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学的发展史

会计学的发展史

会计学的发展史
会计学的发展史

会计学的发展史

印梦丹

摘要:概览中外,会计学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会计学的地位不但没有陨落,反而逐步攀升,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关键词:古代会计、近代会计、现代会计

会计是什么?从字面意思解释,“会”是聚合的意思,“计”是计算的意思。清代学者焦循所著《孟子正义》一书中解释道:“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其意思是说,岁末的全年总合计算以及日常的零星计算,合起来即叫做“会计”,这就概括了“会计”二字连用的基本含义。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在人们所说的会计,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门学科-会计学。会计学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

古代会计

在古代,会计的含义非常简单,即记账、算账。文明古国,中国、巴比伦、埃及与希腊都曾留下对会计的记载。

“会计”一词在我国的历史颇久,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夏朝,对“会计”一词率先有了文字记载。夏朝的物质产品逐渐丰富,交通工具有了较快的发展,为商品流通创造了条件。伴随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诸如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及消费等人们之间经济关系的问题。于是,会计就相应而生了。而在西周时期,会计基本成型,有了较为固定的记录方法和程序,并且出现了专设的职位—司会(掌管中央、地方政府钱粮收支的政府官员)。到了唐宋时代,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顶峰,于是出现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末清初,又出现了能够满足盈亏计算需要的“龙门账”、“四脚账”等较为完善的中式会计。这些客观的历史表明,中国封建社会早起的强盛,为中国会计初始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并为世界会计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文明古国巴比伦,由于商业的发展,爱好组织管理的古巴比伦人在四千多年前,就开始在金属或者瓦片上记录大部分与会计记录有关的楔形文字。从国家方面讲,他们记录各项收支、租赁、收放款利息,以及税收;在私人方面,他们负责民间契约的签订,作为见证人把契约中当事人、见证人的姓名、支付金额、利率、偿还日期等详细记录在记录板上,同时写出在发生诈骗、无法支付时刑法上的条款。在债务未结清之前,记录板存放于债权人手中。可见,古巴比伦人早已对记录方法有了较深层次上的理解。

古埃及和古希腊,也将会计运用到了各个方面。大约公元前4000年,埃及奴隶制国家产生。古代埃及处于原始计量记录法和单式簿记阶段的会计。在原始社会末期,埃及已经运用纸草进行经济事项的计量与记录,具有单式会计记录的特点。纸草文书是埃及古老的原始账单,为世界最早的会计文献之一。在公元前630年,古希腊发明了铸币,并应用到会计记录当中。而在雅典城邦的国家财产

管理制度中,会计体系书上有这么一段记录:“公卖官主要负责出租、出包事务,对应收账款采取白板记录,记录后,将白板交给会议的事务官保管,付款人结清款项时,事务官再将白板交给出纳官,由其将相应记录涂去”。由此说明古希腊的会计已经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

近代会计

近代会计,是在古代会计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具有一套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方法体系的会计。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近代会计的最初产生。

1494年以前,意大利的复式簿记已经比较成熟,但当时并未对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推广,直到1494年《数学大全》面世。从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意大利经济逐渐走向衰落,资本主义在荷兰、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得到迅速发展,使得意大利的复式簿记迅速在欧洲得以传播和发展。十七世纪初,荷兰借助强大海军所进行的大规模海外殖民掠夺,使之成为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荷兰曾一度成为意大利复式簿记在欧洲传播和发展的中心。十七世纪初,荷兰王子的教师西蒙·斯蒂文出版了一本最杰出的会计著作《数学惯例法》,所论述的复式簿记部分,被会计史学界称为“王子簿记”,有人甚至将他与卢卡·帕乔利相相提并论。再后来,由于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而且出版了许多专门研究和论述簿记、会计的理论书籍,会计知识得到广泛普及。并且,在1600年世界上第一个公司制企业-东印度公司的诞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真正的摆在了人们面前,对会计公正性的要求随之日益增强,促使公共会计惯例和原则的提出和研究。1853年,英国在苏格兰又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注册会计师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并于1854年被授予皇家特许证,允许它的会计师冠以“特许会计师”的头衔,会计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性专门职业和通用的商务语言,这被称为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在这一段时间,会计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的实例不胜枚举,然而,在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以及后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高度闭关锁国和固步自封,会计在中国的发展比较缓慢。

现代会计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空前的迅速发展时期。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并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对经济增长和社会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一些未来学家认为:旧的工业文明正在消失,新的产业革命已经开始,人类正转向信息社会。时间在超强度地缩短,空间在奇迹般的扩大,大千世界,瞬息万变,传统工业、传统社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新技术革命正凝聚着新文明像潮水般地冲击着人类知识体系的各个学科领域。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摈弃那些过时了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以便与现代科学、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合拍。为此,各个学科都在着手研究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发展趋势。会计作为一门技术性极强的经济管理科学,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成为一套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与方法的体系,并且随着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来参与生产经营的预测、决策和控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超过英国,资本竞争加剧和股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企业管理层对会计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能进行事后的核算、分析和检查,而且要能进行预测、决策及控制。因此,在发展了的会计基础上,分裂出了成本

会计、管理会计等分支。并且,由于电子计算技术的产生及发展,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确认与计量、记录、报告和信息传输的手段也产生了飞跃,逐渐脱离了手工状态,与现代电子技术结合,出现了会计电算化—数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趋势。会计逐渐的地成为了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经济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而日益显著,日益为人们所理解和认知。

纵观会计学的发展史,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而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和经济愈发展会计也愈发展,生产和经济愈重要会计也愈重要;两者相比较,生产和经济是第一位的,会计是第二位的,但是在现在的环境和条件下,会计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以预见,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学将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

.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计算机晶体管 . 大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银河I”巨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CPU)遭重创龙芯 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发展 ..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 .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并生产了50台左右 . .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生产了约200台 . .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

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该年(1973)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 .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 二.中国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 .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 . 中国从小规模集成电路经过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时间,这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而美国用了8年 .

黄金发展史概述1

黄金发展史概述: 黄金是一种贵金属,其颜色亮丽,质地偏软易于加工,从古至今受到人们的追捧,公元前三千年以前,黄金在古国埃及第一次被人类所认知。自此就与人类的发展形影不离地交织在一起。黄金凭借其耀眼的光彩,成为人们用于装饰的首选材料。 黄金是化学符号为Au的金。Au的名称来自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欧若拉Aurora 意为闪耀的黎明,古代印加人把黄金视为太阳的汗珠,古埃及的法老坚持要埋葬在黄金这种神之肉里,圣经马太福音提及的东方三博士带来的礼物之一就是黄金,圣经启示录形容圣城耶路撒冷的街道由纯金制作,其《圣经》有400多出提到黄金,据说上帝也喜欢黄金,他曾指示代理人摩西要用黄金来装置布置膜拜他的圣所,圣幕。到我国马王堆出土的黄金面具,这些都说明了全球人们对黄金的宠爱。在古代黄金也是帝王皇权的象征,一般平民很难拥有,而从皇家专有黄金到普通民众参与黄金投资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黄金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经历了皇权专属——一般等价物——货币化——非货币化的发展历程。 一,皇权的垄断 19世纪以前,由于金矿尚未被人们大面积发现,黄金又以奴隶及囚犯开采为主,受技术限制,产金量极其有限,皇室贵族往往把黄金拥有当作权势和财富的象征,而宗教供奉神灵更是以黄金为主,修葺的金像金樽举不胜数。有限的产量使得黄金的流通极其困难,掠夺杀戮是获取黄金的主要手段,从古巴比伦到古罗马,古埃及都书写着人类掠夺黄金的罪恶历史。 早在公元前4500至3100年,在古埃及时代的社会生活中各方面都在使用黄金,以太阳为核心的宗教观念使得黄金崇拜在埃及得以大肆发展,黄金被认为是“可以触摸的太阳”,是神的一种恩赐,埃及法老大量使用金饰装饰自己的饰物,包括生前的宝座/死后的棺材都大量用黄金来包裹或制造,而祭祀神明黄金也被广泛使用庙宇或神像的装饰,可以说黄金贯穿着整个古埃及历史中。 根据古希腊史学家罗多德的记载,吕底亚人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个使用铸造的,使用金币和银币的民族,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零售商。由于吕底亚文明处在各文明地区的交通要道上,贸易的繁荣和商业活动对简单兑换流通货币的黄金产生了自然的要求,黄金作为货币的转变在社会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促成了黄金的大众化,因为它的使用和拥有不再是君王的特权。 古罗马帝国时期,虽国力强大,疆土之广,每年的黄金产量至少在5吨以上,但奢侈

台积电公司治理的典范

◆台積電公司治理的典範 全方位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 1、台積電公司之公司治理 獨立董事 薪酬委員會、稽核委員會(隸屬於董事會) 2、環保、安全、衛生組織之重視 員工認股方式 3、社會責任型投資績優及環境會計制度 4、文教基金會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的緣起 1、企業是人類經濟活動上的重視發明 2、人類逐漸無法駕馭企業 利害關係人的關念stakeholder v s stockholder 3、企業有責任解決本身引發的問題 ◆安隆公司事件 ◆企業自利層面 形象良好的企業更容易獲得社會大眾肯定,正面形象帶來無限商機: 1、企業形象與品牌價值的提高 品牌是企業最有價值的Asset,如可口可樂,麥當勞 2 、吸引有價值之員工 3 、消費者之認同 4、供應鏈與企業CSR 5、企業CSR與財務績效有正面關係 ◆企業家應負甚麼樣的CSR? profit ethic vs social ethic(第21頁) ◆CSR最低道德標準:「不危害」的觀點(是消極的) 1、企業的產品會勞務,或產生的過程不危害(機率上) 2、利潤與責任的衝突問題 ◆最高道德標準的觀點 「不危害」+使世界變得更美好,即創造生活價值 ◆法律無法規範完善的CSR 法律僅反應甚麼不該作的低道德標準 ◆市場機制無法規範完善的CSR 價格不見得是良好的道德溝通工具 例如高排放二氧化碳之企業 ◆社會慈善的觀點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善因行銷公益行銷策略性慈善

◆建立以員工為核心之社群 CSR是否是企業追求利潤過程的窗飾而已? 從員工的角度來看企業,企業本身就是壹個社群 企業中主導力從股東轉為員工,更注重永續發展與CSR ◆企業CSR之總架構 philanthropic responsibility----社會慈善的觀點 ethical responsibility---- 最高道德標準的觀點 legal responsibility---- 「不危害」的觀點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最大利潤觀點 ◆企業之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 企業內部員工、工會 管理者 股東、董事會 企業外部債權人、原料供應商 下游廠家、消費者 競爭者 其他政府、社區、社會大眾、生態環境、其他 ◆企業CSR建立在道德研判上 ◆不同觀點之CSR彼此互補 ◆台達電得遠見雜誌之「企業社會責任獎」 第二章道德法則 ◆窮人的銀行 孟加拉2006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尤努斯(Muhammad Yunus) 「信用是窮人打破貧窮最後的機會」 貸款給婦女。 「使用乾淨的水,小孩必須受教育,必須修建廁所,必須互相幫助。」好人,積極行善的例證 ◆道德法則Moral Principle 實然倫理:已存在的倫理實務 應然倫理:從哲學所發展出來的理想 ◆如何判斷道德 目的論(teleology) :從目的來判斷 實用主義(utilitarianism) 義務論(deontology) ◆應用倫理:基於實際需要 ◆個人的道德特質 Kohlberg 之道德層級架構 階層一服從與懲罰—守規矩以避免被處罰

中国金矿发展的历史变迁

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5月/13日/第003版 视点 中国金矿的风风雨雨 本版编辑丛鹤一苇 贵州烂泥沟金矿、云南播卡金矿、辽宁猫岭金矿,这三大金矿已探明黄金储量均超过100吨。而今天,这三大“世界级金矿”金矿分别为澳大利亚的澳华黄金、加拿大的西南资源公司、加拿大的曼德罗矿业公司掌控—— 1中国特大型金矿被外资控制? 近来,有关中国金矿被外资控制的报道频频见诸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大媒体。对于金矿资源安全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家金融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各界关注。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目前,我国一些大型特大型金矿企业中,外资确实占据、甚至是控制了绝大部分的股份。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7年6月发布的信息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进入中国进行金矿勘查开发的国外矿业公司至少有40家,这些公司大多来自加拿大,少数来自澳大利亚、英国等。其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活动广泛,其中云南、甘肃、新疆、贵州、内蒙古等是吸引外商投资金矿勘查开发比较多的省(区)。 据介绍,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在中国勘查金矿取得的成果最引人注目。自2002年起,该公司在云南的东川播卡金矿取得了重要进展,使原先仅仅为一个民采的“窝子矿”变成了一个特大型金矿床,公司股票价格为此翻了20多倍。 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2003年在湖南省常宁市成立湖南太平洋地质勘查公司,成为在我国的首家外商独立勘查公司。该公司拥有湖南水口山的金矿,云桂黔金三角金矿和内蒙古金矿等勘查项目。 澳华黄金有限公司是较早在中国开展黄金勘查开发的公司。该公司参与开发的陕西煎茶岭金矿在持续4年稳产后资源已经趋于枯竭。因此,澳华把下一步的开发重点放在了贵州的金峰金矿。一旦该矿开发成功,将成为国内第二大黄金矿山。 加拿大王朝黄金公司2004年收购了加拿大一家公司在中国的矿业项目。目前该公司拥有新疆哈图金矿、青海红沟金矿、甘肃野马金矿等勘查项目,探矿权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是中国目前金矿探矿区面积最大的外资勘查公司之一。 此外,加拿大阿富勘矿业公司在青海省滩涧山金矿项目和曼德罗矿业公司的辽宁猫岭金矿项目,也是近两年取得重要进展的勘查项目。 然而还有另一个事实被大多数愤怒于外资控制中国金矿的人忽略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本来就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工作,在最初进入时,谁都无法预料最终的结果是喜是悲。因而,在这些春风得意的外资矿业公司之外,还有一些不为人关注的黯然神伤者,比如明科矿业公司。这家来自加拿大的初级勘探公司于1995年进入中国,在河北、新疆、内蒙古等地开展勘查,投入风险勘查资金约2亿元人民币,然而直到今天仍没有一个矿进入开发阶段,也没有转让出一个矿。 2历史的阵痛——外资进入中国金矿的时代背景 实际上,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中,贵州省贞丰县副县长毛仕诚的一段话已经透露出这些特大型金矿的股份比例中,外资缘何占据了如此大的份额——烂泥沟金矿属于微细浸染型难选冶的原生金矿,那些金子都是以极其微小的颗粒存在于矿石中,虽然资源丰富,但是选矿和冶炼的难度非常大,当时从国内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来说,还达不到开发这种金矿的条件,所以还无法进行商业性开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澳大利亚澳华黄金有限公司被引进到烂泥沟金矿。

中国会计学发展史

历史是稳定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流动变化着的历史,历史与现实地推移形成了时间的长河,而未来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是现实按逻辑顺序的延伸。任何一门科学的研究,都不能割断历史,而应尊重历史,认识历史,吸取历史中的精华,继承历史流传下来的珍贵遗产,这正是我们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会计发展史的基点。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会计发展史是经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分支。我们追朔会计发展的历史,正是为了充分认识会计发展的现实,正是为了更好地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同时,也是为了把握未来会计发展的大趋势。然而,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坚定、清醒、有作为的今天,我们才有可能反思地追怀人类会计世界发展的往事,真实地认识人类会计世界发展的现实,勇敢地探索人类会计世界发展的未来。一.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职能是会计固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所谓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客观上所具有的功能。其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会计随着历史的需要而发展,随着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的变革,会计技术和会计观念也在不断地变革,尽管很多会计技术和会计观念在环境已经不再需要它们以后,仍然还在延续使用一个较长的时期。 二.会计的产生 会计的产生是基于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人类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活动,必然会产生所费(人力、物力的耗费)与所得(劳动成果),便产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费与所得的会计。“刻木记数”、“结绳记事、记数”、被称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原始计量与记录时代(会计的萌芽已经产生)。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结绳记事(计数)是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之一。文献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易·系辞下》)。文字产生以后,会计就产生了。在我国,最早记载会计一词是西周的《周礼》,并设置了会计官员——司会,规定了会计报表的编报制度。“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

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4.1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变迁历程 企业年金在中国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2000年底《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的颁布到2004年5月1日《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颁布为界,至 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阶段、企业年金试点阶段和企业年金阶段。 从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企业可根据自身 经济能力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起,到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简称“劳动保障部”)颁发《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两个《试行办法》)之 前的时间里,中国没对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和运营增值做出过任何明确的规定。两个《试行办法》实施以来,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才有明确的规范。 4.1.1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阶段 从1991年开始到2000年结束,这个阶段企业年金被称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这是我国企业年金的探索阶段。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中第一 次明确提出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文件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 的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 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将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1995年3月国务院又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 号文件),规定“国家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鼓励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由企业和个人自主选择经办机构”。 1995年12月劳动部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劳动部发[1995]464 号文件),提出规范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若干政策意见,包括实施条件、决策程序、资金来源、计发办法和经办机构等,明确提出补充养老保险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 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 号文件)再次提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将制定补充保险政策和承办机构资格的认定标准及对补充基金实施监督,列为新成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能之一,由此奠定了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的 政策框架雏形。 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阶段,各地进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原则和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制度取向是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 保险,劳动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等非营利事业单位,负责具体经办补充养老保险业 务。一些地方性试点性质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相继推出了地方试点政策文件,对补充养老 保险给予程度不同的税收优惠,这些地方性的政策探索推动了各地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行 1文章出处:《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杨长汉著 杨长汉,笔名杨老金。师从著名金融证券学者贺强教授,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平时进行零星计算,期终办理决赛,把日常的核算与定期的总括核算两方面的含义都包括在一起。虽然这种简单的字面解释无法概括现代会计的丰富内容,但基本上能表达会计在核算部分的基本特征。 会计作为一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算和汇总工作,无论在中国货在国外都有悠久的历史了,但是,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具有一套科学的计量、确认和记录的方法,则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都有价值,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就有价值的耗费和形成、价值的实现和收回,价值的分配与积累等经济活动,对于这些经济活动从价值上进行核算和管理,离开会计工作就无法实现。会计以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分析检查为手段,目的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管理一个单位占用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确保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经营决策,实行会计监督,并为宏观经济管理和有关个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一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做为一种那个管理形式并具有特定的技术方法,在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自奴隶社会周

朝开始,会计就有了发展。周朝廷和各地的奴隶主已经利用会计来管理一切贡、赋、徭、役等的征收和分配,并设有“司会”的专门官职,掌握钱粮,赋税收支,进行“月计岁会”,从秦朝到汉朝,都设有掌握钱粮、赋税和官廷财务收支的官吏。在古代,会计实际上市经济工作的主管。在会计技术方法方面,秦汉建立了一“入”、“出”为记账符号的定式会计记录方法,从西汉开始,会计与统计就分别在不同的账册中加以处理,会计账册成为簿,而统计账册成为籍。唐宋之际产生并完善了相当科学的会计结算方法,即“四柱结算法(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为“旧管(初期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明末清初,在“四柱结算法”的影响下,民间出现了可以核算盈亏的“龙门账”,清代又产生了“四脚账”。这些中式会计的记账方法形成了中式会计的一个特色。 在国外,会计也有悠久的历史。在原始的古印度小公社里,已经有了一个记账员,专门登记农业账目。古巴比伦商人已有所谓的“现金记录”,

台积电的面试经历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https://www.doczj.com/doc/7316286742.html,/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https://www.doczj.com/doc/7316286742.html,/ 现在我发现迷茫的时候换一个角度想,我应该庆幸!因为那代表着我不只一条路能选择…不是吗?! 事情发生的就是那么的……不一样!有点措手不及…本来我是铁了心的考高复!知道文凭的重要性!~心想:再怎么苦也就一年半!不怕不怕~暑假花了好多的时间复习,可是连个高复选拔我都没进去…没办法,只能工作去了! 后来有公司来招聘了…我报了台积电和宏力,也有一些英文的资料要背,都是专业术语…很难背!高复没考到没信心了当时我都没有花时间去背…只是在台积电笔试前的一小时硬背了…后来感觉自己英语考得还不错,发现自己记性也还好,都记住了…可是,我连台积电的笔试都没有过…连个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因为试卷上不只是有英语还有逻辑数学…当时挫败感倒还好,因为和我一起报名的很多人都没进,甚至英语背的滚瓜烂熟的凌宗花也没进…呵呵!看来我们逻辑数学太烂了,有点脑瘫吧!不过彭凯丽。秦怡还有蔡丽婷进了,有了面试的机会…再后来,面试通过了蔡丽婷和彭凯丽!当时觉得她们真棒~!因为他们没有靠路子!(台积电后门走进去很多人的,其实没有招多少人)台积电和宏力是女生的首选,真心的为她们高兴~! 台积电就这么错过了…后来宏力,班级里面有几个同学去都没有去,因为没信心了,觉得肯定不进的…当时我也觉得肯定不会进的…但是还是去了,不能放弃!试试总归没损失的呀!宏力考试的时候我是压根没知道自己会进,因为宏力要背的比台积电多很多,我看都没看,所以宏力的英语做都做不出,不过宏力和台积电一样,英语只是三分之一,可能我后面的逻辑还有计算机的做的还好吧…就这样我有了面试的机会…真是没想到啊!面试的时候好紧张,虽然我知道面试绝对不能紧张…但是原本一个多班的人要面试后来他们一个一个进去,我轮到了最后第二个,hoho ~当时的心情…后来终于轮到我面试了…我只记得当时脸好热好热我很紧张~!面试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有些面试问题回答很好有些问题都把我的缺点表露出来了…呵呵!现在终于相信老师说的了,面试官真的都是很有经验的!那面试官说我————固执 哈哈!就这样我通过了面试…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我想我能通过运气是有的但是也代表着我有能力!和我一起的同学有凌宗花和朱琳,以后大家就是同事了!不过不能高兴太早,听说宏力会删人的,唉,我进去了还要努力呀!不能被删了!还有宏力很辛苦的,一天要做12个小时了,恩恩!加油!努力!不要放弃~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编年(1956-2006)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 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 计算技术发展道路” 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 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 1956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该机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丙机交付用户使用。该机为用户服役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1972年华北计算所等十几个单位联合研制出容量为7.4兆字节的磁盘机。这是我国研制的能实际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设备。 1974年8月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分别在北京、天津通过鉴定,我国DJS 100系列机由此诞生。该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32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 A系列兼容。该产品在十多家工厂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了1000台。

中国会计发展史(汉朝以前)一

中国会计发展史--会计的发展萌芽时期 [一] (汉朝以前) 会计并不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过着采摘游猎生活,物质条件严重不足,使得在那个时期不会有会计的出现。 至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形成,剩余产品出现,会计才渐渐产生发展起来。初期的会计,仅从事简单的统计核算和分配工作,故我们称其为“大会计”,这就是会计最早的雏形。这可以从当时遗留下的一些历史文物里得到考证:1、刻石记事:通过石板或者石质墙壁,人类用不同的符号记录获取猎物、采摘野果的多少,并记录出参加的人员,使用的工具以及食物的分配情况; 2、结绳记事:通过打绳结的方式,用不同样式,不同大小的绳结表示不同的事件,并进行核算,这种记录方式在现在的云南佤族地区依然有所保留。 一、西周时期:随着原始社会的渐渐没落,生产力水平不断地进步,人类社会步入第二个时期--奴隶制社会。奴隶制社会前期,由于人类思维方式落后,物质水平低下,经济不发达,所以会计依旧沿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大会计”的工作方式,直到我国的西周时期,会计的发展才有真正的进步:1、第一次给这项工作进行命名,在西周的《周礼`天官》一书中曾经记载:“司会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而听其会计。”。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将这份工作称之为“会计”;2、在西周的宫廷之中,第一次设置了专

门的官吏管理会计工作,其称之为“司会”,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月季岁会”--每月进行核算、统计,每年进行汇总核对。 二、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初期,由于战乱纷争不断,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会计的发展也就受到一定影响,春秋战国到秦代出现了“籍书”或称“簿书”,用“入”、“出”作为记录符号来反映各种经济出入事项。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产生了“三柱结算法”。它是根据“收入”、“支出”、“结存”这三大结算要素而得名。它以“收入-支出=结余”的关系式,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过程及其结果的一种方法。“三柱结算法”在秦汉时期已得到了广泛运用。 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出现了影响会计发展的新契机,秦始皇统一全国,在国内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便于了经济的交流,更有利了会计工作的进行,可惜当时的人们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个机会,没有把货币的统一利用到会计记账上,不得不说这是当时的一个遗憾。 三、汉朝时期:秦以后,我国封建王朝进入到第一个兴盛时期,这就是我们的汉朝,汉高祖刘邦的兴国政策加之以后的光武中兴使汉朝经济文化达到了历史上一次飞跃,尽管会计的记账方式和管理方法没有什么可以称颂的飞跃,但在计算方式上,汉朝却有着显著地进步:汉朝除了继续沿用发展了以前出现的筹算,当时的人们还发明了十珠算法,其就是利用大家儿时用过的学习数数的十珠计数器进行数学运算,这其实就是现代算盘的早期雏形。所以,清代数学家梅启照等认为东汉、南北朝时期产生算盘。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EMCM简述世界黄金市场的发展历史

EMCM简述世界黄金市场的发展历史 在EMCM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界黄金市场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国际货币本位制度变迁的历史。 (一)金本位制出现前 金本位制出现前,虽然黄金充当交易媒介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但由于其稀缺性,在交易中白银和其它金属更多地承担了支付手段的角色,只有大额交易才采用黄金计价。同时大多数黄金基本被帝王或宗教神权独占所有,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而储藏着,很难进入流通。在这种情况下,自由交易的市场交换方式难以发展,即使存在,其规模也非常小。因此,在金本位制出现以前,并不存在大规模的世界黄金市场。 (二)金本位时期 进入19世纪,人们先后在俄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和加拿大发现了丰富的金矿资源,黄金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黄金供给大大增加。仅19世纪后半叶,人类生产的黄金就超过了过去5千年产量的总和。由于黄金产量的增加,人类增加黄金需求才有了现实的物质

条件,以黄金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人类进入到金本位时期。货币金本位的建立意味着黄金从帝王专有走向了广阔的社会,从狭窄的宫廷范畴进入了平常的经济生活,从特权华贵的象征演变为资产富有的象征。英国于1816年率先建立金本位制,到19世纪末,世界主要的国家基本都实行了金本位。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同时黄金也是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可自由进、出口,当国际贸易出现赤字时,可以用黄金支付;在一国之内,黄金可以做货币流通。金本位制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等三大特点。 在金本位的货币体制下,黄金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媒介,黄金的社会流动性增加。黄金市场的发展有了客观的社会条件和经济需求。金本位时期,各国中央银行虽都可以按各国货币平价规定的金价无限制买卖黄金,但实际仍是通过市场吞吐黄金,黄金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受到严格控制,不能得到自由发展。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只有英国伦敦黄金市场是国际性市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严重地冲击了金本位制。20世纪30年代又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金本位制”彻底崩溃,各国纷纷加强了贸易管制,禁止黄金自由买卖和进出口,公开的黄金市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伦敦黄金市场关闭。直至15年之后的1954年方重新开张。在此期间一些国家实行“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大大压缩了黄金的货币功能,使之退出了国内流通支付领域,但在国际储备资产中,黄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依然受到国家的严格管理。从1914年至1938年期间,西方的矿产金绝大部分被各国中央银行吸收,黄金市场的活动有限。此后对黄金的管理虽有所松动,但长期人为地确定官价,而且国与国之间贸易壁垒森严,所以黄金的流动性很差,市场机制被严重抑制,黄金市场的发育受到了严重阻碍。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混乱和动荡不安严重损害了世界各国的利益。为尽早结束此局面,在美、英等国的推动下,1941年开始了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努力。1944年,经过激烈的争论英美两国达成了共识,美国于当年5月邀请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国政府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议》,由此建立起“金本位制”崩溃后人类第二个国际货币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

中国会计发展史

中国会计发展史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会计制度古代、近代、现代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原始记录计量到单式簿记再到复式簿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变革过程。 关键词:原始计量单式簿记复式簿记 1.古代会计阶段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及消费等问题凸现,“计数”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必要,人们逐渐形成数量观念,并尝试着以实物、绘画、结绳、 刻契等方式来表现经济活动及其所反映的数量关系。由实物记事(计数)、绘画记事(计数)、 结绳记事(计数)、刻契记事(计数)等方式所体现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基本代表着同时期 的“会计”行为,或者说,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的萌芽状态,成为会计的直接渊源。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在原始计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最早的会计制度。中国有关会 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而“会计”称号的命名、会计的职称则均起 源于西周,其含义是通过日积、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终的总合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 济收支的目的。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 岁会”,又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其中司书掌管会计账簿,职内掌 管财务收入账户,职岁掌管财务支出类账户,职币掌管财务结余,并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初步形成会计工作组织 系统。当时已形成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春秋以至秦汉,在会计原则、法律、方法方面均有所发展。孔子提出了中国最早的会计原则:“会计当而已矣”,意思是会计要平衡、真实、准确。具体说是要求会计的收付存平衡 正确无误,它与目前的“客观性”原则相似。战国时期,中国还出现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经》,其中包含“会计”方面的内容,如在会计簿书写真实性和保管方面,规定会计簿书如 果丢失、错讹,与被盗数额同罪;在会计凭证和印鉴方面,规定券契(当时的原始凭证)如 有伪造、更改等情,重者与盗贼同罪论处,轻者以欺诈论处,如上计报告不真实,有欺诈隐 瞒者,根据情节轻重判刑;在仓储保管方面,规定对于账实不符的,区分通盗、责任事故、 非责任事故等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在度量衡方面,规定度量衡不准者,按情况不同实行杖打 等处罚。秦汉时期,中国在记账方法上已超越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建立起另一种 形式的“单式记账法”,即以“入、出”为会计记录符号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它以“入 -出=余”作为结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结算法”,又称为“入出(或收付)记账法”。西 汉时采用的由郡国向朝廷呈报财务收支簿——“上计簿”可视为“会计报告”的滥觞。南北 朝时期,苏绰创造“朱出墨入记账法”,规定以红记出、以墨记入。 唐宋时期,我国会计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推进。首先,产生了《元和国计簿》、《太和国计簿》、《会计录》等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著作。《元和国计簿》和《太和国计簿》分别为唐人李 吉甫、韦处厚所撰,收录了唐代人口、赋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统计资料,按照国家财政 收入项目分别记载其收入数字。《会计录》为宋人所编,是一种按照国家规定的财计体制和 财政收支项目归类整理,并加以会计分析的经济文献。其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会计、

5-3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开篇语: 从1953年1月我国成立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到今天,我国计算机科研人员已走过了近五十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历程。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仿制、跟踪、自主研制到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与"狼"共舞,同台竞争,从面向国防建设、为两弹一星做贡献到面向市场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源泉,科研工作者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的里程碑。 一、华罗庚和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 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 早在1947~1948年,华老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和冯·诺依曼(J·Von Neunann)、哥尔德斯坦(H·H·Goldstime)等人交往甚密。华老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深受冯·诺依曼等的赞誉。当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冯让华老参观他的实验室,并经常和华老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这时,华罗庚教授的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国后也要在中国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任务就是要设计和研制中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 1956年春,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发展我国科学的12年远景规划,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目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华罗庚教授担任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二、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 我国的计算机制造工业起步于五十年代中期。1957年下半年,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正式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和北京有线电厂(原738厂)共同承担。在那个独特的历史年代里,闵大可教授率队赴苏考察。根据(前)苏联提供的M-3机设计图纸经局部修改,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小型电脑。1958年6月,该电子计算机安装调试,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后改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共生产36台。103机,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当时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十次,后来安装了自行研制的磁心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3000 1

会计发展史读后感

会计发展史读后感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学科名著阅读报告 课程名称:学科名著阅读 名著名称:《会计发展史》 任课教师:蔡志忠 学生姓名: 学号: 年级专业:10级财务管理 2014年1月10日 读索科洛夫的《会计发展史》感悟 ——漫谈中国的会计发展史 第一部分 1985年的寒冬,索科洛夫完成了《会计发展史》,这是他一生中对全世界来说最重要著作。该书包括前言、经济核算与复式会计的产生、核算成为科学、改革前俄国核算的产生与发展、俄国的会计科学思想、资本主义国家的会计核算、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会计核算等九个部分。在前言中索科洛夫指出,科学有其内在的发展原因和外在的发展条件,会计是与其发展的环境紧密相连的,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正因如此,索科洛夫在这本书中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以会计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为主线,详细地介绍了会计观念、技术和方法的演进过程以及有关会计学派的特点,特别是通过总结不同学者对会计科学发展贡献的理论概括与观点介绍,注重从史学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会计科学思想的演

变规律,从而体现出该书与其他西方类似著作所缺乏的一个基本特征。该书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大的部分,及主要观点如下: 一、会计核算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索科洛夫在研究会计核算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时,区分了经济核算、会计核算、复式会计、会计学与会计科学等概念,认为复式会计是 会计核算发展的结果,而会计核算只有在摆脱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的约束并确定科学的原则之后才能转变为科学,会计核算科学是会 计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十月革命前俄国会计核算体系的形成与变化 受列宁的有关会计核算阶级本质思想的影响,或许本国的史料更为翔实,所以索科洛夫对改革前后的俄国会计核算进行了专门研究。 三、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会计核算思想 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出现了变化,美国开始占据重要地位。到20世纪中叶,英美的会计理 论开始活跃起来。所以索科洛夫在研究资本主义国家会计核算思想 的发展时,不仅介绍了德国学派、法国学派,还重点研究了英美学派。 四、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会计核算实践 索科洛夫出生于前苏联,也许前苏联是最早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也许前苏联是当时的“老大哥”,所以作者在介绍研究社会主义条件 下的会计核算时,将主要部分放在了前苏联,仔细研究了前苏联建 国初到20世纪80年代的整个会计发展历史,而对当时其他社会主 义国家的会计核算发展则采取了概略研究的方式,简单地研究了当 时社会主义各国取得的主要会计核算理论与成果,认为社会主义国 家的协作实现了会计核算的同步发展。 第二部分 读完索科洛夫的《会计发展史》,在他的讲述的最后一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会计史,不过很遗憾没有把中国的会计史讲述在内, 可能是因为中国当时经济落后和中苏冷战而没有引起关注。不过通

中国黄金发展史1

中国黄金发展史: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一直是一个黄金贫乏的国家。虽然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黄金在我国历史上也是财富的计量单位和拥有财富象征,黄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事实上由于中国黄金总量上的缺乏,使得黄金很难成为财富流通中介的主角。但我国民众对黄金的痴迷仍然是可圈可点。 从考古成果来看,黄金在我国战国秦汉时代广泛被贵族阶层所使用,1968 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的汉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 生动的体现了汉代黄金制作工资的高超水平,在西汉时代,人们深信玉石能是尸体不朽,而金丝成为连接不同形状玉片的重要工具。千年后这件“金缕玉衣” 依然保存完整,可见当时很待黄金工匠已具备高超的黄金制作工艺,但限于当时黄金的熔炼技术有限,黄金的仅作为突出饰品艳丽的点缀材料。从隋唐到宋元清明是及,随着黄金加工工艺的进步,黄金逐渐褪下宗教的神秘色彩,黄金首饰大量进入民间,成为延续至今的中国黄金文化的主体。 1,中国古代黄金发展史, 商代中期,公元前13~14 世纪我国就掌握了制作金器的技术,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金耳环,是迄今为止是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金器(公元前2100年?1600年)河北省藁 城县西村的商代(公元前1600~ 前1066 年)宫殿遗址和河南省安阳殷中出土的凹凸花纹的金叶和金贝币等也年代较远。其中的金箔厚度仅0.01 毫米。这种金箔是经过锤锻加工而成的。这说明在商代我国黄金的加工技艺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西周的卫墓中发现的包在铜矛、矛柄和车衡两端上极薄的金片,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包金技艺。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人已掌握了鎏金技术。在这一时期,楚国使用一种叫“郢爰”的金币,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金币。楚国的金币“郢爰” ,可以解释为楚国铸造、用于商业交换和分割称重的黄金货币。汉代以前,帝王手里积聚了大量黄金,一次赏赐多者上几十万斤,少者几千斤。这说明我国在汉代以前就发现了不少金矿资源并已逐步掌握了一整套开采、淘洗、炼制和加工技艺。隋唐时代,人们对黄金首饰的向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朝金银器的制作出现了大量技术高超的制作工艺,掐丝,镶嵌,鎏金,包金等几十种工艺,写着技法流传至今甚至还在沿用,唐、宋时期我国黄金生产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仅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的黄金生产可追溯到北魏正始年间,在唐朝天宝年间砂金生产扩大并形成规模。到了元朝,元世祖即位之初,明令整顿金、银、铜、铁矿山及冶炼作坊,并严禁这四种金属流出国外。金矿产地分布在8 个省区,如内地(今河北省、山东省一部分、北京等)、辽宁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广省、河南省、四川省、云南省。元代允许民采金矿,官府课税,有时收归官办。民采兴旺时,设提举司、提运司或总管府抽税。元朝初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来到了中国,称中国是“东方黄金国” 。他的本意是说,中国是一个富饶之邦,但也指出中国是盛产金银的。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之后对矿业不重视,他误认为地下资源有限,不主张开发矿业,明代的金矿业衰落破败,没有作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