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武帝之后西汉如何走向衰亡

汉武帝之后西汉如何走向衰亡

汉武帝之后西汉如何走向衰亡
汉武帝之后西汉如何走向衰亡

汉武帝之后的西汉

霍光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依靠文治武功开创了西汉的鼎盛局面,不过,他的连年征战和种种好大喜功的举动,也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农民起义不断发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汉武帝的明智之处在于,他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晚年颁布了著名的轮台诏,表示“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然而,汉武帝在下轮台诏两年之后便去世了,其“与民休息”政策在汉昭帝、宣帝时得到了实施。汉元帝时,朝政危机加剧,西汉开始衰败;到汉平帝时,外戚王莽施展计谋,终于以新朝取代了西汉。

霍光辅政“昭宣中兴”

汉武帝之后,汉昭帝(前86年至前74年)和汉宣帝(前73年至前49年)相继即位,昭宣时期,西汉又维持了近四十年的兴盛局面,史称“昭宣中兴”。“昭宣中兴”局面的出现固然是社会积累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但辅政大臣霍光亦功不可没。

霍光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十几岁入朝为郎,后任侍中。霍去病死后,霍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在宫中二十多年,小心谨慎,不曾有过,深受武帝信任。汉武帝晚年欲立少子刘弗陵为继位者,但弗陵年幼,须由大臣辅政,武帝认为唯有霍光最合适。于是命画工画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并对霍光说:“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汉武帝死后,刘弗陵即位,是为昭帝。昭帝年仅8岁,不能听政,“政事一决于光”。

霍光辅政期间,忠实地执行了武帝生前规定的政策,史书称他“因循守职,无所改作”。同时,他也经历了几件对西汉政权发展非常重要的事件。

第一件事:召开盐铁会议。

汉昭帝关注民间的疾苦,他即位不久,即派官员巡行郡国,了解民间的生活情况。始元六年(前81年)霍光以汉昭帝的名义召开了盐铁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议论盐铁官营问题。在会上,

贤良文学在大将军霍光、丞相车千秋的支持下批评了武帝时期律令繁苛的弊政,主张罢去盐铁官营及酒的专卖。不过,御史大夫桑弘羊与霍光的政见不同,他力主盐铁官营,依然坚持武帝前期的治国方针。经过激烈辩论,酒的专卖被废除了,盐铁继续实行官营。

第二件事:粉碎燕王旦和上官桀的谋反。

燕王旦是昭帝之兄,按照长幼次第他以为自己当立太子,他继位心切,主动上书要入朝求宿卫,武帝非常生气,将其派去的使者关押。武帝死,昭帝即位,燕王旦心怀不满,声称“我当为帝”,几次派人去长安刺探情况。霍光料到燕王旦会有异志,但不想把事情闹大,便褒赐燕王旦钱三千万,并增加封户。不料燕王旦更加气愤,联络中山哀王子刘长、齐孝王孙刘泽等密谋反叛,但机密泄露,刘泽等人被杀,霍光出于少帝刚立,不便杀其兄的考虑,没有将燕王旦处死,这使他又参与了与上官桀的谋反活动。

上官桀是与霍光共同辅政的大臣,他们之间有姻亲关系,霍光的女儿是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之妻,上官安贪图富贵,请求霍光将其5岁的女儿送进宫去,许配昭帝为后,霍光以其女年龄太小为由,没有同意。上官桀父子又请昭帝之姊鄂邑公主相助,主持上官安女与昭帝的婚事。事后,上官桀父子对鄂邑公主非常感激,又求霍光封鄂邑公主的男宠丁外人为侯,又被霍光拒绝。于是上官父子和鄂邑公主都对霍光不满。此时,早对霍光怀怨恨之心的燕王旦,还有因为子弟求官不得而不满霍光的桑弘羊便联合起来,共同反对霍光。

公元前80年,他们以燕王旦的名义上书昭帝,历数霍光擅自用权的数种罪行,并表示燕王欲到京城来保卫皇帝,防止奸臣作乱。此时14岁的汉昭帝已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不相信书中所言,便将信搁置起来,不予理睬。上官桀等人见上告不成,又设计让鄂邑公主置办酒席,宴请霍光,席间用伏兵杀掉他,并废昭帝,迎立燕王旦。不料机密泄露,霍光迅速将上官父子、桑弘羊、丁外人等诛杀,鄂邑公主和燕王旦自杀而死。这次政变被粉碎后,汉政权得到了巩固,霍光的声望进一步提高了,昭帝对他更加信任。

第三件事:废昌邑,立宣帝。

公元前74年,昭帝卒,没有后嗣,经大臣们计议,迎昌邑王刘贺为皇帝。刘贺在王国时就狂妄骄纵,行为没有节制,霍光见昌邑王是个无道之君,忧心忡忡,与丞相杨敞、大司农田延年等商议并上告皇太后,废掉仅当了27天皇帝的昌邑王,迎立武帝曾孙刘询为帝,是为宣帝。霍光这一“废昏立明”的举措,防止了西汉政治发生动乱,保证了社会正常发展。

宣帝刘询是武帝的废太子刘据之孙,刘据因巫蛊之祸被害时,刘询刚出生数月,被送到民间收养。昌邑王被废后,刘询继位,已18岁,仍由霍光辅政,宣帝下令一切政事首先要通过霍光。在为政方针上,他与霍光没有分歧,统治政策基本上是昭帝时代的继续。

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霍光主持朝政二十年,尽心竭力地辅佐昭宣二帝,排除了影响西汉政权发展的各种干扰,执行了武帝晚年“轮台诏令”的精神,促进了“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

轻徭薄赋是“昭宣中兴”的一大特色。为减轻农民负担,汉昭帝即位第二年(前85年)便“诏毋令民出今年田租”。这是自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以来第二次免除全国的田租。宣帝曾下令,禁止官吏“擅兴徭役”,不许增加农民的负担。

宣帝时,民族关系也得到了发展。在汉朝的帮助下,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呼韩邪特来长安朝见宣帝。为表示与汉的密切关系,他自言愿为汉家女婿,与汉和亲。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战争状态。此后50年间,北部边境安宁。

总之,昭宣时期,由于霍光的鼎力辅佐,推行了一系列安民措施,使西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受到历代史家的称赞。

元帝仁弱危机四起

西汉的历史,一般以宣、元之间为一界线,分为两期。宣帝是“中兴之帝”,维持了西汉平稳发展的局面,但从元帝开始,西汉开始衰落,所谓“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

元帝以后国势转衰,与元帝推行的治国政策有关。元帝名,是宣帝之子,公元前49年,宣帝死,他即位为帝。《汉书·元帝纪》说他“柔仁好儒”。他当太子时,与宣帝的一段对话,颇能反映他们父子的不同追求。刘对宣帝多用文法吏、采取严厉镇压的办法进行统治颇不以为然,当面对宣帝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霸是指法家的办法,用暴力和权术进行统治,王是指儒家的办法,从思想上进行统治。霸道、王道两手并用的统治术,在封建统治集团里有深远的影响。汉宣帝的话再次表明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实际推行的是儒法并用的统治政策。而元帝即位后,“颇改宣帝之政”,大力提倡儒学,一味宽仁,大量征用儒生执掌朝政,还重用中书宦官弘恭、石显等人,他们把持朝政,陷害忠良,如元帝的老师萧望之被他们诬告,含冤自杀;著名学者京房、待招贾捐之等人也被杀害。元帝仍执迷不悟,依然信任恭、显。正如刘向批评元帝在用人上,是“贤与不肖混淆,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

元帝时,自然灾害严重,皇族、贵戚、官僚和豪强地主依仗权势,大肆兼并土地,致使无数农民贫困破产,而集官僚、富商大贾、豪强地主于一体的大地主集团逐渐形成。为了生存,许多破产的农民沦为奴婢,也有的逃亡山林,结成起义队伍,反抗政府。

元帝统治期间,虽然恭行节俭,甚至“夙夜栗栗,惧不克任”,也曾多次诏令减民负担,但由于他仁弱好儒,“犹游不断”,致使奸佞弄权,朝政混乱,社会危机越发深重。

成哀腐败汉运已尽

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死,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成帝。成帝在位26年,他死后,其子刘欣即位,是为哀帝,哀帝在位6年。成哀时期,西汉的政治昏暗达到极点,是公认的“极乱”时代,汉朝国运已走到尽头。汉成帝自幼喜吃喝

玩乐,当皇帝后,更是沉湎于酒色犬马之中。他是有名的游乐皇帝,经常身穿便衣到宫外游玩,与市井小人混在一起,连公卿大臣都不知道他在哪里。

成帝还是好色之徒,花大量金钱建造“霄游宫”、“飞行殿”和“云雷宫”供自己淫乐。他宠爱歌伎赵飞燕,将她及其妹妹招入宫中,封为婕妤。后来,他又废掉许皇后,立赵飞燕为皇后,其妹为昭仪,整日流连后宫,不理朝政。

哀帝比成帝更加荒淫昏庸,他因纵欲过度,百病缠身,于是宠爱男色,仪貌秀美的董贤便成为他朝夕相处的伴侣。哀帝常与董贤同床共寝,一次睡觉,董贤的身体压着了哀帝的衣袖,哀帝想起身,但不忍惊醒董贤,竟剪断了自己的衣袖。

成哀时期,农民的生活困苦到了极点。哀帝时谏大夫龚胜指出,当时的社会状况是“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制度太奢,刑法太深,赋敛太重。”另一位大臣鲍宣则上书指出当时百姓“有七亡(七种损失)而无一得”,“有七死(七条死路)而无一生”,全面概括了自元帝以来人民遭受的苦难。“七亡”中主要有:“县官重责,更赋租税”、“贪吏并公,受取不已”、“苛吏徭役,失农桑时”等,“七死”中主要有:“酷吏殴杀”、“治狱深刻”、“怨陷亡辜”等,鲍宣还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公卿守相贪残成化之所致”。

面对西汉后期严重的土地问题和奴婢问题,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忧国之士纷纷寻找解决办法。哀帝时,大司马师丹提出了限田限奴婢的建议,主要内容是:王侯、公主、官吏占有土地以30顷为限;商人不得做官;诸王占奴婢以200人为限,列侯、公主以100人为限,官僚和一般地主以30人为限。这个方案虽然给了官僚地主极大优待,但是,还是遭到了把持朝政的权贵的反对,因为他们占有的田地和奴婢早已超过最高限,绝不会自愿放弃限额之外的奴婢和田产。哀帝对这一建议并没有支持,后来他竟一次赏赐董贤两千多顷土地,是限田最高额的近70倍,使限田限奴令成为一纸空文。

在政治腐败愈演愈烈、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一些人提出汉运将终,应该“易姓受命”的主张。究竟谁可取代刘姓天下呢?外戚王莽成为人们的希望。

王莽字巨君,是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倚仗这一裙带关系,王氏家族成员

把持了朝廷许多重要官职,为王莽代汉奠定了政治基础。哀帝死后,年仅9岁的平帝即位,王太后临朝,王莽以大将军大司马的身份把持了朝政。王莽执政后,采取一系列拉拢人心的办法,博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和拥护。在社会危机加深、统治者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人们对王莽寄予了希望,吏民为王莽上书颂其功德者竟达48万余人。这样,王莽终于在公元8年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

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辉煌业绩的西汉王朝终于走完了历史的行程。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5课 汉武帝“大一统”]岳麓版练习题[含答案解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岳麓版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第三篇第1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出现于( ) A、孔子创办私学时 B、秦朝统一后 C、汉武帝时期 D、隋朝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我国古代最高学府是( ) A、太学 B、郡学 C、国学 D、府学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是在( )? A、汉高祖在位时 B、文帝、景帝在位时 C?±‰?-|?????¨????—? D、汉元帝在位时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A、平定“七国之乱” B、恢复发展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西汉的主父偃曾建议汉武帝:“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这表明他提出此建议的真实目的是( )? A、主张推行分封制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施恩于诸侯子弟收买人心 D、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张角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 ①维护皇帝的权威 ②迎合诸侯“推私恩” 的要求 ③巩固统一 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8题【问答题】 观察下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孔子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其学说对后世有什么重大影响?2)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他要求统治者采用什么政治观念治理国家?3)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沉重打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4)汉武帝时期对儒家学派采取了什么政策?5)秦始皇、汉武帝对儒学态度截然相反,但现象的背后,也有着共同的目的。这个共同目的是什么? 【答案】: 【解析】:

学校历史学案-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

十三中七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攥写人:姜笛纂写日期:2011年2月19日使用人:使用日期:年月日课题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课时: 学习目标1:记住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名字 2:知道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基本史实 3:理解开元时代在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盛世形成的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开元盛世”难点:评价武则天 自学指导【预习导学】 称帝: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大权逐渐落在武则天手里。 改国号为___________ 女皇武则天政绩:武则天颇有政治才能,多方招揽人才,发现和提拔 了___________、宋璟等人。组织编写___________,颁发全国, 指导农业生产。多次下令减免___________,把土地开垦、 ___________情况作为考查地方官员的重要依据。 称帝:712年,李隆基当了皇帝。他就是唐玄宗。他统治前期 主要年号是___________ 政策:任用___________是开元年间用人的基本原则。他让才 干出众、敢直言进谏的姚崇、___________担任宰相;采取措 施发展生产。他鼓励扩大耕地面积,还号召___________;下“开元盛世”令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___________;按照唐太宗“_______” 的原则,废除了武则天时代的___________;倡导节俭。开元 初年出现了___________的好风气 “开元盛世”:经过唐玄宗的治理,不仅“__________________” 而且___________又有新的发展,开元年间唐朝进入_________ 时期。 4选1在正确下面划横线 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务 人们之所以基本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发展 是我国唯一的女皇帝 统治期间社会经济发展 唐太宗统治时期 武则天统治时期 “贞观之风一朝重振”是指唐中宗统治时期 唐玄宗统治时期

历史教案 最新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历史教案最新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三、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事业。“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这主要是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历史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汉武帝,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能否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是本课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而“大一统”的事业在汉初才基本上得以全面完成。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应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著效果的重要政策,理解这一政策的作用,有助于学习本课的重点问题。 教法建议 1.本课在具体授课时可着重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在巩固大一统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认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做法,使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2.“王莽改制”一目为小字,各地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思想:通过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政治方面的内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西汉何时建立?汉初的统治者为恢复发展经济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 西汉建于公元前202年,汉初的统治者如高祖刘邦、文帝、景帝等主要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时达到鼎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请一位同学朗读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有关汉武帝的哪些内容。 一、汉武帝的大一统 在讲课之前,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同步练习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同步练 习题 第二课“贞观之治” 知识点梳理: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用人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措施。 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轻徭薄赋; 民族关系上:坚决抵抗外族骚扰,加强国内民族的友好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用人方面:重用贤才,虚心纳谏。 因为推行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唐朝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了发展,由于唐太宗年号为“贞观”,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措施,被尊称为“天可汗”;他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实质上反映了他重视农业生产;他重用的人才有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因为他采取的种种措施,他被称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贞观之治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 文成公主入藏 世纪初,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他仰慕中

原文化,几次派使者到长安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传播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科技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注: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朝时期吐蕃是独立的政权,不是唐朝的一部分。 唐太宗步辇图 巩固练习: 小明将要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创立科举制度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庶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大伟大 B.认识到节俭的重要性 c.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想一想,促使唐太宗徐心纳谏、轻徭薄赋的主要原因是 A.隋亡之鉴 B.有自知之明c.爱民如子D.想树立威信 吐蕃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 A.可汗 B.赞普c.单于D.皇帝 下列能为我们深入了解与全面评价唐太宗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信息的文献是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1)

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本课通过四个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讲述西汉与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认识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明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时代特征。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两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汉代儒学思想与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1.重点:两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 2.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联系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第一幅是一带一路示意图,第二幅是汉武帝像。大家思考一下,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对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就是在汉武帝时期开辟的!而今天的一带一路就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那么,汉代时期的中国还有那些重大成就?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西汉是如何建立的?西汉建立之初的国家制度有何特征? 自主学习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图片情境 自主学习

西汉的历史演变

西汉的历史演变 汉代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又称东汉、后汉。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西汉共传十四帝,前后经历210年。 秦末年,项羽、刘邦拥立楚怀王与秦朝抗争。经过几年的征战,刘项军夺取天下,项羽废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于王侯数十人,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但刘邦并不甘心居于项羽之下,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人的帮助下,与项羽开展了长达四年多的「楚汉战争」。到前202年,在垓下之战时取得了对项羽的决定性胜利后,登临帝位,国号汉,定都长安,是为汉高帝。 汉朝各种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鉴于秦朝速亡,汉高祖废秦苛法,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减轻租赋徭役,令军吏士卒及流民各归本土,给予田宅。有军功的给予食邑封赏。又抑制富商大贾,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这样使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重新得到稳定,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为强大的汉朝盛世奠定基础。公元前159年,高祖薨,传位惠帝刘盈,但此时政权实际已掌握在汉高皇后吕雉的手中。吕后前后共掌权16年,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统治者之一。前183年,刘恒即位,是为文帝,他与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刘启都继续执行高祖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方针,减轻人民赋税,使汉帝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大增强,史家称这一阶段为“文景之治”。由于汉初大封诸侯王,地方

2019年精选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七十四篇

2019年精选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课后辅导练习 [含答案解析]第七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唐朝时期,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是( ) A、洛阳 B、扬州 C、长安 D、成都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有一次,唐玄宗召集县令进行考试,结果40多人因不合格而被罢官。这体现了他( ) A、打击地方权贵 B、宽以待人 C、整顿吏治 D、任人唯亲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同贞观时期相比( )

A、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B、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C、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D、国家政权更加稳固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檐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这几句诗反映出作者所处的时代( ) A、饮茶之风盛行 B、农耕技术有了发展 C、丝织技术高超 D、商业繁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 A、轻徭薄赋 B、重用人才 C、善于纳谏 D、减轻刑罚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历史老师以“唐朝对外关系”为主题,让学生课下搜集材料,李媛搜集到图中的两枚古钱币图,从该图中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二者都是圆形方孔钱 B、日本曾经隶属于唐朝 C、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D、钱币上都有汉字 【答案】: 【解析】: 第7题【问答题】 材料一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材料二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材料三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材料四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1) 材料一是哪次改革的内容?

2019届天津市南开区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2019年南开区高三基础训练(三模) 文综历史试题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历史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8页,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大禹治水,《诗经》赞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尚书》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左传》云:“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史记》中亦有记载:“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据此分析,下列的历史理解最准确的是 A.大禹治水是真实存在的B.无法断定大禹治水的真实性 C.《史记》的记载最可信D.题干中史料都属于口述史料 2.古代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 这些话反映的主要思想是 A.“和而不同”B.“民以食为天” C.“无为而治”D.“崇尚礼乐教化” 3.有学者指出,《郑和航海图》(即《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是明朝与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实写照,《蒙古山水地图》(又名《丝路山水地图》)手卷则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这两幅地图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郑和航海图》(局部)《丝路山水地图》(局部)A.朝贡贸易制度发展到顶峰B.中国人已经具有较丰富的地理知识 C.政府倡导对外开放的政策D.中西方之间海陆经济交流活动频繁4.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 A.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B.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 C.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D.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5.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解决了一个人统治国家的问题,但其后100余年间英国仍是被几十个大贵族通过议会进行统治。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宪政体制仍有待完善B.革命成果遭严重破坏 C.行政权尚未发生转移D.代议制机构形同虚设 6.1921年推行某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这种“退却” A.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措施B.明确了苏联建设的步骤和方向 C.不利于苏俄经济的快速恢复D.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7.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又被中国共产党人称为“革命的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在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具体主张中,最接近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思想是 A.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 C.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D.嘱咐“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8.李大钊在1920年说:社会主义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张太雷1921年指出:要“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恽代英1924年指出:“解决中国的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三、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

的突出特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事业。“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这主要是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历史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汉武帝,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能否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是本课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而“大一统”的事业在汉初才基本上得以全面完成。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应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著效果的重要政策,理解这一政策的作用,有助于学习本课的重点问题。 教法建议 1.本课在具体授课时可着重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在巩固大一统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优秀教案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2.认识汉武帝是汉朝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2.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3.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强化中央权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内容。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 【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 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 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 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 面。汉武帝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 呢?他的巩固措施有什么样的 影响? 自由讨论和回答。 激发兴趣,引 起求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 1.“推恩令”的实施 过渡:“文景之治”为汉武 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 了物质基础。 (1)汉武帝的生平 提出问题:汉武帝是一个怎 样的人? (2)王国问题 结合材料,说说汉武帝即位 时面临着什么困惑。 材料一:汉武帝的叔叔梁王 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 风。他还自造弓箭数万,府库的 “金银珠宝,多于京师”。 材料二:西汉前期形势(如 (1)汉武帝具 有雄才大略。 (2)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王国问题:汉 初分封的诸侯国势 力膨胀,威胁到了 中央集权。 激发兴趣,直 观形象,形成感性 的认识。 培养能力和 分析史料能力;培 养学生透过现象 看本质的能力,让 学生认识到解决 诸侯国问题的必要 性。

最新-七年级历史教案《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最新-七年级历史教案《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七年级历史教案《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本人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案《西汉的强盛和衰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三、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地位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事业。“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这主要是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历史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汉武帝,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其目标是为了

还原名人名言的真实含义,原来我们都错了

还原名人名言的真实含义,原来我们都错了。 1、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 原句:“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爱迪生想强调的是后面。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出自庄子的“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一向被尊为金科玉律。 原句:“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以有崖求无崖,殆哉矣。”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也就是说,庄子真正想表达的是:生命有限,不该没完没了地去追无限的知识。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一直被翻译为: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提倡愚民的理论根据。实际上,这句话是这样断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如果人民的素质高,就给他们自由宽松的环境;如果人民的素质不高,就要教化他们。这和孔子是倡导“有教无类”的思想相吻合。 不同的断句,大相径庭的意思。断章取义害死人啊。 4、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原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意思是:战士之间的约定,说要一起死。后面的两句是说,现在和我约定的人都走了,我怎么活啊?现在变成写夫妻关系的了。 5、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意思是:有人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说:“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也就是说,孔子反对“以德抱怨”。但是,由于被人曲解,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6、对牛弹琴 一般认为是指那个音乐家非常愚蠢。

人教版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堂小测卷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选择题 1.(2017怀柔区模拟)明皇李隆基“以姚崇、宋璟为相,廊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遂达臻全盛”。这里“明皇”所创造的治世是指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关键词“明皇李隆基、以姚崇、宋璟为相、全盛”,结合所学可知,明皇李隆基即唐玄宗。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所以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虽然留下了一块后人评说的无字碑,但人们仍然称赞其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请判断这人是()A. 隋文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可知,其含义是赞扬武则天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由此判断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结合所学知识,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故选C。 3.《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 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B. 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 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和武举制度 D. 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开创了“开元盛世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结合所学知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据此可知正是由于武则天统治时期,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因此人们基本肯定武则天的统治,B项符合题意;A项是后人对武则天的评价,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说法错误,唐玄宗前期的统治称“开元盛世”;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唐太宗在长安居住的宫殿很潮湿,很容易让他的气喘病复发,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这

“承敝易变”与西汉的强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26005396.html, “承敝易变”与西汉的强盛 作者:陈其泰 来源:《江汉论坛》2008年第07期 摘要:从高祖到武帝百余年间,前有汉初“承敝易变”,后有武帝“改制”,都是总结历史经验和客观时势变化而改变治国策略,因而卓有成效地推动西汉皇朝的上升和鼎盛。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正确的政治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有力杠杆。 关键词:汉高祖;陆贾;“承敝易变”;汉武帝;董仲舒;“改制”;西汉盛世 中图分类号:K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7-0104-03 一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克服障碍、向上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革旧规旧制、探求新路的过程。“改革”一词。似乎在近30年方才成为流行的观念,其实自觉地实行改革、变革不合理的旧制度的实践不仅出现很早、成效卓著,而且早已成为历史的通则,先哲们对于古代的改革思想、改革措施和改革成效,都曾十分重视,予以总结和记载。在先秦典籍中,《易传》就将勇于变革旧规、不断更新以实现进步提高到社会前进规律的高度来总结。故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革,水火相息,……其志不相得曰革。”先秦时代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勇于改革旧制、创立治国新规。因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在历史上留下显赫名声的,则有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赵国武灵王胡服骑射。这些体现历史前进规律的哲理总结和著名的“变法”事件,证明“改革”的观念形成很早,并且在政治领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汉朝代秦而起,历史的演进出现了新的更大机遇,汉代思想家、政治家发扬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因时而变,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出并制定出有效的“改革”措施,并且凭借国家更大规模统一所提供的广阔舞台,取得了超越前古的辉煌成就,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盛大的皇朝,留下了赫赫功业和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因此,有关“承敝易变”、“改制”与西汉盛世的出现二者的关系,实为史学研究中一个极有意义的课题,本文主要对汉初的“承敝易变”和武帝的“改制”如何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谈点粗浅认识。以期引起同好者的注意。 二

汉武帝的个人生平介绍

汉武帝的个人生平介绍 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帝王的,这些地王能够带领着自己的朝代走向一个非常巅峰的时期,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中国的各个朝代当中评价都是非常高的,也有很多地王都是也他为榜样来治理自己的国家的,当然也有一些帝王,他们本身做出的成绩非常的高的,但是他们也是做出了一些非常坏的事情,让他们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的困难的。比如我今天说的汉武帝,可以说就是一个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地帝王。以下是WTT 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汉武帝的评价1 对汉武帝刘彻这一独裁者的功罪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盖棺论定的问题了,而是要不要鞭尸,什么时候鞭尸的问题? 即便是在封建王朝,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士大夫和历史学家基于朴素的民本思想,对于汉武帝刘彻之鞭挞可谓是不遗余力,前仆后继。 在汉武帝刘彻去世的几年后,西汉朝廷下令该不该为纪念他创作庙乐而展开讨论。 在一片的颂歌声中,主管太后宫的长信少府夏侯胜挺身而出,上书坚决反对--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汉书·卷75夏侯胜传》 汉武帝的评价2 夏侯胜身居高位,如果闭口不言,他当然可以长保富贵,而不至于身陷牢狱之中。 可是,作为与汉武帝刘彻生活于同一时代的人,他本乎于朴素之良知,将汉武帝时代人民真实的惨状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千载之下,我们感激他的直言。 如果没有他的直言,后世之帝王不以此为惕警,那么人民的苦难永无穷期。在撬开汉武帝刘彻的棺材板上,夏侯胜的力量当然是无比的微小,然而毕竟是撬开了。 随着西汉王朝进入了晚期,对于刘彻的评价官方几乎已经达成了客观的共识-- 孝武皇帝元狩六年,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乃探平城之事,录冒顿以来数为边害,厉兵马,因富民以攘服之。 西连诸国至于安息,东过碣石以玄菟、乐浪为郡,北却匈奴万里,更起营塞,制南海以为八郡,则天下断狱万数,民赋数百,造盐、铁、酒榷之利以佐用度,犹不能足。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读后感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读后感 导读: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读后感(一) 窦婴实际上是在元光四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元光四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被处死的。那么窦婴之死,是武帝初年非常重大的一个事件。因为汉武帝初年第一个被杀的宰相就是窦婴。到底他的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这一集做一点分析。 先讲第一个原因,窦婴之死的原因非常多。第一个原因,是窦婴自身的原因,窦婴自身的因素呢,最重要的,也就是第一条,就是受灌夫的拖累。因为在田蚡婚宴上,灌夫借酒劲指桑骂槐骂田蚡,结果导致自己被抓。这件事情发生以后,灌夫可以说是危在旦夕,窦婴就挺身而出去营救,所以被灌夫拖累,这是窦婴之死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遗诏事件。在东朝廷辩后,事情虽然不了了之,但王太后用绝食要挟汉武帝把窦婴下狱,窦婴为了救自己,这才拿出了景帝遗诏,但皇宫中却没有副本,这样,窦婴就因为景帝遗诏罪被杀。 那么,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窦婴最终被杀呢?首先,田蚡有责任,窦婴最后被杀跟田蚡的关系很大,东朝廷辩的时候,他公开地说窦婴谋反,这是很恶毒的。 其次,大臣们有没有责任呢?大臣们的“失语”,是慑于太后的威势,大臣们不敢说话,也有责任,但是大臣们很无奈。再次,王太后在窦婴之死的问题上有很大的责任,在东朝廷辩的时候,大臣们为

什么“失语”呢?是因为太后的权势啊,而最后她又拒绝吃饭,用绝食,要挟、威胁汉武帝,所以她有很大的责任。最后一个人,汉武帝。在窦婴之死中间,汉武帝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汉武帝是同情窦婴的,但是他最后处死了窦婴,汉武帝是恨他的舅舅田蚡的,但是他却重用了田蚡,所以汉武帝,他的冷酷跟自私,也是导致窦婴最终被杀的重要原因。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读后感(二) 今天开始休假,在开车回老家的路上听《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其中我觉得很值得思考和学习的观点有: 情商低,好运也无法长久- 王娡和栗姬 栗姬无疑曾经是个好运的女人,年轻貌美的时候就交给汉景帝,深得宠爱,又在薄皇后无子无宠的情况下,生下的黄长子被立为太子。看起来她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她的心里也一定是这样想的,再加上她单纯,幼稚,没有什么心机和政治头脑,于是为了吃醋而对常给老公进献美女的长公主冷漠,为了吃醋在皇帝病重托付的时候出言不逊。 运气好的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以为自己会一直幸运,因为自己的幸运不会被别人抢走。而运气不好的人往往从更卑微的处境起步,但是更懂得筹划与经营;运气不好的人也更懂得舍弃可以不计较的,专注努力抓住最关键的。王娡就是很会经营,她是在生下一个孩子之后离婚改嫁,嫁给了汉景帝,生活的阅历一定已经给了她超过栗姬的成熟和智慧,有着一种与单薄的年轻貌美不同的成熟魅力。王美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测试 带答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基础训练 1.(2019·北京期中)下图是七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错误,请你帮同学找一找() 政权名称:唐朝 建立时间:618年 创建者:李渊 都城:咸阳 A.政权名称B.建立时间 C.创建者D.都城 2.(2019·湖北荆州期末)唐太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源自对下列哪一事件的深思() A.春秋诸侯争霸B.隋朝暴政而亡 C.汉末军阀割据D.魏晋北民南移 3.(2019·山东聊城期中)贞观初,唐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为此,唐太宗()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4.(2019·安徽蚌埠期末)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下列与他有关的是() ①“房谋杜断”②魏征进谏③完善三省六部制④“开元盛世”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下列能为我们深入了解与全面评价唐太宗提供丰富和有效信息的文献是()

6.(2019·江西南昌期中)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即位时年龄最大、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以下关于武则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武则天建立了唐朝 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C.武则天通过玄武门之变做了皇帝 D.武则天是唐太宗的皇后 7.(2019·江西南昌期中)王谠在《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留心理道”的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 C.唐中宗D.唐玄宗 8.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治国措施中的共同点是() A.抗击匈奴B.开凿大运河 C.创立考试选官制度D.重用人才 9.(2019·山东安丘期中)英国史学家赫·乔·韦尔斯说:“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播,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得那样鲜明。”以下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①“文景之治”②“贞观之治”③武则天的统治④“开元盛世”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王朝,哪个朝代更强盛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王朝,哪个朝代更强盛? 首先,在本文开篇作者要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真正称得上盛世的好像也没有几个,也就是那么几个吧,如果以李世民所缔造的大唐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的各种软硬件(综合标准)作为一个参照系的话,那么这样的盛世可能更少,大概就是三个吧。那么什么是盛世呢?这个好像没有一个统一的涵义或者说名词解释,因为每个人心中的盛世是不一样的,基于他的立场和认知度的不同,盛世这个名词也像世界级文学大师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一样千变万化,莫衷一是。当然,任何事物都会有它的基本内核和要素,即使是“各花入各眼”的美女,也起码有“樱桃嘴、丹凤眼、高挑个”之美目靓兮不嗔自娇的一些基本“软硬件”,所以说盛世也绝对是会有自己的一套过硬的综合指标,以下,我们将综合一些现成资料加以诠释,扩大一下知识面吧。“盛世”是近些年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名词,类似于我们在网上常说的所谓“热词”。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特殊时期。各个盛世都具有并需要以下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而有些人甚至还具体到,“盛世”就国内而言,是指领土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对外则周边没有足以威胁

国家安全的敌对势力。曾在某些论坛看到过一些网友关于“盛世”的探讨,他们开列了关于盛世的五大条件:1、是否实力强于周围各国?至少有能力保护自己国家的安全。一个需要给其他国家进贡的国家是不能算做盛世的;2、是否统一?一个分裂的国家不能算是盛世;3、吏治是否清明?一个贪官遍地的国家不能算是盛世;4、人民生活是否幸福安定?社会道德是否比较高。一个社会治安恶化、盗匪成群、道德低下的国家不能算是盛世;5、社会是否开放,思想是否开明,族群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文化是否发达。总而言之,盛世必须是满足社会和谐安定、政治清明民主、经济文化发达、军事外交强大等要素的朝代。根据上述的硬性指标,于是有人总结出了中国历史上出现过12个盛世(也有说是14个的),分别是:一、周朝成康之治(前约1017年—前961年);二、西汉文景之治(前180—前140年);三、东汉光武中兴(公元25年——公元57年);四、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之治(公元424-453年);五、隋朝开皇之治(公元581年——公元604年);六、唐朝贞观之治(公元627年——公元649年);七、唐朝开元盛世(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八、五代十国后唐长兴之治(公元867-875年);九、北宋咸平之治(公元968—1022年);十、明朝永乐盛世(公元1360—1424年);十一、明朝仁宣之治(1378—1435年);十二、清朝康乾盛世(公元1661年——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还原真实的汉武帝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还原真实的汉武帝——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案例 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三中学白金双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还原真实的汉武帝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案例 一、引言 随着教学课程和方法的改变,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过去的教学以老师的灌输式教和学生的强迫性学为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新时代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优良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旧有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因而历史教学也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培养具有自主性、创新性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二、问题的提出 历史人物的评价一直是历史课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电视和电影普及的今天,这些影视节目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一些古装剧,会给学生一个误导,把历史剧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因而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造成困难。过去的教学方式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最后做出评价,这样的传授方式的效果是很有限的,学生过后就会忘记,而且起不到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比如对汉武帝的评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教学时我就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整体安排 (一)课前安排 为教学需求,我以座位为依据,把全班学生分成4组。 第1组,查找有关汉武帝的资料(通过书本、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途径查找),查找完毕后本组学生把汉武帝的故事用历史话剧编练出来。 第2组,查找整理资料,从正面评价汉武帝。 第3组,查找整理资料,从反面评价汉武帝。 第4组,在2、3两组评价汉武帝的基础上,结合第1组的表演,论证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二)课堂安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