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040102)培养方案 .doc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040102)培养方案 .doc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040102)培养方案 .doc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040102)培养方案 .doc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040102)培养方案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Physics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和宽广而系统深入的教育学和物理教学论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教育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物理教育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硕士应达到的要求:

(1)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

(2)具有项目组织综合能力和团队工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公关能力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3)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4)广泛获取各类相关知识,对科技发展具有敏感性。

(5)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能流利阅读专业文献,有较好的听说写译综合技能。

5、主要学习内容: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学物理改革与发展研究、物理教学研究、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教育测量与统计、专业英语等。主要就业去向:大专院校物理教学与科研人员、中学物理教师以及教育相关部门工作人员。

二、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术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培养年限总长不超过5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与导师

1、大学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该研究方向包括大学普通物理学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粒子物理学教学与教学研究,主要导师有冯杰教授、郭长江副教授、方伟副教授和涂泓副教授等。

(1)主要导师冯杰教授长期从事大学物理教学与研究,研究生大学物理专题研究学位课程的教学,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基本原理、结构和方法以及在普通物理层面上对现代物理学的量子本质、相对论以及熵的统计解释等进行了系统的思考等。

(2)主要导师涂泓副教授从事大学物理教学与研究,普通物理双语教学及研究;双语主讲的本科生电磁学是上海市精品课程。

(3)主要导师方伟副教授从事物理学(师范)本科的基础课、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及其教学研究上,中学物理教学的评价研究等。

2、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该研究方向包括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论;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方法;中学物理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制,中学物理命题与评价研究;中学物理教学的评价研究等,主要导师有冯杰教授、郭长江副教授、方伟副教授和涂泓副教授等。

(1)主要导师冯杰教授长期从事中学物理教学论与课程论研究,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育部)粤教版新教材编写组核心组成员,申请立项样章作者,两个分册主编。郭长江副教授在课程标准编制、教材编写、教学科研方法与命题评价研究等。

(2)主要导师郭长江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标准编制、教材编写、教学科研方法与命题评价研究上,中学物理教学的评价研究等。

(3)主要导师方伟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物理教学科研方法培养与命题评价研究上,中学物理教学的评价研究等方面。

(4)主要导师涂泓副教授从事中学物理教学与研究,物理课程论研究生双语教学及研究;中学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研究与培训,中学物理多媒体技术应用研究。

3、中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该研究方向包括基础教育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科学课程教学研究方法;科学课程的整合研究和案例设计,科学课程评价研究等,主要导师有冯杰教授、和郭长江副教授。

主要导师冯杰教授和郭长江副教授长期从事科学课程研究,集中研究实践中难点,即科学课程的整合问题,对如何解决科学课程拼盘式的大综合教学的困局,提出了建设性的教学改革建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实践案例设计等。

4、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与教学:该研究方向包括大学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研究等。中学物理实验课程与教学,包括中学物理基础实验、DIS实验和中学物理创新实验研究等。主要导师赵立竹教授和倪敏副教授。

赵立竹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特别是是研究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与技能,同时开展物理学习心理研究,这是当前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倪敏副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学物理实验竞赛、DIS实验设计与指导上有丰富的经验。

(二)导师简介

冯杰,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毕业;华南师范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毕业。全国高等学校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育部)》粤教版新教材编写组核心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高师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研究会科学教育分会理事;全国高等物理教育研究会理事;教育部2013-2017高等学校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华东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物理通报》编委;《中国激光》和《光学学报》审稿人等。主研方向: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大学物理课程与教学、科学课程于教学;光纤通信技术与应用、非线性光学、光电子技术与应用。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10多部;在《中国科学》、《物理学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Chinese optics Letter》、《中国激光》、《大学物理》、《课程教材教法》、《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教师》、《物理通报》等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6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主

持或参加《中学生科学素质发展研究》等主要科研项目9项,两次获得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成果(集体)二等奖等7项奖项。

赵立竹,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硕士,日本东北大学理学部硕士,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方向物理学科教学论、材料物理与化学。2014年10月前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指导硕士研究生已毕业16人,其中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1人,理学硕士学位5人。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物理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物理学科教学论,主要研究方向:其一,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其宗旨是研究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与技能。研究如何让学生深度理解这些物理思想和方法,以期改进物理实验教学;其二,物理教学问题研究,其目的是通过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及其成因,尝试解决大学物理教学和中学物理教学问题。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6部;获得吉林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四项优秀教学成果奖;在物理应用研究和物理教学研究等核心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

郭长江,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全国高等物理教育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重点研究方向为:物理概念教学、物理和科学教材编写、科学普及、物理和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编制与统计分析等。主讲过力学、光学、近现代物理学、物理学史、大学物理入门、普通物理等本科课程,以及物理教育学、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综合理科课程研究等研究生课程。近年来出版专著《新课程物理教与学》,译著《物理学超入门》,副主编著作《科学与技术简论》和《创造教育与高级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教育的深化研究和实践报告》,编著上海市教委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项目中学《科学》等大中学教材、书籍10部,参与市级课题研究《面向21世纪的上海市综合理科课程行动纲领和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等9项,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大学物理教育专刊》、《物理教学》等杂志公开发表论文《从高考综合卷的统计分析看高中生的知识结构》、《探究式课堂教学:概念与特征》、《上海二期课改初中科学课程的实践研究》等30余篇。

倪敏,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9-1983年于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1988年暑期在福建师大物理系学习,获硕士课程讲习班证书。主要从事近代物理实验、普通物理实验、DIS实验的设计与研究、中学物理实验竞赛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研究、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误差理论分析与应用、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等。在《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实验室探索与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物理教学》、《上师大学报》等核心和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乐高机器人教学对二期课改的借鉴》获第二届机器人国际教育研讨会(中国区)论文一等奖。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有数项。2008 ~2010年被上海师大附中聘为兼职教授,2000年至今,一直参与“上海市物理实验设计与应用”竞赛的命题工作。

方伟,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2013-2014年间在美国哈佛大学-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访问学者。现主要从事物理教育研究及天体物理、宇宙学方面的科学研究。主研方向:中外物理教育对比、原始物理问题、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衔接、科普教育等等;天体物理、宇宙学方面的研究方向为:暗能量、修改引力理论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项目以及校级科研及教改项目5

项。在Phys. Rev. Lett.、Phys. Rev. D、Eur. Phys. J. C、Class. Quant. Grav.、《大学物理》、《物理通报》、《物理教学》等物理学主流期刊和物理教育核心期刊发表科研及教研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3部。

涂泓,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天体物理博士、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天体物理博士。主要从事的研究包括两方面: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天体物理。其中物理课程教学论重点研究方向为:高校物理教材比较、科学普及、信息技术与物理学整合、双语教学等;天体物理重点研究方向为:星系团中的早型星系强引力透镜现象、晚型星系的强引力透镜现象、星系光度函数等。近年来在A&A、MNRAS等SCI杂志和《物理教学》、《天文学进展》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平行板电容器和电磁场动量》获1998~2008年《物理教学》优秀论文奖。此外还出版《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科学罗曼史——恋爱中的爱因斯坦》、《我们就是火星人》等译著十本。负责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一项,并参与上海市教委、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项目,2012年5月-2013年5月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哈佛-史密斯松天体中心访问一年。

(二)导师简介

冯杰,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毕业;华南师范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毕业。全国高等学校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育部)》粤教版新教材编写组核心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高师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研究会科学教育分会理事;全国高等物理教育研究会理事;教育部2013-2017高等学校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华东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物理通报》编委;《中国激光》和《光学学报》审稿人等。主研方向: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大学物理课程与教学、科学课程于教学;光纤通信技术与应用、非线性光学、光电子技术与应用。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10多部;在《中国科学》、《物理学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Chinese optics Letter》、《中国激光》、《大学物理》、《课程教材教法》、《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教师》、《物理通报》等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6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主持或参加《中学生科学素质发展研究》等主要科研项目9项,两次获得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成果(集体)二等奖等7项奖项。

赵立竹,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硕士,日本东北大学理学部硕士,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方向物理学科教学论、材料物理与化学。2014年10月前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指导硕士研究生已毕业16人,其中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1人,理学硕士学位5人。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物理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物理学科教学论,主要研究方向:其一,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其宗旨是研究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与技能。研究如何让学生深度理解这些物理思想和方法,以期改进物理实验教学;其二,物理教学问题研究,其目的是通过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及其成因,尝试解决大学物理教学和中学物理教学问题。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6部;获得吉林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四项优秀教学成果奖;在物理应用研究和物理教学研究等核心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

郭长江,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全国高等物理教育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重点研究方向为:物理概念教学、物理和科学教材编写、科学普及、物理和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编制与统计分析等。主讲过力学、光学、近现代物理学、物理学史、大学物理入门、普通物理等本科课程,以及物理教育学、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综合理科课程研究等研究生课程。近年来出版专著《新课程物理教与学》,译著《物理学超入门》,副主编著作《科学与技术简论》和《创造教育与高级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教育的深化研究和实践报告》,编著上海市教委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项目中学《科学》等大中学教材、书籍10部,参与市级课题研究《面向21世纪的上海市综合理科课程行动纲领和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等9项,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大学物理教育专刊》、《物理教学》等杂志公开发表论文《从高考综合卷的统计分析看高中生的知识结构》、《探究式课堂教学:概念与特征》、《上海二期课改初中科学课程的实践研究》等30余篇。

倪敏,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9-1983年于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1988年暑期在福建师大物理系学习,获硕士课程讲习班证书。主要从事近代物理实验、普通物理实验、DIS实验的设计与研究、中学物理实验竞赛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研究、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误差理论分析与应用、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等。在《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实验室探索与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物理教学》、《上师大学报》等核心和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乐高机器人教学对二期课改的借鉴》获第二届机器人国际教育研讨会(中国区)论文一等奖。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有数项。2008 ~2010年被上海师大附中聘为兼职教授,2000年至今,一直参与“上海市物理实验设计与应用”竞赛的命题工作。

方伟,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2013-2014年间在美国哈佛大学-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访问学者。现主要从事物理教育研究及天体物理、宇宙学方面的科学研究。主研方向:中外物理教育对比、原始物理问题、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衔接、科普教育等等;天体物理、宇宙学方面的研究方向为:暗能量、修改引力理论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项目以及校级科研及教改项目5项。在Phys. Rev. Lett.、Phys. Rev. D、Eur. Phys. J. C、Class. Quant. Grav.、《大学物理》、《物理通报》、《物理教学》等物理学主流期刊和物理教育核心期刊发表科研及教研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3部。

涂泓,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天体物理博士、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天体物理博士。主要从事的研究包括两方面: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天体物理。其中物理课程教学论重点研究方向为:高校物理教材比较、科学普及、信息技术与物理学整合、双语教学等;天体物理重点研究方向为:星系团中的早型星系强引力透镜现象、晚型星系的强引力透镜现象、星系光度函数等。近年来在A&A、MNRAS等SCI杂志和《物理教学》、《天文学进展》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平行板电容器和电磁场动量》获1998~2008年《物理教学》优秀论文奖。此外还出版《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科学罗曼史——恋爱中的爱因斯坦》、《我们就是火星人》等译著十本。负责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

目一项,并参与上海市教委、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项目,2012年5月-2013年5月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哈佛-史密斯松天体中心访问一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得少于38学分)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程(6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2学分)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 (2学分)

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 (2学分)

(2)学位基础课(15学分)

现代教学论Modern Teaching Theory(3学分)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3学分)

普通物理专题研究Research on General Physics(3学分)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Physic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3学分)

(3)学位专业课(9学分)

教育测量与统计Measurement and Statistics in Education(2学分)

中学物理实验设计与DIS实验研究Physics experiment design and DIS experiment study in Middle school(3学分)

物理学习心理研究Study of physical learning psychology (2学分)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hysics Curriculum in middle school(2学分)

2、选修课程(必须选满10学分)

(1)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Spoken English(2学分)

计算机基础Computer foundation(2学分)

(2)专业选修课

物理教育研究方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s Education(2学分)

中学物理DIS实验开发研究Research o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of DIS at middle school(2学分)

物理教育专业外语Specialized Foreign Language Of Physical Education(2学分)

近代物理学发展史History of Modern Physics(2学分)

现代物理与科学技术专题Research on Modern physics and technology(2学分)

物理教学评价研究Research on Physics Teaching Assessment(2学分)

科学教育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Education(2学分)

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及技术Modern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 and technology(2学分)

科学新课程整合及教学设计研究Research on integrated Science New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Designed(2学分)

物理教育文献选读Selected readings on Education literature(2学分)

【注】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研究方向需选择三门或三门以上的课程。

(3)讨论班与论文选读(1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1、理论课学习

学位基础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位专业课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学生讨论、轮流报告、专题发言相结合的学生,辅之以课后自学、写读书笔记和课程论文的形式;专业选修课也是以教师讲授与学生报告相结合的学生,逐步减少教师的讲授内容。

2、实践环节学习

其一,导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确定研究生参加社会调研的项目、内容和要求(基础教育领域的物理教学实践问题);其二,加强与学院实习基地的校外导师的联系,积极参与校外导师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项目;其三,积极学校的各项校外高端实习、境外实践活动和国际实践交流项目。

3、科研能力培养

从二年级开始,根据各研究方向,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查阅和报告有关文献,开展专题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毕业论文题目,并围绕该题目展开研究。

每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在正式学术刊物(有CN刊号,不包括增刊和会议论文)发表专业研究论文1-2篇。

4、撰写的各课程作业论文,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算成绩。

5、学位论文(详细见“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二)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可以采用考试、考查或撰写课程作业论文三种方式。

必修课程原则上都要进行笔试,其成绩实行百分制,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分5个等级,59分以下、60~69、70~79、80~89、90~100分别对应不及格、及格、中、良好、优秀这几个等级。

课程作业论文和考查课程的成绩以合格、不合格记。

2、中期考核

按照学校要求,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硕士研究生最迟须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末之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法参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开题报告的准备

1、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酝酿学位论文选题。

2、第三学期末,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并撰写开题报告: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选题报告书”的各项具体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1)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水平——文献综述情况(即做好选课题后的调研工作);

(2)选题的依据;

(3)论文工作各阶段(日期)的主要内容、具体要求及工作方式——可以写出论文的框架和结构;

(4)论文的意义和预期目标;

(5)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会

由学科导师组举行开题报告会。研究生必须将写好的“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选题报告书”即开题报告打印,并将开题报告的上述5项内容做成PPT,在开题报告会上进行至少10分钟的报告、说明和阐述。研究生必须在开题报告会上对导师组各指导教师的提问进行答辩,听取并且记录各指导教师建议和修改意见。如果答辩不充分,或不能解答导师组的提问,或选题不当,或准备不充分等,则不能通过开题,必须重新选课和重新开题。

(三)学位论文的撰写

1、撰写阶段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必须认真、踏实和投入全部精力进学位论文的撰写阶段,实证研究(行动研究)必须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教学案例实验、前后测等必要的教育实验研究环节。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载《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条例》),论文封面、中外文提要、目录、正文、附录、注释、参考文献等环节的编排必须符合《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要求。

2、预答辩

由学科导师组举行预答辩会。导师组会同各指导教师对预答辩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第一,预答辩的文字稿必须二次修改的水平,即达到基本定稿的程度;第二,如果预答辩只用几张PPT而文字稿没有定型,一律算不通过,而且公开点名批评;第三,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的论文必须都是实证研究,而且特别教育研究生:数据详实可靠,如有学术道德问题,严肃处理!

3、送审与答辩

(1)论文送审,硕士学位论文至少校内外各1位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评阅:如果参加盲检,论文还需各聘请1名校内和校外专家同时评阅;如果没有参加盲检,只需请1

名校内专家评阅(由学位点安排)。第六学期中期(3月中旬-4月初)经导师同意由研究生登陆指定网站查看自己是否参加盲审。

(2)盲审结束后无异议则进入答辩阶段(每年的5月下旬进行)。

(3)由学科导师组举行答辩会。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答辩记录秘书和答辩研究生组成。鼓励非毕业班的研究生旁听答辩会。答辩委员会由3-5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外校专家),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并宣布答辩结果。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四)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学位。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请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条例》。

七、参考书目

1.莫雷著,《现代教育心理学》[M].2009.6,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严金铎,田世昆著,《中学物理教学概论》(第二版)[M].2003,高等教育出版社;

3.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王孝玲编著,《教育统计学》(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冯杰著,《物理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2012.6,北京大学出版社;

6.冯杰著,《科学新课程案例教学设计探索》[M].2012.6,北京大学出版社;

7.冯杰编著,《大学物理专题研究》[M].2011.4,北京大学出版社;

8.冯杰编著,《高中物理探究实验及案例教学设计》[M].2011.4,北京大学出版社;9.冯杰著,《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2011.9,北京大学出版社;

10.冯杰编著,《物理新课程实践中的技术角色》[M].2005.7,广东科技出版社;

八、附录

附录1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附录2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硕士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附录1: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全日制学术型)

附录2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全日制学术型)

一、《普通物理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普通物理专题研究

Research on General Physics

【课程类别】学基础位课程

【总学时】54

【学分】3学分

【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在研究生已学习普通物理、理论物理的基础上,对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而疑难的问题进行专题讨论。通过专题讨论使研究生对物理学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和规律在原来本科学习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加深和提高。为毕业后能胜任高师物理教学论、普通物理学等有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任课教师】冯杰教授

【编写日期】2011.12

【主要章节】

第一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

§1.1物理学的概念范畴综述

§1.2实物与场

§1.3粒子与波

§1.4介质波与概率波

§1.5时间与空间

§1.6运动与静止

第二章物理学方法论

§2.1综述

§2.2实验方法

§2.3理想化方法

§2.4比较与分类

§2.5类比方法与模拟方法

§2.6归纳与演绎

§2.7分析与综合

§2.8假说

§2.9数学方法

第三章物理学七个基本量(SI)

§3.1综述

§3.2长度

§3.3质量

§3.4时间

§3.5电流

§3.6温度

§3.7发光强度

§3.8摩尔

第四章大学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4.1力学的理论体系

§4.2热学的理论体系

§4.3电磁学的理论体系

§4.4光学的理论体系

§4.5原子物理学的理论体系

§4.6原子核物理学的理论体系

第五章牛顿定律与力学守恒定律

§5.1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5.2关于牛顿定律话题

§5.3关于非惯性参照系

§5.4关于摩擦力的话题

§5.5自行车的受力分析

§5.6力学三个守恒定律及其成立的条件

§5.7简谐振动中位移共振与速度共振

§5.8为什么弹性介质波的动能与势能是同步的§5.9经典力学的成就和局限性

第六章热力学系统与熵

§6.1热力学系统的基本概念

§6.2热力学温度及其物理意义

§6.3不可逆过程与熵

§6.4热熵与信息熵

§6.5热寂学的批判

第七章电磁学中的场与路

§7.1三种电场的比较

§7.2位移电流及其热效应

§7.3抗磁性的微观解释

§7.4电场与磁场的相对性

§7.5电磁学中的场与路

§7.6关于麦克斯韦方程组

第八章光的干涉与时间相干性、空间相干性§8.1相干光的必要条件

§8.2时间相干性

§8.3空间相干性

§8.4迈克尔逊干涉仪

§8.5多光束干涉与自由光谱程

第九章光的衍射与全息照相

§9.1从惠更斯原理到惠更斯—菲涅耳原理§9.2费马原理与几何光学的等光程性

§9.3巴比涅原理与互补屏衍射

§9.4干涉与衍射的区别

§9.5衍射与几何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9.6三基色原理与彩色电视系统

§9.7衍射与全息照相

§9.8菲涅耳公式与布儒斯特定律

第十章光的波粒二象性与光速

§10.1光的粒子性的三个典型实验

§10.2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中的辨证思维

§10.3激光原理与激光器

§10.4非线性光学与现代光学技术

§10.5关于光速的话题

第十一章相对论与宇宙学

§11.1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11.2狭义相对论

§11.3广义相对论

§11.4宇宙学与大爆炸理论

第十二章大学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12.1力学中的极限与微积分

§12.2电磁学中的曲线和曲面积分

§12.3热学中的统计方法

§12.4光学中矢量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

1、考试(闭卷笔试);

2、论文形式——在各专题研究结束后,由学生自选课题写一篇专题研究论文,作为考核学生本课程学习和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另外,在平时专题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发表的见解作为考核成绩的重要参考。

【参考资料】

《大学物理专题研究》,冯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物理学概念教学研究》,李忠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版。

《力学热学专辑》,大学物理编辑部编,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电磁学专辑》,大学物理编辑部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二、《国际物理教学改革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国际物理教学改革专题研究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Physics Teaching innovating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总学时】54

【学分】2学分

【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限选的一门综合性、通识性课程。课程的设置旨在帮助研究生在了解国际最新的物理教学改革动态的基础上,能够对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科学建模、概念转变、思维发散和问题解决等学习方式所对应的国际上优秀的物理教学模式和方法(如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有所熟悉,帮助研究生解决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题,激发研究生自行探索新型且高效的物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积极性。与国内以往常见的“以教定学”类教师教育课程不同,本课程除了对国际物理教学改革情况进行必要的知识讲授外,主要选取数个典型的新型国际物理教学模式,以自主活动课程的形式,采取国际上较新颖的“以学定教”的方式,让研究生通过扮演学生,切身参与到与新课改所强调的新型学习方式所对应的教学模式之中,通过“像学生一样”的亲身体验,不仅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从“怎么学”走向“怎么教”,从“演学生”走向“做老师”,从而帮助研究生在了解最新的国际优秀物理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思考并建构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师所应掌握的新型物理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以上课程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本课程主要具有如下几个具体教学目标:

1.通过国际物理教学改革的整体情况介绍,帮助研究生熟悉目前国际上物理教育的最新研究热点、物理教学改革动态与常见教学模式,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将国际上如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优秀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所要求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科学建模、

概念转变、思维发散和问题解决等学习方式有所对应。

2.在针对初中物理光学和电路知识点的探究物理教学模式的实践中,通过系列物理探究实验,使研究生能够对简单的物理知识有所发散,熟悉常见物理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常见物理问题的探究方式,并且知道如何针对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概念转变。

3.在针对高中物理运动学知识点的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中,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使研究生能够知道如何在课程学习中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并能够在讨论中,进一步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进行概念转变。

4.在针对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中,通过启发式教学中的系列“问题串”,使研究生能够从“被提问”逐步走向“会提问”,尝试提出高效的开放式问题,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进行概念转变与思维发散,进而构建出正确的物理认知模型。【任课教师】岳晓婷博士

【编写日期】2017.4(修订)

【主要章节】

第1部分国际物理教学改革整体情况介绍

第1章国际物理教育研究热点与可视化分析

第2章国际物理教学改革动态与常见教学模式

第3章课程主要实践的物理教学模式介绍

第2部分国际优秀物理教学模式实践

第1章针对初中物理知识点的教学模式实践

第1节物理探究模式之光学知识点的学习

1.1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科学建模

1.2关于小孔成像问题的探究与发散

1.3关于平面镜成像问题的概念转变

第2节物理探究模式之电路知识点的学习

1.1关于闭合回路构建的探究与建模

1.2关于闭合回路电流模型的科学建模

1.3关于闭合回路电压模型的科学建模

第2章针对高中物理知识点的教学实践

第1节讨论式教学模式之运动学知识点的学习

1.1关于加速运动物体速度的概念转变

1.2关于两物体追击和相遇问题的讨论与发散

1.3关于物体运动图像的讨论与发散

1.4关于加速运动物体加速度问题的概念转变

第2节启发式教学模式之力学知识点的学习

2.1关于拉力描述的启发与合作

2.2关于拉力串联与并联问题的概念转变

2.3关于旋转物体运动问题的启发与合作

2.4关于连接体受力问题的启发与发散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小论文+纸笔测试

【参考资料】

1.Physics by Inquiry (V olume 1&2),by Lillian C. McDermott and Peter S. Shaffer,John Wiley & Sons

2.Tutorial in Introductory Physics,by Lillian C. McDermott and the Physics Education Group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Pearson Publishing

3.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A Guid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eve Olson and Susan Loucks-Horsley, National Academy Press

4.Quality Development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cond International GIREP Seminal 2003 Selected Contributions, Marisa Machelini, Forum

三、《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Physic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课程类别】学位专业课程

【总学时】54

【学分】3学分

【教学目标】

本课程通过教学使研究生从教育心理学和现代课程论的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学物理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学物理教学实践的基本问题,即了解我国物理教育、物理教育学、物理教学大纲、物理新课程标准及其新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发展轨迹,并通过国内外物理教育有关方面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比较,从中领悟、掌握物理教育基础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当前素质教育中如何为提高公民素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创设有效途径,探索面向21世纪的物理教育的新模式。

本课程助于提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师和科学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要求转变教育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理解全面、深入地开展物理学科的课程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物理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理解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师资、优化新师资智能结构的重要;探索考试评价方法,形成教学良性循环。

【任课教师】冯杰教授

【编写日期】2011.12

【主要章节】

第一篇中学物理教学论

第一章中学物理教学论基础

§1.1中学物理学习心理学

§1.2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1.3中学物理教学过程

§1.4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第二章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2.1物理实验的学习心理及思维特征

§2.2物理实验分类、教学目标

§2.3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

§2.4物理实验的科学探究教学形式

第三章中学物理概念教学

§3.1物理概念学习的思维特征

§3.2中学物理概念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3.3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过程

§3.4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

第四章中学物理规律教学

§4.1物理规律学习的思维特征

§4.2物理规律的特点和分类

§4.3物理规律教学的的教学过程

§4.4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模式

第五章中学物理问题教学

§5.1物理问题学习的思维特征

§5.2物理问题教学的作用和类型

§5.3物理问题教学的教学过程与物理习题课§5.4物理习题教学的方法举例

第六章中学物理复习教学

§6.1物理复习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6.2物理问题教学的的教学过程

§6.3物理复习教学的基本模式

第七章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

§7.1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特征和要求

§7.2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7.3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第八章中学物理课教学设计

§8.1中学物理课教学设计

§8.2中学物理教师的备课

§8.3中学物理课的说课

§8.4中学物理教学的课时计划——教案

第二篇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第九章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9.1中学物理实验方法及教学目标研究

§9.2新课程力学实验研究

§9.3新课程热学实验研究

§9.4新课程电磁学实验研究

§9.5新课程光学实验研究

§9.6新课程近代物理学实验研究

§9.7新课程物理课外实验研究

第十章中学物理教学的评价方法

§10.1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

§10.2 物理试卷的编制方法

§10.31物理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

§10.4物理新课程学生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10.5科学新课程学生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第十一章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测量方法

§11.1测量质量的统计指标

§11.2统计法的分类和统计数据的类型

§11.3研究资料的描述与统计分析

第十二章中学物理教育研究导论

§12.1物理教育研究课题概述

§12.2物理教育研究选题

§12.3物理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2.4 物理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参考资料】

《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冯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中学物理教育学》,张民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物理教育学》,宓子宏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物理教育简史》,骆炳贤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四、《教育测量与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测量与统计

Education measurement and statistics

【课程类别】学位专业课程

【总学时】36

【学分】2学分

【教学目标】

本课程采用教育测量与统计的原理与具体的教育测量与统计的实例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物理教师定量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在以上基础上,围绕“教育测量与统计在物理教学与管理中的

应用”的课题,结合学生的经历,选择实际的学校教育教学的例子进行研究,做出研究的成果。

【任课教师】郭长江副教授

【编写日期】2011.12

【主要章节】

绪论

第一章描述性统计

§1.2数据的初步整理

§1.3集中量

§1.4差异量

第二章推断统计

§2.1概率及概率分布

§2.2抽样分布及总体平均数的推断

§2.3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2.4方差分析

§2.5总体比率的推断

§2.6

2

检验

§2.7相关和回归分析

§2.8非参数检验

第三章实验设计

§3.1抽样设计

第四章教育测量

§4.1基本原理

§4.2实例分析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1、考试(闭卷笔试);2、论文形式。

【参考资料】

《教育统计学》,王孝玲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测量》,王孝玲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雷新勇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五、《中学物理实验设计与DIS实验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学物理实验设计与DIS实验研究

Physics experiment design and DIS experiment study in Middle school 【课程类别】学位专业课

【总学时】72

【学分】3学分

【教学目标】

本课程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和从物理教与学的角度,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首先分析和研究高中物理课程12个模块的相关探究实验以及主要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案例。为培养物理课程论研究生研究物理新课程的课程设计思路和掌握完整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接下来研究中学物理DIS实验,即运用计算机数字信息系统(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对中学物理新课程设置的实验项目进行数据自动采集、处理综合实验,通过中学物理课程中的力、热、电、光等方面的DIS实验,系统要求掌握位移传感器、光电门、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强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微电流传感器、磁传感器、光强传感器等常用DIS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DIS实验软件的使用和界面设计;理解中学重要的学生DIS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理解中学重要的演示DIS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了解DIS实验器材的管理、维护和保养。

通过该系列实验提高学生利用DIS实验器材完成中学物理实验的能力、培养通过DIS实验辅助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锻炼学生教授实验课程的能力。并通过这些实验培养学生具备中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技巧和能力。

【任课教师】倪敏副教授

【编写日期】2017.4

【主要章节】

第一章物理探究实验的基本能力要求

1、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2、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作用和特点

3、物理探究实验的基本功能

4、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探究

第二章力学中课程结构与探究实验

1、力学的课程结构

2、力学的科学探究实验

3、力学教学案例设计举例

4、高中物理新课程相对论的教学设计

第三章热学与原子物理学课程结构与探究实验

1、热学与原子物理学的课程结构

2、热学与原子物理学的科学探究实验

3、热学和原子物理学案例教学设计

第四章电磁学课程结构与探究实验

1、电磁学的课程结构

2、电磁学的科学探究实验

3、电磁学案例教学设计举例

第五章光学课程结构与探究实验

1、光学的课程结构

2、光学的科学探究实验

3、光学案例教学设计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报告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的出路面临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通常从考博和就业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考博的同学应根据自己目前的实力,选择合适的学校。往往该专业名气越大的学校,竞争就越激烈,越能激发潜能。但是像我们沈师非211、985院校的学生出身,在这个凭借人际关系、个人背景的社会,我们的竞争力会相对弱些。 其次是就业问题。根据相关数据统计,75%以上的毕业生都从事了中小学教育的相关工作,但是,近年来,随着教师招聘考试体系的日益完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去年,沈阳市内的教师招聘考试都要求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一致,而我们专业目前的情况是90%以上都是跨专业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具体学科背景。这也为我们进入条件好的学校增加了相应的难度。 因此,为了解决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毕业出路问题,应该从培养方案入手,改革并完善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二、目前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完善,未与学生的出路问题相结合。2)研究方向不规范。3)学制设置不合理。4)师资配备不理想。5)课时的学期分布不合理。6)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不合理。7)培养方案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不足。 三、相应的解决措施 1、建议在培养目标中增加一条“毕业后能胜任教学、培训等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相关领域的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能力”。 2、明确学生的发展出路: 可选择继续深造,考博。 可选择从事中小学的教师岗位的教学工作。 可选择从事中高职学校的教师岗位的教学工作。 可选择从事高校管理岗位的辅导员工作。 可选择从事教育机构中的课业顾问岗位的课程咨询工作。 可选择进入企业,从事企业培训师岗位的企业课程设计与开发工作。 可选择考公务员、选调生、村官、事业编等单位。 3、增加其他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如: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评价②。取消学习论研究方向。因为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学习理论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标准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教学标准的制订,依据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贯彻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内容宽、新、实相结合,力求理论观点高,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体现数学教育的主要理论,突出反映现代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并密切联系我国数学教育实际。 课程性质: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掌握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是每个师范生的必要修养。《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它以一般教育学为基础,广泛地应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数学方法论、数学史等方面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方法,结合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来综合研究数学教育活动的特殊规律、内容、过程与方法。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掌握数学教学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评价等内容,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教学知识,掌握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教育的整体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之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具备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初等数学及简单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本课程主要参考书目: 1、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6、李求来,昌国良.中学数学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钟启泉、崔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3. 8、王林全.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9、王林全.当代中小学数学课程发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8 10、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1、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原子核物理简介

第八章 原子核物理简介 一、选择题 1.可以基本决定所有原子核性质的两个量是: A 核的质量和大小 B.核自旋和磁矩 C.原子量和电荷 D.质量数和电荷数 2.原子核的大小同原子的大小相比,其R 核/R 原的数量级应为: A .105 B.103 C.10-3 D.10-5 3.原子核可近似看成一个球形,其半径R 可用下述公式来描述: A.R =r 0A 1/3 B. R =r 0A 2/3 C. R =303 4r π D.R=334A π 4.试估计核密度是多少g/cm 3? A.10; B.1012 C.1014 D.1017 5.核外电子的总角动量 6=J P ,原子核的总角动量 12=I P ,则原子的总角动量() 1+=F F P F ,其中F 为原子的总角动量量子数,其取值为 A.4,3,2,1; B.3,2,1; C.2,1,0,-1,-2; D.5,4,3,2,1 6.已知钠原子核23Na 基态的核自旋为I=3/2,因此钠原子基态32S 1/2能级的超精细结构为 A.2个; B.4个; C.3个; D.5个 7.若某原子其电子轨道量子数L=2,自旋量子数S=0,核自旋量子数I=3/2,则该原子总角动量量子数为 A.7/2,5/2,3/2,1/2; B. 7/2,5/2,3/2,3/2,1/2; C. 7/2,5/2,3/2,3/2,3/2,1/2; D.条件不足,得不出结果. 8.若电子总角动量量子数J=1/2,原子核自旋角动量量子数I=3/2, 则原子总角动量量子数F 的取值个数为 A.4个; B.3个; C.1个; D.2个 9.氘核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为1.11MeV ,氦核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为7.07 MeV .有两个氘核结合成一个氦核时 A.放出能量23.84 MeV; B.吸收能量23.84 MeV; C.放出能量26.06 MeV; D.吸收能量5.96 MeV , 10.由A 个核子组成的原子核的结合能为2mc E ?=?,其中m ?指 A. Z 个质子和A-Z 个中子的静止质量之差; B. A 个核子的运动质量和核运动质量之差; C. A 个核子的运动质量和核静止质量之差; D. A 个核子的静止质量和核静止质量之差 11.原子核平均结合能以中等核最大, 其值大约为 ; ;; 12.氘核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为1.09MeV ,氦核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为7.06 MeV .有两个氘核结合成一个氦核时,其能量的变化为 MeV ,氦核比氘核稳定; B. - 23.88 MeV , 氦核比氘核稳定; C. 23.88 MeV ,氦核没有氘核稳定; D. - 23.88 MeV , 氦核没有氘核稳定. 13.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随A 的变化呈现出下列规律 A. 中等核最大,一般在7.5~8.0 MeV ; B. 随A 的增加逐渐增加,最大值约为8.5 MeV ; C. 中等核最大,一般在8.5-8.7 MeV ; D. 以中等核最大,轻核次之,重核最小. 14.已知中子和氢原子的质量分别为1.008665u 和1.007825u,则12C 的结合能为 A. 17.6 MeV ; B. 8.5 MeV ; C. 200 MeV ; D. 92 MeV .

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304)分解

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304) 一、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物理化学化学专业人才,所培养的研究生应达到如下水平: 1、具有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觉悟,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及熟练的实验技能。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勇于探索、创新、刻苦勤奋,并能胜任高等学校化学基础课和物理化学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能够熟练地阅读英文专业书刊,并能用英文撰写物理化学专业方面的研究论文。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A、绿色物理化学B生物物理化学 C. 化学电源材料 D. 计算化学与分子设计 E 催化化学 F. 纳米材料化学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三年。一年半时间完成硕士学位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至少获得35学分。剩余一年半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如果研究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规定的课程学完,并得到足够的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可提前毕业。必要时,研究生经批准也可适当延长学业,但最多不超过一年。四、课程设置 见课程设置表。 五、考核方式 研究生的必修课均为考试课程,采取试卷的形式进行笔试,选修课可以根据情况采取考试或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课程成绩按百分制,75分为合格;考查课程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记分制评定成绩。由主讲教师出卷并批改给出成绩,考后及时把成绩上报研究生学院,登记在《研究生考试考查成绩登记表》〉中并由主讲教师签名。 六、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用不少于一年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要求最迟于第四学期开学后的前两个月内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并向所属教研室或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经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切实可行者,方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第四学期5~6月份结合中期考核对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作者应了解所研究方向的最新成就,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创新。论文工作要有足够的工作量。论文的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 研究生必须学完规定的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并完成学术活动或实习活动,获得规定的学分后,方能申请论

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发展积极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要求是: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把握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中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学术对话的能力和科研合作的精神,具有基于本学科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反思批判意识和能力 3.熟练地掌握主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并能运用至少三种以上的方法从事学位论文研究与写作,在本学科领域做出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创造性研究成果。 4.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撰写专业文章。 5.在身体方面要求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教学论 2.课程论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一)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用导师负责制。建立以导师为主要责任人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博士生应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要

根据科研课题和拓宽培养口径、扩大知识面的需要,学习必要的学位课程,包括跨门类、跨学科的学位课程。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博士生课程学习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在深入探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同时,积极把握学术前沿问题,坚持把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深入研究理论问题的同时,积极关注实践问题。 (三)本专业的必修课程的学习采用由课程负责人领衔的团队教学,充分发挥导师群体的学术智慧。对于选修课的学习,导师可根据博士生的学科背景,要求学生或协商选修一定数量的相关课程。 脱产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适当延 长,但原则上累计在校年限不超过6年。论文选题、研究及撰写计划、开题报告等应在第三学期之前(含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经导师小组审查通过后即可正式进入论文研究及撰写阶段。 四、培养计划及考核方式 培养计划:在此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指导教师所带领的导师组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研究方向,制定适合各个学生培养和成长的具体学习、研究和工作计划,对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研究等工作制定细致的规定和说明。培养计划原则上需在学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完成,并经导师组和培养单位审核通过后报研究 生院备案并实施。 考核方式: (一)课程考核。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考核可采取笔试、口试和开卷、闭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主要有课堂考试、课程论文、科研报告、课堂笔试与课程论文结合、课堂笔试与科研报告结合等多种形式。要严格进行考核,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确保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原子核物理复习资料归纳整理

原子核物理复习资料归纳整理 原子核物理复习资料归纳整理 名词解释 1、核的自旋:原子核的角动量,通常称为核的自旋。 2、衰变常量:衰变常量是在单位时间内每个原子核的衰变概率。 3、半衰期:半衰期是放射性原子核数衰减到原来数目的一半所 需的时间。 4、平均寿命:平均寿命是指放射性原子核平均生存的时间。 5、放射性活度:在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核发生衰变,亦即放射性 核素的衰变率,叫衰变率。 6、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现象,称为放射性。 7、放射性核素:能自发的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也叫做不稳定核素。 8、核衰变:原子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的放射出α或β等粒 子而发生的转变。 9、衰变能:原子核衰变时所放出的能量。 10、核素:具有相同质子数Z和中子数N的一类原子核,称为一种核素。 11、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12、同中子素: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 13、同量异位素:质量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 14、同核异能素:质量数和质子数相同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

15、镜像核:质子数和中子数呼唤的一对原子核。 16、质量亏损:组成某一原子核的核子质量与该原子核质量之差。 17、核的结合能:自由核子组成原子核所释放的能量。 18、比结合能:原子核平均每个核子的结合能。 19、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是一个自由核子与核的其余部分组成原子核时,所释放的能量。 20、内转换现象:跃迁时可以把核的激发能直接交给原子的壳层电子而发射出来。 21、内转换现象:原子核从激发态到较低的能态或基态的跃迁时把核的激发能直接交给原子的壳层电子而发射出来。 22、内转换电子:内转换过程中放出来的电子。(如果单出这个就先写出内转换现象的定义) 23、内电子对效应: 24、级联γ辐射的角关联:原子核接连的放出的两个γ光子,若其概率与这两个γ光子发射方向的夹角有关,即夹角改变时,概 率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级联γ辐射角关联,亦称γ-γ角关联。 25、穆斯堡尔效应:原子核辐射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26、核的集体模型:每个核子在核内除了相对其它核子运动外,原子核的整体还发生振动与转动,处于不同运动状态的核,不仅有 自己特定的形状,还具有不同的能量和角动量,这些能量与角动量 都是分立的,因而形成能级。 28、核反应能: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29、核反应阈能:在L系中能够引起核反应的入射粒子最低能量。 30、核反应截面:一个粒子入射到单位面积内只含一个靶核的靶子上所发生的反应概率。(一个入射粒子同单位面积靶上一个靶核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204 学科门类:理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掌握扎实的物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适应21世纪的教育发展要求,能从事中等学校的物理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 (一)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进行物理实验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进行物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能力、从事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二)素质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计算机、普通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等专业技能要达到规定的要求; 2. 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进行物理实验研究的能力; 3. 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 4. 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从事物理学教学的基本能力; 5. 了解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以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教育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一)主干学科 物理学 (二)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 四、学制 标准学制:四年最长修业年限:不超过八年 五、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六、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安排 四年制本科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表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40102) 一、培养目标 在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要求基础上,我们提出本学科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如下: 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具有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较为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与初步应用相关的数学教育技术手段,掌握一门外国语,关注国内外数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和最新动态;在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中,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学术对话的能力、科研合作的精神;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数学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培养能够从事数学教育的教学人才或教学管理人才。 二、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 二级学科名称:课程与教学论(数学) 具体可分为: 1、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 2、数学方法论 3、现代数学教育方法 4、竞赛数学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硕士生的学制为2年。课程学习在前2个学期内完成,学位论文时间不应少于1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附表1 五、文献阅读 根据本专业对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文献阅读量的需求、我们拟定从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第三学期末结束。阅读文献的目的是能够了解国外数学教育的基本发展状况及当前数学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考核通过,获得1个必修学分。 六、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一般安排在第3、4学期。所实践的课程应为数学教育或相关专业(如

高等数学等)的课程,由导师亲自指导或委托有关课程主讲教师负责指导。本环节包括研究生的见习、试讲、授课、做助教等方面的工作。在见习、试讲的基础上,研究生应当亲自授课不少于8学时。上课时由导师或具有经验的老教师听课,做具体指导和评价工作。此外,研究生还可以适当地跟班做辅导教师,做答疑和批改作业等工作。教学实践结束,经考察合格可以记1学分。 七、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的形式有收集资料、参加学术会议等。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调研工作前,硕士生拟定调研计划;调研工作结束后,硕士生应写出调查报告,并由导师评定成绩。 八、开题报告 硕士生开题报告的时间定为第三学期初进行 开题报告应规范,要写明: (1)所确定选题的前期研究情况; (2)个人研究的创新性,其理论与实际价值所在; (3)完成论文的步骤方法及时间安排; (4)尚未搞清的问题; (5)调查实验等的设计方案; (6)需要领导和导师协助解决的其它问题。 开题报告应提交有导师组和本专业全体研究生参加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讨论,经研讨通过后方得进入学位论文的下一步工作。考核通过,获得1个必修学分。 九、中期考核 对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工作期间必须进行一次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数学所组织,考核办法和标准参照研究生院制订的“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十、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硕士生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累计时间一般不应少于一年。 选题必须针对现时教育界热点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而提出,论域集中,论题典型,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立题及撰写过程应广泛选用资料,有准确而系统的文献综述,以显示本学科前沿研究的把握,外文资料的运用应占一定的比例。论文涉及的事实材料和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应采用先进的测量和统计方法。

原子核物理课件第二章杨福家版

第2章核力与核结构 一、核力 ?(1)核力是强相互作用 ?质子之间库伦斥力反比于距离,而核内质子间距离非常小,但质子能紧密结合而不散开,说明新的作用力——核力的存在,且是吸引力。 ?一般核力约比库伦力大一百倍。

第2章核力与核结构 ?(2)核力的短程性和饱和性 ?结合能近似与A成正比,说明核力是短程力;?如果为长程力,一个核子能与核内其它每一个核子发生作用,那么核的结合能正比于核子的成对数A(A-1),即正比于A2,与实验事实不符。?核力只作用于相邻核子,由于相邻核子数目有限,因此核力具有明显的饱和性。

第2章核力与核结构 ?(3)核力的电荷无关性 ?1932年海森堡假设:质子与质子之间的核力Fpp 和中子与中子之间的核力Fnn以及质子与中子之间的核力Fpn都相等,称为核力的电荷无关性。?利用同位旋概念,质子和中子是一种粒子的两种 不同电荷态,同位旋都为1/2,而同位旋第三分量分别为1/2和-1/2。

第2章核力与核结构 ?(4)核力与自旋有关 ?利用氘核的基态性质,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 的最简单核子束缚态,其自旋和宇称为,其 自旋为两个核子的总自旋和相对轨道角动量之和。 + =1 π I 3 S1 3 P1 3 D1 1 2 1 1 P110 状态LS

第2章核力与核结构 ?由于氘核基态宇称为正,只能是3S1+3D1态的混合,即有S=1的自旋三重态组成,不存在自旋单态的氘核,核力将使质子和中子倾向于处在自旋平行的态。 ?(5)非中心力成分 ?氘核基态可以是3S1+3D1的混合态,其中3S1态约占96%,3D1态约占4%。 ?核力是以中心力为主,混有少量的非中心力。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使学生掌握宽广坚实的物理学知识;系统地熟悉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了解物理学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毕业后可从事教育、科研、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行业工作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1、人才类型、特色 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能分析和解决当代科技前沿及生产发展中的一些新问题,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从事教育、科研、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行业工作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知识结构 具有物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实验研究的能力,掌握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修养。 3、能力结构 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从事物理教学的能力;了解物理学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就,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组织协调与现场处理能力、沟通交流与社会适应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 4素质结构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 5、职业资格要求 取得中学教师职业资格证书。 三、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最长可延长在六年内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化学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程与教学论专业化学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教育学人才。具体要求为: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系统的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化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化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化学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 2.化学实验教学论 3.化学教学行为 三、学习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提前毕业者按照《**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执行。每位硕士研究生至少修满35学分。本校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至4年,每年应累计脱产学习3个月以上。在职研究生从事毕业论文工作时,一般可脱产1年。 四、课程设置

五、教学实践与文献阅读 硕士研究生须参加教学实践的教学工作量相当于助教一个月的工作量。教学实践经考核合格者,计2学分。效果不好的,不给学分,但允许重新安排一次教学实践。 文献阅读不按课程开设,纳入论文指导环节,阅读内容及指导方式由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商定。 六、考核方式 必修课须安排考试,选修课安排考查。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记分制评定成绩。具体考核办法按《**大学关于研究生课程考核及成 绩管理的规定》执行。 七、校外实习与调查 硕士研究生根据科研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可外出到中学进行实际考察、或到有关部门进行社会调查、收集资料与实验等业务实习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二、第三学年进行。 业务实习、社会实践均不计学分,但要进行检查、总结及考评。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硕士研究生用不少于一年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硕士研究生一般在第三学期内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要求最迟于第四学期开学后的前两个月内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并向所属教研室或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经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切实可行者,方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第四学期5~6月份结合中期考核对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作者应了解所研究方向的最新成就,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创新。论文工作要有足够的工作量。论文的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若需要在其工作单位进行论文实验,必须事先征得导师同意,实验结果必须附有实验工作所在单位证明,表明确系该生本人的工作成果。

物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与名称 专业代码:070201 专业名称:物理学 二、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初步了解物理学及相关前沿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进一步深造的潜力和基础;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品德;培养能在物理学及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培养要求 通过强化数学和物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理论,初步掌握从事一些物理基础型研究,以及密切相关的材料学研究和光电应用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强调学生具备进一步深造的潜力和基础。 注重通识教育,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技术文献,及时了解世界科技发展动态,有效地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电子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有良好的素质、道德修养和一定的组织能力、行政决策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能够胜任管理协调、技术洽谈和国际交往等工作。 五、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物理学科的扎实理论知识为基础,以相关科研项目和良好的科研平台为依托,以国家重大需求及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为培养目标,以一批优秀教师为保障,深入贯彻博学笃行的专业学风,通过学科交叉延伸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六、主干学科 物理学

七、品牌课程 计算物理及其应用、量子力学、复变函数与数学物理方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八、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1.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61.5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135.5学分,选修26学分。 2.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湘潭大学普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规定》者,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九、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见附表1)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 -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欢迎你 …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在思想素质方面,培养硕士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具有学术对话的能力和科研合作的精神。 在专业素养方面,培养硕士生专门的教育理论素养和解决语文教育现实问题的能力。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构建其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语文教育知识结构。 硕士生毕业后,能够胜任语文教育研究机构的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工作,能够胜任师范院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能够从事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能够成为中小学骨干语文教师。 二、研究方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方向:旨在培养解决中小学语文教育与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型专门人才。重点研修课程为课程理论、教学设计、学业评价、教育心理学等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密切相关的课程,主要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现象与规律。分别针对语文教师、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语文学业评价几个方面展开专门探讨。揭示语文教育应然与实然状态之间的原因,探讨解决语文教育现实问题的对策。 文学审美教育研究方向:旨在培养能够从事文学审美教育的专门人才。文学审美教育突出语言文字符号在审美能力建构中的价值。强化了语文教育中的人文要素,同时也有益于语文工具性实现。文学审美教育方向在突出文学价值功能的同时,也将联系到其他艺术门类(例如音乐、美术、戏剧、影视)等同文学价值的联系。培养对象的人格健全也有赖于文艺审美教育。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硕士生可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要充分发挥所在学科导师集体指导的优势,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采取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1.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材施教,要定期了解硕士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硕士生的成长。 2.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选课计划、文献阅读、文献综述、学术活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内容。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应在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完整版)原子核物理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原子核物理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absorption cross-section 吸收截面 activity radioactivity 放射性活度 activity 活度 adiabatic approximation 浸渐近似 allowed transition 容许跃迁 angular correlation 角关联 angular distribution 角分布 angular-momentum conservation 角动量守恒 anisotropy 各项异性度 annihilation radiation 湮没辐射 anomalous magnetic moment 反常极矩 anti neutrino 反中微子 antiparticle 反粒子 artificial radioactivity 人工放射性 atomic mass unit 原子质量单位 atomic mass 原子质量 atomic nucleus 原子核 Auger electron 俄歇电子 bag model 口袋模型 baryon number 重子数 baryon 重子 binary fission 二分裂变 binging energy 结合能 black hole 黑洞 bombarding particle 轰击粒子 bottom quark 底夸克 branching ration 分支比 bremsstrahlung 轫致辐射 cascade radiation 级联辐射 cascade transition 级联跃迁 centrifugal barrier 离心势垒 chain reaction 链式反应 characteristic X-ray 特征X射线 Cherenkov counter 切连科夫计数器 collective model 集体模型

深圳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深圳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培养方 案

深圳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实验技能,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技术管理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技适应能力。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个性发展,适应社会需求,本专业在三、四年级特设信息物理工程、薄膜及低温等离子技术与应用、核技术与应用三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本专业毕业生能够在电子、光电子、通讯、交通、材料、真空和薄膜领域从事检测与控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工作,或在核能技术、工业同位素及辐射技术、核医学等领域工作的复合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所需的数学基础,具备从事理论研究、科技开发、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经过课程学习和实验训练,达到以下的培养要求: 1.系统地掌握应用物理专业基础课与主干课的基本理论,从整体上对应用物理专业的内容、科学方法、工作语言、基本概念以及物理学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具有自主知识更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以及与之相应的能力,崇尚理性,崇尚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能够适应本专业及其相关领域工作并进行创新性发展; 3.在实验课、实践课以及其它的一些课程的教学期间,形成团结协作的研究风尚; 4.注重物理学所形成的物质观、自然观、时空观、宇宙观对整个人类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5.注重培养理论与实验、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类比联想与猜测试探、理想化方法与模型化方法、估算与概算等科学方法; 6.具有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利用外语把握国际上科技发展趋势的能力; 7.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相关科技信息的基本能力; 8.在当前暂设的信息物理工程、薄膜及低温等离子技术与应用、核技术与应用三个专业方向之一具有较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 三、主干学科 物理学 四、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力学与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

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培养方案

华南师范大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一) 说明:1、研究生应在本教学计划所设置的课程范围内完成不少于35个学分的课程学习,其中学位课程23学分,实践课程2学分,选修课程8学分以上。

2、本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中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以及学习论三个方向的所有研究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3、选修课原则上在第二学期末以前,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确定,基本原则为:专业外语为限 定选修课,每个研究生在全校(含全院和全系)范围内任意选修一门研究生课程,每个研究生选择自己导师的一门课程。 4、选修课程中的《小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分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李求真负责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刘朝晖负责 “小学外语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强海燕负责 “小学社会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王永红负责 供研究生选修。

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二) 说明:1、研究生应在本教学计划所设置的课程范围内完成不少于35个学分的课程学习,其中学位课程27

学分,实践课程4学分,选修课程4学分以上。 2、本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中的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所有研究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3、选修课原则上在第二学期末以前,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确定,基本原则为:专业外语为限定选修课,每个研究生在全校(含全院和全系)范围内任意选修一门研究生课程,每个研究生选择自己导师的一门课程。

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三) 说明:1、研究生应在本教学计划所设置的课程范围内完成不少于35个学分的课程学习,其中学位课程27学分,实践课程4学分,选修课程4学分以上。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作业答案

1、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见课件) 2、试述《标准》所确定的课程目标 答: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其中总目标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总目标分4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作具体阐述。只是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互相交融的有机整体。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此4个方面的目标在三个学段中分别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 3、评析《标准》所确定的课程目标 答:对总体目标的认识: 一、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对各课程目标领域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数学问题的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发展。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 4、什么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有几种方式? 答:课程内容的组织是指对选择和确定的课程内容进行组合与编排的方式。通常有(1)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叙事模式; (2)为学生留有探索空间,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具有明显的探索性;(3)插图、文字与图标的使用是内容的形式新颖活泼、图文并茂、板式多样、色彩明丽等。

原子核物理发展现状简介_赵恩广

第26卷总第313期2008年第4期(上半月) 物理教学探讨 Journal of Physics T eaching Vol.26No.313 (S) 4.2008.1. 专家 论坛 原子核物理发展现状简介 赵恩广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北京市100080 编者按:2007年初,按中国科协的规划,中国物理学会组织了一些专家学者编写中国的物理学科发展报告。这里,我们邀请参与编写发展报告的部分专家,对物理学一些分支领域的发展现况做扼要介绍,供各位物理教师参考。下文是本系列推出的第一篇文章。 作者简介: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63-1967年是两弹元勋于敏先生研究生,从1992年起任中国核物理学会核结构专业委员 会主席和副主席。长期从事极端条件下的核结构,核天体物理中的中子星性质及核内非核子自 由度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级科学项目,其中研究项目/高自旋与超变形核态的研究01993年获 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原子核与超核性质的介子探针研究01997年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 等奖,/原子核的奇特性质及新集体转动模式的研究0200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贝克勒尔1896年发现了铀元素的天然放射性,揭开了现代物理的序幕。同时,它也标志着原子核物理的起点。核物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原子核的结构、反应和衰变。一百多年来,通过核物理的研究,人们对物质结构、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到20世纪末,核物理的发现和成果,得到过17个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8个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核武器的研制与核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历史进程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原子核物理一直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下面,我们把原子核物理的发展现状,做一简要介绍。 原子核的尺寸很小,它的线度只有原子的十万分之一。但是,它的质量却占一个原子的99.9%以上。所以,我们的地球和宇宙中星体的质量,基本上都是由原子核贡献的。而恒星中对抗引力塌缩的力量,主要是来自轻原子核的燃烧过程。所以,原子核物理的研究范围,既可以小到10-15米的微观尺度,也可以大到宏观的恒星尺度。 从上个世纪30年代中子的发现起,就建立了原子核主要由中子和质子(它们又统称核子)组成的图像。这个图像,至今仍然正确。但是,由于粒子物理的发展,人们可以把一些其它的粒子,如+超子和2超子,束缚在原子核内,构成了所谓的超核。对超核的研究,已经成为核物理的一个重要领域。核子间的主要相互作用是强相互作用,又称核力。此外,弱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在原子核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原子核是一个由这些基本相互作用支配的有限量子多体系统,由此而建立的核多体理论独具特色。这些理论既有非相对论性的,也有相对论性的,它们仍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自然界存在的稳定原子核不到300种。如果以中子数为横轴,质子数为纵轴,把原子核排列起来,就构成所谓的核素图。图中的每个原子核叫一个核素。到目前,加上实验室发现和产生的各种寿命的不稳定原子核,核素的总数已经有3000多个。但是,理论预言,核素的总数应当有8000多个。对这些未知核素以及已经发现的不稳定核素进行探索和研究,构成了当代原子核物理的几个重大前沿领域,包括放射性核束物理、核天体物理以及超重元素的合成。 图1核素图。图中的直线标出了中子和质子幻数。 在核素图中(图1),所有稳定的原子核,都落在一条从左下角伸向右上角的斜线的附近。这条线被称为B-稳定线。因为,这些核相对于B-衰变是稳定的。相对于B-衰变稳定的原子核内,其质子和中子数目,都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比例。当核素逐渐离开B-稳定线时,这个比例会变得过大或过小,其寿命不断变短。现有的原子核理论,基本是来自对稳定核的研究。在远离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