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做一个指南针(附教学反思)

做一个指南针(附教学反思)

做一个指南针(附教学反思)
做一个指南针(附教学反思)

《做一个指南针》

方雪云

【整体设计】

《做一个指南针》作为三下科学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本课安排了制作指南针的活动,通过这项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动手制作的愿望,培养他们动手制作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本课按照实践学习活动的顺序分成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做磁针,通过用磁铁摩擦的方法使钢针变成磁针,用已有的知识判别磁针的南北极。

第二步是安装磁针,想办法使磁针能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从而能指示南北方向;安装磁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第三步是展示和交流制作好的指南针,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作为“设计与技术”类型的课,我认为其核心在于设计,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目标任务运用已有的科学概念及原理来进行设计与制作,重点应放在“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上。其次,对于小学科学的起始年级——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是关键。因此,在教学“设计与技术”类课文时,应充分考虑三年级孩子动手实践相对较差这一实际,适当降低操作难度,通过教师演示,作品呈现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还应充分考虑到1节课只有40分钟的限制,不要过于追求方法的多样性,而应把课堂的立足点放在“学生自制的指南针能准确地指示方向”上,从而引导学生在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创新,探索制作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过程与方法:

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合作设计制作指南针。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

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发现能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准备:条形磁铁、钢针、吹塑纸、泡沫块、硬纸片、线、剪刀、水槽、盒式指南针、回形针等。

2、教师实验准备:条形磁铁、钢针、回形针、盒式指南针、自制指南针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指南针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磁针、支架、方位盘、盒子)

2. 一个指南针,最重要的是哪部分?(磁针)为什么?(指南针就是利用磁铁指示南北的性质制成的)

3.你想自己拥有一个指南针吗?

板书课题:做一个指南针

【设计思路:明确学习任务;复习指南针的构造,为学生制作指南针作好铺垫。】(二)学做磁针

1.一个指南针最重要的部分是磁针,但今天老师没有带来磁针,而是带了缝衣服的钢针

2.出示小钢针,它可以直接代替磁针吗?(不可以)为什么?(没有磁性;不能只是南北)口说无凭,教师演示用磁针吸回形针

3.有什么方法可以使钢针变成磁针?

板书:钢针磁针

(摩擦)用什么摩擦?(磁铁的磁极)摩擦一次够吗?(不够)的确,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可以将钢针变成磁针。经过人们的反复试验,总结出了:出示方法,教师演示:用磁铁摩擦的方法使钢针变成磁针。

4.现在,钢针变成磁针了吗?用什么方法检测?(用回形针检测钢针是否带上磁性。)

5. 我们都知道磁铁有南北两极,那它的哪一端是南极?哪一端是北极?有什么方法可以辨别?(用条形磁铁;用悬挂法;用指南针……)

教师演示:用指南针辨别磁针的南北极,并板书记录。

6.想不想亲自做一枚小磁针?

课件出示操步骤,学生分组制作磁针

7.你们的钢针变成磁针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吸引铁质物品:如回形针)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运用“磁铁具有指南北的性质”、“磁铁能吸铁质物体”、“磁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已有的科学概念来解决“为什么需要磁针”、“怎样判断钢针是否变成磁针”、“怎样辨别磁针的南北极”等实际问题。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是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新的科学概念,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要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三)安装磁针

1.有了小磁针,要让它能指示南北方向,接下去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自由旋转)

2.出示材料,小组讨论设计:选取哪些材料可以使磁针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

3.汇报交流重点:有什么困难或需要注意的地方吗?(水浮法:底盘不能太大,否则不易自由旋转;悬挂法:重点要解决平衡问题)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汇报,我们知道安装磁针大致有2种方法:水浮法和悬挂法。

出示实验要求

4. 学生领取材料,分组安装磁针.

5.有没有成功?根据什么来判断成功了?(能够准确指示南北方向)

【设计思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明确“磁针只有在能自由转动情况才能指示南北方向”,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设计磁针可以自由转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作品欣赏的方式降低学生操作难度,引导学生安装磁针。最后让学生检测自制的指南能否准确地指示方向,让学生获取成功的快乐。】

(四)交流展示

1.展示小组制作的指南针

2.其他小组评价(重点放在优点,缺点及改进上)。

3.展示教师作品,学生评价。

【设计思路:通过积极地评价让学生进一步享受成功的快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自制指南针。】

(五)作业

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重新做一个指南针!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创新,探索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来做一个指南针。】

教学反思

(一)比较成功的地方

1、在交流中设计实验方案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学会科学表达和倾听,是提升学生探究成效、获得发展的关键一步。

今天这堂课,在交流中设计实验方案,我基本做到了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一能引导学生讨论清楚,如在交流做磁针的方案时,学生回答用磁铁摩擦钢针,我进一步引导:用磁铁的哪个部位摩擦?怎样摩擦?并给学生作出具体的示范;在交流安装磁针的方案时,针对学生不好把握重心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对此展开具体的讨论。学生汇报时,我注意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如:当学生发言后,我经常问“对他刚才讲的实验方案,你还有补充吗?”“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于是,学生们在交流中集思广益,形成了较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保持了高涨的情绪,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持续探究。

2、在实验中提升科学概念

本节课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测──设计方案──合作实验──分析、归纳”的探究过程,在本节课的两个实验中,学生既有独立实验,又有合作探究,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又锻炼了小组合作能力,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细致、认真的科学实验态度,在安装磁针的过程中,各小组组长、汇报员、材料员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条不紊,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安装磁针这一任务,体现了老师恰当科学的引导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科学概念的提升中,学生亲身经历了动手用磁铁摩擦钢针,使钢针带有磁性,能吸引回形针,使总结“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可以变成磁针”这一科学概念变得水到汇成。这个结论是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合作探究得到的,这样的科学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3、在评价中加深认识

本节课的第三个部分是展示交流同学们制作的指南针,我把学生制作的指南针拿到展示台上交流,大家通过参观、比较,发现各小组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对自己小组的制作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并引导他们思考同学们为什么能做得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让他们在反思中进一步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材料监控不当:

本节课分为两个实验:做磁针和安装磁针。第一次实验,材料有条形磁铁、

盒式指南针、回形针以及钢针。先前考虑到,如果条形磁铁和盒式指南针一直放在学生那,学生把玩着条形磁铁和指南针,势必会对第二个实验造成影响,于是在实验前,我跟学生说本次实验结束,要及时归还材料,但却没有强调不用归还做好的磁针,导致其中3组在归还材料时,把磁针也还给我,对课堂秩序以及纪律都造成了一定影响。其实在出示实验步骤时,应强调这点!

2、展示交流不充分:

本节课的第三个部分是展示交流同学们制作的指南针,我把学生制作的指南针拿到展示台上交流,却发现实物投影效果不好,于是就换成让部分孩子来判断作品是否成功,这样的处理显然是不妥的。课后我虽然想到将实物投影放大倍数缩小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总归留下了遗憾。主要原因还是出在我身上,磨课时都是在教室进行,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小问题竟没能好好处理。这次教训也告诉我自己,平时还是要尽可能安排学生去实验室上课,不过是对他们还是对我自己,都是有利的!

3、评价语不及时:

三年级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面对各种实验器材,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便停留在外显的操作活动上,对于设计方案和分析现象的思考比较不感兴趣。因此,我应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对实验充满兴趣的特点,注意表扬在设计方案和分析现象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同学,鼓励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静态的思维过程,让科学课在有序的活动中动静结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做一个指南针教学设计 ()

《做一个指南针》教学设计 李田楼镇中心小学崔永刚 [教材]:教育科学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磁铁第7课《做一个指南针》[教材分析] 《做一个指南针》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教材按照实践学习的顺序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做磁针,通过用磁铁摩擦的方法使钢针变成磁针,用已有的知识判别磁针的南北极。第二步是安装磁针,想办法使磁针能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从而能指示南北方向。第三步是展示和交流制作好的指南针。通过制作指南针的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动手制作的愿望,培养他们动手制作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学情分析] 对于指南针,学生在生活中知道也了解一些,但是没有具体的接触过指南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指南针也加深了一些了解。本课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让学生做一个指南针,是一个动手操作课。在这节课中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是关键。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三年级孩子动手实践相对较差这一实际,适当降低操作难度,通过教师演示,作品呈现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要过于追求方法的多样性,而应把课堂的立足点放在“学生自制的指南针能准确地指示方向”上,从而引导学生在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创新,探索制作方法的多样性。 [设计理念]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为: 1、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的主要学习方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对以后科学的学习尤为重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2、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3、动手操作的能力。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课动手操作性强,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2、过程与方法: (1) 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 (2)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3)合作设计制作指南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摩擦的方法做一根磁针。 2、难点:用指南针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教学准备]:钢针、磁铁、订书针、指南针、泡沫、水槽、水、记录表。

五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个生态瓶》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

《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物群落。 2、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观察和管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进行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观察和管理。 难点:坚持长期的观察和管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师生准备:做生态瓶的容器、水,水桶、小石子、沙、标签、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初步了解动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知道食物链、食物网的关系。初步了解某一区域中食物能量交换的关系。本课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某一个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很感兴趣,对动手实际活动更是积极参与,不过有些遗憾的是:在材料准备方面,有些同学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对活动的开展有很大影响。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得到几点体会如下: 成功之处: 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参与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参与,这节课成功了一半。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意义,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倾听能力。 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复习巩固以前学习的知识,知道动植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一个湖泊、一片树林、一块草地等我们都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想要动手的愿望强,所以对于老师提出的要求没有认真倾听,活动前的准备不充分。活动中有些牵强附会,比如做一个小池塘的,由于本地不方便找到水草,所以乱放了有些其他植物。 活动后的评价时间有些仓促。 总之,教学的成功与否,我认为这看师生是否用心投入。如果用心了,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其他的再看看课堂上老师的一些临时处理能力和操控能力,当然这与教师平时的学习与训练密切相关,也与教师基本功密切相关。所以,一线教师更需要加强平时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自己,从而发展学生。 :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自然界里的生物群落,在一定的范围和区域内相互依存,在同一个生存环境中组成动态平衡系统,叫生态系统。 2、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对草原上生态平衡的关系和沙尘暴的成因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环保意识、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教学重点: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对沙尘暴的成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沙尘暴的危害”资料

《马说》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马说》教学设计 永州市剑桥学校周进宇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多媒体资料显示) 欣赏“马”的图片,请学生说说有关“马”字的成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课题后,展示“学习目标”。 二、走进作者,了解文体(多媒体显示)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 三、听读课文,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读准下列字音。

祗zh? 槽枥cáo lì石dàn 骈pián 见xiàn邪yé (shí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 2、学生齐读,并请3个学生各翻译一个段落,其他学生补充。 3、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第1段:提出论点,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第2段:写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第3段: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纳中心。 四、研读课文,整体感悟(多媒体显示)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⑴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学生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⑵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学生答】“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⑶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根本原因:“其真不知马也。” ⑷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学生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学生答】“其真不知马也。”

做一个指南针教案

《做一个指南针》课堂实录 一、迷路导出工具 师:(出示指南针)这是一个指南针,什么时候会用到 生:迷路的时候/迷失方向 评:教室的南北方向在哪可先用指南针判断。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做磁针: 1.选择材料 师:指南针能帮我们辨认方向,是我们的好朋友。你想自己也拥有一个指南针吗今天就满足大家的愿望,咱们来研究、制作指南针,好吗 师:要制作一个指南针,有哪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我们需要具备哪些材料 生:大头针/绣花针 师追问:代替哪一部位 师:如何得到一个磁铁呢 生:大头针用两枚,一长一短 师追问:为什么用两枚 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答,会给后面的实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生:因为指南针里面就有两枚的。 师:同学们刚才用的大头针、绣花针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生:铁 师:铁能不能吸住铁 2.怎么做 生:铁在磁铁上面摩擦。 师:铁确实能够通过摩擦成为磁铁。 (师演示)问:老师这个动作有什么规律 生:从上到下磨一次,再从上到下磨一次。 师:在实验中,铁会被磁化,磨的时候一定要沿着一个方向磨30次,铁针就有可能成为磁铁了。弱的话多磨几次。 师:怎样知道它是否已经带有磁性了呢 生:去吸大头针。 评:小磁针是指南针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本环节先让学生自己想怎么做然后再统一方法。

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特征。 3.学生制作小磁铁。 4.师:我们做的磁铁磁力已经很强了,怎样辨别它的南极和北极呢 生:放在水上,再和原来的指南针进行比较。 师:你讲得真清楚。 生:会沉下来。 师:沉了怎么办 生:下面垫一个会浮的东西。让它自由转动。 师:你很会思考、很恰当。(自由转动)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用已经知道南北极的磁铁去判断小磁铁。 生:把它挂起来。 师:都行。但用磁铁去吸时要注意,别靠的太近。因为磁化后的磁针磁性较弱,遇到强磁性的磁铁,其磁性容易减的更弱甚至消失。建议大家用指南针上的磁针去吸。 三、怎样做指南针 1.师:制作指南针还需要什么材料 生:塑料盒、标有东南西北的方位盘。 师:怎么做 2.小组讨论方向盘怎么做 生1:做圆的方向盘,可以自由旋转。 生2:我们组做水浮式,把它标在纸上。 师:这样对纸有什么要求 生:要轻,不漏水。 师:海绵纸可以满足你们的要求。 生3:方形,东南西北容易标。 评:怎么的材料最合适,这里教师没有作出明确的指导,希望学生能选择自己觉得比较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对于哪种方法不进行统一规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得到的指南针也会有好几种。但这样做学生不一定都会成功,至少在本堂课内。 三、领取实验材料,制作指南针。 1.材料,小组合作制作指南针。 2.指南针能否准确地指示方向试一次能表明制作成功吗我们需要反复的实验,才能提高准确

《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反思 2019-06-01 《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材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孩子们那股学习的快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同。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8分钟完成,结果用了10分钟,孩子们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毕竟他们是第一次到科学实验室上课,难免不适应,显得有些兴奋。当然也与我的教学组织有关,比如小组在设计建造方案和制作生态瓶时,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没有及时给学生展示老师提供的材料,结果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这是我今后对实验教学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4、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标准,只是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明确了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本模式,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在实验室上好科学课?我想这将是我们所有科学老师今后都要思考

《做一个指南针》教案3

《做一个指南针》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5课。教科书从指南针的历史入手,通过插图让学生了解水浮式指南针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并介绍了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重要意义,由此引发学生制作指南针的兴趣。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及用途,通过认识古代水浮法指南针的结构来聚焦本课的主要任务——做一个水浮式指南针。第二部分——探索,学生使用钢针、菱形吹塑纸、条形磁铁、水盆、指南针几种物体来制作一个水浮式指南针。制作步骤为:(1)准备材料;(2)制作磁针;(3)安装磁针;(4)校检磁针;(5)标注磁极。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制作水浮式指南针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制作指南针,这既可以是课堂上的一次头脑风暴,也可以是一次课后的实践活动。 本课的主线是制作一个水浮式指南针,但重点在于让学生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在内的简单的技术与工程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创造意识,并能对制作过程或测试结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的能力。 【学生分析】 在上节课,学生已经知道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并认识和使用了指南针。他们会发现,条形磁铁指示南北的实验装置实际上就是一个简易的指南针,具有和指南针相似的构造。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及对航海上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制作一个指南针的想法。 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对于他们而言,水浮式指南针的制作相对容易一些,但因为制作过程用到了钢针,所以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全问题。再用其他的方法制作一个指南针,这就需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或磁针)指示方向的仪器,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磁铁来磁化钢针,以制成磁针。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示意图对磁针和漂浮物之间的组装方法进行初步设计。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做一个指南针》教学设计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做一个指南针》 教学设计

、做一个指南针 教学目标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900多年前,我国航海就已经开始使用指南针导航。 2、了解指南针的结构以及指南针各部位的名称和作用。 3、组织学生动手参与实践活动,制作一个水浮式指南针,并运用自己制作的水浮式指南针来指出正确的南北方向。 4、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积极参与实践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制作一个水浮式指南针。 教学难点:在动手制作水浮式指南针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学生对磁铁知识的学习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教学准备:磁铁、指南针及图片、钢针、吹塑纸、盘子、水等等。 预习要求:观察生活,看看磁铁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指南针的图片,引导:同学们,大家知道这幅图片上是什么吗? 指南针。 2、教师继续引导:大家知道指南针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吗?又有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做一个指南针》。 3、板书课题。 二、了解指南针的历史与结构 1、教师引导:同学们,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那么大家知道指南针的历史吗?出示资料。 指南针的历史: 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指南针的前身司南。 晋、南北朝时期,将司南的勺状磁石改为磁针。 唐代末期,人们在司南的基础上发明了水罗盘。 北宋时期,出现了指南鱼。 南宋时期,出现了旱罗盘。 元代时,水罗盘和旱罗盘传入了西方。 明朝后期、清朝初期,西方改革后的旱罗盘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合璧式旱罗盘。 学生读一读,了解指南针的有关历史。教师引导:同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教科书呈现了一个池塘的剖面图。首先让学生来认识池塘里有哪些生物,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池塘里还有哪些非生物。作用是让学生知道自然环境下的池塘是什么样的,存在着哪些生物和非生物,进而引出生态群落的概念。 第二部分: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建造生态瓶就是建造一个生态群落。让学生考虑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准备怎样的非生物环境条件。 第三部分:做一个生态瓶。 按照设计好了的生态瓶建造方案,运用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生态瓶。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接触了解了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常见的其他生物、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的一些生物基本的但比较零散的知识;也经历体验过观察探究植物、动物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本单元前5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日常生活也听说过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系统等比较复杂的生物学名词。一部分学生甚至还能对上述名词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在设计生态瓶制造方案时,学生是能够考虑到一些动植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应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观察花草和小动物还是有较浓厚的兴趣的。制作、并长期不断地观察生态瓶里的动物和植物,对于大部分学生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进行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7-22《四季之美》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22.《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方面,通过动态描写来体现四季不同的美,表达出对四季的喜爱之情。 ·作者介绍 清少纳言(966~1025)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的歌人、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与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为平安时代的三大才女,曾任一条天皇皇后藤原定子身边的女官。清少纳言,清是姓,少纳言是她在宫中的官职。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她的随笔为日本散文奠定了基础。

·课后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1.límíng()前的天空yùfā()黑起来。 2.这里的一切都那么和谐,景色都那么令人xīn kuàng shén yí()。 二、选词填空。 固然必然 1.这件事()是他不对,难道你就没有一点错处吗? 2.他们()会经过这里,我们只要耐心等待就可以了。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1.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文章分别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的美,体现出作者的_____________之情。 五、重点段落品析。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1.用横线分别画出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属于()描写。 A动态B静态C心理 3.在作者眼里,冬天的美在于__________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你喜欢哪个季节?和大家分享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一、1.黎明愈发 2.心旷神怡 二、1.固然 2.必然 三、1. 天空飘着彩云。

六年级科学下册 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 第四课生态平衡 制作生态瓶是《生态平衡》一课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平衡,使学生领悟生态平衡涉及的诸多要素及其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生态中缺少任何一种组成部分,生态就难以达到平衡,进而明确生态平衡的组成要素,不仅有动物、植物、微生物,还包括非生命物质。让学生在动手制作观察生态瓶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生态间的关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脆弱,进一步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生态瓶,就是“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光口瓶中,形成的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生态瓶是一种有趣、充满活力且十分有用的工具。因为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饲养、观赏生态瓶中的鱼和其他各种水生生物,这种饲养和观赏可以增长知识,促进探究,增进理解,并带来美的享受。 做一个生态瓶的活动,是一个直接影响本单元探究活动能否深入开展的活动。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同学动手做了,却没有成功。反思这个活动,觉得在指导学生做生态瓶中还要注意一些问题: 1.关于瓶子的准备:可使用玻璃或塑料的饮料瓶,但在清洗时不可使用肥皂或去污剂来洗涤,使用这些化学物品洗涤,会导致瓶上留有肥皂等残留物,它们将对水生物的生存会带来危害。建议你用热水洗涤,必要时可加一些小苏打。 2.铺在瓶底的沙石可取一些粗沙或细石,用自来水冲洗后,除去其中的尘土和赃物质,然后铺在瓶子底部替代淤泥,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 3.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讲,无法获取自然水域水的,可以用隔夜水来替代。制作隔夜水,至少要将自来水事先静置24小时,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其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大多数水生物都对含氯的物质很敏感,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死亡。 4.密封可采用蜡封,即用烧融的蜡油来封,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5.至于一个生态瓶中到底放几条鱼好呢?生态瓶中放养的鱼的数量和生态瓶中水的体积及鱼在水中可获取的氧气量直接相关。如果养的是金鱼,则每4升水放两到三条成年金鱼就可以了。还有一个判别生态瓶中鱼是否太多的方法就是注意是否有鱼浮在水面不断“喘气”,如果有这个现象发生,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侧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情感的五优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施教者必须对参与这个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的组合,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个标准:一是效果最优,即在现有条件下,教学设计及实施效果达到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二是时间耗费最优,即在课程计划规定的时间内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少投入,多产出”的效益。 实验过程中结合教材的特点,强调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教材的教学要求、把握好每一单元,区别对待和处理每一个课型,要求教师设计好教学内容,设法将教材内容转换成生动活泼的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条件下,兴致勃勃地参与真实的语言实践,以保证教学工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而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做好教学情感的最优控制,采取“赏识教育”,形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目标。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依照教材以及学与教要达成的目标,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 如:创设情景与激励情意相结合;理解学生和培养学生相结合;统一要求和个别对待相结合;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相结合。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设计好教学内容,设法将教材内容转换成生动活泼的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语言实践。同时,我们还

强调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设法激励学生的情意因素,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学习热情和创造意识。 精心设计活动课,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原则。 一节成功的活动课往往需要教师的周密思考,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师生的共同参与性与互动性,操练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交际性,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学生活动的形式力求丰富多彩,定内容、定时间、定专题、定场地、定专人进行。试图通过开展英语朗诵比赛、单词比赛、诗歌剧表演赛、课本剧表演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在学校范围内创设一种英语学习的氛围,丰富学生的语言生活,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正确认识考试评价的功能,让学生学有长进,增添自信感和成功感。学习困难学生最害怕考试。为了帮助他们克服害怕考试的心理,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程度,制定出不同的层次要求。实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实行“同分不等值”,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多形式进行分层评价,合作达标,促进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 实行无人监考制度,让学生淡化“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形成自主学习。 尝试无人监考时,仍需要拉开学生的座位间隔,讲明无人监考

做一个指南针教学设计

做一个指南针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做一个指南针》教学设计 李田楼镇中心小学崔永刚 [教材]:教育科学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磁铁第7课《做一个指南针》 [教材分析] 《做一个指南针》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教材按照实践学习的顺序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做磁针,通过用磁铁摩擦的方法使钢针变成磁针,用已有的知识判别磁针的南北极。第二步是安装磁针,想办法使磁针能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从而能指示南北方向。第三步是展示和交流制作好的指南针。通过制作指南针的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动手制作的愿望,培养他们动手制作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学情分析] 对于指南针,学生在生活中知道也了解一些,但是没有具体的接触过指南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指南针也加深了一些了解。本课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让学生做一个指南针,是一个动手操作课。在这节课中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是关键。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三年级孩子动手实践相对较差这一实际,适当降低操作难度,通过教师演示,作品呈现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要过于追求方法的多样性,而应把课堂的立足点放在“学生自制的指南针能准确地指示方向”上,从而引导学生在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创新,探索制作方法的多样性。 [设计理念]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为: 1、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的主要学习方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对以后科学的学习尤为重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2、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3、动手操作的能力。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课动手操作性强,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2、过程与方法: (1) 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 (2)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3)合作设计制作指南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摩擦的方法做一根磁针。 2、难点:用指南针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第一节新课,与原来最大的不同是现在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作业本,说实在的,作业本的设计确实很好,很适合孩子们使用,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对我们老师确是很大的挑战!作为专职教师一星期21节的课时量,每天四节以上,也就意味着每天有200多本作业本需要批改。课后批改既没时间也难以反馈,所以,课堂上我们就尽量要完成作业本的批改与反馈。那么,35分钟的课堂就会显得更加的紧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也就会明显减少。担心……一节课下来,一个感觉就是“紧凑”,作业本勉强完成!但活动方面深入不够! 《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种子发芽”,是上节课知识点的延续和拓展。本课有三个内容:1、整理分析实验信息。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2、交流实验信息。认真听取做不同实验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3、种植绿豆芽。 运用前面所学改变“水”的方法,进行改变“空气”条件,改变“阳光”条件,对绿豆芽生长影响的实验。最后,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实验只能让绿豆种子发芽,如果让绿豆芽健康地茁壮成长,一定要将绿豆芽种植到泥土里。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反思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节课的探究目标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教材安排了阳光和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这个实验没有

再做的价值,因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没有水分绿豆苗不能活。而阳光这个实验我觉得是有实验探究价值的,因为学生对前面种子发芽需不需要阳光的实验,很多同学是认为需要阳光,而实验结果却是种子发芽可以不要阳光。那发芽以后的生长过程是否需要阳光呢?学生肯定很疑惑。我想这时提出这个探究实验应该正是时机。所以我很详细地指导了这个实验,包括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具体该怎么做以及课后怎么观察和记录等。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布臵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做这个实验。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比较它们茎的粗细,颜色,高度,叶子的大小、颜色等。 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同学却发现: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阳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没有阳光的,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班里有几个同学也纷纷举手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以前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就追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那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屋外场上,一盆放在屋里阴凉的墙角里。听了他的回答后,我让其他学生思考,他的变量有没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错了。有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了:其实,他的两盆绿豆苗都有阳光照射到的。只不过屋外的阳光强,屋内阳光弱而已。听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原来还一脸不服的学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还轻声说道:想错了。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所以做实验时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东西。好多学生都以为室内的光不是阳光,这可能是学生的意识偏差吧。当然也不否认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虽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学科:初中英语 学校:德令哈市第一中学 姓名:李楠 一、授课章节及名称: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 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 Section B (2a-2e)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Section B的阅读板块。2a-2e以talent为主线,通过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达人秀”话题展开以阅读为主的学习活动。读后设计了回答问题、找出短文中的最高级并造句、找寻班级里的“达人”等任务链活动,帮助学生运用、巩固所学知识。2a读前引出达人这个话题。2b阅读文章简要介绍了达人秀的起源、基本特点、受人喜欢的原因以及它引起人们争议的方面。但是文章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对达人秀这类节目的观点,认为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实现梦想的道路。2c的问题中前面四个都基于文章事实设问,但第5小题需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是个开放性的问题。2d是对文章语言点的考查,让学生关注语篇中出现的最高级,并把句子写出来,让他们在动笔过程中,体会最高级在语篇中的运用。2e是个开放性的活动,我采用小组调查报告的形式让学生选出班级里的才艺达人,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趣味性强。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总目标的具体描述,结合第四单元的教材内容,我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五个方面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细化:

1、知识目标:单词:学习掌握词汇 talent, magician ,beautifully, winner, prize, have…in common, all kinds of, be up to, play a role, make up ,for example等。 语言结构: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用法句型: 1)I think …is the most talented person. 2)Talent show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3) They try to look for the best singers, the most talented dancers, the most exciting magicians, the funniest actors and so on. 4)Who can play the piano the best or sing the most beautifully? 2、语言技能: 听:能识别不同句式的语调,并能根据语调变化,判断句子意义的变化;能听懂本课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做出较得体的回答。 说:能在本课的任务型活动如:讨论、调查等中进行简单交流。 读:能辨认并正确读出句子节奏和句子中需要重读的单词,正确朗读文章,语音语调准确;能理解文章大意回答出相关问题。对重点词语理解掌握。 写:能使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形式写出句子,能写出本文的主旨大意,通过调查报告发表小组成果。 3、学习策略:能通过找寻形容词、副词比较等级的变化规律,记忆词汇。同时抓住用英语交际的机会,在交际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思想的表达上,必要时借助手势和表情。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善于和他人合作。 4、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中外流行的“达人秀”(talent show)现象,并能正确认识这种流行文化。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发现自身的优点,大胆表现,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做一个指南针》 教案5

《做一个指南针》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磁铁是人类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学生已经知道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并认识了指南针。他们会发现,条形磁铁指示南北的实验装置实际上就是一个简易的指南针。这种发现会激发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指南针的愿望。 本课安排了制作指南针的活动,旨在让学生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在内的简单的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培养他们动手制作的能力与创造意识,并在制作过程中认识磁化现象。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水浮式指南针的制作相对较为容易一点,其制作过程包括制作磁针、安装磁针、标注方向等。制作完成后,需要检测指南针的效果,并针对制作过程或测试结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与科学一年级全册以及二上的难度相比较,这次活动体现了较高难度,既要求学生能有充分的想象力,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调整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示方向的仪器,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变成磁针。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磁铁来磁化钢针,以制成磁针。 2.能利用示意图的方式对磁铁和漂浮物之间的组装方法进行初步设计。 3. 能借助指南针确定并标注磁针的南北极。 4. 能针对制作过程或检测结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参与制作水浮式指南针的活动。 2.在制作水浮式指南针及其效果检测过程中,表现出耐心、细致的科学态度。 3.能多角度地提出指南针的设计和制作方法,或提出改进意见。 4.在研讨中,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我国古代在指南针的研究与应用上所做的贡献,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乡镇的科学教学由于各种原因,多年来成绩都不高,要想走出这样的低谷,教师必须从头审视自己,认真领会课改精神,转变过去那种陈旧落伍观念,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统统的学习过程,教师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探究活动中。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的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不统统,我注意了适合补充,给他们肯定和鼓励。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学生能自己分析和探究,提出自己的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探究,得到实验结论。 在实验分析和总结中知道如何使用实验器材,知道生态瓶中的生物过多造成生态失横衡,知道怎样观察和做记录。 《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你们真棒!”“你们真像一个小科学家!我要向大家学习,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用自己的方法建造生态瓶。”这些肯定和鼓励的语言,体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不仅使学生有了胜利的体验,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既做到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辛的工作,但我相信作为科学教科师的我们,一定会以

《猫》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 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学习本文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重点体会作者抒 发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培养学生关爱、善待弱小者的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过养宠物的经历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养猫的经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1理解故事内容。 2、 体会作者情感及文章蕴涵的哲理。 3、 培养关爱、善待弱小者的情感。 三、 检查预习 (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下列字词,老师再出示答案,学生齐读,要求学生在 课文中标注) 读一读 (幻灯片) 四、 速读感知(出示幻灯片) 速读课文,简述三只猫的故事。 (可选择其中一只谈一谈) 速读要求: 在文中标画出有关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词句。 学生按要求速读课文,在课文中标画…… 请三名学生分别简述三只猫的故事, 提醒学生抓住猫的来历、 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 位的词句。(老师简单点评) (过渡语)我们从故事中得知:三只猫的结局不是失踪就是死亡。这让我们深表同情。 那么,作者一家对这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 五、 小组交流,精彩展示(出示幻灯片) 作者一家对这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 要求:标画出文中的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小组充分交流…… 小 组精彩展 示…… 教师板书重点词语 喜欢 怅然、愤恨 可怜猫 《猫》教学设计 s e s?ng y?ng 污涩 怂恿 ch eng 怅然 z u 诅骂 qu d n 蜷伏 ch eng ji e 惩戒 酸辛 喜欢 猫郑振铎

二年级下册5做一个指南针教案

做一个指南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过程与方法: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合作设计制作指南针。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发现能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教学难点】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教学准备】磁铁、钢针、吹塑纸、线、剪刀、水槽、盒式指南针、环形针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指南针的用途很广,是人类的朋友。你想自己拥有一个指南针吗?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一个指南针? 2.你想自己来做一个指南针吗?(揭题:做一个指南针) 3.指南针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一枚小磁针、支架、方位盘) 设计思路:明确学习任务;复习指南针的构造,为学生制作指南针作好铺垫。(二)学做磁针 1.要做一个指南针,你认为我们需要的最重要的材料是什么?为什么? 2.出示小钢针,你认钢针可以用来代替磁针吗?为什么? 3.有什么方法可以使钢针变成磁针吗?教师演示:用磁铁摩擦的方法使钢针变成磁针。 4.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钢针是否变成了磁针?检测钢针是否带上了磁性。 5.想不想亲自做一枚小磁针?课件出示操作要求,学生分组制作磁针。 6.你们的钢针变成磁针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7.磁铁都有南北极,那么我们做的小磁针哪一端是南极?哪一端是北极?有什么方法可以辨别? 8.用指南针辨别磁针的南北极,并在记录纸上作好记录。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运用“磁铁具有指南北的性质”、“磁铁能吸铁质物体”、“磁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已有的科学概念来解决“为什么需要磁针”、“怎样判断钢针是否变成磁针”、“怎样辨别磁针的南北极”等实际问题。钢针 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是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新的科学概念,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要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三)安装磁针 1.有了小磁针,要让它能指示南北方向,接下去我们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使磁针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需要什么材料?有什么困难或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3.汇报交流。 4.课件出示其他班级学生作品,学生评价。 5.学生领取材料,分组安装磁针. 6.我们做指南针是用来干什么的?检测自己做的指南针能否准确地指示方向。 设计思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明确“磁针只有在能自由转动情况才能指示南北方向”,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设计磁针可以自由转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作 品欣赏的方式降低学生操作难度,引导学生安装磁针。最后让学生检测自制的指南能否准确地指示方向,让学生获取成功的快乐。 (四)交流展示 1.展示小组制作的指南针,说说是怎样来确定方向的? 2. 其他小组评价。 3、课件展示教师作品,学生评价。 (五)拓展延伸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创新,探索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来做一个指南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