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注释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注释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注释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注释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注释 《梦游天姥吟留别 》 作者: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⑸盍仲饩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解】: (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后世版 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 公》。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

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选自《李太白全集》。唐玄宗天宝三年(744), 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 游会稽 (绍兴, 越州) , 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 留给在东鲁的朋友, 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 去人不远。 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 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实在。难 求:难以寻访。 (3)越人:指浙江绍兴一带的人,春秋五霸的越国首都,也是魏晋第一大 都会。 (4)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 (5)天横:遮住天空。横,遮断 。 (6)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天台 (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 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四万八千 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 (7)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拜倒在它 的东南面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低了。 (8)因之:因,依据。之,指代前段越人的话。 (9)镜湖:绍兴城北镜湖新区。 (10)剡溪:水名,在浙江嵊州南面。 (11)谢公:指魏晋绍兴贵族兼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他游天姥山 时,曾在剡溪居住。 (12)渌:清 (13)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14) 谢公屐: 谢灵运 (穿的那种) 木屐. 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 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 (15)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16)升起的太阳。 (17)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 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 着它叫。 (18)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得天色已经晚了。.暝, 天黑、夜晚。 (19)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 泉”就是“岩泉殷”。殷,形容声音大。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20)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21)青青:黑沉沉的。 (22)列缺:指闪电。 (23)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 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24)青冥:青天。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到过 蓬莱仙境的人说,那里“黄金银为宫阙”。 (25)金银台: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26)云之君:本指云神,这里泛指神仙。 (27)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回,回旋、运转。 (28)恍:恍然,猛然。 (29)觉:醒。 (30)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 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31)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3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 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 通“需”。 (33)摧眉折腰:摧眉,即低眉。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陶渊明 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韵译】: 海上来客,谈起东海仙山瀛洲, 说它在烟涛浩渺中,实难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 尽管云霞或明或暗,间或可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象横卧天际, 高超五岳遮盖赤城,其势无比。 天台山,传说高达四万八千丈, 面对天姥山,象拜倒东南偶下。 我想游天姥,因而梦游了吴越。 一夜飞越,梦里见到镜湖明月。 明月清辉,把我身影映在湖里, 不久又把我的身影,送到剡溪。 当年谢灵运的住处,至今犹在, 清波荡漾猿猴长啼,景致凄凄。 我脚穿着,谢灵运的登山木屐, 攀登峻峭峰峦,如上青天云梯。 在云间的山腰,可见东海日出,

身体悬在半空,可听天鸡鸣啼。 山中尽是跹遥道路千回万转, 迷恋倚石赏花,忽觉天色已晚。 熊吼声龙吟声,在岩泉间震响, 深林为之惊ⅲ峰峦火之抖颤。 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 水波淡淡荡漾,湖面腾起云烟。 闪电划破长空,一声惊雷巨响, 山丘峰峦,仿佛突然崩裂倒塌。 神仙石府的石门, 在隆隆声中打开。 洞里天空青暝暝,望不到边际, 日月交相辉映,照耀着金银台。 云神们以彩虹为衣,以风作马, 他们踩踏祥云,纷纷飘然而下。 老虎奏起琴瑟,鸾鸟拉着车驾, 仙人翩翩起舞,列队纵横如麻。 忽然令人胆颤,不由魂飞魄散, 恍恍惚惚惊醒,不免惋惜长叹。 醒来时看见的,身边唯有枕席, 方才美丽烟霞,已经无影无迹。 世间行乐之事,实在如同梦幻, 万事从古都象,东去流水一般。 我与诸君作别,不知何时回还? 暂且放养白鹿,在那青崖之间, 要走随即骑去,访问名川大山。 我岂能低头弯腰,去事奉权贵, 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译文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绍兴 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 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 连着天际, 横向天外。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 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高一万 (一万为正确版本, 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 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 湖水荡漾, 猿猴清啼。 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 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 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

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 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 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 雷声轰鸣, 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 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 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 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 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 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与君 分别何时才能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 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 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这两句是诗人从梦境惊醒之后, 回到现实世界中来的感慨: 世间的功名利禄, 生活乐趣,不过是过眼烟云,如同梦幻一样,古往今来世间的万事万物像流水一 样一去不复返。 诗人把一切都看透了, 看穿了, 一切都无所谓, 一切都无需计较。 这说明他在官场受打击之后,有一种超脱的思想,这两句正说明了这种意境。 句 解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海上来的人,谈起东海仙山瀛洲,说它在烟雾波涛中,朦胧缥缈,实在很难 寻访。 越地的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 在云霞中时隐时现, 有时尚可见到。 “瀛洲” 是一座仙山,传说东海上共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诗人把它和天姥山并 提,这是以虚衬实,使天姥山显得神秘,近乎仙境。瀛洲虽是人们向往、寻求的 仙境,但终究没有人能见到。而越中的天姥山,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如仙境般 美好,这里暗含着诗人对它的向往之情。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更掩蔽了赤城 山。与它邻近的天台山,高达四万八千丈,而对着天姥山,就像要向东南倾斜拜 倒一样。 诗人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 把天姥山高峻挺拔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先是与 天相衬,再与其他的山相比。“赤城”,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 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故得名。“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与天姥山 相对,实际上天台山要更高一些。天姥山虽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无论气势还是名 气,都不如五岳,但诗人偏不遵照真实的逻辑,而是极力夸饰。显然,这是他想 象中的天姥山,是他心中奇山峻岭的幻影。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天姥山是那样的如仙似幻,气势不凡,诗人动了寻游的念头。他说:根据越 人的讲述,我在梦中到达了吴越;一夜之间,我飞过月下的镜湖;月光将我的身 影映照在湖中,又把我送到了剡溪。 天清月朗,诗人飘飞在天,从空中下望,只见湖水明澄,明月辉映,身影飘 飘,梦中的诗人不正像一位御风而飞的仙人吗?这梦游不正是一次仙游吗? “镜湖”又名鉴湖,因波平如镜,故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梦游的目标 是天姥山, 镜湖只是路过, 所以说是“飞度”。 到达剡溪时, 也就到了天姥山前。 “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公”,指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谢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 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 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装有可活动的 木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以便于走山路。 诗人看到,当年谢灵运住过的地方,至今还在,只见清波荡漾,不时听传来 猿猴凄清的长啼。他脚穿着谢灵运发明的木屐,开始登山了。那山道又高又陡, 人就像攀登在伸入青云间的梯子一样。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 岩泉, 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诗人在悬崖半山间见到东海日出,又听到空中天鸡鸣啼。《述异记》:“东 南有桃都山,山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 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而鸣。”在这一片曙色中,诗人已经接近仙境了。 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诗人迷恋山花, 倚石观赏,忽然发觉天色已晚。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景物一步步变换,梦 境一步步展开,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登上山后,诗人看到海日升空,听到 天鸡高唱,本是黎明景色;却又忽觉暮色降临,晨昏之变,何其倏忽!至于千岩 万转,道路不定,山花烂漫,则又何其迷离恍惚。 正当诗人沉醉其间时,忽然听到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声音大得可怕,不但 震动岩泉,而且使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慄,层层山峰也为之惊惧。这时候,天色也 变了,只见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水波荡漾,湖面腾起云烟。这样的场 景,让人惊惧,叫人不安,预示着有什么事将要发生。 “殷”, 盛大, 此作动词, 兼有充满之义。 “层巅”, 层叠的山峰。 “澹澹”, 水波淡荡状。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

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 麻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山丘峰峦崩裂 倒塌。仙人洞府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打开。“列缺”,就是闪电。“洞天”, 道家称神仙所居之处。这里作者连用四个四言短句,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 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 诗人向洞中望去, 青天浩荡深远, 怎么也望不到底。 令人惊奇的是,太阳和月亮交相辉映,一同照耀着神仙居住的金银台。云中的神 仙纷纷从天而下,他们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以风为马,飘然而行。那场面真是壮 观啊,只见老虎弹着琴瑟,鸾鸟拉着车驾,仙人成群列队,纵横如麻。 “金银台”,传说中神仙居处。“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云神,这 里泛指乘云而下的神仙。 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 这里除了有诗人长 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 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宫廷生活的印迹。 天门打开以前,情景昏暗恍惚,响声惊天动地;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光辉灿 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 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 最高点,诗人的想象真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使人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 界。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 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忽然间,诗人感到心惊魄动,从迷离恍惚中一下子惊醒,神仙世界消失得无 影无踪,他不免深深叹息。“恍”,觉醒貌。“嗟”,叹。梦幻中的仙境,景色 奇美,场面宏大,气氛浓烈,感情炽热。但是好梦不长,诗在梦幻的最高点忽然 收住,急转直下,回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 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 诗人醒来时只见到身边的枕席, 此前烟霞缭绕的仙境全已消失, 不禁触景生 情,感慨万分:世上行乐之事也同梦游一样,是那样的虚幻;自古以来人间万事 就如同东流之水, 一去不返。 这一深沉感慨中不知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 他似乎已看破红尘。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末段因梦而悟,归到“留别”,表明绝意仕途、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 愿望。他说:我与诸君作别,不知何时回还?我且放任白鹿行走于青崖之间,从

容骑着它去访寻名山;我怎能低眉弯腰去侍奉权贵,使我不得开心欢颜! “白鹿”, 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 “折腰”, 语出自东晋陶渊明, 他说“岂 能为五斗米, 折腰向乡里小儿”, 于是辞去官职, 归向田园。 李白此诗最后两句, 似乎来得很突然。这是有缘由的。诗人在长安只是被当作侍应文人,参与朝政的 壮志始终难酬,因而抑郁不平,加之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权贵们对他不断地攻 击和排挤,故在诗中吐发愤懑之情。 评 解 诗题中已点明“梦游天姥”之意, 但天姥山实际上只不过是小山一座, 诗人 为什么要把它写得那样高,高过五岳,甚至与天相接,横跨天宇?固然,这是诗 人的幻想和夸张, 但诗人借梦游而夸张其辞, 其目的何在?诗题中又有“留别” 二字,却并无抒写离怀之意,倒是用十分之八九的篇幅去写恍惚迷离的梦境,这 又是为什么呢? 著《唐诗 解》的明人唐汝询说:“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也有人 认为,此诗是留别述情,借述梦而意欲访道求仙,追求光明的世界,并以梦中的 仙境为自由、快乐的象征。但诗中梦游一段分明有许多可惊可怖的景象。它开始 使人无限神往,初登山时也令人心旷神怡,及至山中时就不完全是赏心乐事了, 甚至使人感到阴森恐怖。有人以为,这是在对光明的追求中,伴随着的焦躁与不 安,是诗人在访仙求道中被暂时压抑下的悲愤在梦中的反弹。 清代诗人陈沆的解释独出一辙,他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 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 之什。” 由此理解,或可释疑。李白在长安的经历,他自己在《留别广陵诸公》一诗 中称之为“攀龙忽堕天”。因事干朝政,语涉禁忌,他不能直书其事,因此不能 不借助比兴以言志。诗人借天姥象征朝廷,借梦游象征在长安的经历。入朝从政 是他一生的梦想,然而一旦置身朝中,他既有所幻想,又颇感迷惑与失望,乃至 悚然可怖。等到离开长安,恍然如梦惊醒。故嗟叹不已,既感慨惋惜,又觉无可 奈何,只好自我排遣。由此看来,“留别”一词既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 “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 ,在旧体诗中是比较少受格律约束的一种。李白很善于写七言古诗,大概是 由于此诗体流畅自然的特点, 更适合于表现他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奇谲的想象 力、 高度的夸张和对比手法, 是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句法的变化也极富创造性。 全诗以七言为主,杂以四言、五言、六言、九言,并参用骚体和辞赋,既灵活多 变,又浑然一体,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穿,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

短,节拍有急有缓,“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




高考语文必修《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考语文必修《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高考语文必修《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高考语文必修《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

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

蜀道难原文对照翻译知识分享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 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 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迴川。连高飞的黄鹤也 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 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

不可攀。 蜀道,实在难以登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 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 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 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作者: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为、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多),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多),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已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已,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期明也。 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问题学了,大的问题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阿谀奉承。”哎!求师风尚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 cháng )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之些人,其贤不及孔子。 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坚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用来传授知识、学业,解释疑惑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惑始终无法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向他学习;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知识也比我早,我向他学习。我学习的是知识,哪里要知道他们生在我前面还是后面呢?因此不论贵贱、大小,知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困难啊!古代的圣人,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从师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难道都出在这里吗?(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却以拜师学习为耻。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授孩子念书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知识解答疑难的。读书不知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前者)去请教老师,有的人(后者)却不去,小的学习了,大的丢弃了,我看不出这他们的高明。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一说到“老师”、“弟子”这样的话,就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就说:“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相仿,懂得知识相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阿谀。”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之不能恢复可想而知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看不起,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当我老师的。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懂得知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原文及翻译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 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 吾后,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 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蜀道难文言文翻译

蜀道难文言文翻译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下面是,请参考! 蜀道难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一作:也如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译文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师说原文注释翻译及作者介绍

《师说》 [唐]韩愈 【作者简介】 选自《诲学说》。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永(今属江西省)人。天圣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 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27)乐师(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士大夫之族(31),曰师曰弟子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 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是故弟子不必(4 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学于余。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 【字词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受,同“授”。 3)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4)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5)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6)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

(完整word版)高二语文第11课(上册)师说原文及注释翻译

高二语文第11课(上册) 师说原文及注释翻 译 师说创作背景: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 师说中心思想: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1]必有师。师者[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3],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4],终不解矣。生乎吾前[5],其闻[6]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10]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12],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8]。是故

圣益圣[19],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焉,惑矣[21]。彼童子之师[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25],或不焉,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7]乐师百工[28]之人,不耻相师[29]。士大夫之族[30],曰师曰弟子云者[31],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2]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33],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34]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5]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 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45],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习之,不拘于时[50],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51],作《师说》以贻[52]之。 师说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统一标准板)

《师说》愈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愈。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省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吏部。谥号“文”,又称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学习先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文体知识】 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行对译】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 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同“授”,传授。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生乎吾前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乎,相当于“于”。 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 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 ⑥闻:知道,懂得。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以之为师。 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

李白《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李白《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噫吁嚱!,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解 1、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古蜀国国王。古代的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公元前三一六),始与中原相通。 2、太白:山名,又名太乙山,秦岭主峰,在今陕西周至、太白县一带。旧说因其冬夏积雪,故名。太白山在当进京城长安之西,故云“西当太白”。 3、鸟道:极言山路险窄,仅能容鸟飞过。 4、地崩句:相传秦惠王嫁五美女与蜀,蜀遣五个力士迎之,回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五人引其尾使出;结果山崩,五人皆被压死,五女上山化为石。 5、六龙回日:相传太阳神乘车,羲和驾六龙而驶之。此指高标

师说原文和译文翻译

《师说》原文和译文(翻译)《师说》原文和译文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页

1 第 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 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

师说原文、注解及翻译

师说原文及翻译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高中语文《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蜀道难 李白唐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一作:也若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翻译: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高峻无路只有飞鸟可通行,此山可以直通峨眉山巅。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开山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 蜀中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 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只得坐下来抚着胸口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茂密树丛之间。 月夜又听到杜鹃凄凉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令人愁思绵绵无穷尽!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使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飞流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人教语文必修三原文翻译师说

3.11 师说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原文: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

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乎谄媚。”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原文: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统一标准板)

《师说》韩愈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行对译】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 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同“授”,传授。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生乎吾前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乎,相当于“于”。 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 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 ⑥闻:知道,懂得。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以之为师。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 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了解。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义。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doc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 你读过《师说》这篇文章吗?它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作品。以下是的我为大家整理的“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原文: 作者:韩愈【唐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注释: [1]之:结构助词,的。学者:求学的人。 [5]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 [6]人非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明之的人。 [7]其为惑也题。 [8]

师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受,同“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 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⑩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 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受,同“授”。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 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 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字词注释】 (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