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师大医学院简介

杭师大医学院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分为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和基础医学部。

临床医学院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前身是浙江医科大学杭州分校临床医学系,1979年建立,1993年更名为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部,2001年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04年杭州师范大学成立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学院由教学编制97人,医院编制690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6人,副高以上职称108人。设有杭州市心血管研究所、杭州市放射免疫检测中心(杭州市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有哮喘研究所、肾病血液透析研究中心等12个研究所室,有34个临床科室和13个医技科室。学院每年招收临床(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五年本科),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1400人,成人教育学生3000余人,是杭州师范大学最大的二级学院之一。

学院拥有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附属医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500张床位,占地面积54000平米,建筑面积50000平米,拥有先进的医疗仪器,目前,60000平方米的新综合大楼即将动工兴建,该项目建成之后,医院将成为一所现代化、智能化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学院同时还有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8所教学医院、15所实习医院。

学院紧紧结合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主辅修”的医学教育改革新模式。进一步拓宽医学专业口径,加强医学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设计和开辟多个新专业方向供学生辅修,学生在主修专业的基础上通过辅修其他专业以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操作技能,培养社会急需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根据杭州师范大学“三步走”战略,临床医学院已基本形成本科教学为主、专科教学为辅、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的高等医学教育格局,力争在2010年把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办成适应社会需求、具有明显专业特色的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有特色的临床医学院。

护理学院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成立于2004年6月,前身为杭州护士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7年。其办学历史悠久,育人成绩斐然。一直来学院致力于优秀护理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严谨、求实的院风,为全国、全省各级医疗单位输送了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她们当中有南丁格尔奖的获得者,有中央首长的保健护士,有一大批医院的护理骨干,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几年护理专业就业的竞争形势已较为激烈,但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

学院重视教育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规划的中国护理教育改革项目,被列为卫生部全国护理教学改革试点学校;1995年成为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的护理发展项目师资培训中心,UNDP多次派遣世界卫生组织的护理教育顾问以

及美国、芬兰、新西兰、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的护理教育专家来校讲学、指导;1996年又获得香港华夏基金会资助,承担全国性护理教育调研课题。此外受国家卫生部委托,曾先后举办各类全国性护理教育、教学、临床师资培训班,对中国护理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学院也因此在国内外护理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多年来学院坚持不懈地开展教学改革和社区护理研究,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近30项,并获得省、市、区、校级奖励5项。近几年发表文章14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教材15部。

随着高等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护理学院也实现了质的飞跃。2005年学院已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有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优、教风严谨、严慈并济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其中教师29人,高级职称18人,硕士生导师7人,博士和在读博士4人,硕士学位教师13人。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学院有护理专业实验室2000余平方米,设备完善,还有可供护理专业教学使用的形态实验室、机能实验室、综合实验室、手术实验室、病理标本陈列室等。学院有建设规范的实习教学基地,毕业实习全部安排在杭州市区的十五家省、市级医院,并有完善的实习带教网络。

到2010年,学院力争成为有一定特色、省内一流、在国内护理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护理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都达到较高水平,科研能力有较大提高;形成与护理学院发展历史相融洽,体现时代精神的良好院风和大学精神;学院整体水平达到同类高校的先进水平。我们相信,通过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健康管理学院简介

健康管理学院是国内首个健康管理学院。设有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市场营销(医药市场营销)、药学4个本科专业,拥有“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具有“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健康管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浙江省优势专业,“卫生管理学”为浙江省医学扶植重点学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和“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为杭州市重点学科。学院拥有卫生部国家健康管理师培训和鉴定考核中心,浙江省医学基础实验示范中心、杭州市学生身心危机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组建了“智能健康管理研究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和“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现任院长为中国工程院俞梦孙院士。

近年来,健康管理学院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大学和研究院建立了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学院已经在健康管理、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卫生政策与管理、卫生经济、医院管理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学科团队开展的系列学术研究课题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主持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卫生部科研招标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及教材13部,获省厅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取得的研究成果多次在国务院、卫生部、省市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时被采纳,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680人,硕士研究生51人;教职工48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博士后5人,博士1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级学术分会主任委员1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4人,杭州市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人选7人。学院聘请2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双聘教授或客座教授。

基础医学部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部始建于1987年,是我校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基础医学部设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8个教研室,1个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医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以及3个校级重点学科(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药理学)。

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和源头性工程。基础医学部以培养和引进优秀骨干教师为重点,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综合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基础医学部现有教职工61人,44名专职教师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24人,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者占68.2﹪;博士学位获得者1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占31.8%。教师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省“151”人才3人、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2人,市“131”人才8人。先后有一批教师获省市级“现代教育技能比赛优胜奖”、“先进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校级“教学十佳”、“教坛新秀”、“师德标兵”和“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荣誉称号。

基础医学部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积极探索以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核心的各项教学改革,在本科教学建设方面取得进步。

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获得省新世纪教改项目:“CPBL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此外一大批校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正在进行中。在课程建设方面,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4门,分别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药理学,市级精品课程1门及4门校级精品课程,此外,通识课程、网络课程、双语课程建设在质和量上都有显著提高。

在教材建设方面,完成编写教材36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2部,分别为:《系统解剖学》和《正常人体结构》;省重点教材1部:《正常人体结构》。在教学实验室建设方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科研能力和水平是基础医学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基础医学部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分别为:“严重意识障碍鉴别诊断和预后预测的fMRI和ERP研究”、“肺炎衣原体特异性免疫应答异质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疫苗研制中的意义”、“慢病毒介导的血小板特异性表达FIX基因治疗血友病B小鼠的研究”;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逐年递增。以上项目既有医学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又有与国家、省市医学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研究结果推动了基础医学学科的发展,也为省市医学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SCI收录及一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上升,目前,基础医学部教师每年在一级和SCI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在科研平台建设上,现已获批1个市属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医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1个校级攀登工程项目(免疫学)、1个校级研究所(植物状态与意识科学研究所)。

学科和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2010年,基础医学部获批3个校级重点学科。基础医学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硕士点2005年获批,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招收5届硕士研究生,共17人。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充分发挥基础医学部现有重点学科、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探索学科交叉,凝练学科方向,积极扩大生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10年和2011年已有三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同时,研究生就业取得好成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