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歌欣赏

民歌欣赏

民歌欣赏
民歌欣赏

从小开始,自己喜欢音乐,那时应该是说成听歌,先是自己的父母听啥我就听啥,后来有了自己喜欢的调了,并中意于费玉清演唱一类的歌曲,当时没有民歌的概念,只感觉他唱出的感觉跟流行的那些不太相同,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大,听到的歌曲就多了,有让人听得热血沸腾的如罗文的《万里长城永不倒》还有让人如痴如醉的如费玉清的《原乡人》还有让欢快的如宋祖英的《好日子》······

时至大四还有幸选到民歌赏析这门课,真乃是我的幸运,第一节课黄老师用一首民族与通俗结合的歌曲《新贵妃醉酒》将我们带入了属于歌声的课堂,在愉悦的心情下了解了一些民歌的理论知识,回到宿舍后在网上收集了一些资料,加深了自己对民歌的理解,从民歌的起源来说,民歌的起源是世界上民族音乐学家、人类学家极感兴趣的课题,曾经有过多种学说:

劳动说、情动说、本性说、神说、情爱说、鸣响说等等。中国民族音乐界一般从为:

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与生活。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沧海桑田的历史使中国民歌历尽风霜,民歌好比是草原上的野草,自生自灭.任你风霜雨雪,燎原大火,但终于还是能大片保存了下来.因为无论在哪个时代,民歌始终是人民的心声,反映了人民的欢乐与痛苦,是一种精神的依托与归附。民歌也是符合优胜劣汰原则的。好的民歌,世代传唱,婉如醇酒,愈久弥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民歌内容,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民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

1、劳动歌。包括各种号子、夯歌、田歌、矿工歌、伐木歌、搬运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它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

激发起来的民间欧谣。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在民歌中,劳动歌产生的最早。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劳动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它那强烈的节奏感。每一首劳动歌都有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节奏,它是凝集了生活中的劳动节奏而创造出来的,因而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从事紧张而又高强度的劳动时,动作强烈,呼吸短促,劳动气氛浓烈,这时唱出的劳动歌必然节奏鲜明急促、强音不断、顿挫有力,给人以集体力量的雄壮和劳动创造世界的有力的感染。在体力劳动比较轻,或间歇时间长的劳动中、劳动歌的速度比较柔缓,节奏感较弱,音乐上的变化比较丰富,结人以优美的旋律感。

2、时政歌是人民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某些政治事变、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与此有关的政治局势的认识和态度,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政治理想和为此理想而斗争的精神。颂歌是解放后新时政歌的主流,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歌颂党,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等歌谣大量产生。时政歌以民谣居多。它一般篇幅短小,句数和字数都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式。鲜明性是其主要特点。

3、仪式歌是伴随着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而唱的歌。它产生于人们对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认识而对语言的力量又很崇拜的时候,即幻想用语言去打动神灵,用以祈福、免灾。仪式歌就其仪式应用的情况来看,可以分为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和把典歌四种。诀术歌是巫婆、神汉进行巫术活动时唱的歌。节令歌是对某种节日或对时令描述的歌,它常与舞蹈和游艺相结合。礼俗歌经常被用于男婚女嫁、贺生送葬、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场合。把典歌是在重大的庆典时吟唱的祈祷性的民歌,它根据祭祀和庆典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

4、情歌是广大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发男女青年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它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的恋爱观和审美情操。有的情歌也表现了对封建札教的蔑视和反抗。情歌,在艺术手法上的运用极为丰富,而比较突出的有比兴、双关,重复。

5、儿歌是以简洁生动的韵语创作井流传于儿童中间的一种口头短歌。

儿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可分为三类:

游戏儿歌、教诲儿歌和绕口令。游戏儿歌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歌谣。当婴儿还在襁褓中,就听过母亲温存的歌声,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便学会一支支游戏儿歌。教诲儿歌侧重对儿童的教育作用。

它不但能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启发他们的智慧和想象,而且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习惯,成为教育孩子的重要工具之一。绕口令,由于它读起来绕口,颇受孩子们的欢迎。儿歌在形体上一般都比较短小,没有固定的形式。在语言上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节奏鲜明,最适宜儿童唱诵。

6、生活歌的范围相当广泛。我们所说的生活歌只取它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反映人民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歌。生活歌在表现手法上,大量地运用对比手法。人类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对立的统一,美与丑、善与恶、痛苦与欢乐,革命与反动、剥削与被剥削等,通过鲜明、生动的对比,表达歌者的思想和感情。

自己对于民歌的理解当然还会有许多的不足,我们带着耳朵来听课,回去还需想想,回味,在民歌的世界里也有很多的感动,我愿将我融入在民歌旋律的瀚海中!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第一章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2 、了解民歌与民间音乐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 1 、传统音乐的历史概况 2 、民歌的特征 三、教学时间:四学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 (2 学时)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 1 、原始社会时期 A )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的20 余支骨笛,能准确奏出七声音阶,距今约7000 ——8000 年。(1986 ——1987 年发掘) B )浙江杭州湾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160 余支大小与形制不同的骨笛,已有开管乐器、闭管乐器、拉管乐器三类不同的管乐器的雏形。 2 、先秦时期 A )殷商甲骨文中的“乐”字、“鼓”字、“艺”字等。 B )春秋时期孔子编辑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歌曲总集。 C )周代的“八音” D )钟属乐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十二律俱全,可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音阶) 3 、汉、魏晋时期: ?相和大曲: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套曲。 ?鼓吹乐的发展。 4 )隋唐时期: ?西域音乐盛行。主要有: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法曲、鼓吹、古琴音乐等。 ?说唱音乐形成(寺院的变文讲唱为标志) 5 、宋代:词乐、古琴音乐的高度发展 6 、金元时期:戏曲音乐与说唱音乐 7 )明清时期: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音乐均得以发展。(从明代的四大声腔到清代的京剧的产生) 第二单元 (2 学时) (二)、民间歌曲的界定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是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 民歌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可以说,民歌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中国民歌欣赏

《中国民歌欣赏》 教学目的: 一、通过中国民歌欣赏,使学生了解并热爱我国灿烂的民间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二、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增进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识,加深情感体验。 三、结合本地民歌进行歌词创编,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感情,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不同民歌在内容及情感上的不同色彩; 2、民歌新唱中学生的参与及体验。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民歌的风格、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下四川》《无锡景》 2、分析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或录音机、VCD、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活动与体验 (一)劳动号子

1、整体感知(多媒体投影) 师:我们先到湖南的澧水边去听一听船夫们的心声,欣赏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请思考:号子的主要演唱形式,歌曲的表现情绪分别是怎样的?(放音乐和投影,让学生欣赏全曲。) 师:听完这首号子,你认为它的主要演唱形式是什么? 生:一领众和 师:劳动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歌曲。其作用是指挥劳动、调节情绪。听了号子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歌曲情绪是怎样的? 生:我仿佛看到了船夫们从风平浪静到与凶滩恶水搏斗,最后战胜艰难险阻继续行船的劳动过程。情绪是紧张、有力地。 2、分段赏析 师:请试着唱一唱歌曲的主题,体验一下船工们的生活。(多媒体投影主题旋律) A、学习旋律(只要求学生掌握第二声部,教师唱第一声部) B、填入歌词(号子语言较为简洁,学生能很快学会) 3、综合体验 师:下面我们来当一回船夫,载着理想,驶向成功的彼岸,好不好?你们想一想,该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现出船工们的精神面貌?生:(各抒已见) 师生共同表演唱《澧水船夫号子》,加入划船的律动,全身心投入来表现全曲(可提示学生在歌曲中进行创编,如开头加上“开船罗”的吆喝声,结尾再一齐欢呼“靠岸罗”等)。

中国民族民间歌曲欣赏论文

浅谈汉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及其艺术特征与情感传播姓名:钟彩霞专业:学前教育班级:15级2班 汉族民间音乐文化源远流长,被人们广泛传播,一代一代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歌曲中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期望,薪火相传,可以说是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 汉族民间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五部分。 1.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情感体验和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方式。汉族民歌主要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在此我重点说说山歌。 山歌多在野外歌唱,环境空旷,不受劳动的限制,歌唱者可以无拘无束地抒发内心情绪,因此,山歌的特点一般是节奏比较自由,音调比较悠长,在演唱时,往往可以根据歌唱者当时的情感需要,时而延长、时而缩短它的节奏,曲调也有自由的变化。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客家山歌是客家人表情达意的特殊方式,它承载着客家人真挚的思想感情。在客家山歌中,数量最多、最精彩的是爱情题材的山歌。歌者大多数是不识字的耕夫农妇,歌声缘情而发,天真而又直率,艰辛的劳动和朴实无华的生活是他们创作的灵感

来源。客家爱情山歌语言生动朴素,贯穿歌中的感情真挚热烈,抒发了客家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和思念之情,表现爱情的悲欢离合。他们借山歌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例如,青年男女初次相识,互相有了好感,男方会用山歌试探对方的心意:“十八老妹嘀嘀亲,浑水 过河不知深,丢个石子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他们还借山歌表 达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又如:“生要恋还死要恋,不怕刀枪架眼前。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监好比游花园。”这首山歌直接表现爱情中的男 女为了爱情不怕死不怕受折磨,为了两个人的爱情敢于冲破一切势力,敢于用热血和生命为代价,生死都要相爱的信念,去追求诚挚的爱情,这就是他们冲破封建罗网的最直接呐喊。 2.民间歌舞 我国汉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种类有:秧歌、花灯、花鼓、采茶。东 北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汉族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东北秧歌同其它民族舞蹈一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动律特点。东北秧歌的上身动律以及手巾花的各种舞法等都展现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并反映了东北人民豪爽、泼辣、热情的个性。“东北秧歌在风格上以热情、火爆、泼辣、幽默著称。动作既 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哏,哏中有俏,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体现其风格的要素主要有韵律、体态、动作、节奏、服饰、道具。韵律、体态和手巾花集合在一体的动作结合

浅谈中国传统民歌的概念、起源与传承

浅谈中国传统民歌的概念、起源与传承 【摘要】当今社会上有许许多多声乐比赛,一般将歌手按照唱法的不同,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三类。民族唱法的歌手经常被人想当然的认定为是唱民歌的,由此及彼,她们所演唱的诸如《亲吻祖国》、《黄河渔娘》等歌曲也被认定为是中国民歌。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本文旨在讨论民歌以及中国传统民歌的定义。只有对中国传统民歌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利于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歌;概念;起源;特征 一、民歌及传统民歌的概念 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是指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即兴创作的一门艺术。它通常是用来传承民族历史、宣扬道德规范、表达思想情感、配合风俗活动。有的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进行劳动时兴之所起喊的劳动号子,因此民歌具有创作的即兴性;民歌一般是没有记谱的,主要靠演唱者口头流传,具有传播的口头性;许多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民歌通常不知道作者出处,一首民间歌曲可能在最初为一个人创作,在不断流传的过程中,不同的演唱者会对歌曲加入自己的音乐处理,最后形成稳定的版本,因此民间歌曲又具有创作的集体性以及传播的变异性。 传统民歌是指历史上产生的、绵延流传至今的民间歌曲。如侗族的大歌和习俗歌、苗族的哭嫁歌、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川江号子、江浙的小调等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各有各的传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从共通性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传统民歌的特性总结如下: 1、民族性:传统民歌记载着本民族的历史、习俗、文化,使得传统民歌浸染着各民族独特的风格; 2、地域性:根据地域的不同,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民歌种类,大致可以分为蒙古草原民歌、黄土高原民歌、西南高原民歌、中南丘陵地区民歌等等; 3、普遍性:传统民歌产生之初是社会底层人民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一种情感需要,而这种情感需要是普适的; 4、民间性:传统民歌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这一特点使之能够被大众普遍接受,并广为流传。 二、中国传统民歌的起源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甚至早于文字的产生。长久以来,人们通过唱歌来传承民族历史,表达思想情感。根据史学记载,我国古代就

中国民歌赏析总结

中国民歌赏析总结 班级:12楼宇姓名:季梦寒学号:123030911 在大二课程选修时,我之所以选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原因有四,一是班级里大部分的人都选了这门课;二是觉得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应该会很轻松;三是我本人还是蛮喜欢音乐的;四是自己对于风格迥异的中国民歌的好奇。 在上第一节课时,吴勇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中国民歌的概念,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还特地说明了民歌的几个特征。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各具特色的民歌。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后来又说了中国民歌的分类,分为:号子、山歌(包括一般山歌、小调三大类,教授了我们《起蓬号子》,《对鸟》,《马灯调》三首浙江民歌。这三首民歌对应的地区分别是象山,温州和宁波。对于《起蓬号子》还特意播放了视频给我们看。还提及了《澧水船夫号子》,这一船工号子。然后还告诉我们中国音乐的音阶只有五个音——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西方七声音阶的12356。其中还说起了在后来的课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吴勇老师以《沧海一声笑》为例,教授了我们通过听音符发现中国音乐和西方国家音乐,日本音乐的区别,十分典型。在教授《沂蒙山小调》时,告诉我们《沂蒙山小调》并不是小调,而是山歌。在教授不同地区的民歌时,就说了在离我们浙江地区越近的地区的民歌,我们越是容易体会;而因为地理环境、方言等原因,离我们浙江地区越远的地区的民歌,越是难以学会。而我们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就像安徽的《凤阳花鼓》我们唱起来就朗朗上口,但是四川的《黄杨扁担》,甘肃的《下四川》就让人觉得诘屈聱牙。 至于对吴勇老师的感想和老师需要改善的地方,我觉得老师教授的还不错,每节课吴勇老师都是先示范,领唱,再让我们唱。每节课都在教同学们这一类民歌的音阶的唱法,不厌其烦地教了一遍又一遍,对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来说,吴勇老师十分称职,也很到位。但是这门课的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氛围都不是很活跃,老师本人也缺少感染力,让人感觉有些无趣和沉闷。对于这个问题,吴勇老师并没有拿出有效措施。 总而言之,我在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我觉得中国民歌所表达的感情直白,热烈。能让人感受到民歌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歌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因而优美动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中国民歌赏析之沂蒙山小调

班级:2011级英语3班姓名:林琳学号:2011415078 课序号:01 中国民歌赏析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活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从中国民歌的地域分布来看,大概可以分为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汉族民歌区是六个区中最大的一个,而山东民歌则属于东北区部平原民歌支区,山东民歌是山东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个璀璨明珠。山东民歌种类多,分布广,分布范围大,其中尤以小调歌曲所占比例大,也是最能代表山东民歌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小调代表作《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也是最能代表山东民歌的典范作品之一。 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沂蒙山小调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唱了60年,60年里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远而古老。 在这片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土地上,两千多年里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将近百年的时间里,沂蒙山人用勤劳勇敢写下过辉煌的篇章。千百年里,沂蒙山人用歌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传递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今天。 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 在沂蒙山,老百姓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姑娘们聚在一起,最快乐的事就是唱上几首歌,歌词既有祖辈上传下来的,也有现编现唱的。沂蒙山里的歌,真实记录了百姓的劳动和生活。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我抗日军民对抗。为扫除抗日障碍,我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员做下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当时抗大文工团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间筒陋的民房里创作—出来的。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以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 后来,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又对歌词内容相继作了修改、充实和完善,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动投降的内容,给它注入了

外国民歌艺术欣赏

亚洲民歌 1.日本民歌《拉网小调》《樱花》《五木摇篮曲》 2.朝鲜民歌《阿里郎》《桔梗摇》《朝鲜八景》 3.蒙古民歌《母亲的恩情》 4.印度尼西亚民歌《梭罗河》《星星索》《宝贝》《哎哟妈妈》 5.缅甸民歌《海鸥》 6.拉国民歌《站起来,新娘啊》 7.叙利亚民歌《你呀!你呀!》 8.土耳其民歌《厄尔嘎兹》 欧洲民歌 1.俄罗斯民歌《三套车》《伏尔加船夫曲》《纺织姑娘》《草原》《同志们勇敢地前进》 2.英国民歌《友谊地久天长》《夏天最后的玫瑰》《伦敦德里小调》 3.法国民歌《婚礼之歌》《金发姑娘》 4.德国民歌《小鸟飞起来》《妈妈,我有个愿望》《迎着曙光》《秘密的爱》《洛雷莱 5.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重归苏莲托》《我的太阳》《啊!朋友》 6.西班牙民歌《幻妮塔》《鸽子》 7.匈牙利民歌《别离我可爱的家乡》《今夜月光明又亮》《秋》《娶个什么样的新娘》 8.波兰民歌《小杜鹃》《波兰圆舞曲》 9.罗马尼亚民歌《照镜子》《祖国大地美如花冠》 10.南斯拉夫民歌《在遥远的地方》《姑娘去打水》《深深的海洋》 11.阿尔巴尼亚民歌《含苞欲放的花》 12.捷克民歌《爱挑剔的大姑娘》《牧童》 13.瑞士民歌《到留声湖去》《我孤独地坐在那里》 14.芬兰民歌《清脆的牧笛》 南北美洲民歌 1.美国民歌《草原上的家园》《马车从天上下来》《念故乡》《老人河》 2.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3.墨西歌民歌《美丽的西丽托》《你就是幸福》 4.巴西民歌《在路旁》 5.阿根廷民歌《土库曼的夜晚》《小小的礼品》 6.秘鲁民歌《飞逝的雄鹰》《两个姑娘在歌唱》 大洋洲、非洲民歌 1.澳大利亚民歌《羊毛剪子咔嚓响》 2.埃及民歌《尼罗河畔的歌声》

中国传统吟诵音乐及其唱法

中国传统吟诵音乐及其唱法--李明 2012-06-22 11:53:32 【读、吟、唱】 中国传统吟诵音乐,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特有的音乐,文人音乐。吟诗和弹古琴,是古代文人的绝活,琴不一定人人会弹,诗却是每个读书人都会吟的,吟诗是古代文人音乐生活的一个重要部份。我国传统读书人,常用朗诵(默诵)、吟诵和歌唱三种方法,去体味和欣赏古诗词,对各类古文,则只用朗诵和吟诵二法,鲜闻有歌唱的。 轻读默念乃至高声朗诵,都不超出语言音调范围。虽说中国语言音乐性很强,有平、上、去、入声调变化,但毕竟不是音乐,很难用乐谱记录。吟诵虽然注重语音因素,接近语言音调,但只要略为夸张,就音记谱,削语音之足适音乐之履,就可以合乐。吟诵音调大多是一字一音,即使多音,也是语音范围内的音,为了突出语言效果,才作较大的音程跳动。严格地说,吟诵可细分两种,一种接近语言,近似速度缓慢的朗读,另一种音乐性强,吟诵音调其实就是一首歌曲。歌唱音调完全可以合乐,节奏、旋律性强,乐曲形式的起、承、转、合、变化、终止,也比较完整。 朱自清在《论朗读》一文中说:「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吟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该就是这个意思。」他又引近人黄仲苏在《朗诵法》一文中的话:「所谓吟者……声韵应协,音节和谐。吟哦之际,行腔使调,至为舒缓,其抑扬顿挫之间,极尽委婉旋绕之能事……盖吟读专以表达神韵为要。……吟读较咏读为速,而比之诵读则较缓。」他又举钱基博在《朗诵法》序中,论因声求气法,引曾国藩的话说:「如四书,诗、书、易、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这里说到朗读、吟诵、歌咏的区别和功用,非常精要。所谓「因声求气」,就是通过人声演绎,表达诗文内在的气韵和精神。一般来说,朗读和接近语音的吟诵,适宜表现刚健豪放、率直明快的各类古文,而接近音乐的吟诵、吟唱则适宜表现温柔敦厚、含蓄秀美的诗词韵文类作品。 【今人体味和欣赏古旧诗文的三种方法】 读(朗诵、默诵)──古代语音(古方言和官话) 、方言今音、普通话 吟(吟诵)──接近朗诵语音的吟诵(普通话或方言,乐音、非乐音) (吟唱)──依字行腔,接近音乐的吟唱曲(全为乐音,且有一定的歌曲形式) 唱(音乐)──传统的古代诗词歌曲、琴歌等 现代创作的古旧诗词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 【吟诵有悠久的历史】 古人读书讲究师承,发蒙早的,童年时代已跟先生学会了吟诵腔调,及后,又把这种吟腔传授给子弟或学生,于是,这种吟腔便世代相传,虽然在承传过程中,语音、腔调变化在所难免,但是基本音调仍会得到保存,我们从一种吟腔,也许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年代。 吟诵音乐源远流长。《周礼.春官.大司乐》称:「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东汉经学、训诂学家郑玄注云:「兴者,以善物喻善事(善用比喻),道(同导)者,言古以剀(音凯,剀切教导)今也,背文(直言,言语)曰讽,以声节之(有一定的旋律和节奏规律)曰诵,发端(提问)曰言,答述曰语」。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部注:「诵……为吟咏,以声节之」。郑、段二家,将吟诵和歌咏等同看待,没有分开。笔者试释于下:兴,起兴,常以丰富想象之比喻引起,犹今之引子,开场白(曲)。道,引导,以古切今,报导国家、社会生活事物,传导官方消息,反映民众心声,犹今之新闻播讲。由于方言及书面语言难懂,必拉长语调,以吟唱方式处理,也以此吸引听众。讽,带有讽剌、劝谏内容,或复述口头、书面语言,陈说民情,有如今之韵白、道白或吟诵。如实唱出各地民歌,则音乐性极强矣。诵,有一定的音调节奏,近口语为朗诵,近歌唱为吟诵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课教案 课题:中国民歌欣赏 年级:初中二年级(上学期)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中国民歌,使学生懂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永恒的生命力。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遗产,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中国民歌的基本风格和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响设备、歌曲欣赏磁带、录音机、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课题分析: 一、中国民歌的概念 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抓住民歌产生的几个特征: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名具特色的民歌。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二、民歌的体裁 我国的民歌极其丰富多彩,按体裁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号子,也叫"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带有呼号的民歌。号子的演唱形式多我一领众和,其结构短小,节奏较为固定,音调铿锵有力,风格粗犷豪放。如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湖北民歌《打麦号子》。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必思想感情的民歌。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和节奏自由、舒展。如内蒙古民歌《牧歌》、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小调,也叫"小曲",是流传于城镇集市并被加工提高,描写生活中各种情绪的抒情性民歌。小调结构比较规整,节奏富于变化,旋律流畅细腻。如《茉莉花》、陕北民歌《高山点灯》、台湾童谣《天黑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成长的每个过程都和民歌有关。在襁褓中,你们的心灵就受到优美的摇篮曲、催眠曲的陶冶、滋育;在牙牙学语时,你们开始唱数数和学知识的儿歌;在幼年、少年时期,民歌伴着你们游戏、学家务活,帮助你们了解自然、历史和生活……今天,我们音乐课的主题就是--中国民歌欣赏。 二、通过音像资料放映三幅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图片或风光片断,让学生分别根据歌曲的歌名及歌词内容,给歌曲配上适当的画面,在画面的"背景"下,放歌曲欣赏的录音片断,让学生能有一种最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所欣赏内容的理

中国传统民歌艺术

. 1民歌:即民间歌曲是指处于社会基底层的民众在长期的物质生产、精神生活与社会交往过程中口头即兴创作的一种声乐艺术。 特征:创作方式的即兴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创作主体的集体性;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性。 2传统民歌:历史上产生的、绵延流传至今的民间歌曲。 特征:历时性、地域性、民族性、乡土性。 3传统民歌的起源:劳动说、宗教说、异性求偶说、语言说、其他(模仿说游戏说感情说呼喊说等)总之,传统民歌多源共生,多源同构,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不尽相同。 4传统民歌的流变:远古民歌:歌乐舞三位一体是一种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形式——《国风》与《楚辞》——汉乐府与六朝民歌(形式上有所突破发展了长短不同的句式和五、七言的所谓乐府体相和歌则把原来的徒歌变成加伴奏的形式)——唐代民歌(曲子既可单独清唱也广泛运用于说唱艺术和歌舞艺术;竹枝歌歌词采用七言四句 七字句的前四字后破字加衬字竹枝然后接唱正词的后三字句尾接衬字女儿相同句式重复四次构成全歌)——宋代民歌——元代民歌(散曲)——明清以降的民歌(时调 俗曲)——新民歌的兴起(新是针对歌词内容而言)。 诗经中的''风''从歌词结构看十五国''风''大都采用四言体四句一段多段续接,音乐上是以乐段复沓为主。音乐体裁广泛内容丰富情感真实许多修辞技巧如比兴手法沿用至今 语言纯真质朴优美动人。 楚辞战国时期南方楚地方言区流行五言中镶嵌一个兮字间或长短句交替形式上挥洒自由.从曲体上看楚辞经常运用独特的结构样式“乱”“少歌”与”倡”,其中,乱的特点如下:乱有短有长而一般长于其前的各个歌节;大多数的乱比之其前多个歌节在句法上都有突出的改变;乱

若在高潮所在则各方面都有突出之处。 传统民歌的基本特征: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精巧的形态样式;洗练的表现手法。其中: 1最突出的基本特征之一深厚的历史积淀。体现在:古代文化的遗存上即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与社会生活能够在今天的民歌中看到踪影;样式和表现手法上对古代或者说对传统的继承。 2传统民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民族历史(民歌不仅反映民族的现实生活更体现折射民族的历史文化)地域民俗(一个地方的传统民歌与一个地方的民间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涉及到地理风貌民族或人群的性格生活方式等方面)观念信仰(民歌能够反映出一定的音乐观念宗教信仰人生态度等深层的文化内涵) 3精巧的样式形态:精巧完备的五声调式体系;独具特色的''三音歌''(全曲仅使用三个音或以三音组合为旋律骨架的传统民歌);画龙点睛的特色音(在五声音阶调式中加入Fa Si 升Fa 降Si);流畅的旋宫转调(调式调性的变化转换手法有借字等);独特的多声思维。 . . 1汉族民歌体裁分类:以题材内容分;以语言分;以地方风格分;以体裁样式分。 2民歌体裁的形成原因:大众生活方式(基础);题材内容对艺术表现的形式要求;长期的艺术实践(必要条件)。 3号子:是劳动者在长期的物质生产过程中集体创造的一种与劳动过程紧密结合的歌曲形式。具有简明直接的音乐表现形式粗犷豪迈的音乐性格特征。 号子的功用特征:协调劳动的实用功能;抒情审美的表现功能。

音乐教学设计---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教学设计---中国民歌欣赏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课教案 湖北省汉川市城隍镇中学钟玉霞邮编:431606 课题:中国民歌欣赏 年级:初中二年级(上学期)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中国民歌,使学生懂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永恒的生命力。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遗产,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中国民歌的基本风格和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响设备、歌曲欣赏磁带、录音机、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多媒体或图片。 课题分析: 一、中国民歌的概念 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抓住民歌产生的几个特征: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名具特色的民歌。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二、民歌的体裁 我国的民歌极其丰富多彩,按体裁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号子,也叫”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带

有呼号的民歌。号子的演唱形式多我一领众和,其结构短小,节奏较为固定,音调铿锵有力,风格粗犷豪放。如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湖北民歌《打麦号子》。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必思想感情的民歌。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和节奏自由、舒展。如内蒙古民歌《牧歌》、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小调,也叫”小曲”,是流传于城镇集市并被加工提高,描写生活中各种情绪的抒情性民歌。小调结构比较规整,节奏富于变化,旋律流畅细腻。如《茉莉花》、陕北民歌《高山点灯》、台湾童谣《天黑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成长的每个过程都和民歌有关。在襁褓中,你们的心灵就受到优美的摇篮曲、催眠曲的陶冶、滋育;在牙牙学语时,你们开始唱数数和学知

中国民歌欣赏

《中国民歌欣赏》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学习,使同学掌握以下知识:1、民歌的内涵与外延。2、民歌的特点和分类。3、地域特征与民歌风格的关系。4、了解中国音乐的多样性。5、懂得继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能力发展目标:1、在欣赏中引导同学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训练同学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2、通过方法的介绍,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示力和发明力,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三)情感培养目标:1、培养音乐兴趣,以和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2、激发同学不时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3、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同学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和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中国民歌是我国保守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其它种类民族音乐(民间歌舞、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的基础。本节课中,选入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民歌,突出体现了中国民歌的地区特色和民族风格。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同学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示力和发明力。 2、内容的选材,符合高中同学的年龄特点,是对小学、初中阶段所学民族音乐知识的补充与衔接,并能使同学在现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激发不时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同学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欣赏各地民歌,在现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分类。(2)在欣赏过程中让同学自身去听辨、分析,学唱民歌片断,通过体会与感受,培养同学实际的区分能力与形象艺术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同学不时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动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同学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难点:对民族音乐的体会、分析与感受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一)知识的准备: 1、在小学、初中阶段和日常生活中,同学已经接触过相当多的民间歌舞和相关艺术作品。 2、在初中和高一同步的语文和历史等课程中,同学已经学习过有关中国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如《诗经》、乐府诗歌、宋词、元曲、明清“歌谣”、“小曲”等。 3、高中同学在语文课上接触过有关中国文学艺术作品在语音、语调方面的内容。 4、初中和高中地理有相关中国地形地貌与地域特征和各民族风土人情的相关介绍。 (二)心理的准备: 1、能力方面:高中同学生理、心理日趋幼稚,参与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已掌握了初步的音乐常识和音乐表达方式,形成了一

民歌欣赏

课题:中国民歌欣赏 年级:初中二年级(上学期)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中国民歌,使学生懂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永恒的生命力。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遗产,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中国民歌的基本风格和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响设备、歌曲欣赏磁带、录音机、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课题分析: 一、中国民歌的概念 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抓住民歌产生的几个特征: 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 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 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各具特色的民歌。 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二、民歌的体裁 我国的民歌极其丰富多彩,按体裁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号子,也叫"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带有呼号的民歌。号子的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和,其结构短小,节奏较为固定,音调铿锵有力,风格粗犷豪放。如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湖北民歌《打麦号子》。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和节奏自由、舒展。如内蒙古民歌《牧歌》、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小调,也叫"小曲",是流传于城镇集市并被加工提高,描写生活中各种情绪的抒情性民歌。小调结构比较规整,节奏富于变化,旋律流畅细腻。如《茉莉花》、陕北民歌《高山点灯》、台湾童谣《天黑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成长的每个过程都和民歌有关。在襁褓中,你们的心灵就受到优美的摇篮曲、催眠曲的陶冶、滋育;在牙牙学语时,你们开始唱数数和学知识的儿歌;在幼年、少年时期,民歌伴着你们游戏、学家务活,帮助你们了解自然、历史和生活……今天,我们音乐课的主题就是──中国民歌欣赏。 二、通过音像资料放映三幅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图片或风光片断,让学生分别根据歌曲的歌名及歌词内容,给歌曲配上适当的画面,在画面的"背景"下,播放歌曲欣赏的录音片断,让学生能有一种最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所欣赏内容的理解。 三、初步了解民歌是怎样产生的 从现在城市中能听到的民歌入手,如叫卖调《卖栗子》。在分析中使学生真正理解民歌是在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四、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1、欣赏前谈话: 劳动号子根据不同的劳动条件,又可细分为搬运、农事、作坊、捕鱼、工程等不同类别,船工号子就是劳动号子的一种。澧水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由于水流湍急、水情复杂,船工的劳动强度大且多有风险。一代代船工们在火热的劳动生活中共同创造了动人心魄的《澧水船夫号子》。 2、欣赏歌曲录音 教师提示:号子时而节奏舒缓、曲调悠扬;时而节奏有力、语言简洁;时而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准确生动地反映了船工们紧张、激烈的行船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

外国民歌欣赏教案

外国民歌欣赏教案 刘奎华 【年级】高一 【课型】综合欣赏课 【教学内容】 一、欣赏曲目 《樱花》、《阿里郎》、《铃儿响叮当》、《伏尔加船夫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我的太阳》 二、音乐知识 【教学目的】 一、通过欣赏外国民歌,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个国家民歌的风格和特点。 二、结合欣赏外国民歌,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速度、力度在表现内容与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三、结合欣赏外国民歌,讲解外国民歌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感受外国民歌的特点、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感受歌曲的基本情绪及其变化,体验歌曲的基本风格及特点。 【教学方法】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声像、视听相结合。 二、充分发挥欣赏教学的“通感”,引导学生进行多渠道参与和感受音乐。 三、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并独立地进行音乐的再体验。 【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旅游已成为现代人追求的一种时尚,谁来说说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大家想不想出国旅游?(学生交流自己曾经旅游过的地方,通

过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兴趣)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国外去走一走、瞧一瞧,了解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与民歌特点。(板书:外国民歌欣赏) 二、新课 (一)欣赏日本民歌《樱花》 了解日本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其民歌特点。 了解日本国家的民歌特点。 1、地理位置 第一站日本,谁能指出日本国家的地理位置?(课件:世界地图) 2、风土人情 关于日本民族你都了解哪些?(学生回答)让我们来听听导游的介绍。(课件:日本简介)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但日本的经济却走在世界的前列,日本传承的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唐朝的文化,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固本强国的本领。接下来,让我们欣赏日本民歌《樱花》,感受一下她们的音乐特点。(点出课件) 3、分析日本民歌特点 欣赏时请大家再思考两个问题:①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②与我国民歌旋律进行有何不同?欣赏后回答问题。 (二)欣赏朝鲜民歌《阿里郎》 了解朝鲜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其民歌特点。 了解朝鲜国家的民歌特点。 1、地理位置 第二站朝鲜,谁能指出朝鲜国家的地理位置?(课件:世界地图) 2、风土人情 关于朝鲜民族你都了解哪些?(学生回答)让我们来听听导游的介绍。(课件:朝鲜简介) 3、人声类别 朝鲜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典雅多姿,歌声更是令人回味,让我们欣赏朝鲜民歌《阿里郎》,感受一下其音乐特点?(出示课件) 4、民歌特点 歌曲中反复唱到“道拉基”,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道拉基”这三个字?道拉基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下面的音响画面中寻找答案,欣赏时请大家再思考两个问题:①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

外国民歌欣赏教案

外国民歌欣赏教案 奎华 【年级】高一 【课型】综合欣赏课 【教学容】 一、欣赏曲目 《樱花》、《阿里郎》、《铃儿响叮当》、《伏尔加船夫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我的太阳》 二、音乐知识 【教学目的】 一、通过欣赏外国民歌,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个国家民歌的风格和特点。 二、结合欣赏外国民歌,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速度、力度在表现容与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三、结合欣赏外国民歌,讲解外国民歌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感受外国民歌的特点、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容,感受歌曲的基本情绪及其变化,体验歌曲的基本风格及特点。 【教学方法】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声像、视听相结合。 二、充分发挥欣赏教学的“通感”,引导学生进行多渠道参与和感受音乐。 三、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并独立地进行音乐的再体验。 【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旅游已成为现代人追求的一种时尚,谁来说说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大家想不想出国旅游?(学生交流自己曾经旅游过的地方,通

过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兴趣)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国外去走一走、瞧一瞧,了解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与民歌特点。(板书:外国民歌欣赏) 二、新课 (一)欣赏日本民歌《樱花》 了解日本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其民歌特点。 了解日本国家的民歌特点。 1、地理位置 第一站日本,谁能指出日本国家的地理位置?(课件:世界地图) 2、风土人情 关于日本民族你都了解哪些?(学生回答)让我们来听听导游的介绍。(课件:日本简介)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但日本的经济却走在世界的前列,日本传承的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唐朝的文化,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固本强国的本领。接下来,让我们欣赏日本民歌《樱花》,感受一下她们的音乐特点。(点出课件) 3、分析日本民歌特点 欣赏时请大家再思考两个问题:①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②与我国民歌旋律进行有何不同?欣赏后回答问题。 (二)欣赏朝鲜民歌《阿里郎》 了解朝鲜国家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其民歌特点。 了解朝鲜国家的民歌特点。 1、地理位置 第二站朝鲜,谁能指出朝鲜国家的地理位置?(课件:世界地图) 2、风土人情 关于朝鲜民族你都了解哪些?(学生回答)让我们来听听导游的介绍。(课件:朝鲜简介) 3、人声类别 朝鲜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典雅多姿,歌声更是令人回味,让我们欣赏朝鲜民歌《阿里郎》,感受一下其音乐特点?(出示课件) 4、民歌特点 歌曲中反复唱到“道拉基”,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道拉基”这三个字?道拉基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下面的音响画面中寻找答案,欣赏时请大家再思考两个问题:①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

2019民歌鉴赏期末答案

2019民歌鉴赏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 1、曲艺就是用()讲述故事。 A.乐器 B.民歌 C.童话 D.山歌 我的答案:B 2、《无锡景》曲调在流传中有各种变体,在北方常被用来演唱()等故事。 A.《花开等郎来》 B.《秦淮景》 C.《探清水河》 D.《真心来相诉》 我的答案:C 3、《为啥妹妹不爱我》是来自()的民歌。 A.山东 B.内蒙 C.河南 D.河北 我的答案:B 4、在曲艺表演中,《茉莉花》与()是相关的 A.《牡丹亭》 B.《西厢记》 C.《桃花扇》 D.《梧桐雨》 我的答案:B 5、“真正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是()的名言。 A.斯美塔那 B.格林卡 C.德彪西 D.德沃夏克 我的答案:B 6、下面唱山歌的方式中,回族民歌当中最有名的是哪一种() A.独唱 B.对唱 C.弹唱 D.花儿 我的答案:D 7、矮腔山歌的音乐风格有时接近() A.小调 B.中调 C.大调

D.长调 我的答案:A 8、“银绞丝”兴盛于()。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我的答案:D 9、小调按音乐特点可划分为吟唱调、谣曲和()。 A.时调 B.小曲 C.中调 D.大调 我的答案:A 10、下面哪一项不是阿拉腾奥勒所创作的作品() A.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B.敖包相会 C.乌力格尔主题随想曲 D.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我的答案:B 11、前倚音是记在主要音的()的小音符。 A.左下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右上方 我的答案:C 12、()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兼管雅乐和俗乐。 A.大理寺 B.光禄寺 C.太常寺 D.太仆寺 我的答案:C 13、时调《妈妈娘糊涂调》的典型形态来自()。 A.黑龙江 B.内蒙古 C.辽宁 D.吉林 我的答案:C 14、()是《草原情歌》的创作者。 A.唐璧光 B.乔羽 C.庄奴 D.王洛宾 我的答案:D

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作者:————————————————————————————————日期: 2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发表论文。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 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川江号子,便成为劳动号子中极富感染力的一种。川江号子的演唱形式保持了号子的基本特点,即一领众和。领唱者即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唱者通过多样化的领唱,来指挥和协调船夫们的动作。不仅透出浓郁的川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乐观、开朗、顽强、坚毅的性格,及与大自然抗争的豪迈气概。 第二,黄土高原的“信天游”。黄土高原的民歌,作为“黄土地的歌”,有“信天游”、“山曲”、“顺天游”、“爬山调”、“花儿”等,节奏大多舒缓而自由,音调悠长而飘逸,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如;《蓝花花》这首歌中唱到“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采”,这种极富地方风情的语言与浓郁的陕北音调紧密相连,充分展示了这首民歌的独特的声韵、节奏和语调的美。 第三,青藏高原民歌。青藏高原绵延千里,特定的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区的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