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大作业

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大作业

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大作业
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大作业

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

大作业

姓名:

班级:化工1101

学号:

大作业(一)

精馏塔三对角矩阵法模拟计算一.模型建立

精馏塔模型

二.计算框图

1.泡点计算框图

输入:j p ,ij x

j n =

设定温度初值:j T

计算:ij K =f(j p ,j T ,i,j x )

计算:ij y

计算∑=-=ε1ij

n y

f

n=n+1

'

1/n n n j n j f f T T -=+N

Y

j

ij ij ij j T K y x p 、、、

、输出:

Stop

610-<ε

2.三对角矩阵法计算框图

、、、、、、、输入:f f f fij j N N R D P T Z F 1=k

计算初值:ij j x T 、

j

ij ij ij T K y x 、、、计算:j

j ij j j V L H h H 、、、、三对角矩阵计算ij x

i,j i,j

x /x ∑

k=k+1

Y

Y

Stop

计算收敛判据T

ε

输出:、、、ij ij ij K y x j T 、j j V L 、

j V

L 、ε< 0.18

三.计算步骤

给定设计变量

进料组成:乙醛,乙醚,乙醇,水

R=5; %回流比

N=16; %塔内实际板数

D=2.53; %塔顶采出

F=zeros(N+2); %含冷凝器与再沸器的每块理论板进料

F(7)=100; %只有在第6块进料,进料量为100Kmol/h

Z=zeros(4,18);

Z(:,7)=[0.01 0.015 0.05 0.925]; %进料组成

PF=101.325KP %进料压力

TF=95+273.15 %进料温度,K

1.给定各塔板上的压力P(j)

2.程序:

Pmin=101.3;

Pmax=110;

for j=1:N+2

P0(j)=Pmin+(Pmax-Pmin)/(N+1)*(j-1);%线性赋值

End

result:

塔板数冷凝器 2 3 4 5 6 7(进料) 8 9

初始压

101.3000 101.8118 102.3235 102.8353 103.3471 103.8588 104.3706 104.8824 105.3941 力P0

(KP)

塔板数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再沸器初始压

105.9059 106.4176 106.9294 107.4412 107.9529 108.4647 108.9765 109.4882 110.0000 力P0

(KP)

3.给定液相组成X(i,j)

程序:

x=[0.4 0.58 0.01 0.01;0 0 0.05 0.95];

for i=1:4

for j=1:N+2

X(i,j)=x(1,i)+(x(2,i)-x(1,i))/(N+1)*(j-1);

end

end

result:

塔板数冷凝

器2 3 4 5 6 7(进

料)

8 9

X(乙醛)0.4000 0.3765 0.3529 0.3294 0.3059 0.2824 0.2588 0.2353 0.2118 X(乙醚)0.5800 0.5459 0.5118 0.4776 0.4435 0.4094 0.3753 0.3412 0.3071 X(乙醇)0.0100 0.0124 0.0147 0.0171 0.0194 0.0218 0.0241 0.0265 0.0288 X(水)0.0100 0.0653 0.1206 0.1759 0.2312 0.2865 0.3418 0.3971 0.4524 塔板数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再沸器X(乙醛)0.1882 0.1647 0.1412 0.1176 0.0941 0.0706 0.0471 0.0235 0

X(乙醚)0.2729 0.2388 0.2047 0.1706 0.1365 0.1024 0.0682 0.0341 -0.0000 X(乙醇)0.0312 0.0335 0.0359 0.0382 0.0406 0.0429 0.0453 0.0476 0.0500 X(水)0.5076 0.5629 0.6182 0.6735 0.7288 0.7841 0.8394 0.8947 0.9500

4.赋初值T0(j)

程序:

A=[16.02 15.916 18.9119 18.3036];

B=[2465.6 2447.36 3803.98 3816.4];

C=[-37.15 -41.95 -41.68 -46.13];

Tb=B./(A-log(760))-C;

Tmax=max(Tb);

Tmin=min(Tb);

for m=1:N+2

T0(m)=Tmin+(Tmax-Tmin)/(N+1)*(m-1);

End

result:

塔板数冷凝器 2 3 4 5 6 7(进料) 8 9

初始温

299.8200 304.1335 308.4469 312.7604 317.0738 321.3873 325.7007 330.0142 334.3276 度T0

(K)

塔板数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再沸器初始温

338.6411 342.9545 347.2680 351.5814 355.8949 360.2083 360.2083 368.8352 373.1487 度T0

(K)

5.平衡常数K(i,j)的计算

(1)计算威尔逊系数a(i,m,j)

程序:

function a=aa(T0)

g=[1,0.007445,2.7459,0.3721;1.9197,1,0.3446,0.1270;0.6656,0.8856,1,1.8071;1.3838,0.4304,0.47

41,1]; %修正威尔逊配偶系数

m/kmol

vmc=[0.157,0.17,0.16692,0.063494]; % 临界体积3

zc=[0.2274,0.2744,0.2482,0.2609]; %压缩因子

tc=[461,400.05,516.25,647.35]; %临界温度,K

for j=1:18

for i=1:4

vm(i,j)=vmc(i)*zc(i)^((1-T0(j)/tc(i))^0.2857);

end

end

for j=1:18

for i=1:4

for m=1:4

a(i,m,j)=(vm(m,j)/vm(i,j))*(exp(-(g(i,m)-g(i,i))/8.3145/T0(j))); %威尔逊系数end

end

end

(2) γ(i,j)及K(i,j)的计算

程序:

N=16;

a=aa(T0); %调用威尔逊系数

for j=1:N+2

for i=1:4

rr=0;

for m=1:4

rr=rr+a(m,i,j)*X(m,j)/(sum(a(m,:,j).*(X(:,j))'));

end

r(i,j)=exp(1-log(sum(a(i,:,j).*(X(:,j))'))-rr); %计算活度系数end

end

for j=1:N+2

for i=1:4

p0(i,j)=exp(A(i)-B(i)/(T0(j)+C(i)));%计算泡点

K(i,j)=r(i,j)*p0(i,j)/(P0(j)/101.3*760);%计算K

end

end

result:

塔板数冷凝器 2 3 4 5 6 7(进料)8 9

K(乙醛)0.6509 0.7502 0.8603 0.9819 1.1156 1.2621 1.4218 1.5953 1.7831 K(乙醚)0.3226 0.3706 0.4232 0.4805 0.5427 0.6097 0.6814 0.7575 0.8379 K(乙醇)0.0508 0.0642 0.0806 0.1004 0.1241 0.1525 0.1861 0.2257 0.2721

K(水)0.0340 0.0435 0.0552 0.0695 0.0868 0.1077 0.1328 0.1626 0.1978 塔板数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再沸器K(乙醛) 1.9856 2.2031 2.4361 2.6846 2.9490 3.2292 3.5253 3.8371 4.1647 K(乙醚)0.9219 1.0090 1.0984 1.1890 1.2795 1.3680 1.4523 1.5294 1.5953 K(乙醇)0.3263 0.3891 0.4615 0.5448 0.6400 0.7485 0.8715 1.0105 1.1671 K(水)0.2393 0.2878 0.3443 0.4097 0.4852 0.5718 0.6708 0.7836 0.9114

6.newton 迭代求y(i,j),K(i,j),T(j)

(1)编写f(T)

程序:

function y=fnq(T0,X)

N=16;

A=[17.135 16.36 18.912 18.304];

B=[2845.3 2176.8 3804 3816.4];

C=[-22.067 -24.673 -41.68 -46.13];

Pmin=101.3;

Pmax=110;

for j=1:N+2

P0(j)=Pmin+(Pmax-Pmin)/(N+1)*(j-1);

end

a=aa(T0); %调用aa,求威尔逊数for j=1:N+2

for i=1:4

rr=0;

for m=1:4

rr=rr+a(m,i,j)*X(m,j)/(sum(a(m,:,j).*(X(:,j))'));

end

r(i,j)=exp(1-log(sum(a(i,:,j).*(X(:,j))'))-rr); %求活度系数

end

end

for j=1:N+2

for i=1:4

p0(i,j)=exp(A(i)-B(i)/(T0(j)+C(i)));%求泡点

K(i,j)=r(i,j)*p0(i,j)/(P0(j)/101.3*760);%求相平衡系数

end

end

for j=1:N+2

y(j)=sum(K(:,j).*X(:,j))-1;%f(T)

end

(2)编写f’(T)

程序:

function y=dfnq(t,X)

N=16;

A=[16.02 15.916 18.9119 18.3036];

B=[2465.6 2447.36 3803.98 3816.4];

C=[-37.15 -41.95 -41.68 -46.13];

syms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t10 t11 t12 t13 t14 t15 t16 t17 t18

T0=[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t10 t11 t12 t13 t14 t15 t16 t17 t18];

g=[1,0.007445,2.7459,0.3721;1.9197,1,0.3446,0.1270;0.6656,0.8856,1,1.8071;1.3838,0.4304,0.47 41,1];

vmc=[0.157,0.17,0.16692,0.063494];

zc=[0.2274,0.2744,0.2482,0.2609];

tc=[461,400.05,516.25,647.35];

for j=1:18

for i=1:4

vm(i,j)=vmc(i)*zc(i)^((1-T0(j)/tc(i))^0.2857);

end

end

for j=1:18

for i=1:4

for m=1:4

a(i,m,j)=(vm(m,j)/vm(i,j))*(exp(-(g(i,m)-g(i,i))/8.3145/T0(j)));

end

end

end

Pmin=101.3;

Pmax=110;

for j=1:N+2

P0(j)=Pmin+(Pmax-Pmin)/(N+1)*(j-1);

end

for j=1:N+2

for i=1:4

rr=0;

for m=1:4

rr=rr+a(m,i,j)*X(m,j)/(sum(a(m,:,j).*(X(:,j))'));

end

r(i,j)=exp(1-log(sum(a(i,:,j).*(X(:,j))'))-rr);

end

end

for j=1:N+2

for i=1:4

p0(i,j)=exp(A(i)-B(i)/(T0(j)+C(i)));

DK(i,j)=diff(r(i,j)*p0(i,j)/(P0(j)/101.3*760),T0(j));

end

end

t1=t(1);t2=t(2);t3=t(3);t4=t(4);t5=t(5);t6=t(6);t7=t(7);t8=t(8);t9=t(9);t10=t(10);t11=t(11);t12=t(12)

;t13=t(13);t14=t(14);t15=t(15);t16=t(16);t17=t(17);t18=t(18); for j=1:18

for i=1:4

ddk(i,j)=eval(DK(i,j));

end

end

for j=1:N+2

y(j)=sum(ddk(:,j).*X(:,j));

end

(3)编写newton主程序

function tt=niudun(T0,X)

eps=1.e-4;%精度

maxcnt=10000;%迭代最大次数

cnt=0;%cnt为迭代次数

for i=1:18%求解18次

while cnt

f=fnq(T0,X);%求函数值

df=dfnq(T0,X);%求导数值

t(i)=T0(i)-f(i)/df(i);%newton迭代

if(abs(t(i)-T0(i))

break;

end

T0(i)=t(i);

cnt=cnt+1;

end

if cnt==maxcnt

tt(i).jieguo=bushoulian;

else

tt(i).jieguo=t(i);

end

tt(i).cishu=cnt;

end

输入初始温度T0,初始X(i,j)

result:

(1)T0(j)

塔板数冷凝器 2 3 4 5 6 7(进料) 8 9

初始压

299.0075 300.6543 302.2994 303.9470 305.6017 307.2689 308.9558 310.6717 312.4294 力P0

(KP)

塔板数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再沸器初始压

314.2474 316.1539 318.1940 320.4457 323.0560 326.3387 331.1008 340.1879 373.9640 力P0

(KP)

(2)Y(i,j)

塔板数冷凝器 2 3 4 5 6 7(进料)8 9 Y(乙醛)0.3937 0.4315 0.4683 0.5031 0.5346 0.5613 0.5816 0.5938 0.5958 Y(乙醚)0.4675 0.5086 0.5473 0.5819 0.6107 0.6320 0.6438 0.6441 0.6311 Y(乙醇)0.0009 0.0013 0.0020 0.0029 0.0041 0.0056 0.0076 0.0101 0.0131 Y(水)0.0002 0.0019 0.0045 0.0085 0.0142 0.0224 0.0338 0.0494 0.0704 塔板数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再沸器Y(乙醛)0.5859 0.5621 0.5227 0.4666 0.3937 0.3050 0.2043 0.0986 0 Y(乙醚)0.6032 0.5593 0.4992 0.4238 0.3360 0.2406 0.1456 0.0614 0 Y(乙醇)0.0168 0.0211 0.0262 0.0318 0.0378 0.0438 0.0491 0.0528 0.0533 Y(水)0.0982 0.1348 0.1825 0.2438 0.3220 0.4206 0.5434 0.6934 0.8715 (3)K(i,j)

塔板数冷凝器 2 3 4 5 6 7(进料)8 9

K(乙醛)0.9841 1.1460 1.3268 1.5273 1.7477 1.9879 2.2472 2.5235 2.8137 K(乙醚)0.8060 0.9318 1.0694 1.2182 1.3770 1.5437 1.7154 1.8878 2.0553 K(乙醇)0.0851 0.1083 0.1364 0.1705 0.2112 0.2594 0.3158 0.3810 0.4554 K(水)0.0220 0.0287 0.0373 0.0481 0.0615 0.0783 0.0989 0.1244 0.1555

塔板数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再沸器K(乙醛) 3.1125 3.4125 3.7023 3.9663 4.1826 4.3211 4.3416 4.1926 3.8128 K(乙醚) 2.2099 2.3419 2.4386 2.4845 2.4618 2.3509 2.1338 1.7998 1.3573 K(乙醇)0.5389 0.6307 0.7291 0.8308 0.9303 1.0191 1.0845 1.1080 1.0657 K(水)0.1935 0.2395 0.2951 0.3620 0.4418 0.5364 0.6473 0.7751 0.9174

6.焓值计算

程序:

Z=[0.01,0.015,0.05,0.925];TF=95+273.15; %进料组成,进料温度HLcoef=[0,0,0,0;-273.2,170.7,0,0;-277.63,106.52,165.7,575.3;-283.56,75.296,0,0];%液相焓系数HVcoef=[-166.36,62.8,31.05,121.457;0,0,0,0;-235.31,71.1,20.694,205.38;-241.825,30.12,11.30,0]

%气相焓系数;

for j=1:N+2

for i=1:4

L(i,j)=HLcoef(i,1)+HLcoef(i,2)*(1.e-3)*((T0(j)-298.15))+HLcoef(i,3)*((T0(j)-298.15)^2)*(1.e-6) /2+HLcoef(i,4)*((T0(j)-298.15)^3)*(1.e-9)/3; %纯组分液相焓计算

HV(i,j)=HVcoef(i,1)+HVcoef(i,2)*(1.e-3)*((T0(j)-298.15))+HVcoef(i,3)*((T0(j)-298.15)^2)*(1.e -6)/2+HVcoef(i,4)*((T0(j)-298.15)^3)*(1.e-9)/3; %纯组分气相焓计算

if j==7

Hf(i,j)=HLcoef(i,1)+HLcoef(i,2)*(1.e-3)*((TF-298.15))+HLcoef(i,3)*((TF-298.15)^2)*1.e-6/2+H Lcoef(i,4)*((TF-298.15)^3)*(1.e-9)/3; %纯组分进料焓值

else

Hf(i,j)=0;

end

end

H(j)=sum(HL(:,j).*X(:,j)) %混合液相焓

h(j)=sum(HV(:,j).*Y(:,j)); %混合气相焓

end

HFF=sum(Hf(:,7).*Z');

HF=zeros(1,18);

HF(7)=HFF;%混合进料焓

Result:

(1)液相焓

塔板数冷凝器 2 3 4 5 6 7(进料) 8 9

H(KJ/mol)163.8995 170.4845 177.0816 183.6908 190.3121 196.9453 203.5906 210.2478 216.9170 塔板数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再沸器H(KJ/mol)223.5981 230.2911 236.9959 243.7126 250.4410 257.1812 263.9331 270.6967 277.4720

(2)气相焓

塔板数冷凝器 2 3 4 5 6 7(进料) 8 9

h(KJ/mol)65.7005 72.3813 79.1590 85.9539 92.6853 99.2780 105.6703 111.8252 117.7466 塔板数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再沸器h(KJ/mol)123.4989 129.2358 135.2358 141.9501 150.0610 160.5479 174.7426 194.3139 221.0031 (3)进料焓

塔板数冷凝器 2 3 4 5 6 7(进料) 8 9 HF(KJ/mol)0 0 0 0 0 0 -274.4300 0 0 塔板数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再沸器HF(KJ/mol)0 0 0 0 0 0 0 0 0

7.气液相流量分布

程序:

function [x,y]=funlv(HF,H,h)

syms l1 l2 l3 l4 l5 l6 l7 l8 l9 l10 l11 l12 l13 l14 l15 l16 l17 l18;

syms v1 v2 v3 v4 v5 v6 v7 v8 v9 v10 v11 v12 v13 v14 v15 v16 v17 v18;

L=[l1 l2 l3 l4 l5 l6 l7 l8 l9 l10 l11 l12 l13 l14 l15 l16 l17 l18];

V=[v1 v2 v3 v4 v5 v6 v7 v8 v9 v10 v11 v12 v13 v14 v15 v16 v17 v18];

R=5;

N=16;

D=2.53;

F=zeros(N+2);

F(7)=100;

Z=zeros(4,18);

Z(:,7)=[0.01 0.015 0.05 0.925];

qc=V(2)*(h(2)-H(1));

qr=L(18)*H(18)+V(18)*h(18)-L(17)*H(17);

Q=[qc,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qr];

for j=1:18

if j==1

e(1)=1*V(j);%方程1

e(2)=R*D-L(1);%方程2

end

if j>=2&j<=17

e(j+1)=L(j)+V(j)-(V(j+1)+L(j-1))-F(j);%18

e(j+17)=L(j-1)*H(j-1)-V(j)*h(j)-L(j)*H(j)+V(j+1)*h(j+1)+F(j)*HF(j)-Q(j);%34 end

if j==18

e(35)=100-L(N+2)-D;%35

e(36)=L(N+1)-V(N+2)-L(N+2);%36

end

end

s=solve(e(1),e(2),e(3),e(4),e(5),e(6),e(7),e(8),e(9),e(10)...

,e(11),e(12),e(13),e(14),e(15),e(16),e(17),e(18),e(19),e(20)...

,e(21),e(22),e(23),e(24),e(25),e(26),e(27),e(28),e(29),e(30)...

,e(31),e(32),e(33),e(34),e(35),e(36));

y=eval(cat(1,s.v1,s.v2,s.v3,s.v4,s.v5,s.v6,s.v7,s.v8,s.v9,s.v10,s.v11,s.v12,s.v13,s.v14,s.v15,s.v16,s

.v17,s.v18));

x=eval(cat(1,s.l1,s.l2,s.l3,s.l4,s.l5,s.l6,s.l7,s.l8,s.l9,s.l10,s.l11,s.l12,s.l13,s.l14,s.l15,s.l16,s.l17,s.l18

));

result:

(1)液相流量

塔板数冷凝器 2 3 4 5 6 7(进料) 8 9

L(Kmol/h) 12.6500 11.8565 11.1836 10.6141 10.1373 9.7477 168.5350 161.1218 154.6641 塔板数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再沸器L(Kmol/h) 149.1512 144.6467 141.3276 139.5606 140.0308 143.8795 152.1340 160.4078 97.4700

(2)气相流量

塔板数冷凝器 2 3 4 5 6 7(进料) 8 9

V(Kmol/h) 0 15.1800 14.3865 13.7136 13.1441 12.6673 12.2777 71.0650 63.6518 塔板数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再沸器V(Kmol/h) 57.1941 51.6812 47.1767 43.8576 42.0906 42.5608 46.4095 54.6640 62.9378

8.编写三对角矩阵

程序:

function X=sanduijiao(L,V,K)

N=16;

A=zeros(4,N+2);

B=zeros(4,N+2);

C=zeros(4,N+2);

D=zeros(4,N+2);

triM=zeros(18,18,4);

Z=zeros(4,18);

Z(:,7)=[0.01 0.015 0.05 0.925];

F=zeros(N+2);

F(7)=100;

for j=1:18 %计算三对角矩阵中的元素if j==1

A(:,1)=0;

for i=1:4

B(i,1)=-V(1)*K(i,1)+L(1);

C(i,1)=V(2)*K(i,2);

end

D(:,1)=0;

end

if 2<=j&j<=(N+1)

A(:,j)=L(j-1);

for i=1:4

B(i,j)=-V(j)*K(i,j)-L(j);

C(i,j)=V(j+1)*K(i,j);

D(i,j)=-F(j)*Z(i,j);

end

end

if j==18

A(:,j)=L(j-1);

for i=1:4

B(i,j)=-(L(j)+V(j)*K(i,j));

end

C(:,j)=0;

D(:,j)=0;

end

end

for j=1:N+2%构造三对角矩阵

if(j>1)

triM(j,j-1,:)=A(:,j);

end

triM(j,j,:)=B(:,j);

if(j

triM(j,j+1,:)=C(:,j);

end

end

for i=1:4

X(i,:)=(triM(:,:,i)\(D(i,:))')';

end

result:X(i,j)

塔板乙醛乙醚乙醇水

冷凝器0.0036 -0.0029 -0.0000 -0.0000

2 0.0025 0.0024 0.0000 0.0000

3 0.0070 0.0071 0.0000 0.0000

4 0.0100 0.0110 0.0003 0.0001

5 0.0120 0.0141 0.0015 0.0024

6 0.0132 0.0163 0.0076 0.0401

7 0.0140 0.0179 0.0327 0.5653

8 0.0122 0.0171 0.0339 0.5898

9 0.0104 0.0163 0.0350 0.6126

10 0.0086 0.0156 0.0359 0.6330

11 0.0070 0.0151 0.0366 0.6500

12 0.0056 0.0149 0.0370 0.6623

13 0.0043 0.0152 0.0372 0.6680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课程作业参考答案

《传递过程原理》课程第三次作业参考答案 1. 不可压缩流体绕一圆柱体作二维流动,其流场可用下式表示 θθθsin ; cos 22??? ? ??+=??? ? ??-=D r C u D r C u r 其中C ,D 为常数,说明此时是否满足连续方程。 解:由题意,柱坐标下的连续性方程一般表达式为: ()()11()0r z u ru u t r r r z θρρρρθ???? +++=???? 不可压缩流体:0t ρ ?=?且上式后三项可去除密度ρ 二维流动: ()0z u z ρ? =? 则连续性方程简化为: ()110r u ru r r r θ θ ??+=?? 22()111(cos )cos r ru C C r D D r r r r r r r θθ?????? =-=-- ? ??????? 22111(sin )cos u C C D D r r r r r θθθθθ?????? =+=+ ? ??????? 故:22()()1111cos cos 0r u ru C C D D r r r r r r r θθθθ??????+=--++= ? ??????? 由题意,显然此流动满足连续方程。 2. 判断以下流动是否可能是不可压缩流动 (1) ??? ??-+=--=++=z x t u z y t u y x t u z y x 222 (2) () () () ?????????? ?=-==-=22 221211t tz u xy u x y u z y x ρρρρ 解:不可压缩流动满足如下条件: 0y x z u u u x y z ???++=??? (1)2110y x z u u u x y z ???++=--=???故可能为不可压缩流动 (2)122(222)0y x z u u u t x x t x y z t ρρ???++=-+-=-=-≠???2t ρ=且。 显然不可能是不可压缩流动。 3. 对于下述各种运动情况,试采用适当坐标系的一般化连续性方程描述,并结合下述具体

化工过程的分析与综合

化工过程的分析与综合 综述 学号:201044143 姓名:尹麒 班级:化工1001

题目:关于化工过程分析与计算机模拟的综述 前言:化工过程分析与计算机模拟是现代化学工程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过程的分析和模拟可以加深对过程的理解,掌握过程变化的趋势,缩短过程研究和开发的进程,或者说用以秒为单位的计算机世界来换得以月或年为单位的工程时间,而且还可以大大节约人力和物力。对于一个化工过程,常需要进行详细考察,以及尽可能达到最优化的条件。这样的深入了解是属于过程分析的内容,它涉及对整个过程及其组成部分有关的各种影响因素。实际情况是,过程分析对设计中过程的流程和技术条件的选择,对运转中过程的操作控制、考察和改进,以及对过程的研究和开发都是很重要的。 正文:(1)化工过程的分析 分析是对任何具有明确界限的事物,即系统的详细考察,以求了解其特性,常是与一定的目的相联系的。过程分析是对一过程的特定问题的认识并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过程分析早就被化学工程师所用。对于一个正在运转中的化工过程,人们首先可以对它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观察,对现场数据加以分析研究,但这是有一定限度的,因现场条件常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在过程的开发和设计中,实际过程还未建立,就不能对它进行直接视察,对一些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考察,一种习用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小型或中型的实际过程来进行实验观察。此外,也可通过数学计算加以考察。在不久的过去,由于计算方法的限制,对数学的利用有限,因此通过计算对复杂得实际过程进行分析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由于现代计算机的应用,我们可以很好的解决复杂得数学问题,现代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过程分析的一般步骤可用图1—1表示。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考点(精华)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考点 1、什么叫过程: (1)客观事物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移。【过程】 (2)在工艺生产上,对物料流进行物理或化学的加工工艺称作过程工艺。【过程工艺】 (3)以天然物料为原料经过物理或化学的加工制成产品的过程。 化工过程包括:原料制备、化学反应、产品分离 (4)由被处理的物料流联接起来,构成化工过程生产工艺流程。 (5)【最重要的单元过程】化学反应过程、换热过程、分离过程、输送过程、催化反应过程 (6)【化学反应过程举例】热裂解反应过程、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过程生化反应过程、分散控制 (7)【过程控制技术发展历程】计算机集中控制、集散控制(我国多)、现场总线控制 第二章、化工过程系统稳态模拟与分析 【模块】模型和算法,一是要建模,二是这个模型的算法,两者组一起才能算作模块。 【单元模型类型】理论模型、经验模型、半经验模型。 【什么叫稳态(化工过程稳态模拟)】各个工艺参数状态量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叫做稳态。 【么叫模拟】对过程系统模型进行求解就叫模拟。 【过程系统模拟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会画图)】(1)过程系统模拟分析问题;(2)过程系统设计问题;(3)过程系统参数优化问题。 过程系统模拟分析问题:已知决策变量输入,已知过程参数,求输出,是一个正向求解问题,最简单的模型。 2)过程系统设计问题:已知输出设计结果,已知过程参数,求决策变量输入;看起来是已知输出求输入,实际上是假设输入猜值去计算输出与已知输出进行比较再调整猜值进行计算。只能单项求解,从左到右

3)过程系统参数优化问题:过程系统模型与最优化模型联立求解,得到一组使工况目标函数最佳的决策变量,从而实施最佳工况。 【过程系统模拟三种基本方法,及其优缺点】(1)序贯模块法(不适于解算设计、优化问题,只适于模拟问题(2)面向方程法(3)联立模块法(同时有(1)、(2)的优点) 【单元模块】是依据相应过程单元的数学模型和求解算法编制而成的子程序。具有单向性特点 【断裂】通过迭代把高维方程组降阶为低维方程组的办法。它适用于不可分割子系统; 【不可分割子系统】过程系统中,若含有再循环物流,则构成不可分割子系统。 【断裂基本原则】1) 切割流线总数最少、2) 切割流线所含变量数最少、3) 切割流线的总权重最小、4) 环路切割的总次数最少 【简单回路】包含两个以上流股,且其中的任何单元只被通过一次。矩阵:行→回路;列→物流。 【适合于收敛单元应满足要求:】(1)对初值的要求不高、(2)数值稳定性好、(3)收敛速度快、(4)占用计算机存储空间少 【面向方程法(适用于线性化,非线性方程组先线性化)】 第四章、化工过程系统的优化 【最优化问题包括要素(内容)】(1)目标函数(2)优化变量(3)约束条件(4)可行域 【可行域】满足约束条件的方案集合,构成了最优化问题的可行域。 【最优解】过程系统最优化问题是在可行域中寻求使目标函数取最小值的点。 【最优化问题的建模方法】机理模型、黑箱模型、混合模型 【系统最优化方法的分类】无约束最优化与有约束最优化、、线性规划LP(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全部都为线性函数称为线性规划,剩一个为非线性函数为非线性规划、单维最优化和多维最优化、解析法与数值法、可行路径法与不可行路径法 【标准型】目标函数值一定是最小值、约束条件中没有不等式约束,全是等式约束、所有的变量全是非负条件 第七章、换热网络合成 【换热网络合成】通俗地讲就是将物流匹配在一起,充分利用热物流去加热冷物流,提高系统的热回收,以便尽可能地减少辅助加热与辅助冷却负荷。 【换热网络合成目的】让某一个物料从初始温度到目标温度(一定要达成)、尽可能的回收余热、尽可能的减少换热设备数。 【温度区间求夹点(会画温度区间表)】将热物流的起始温度与目标温度减去最小允许温差△Tmin,然后与冷物流的起始、目标温度一起按从大到小排序,构成温度区间。 【夹点】在温度区间中,高温度区间向低温度区间传递的热量为零的点,不是接受热量为零的点(判断) 对于热公用工程是260C。,对于冷公用工程是250C。。 物理意义:温焓图上组合曲线垂直距离最低的点。 【夹点的三个特性】能量特性、位置特性、传热特性

化工传递过程 试题-题 一

一.选择填空,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入括号内。(每空2分) 例: Re 数小于2000的管内流动是( a )。 a 层流 b 湍流 c 过渡流 1.采用拉格朗日导数描述大气压力变化时,θ D Dp 反映的应是置于(b )上的气压计的测量值。 a 高山顶 b 气球 c 飞机 2.进行流体微分能量衡算时,若采用随动坐标,可得到的结论是流体的( a )变化为零。 a 动能、位能 b 体积、密度 c 膨胀功、摩擦功 3.小雷诺数蠕动流求解中,(c )作用无关紧要,可以忽略。 a 动压力 b 粘滞力 c 惯性力 4. 小直径粒子自由沉降时,粒子所受流体总曳力中( a )。 a 以表面曳力为主 b 以形体曳力为主 c 形体曳力与表面曳力所占比例相等 5. 依据普兰特混合长理论,湍流附加应力可按( b )式计算。 a 2???? ??=dy du l ρτ b 2 2???? ??=dy du l ρτ c ??? ? ??=dy du l 2ρτ 6. 依据管内极度湍流流动时摩擦曳力计算式2 max 1142.0? ?? ? ??-=b u u f 可知,随雷诺数增加,摩擦系数f 的数值应该( c )。 a 逐渐增加 b 逐渐减小 c 趋于恒定 7. 采用数值解求解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时,( b )边界n 处节点温度方程为:1-='n n t t 。 a 对流 b 绝热 c 与其他物体相接的导热 8. 管内流动时,若摩擦系数与对流传热系数均趋于稳定则表明边界层内速度与温度分布属于( c )。 a 发展着的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 b 充分发展了的速度分布和发展着的温度分布 c 充分发展了的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 9. A 组分通过静止的B 组分稳态单向扩散时,两组份的分子扩散通量的关系应该是:( b )。 a B A J J -> b B A J J -= c B A J J -<

沈阳化工大学-期末复习-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解析

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 化工优创1202班 前言 一、考试题目类型: 1.填空 2.选择 3.问答 4.大题 二、考试重点 1.自由度计算(必有大题) 2.信息流图、信号流图、矩阵等转化(必有大题) 3.最大循环网络断裂(必有大题) 4.信号流图与方程转化(必有大题) 5.分离序列 6.夹点技术 三、考试类型:开卷考试(=_=||),红色的都是重点!!!

第一章绪论 1.1 基本概念 (1)化工过程:用适当的原料经过一系列物理单元操作和化学反应的单元过程而转化为合乎需要的产品的过程。P1 (2)过程系统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以处理物料——能量——资金——信息流的过程系统为研究对象,其核心功能是过程系统的组织、计划、协调、设计、控制和管理;P1 (2)化工过程工业要求:最优设计、最优规划、最优决策、最优控制、最优管理;P1 (3)过程系统工程研究内容:过程系统模拟,包括稳态过程系统模拟和动态过程系统模拟;过程系统综合;过程系统操作与控制,包括数据筛选与校正、过程操作优化、过程安全监控及事故诊断、操作模拟培训系统;间歇过程的设计与操作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P3 (4)系统:为了在给定条件下实现一定目的,由若干互有联系、彼此影响的事物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5)参数优化:在一已确定的系统流程中,对其中的操作参数(如,T、P、Vs)等进行优选,以满足某些指标(如,费用、能耗、环境影响等)达到最优。 (6)结构优化:改变过程系统中的设备类型或相互间的联结,以优化过程系统。

第二章单元过程的模拟 2.1基本概念 (1)化工单元过程数学模型分类(P6): 一、按对象的时态本质来看,可以分为稳态模型与动态模型。 二、按模型建立的方法来看,可以分为机理模型与经验模型。 三、按过程对象的数学描述方法不同,可以分为集中参数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 四、按对象的属性不同,可以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模型。 2.2基本公式 (1)自由度计算公式: ∑= + + + - + + = n i g r e S C 1 i )1 ( )2 ( d n——输入流股数Ci——第i个输入流股组分数 S——分支输出流股数e——与物料无关的能量流和压力引入的自由度r——独立反应数 g——几何自由度,通常=0 (2)守恒关系式(P35) 一、物料质量平衡 质量累积速率=质量流入系统速率-质量流出系统速率 二、组分j的物料平衡 组分j累积速率=由外界环境进入该系统的组分j的速率-由系统排出的组分j的速率 三、能量平衡 系统能量积累速率=外界物流带入系统能量-系统流出物流带出能量+环境通过系统边界传递能量+系统中反应产生能量+通过环境做功产生的能量

1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A答案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试题(A)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序贯模块、面向方程、联立模块。 2. 物料流 能量流。 3. 直接迭代法 部分迭代法 韦格施坦法。 4. 集中参数模型 分布参数模型 多级集中参数模型 集中参数模型 代数-常微分方程组 5. C+2。 6. 可行,不可行,可行,不确定 7. 加热,冷却。 8. N H ≥N C ,FCp H ≥FCp C 。 9. 参数 结构 10. 96,83,157 11. 4,14,15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对 2. 错 3. 错 4. 对 5. 对 6. 对 7. 错 8. 错 9. 对10. 对 三、简答题 1. 答:过程系统工程是研究化工过程整体特性的一门学科,它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化工过程的开发、设计、最优操作和最优控制。(3分) 2.. M ——质量守恒方程(或物料恒算方程)(1分);E ——相平衡方程(1分);S ——归一化方程(1分);H ——焓恒算方程(1分)。 3. 答:过程系统有m 个独立方程数,其中含有n 个变量,则过程系统的自由度为:d=n-m 。(3分)通过自由度分析正确地确定系统应给定的独立变量数。(2分) 4. 答: 过冷液体 B c i i i T T z K ?>∑=11 D c i i i T T K z ∑=11 (1分) 露点气体 D c i i i T T K z =?=∑=1/1 (1分) 过热气体 D c i i i T T K z >?<∑=1/1 (1分) 四、模拟与综合题 1.(10分) 答:(1)模型方程 a. 相平衡方程: b. 物料衡算: c. 热量衡算: d. 归一化方程: e. 焓算式: ……………………………………………………………每种方程1分,共5分 (2)求解方法 引入参数Ф=V/F (1) ………………………………………………………1分 ……1分 则: (2) 又有: (3)………………………………………2分 1 11 i i i y x z ===∑∑∑i i i F z V y L x ?=?+?i i i y k x =?F V L F H Q V H L H ?+=?+?(,,) (,,) V i L i H f y T P H f x T P ==C i x K y i i i ,...2,1 ==,...C ,i Vy Lx Fz i i i 21 =+=(1) 1,2,...i i i i z k x x i C φφ=+-=i y = 1,2,...1(1) 1(1) i i i i i i z k z x i C k k φφ==+-+-1 1 1 1 c c i i i i x y ====∑∑1(1)0 1(1)c i i i i k z k φ=-=+-∑

化工传递过程过程性考核(一) - 答案

化工传递Array过程过程 性考核试 卷 (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本大题共41分) 1.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的应用包括压力压差的测量、液位的测量和液封高度的计算。 2. 甲地大气压为100 kPa,乙地大气压为80 kPa。某刚性设备在甲地,其内部的真空度为25 kpa,则其 内部的绝对压强为75 kpa;若将其移至乙地,则其内部的表压强为-0.5 mH2O。 3. 流体流动有两种基本形态,即层流和湍流。判断流体流动形态的无量纲数群为雷诺数, 其表达形式为Re=duρ/μ,物理意义为表示流体惯性力与与黏性力比值。 4. 复杂管路分为分支管路和并联管路。 5. 常用的流量计中,孔板流量计和文丘里属于差压流量计;转子流量计属于截面流量计; 测速管可测量点速度。 6. 流体在圆形直管内做层流流动,若流量不变,将管径变为原来的两倍,则平均流速变为原来的1/4 , 流动摩擦系数变为原来的2倍,直管阻力损失变为原来的1/16 。 7. 流体在一套管环隙内流动,若外管内径为50 mm,内管外径为25 mm,则其流动当量直径为 25 mm.

8. 流体在圆形直管内做稳态层流流动,若管截面上平均流速为0.05 m/s ,则最大流速为 1.0 m/s 。 9. 联系各单元操作的两条主线为 传递过程 和 研究工程问题的方法论 。 10. 湍流边界层可以分为 层流底层 、 过渡层 和 湍流主体 ,其中传热、传质阻力主要集中在 层流底层 。 11. 随体导数的表达形式为 z u y u x u θz y x ??+??+??+??=θD D 。 12. 不可压缩流体连续性方程的一般表达形式为0=??u 。 13. 量纲分析的基础是 量纲一致性原则 和 π 定理。 14. 在研究流体的运动时,常采用两种观点,即 欧拉 观点和 拉格朗日 观点。 15. 牛顿黏性定律的表达形式为y u x d d μ τ-=。 16. 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称为 迹线;在某一时刻,在流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方向与流体在该点的速度方向 相同 。 17. 流体在管路中的流动总阻力应为 直管 阻力和局部阻力之和,其中局部阻力的计算方法有 局部 阻力系数 法和 当量长度 法。 18.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适用于 连通着的 、 同一种连续的 、 不可压缩 的静止流体。 二、单项选择题:(每空1分,本大题共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9. 流体在并联的两支管内层流流动,两支管的长度之比l 1: l 2=2: 1,内径之比d 1: d 2=1: 2,则两支管内的 流量之比Q 1: Q 2为( D ) A. 1/4 B. 1/8 C. 1/16 D. 1/32 20. 黏度为1 cP ,密度为800 kg/m 3的流体以16 m 3/h 的流量在Ф89 mm×4.5 mm 的管内流动,其流动雷诺数为( B ) A. 4.3×104 B. 5.7×104 C. 3.3×104 D. 7.8×104 21. 一般说来,温度升高,液体的黏度( B ),气体的黏度( A )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不确定 22. 在摩擦系数图中,在层流区,摩擦系数λ与平均流速的( A )成正比;在完全湍流区,摩擦系数λ

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习题答案

习题解答 2-1(1)d=n-m n=4(c+2) m=c+c+1+1=2c+2 d=4(c+2)-(2c+2)=2c+6 给定流入流股:2(c+2) 平衡级压力:1 所以没有唯一解 (2)存在热损失n=4(c+2)+1 m= =2c+2 d=2c+7 给定2c+5 所以没 有唯一解 (3)n=2(c+2)+2+2+1=2c+9 m=1+c+2=c+3 d=c+6 给定进料:c+2 冷却水进口温度:1 所以没有唯一解 2-2(1)N v=3(c+2) (2)物料衡算:F i Z Fi=Vy Fi+Lx Fi (i=1,2……c) 热量衡算:FH F=VH V+LH L 相平衡:y Fi=k i x Fi (i=1,2……c) 温度平衡:T V=T L 压力平 衡:P V=P L (3)N e=2c+3 (4)d= N v- N e=c+3 (5)进料(c+2)和节流后的压力(1) 2-3N x u 压力等级数 1 进料变量数 2(c+2)=4+3=7 合计9 N a u 串级单元数 1 回流分配器 2 侧线采出单元数 2 传热单元数 5 合计15 N v u=9+15=24 d=24 给定的不满足要求,还需给定入塔混合物的温度,两塔的操作压力,塔2 的回流比。 2-4N x u 压力等级数N+M+1+1+1(N 和M 为两个塔的塔板数) 进料变量数c+2 合计c+N+M+5 N a u 串级单元数 4 回流分配器 4 侧线采出单元数 1 传热单元数 4 合计10 N v u= c+N+M+5+10= c+N+M+15

d= c+N+M+15 2-5 2-6 2-7 简捷算法:Reflex Ratio:-1.3 Light Key:Methanol 0.95 Heavy Key:Ethanol 0.1585 Pressure:Condenser:1.9 公斤Reboiler:1.8 公斤 最小回流比为:3.529 实际回流比:4.588 最小理论板数:14.47 实际板数:26.18 进料板:10.47 逐板计算:27 块塔板,11 板进料,塔顶采出:31.67kmol/hr,回流比:4.6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热量传递作业参考答案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课程第九次作业解题参考 第5章 热量传递及其微分方程 1. 某不可压缩的黏性流体层流流过与其温度不同的无限宽度的平板壁面。设流动为定态,壁温及流 体的密度、黏度等物理性质恒定。试由方程(5-13a)出发,简化上述情况的能量方程,并说明简化过程的依据。 解:课本(5-13a)式如下: 222222()x y z T T T T T T T u u u t x y z x y z α???????+++=++??????? 由题意可知,定态流动0T t ?? =?。在直角坐标系中,三维方向对应长、宽、高,题中“无限宽度的平板壁面”则可认为是在宽这个维度上无限,姑且设定此方向垂直于纸面且为z 方向,故可认为题意所指流动过程为二维流动,且 0z u = 且2200T T z z ??=?=?? 则(5-13a)式可简化为 2222()x y T T T T u u x y x y α????+=+???? 如果引入热边界层概念,则基于尺度和量级的考虑,可进一步简化上式为 22x y T T T u u x y y α???+=??? 其中,y 方向为垂直主流方向(x )的距壁面的距离。 2. 假定人对冷热的感觉是以皮肤表面的热损失(刘辉注:换言之,是传热或散热速率)作为衡量依 据。设人体脂肪层的厚度为3mm ,其内表面温度为36℃且保持不变。在冬天的某一天气温为-15℃。无风条件下裸露皮肤表面与空气的对流传热系数为25W/(m 2·K);有风时,表面对流传热系数为65W/(m 2·K)。人体脂肪层的导热系数k =0.2W/(m ·K)。试确定: (a) 要使无风天的感觉与有风天气温-15℃时的感觉一样(刘辉注:换言之,是传热或散热速率一样),则无风天气温是多少? (b) 在同样是-15℃的气温下,无风和刮风天,人皮肤单位面积上的热损失(刘辉注:单位面积上的热损失就是传热通量)之比是多少? 解:(a )此处,基本为对象是:人体皮下为脂肪层,层内传热为导热;体外或体表之外暴露在流动的空气中,紧邻表面之上为对流传热。上述导热和对流传热为串联过程,在定态下(如空气流动相

完整word版,化工传递过程 试题与解答 一

1.粘性是指流体受到剪切作用时抵抗变形的能力,其原因是( b )。 a 组成流体的质点实质是离散的 b 流体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c 流体质点存在漩涡与脉动 2. 连续方程矢量式中哈密顿算符“k z j y i x ??+??+??=?”的物理意义可以理解为计算质量通量的( c )。 a 梯度 b 旋度 c 散度 3.描述流体运功的随体导数中局部导数项 θ ?? 表示出了流场的( b )性。 a 不可压缩 b 不确定 c 不均匀 4.分析流体微元运动时,在直角坐标x-y 平面中,微元围绕z 轴的旋转角速度z ω正比于特征量( a )。 a y u x u x y ??-?? b y u x u x y ??+ ?? c x u y u x y ??- ?? 5.流体爬流流过球形固体时,流动阻力中形体阻力与表面阻力之比应为( c )。 a 1:1 b 1:2 c 2:1 6.推导雷诺方程时,i 方向的法向湍流附加应力应表示为( b )。 a i r ii u '-=ρτ b 2ιρτu r ii '-= c j i r ii u u ''-=ρτ 7.固体内发生非稳态导时,若固体内部存在明显温度梯度,则可断定传热毕渥准数Bi 的数值( a )0.1。 a 大于等于 b 等于 c 小于等于 8.依据普兰特混合长理论,湍流传热时,涡流热扩散系数h α可表示为( c )。 a dy du l h =α b 2 ??? ? ??=dy du l h α c dy du l h 2=α 9.流体流入溶解扩散管后形成稳定的湍流边界层,溶质溶解扩散进入流体,

则沿管长方向对流传质系数的变化规律应是( b )。 a 始终不变 b 先下降,后上升,最终趋于稳定 c 先上升,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 10.利用雷诺类似求解湍流传质问题的前提是假定( c )。 a 1S >c b 1

化工过程分析与开发

开发 是指研制新产品,开拓新方法,发展现有过程,扩大应用领域。 化工过程开发 是指从实验室研究成果(新产品、新工艺等)过渡到实现工业化的科学技术活动。 科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科学是认识、改造世界的原动力,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手段。 研究意指钻研,推究,反复探索。 基础研究:没有特定商业目的,以创新探索知识为目标的研究。 应用研究: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和相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技术基础所进行的研究 技术开发研究: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以生产产品为目的的研究。 方法: 指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程序、门路、途径等。 适当的方法是研究者取得成功的钥匙,是提高认识水平的阶梯。 科学研究方法论 思考过程:科学理论与方法指导,理论思维、计算与预测。 研究过程:收集材料方法、观察、测量、情报调研、试验、模拟。 思维加工方法、整理事实材料、建立系统理论、随机搜索、数学处理。 检验成果、科学实验、工程验证。 化工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 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第一次生产力提高——农业 第二次生产力提高——机械 第三次生产力提高——化工 第四次生产力提高——电子 第五次生产力提高——技术综合 化工与衣食住行的关系 化学纤维(醋酸纤维、聚酰胺66(尼龙))、塑料(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合成橡胶(丁苯橡胶)、化肥、农药、医药、能源、建筑。 化工过程研究与开发 是指从一个有关新产品、新技术或新工艺的概念的形成,到科研、设计、建设工厂,从实验室研究成功地过渡到第一套工业规模生产装置,附诸实施的全部过程。 化工过程研究与开发的目的为 产品开发、工艺工程开发、工艺改进、应用开发 实验室研究与工业生产的不同处 原料来源不同、杂质积累影响不同、传递规律变化 化工过程开发的特点 原料、生产方法和产品的多样性、化工开发与设计的多方案性、技术经济观点、重视能源和资源的充分利用、环境保护和过程安全(放大是化工过程开发的核心) 化工过程开发的基本方法 化工过程开发面临的实际问题非常复杂、化工等技术学科不能完全实现理论演绎 实验研究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理论研究法)

名词解释—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名词解释 1.夹点的意义 (夹点处,系统的传热温差最小(等于ΔT min ),系统用能瓶颈位置。夹点处热流量为 0 ,夹点将系统分为热端和冷端两个子系统,热端在夹点温度以上,只需要公用工程加热(热阱),冷端在夹点温度以下,只需要公用工程冷却(热源);) 2、夹点技术 夹点技术是以热力学为基础,从宏观角度分析过程系统中能量流沿温度的分布,从中发现系统用能的“瓶颈”所在,并给与解瓶颈的方法。 夹点设计法三条原则: (1)应该避免有热流量穿过夹点 (2)夹点上方应该尽量避免引入公用工程冷却物流 (3)夹点下方应该尽量避免引入公用工程加热物流 夹点匹配的可行性规则及经验规则 3、过程系统能量集成 过程系统综合是以合理利用能量为目标的全系统能量综合问题,它从总体上考虑过程中能量的供求关系以及系统结构,操作参数的调优处理,已达到全过程系统能量的优化综合。(以用能最小化为目标的考虑整个工艺背景的过程能量综合) 设备在系统中的合理放置: (1)分离器与过程系统热集成时,分离器穿越夹点是无效的热集成; (2)分离器完全在夹点上方或完全在夹点下方均是有效的热集成。 (3)热机不穿越夹点的设置,是有效的热集成。 (4)热泵穿越夹点的设置是有效热集成。 4、过程用能一致性原则 利用热力学原理,把反应、分离、换热、热机、热泵等过程的用能特性从用能本质的角度统一起来,把全过程系统能量综合问题转化为有约束的化热网络综合问题。 5、利用夹点分析进行过程系统能量集成,调优策略的原则: 设法增大夹点上方总的热流股的热负荷,减少总的冷流股的热负荷;设法减少夹点下方总的热流股的热负荷,增大总的冷流股的热负荷。即所谓的“加减原理”。 6、化工过程系统模拟 采用一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内在联系,与原型具有客观一致性,可再现原型发生的本质过程和特性的模型,来进行设计和研究原型过程的方法。 (对于化工过程,在计算机上通过数学模型反映物理原型的规律) 三种基本方法:序贯模块法、联立方程法、联立模块法 7、过程系统优化 (实现过程系统最优运行,包括结构优化和参数优化) 结构优化:改变过程系统中的设备类型或相互间的联接,以优化过程系统。 参数优化:对于一确定的过程系统,对其中的操作参数进行优选,以使某些指标达到最优。 8、过程系统综合 按照规定的系统性能,寻找需要的系统结构和子系统特性,并按照规定的目标进行最优组合。(4种基本方法:分解法、直观推断法、调优法、结构参数法) 9、过程系统分析 对于已知的过程系统,在给定其输入参数,求解其输出参数。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A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过程系统模拟的基本方法有法、法和法。 2. 过程系统由过程单元及各单元间的联结关系构成,这些联结关系包括和。 3. 收敛单元实质上就是一个数值迭代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子程序,请列举出三种常见的求解非线性方程的数值迭代方法:、、。 4. 对过程系统进行动态模拟时,根据对状态变量分布特征的不同描述方式,可以把数学模型分 为、、,其中认为状态变量在系统中呈空间均匀分布,如强烈搅拌的反应罐就可以用这一类模型来描述,这种模型的数学形式为方程组。 5. 一个含有C组分的独立流股具有个自由度。 6. 试判断下图中换热匹配的可行性:1 , 2 , 3 ,4 。 7. 在换热网络设计中,夹点将整个温度区间分为了两部分,夹点之上需要器,夹点之下需要器。 8. 对于夹点下方的夹点匹配换热器,其流股数可行性原则是,FCp可行性原则是。 9. 过程系统优化主要分为优化和优化两个方面。 10. 如下图所示,T-H图中热、冷物流的组合曲线分别为AB和CD,则最小冷公用工程用量为kW,最小热公用工程用量kW,最大热回收量kW。 11. 用常规精馏的方法将含有5个组分的混合物分离成纯组分产品,则切分点的数目为,分离序列数为,分离的子群数为。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对过程系统进行稳态模拟,描述过程对象的模型中不包括时间参数。 2. 组合曲线上斜率发生变化的点称为角点,夹点一定出现在角点处。 3. 在一个工厂的设计中,要想最大限度的减少公用工程的用量,可以通过采用高效率的换热器,并增大换热

面积来实现。 4. 在分离序列的综合中,应优先考虑使用能量分离剂的方法,其次才考虑采用质量分离剂的方法。 5. 为了使换热网络的公用工程消耗最小,应避免夹点之上的热物流与夹点之下的冷物流间的匹配。 6. 用面向方程法进行过程系统模拟时,可以把设计规定的变量直接作为决策变量。 7. 热物流在夹点上方,冷物流在夹点下方。 8. 穿过换热网络夹点的热流量为零,则夹点处传热推动力为零。 9. R组分简单塔精馏分离序列的综合问题,可以看成是R-1阶段决策问题。 10. 进行过程系统模拟既要输入流股参数,也要提供过程单元的操作参数。 三、简答题(共17分) 1. (3分) 什么是过程系统工程? 2. (4分) 复杂精馏塔的模拟过程中用到的M、E、S、H方程是指那几类方程? 3. (5分) 什么是过程系统自由度,进行自由度分析的作用是什么? 4. (5分) 计算给定温度下的闪蒸时,需要核实闪蒸问题是否成立,请写出五种热状况的判据。 四、模拟与综合题(共43分) 1.(10分) 请写出下图所示的多组分等温闪蒸过程的模型方程及求解方法。 2.(7分) 如下图所示的敞口连续操作搅拌罐,其横截面积为A,进料量为F,原有料液高度为H0,设排液量S 与罐中料液的高度H成正比关系,即:S=k·H,试求自开工后排料量S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 3.(17分) 利用表中数据,(1)采用问题表格法计算该系统所需要的最小公用工程消耗;(2)画出一种能量最

沈阳化工大学-期末复习-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教程文件

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化工优创1202 班 前言 一、考试题目类型: 1.填空 2.选择 3.问答 4.大题 二、考试重点 1.自由度计算(必有大题) 2.信息流图、信号流图、矩阵等转化(必有大题) 3.最大循环网络断裂(必有大题) 4.信号流图与方程转化(必有大题) 5.分离序列 6.夹点技术 三、考试类型:开卷考试(=_=||),红色的都是重点!!!

第一章绪论 1.1 基本概念 (1)化工过程:用适当的原料经过一系列物理单元操作和化学反应的单元过程而转化为合乎需要的产品的过程。P1 (2)过程系统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以处理物料——能量——资金——信息流的过程系统为研究对象,其核心功能是过程系统的组织、计划、协调、设计、控制和管理;P1 (2)化工过程工业要求:最优设计、最优规划、最优决策、最优控制、最优管理;P1 (3)过程系统工程研究内容:过程系统模拟,包括稳态过程系统模拟和动态过程系统模拟;过程系统综合;过程系统操作与控制,包括数据筛选与校正、过程操作优化、过程安全监控及事故诊断、操作模拟培训系统;间歇过程的设计与操作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P3 (4)系统:为了在给定条件下实现一定目的,由若干互有联系、彼此影响的事物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5)参数优化:在一已确定的系统流程中,对其中的操作参数(如,T、P、Vs)等进行优选,以满足某些指标(如,费用、能耗、环境影响等)达到最优。 (6)结构优化:改变过程系统中的设备类型或相互间的联结,以优化过程系统。

第二章单元过程的模拟 2.1基本概念 (1)化工单元过程数学模型分类(P6): 一、按对象的时态本质来看,可以分为稳态模型与动态模型。 二、按模型建立的方法来看,可以分为机理模型与经验模型。 三、按过程对象的数学描述方法不同,可以分为集中参数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 四、按对象的属性不同,可以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模型。 2.2基本公式 (1)自由度计算公式: ∑= + + + - + + = n i g r e S C 1 i )1 ( )2 ( d n——输入流股数Ci——第i个输入流股组分数 S——分支输出流股数e——与物料无关的能量流和压力引入的自由度r——独立反应数 g——几何自由度,通常=0 (2)守恒关系式(P35) 一、物料质量平衡 质量累积速率=质量流入系统速率-质量流出系统速率 二、组分j的物料平衡 组分j累积速率=由外界环境进入该系统的组分j的速率-由系统排出的组分j的速率 三、能量平衡 系统能量积累速率=外界物流带入系统能量-系统流出物流带出能量+环境通过系统边界传递能量+系统中反应产生能量+通过环境做功产生的能量

化工传递过程答案

中国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命题专用纸 试题名称 :化工传递过程 学年学期: 2019学年第一学期 站点名称: 层次: 专业: 年级: 学号: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粘性是指流体受到剪切作用时抵抗变形的能力,其原因是( B )。 a 组成流体的质点实质是离散的 b 流体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c 流体质点存在漩涡与脉动 2. 连续方程矢量式中哈密顿算符“k z j y i x ?? +??+??= ?”的物理意义可以理解为计算质量通量的( C ) 。 a 梯度 b 旋度 c 散度 3.描述流体运功的随体导数中局部导数项 θ ?? 表示出了流场的( B )性。 a 不可压缩 b 不确定 c 不均匀 4.分析流体微元运动时,在直角坐标x-y 平面中,微元围绕z 轴的旋转角速度z ω正比于特征量( A )。 a y u x u x y ??- ?? b y u x u x y ??+?? c x u y u x y ??-?? 5.流体爬流流过球形固体时,流动阻力中形体阻力与表面阻力之比应为( C )。 a 1:1 b 1:2 c 2:1 6.推导雷诺方程时,i 方向的法向湍流附加应力应表示为( B )。 a i r ii u '-=ρτ b 2ιρτu r ii '-= c j i r ii u u ''-=ρτ 7.固体内发生非稳态导时,若固体内部存在明显温度梯度,则可断定传热毕渥准数Bi 的数值( A )0.1。 a 大于等于 b 等于 c 小于等于 8.依据普兰特混合长理论,湍流传热时,涡流热扩散系数h α可表示为( C )。 a dy du l h =α b 2 ??? ? ??=dy du l h α c dy du l h 2=α 9.流体流入溶解扩散管后形成稳定的湍流边界层,溶质溶解扩散进入流体,则沿管长方向对流传质系数的变化规律应是( B )。a 始终不变 b 先下降,后上升,最终趋于稳定 c 先上升,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 10.利用雷诺类似求解湍流传质问题的前提是假定( C )。a 1S >c b 1

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论文

《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联系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的综合性课程。实施化工过程分析、合成的手段是运算描述过程系统的数学模型,这种模型的运算就称作化工过程系统模拟。而化工过程分析则主要是分析过程系统的运行机制,影响因素,过程模型的数学描述、目标函数的建立、优惠工况下的最佳操作参数等等。目标是使决择方案,技术上先进、可行,经济上优越、合理。对于操作工况的分析也就是通常说的生产操作调优。化工过程系统的合成包括有:反应路径的合成、换热网络的合成、分离序列合成、过程控制系统合成,特别是要解决由各个单元过程合成总体过程系统的任务。 目前,主要应用化工过程模拟软件进行化工过程工艺流程的模拟。如 Aspen Plus 和ChemCAD。 Aspen Plus包括数据,物性,单元操作模型,内置缺省值,报告及为满足其它特殊工业应用所开发的功能。主要的功能有EO模型、ActiveX (OLE Automation)控件、全面的单元操作、ACM Model Export选项、热力学物性、收敛分析、Calculator models 计算模式、灵敏度分析、案例研究、Design Specification 功能、数据拟合、优化功能、开放的环境 例如,Aspen Plus软件在浓硝酸制备工艺上的应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有强大的物性支持,对各种物质体系均有适应的计算模型。浓硝酸物系的组成主要是硝酸镁一硝酸一水的三元混合物.因为含有强极性物质造成整个体系的非理想性,各种状态方程已不适用.因此必须选择活度系数模型作为计算的基本方程。在浓硝酸的模拟计算中.通过软件中的数据回归工具得到组分间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采用了Wilson活度系数模型的计算方法。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课程作业参考答案

《传递过程原理》课程第三次作业参考答案 1. 不可压缩流体绕一圆柱体作二维流动,其流场可用下式表示 θθθsin ;cos 22??? ? ??+=???? ??-=D r C u D r C u r 其中C ,D 为常数,说明此时是否满足连续方程。 解:由题意,柱坐标下的连续性方程一般表达式为: ()()11()0r z u ru u t r r r z θρρρρθ????+++=???? 不可压缩流体:0t ρ?=?且上式后三项可去除密度ρ 二维流动:()0z u z ρ?=? 则连续性方程简化为:()110r u ru r r r θ θ??+=?? 22()111(cos )cos r ru C C r D D r r r r r r r θθ??????=-=-- ? ??????? 22111(sin )cos u C C D D r r r r r θθθθθ??????=+=+ ? ??????? 故:22()()1111cos cos 0r u ru C C D D r r r r r r r θθθθ??????+=--++= ? ??????? 由题意,显然此流动满足连续方程。 2. 判断以下流动是否可能是不可压缩流动

(1) ?????-+=--=++=z x t u z y t u y x t u z y x 222 (2) ()()()???????????=-==-=22221211t tz u xy u x y u z y x ρρρρ 解:不可压缩流动满足如下条件: 0y x z u u u x y z ???++=??? (1)2110y x z u u u x y z ???++=--=???故可能为不可压缩流动 (2)122(222)0y x z u u u t x x t x y z t ρρ???++=-+-=-=-≠???2t ρ=且。 显然不可能是不可压缩流动。 3. 对于下述各种运动情况,试采用适当坐标系的一般化连续性方程 描述,并结合下述具体条件将一般化连续性方程加以简化,指出简化过程的依据。 (1) 在矩形截面流道内,可压缩流体作定态一维流动; (2) 在平板壁面上不可压缩流体作定态二维流动; (3) 在平板壁面上可压缩流体作定态二维流动; (4) 不可压缩流体在圆管中作轴对称的轴向定态流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