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人杨万里的诗歌特点

诗人杨万里的诗歌特点

诗人杨万里的诗歌特点
诗人杨万里的诗歌特点

诗人杨万里的诗歌特点 杨万里诗歌 大多描写自然景物, 且以此见长, 为七言绝句, 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 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 体”。 人物简介 杨万里(1127 年 10 月 29 日—1206 年 6 月 15 日),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 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 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 、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光宗曾为其亲书 “诚斋”二字, 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官至宝谟阁直学士, 封庐陵郡开国侯, 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杨万里一生作诗 20000 多首,但只有 4200 首留传下 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代表作品 著有《诚斋集》等,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 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舟过安仁》等。 诗歌特点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 年(1154)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等职,韩侂胄当政时,因政见不 合,隐居十五年不出,最后忧愤成疾而终。有《诚斋集》。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模仿、 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 绍兴三十 二年以前, 他是学江西派风格的, 这诗作后来被他烧掉了。 此后到淳熙四年 (1177) , 是他诗风转变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一方面向张浚、张栻学习和切磋理学的奥 旨,同时把从日常生活中体验与领会理致的见解挪移到文学创作中来。 淳熙五年以后, 杨万里诗歌的独特风格基本形成, 他的诗学观点也基本成熟。 “诚斋体”的形成,不仅是重视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获取新颖生动素材, 还要求具有透脱的胸怀与哲理的思考;诗人在热情地投入自然万物与日常生活, 与之打成一片而彼此交融的同时, 又必须跳出来冷静理智地观照与领悟其中所涵

蕴的人生哲理, 这样写成的诗, 才不仅有自然与生活的盎然生机, 而且富于理趣。 “诚斋体”在创作方式上的特点: 一是善于敏感地发现与迅速地捕捉在自然 万物与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常人所不能发现或容易忽略的富于情趣与美感的景象, 这正是他抛弃堆垛古人、剥扯古语、模仿古诗 而热情地投入生活的结果; 二是注意在这些景象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 验,使之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即所谓“不是胸中别,何缘句子 新”(《蜀士甘彦和寓张魏公门馆,用予见张钦夫诗韵作二诗见赠,和以谢 之》),这则是他把理学及禅宗观物体验方式引入诗歌的产物。 “诚斋体”在语言方面以自然流畅、风趣活泼为基本特征。 由于杨万里的诗主要描写寻常的自然景物与日常生活, 以表现其中的勃勃生 机和自己内心中的人生体验, 那种生涩或过于典雅的语言反而会妨碍他所要表现 的内容, 所以他在语言形式方面不太用力, 而努力追求语言形式之外的某种意味, 这正如他自己所说:“老夫不是寻诗句 ,诗句自来寻老夫。” 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 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 杨万里现存的诗篇, 有一部分直接抒写自己的爱国感情及对时政的关怀。 特 别是他充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时,第一次横渡江、淮,去北方迎接金使,亲眼 看到宋朝的大好河山沦于金人手中, 淮河成了南宋的北部边界, 两岸的骨肉乡亲, 不能自由往来,心中有无限感慨,写下了不少爱国的诗篇,如:“船离洪泽岸头 沙, 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 中流以北即天涯! ”“两岸舟船各背驰, 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初入淮河》)他路 经镇江金山时, 看到风景如画的金山的亭台变成了专门招待金使烹茶的场所, 愤 慨地写下了“大江端的替人羞! 金山端的替人愁” ( 《雪霁晓登金山》 ) 的诗句, 深深地鞭挞了屈辱的南宋小朝廷。此外,如《过扬子江》、《读罪己诏》、《故 少师张魏公挽词》、《虞丞相挽词》、《豫章江臬二首》、《宿牧牛亭秦太师坟 庵》等诗章,或寄托家国之思,或呼吁抗战复国,或歌颂抗敌捐躯的将领,或讽 刺卖国投敌的权奸,都是万里的名篇。 诗风平易自然、构思新巧、幽默风趣、清新活泼,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 又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大量吸取生动清新的口语谣谚入诗,因此,他的作 品往往“俚辞谚语, 冲口而来” (蒋鸿翮 《寒塘诗话》 ) , 给人纯朴自然的感受。 如: “月子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愁钉人来关月事, 得休休去且休休。 ” (《竹枝歌》)完全似脱口而出的一首山歌,反映了他向民歌学习的成就。





杨万里诗词《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杨万里诗词《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原文 译文赏析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代: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译文】 吃过梅子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漫长的夏日,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懒洋洋的看着儿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 【注释】

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 软齿牙:一作溅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 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与窗纱:《四部备要》本《诚斋集》作“上窗纱”,此据《杨万里选集》。与,给予的意思。 无情思:没有情绪,指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思,意,情绪。 捉柳花:戏捉空中飞舞的柳絮。柳花,即柳絮。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 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

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分”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而不粘滞;尤其是“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扩展阅读:杨万里文学成就之诗 杨万里的诗,在当时就有很大的影响:“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姜特立《谢杨诚斋惠长句》)“四海诚斋独霸诗。”(项安世《又用韵酬潘杨二首》) 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而是立志要超出前辈。他说:“笔下何知有前辈。”(《迓使客夜归》)又说:“传宗传派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黄庭坚)陈(陈师道)篱下休安脚,陶(陶渊明)谢(谢灵运)行前更出头。”(《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他正是以这种不肯傍人篱下、随人脚跟的开拓创新精神,终于“落尽皮毛,自出机抒”(《宋诗钞诚斋诗钞》),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檄风伯》:“风伯劝尔一杯酒,何须恶剧惊诗叟!”就充分体现

王士禛简介

王士禛简介 乐事。 寒山寺,在江苏苏州城西枫桥镇,寺始建于梁武帝天鉴年间(公元502年~519年),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太平兴国初年,节度使孙承佑重建浮图七层,宋仁宗嘉佑年间,赐号“普明禅院”,然唐人已称为“寒山寺”了。 元朝末年,寺塔俱毁,明太祖洪武年间重建,经过多次的兵火劫难,到了清末宣统三年,江苏巡抚程德全集资重建,规模宏伟,焕然一新。 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一首诗: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枫桥第几桥?”前两句写景,天已黑了,东塘正在落潮,诗人当时来到苏州,夜泊枫桥,形单影只,在一只船上,听外面潇潇雨声。后两句抒情,当时的寒山寺早已在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的兵火中灰飞烟灭,寒山寺的钟声千古出名,美丽的寒山寺钟声,留给人们多少甜蜜的联想。而今天,明末的战火,早已把寒山寺打得破烂,诗人不禁

想起唐朝诗人张继笔下的枫桥来了。作为清初诗人,王士禛发思古之幽情,纯属人之常情。这里面,有多少的家国之思啊!清朝与唐朝,通过枫桥钟声,拉在了一起,而此间,又寄予了诗人多少的感触! 再接着看看第二首诗:“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经过兵火的枫桥,经过兵火的寒山寺,早已是今非昔比。枫桥是寂寞的,是萧条的,而水边的客店,透露了多少的冷清和寂寥,往来旅客的稀少,反映了此时的枫桥的寂寥和孤独,反映了历经战火之后的寒山寺的萧条。诗人千里迢迢来到苏州,与远方的朋友,有着不一样的惆怅和无奈!十年在江南,诗人的是:独自一人,在寂寞的晚上,独自倾听夜半的钟声,独自享受唐朝张继听到的钟声——而今天,诗人来到苏州,听到的钟声,却是如此不同,心境是这样的状态,不禁感慨万千! 这两首诗歌,既反映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又写出了世态沧桑之后的万千思绪。感染力较强,情感冲击力较为强大。是两首较为出色的诗歌!但是,如果把这两首诗歌与张继的枫桥夜泊相比,气魄和情感抒发空间都明显逊色! 王士禛创立了神韵一派,而以诗的神情韵味为诗的最高境界.他反对重修饰、掉书袋、发议论、无生气的诗,他最爱古澹自然清新蕴藉的情调。他欣赏司空图诗品中所标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意境。他为实践他这种理论,做了大量的诗歌理论实践,成为当时的诗坛盟主!王士禛真正能够实践他的理论,表现神韵的特色的,是他的七言绝诗。但规模过小,又是神韵诗派的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高三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意”与“境”两个因素,“意”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例如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 .........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一、常见的诗歌意境: (1)雄奇阔大,如曹操的《观沧海》,写景雄奇壮美,抒情奔腾震荡; (2)苍凉悲壮,如李白的《关山月》,写景峻拔萧疏,抒情慷慨悲凉; (3)深邃沉郁,如杜甫的《登高》,沉郁顿挫,曲回郁结; (4)闲适淡泊,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寂幽趣,远尘避世; (5)凄婉幽伤,如柳永的《雨霖铃》,哀伤凄冷,如泣如诉; (6)清新飘逸,如杨万里的《小池》,生动活泼,细致素雅。 二、意境的鉴赏常用的词语: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三、解题技巧 1.提问方式: (1)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2)这首诗(诗的某个词、某两句)营造(渲染)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3)分析某两句(某几个意象)情景交融的意境。 (4)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6)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里有两个要点:①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②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四、例题分析

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发表时间:2009-07-29T11:36:56.21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16期供稿作者:韩志龙 [导读] 本文主要通过李白、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风分析,进一步论述了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李白、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风分析,进一步论述了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关键词:盛唐诗歌;美学风貌;自然美 作者简介:韩志龙,任教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四中。 雄浑悲壮是盛唐诗歌的一大美学风貌。大唐帝国建立后,国家空前统一,经济日益繁荣,国力空前强大,民族自信心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扬。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以壮伟雄浑为美的时代审美观。在诗歌领域,同样也表现出这样的美学倾向。 初唐四杰,已发出对壮美诗风的召唤。王勃首先要求诗人的“雄笔状词”,杨烔对这种壮美诗风又提出具体要求,即“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醉”。在当时的诗中,“雄笔壮词”及“健举”之气俯首皆拾,即使是抒发不遇之叹、身世之盛,也能在悲中见状,无委靡之志,这种“健举”之风,已是盛唐气象的先声了。 进入盛唐,在继承“汉魏”风骨及“四杰”的基础上,诗歌以“雄壮”为风已近乎一个完美的境界。所以南宋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诗,如颜鲁公书,即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严羽还认为,以“雄浑悲壮”四字评唐诗,最为贴切。“雄壮浑厚”也好,“雄浑悲壮”也好,都是指一种壮伟豪健的气势。严羽说:“李杜公,如金擎海,金象渡河。”强调的就是这种气势。杜甫还认为,作诗须“有凌云健笔,有擎鲸鱼于碧海之力(《戏为六绝句》之一、四)强调的也是这种气势。而这种气势,又是蕴含在浑成统一,不可句摘的艺术整体之中。沉郁而不浮薄,浑厚而不浅陋。读盛唐诗,确能使人在气势上领略到一种自然浑成的壮阔之美。 李白作为我国历史上值得骄傲的一位诗人,他的前半生在国力昌盛、文化繁荣的玄宗开元年间渡过。时代的风气,陶冶了他的气质,开阔了他的胸襟,更造就了他桀骜不驯,豪放不羁的性格。他的诗以澎湃豪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济世的怀抱,表现蔑视权贵,反抗礼教,争取个性自由的精神,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成为反映盛唐诗风的一面镜子。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裴十四》)“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是李白对其诗歌雄奇豪放风格的自我描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则是杜甫对李白诗歌风格及艺术魅力的高度评价。“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梦游天姥吟留别》),“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中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奔王道中》五首之四))))),也都无不体现出一种雄浑、悲壮、豪迈、旷达的精神情怀。 真所谓,读李白诗,宛如遥望长江大河奔腾直下的壮阔情景,倾听寥廓天宇传来暮鼓晨钟之声,使人受到一种强烈的力的震撼和情的激发。 李白常自比为大鹏,任意遨游于天地之间,诗句里洋溢着一种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他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读其诗句,我们不难感到,李白愁的有力,愁的气派。正如他的名句“举杯销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 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体恤民瘼,其诗情感深沉,蕴含深广,笔法深曲,语言遒劲,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诗人的性格,遭遇有关,又与自己的审美理想是分不开的。 杜甫对诗的要求是写真传神,作为这种审美要求的实践者,杜诗写时代之实,道性情之真,传事物之神,达到极至。诗人之肺腑肝胆露于字里行间,使人愁、使人愤、艺术力量震撼人心。 “无边落幕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壮而敢怆;“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壮而凄丽;“锦江去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壮而深沉;“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去接地阴。”壮而萧森。以上所云,情思各异,而壮则一。可见杜甫胸中气吞八慌,笔下包举山海,其诗自有宏大壮阔之美。诗人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他虽忧国忧民,但决不做一介懦夫,消极呻吟。 写于安史之乱期间的《壮征》,忠实记录了战乱中的民生疾苦,却仍相信国家将气中兴。他漂泊西南之际所写的《登楼》,在痛心“万方多难”这句把大唐比作北极星,相信它不会沉沦。他在《汉江》中说,“落日心犹壮,秋风痛欲苏。”在《凤凰台》中说“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在《洗兵马》中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在安史之乱那些最阴霾的日子里,他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投身于社会和参与政治的热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致使诗中所体现出的浑然之气脱颖而出。 最能体现盛唐诗歌雄浑悲壮这一美感特征的,当推以边塞诗人著称的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了。他们四个同属边塞诗派,但诗歌又各具风格。高诗偏于遒质,岑参偏于奇逸,李诗在凄宛中见古质,王诗于明丽中见雄豪。其他可属盛唐边塞诗派的诗人,如王翰、王之涣、崔颢、常健、张谓、刘湾等诗人的诗,也各具面目。但不管他们个人风格有所不同,他们的边塞诗都共同体现了盛唐诗风雄浑悲壮的阳刚之美。他们的边塞诗,或写战斗杀伐,或绘塞上风物,或抒关山别情,即从题材本身,就有壮伟之气象了,而通过这样的题材,寄托的又是进取之志,昂奋之情,悲愤之感,就更能造出闳肆的境界了。 高适以政治眼光议论边防之得失,其诗确有悲壮的特点,但在“悲”中有深沉的忧愤,在“壮”中有浑朴的气质。他的边塞诗是胸中之情的自然流露,是他性格气质的艺术外观。由于他长期身处下层,对国事民情有较深的体察,形成了与杜甫相近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他的边塞诗中,“豪放”之中有深沉的忧虑和苦闷,在“悲壮”中有对现实矛盾的冷静和认识。他的前期边塞诗多写壮志豪情,但又流露出深沉的不遇之慨。后期边塞诗虽不如前期那样有思想深度,但艺术上更加成熟。作为盛唐边塞诗杰出代表的《燕歌行》,虽有诗的性质,但它是“有感”而发。所感何在?在诗中,高适流露出对这场战争必要性的怀疑和对朝廷发动这场战争的不满,有对战士们的同情,但主要抒写的是一种慷慨悲愤之情。其抒情激烈而不沉缓,强劲而不轻柔,端正而不婉曲。“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照鲜明。不由得使人感到诗中回荡着一股苍凉悲壮之气。这正好体现了盛唐诗歌那种壮伟雄浑的审美倾向。 善于通过意象来抒写自然真情,具有天然浑成的自然美,是盛唐诗歌中又一美学风貌。西晋陆机强调:“诗缘情而绮靡”,表明了人们对诗人的抒情性和语言艺术的自觉认识。南朝诗人创作追求“事增华”,大大发展了诗的语言美,而更重要的是诗人对意象的创造更加自觉了。

杨万里的诗词赏析

杨万里的诗词赏析 杨万里与尤袤、范成大、陆游 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诗歌 大多描写自然景物, 且以此见长, 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 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代表作品有《晓出 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 柳》、《舟过安仁》等。以下是杨万里地诗词 赏析,欢迎阅读。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里地水悄无声息地细细流着, 泉眼好像舍不得泉水流出一样; 池边地树 木把树荫映照在明净地水面上,似乎是爱惜这晴日柔美地风光。初夏时节,小池 中地荷叶刚刚冒出尖尖嫩嫩地小芽,就早有弄舞地小蜻蜓比美地停在上面了。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时节小池优美地风光。 先写小池地源泉, 在写小池中地树 影。采用拟人手法,用“惜”“爱”二字将泉眼、树木写得很有感情。后两句描 写蜻蜓立在新出地荷叶尖角上,使小泉充满生机,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诗中选 材紧扣题中地“小”字, “泉眼”“细流”“小荷”“尖尖角”, 都体现出小巧 玲珑, 符合小池地特色。 这也表现出诗人观察生活地细致入微。 这首诗意境清新, 形象鲜明,充满生活情趣。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西湖六月地风光, 到底与其他季节地风光就是不同。 满湖地荷叶好像与蓝天 连在一起,呈现出无边无际地碧色;朝阳映照下地荷花,显得特别娇艳鲜红。

赏析 杭州西湖是我国闻名世界地风景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地诗文很多, 这一首独具特色。诗人写六月地西湖,不写山,不写水,却抓住了夏日西湖地荷 花来写,既合时令特色,又合地理特点。写荷,诗人一写荷叶,突出其范围广和 颜色绿;一写荷花,荷花自水中而出,本来就很娇艳,更由于朝阳地映照,越发 红得光彩照人。这样地景物,以“天”“日”来衬托,背景广阔,气势浩大。全 诗色彩鲜明,清新秀丽,诗中有画,于写景中流露出诗人陶醉于大自然美景地情 趣。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 在稀稀疏疏地篱笆旁,有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地花已经凋落了,而 新叶却刚刚长出,树叶稀疏还不茂密,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捕翩 翩飞舞地黄色地蝴蝶, 可是黄色地蝴蝶飞到一片金灿灿地菜花丛中, 孩子们再也 找不到它们了。 赏析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地描写, 体现了万物勃发地生命力。 全 诗所摄取地景物极为平淡, 所描绘人物地活动也极为平常, 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 物相结合,动静相间地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地早春 风光。

杨万里诗词名句赏析_名人名言

杨万里诗词名句赏析杨万里诗词名句赏析 1、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3、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 4、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大波一跳入半天,粉碎银山成雪片 6、岭上芭蕉雪打死,霜雪打死还有心 7、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8、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9、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拨秧大儿插。 10、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11、闭门造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1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3、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14、学而不化,非学也。名人名言 15、精华在笔端,咫只匠心难 16、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8、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19、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20、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21、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22、君居东浙我江西,镜里新添几缕丝。 23、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两相思。 24、不应李杜翻鲸海,更羡夔龙集凤池。 25、道是樊川轻薄杀,犹将万户比千诗。 26、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27、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28、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29、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30、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31、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32、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33、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34、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35、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36、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 37、作寒作冷何须怒?来日一霜谁不知。 38、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39、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40、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41、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王士禛《御史梁皙次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王士禛《御史梁皙次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王士禛 原文: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篾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诧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有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宴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及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圣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①,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启壬戌,卒廉熙壬申,年七十二。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注】①内典:佛经。 译文: 先生姓梁,名熙,字叫缉,皙次是他的别号。先生出生于一个世家大族,年幼时就不喜欢富贵子弟的习气,爱读古书,名声与利益毫不看重。对诗歌,特别喜欢陶渊明,年少时就写有诗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老人们很诧异。十三岁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县学生员,文才的名声很大。

诗歌意象及分类

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诗歌主旨类型: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盛唐诗歌

教案(四)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第四讲:盛唐诗歌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盛世”,也是诗歌史上的盛唐。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他们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风云际会的幻想,以比他们所追慕的建安文人更为高涨的热情、更为豪迈的气质、更为坚定的信念,去观照社会、体验人生。不论个人遭际如何,无论感情快乐或悲伤,都开朗健康、豁达从容,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无限的希望,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从而创造出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中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尤其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杰出成就。盛唐在诗体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乐府、七言歌行、七绝的创作都达到很高的境界,杜甫更是众体兼长,律诗尤其具有很高的造诣。 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2.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

杨万里的诗被称作什么

杨万里的诗被称作什么 大家知道杨万里的诗被称作什么吗?不知道的话,和小编一起阅读下文吧! 杨万里的诗被称作什么 1、杨万里的诗被称——诚斋体。 2、原因: 杨万里是古代诗歌 创作最丰富的诗人,一生创作 2 万余首,今存 4200 首。 因为他不随人脚跟、 傍人篱下,敢于别转一路,推陈出新,终于自成一家,形成 了他独具的诗风,其诗风格纯朴,语言口语化,构思新巧,号为“诚斋体”。 诚斋是杨万里的号,诗体以号为名。 扩展阅读: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汉族人,吉州吉水人,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吉水县 黄桥镇湴塘村人,他生于 1127 年,死于 1206 年,享年 79 岁。杨万里是我国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汉族人,吉州吉水人,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吉水县 黄桥镇湴塘村人,他生于 1127 年,死于 1206 年,享年 79 岁。杨万里是我国南 宋伟大的文学 家,诗人,也是一代官员。他与陆游 、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杨万里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写 了很多诗,但被留传下来的却不多。杨万里的诗主要描写的以景物为主,他的诗 的风格不拘一格,不断的在变化。其中他的“诚斋体”最为杰出,流传至今。杨 万里不断的向前辈学习,吸取他们的优点,但他不会照模照样学,正所谓: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将前辈好的方面吸收,不足方面逐渐改进。 如果说杨万里杰出的就只有诗歌,那么错了,杨万里的散文 和书法都是精辟之作。 还有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他有十分雄伟的 政治抱负。1170 年,也就是乾道六年,杨万里任职奉新县知县,刚任职是,百 姓生活贫苦潦倒,吃不饱穿不暖,但官员的生活却是富贵荣华,百姓交不起税, 于是他就下令一律放宽税额、期限,并且放了监狱中的人,结果他这样做,百姓 陆续来纳税。他任职不到半年,奉新县的整个生活水平一下提高。百姓都感谢杨 万里。位于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为了纪念杨万里,他们保存了杨万里故 居,成为了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杨万里墓、杨万里著作木刻板、南溪桥、

“王渔洋作诗善施人工之法”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

“王渔洋作诗善施人工之法”阅读训练题 及答案(附翻译) 用斜线“/ ”给下面划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王渔洋作诗善施人工之法,然一不矜持,任心放笔,则譬如飞蓬乱首,狼藉阔眉,妍姿本乏,风流顿尽。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一吞半吐撮摩虚空往往并未悟入,已作点头微笑,闭目猛省,出口无从,会心不远之态。故余尝谓渔洋诗病在误解沧浪,而所以误解沧浪,亦正为文饰才薄。 (节选自钱钟书《谈艺录》) 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一吞半吐撮摩虚空往往并未悟入 20.材料中“飞蓬乱首”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哪一部典籍?“误解沧浪”句中,“沧浪”指的是宋代哪一位诗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本段中找出三个词,概括钱钟书所认为的好诗人应该具

备的条件。(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2分)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一吞半吐/ 撮摩虚空/往往并未悟入 20.(2分)《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严羽 21.(2分)天赋、才力、妙悟 【附译文】 王渔洋写诗,善于运用人工技法,然而一不小心,任意下笔的话,作品就好比发如乱草、阔眉狼藉的女子,本来就缺乏美貌,现在更失去了少许流风余韵。渔洋天赋不厚,才华微薄,所以就借助言说诗歌的神韵、诗人的妙悟来逃避这个问题,以便掩饰自己。如此,好比说话吞吞吐吐,用手撮起、摩挲虚无缥缈之物,往往并没有悟出什么,却作出点头微笑、闭目猛然省悟、言语表达不出、心有所悟的神态。所以我说渔洋的诗,毛病在误解了沧浪(严羽《沧浪诗话》论诗有“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之句),而他之所以误解沧浪,正是因为用文字来掩饰才华薄弱。

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 意象和意境 ?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 要点阐释: 1、意象 诗歌的意象,即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诗中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描之人,就是客观之物“象”。“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例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2、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它是诗人主

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即象——境——情。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全诗前运用了“阴雨”、”江草”、”鸟鸣”,柳”、堤”等意象构成了这样一种凄凉凄清意境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1)意象是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意境是通过一个个意象构成的生活图景或艺术氛围。 2)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融合而成。 3) 意境和意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没有意象,不能构成意境;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十一个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凄凉悲清的意境,表达了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旅人的落寞、寂寥、怀乡的情感。 总之,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现代诗歌阅读与欣赏

现代诗歌阅读与欣赏 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 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 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第一题、赏析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完成题目: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字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杨万里关于荷花的诗

杨万里关于荷花的诗 诗人杨万里笔下描写荷花的诗句 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杨万里关于荷花的诗,欢迎参考阅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杨万里其他诗句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赏析 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 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 没有一丝声响, 当然是小之又小的。 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 更是小而又小了。 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 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 变得有情有趣, 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 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 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 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 显露出勃勃生机, 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 立在上面, 它似乎要捷足先登, 领略春光。 小荷与蜻蜓, 一个“才露”, 一个“早 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诗人触物起兴,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情趣的特定场景,把大自然中 的极平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 和谐一体, 活泼自然, 流转圆活, 风趣诙谐,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空灵美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空灵美 中国传统的艺术崇尚空灵之美,中国古代诗学亦复如此。袁枚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①在中国古代诗论家看来,诗人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以实就实,而是在于空诸一切,心挂无碍,以实就虚,容纳万境。在一片光明莹洁的空旷景象中,时时吐露着充实内在、自由无限的生命光辉,这就是空灵美。空灵美,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所追求的极境,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 一 空灵美作为中国古代诗作艺境的极致,占有极高的品位。许多诗论家往往拈出一些妙语金言式的象喻和独标一格的范畴对此加以认识,诸如“镜花水月”、“神”、“味”、“诗无达诂”、“诗不可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古代诗学着意虚无、标举空灵的审美追求。 “镜花水月”,是中国诗论史上一个常见的比喻,其渊源来自佛典,后移之论诗。严羽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②。正如屠隆所说:“诗道之所贵者,在体物肖形,传神写意,妙入玄中,理超象外,镜花水月,流霞回风,人得之解颐,鬼闻之欲泣也。”③“镜花水月”作为佛喻,移来论诗,形象地说明了诗作的审美特质:诗不必实求,应以空灵淡远为尚。 “神”,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中国诗论家言最高的审美境界,称之为“神”而不言“美”。“神”之于诗作品往往要求诗人塑造一种神化境界。司空图称之为“脱有形似,握手己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王士祯号为“得其神而遗其形,留其韵而忘其迹”。神的奥秘就是“空”,就是“虚”。它之于诗作非是诗作中的一个元素,而是从象外、言外、意外显露出来的超越性新质。明人彭辂说:“盖诗之所以为诗者。其神在象外,其象在言外,其言在意外。”④“神”的审美特质是即形色又超形色,即感观又超感观,具有妙造自然、神超理得的空灵之美。正可谓“无迹之迹诗始神”。 “味”,被应用于说诗论艺,就已脱离了生理层面上的形质。孔子听了《韶》乐之后用“三月而不知肉味”来形容说明音乐动人的美感力量。司空图要求诗味“妙在咸酸之外”。苏轼也认为“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其意在说明作为美学意义的“味”,其本身就具有“离形得似”的超越性。中国古代诗论对诗味讲究有多重之味。刘勰要求有“余味”,提出了“余味曲包”说,即要求诗作有言外之意的余味,以便达到以复意为工的境界。司空图直接提出了“味外之旨”说,要求诗歌有味外之味,多重之味至少两重味,以至诗作有无穷之味,如“味之不厌”、“寻味不穷”、“味之无极”等等。因此“味”之于诗作,它超乎形体,总给人一种空灵通脱、深邃无穷之感。只有这样才给审美接受者提供了一种想象创造的阔大空间。 “镜花水月”、“神”、“味”、“诗无达诂”、“诗不可解”等,虽然范畴各异,但其内在的统一性却旨归于空灵。诗歌“以若有若无为美”,这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范式。因此,空灵美是中国诗歌特有的诗化感觉方式,是诗歌作品所追求的极境。 二 空灵美作为诗作审美境界的独特认识,其之于诗作本身是一种整体的内在结构,它幽深

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

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 古诗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1.诗歌意象鉴赏的题目类型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诗歌意象鉴赏的分析方法 ①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掌握常见意象的特殊意义 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代表民族和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如:梅、莲等 ②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了解诗人惯用手法 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折合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给予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如: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 唐·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③准确理解修饰词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秋思之祖”。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意境: 萧瑟苍凉;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3.诗歌意象鉴赏的答题步骤 ①什么形象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概括形象特点。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唐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唐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1.精神美 唐代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中外交流,儒道释三教并存。诗人的创作空间宽松,他们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饮中八仙歌》)。当时诗人们都有点自命不凡,都希望有所作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当时的诗人,都有一股昂扬的精神状态。“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自我解放!对于他们来说,世界是广阔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正因为唐代有这样比较自由的空气,有这样的气度和精神,所以他们才能把他们自己心灵的感受,内心的本质力量,自由地转化为美的艺术形象。诗人能够把自己全部的本质力量投射进去,迸发出充实而又光辉的美。2.音乐美 我国古代的诗,一直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诗三百首,都是合乐的。诗歌的节奏是随着感情的节奏而起伏变化的。这种感情的节奏,就富有音乐性。讲究声韵和格律,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唐诗就非常讲究声韵与格律,因而唐诗具有音乐的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如行云流水,声音到处感情到,不仅琅琅上口,而且韵味无穷,不能不叫人感到一种音乐的美! 3.建筑美 所谓建筑美,是说唐诗象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都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象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浮云”与“游子”,“落日”与“故人”,是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于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4.个性美 诗歌是自由心灵的抒写,必须有个性。唐诗之所以美,也在于它有个性。个性是从自我的觉醒开始的,诗人都善于以其独具生命特色的个性,来观看和发见世界。唐代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都是具有高度个性的人,因而他们善于发见世界的美。反映到诗中,就成为唐诗的个性美。 李白是最富有个性的人,因而他的诗,特别具有个性美。例如《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诗,真是玲珑透彻,美极了。表面看起来,诗人“笑而不答”,什么都不肯说,但实际上,他什么都说了。他的诗,美就美在明白晓畅而又自然。他的自然,是一种“谪仙人”的自然,一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然。这种自然,来自于性情的天真,胸襟的开阔以及李白那种没有任何保留的个性的流露。 而个性的美在杜甫的诗中,不仅仅停留在个别现象上面,而是提炼和升华为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一种富有个性色彩的普遍哲理,常常焕发为一种明智的光辉,一种思想的闪光: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这样一些名句,那更是把自己独特感受融入到的社会现象或历史经验中,加以熔裁提炼,再以自己独特的感情方式表现出来,因而变成了永恒不灭的形象。 5.意境美 如果说个性美是诗人精神成熟的标志,那么,意境美则是一首诗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每首成功的诗,都应当是一个自成系统的艺术世界。有了这样的艺术世界,也就是有了意境。文学艺术都要塑造形象,诗歌也要塑造形象。但诗歌的形象不是完整的戏剧性动作和人物性格,而只是一种意境。意境是诗人把他感于外而又动于中的思想感情,凝聚到艺术形象中来,变成深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