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BIIM的新华小学综合楼技术标编制毕业论文

基于BIIM的新华小学综合楼技术标编制毕业论文

基于BIIM的新华小学综合楼技术标编制毕业论文
基于BIIM的新华小学综合楼技术标编制毕业论文

基于BIIM的新华小学综合楼技术标编制毕业论文

目录

引言 (1)

1、工程概况和BIM概述 (2)

1.1工程概况 (2)

1.2任务分工 (2)

1.3 BIM概述及其特点 (3)

1.4课题意义 (5)

2、小组任务概述 (6)

2.1 Revit建模 (6)

2.2土建建模 (8)

2.3 场布的编制 (13)

2.4模板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编制 (18)

2.5 施工进度计划编制 (20)

2.6 BIM5D施工动画模拟 (22)

3、个人成果汇报 (25)

3.1 Revit建模 (25)

3.2 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 (26)

3.3施工组织保障措施: (37)

4、结语 (37)

附录 (39)

参考文献 (40)

致谢 (41)

引言

随着BIM技术在建筑行业领域应用的不断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能以三维模型呈现建筑物的模拟施工过程,直观形象,可在设计阶段采用,进行各专业间的协同设计,可减少后期的设计变更工程。由于BIM软件赋予建筑构件属性信息,现阶段越来越多业人士将3D模型与时间维度相关联,即4D模型,得到工程施工模拟过程,且在评标过程中,招投标工作日益专业化和规化,业主和招标单位对技术标的编制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于国际工程,专家们通过4D模型,能很快了解投标单位采用的技术安排,从而对投标单位的施工经验和实力做出初步评估。同时,技术标的质量在一定层面上代表了投标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实力。鉴于此,本文以新华小学综合楼工程为例,通过Revit软件和广联达 BIM系列软件进行实体建模;进度计划编制;脚手架专项方案设计;施工现场布置;BIM5D呈现,完成一份基于BIM的工程技术标编制。

1、工程概况和BIM概述

1.1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新华小学综合楼

建设单位: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7035.88平方米,办公楼5478.5平方米,食堂1557.38平方米。建筑基地面积3600平方米。

建筑层数、高度:办公楼3层,食堂1层;建筑高度:办公楼11.9米。

建筑工程为1级,耐火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1.2任务分工

小组任务分工见下表1.1

表1.1

1.3 BIM概述及其特点

1.3.1什么是BIM

BIM: 指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lding )

起源:BIM 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制造行业集CAD 、CAM 于一体的计算机

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理念和基于产品数据管理PDM 与STEP 标准的产品信息模型。

自从1975年,美国的ChuckEastman提出了建筑物计算机模拟系统(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BDS)的概念以来,建筑信息模型既BIM技术的理念有着迅速的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概念最开始在美国得以推广应用,随后欧洲、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得到了积极的推广。

引用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对BIM的定义,BIM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1.BIM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

2.BIM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为该设施从建设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

3.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

1.3.2 BIM的特点

1. 模型信息的完备性。

除了对工程对象进行3D 几何信息和拓扑关系的描述,还包括完整的工程信息描述,如对象名称、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工程性能等设计信息;施工工序、进度、成本、质量以及人力、机械、材料资源等施工信息;工程安全性能、材料耐久性能等维护信息;对象之间的工程逻辑关系等

2. 模型信息的关联性

信息模型中的对象是可识别且相互关联的,系统能够对模型的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生成相应的图形和文档。如果模型中的某个对象发生变化,与之关联的所有对象都会随之更新,以保持模型的完整性和健壮性。

3. 模型信息的一致性

在建筑生命期的不同阶段模型信息是一致的,同一信息无需重复输入,而且信息模型能够自动演化,模型对象在不同阶段可以简单地进行修改和扩展而无需重新创建,避免了信息不一致的错误。

1.3.4 BIM应用现状

美国是较早启动建筑业信息化研究的国家,BIM研究与应用都走在世界前列。根据McGraw Hill 的调研。2012年工程建设行业采用BIM的比例从2007年的28%增长到2012年的71%。其中74%的承包商已经在实施BIM了,超过了建造师(70%)及机电工程师(67%)。

2011年,新加坡BCA与一些政府部门合作确立了示项目。BCA将强制要求提交建筑BIM模型(2013年起)、结构与机电BIM模型(2014年起),并且最终在2015年前实现所有建筑面积大于5000平方米的项目都必须提交BIM模型目标。BCA于2010年成立了一个600万新币的BIM基金项目,鼓励新加坡的大学开设BIM课程、为毕业学生组织密集的BIM培训课程、为行业专业人士建立了BIM专业学位。

香港房屋署自2006年起,已率先试用建筑信息模型。为了成功地推行BIM,香港房屋署自行订立BIM标准、用户指南、组建资料库等设计指南和标准。这些资料有效地为模型建立、管理档案,已经用户之间的沟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9年11月,香港房屋署发布了BIM应用标准。预计在2014-2015年BIM技术将覆盖香港房屋署的所有项目。

早在2007年,大学与Autodesk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重点研究建筑信息模型(BIM)及动态工程模型设计。2009年,大学土木工程系成立了“工程信息仿真与管理研究中心”,并与淡江大学工程法律研究发展中心合作出版了《工程项目应用建筑信息模型之契约模板》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土木系也于2011年成立了工程资讯整合与模拟(BIM)研究中心。

2011年5月,我国住建部发布了《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2012年1月,住建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宣告了中国BIM标准制定工作的正式启动。前期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在BIM的科研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如清华大学通过研究,参考NBIMS,结合调研提出了中国建筑信息模型标准框架(CBIMS)。随着企业各界对BIM的重视,对大学的BIM人才培养需求渐起,部分院校成立了BIM方向的工程硕士的培养。

我国的BIM应用虽然刚刚起步,但发展速度很快,许多企业有了非常强烈的BIM意识,出现了一批BIM应用的标杆项目,同时,BIM的发展也逐渐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动。

1.3.5 BIM的价值及作用

1. 解决当前建筑领域信息化的瓶颈问题

建立单一工程数据源;推动现代CAD 技术的应用;促进建筑生命期管理,实现建筑生命期各阶段的工程性能、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的集成化管理,对建设项目生命期总成本、能源消耗、环境影响等进行分析、预测和控制。

2. 用于工程设计

实现三维设计;实现不同专业设计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虚拟设计和智能设计,实现设计碰撞检测、能耗分析、成本预测等。

3. 用于施工及管理

实现集成项目交付IPD(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 )管理;实现动态、集成和可视化的4D 施工管理:将建筑物及施工现场3D 模型与施工进度相,并与施工资源和场地布置信息集成一体,建立4D 施工信息模型。实现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工程进度、人力、材料、设备、成本和场地布置的动态集成管理及施工过程的可视化模拟。

实现项目各参与方协同工作:项目各参与方信息共享,基于网络实现文档、图档和视档的提交、审核、审批及利用。项目各参与方通过网络协同工作,进行工程洽商、协调,实现施工质量、安全、成本和进度的管理和监控。

实现虚拟施工:在计算机上执行建造过程,虚拟模型可在实际建造之前对工程项目的功能及可建造性等潜在问题进行预测,包括施工方法实验、施工过程模拟及施工方案优化等。

1.4课题意义

1.4.1 理论意义

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在施工前将建筑在电脑里模拟建造一遍,在施工前提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基于BIM技术实现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伴随着BIM技术在全球围建筑业领域的广泛推广,业陡增的BIM人才需求,迫使高校建筑类专业的BIM教育必须行动起来,以保证建筑工程专业BI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