它能引起哺乳动物特别是牛的呼吸器官发生严重病变。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有:1,水和无机盐 2,碳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来源: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质,常用的有糖类、油脂、有机酸及有机酸酯和小分子醇。作用:碳源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的作用主要为提供细胞的碳架,提供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提供合成产物的碳架。3,氮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所必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质。来源:周围环境中得有机无机含氮物质。作用: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4,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源来源的营养物质或辐射能。5,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

我对微生物的认识复习过程

我对微生物的认识

我对微生物的认识 大三选了显微镜下的生命公选课,自我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老师通过PPT 演讲和视频播放让我们对微生物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对微生物的认识。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根据存在的不同环境分为原核微生物、空间微生物、真菌微生物、酵母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 众所周知,微生物具有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的特点,让人不得不感慨这些生命的神奇。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有:1,水和无机盐 2,碳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来源: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质,常用的有糖类、油脂、有机酸及有机酸酯和小分子醇。作用:碳源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的作用主要为提供细胞的碳架,提供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提供合成产物的碳架。3,氮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所必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质。来源:周围环境中得有机无机含氮物质。作用: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4,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源来源的营养物质或辐射能。5,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 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能含有50 亿个细菌。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

微生物英文词汇

microorganism微生物;bacterium细菌;Gram stain革兰染色;coccus球菌;bacillus 杆菌;vibro弧菌;peptidoglycan肽聚糖;teichoic acid磷壁酸;lipopolysaccharide(LPS) 脂蛋白;lipid A 脂质A;L formed bacteria L型细菌;mesosome中介体;plasmid质粒 formed bacteria L型细菌;mesosome中介体;plasmid质粒;capsule, 荚膜;flagellum,鞭毛;pilus, 菌毛;spore,芽胞 Pyrogen,热原质;toxin,毒素;growth curve, 生长曲线 Sterilization灭菌;disinfection消毒;autoclave压力蒸汽灭菌器;bacteriophage噬菌体;virulent phage毒性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温和噬菌体 transposable element转座元件;transposon转座子;mutation突变;transformation 转化;conjugation接合;transduction转导;l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转换 pathogenicity 致病性;virulence毒力;exotoxin外毒素;endotoxin内毒素;normal flora正常菌群;conditioned pathogen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infection机会性感染 specimens标本;isolation分离;identification鉴定;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人工被动免疫;vaccine疫苗;toxoid 类毒素;antitoxin抗毒素 Staphlococcus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 protein葡萄球菌A蛋白;coagulase血浆凝固酶;enterotoxin肠毒素;Strptococcus链球菌;pyrogenic exotoxin致热外毒素;streptolysin链球菌溶素;hyaluronidase透明质酸酶 E.coli大肠埃希菌;ET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PE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