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文学的源头

欧洲文学的源头

欧洲文学的源头
欧洲文学的源头

一、欧洲文学的源头

? 古希腊文学、古希伯莱文学

前者重理性、重现实,是一种入世、关注现实社会世俗生活的文学,后者正好相反,重感情、重精神,是一种出世的、注重信仰与来世幸福的的文学;前者强调现实性,可谓“肉”,后者强调精神性,可谓“灵”。

? 二希文学对西方的影响,不仅是文学母题、神话系统、成语故事、史诗叙述、戏剧模式等等的开创,更是人文精神、政治体制、观念等等文化基因的初始。

二、史诗的概念:

史诗是人类童年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史诗"(Epic)一词,是由希腊文的"叙事"(Epos)演变而来的,意为"神托",原指古代人在祭祀时,代表神而念出来的祭诗。后经民间歌人口传,文人加工润色,形成一种规模宏伟的古代民间故事诗。容多与本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关乎整体命运。人物多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民族英雄。形成:首先在民间流传,由后人不断加工整理、记录而成。有庄严崇高的风格

三、三大悲剧诗人的风格及其对命运的理解

理想的神--理想的英雄--现实的人

风格:悲壮雄浑自豪又充满信心----悲愤迷惘上下求索-----悲痛憎恨寻找出路

命运悲剧: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在人和神之上还有命运主宰一切,不可抗拒、不可解释、难以捉摸。最终逃不脱命运的魔掌。人与命运的冲突实际是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反映社会矛盾,故命运观随社会变化而变化。

埃:命运为具体的神,支配一切,但他比较强调人的意志。

索:怀疑,命运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不可捉摸,捉弄人,强调人对命运的反抗和坚强的意志。

欧:不相信命运,认为命运在人本身,强调事在人为命运靠自己掌握。

四、宙斯的形象:专制暴君的代表

普罗米修斯的形象:高大、庄严的悲剧英雄,为了正义事业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

俄狄浦斯的形象:高尚正直、爱国爱民的开明君主;勇敢顽强、坚决与命运做斗争的悲剧英雄。

五、中世纪文学概论:

1、分类: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城市文学。

2骑士传奇三大系统:不列颠-古代-拜占庭

七、矛盾性--神学世界观和人文世界观的矛盾:

对教会神职人员的双重态度(批判尼法斯八世,在地狱预留位置,歌颂殉道者、理想的教徒);

对世俗生活的双重态度(禁欲主义和对保罗爱情的同情、对尤利西斯的肯定);

对封建统治者的双重态度(批判贪婪的暴君、歌颂理想君主,寄希望与亨利七世,在天堂预留位置)

对文化的双重态度(追求真理,赞美人的才能与智慧,肯定文化知识的重要,却又宣扬信仰)

文艺复兴对发现了人,对外发现了世界彼得拉克(1304-1374):

人文主义之父。最先提出“人学”和“神学”对抗的观点。被誉为第一个“近代人”。代表作:《歌集》,366首诗歌,用意大利语写成,献给劳拉,?发展了“温柔的新体”,缠绵悱恻,温柔清新,米开郎基罗(1473-1564),以《圣经》为主题,但人物渗透人文理想,?是具有无比惊人体魄与意志的英雄形象。《大卫》,四米高。《摩西》。梵蒂冈西斯廷大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343个人物,100个巨人。壁画《末日审判》。

马基雅维利(1469-1527):

政治学之父。《君主论》,提出君主可以摈弃道德,集狮子和狐狸为一身。最早完整地提出资产阶级国家学说,使政治同、伦理道德分离。

九、《十日谈》主题:

1.抨击教会腐败,挑战禁欲主义。圣徒不圣、修士不修。女修道院长的故事。迎合小市民趣味。粗鄙也是一种反抗。

2.肯定个人情感、欲望。绿鹅的故事

3.歌颂爱情和自由。绮丝梦达的悲剧。西蒙的故事。“人曲

吉诃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游侠狂行径的尖锐对立,在他身上呈现出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矛盾,由此形成了他的独特的、带有悲剧意味的喜剧性格。他以解除人民苦难为己任,抱负远大,动机高尚,然而他把游侠骑士单枪匹马打抱不平的方式作为实现理想的途径,在游侠狂发作时干了一系列蠢事。人物与主题:

堂吉诃德形象的复杂性:喜剧性、悲剧性兼具。不朽的典型人物。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另一方面他又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对爱情的贞洁追求。他是可笑的,但又始终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他的力量在于他执著的信仰,尽管这信仰千疮百孔、不堪一击。

桑丘:在外形和涵上都和堂吉诃德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高一矮,一瘦一胖,一重理想,一重实际;堂吉诃德充满幻想,桑丘却事事从实际出发。堂吉诃德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桑丘则是伊璧鸠鲁式的享乐派。堂吉诃德属于过去,桑丘象征着未来。不过他本性善良,富有同情心,正是在这一点上有共性,也正是因此,他逐渐理解了堂吉诃德,与其形影不离,舍不得分开。

5.主题:表面上是批判了骑士小说,实际上是批判了一切视理想为虚无的庸人。

6.小说的多重讽刺视角

⑴虚拟的讽刺视角:

初看起来,堂即是小说中被讽刺的对象,且讽刺来自作者本人。但这是一种虚拟的视角,即表面的讽刺。被讽刺者并非作者真正的讽刺对象,而只是为了故事叙述的需要所做的一种假定性讽刺。小说完全要借助于堂的荒唐去构建故事,如他不荒唐了,小说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因此讽刺是必要的。

⑵现实的讽刺视角

真正的讽刺来自于和他处于同一生活层面的现实中的人。恰恰是处于优越感中的现实的人成为了讽刺和嘲笑的对象。作者是理解、同情并支持堂吉诃德的,他也在这个意义上变成了崇高的悲剧人物。

⑶对讽刺者的讽刺

作者无非是要借骑士、骑士道盛世这样的喻体来象征和隐喻某种价值理想和人文取向。堂吉诃德这个形象本身就是表达这种人文价值和取向的喻体。从堂吉诃德的视角出发来讽刺现实和现实中的人,此即对讽刺者的讽刺。

十、莎士比亚的悲剧都是关于“身居高位”的主人公,一步步历经痛苦和灾难,走向毁灭和死亡的故事。导致悲剧的原因具有多重性,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在因素。

外在因素方面:有恶人或恶势力的阴谋,如《哈姆莱特》中的克劳狄斯,《奥赛罗》中的伊阿古,也有“命运的捉弄”,体现为偶然事故或是意外事件,如《奥赛罗》里苔丝德蒙

娜遗失手绢、《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罗密欧没有收到信使的信、《哈姆莱特》里哈姆莱特刺死波洛涅斯;还有“超自然因素”的介入,如《麦克白》里的女巫。

在因素方面:主要反映为主人公性格上的弱点和行为上的过失,如哈姆莱特的忧郁犹豫、奥赛罗的嫉妒轻信、尔王的刚愎昏庸、麦克白的权欲野心,在某种意义上,“性格即命运”,因此,莎士比亚的悲剧,在主题上是多重悲剧,是恶战胜善的悲剧、是命运悲剧,也是性格悲剧,这些悲剧超出了个人悲剧畴,而具有了全人类的意义。

哈姆莱特形象: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复仇的王子哈姆莱特》及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意义:反映出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人,始终不能摆脱一种永恒的道德悲剧:一方面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人们充分肯定现世的利益和欲望,另一方面,他们又相信唯有对美好情感的希翼才能安慰脆弱的人生,渴望仁爱、宽恕。--两难选择。

莎士比亚的伟大在于,他在人性本身中看到了悖论,在人文理想中看到了危机。善良的起点却通向毁灭的终点,代表着历史发展方向的理想掉进了现实的黑暗陷阱。此外,悲剧亦暴露出人性本身的弱点,暴露出目的与手段的分裂,暴露出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复杂关系,莎士比亚在这些剧作中流露出来的,是深刻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十二、三一律的由来

时间、地点和情节的整一。即剧情包含的时间只能发生在24小时之,事情要发生在同一地点,全剧也只能有一条线索。

十三、狄德罗(1713-1784):

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者,百科全书派的中坚,在哲学、美学、戏剧理论和小说创作方面都有杰出贡献。

文学成就是三部哲理小说:

《修女》《拉摩的侄儿《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十四、狂飙突进运动:

是启蒙主义的继续和发展,其得名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该运动的作家们强

调文学的民族性,主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崇尚天才,同时受卢梭"返回自然"影响,歌颂大自

然和淳朴的人民.

十五、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形象:

浮:不断探索人生真理和社会理想、不断克服障碍超越自我的形象;在探索中表现出一

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实践的战斗精神。

具体体现在:

①敢于自我否定②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人生真理③不断克服在外在矛盾,勇于

实践

为什么浮士德的灵魂最终进入天堂?《浮士德》到底是不是悲剧?

梅:浮士德的对立面,否定的精灵、体现否定精神、恶的促进作用。实际上也是浮士德心世界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辩证关系。

浮士德难题:人类共同的难题;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之间、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

两难选择。

浮士德精神:西方人的现代精神----矛盾—追求—实践,有三点:

1永不满足于现实、2不断追求真理、3重视实践和现实

浮士德精神的可贵之处:失去上帝之后,人类欲在生活本身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种追寻、这种矛盾,就是近代的精神特征。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无止境的追求。非的境界。

十六、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主观性和抒情性,一般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抒发

强烈的个人感情,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位。所以又有“理想主义”“自由主

义”“表现主义”等提法。

@对大自然的歌颂和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响应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注重人与自然

的诗意的统一。对抗工业文明,将自然视为精神上的避难所。

@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的传统,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对民间文学进行整理加工,创作上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采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运用夸,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满异常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

十七、《巴黎圣母院》广泛运用美丑对照原则:人物、情节、场景的对照雨果的人道主义

十八、被称为人道主义的教科书。他将阶级对立视为一种道德问题,认为法律惩罚不能消除犯罪,只有通过饶恕来感化灵魂,仁慈和博爱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脱胎换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罪恶。他反对暴力革命,企图用一种抽象的道德和爱的力量来消除社会弊病,表现出浓厚的改良主义色彩。

人道的体现:仁慈、博爱、道德感化为核心。出发点和归宿

二十、湖畔派是18~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在诗歌题材上,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理论和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否定诗歌的社会作用,美化中世纪的田园生活,提倡唯心主义、唯灵主义、神秘主义;把“听天由命”看成是人的“天性的永恒部分”;拜伦和雪莱对此进行过激烈的批评。

二十二、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

赫尔岑在其论文《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中的评价:“他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因为他从来没有什么事去忙的;这是一个在他所安身立命的环境中的多余人,他并不具有可以从这种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一种坚毅性格的必要力量。……他想得多,做得却少。”还说:“像奥涅金这样的人在俄罗斯每走一步都会碰见他。”

他的身上具备着那个时代优秀贵族青年的某些特点,同时又是个花花公子。但时间一久又对上流社会庸俗空虚的生活感到了厌倦,于是他开始新的追寻。但他的心却是分裂的普希金通过爱情和友谊两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奥涅金的心世界,既写了他的冷漠自私、玩世不恭,也写了他的苦闷彷徨。

通过奥涅金的形象,普希金反映了贵族知识分子革命性的丧失,提出了俄国当时最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即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的问题,批判了造成多余人的俄国农奴制度。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概述 中世纪,传统的概念是指公元476年后至公元1453年止,是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始。在整个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世纪其实是一个较为普通的过渡时期,它是从有罗马帝国统治的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过渡,而整个欧洲历史向来是依靠封建统治的发展作为主线,所以中世纪也可以看作是欧洲封建阶级建立统治地位直到资本主义思想觉醒的一段时期。又因为在圣经中曾把这一时期指做过世界的末日,因此一些神学论者也把这一段特殊时期的历史称作“中世纪黑暗时代”。而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一些人文主义学者也把这一时期称作“黑暗时期”。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彼特拉克把当时的欧洲历史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即中世纪。因为人文主义者相信古罗马帝国终有一天会卷土重来,复苏早期纯洁的古典时代,因此这种称为在笔者看来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历史 自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攻破以后,欧洲大陆上兴起了很多新兴的蛮族王国,例如:法兰克,盎格鲁萨克逊等。他们总体上都是日耳曼人的分支,再后来的世界历史中,这些民族在不断的战争和历史变迁中最终形成了现在已有的欧洲人种分支。 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最先繁盛起来的是有法兰克人克洛维建立起来的墨洛温王朝,468年这支日耳曼民族的分支军队战胜了高卢人,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偶来法兰克王国不断的向外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同时在大不列颠岛上,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在6世纪末七世纪初分别建立了七个国家,史称“七国时代”并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首先形成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1.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的主导特征是表现自我、抒发主观情感。 2.浪漫主义与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时局有着一定关系。19世纪前30年,法国政治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达尔夫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由主义思潮中强调的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 3.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4.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中就开始运用。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近代的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与贵妇的爱情故事和风流韵事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一词开始在英德法流行开来,在文学传统上浪漫主义与18世纪启蒙文学,特别是伤感主义文学有紧密联系。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前奏,而英国兴起的伤感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首先,强调主观感情,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浪漫主义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2、其次,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情感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比如雪莱在致友人葛德文的信中对自己的才能评价道:“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才能就是在于这一点:在于同情心,在于跟感情和深思相互联系的那种想象力。”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3、再次,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由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丑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回到自然”和18世纪伤感主义文学“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写自然景物,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湖畔派的诗歌、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歌颂、赞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为生态批评笔下的热门话题。 4、第四,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浪漫主义”一词本来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这些特点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5、第五,夸张的手法、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雨果就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样,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外国文学史—中世纪文学

一串明珠于世 ——谈谈对中世纪文学的认识中世纪文学曾经是一串被世人遗落的明珠。19世纪以前,中世纪文学一直被西方的学术界所忽视,人们普遍认为那个经济停滞、政治反动的十个世纪的文学仅仅是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文艺复兴文学之间的一个低谷,是一个缺乏光彩,没有灵魂,附庸于神学的傀儡。直到19世纪早期,浪漫派作家们在哥特文化中看到了理性主义、英雄主义、对精神的崇尚和对女性的赞颂,中世纪文学才得以重新挖掘,重新被世人认识,它的文学精神与文学价值才得以大放异彩,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串曾经遗落的明珠——中世纪文学。 一、中世纪文学的时间划分 “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首创,随后才得到欧洲各国学者的广泛采用的。这个词起初含贬义,指的是西欧历史上从公元5世纪的罗马文明瓦解,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间的那段缺乏光彩的十个世纪。现在,在一般的史学著作中,中世纪的意义大致相当于文明社会的封建制时代,它的时间上讫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下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进一步区分又可将欧洲封建社会的历史大体分为三个时期:早期(5至11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中期(12至14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晚期(15至17世纪中叶)是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在西方的文学史中,中世纪文学一般只涉及上述前两个阶段的文学创作,不包括最后一个阶段,因为最后一个阶段已经成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发端。 二、中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 欧洲中世纪文学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蛮族登上历史舞台,欧洲的封建社会也由此开始。伴随着封建社会产生的是各对立阶级的出现,封建地主阶级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的对立,是中世纪欧洲新质文化和文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另外,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是欧洲多种文明,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首先体现在众多蛮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

欧洲文学的源头

一、欧洲文学的源头 ? 古希腊文学、古希伯莱文学 前者重理性、重现实,是一种入世、关注现实社会世俗生活的文学,后者正好相反,重感情、重精神,是一种出世的、注重信仰与来世幸福的的文学;前者强调现实性,可谓“肉”,后者强调精神性,可谓“灵”。 ? 二希文学对西方的影响,不仅是文学母题、神话系统、成语故事、史诗叙述、戏剧模式等等的开创,更是人文精神、政治体制、宗教观念等等文化基因的初始。 二、史诗的概念: 史诗是人类童年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史诗"(Epic)一词,是由希腊文的"叙事"(Epos)演变而来的,意为"神托",原指古代人在祭祀时,代表神而念出来的祭诗。后经民间歌人口传,文人加工润色,形成一种规模宏伟的古代民间故事诗。内容多与本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关乎整体命运。人物多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民族英雄。形成:首先在民间流传,由后人不断加工整理、记录而成。有庄严崇高的风格 三、三大悲剧诗人的风格及其对命运的理解 理想的神--理想的英雄--现实的人 风格:悲壮雄浑自豪又充满信心----悲愤迷惘上下求索-----悲痛憎恨寻找出路 命运悲剧: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在人和神之上还有命运主宰一切,不可抗拒、不可解释、难以捉摸。最终逃不脱命运的魔掌。人与命运的冲突实际是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反映社会矛盾,故命运观随社会变化而变化。 埃:命运为具体的神,支配一切,但他比较强调人的意志。 索:怀疑,命运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不可捉摸,捉弄人,强调人对命运的反抗和坚强的意志。 欧:不相信命运,认为命运在人本身,强调事在人为命运靠自己掌握。 四、宙斯的形象:专制暴君的代表 普罗米修斯的形象:高大、庄严的悲剧英雄,为了正义事业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 俄狄浦斯的形象:高尚正直、爱国爱民的开明君主;勇敢顽强、坚决与命运做斗争的悲剧英雄。 五、中世纪文学概论: 1、分类: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城市文学。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欧洲中世纪是从罗马帝国覆灭到现代民族国家兴起 的中间1000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即从更大的范围、而不是局限于民族国家的层面来看现代欧洲的形成,因为现代民族国家仅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这片土地上更长的时间内是没有明确国家的,教皇国、英法之间的烂账、南法和意大利北部、神圣罗马帝国的糊涂账。 因此这本书站在了更高的全局的角度,虽然在历史脉络上按照中世纪早期、中世纪中期和中世纪晚期来分别阐述,但是依然着墨了诸多核心线索,天主教与东正教、西欧与拜占庭的分合、教皇与世俗国家的权力争夺、教会的内部变革、欧洲的社会性变革等等。400多页描绘了1000年的历史,信息量大却又不显松散。 初探中世纪,大部分人会想到的第一个词是“黑暗”,正如我们想到国民政府的第一个词会是“反动”一样。“黑暗”并不是中世纪的正确概念,或者说漫长1000 年中,在整个欧洲大陆上,人们所想象的黑暗只是很小、很短的一部分。中世纪有战乱的纷争、有相对和平的时代、有

宗教黑暗但是孕育了繁盛的时代。 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欧洲文化的复兴来自于16世纪后的文艺复兴,称霸全球前年的中华帝国跟欧洲在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逐步拉开差距。但种子的萌芽在中世纪早已经种下。在1100年时,欧洲已经有非常多的学生和教师,1200年时第一批重点学习医药、哲学和法律的大学已经在欧洲各地发展起来:这批大规模的教育普及运动造就了大量的地方学校、教会学校和大学。而在中世纪晚期,伴随着地方语言的发展基础教育也开始繁荣。说到教育,这也是我看好越南市场的原因,越南的人均GDP相当于20年前的中国,但是其成人识字率相当于9年前的中国。经济未动,教育先行。 历史的发展有着必然性,但是也充满着偶然。英国首创君主立宪的政体成为民主的标杆,离不开征服者威廉在每次获得一片土地的时候都会分给他的领主们,因此每个领主最终得到的土地都散落于全英各处,迫使每个领主都从全国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利益,这决定了英国未来的贵族议政的政治形态。 从更高的层面看,欧洲缺乏大一统的稳定性。一方面,有教皇权力制约世俗权力,1122年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标志着教权和君权在俗世授职方面的妥协,腓力四世后来抓捕卜尼

外国文学史欧美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欧美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1 概述:产生于18世纪末,繁荣于19世纪上半叶(前30年,1831年《红与黑》为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 产生背景:①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②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其提供思想理论基础; ③文学自身的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思想特点:①强调创作绝对自由,要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 ②从民主主义立场(积极浪漫主义),或留恋旧制(消极浪漫主义)立场,抨 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罪恶现象; ③大都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 ④偏重描写自然风光,标举卢梭“回归自然”主张; 艺术特点:①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有强烈主观性; ②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探索,重视民间文学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③惯用对比与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体长想象; ④忧郁感伤的情调。 2 具体各国: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发源地。 耶拿派:施莱格尔两兄弟以《雅典娜神殿》杂志为阵地,阐述浪漫主义主张,是早期德国 浪漫主义小团体。海德尔堡浪漫派:代表人物布伦塔诺和阿尔尼姆。 英国:英国浪漫主义先驱:布莱克和彭斯(农民诗人) 湖畔派:是英国浪漫主义创作小团体,主要代表人物是在英国西北湖区生活的华兹华斯、 柯勒律治和骚塞,均写过描写湖光山色的诗歌,故被称湖畔派诗人。湖畔诗人从歌颂法国大革命到产生抵触情绪蛰居西北湖区,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高尔基称消极浪漫主义) 华兹华斯:湖畔诗魂。 《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著,其序言是浪漫主义宣言,此集是英国浪漫主义奠基作。其序曲体现的华兹华斯的诗论: ①题材:主张选择日常生活的事情和情节; ②语言:主张用真正地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 ③诗的本质: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④对诗人的特殊才能作了解释。 《我们共七个》是华兹华斯在诗歌语言进行革新的表征。“我们永不分离,即使是死亡”。雪莱: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如果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恩格斯:“天才的预言家”。 济慈:代表作《夜莺颂》 司各特:欧洲历史小说奠基人,代表作《艾凡赫》,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形象。 拜伦 1)抒情叙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塑造孤独忧郁悲观的“拜伦式英雄”--哈洛尔德。 主人公:“我”(抒情主人公)和哈洛尔德(消极因素) 2)1813--1816年“东方故事诗”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6部,中心人物不是流浪者就是流浪汉,性格则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 勇气和冒险经历,有崇高的道德观和侠义心肠、爱好自由、忠于爱情,最后却都成了社会的

外国文学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中世纪的欧洲在精神文化领域内占有统治地位的是()。A.封建主阶级的思想B.基督教神学思想 C.世俗封建贵族精神D.新兴市民阶级思想 2.欧洲文学史上的“中世纪文学”指的是()。 A.初期的中期的文学B.末期的文学 C.中期和末期的文学D.初期、中期和末期的文学 3.教会文学的题材主要来源于()。 A.历史B.民间传说 C.圣经D.现实生活 4.骑士抒情诗的中心主题是()。 A.行侠B.护教 C.忠君D.爱情 5.最有名的普罗旺斯骑士抒情诗是()。 A.牧歌B.夜歌 C.破晓歌D.怨歌 6.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学最发达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 C.意大利D.德国 7.中世纪后期英雄史诗的中心主题是()。 A.爱国B.忠君 C.护教D.爱情 8.中世纪后期英雄史诗反映的社会生活是()。 A.氏族社会瓦解时期B.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C.封建社会繁荣时期D.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9.中世纪骑士文学反映的思想意识的阶层是()。 A.教会B.贵族妇女 C.市民D.世俗封建主 10.中世纪城市文学中讽刺故事诗的代表作是()。 A.《驴的遗嘱》B.《卡勒瓦拉》 C.《列那狐的故事》D.《玫瑰传奇》 11.中世纪城市文学中一部风格独特的长篇故事诗是()。A.《玫瑰传奇》B.《列那狐的故事》 C.《驴的遗嘱》D.《卡勒瓦拉》 12.《罗兰之歌》这部史诗的基本主题是()。 A.爱情B.护教 C.行侠D.爱国 13.中世纪西欧流行的最有名的谣曲是()。 A.农民医生B.罗宾汉谣曲 C.农民舌战天堂D.神父阿米斯 14.《神曲》的主要内容取材于()。 A.历史B.神话传说 C.圣经D.意大利现实生活 15.但丁创作《神曲》的目的是()。 A.表现宗教思想B.歌颂人类美好的感情 C.为人类指出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途径D.宣传人文主义精神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深度分析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深度分析 一、学科概况 英语语言文学是外国语言文学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英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也是我国学习人数最多的外语语种。英语语言文学是我国设置最早的外语专业之一。 英语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体现了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由纯描写性研究转向以解释为目的的研究,由侧重英语本身特点的孤立研究转为侧重语言普遍性的比较研究,由侧重语言形式的研究转为形式和语义并重的研究,由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扩展到对语言的习得、功能和应用的研究,由对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历史、方言等传统领域的研究发展到对英语的各个方面及相关领域的全面研究。目前英语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包括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文体学、历史语言学;语言学的其他主要分支学科,如语义学、语用学、话语分析、篇章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也主要基于对英语的研究。 二、培养目标 应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当前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有新的见解;熟练掌握所学语言,第二外国语应具有一定的口、笔语能力及阅读与本专业有关书刊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科研工作。 三、研究方向 研究范围包括语言学,文学,社会文化,翻译理论和实践等。 各个招生单位具体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 01英国文学 02美国文学 03西方文论 04西方文化研究 05中西文学比较研究 四、考试科目 各个招生单位考试科目略有不同,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42二外日语或243二外法语或244二外德语 ③722基础英语 ④824英美文学 五、课程设置 基础理论课: a.普通语言学:语言的本质、结构、功能、语言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主要学派及其理论; b.西方文艺理论:从柏拉图到20世纪的西方文论; c.世界文学:东西方文学发展史及流派;

人文主义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刍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34251544.html, 人文主义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刍议 作者:林池容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38期 摘要:在漫长的西方文学发展史上,人文主义思想开辟了全新的思维视角,开始更多的关注人与其本质。大多西方文学题材与主题都是倾向于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对人权的肯定,强调个性解放,抨击禁欲主义;突出理性思维,反对封建和蒙昧。近代文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其精髓进行了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人文主义;西方文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B50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43-02 人文主义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特点不同,但都是“由于欲对治或反抗某种文化上的偏蔽而兴起”即是外在的反显观解进入人文主义,而非源于人自身主体证悟进入人文主义。 一、疏析西方文学与人文主义 古典文化的代表即古希腊的文化,在西方甚至在全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希腊神话故事,是具有永久魅力的话题,具有超长的渗透力,超越时空的限制。通过故事中诸神的人格化,导出人文精神,向受众群体展示古希腊文化成就。古希腊有着斐然的文学成就,希腊早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有神话、史诗、抒情诗和寓言,无一不蕴含着人文主义色彩。Humanism一词作为一种思潮、哲学理论和世界观,始于19世纪欧洲。在当代汉语中被翻译为:人道、人本、人文主义,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人文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个人的尊严、兴趣与价值观。强调了人们之间相处需要容忍,反对施暴,崇尚交往中思想上的自由。在道德问题上人们寻求答案中,用启蒙运动中的人文主义代替了宗教,但都没有打开“道德主体之门”,这也是文学思想受到限制的主要因素。可是,对于当时来说已经是一大进步。崇高“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主要思想体系的形成,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人权”开始反对“神权”,用“现世”反对“来世”的说教,用“真实的幸福”反对“禁欲主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的主旨精神为通过科学理性的理念来反对封建迷信,救治了文化上的偏执与流弊。 二、勾勒人文主义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启蒙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为夺权做的舆论铺垫。文学作品宣传涉及到人性观、理性观的文学理论,但仍然存在宗教神学的遗留的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之后的浪漫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了人本主义理念,颠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批判现实主义文

《巴黎圣母院》的西方浪漫主义解析

专科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巴黎圣母院》的西方浪漫主义解析 系部:外国语言系 专业:商务英语 班级: 071301 姓名:王文文学号: 0722******** 指导教师:高美娟职称讲师 2010年6月南京

摘要 1831年,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作者雨果通过这本小说描写了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尔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该作品反映了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整个故事情节以色彩浓郁的笔墨写出,浪漫主义色彩浓烈。本文从复杂的故事情节,夸张的人物性格,对照原则的艺术手法等方面,充分解析了该作品的西方浪漫主义的特点。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西方浪漫主义解析

Abstract The novel "Notre Dame DE Paris”was published in 1831。Through the of the novel, Hugo descript a gypsy girl in medieval feudal autocracy by persecution and trample under the tragedy,It reflects the tyranny of the society of darkness,The reactionary church rampant and judicial system。The story is very complicated, character hyperbole. Hugo wrote the ink color, fully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mantic fiction, and the novel romantic color with the comparison of the writing technique. It is controlled by the romantic principles of art。 Keywords Notre Dame DE Paris Western Romanticism analysis

第二章 中世纪欧洲文学

第二章中世纪欧洲文学(3学时) [学习提示] 学习本章,要注意中世纪欧洲文学的一个特点,即基督教精神对文学的渗透;要了解这个时期的几种主要文学类型及其成就;要以恩格斯的见解为指南,正确理解但丁及其《神曲》等创作的两重性和历史地位;要认识中世纪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所起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概述 一、“中世纪”与“中世纪文学”: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由此开始了欧洲中世纪的历史。 公元476-1640年,即西罗马帝国灭亡(奴隶制终结、封建化开始)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 5-11世纪,初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期。 12-15世纪,中期,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15-17世纪中叶,末期,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和资本主义逐渐产生、成长的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 在欧洲文学史上,中世纪文学是指前两个时期的文学。(公元5—15世纪) 中世纪后期文学一般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 中世纪欧洲文学包括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的文学,它和封建社会形成、繁荣的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 二、基督教与中世纪文学: 欧洲封建社会的发展是和基督教分不开的。基督教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文化的影响至为巨大。 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的初期,起源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起初是太教的一个教派。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被他的信徒称为“基督”,即救世主。其基本教义是:上帝威力无边,他使救世主耶稣降临人间,指点人类走最终得救的道路。基督徒之间互敬互爱、彼此互助、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教义还反对暴政压迫,鄙视富人,因而遭到罗马帝国当局的残酷迫害。(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来信徒越来越多,以至许多富人和上层人士也加入进来,并取得了领导权。这些人不再宣传反抗压迫,而是突出宣扬忍耐顺从、爱仇敌、服从天命、希冀来世的思想。由此基督教

201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学考研真题,心得分享,考研笔记,复试真题

1/9【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734251544.html, 1 201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指导 育明教育,创始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投资创办,并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加盟,是一个最具权威的全国范围内的考研考博辅导机构。更多详情可联系育 明教育孙老师。 0502 外国语言文学050209 欧洲语言文学 (47)罗马尼亚语言文学009欧语学院3①101政治②241二外英语③690罗马尼亚语基础④ 890罗马尼亚语专业 (48)匈牙利语言文学3①101政治②241二外英语③691匈牙利语基础④ 891匈牙利语专业 (49)捷克语言文学

2/9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734251544.html, 2 2①101政治②241二外英语③692捷克语基础④ 892捷克语专业 (50)意大利语语言文学4①101政治②241二外英语③693意大利语基础④ 893意大利语专业 (51)葡萄牙语语言文学007西葡语系2 ①101政治②241二外英语③694葡萄牙语基础④ 894葡萄牙语专业

3/9【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734251544.html, 3 这里所指的捷径并不是“速成班”、“点金法”,而 是合理步骤,让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相信现在还有很多同学仍然没有确定自己的目标专业院校,一直抱着等等看或者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态度,就这么在摸索中复习着。虽然,我们也是在学习,在进步,但是这种指向性不明确针对性不准确的复习,肯定会消耗掉我们的一些精力和时间。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尽早确定目标专业院校 有很多同学认识不到目标对于行为指导的意义,以及对成功的重大影响力,也有同学自认为确定了目标,具体问了才知道原来所谓的目标就是考研,这个目标太宽泛了,指导不了我们的行为,起码不能很好的指导我们。那么,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合适的呢?确定的目标专业院校,通俗点说,只有确定了这些,才知道光在哪里,才知道劲儿往哪里使。针对这一点,提醒考生要进行资源整合,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因为知道该往哪里努力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大家动嘴动脑,甚至“动手动脚”了。动嘴就是要多问问老师或者学长,问问目标专业院校的情况,包括报录比、导师、传统、专业材料等一系列信息,当然,这也可以通过网上信息查询。动脑就需要大家想想通向目标的路上,有多少阻碍,如何克服。“动手动脚”,就是需要同学们眼疾手快,良好的信息捕捉能力及掌握能力,有时候条件允许最好能够到报考学校亲身感受。

人文主义概述

人文主义概括 摘要:本文简单综述了人文主义的产生背景,介绍了人文主义中西方发展历程,人文主义的历史影响,结合我国的社会背景介绍人文主义,最后阐述了人文主义的深层次矛盾和未来方向。 关键字:人文主义;发展历程;社会背景;未来方向 1.人文主义产生背景 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两者目的虽相差很大,但矛头都指向腐败虚伪的罗马教会,罗马教会极力抵制宗教改革,不惜发动战争,而没有抵制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西方人文主义产生于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以及人在社会中地位日益突出,人们不满足于长期受迫于落后的教会,开始寻求自由、平等以及两性间的关系,人文主义思潮开始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文主义在西方进入蓬勃发展期。 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萌芽出现在晚明时期,专制主义的强权政策,使人们反抗的人文主义显露,但是究其根源还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开始追求自己的生活。红楼梦中突出了封建“礼乐”的残忍,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则是对封建礼教婚姻的一种抵制。人们追求自由的思潮开始显现。 2.人文主义的中西方发展历程 2.1西方发展历程 可分为西塞罗时代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西塞罗时代此时的人文主义既有其成就,亦有其限制。其成就在:这种人文主义能极成有教养、合规范的社会政治生活;其限制在:这种有教养、合规范的社会政治生活,只是外在的重秩序、尚和谐,实不能凝聚收摄于人的生命中而得以最后的贞定。因此,可以说,此时的人文主义所成就只是外在的、形式的、美的人间境观,而这种美的人间境观是外在的、形式的,因而是松散的、虚脱的,随时可以滑坠堕落。这是因为,人文主义若只落实在现实的生活情调之上,即是松散的、无“本”的,而无“本”,则自身并不能挺立得住。 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个时期人文主义之得到世界的意义。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依然承继了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传统——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桎梏的对峙和超脱。此时的人文主义还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后的补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觉自立。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虽表示人性的觉醒,个性自我的觉醒,然其所谓人性仍只是对自神本落下来而说,而落下来自其自身而观之,又只是一个浑沦的泛说,而个性自我亦只是一个浑沦的整全,因此亦只偏于就才情气而说。 十八世纪德国,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对启蒙思想的“抽象的知性”的反抗而成立。启蒙思想则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反省而作的凝敛、收缩与沉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执着于生命个性的欢欣而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和艺术,但这种成就是基于个体生命对大自然的爱好与追逐,它并没有收缩回来在主体内作超越的反省与分解。 2.2中国发展历程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分析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分析 摘要:本文旨在阐述美国文学的浪漫的特点。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和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之间有衍生相反,启发思路,强调情感,想象力和主观性。但最重要的美国文学的浪漫作品是典型的美国化产品。是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美国文学的产品。本文探讨了美国文学的浪漫特征,反映了合众国的“新体验”精神,信仰,个人主义和直觉的价值,追求民主政治上的平等,强调“使命感”。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美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文化背景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如果你想了解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必须首先了解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十九世纪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贫富分化日益加剧。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由于作家对于现实社会感到不满,他们往往用更多的笔墨,着重描述自己的理想,并作为反衬,显示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用以批评现实社会。首先,浪漫主义作家不注重创造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他们强调描述个人的主观世界和内心的感受,并表达强烈的个人感情。二,浪漫的文学创作大多集中在自然风光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各种感受。此外,浪漫主义大多推崇描写特殊情况和异域色彩。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和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美国文学的浪漫和欧洲文学的浪漫之间有很多共同点,与启蒙思想相反,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情感,想象力和主观性。因为在语言方面,美国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母语都是英语,具有相同的文化底蕴,浪漫的美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衍生。另一方面,虽然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深受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但是最典型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是美国本土化的产品。这是基于具体的社会,

《欧洲文学史》读书笔记

绪言 古希腊文学,重点: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柏拉图《对话录》,亚里士多德《诗学》,他们是欧洲文学传统中最根本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中世纪欧洲文学,重点,法国。法兰西文学吸收了日耳曼民族文学和凯尔特民族文学的精华。《罗兰之歌》亚瑟王的故事《玫瑰传奇》《列那狐传奇》 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重点《神曲》 文艺复兴:英国代表,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法国拉伯雷《巨人传》反应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和教育改革要求,西班牙《堂吉诃德》最早的一部欧洲现代小说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文学,法:雨果,德:莱辛,歌德,席勒,英:华兹华斯,拜伦,雪莱, 欧洲近代史的积极意义,斯本格勒(Oswald Spengler)《西方的衰落》西方历史分为三个时期:一、古代,阿波罗精神(the Apollonian Soul),二、中世纪,“东方贤人精神”(the Magian Soul),三、近代,“浮士德精神”(the Faustain Soul)。歌德晚年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融合在一起,是他以前欧洲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 欧洲文学传统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第一章,古希腊文学 第一节,概述 欧洲古代文学主要指公元前9世纪到前1世纪产生在欧洲本土上的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是希罗。 古希腊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是欧洲本土的上古文化,二是埃及、亚细亚文化。 上古文化:克里特—迈锡尼文化(前30-12世纪),即爱琴文化 前30世纪后期,克里特岛进入青铜时代,前16世纪中叶全盛,线形文字A,前14世纪毁灭,火山地震 迈锡尼,前20世纪中叶,亚该亚人所创,他们与前20南迁,征服土著,线形文字B,前12-11世纪,北方多里安人(多利斯人)南下摧毁之。 前11-8世纪,荷马时代/英雄时代,欧洲上古文化从此让位于古希腊文化 第二节,希腊神话 两部分:神的故事,英雄传说 神的故事: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天上的改朝换代、人类的起源和神的日常活动。万物都是神的身影,万事取决于神的意志。古希腊人常在神话中嘲笑神的邪恶,指责神的不公正。荷马史诗:“神给可怜的人以恐惧和痛苦,神自己则幸福而无忧地生活着。” 英雄传说:对于远古的历史、社会生活和人与自然做斗争等事件的回忆。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系统:赫拉克勒斯的12件大功,忒修斯的为民除害,伊阿宋取金羊毛,特洛伊战争等。 神话中包括一部分关于生产知识的传说。 神话是古希腊文学的土壤,此后的诗歌、悲剧等都以神话和英雄传说为题材。 第三节,荷马史诗 荷马年代无定论,约前10至前8、9之间。 荷马是盲人的说法相当流行,因为古希腊卖唱者“行吟诗人”多半是盲人。 两个时期:口头流传时期,文字流传时期。史诗最初形成在前12-9前后,前6世纪,僭主庇西特拉图命人用文字记录下来,前3-2世纪,由亚历山德里亚学者编订,每部各分为20卷。 产生过程:小歌说,核心说,统一说 小歌说:荷马史诗是由若干各自成篇的“小歌”连缀而成,并非荷马个人成果。[德]沃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一位当代的智者说,对于传统人们至少应该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在我看来,由朱迪斯·m·本内特和c·沃伦·霍里斯特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在书中对历史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对中世纪的喜爱之情还是跃然于纸上的。这固然和作者对中世纪过于正面的评价有关--虽然作者也不时提中世纪的缺陷--更因为道德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历史宽容的态度,使读者在书中很容易领会到作者对历史抱有的那种温情的敬意。尽管作者对中世纪的一些评价我不以为然,但作者对历史的这一态度让我感动。现代人总是太自以为是,这使我们很容易蔑视我们的过去,失去了起码的尊重。而这样的一本书,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历史的知识和视角,更重要的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意之情,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不是跳跃式,我们和古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根纽带。当我们明白文明的传承是怎样顺着这根纽带缓慢前行的时候,对传统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这话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还成为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们不再是漂泊的浪子,不再孤独徘徊。西语说,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在我看来,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正是因为现实的迷惘吗?而历史,正是治疗这种病症的良药。 比如书中谈到欧洲的统一之难,自古罗马一分为二后,欧洲就不再统一过,最多只存在名义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内众多小的公国并列。即使是在一个小地方比如如今的法国境内,统一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公国之间的战争。他们虽然承认国王的存在,自己只是国王的臣子,但国王对他们的约束很小很小,有时候他们甚至想取而代之。国王只是一个大点的领主,或者基于血缘的关系而被承认而已,在大多数时候它都不是一个政权的首领。读到这些,我自然想到我们的中国。小小的欧洲(不包括现在的东欧和苏联)统一尚且如此之难,地质差异十分明显的大中国的统一该是多么困难啊。但中国做到了,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到了,这绝对是个奇迹。当然中西差别也就突显出来了。一方面,一种文官的治理代替了领土分封、科举考试代替了世袭、职业分工代替等级之别;另一方面,皇权得到了加强,而在欧洲只有少数时候国王才具有这样的权威,能让全国政令通行,而一旦这位强人去世,国家又将恢复到各自为政的局面中。 下一个问题就是战争的差别。欧洲是连绵不断领主或贵族之间的战争,而在中国是反复的改朝换代的战争,谁更让人难以忍受一点呢?同时欧洲存在一个骑士阶层,他们是为战争而生的人,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主人,因为他们不用工作而靠自己的领主养活,其责任就是保护他们和为他们打仗,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阶级划分的设想在中世纪得以实现。在治人者(国王和贵族)和治于人者(劳动者)中间,另外还有一个战士阶层,他们的美德是忠心和勇敢。而在中国,战士听令于国王而不是贵族、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国家而不是保卫自己领主的土地、它也不是个阶层而只是个职业。中世纪的骑士不用耕种土地,农民和农奴不仅要养活国王和贵族,还要养活骑士。而在中国当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军队的时候,一部分战士就离开军队谋求另一种职业。在很久以前我读到柏杨的书说中国战争之多,以至于中国人养成不会笑的传统,因为中国人始终生活在苦难之中。但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欧洲的战争只怕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领主和领主之间的战争,公国和公国的战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再加上后来宗教组织发动战争,只怕欧洲人比中国人更少享有和平的机会。 提到宗教,不能不谈,中世纪也离不开宗教,没有基督教会就没有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史》谈到了宗教的影响,包括哲学、艺术、建筑、文学等等方面直到人的精神层面。作者对教会作用的肯定,如前面提到,不单因为它承接着现代西方文明,也因为道德的原因。关于前者,作者也毫不掩饰提到中世纪未期伊斯兰文化对西方的启蒙,包括哲学、科学、医学、天文等等方面,但教会人士自己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和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关于后者,也是我

欧洲中世纪文学中的典雅爱情研究

欧洲中世纪文学中的典雅爱情研究 典雅爱情(courtly love)起源于11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盛行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地。典雅爱情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有来自欧洲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作为中世纪欧洲男女关系的典范,典雅爱情是11至13世纪文学作品的主要描写对象之一,以抒情诗、 浪漫传奇等为主要体裁。典雅爱情颠覆了古代欧洲文学作品中男尊女卑的形式,创造了新的文学伦理关系,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 活力。第一章讨论典雅爱情的起源。典雅爱情的雏形产生于古罗马文学,在奥维德《爱经》的影响下,加洛林时期的诗人们开始构建典雅爱情的概念。典雅爱情文学的创作也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贸易和十字 军东征将阿拉伯文化传入欧洲;在欧洲定居下来的蛮族也给欧洲文化 带来了新鲜的血液;社会现实导致贵族女性对婚姻的失望,并逐渐转 向到想象中的世界去寻找完美的爱情;11世纪之后,基督教对于人们 思想上的控制逐渐开始松动,教会将对人们的希望寄托于文学作品当中。多种因素在基督教的调和之下,诞生了独具特色的典雅爱情文学。第二章探讨典雅爱情的特征和定义。在现实中,典雅爱情只是贵族之 间消磨时间的游戏,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同时也是塑造 社会道德的一个有力工具。在文学作品中,典雅爱情是一种爱情概念,存在于异性之间;双方都必须有一定的财富作为基础;男女之间之间 可能存在一定的肉体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典雅爱 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带有宗教性质的爱情,男性作为崇拜者,女性 作为被崇拜的对象。典雅爱情的文学作品并不一定包含以上所有因素。

第三章分析典雅爱情文学的发展。典雅爱情文学在欧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抒情诗,抒情诗最早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随后以法国为中心传播到周边各个国家,产生了如《破晓歌》、《菩提树下》等广为流传的作品。第二阶段是骑士叙事诗,分为三个系统,分别是古代系统、不列颠系统和拜占庭系统。第三个阶段是市民文学阶段,典雅爱情在这一阶段被以更多的方式阐释。第四章探讨典雅爱情的衰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崛起,人们的个人意识开始觉醒,拥有经济实力后,爱情不再是贵族独享的特权,对于爱情的诠释也开始呈现多样化。作为典雅爱情故乡,法国南部地区因阿尔比干西亚十字军的冲击而衰败,大批诗人逃亡其他地区,典雅爱情就此走向衰落。典雅爱情塑造了欧洲人的道德和礼仪,确定了爱情这一更古不变的文学主题,创造了英雄美人的写作模式,虽然典雅爱情只是文学中的概念,但是仍然对后世欧洲文学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是人文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文学是表达人文主义思想的世俗文学。它以人的尘世生活为中心,以市民生活为重要描写对象。人文主义文学摒弃中世纪梦幻、象征的创作方法,自觉地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真实描写现实生活。人文主义文学常常采用方言俗语进行写作,为各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1思想内容方面:人文主义文学家用美学和艺术的方式对人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义进行抨击。 2艺术特征: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文学形式丰富多彩。长篇小说成为人文主义作家运用的重要体裁,十四行诗成了欧洲诗歌的重要诗体。这些文学体裁的创新和发展,为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具有民族风格。采用本国地方语言、吸取民间语言等。 a.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出现最早的地方,但丁的作品已经预示人文主义的倾向。14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了人文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弗兰西斯克?彼特拉克(1304—1374)是意大利第一个人文主义者。他一生主要致力于古典著作研究和文学创作。他搜集、抄录古典著作,率先用人文主义观点进行研究、阐释。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有意大利语抒情诗集《歌集》和拉丁语叙事诗《阿非利加》、散文《秘密》等。 《阿非利加》写于1338年,讲述古代罗马统帅西庇阿战胜迦太基将领汉尼拔的事迹。长诗歌颂罗马的伟大业绩,流露出对古罗马的景仰之情。《阿非利加》使彼特拉克的名声传遍意大利,获得罗马“桂冠诗人”的荣誉。《秘密》是一部忏悔录式的作品,写于1342年,后又作了修改加工。作者在作品中虚构与圣奥古斯丁对话,就宗教、伦理、人生等问题展开讨论,倾诉宗教思想与生活欲望的矛盾在他内心造成的忧虑和痛苦。 《歌集》是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据说在1327年,彼特拉克遇到一位法国骑士的妻子劳拉,对她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于1330—1374年间写了300多首抒情诗表达自己的爱慕与思恋,遂辑成《歌集》。《歌集》分为“圣母劳拉之生”和“圣母劳拉之死”两部分,抒发诗人爱的幸福与失恋的痛苦。彼特拉克内心充满矛盾,他无法克制对劳拉的强烈感情,同时又因自己的爱情产生一种负罪感,心灵无法安宁。《歌集》是中世纪以来对世俗爱情进行正面歌咏的优秀抒情作品。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人文主义者,和但丁、彼特拉克被并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薄伽丘做过商人,担任过佛罗伦萨城邦政府的财政和外交职务,主要兴趣在于文学创作和古典文化的研究。 薄伽丘的作品较多,有小说、叙事诗、十四行诗、论文等。他青年时期创作的小说《菲洛柯洛》史诗《苔塞伊达》等没有脱离骑士文学的窠臼。长篇小说《菲亚美达》开始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摹写人的爱情心理。 《十日谈》是薄伽丘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用托斯卡尼语写成。作品写1348年佛罗伦萨发生大瘟疫,10个青年逃到乡间躲避,他们在乡下住了10天,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总共100个故事,所以称为《十日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