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当斯密经典语录

亚当斯密经典语录

亚当斯密经典语录
亚当斯密经典语录

亚当斯密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亚当斯密经典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一个巨富的旁边,至少有五百个穷人。少数人的富裕,是以多数人的贫乏为前提的。

2、我们所需的食物不是出自屠宰业者、酿酒业者、面包业者的恩惠,而仅仅是出自他们自己的利益的顾虑,我们不要求于他们的爱他心,只要求助于他们的自爱心。我们不要向他们说我们必需,只说他们有利。

3、引出上述许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尽管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它是不以这个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

4、君主的义务,首在策本国社会之安全,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之暴行与侵略。君主的第二义务,就在保护人民,不令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侮或压迫,换言之,就是要确立一个严正的司法行政。

5、在大多数人那里,财富主要用于炫耀。

6、做同一种生意的人们极少相聚,除非为了共谋反对公众或抬高价格

7、一个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成员都贫困潦倒的社会,不会是一个繁荣幸福的社会。

8、正是这种骗人的东西,激起人类的勤勉并且使其继续行动下去;正是这种东西,首先鼓励他们(即人类)耕种土地、建筑房屋、建立城市和国家,并且发明和改进科学与艺术,提高和装点人类生活,完全改变了地球的面貌,使自然界的原始森林变成景色宜人而且肥沃的平原,并使人迹不到和一片茫茫的海洋成为取得生计的新源泉,成为通达各国的康庄大道。

9、一个国家的国民每年的劳动,原本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所有生活必需品与便利品的来源。

10、包含着某些真理因素的谬误是最危险的。

11、科学是对狂热和狂言最好的解毒剂。

12、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方便品和娱乐品。

13、我们知道,无论谁在精神上肉体上,继续数日大劳动之后,都自然会伴以休养的强大欲求。这欲求,若无暴力或特别苦衷为之拘束,其来势到哪不可抵抗。安息,甚而游惰,乃是自然的欲求。这时,若非任其安息,任其游玩,以图和缓,结果将不免发生危险,丧其性命,不然,迟早亦会迫他染着职业上的特殊疾病。

14、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15、除了乞丐,没有人愿意以他人的恩赐为生。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经济思想述评 “看不见的手”是我对亚当斯密最深刻的映像,在学西方经济学中最初了解到这个经济学家,后来通过学习知道他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古典经济学派是他的学派,他的著名思想是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 在学习国际经济学中,我接触到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他认为,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不是看其拥有的金属的多寡,而是看其社会拥有的工农业产品总量水平的高低,这是对重商主义财富的否定,因而增加一国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是在于提高社会拥有的劳动产品的总量。亚当斯密认为一国的财富取决于其生产能力,即生产最终产品及劳务的能力,而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金属水平,因此增加一国财富的重要的途径是提高该国的生产能力,在经济资源和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生产能力的途径就是通过社会分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这本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哲学基础说明要获得协助,不能只依赖他人的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还要靠激起他人的利己心来实现。“请给我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换言之,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义。作为一个经济原动力的利己心,同时也是一个经济交换的基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必须给别人以他所需要的东西。于是,就有分工、有交换、有价值、有货币等等现象产生。人们在利己心的支配下做各种劳动,从而构成了私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源泉。将利己心看作人的本性,将经济活动看作利己心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一切经济现象是客观的,都受某种自然规律的支配。既然利己心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的,追求个人利益就成了自然之理,对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就不应限制,亚当斯密认为私利与公益似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一步一步趋向和谐与均衡,此乃自然秩序的本质。 亚当斯密的主要贡献是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同时还指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和利润的源泉,并经过分析得出了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工资越高,利润就越低得结论。这实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的中心问题和剥削本质。 亚当·斯密在分析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他对比了一些工艺和一些手工制造业分工前后的变化,对比了易于分工的制造业和当时不易于分工的农业的情况,说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亚当·斯密在研究经济现象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经济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利己主义目的。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的利益,但是每个人的利益又被其他人的利益所限制,这就迫使每个人必须顾及他人的利益,由此产生了相互的共同利益,并进而发展为社会利益。可见社会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这种认为人都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的“经济人”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也是早期管理思想的重要表现。

亚当斯密生平简介

亚当斯密生平简介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Adam Smith,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亚当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丝毫不受外物干扰;有时也因此发生糗事,例如:亚当斯密担任海关专员时,有次因独自出神将自己公文上的签名不自觉写成前一个签名者的名字。亚当斯密在陌生环境发表文章或演说时,刚开始会因害羞频频口吃,一旦熟悉后便恢复辩才无碍的气势,侃侃而谈;而且亚当斯密对喜爱的学问研究起来相当专注、热情,甚至废寝忘食。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1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中,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1778~1790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任命仪式,因斯密之母于1784年5月去世所以迟未上任;直到1787年才担任校长职位至1789年。斯密在去世前将自己的手稿全数销毁,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

斯密的劳动分工论

摘要: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亚当·斯密 中心词:看不见的手分工理论二元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出生与苏格兰的科卡尔迪,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则学教授,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并由此确立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威望。1776年他的《国富论》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被誉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他一生都在思考着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对此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 一、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探究》(简称《国富论》)中,他以“人类利己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关系,但又把资本主义的现象庸俗的加以叙述。他所主张的自由竞争政策,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曾起过重大作用。 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亚当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利益。但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使他将资本投入到最又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样的场合,像在其他的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像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要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 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人们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社会利益如何得到呢?斯密认为,又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是别的,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斯密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其赚钱的目的,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了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但他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总之,斯密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的实现国名财富的增长。于此相应,他激励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在它看来,国家的只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生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

浅谈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及其现代价值

题目:浅谈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及其现代价值 关键词:经济、分工、市场 内容摘要:亚当斯密是经济学之父,他的一系列主张例如分工、市场、利益等值得我们深刻的研究。 主要观点:我觉得斯密的有些观点非常值得沿用,但有些也需要辩证的去看。 正文:我们在去年学完了经济学常识这本书,其中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亚当斯密。所以我决定浅谈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政治学的建立者,他的很多主张对现代都有深刻的影响。首先,斯密认为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产品,并且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这个观点与当时西方流行的重商主义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反映了资产阶级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的美好愿望,也使得大家都开始关注斯密的主张。而且,斯密主张通过富国裕民的方式增加财富,人民自然也就支持他的观点。所以斯密关于财富的定义,指引了西方很长一段时间。 其次,斯密的分工理论也作用明显。他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便是分工。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并且较少时间的损失。在这个基础上,斯密又提出了绝对成本学

说。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而且各国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用过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两国之间均可收益。也就使我们经常说的优势互补。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对后来西方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再次,斯密的阶级结构理论认为,社会成员可大致分为三大阶级,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一划分大致符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与以前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这个基础上,斯密又提出了收入分配理论,一个国家的全部产品要分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这对当时黯淡的资本主义经济打入了一只强心剂。 最后,我想谈谈斯密关于市场的主张。斯密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发展。斯密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而且总有“看不见的手”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只手不是别的,就是市场,他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这个可以说是开创了社会资源优化的先河,能够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灵敏地传递供求信息,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趋减缓的时候,斯密的市场主张令西方看到了曙光,为西方经济带来了复苏。 然而,斯密的主张也有很多错误。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价值是由交换价值决定的,在这里,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的关系。斯密的收入来源理论认为,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简介 出生:1723年6月5日(苏格兰苏格兰伐夫郡可可卡地) 逝世:1790年7月17日(苏格兰苏格兰爱丁堡) 学派/流派:古典经济学 主要领域: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 著名思想: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 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谟、孟德斯鸠 施影响于:马尔萨斯、李嘉图、密尔、凯恩斯、马克思、恩格斯 亚当·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亚当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丝毫不受外物干扰;有时也因此发生糗事,例如:亚当斯密担任海关专员时,有次因独自出神将自己公文上的签名不自觉写成前一个签名者的名字。亚当斯密在陌生环境发表文章或演说时,刚开始会因害羞频频口吃,一旦熟悉后便恢复辩才无碍的气势,侃侃而谈;而且亚当斯密对喜爱的学问研究起来相当专注、热情,甚至废寝忘食。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0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中,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1778~1790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任命仪式,因亚当斯密之母于1754年5月去世所以迟未上任;直到1787年才担任校长职位至1789年。亚当斯密在去世前将自己的手稿全数销毁,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

国富论(亚当斯密)

《国富论》导读活动 时间:2014年5月25日星期日19:00时 地点:重庆工商大学兰花湖校区,第二教学楼,315室 参与者:唐路元老师,易淼老师,读书群学员。 主题:《国富论》导读 活动进程:首先由唐老师讲解《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的生平,然 后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再做阅读指导。最后由学生提问,两位老师解答的形式结束活动。 主要内容:唐老师介绍亚的当·斯密是一个富有 传奇色彩的人,他出生于1723年,幼年早慧, 酷爱读书,曾就读于牛津大学,早年曾致力于研 究逻辑学和道德哲学,于1759出版《道德情操论》, 此书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后来他的工作 重心转移到经济学上来,于1776年出版了著名的《国富论》,此书的影响由英国迅速扩展到全球,一时间洛阳纸贵,深受新兴资产阶级的喜爱,该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是西方经济学的“圣经”,亚当·斯密也被称为经济学“鼻祖”。

《国富论》内容丰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总共分为 五篇,第一篇的重点是提出了劳动分工能提高生产 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熟练了劳动者的 生产技能,二是缩短了工序间的转换时间,三是促 进了机器的产生在该篇中,斯密还提出了他自己的 劳动价值说,认为价格有工资,利润和地租组成。第二篇介绍了信贷,商业银行的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资产管理理论,该篇也是现代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第三篇考察了罗马帝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和衰落的原因。第四篇探讨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这两大政治经济学体系,斯密对重商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主张自由贸易。第五篇讨论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是现代财政学的基础。斯密的《国富论》中比较突出的展现了人性自私论和货币理论,他的思想影响了李嘉图,马克思等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是文化史上的瑰宝。

亚当斯密的财富伦理观-赵天波原创

【科普向】亚当斯密的财富伦理观 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的地位可以说是不一般。因为“看不见的手”被资本主义社会所认同并视为其经济行动指导准则。他的著作,往往只有《国富论》为大众所熟知,而不可能放弃他任何一本著作的学者们不能无视他的《道德情操论》。不能无视的原因在于,《道德情操论》里强调的人类经济行为的利他性原则与出于同情心的原则,似乎与《国富论》中经济人绝对理性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相抵触。这就是历史上广泛为人所知的“亚当斯密问题”。可是亚当斯密并不认为这两个假设存在不可兼容的冲突,他在《国富论》的后续修订中,修改了一些概念,然而,他认为道德与财富是可以达到同一目的的。 将道德观念与经济学概念相结合的亚当斯密的财富伦理观,是比较立体、比较客观反映经济学规律的学说。本文将简要对其财富伦理观进行介绍,再尝试结合卢梭社会契约论进行分析,最后简要介绍预防由于亚当斯密问题反映的短板造成损失的方法。 一、亚当斯密的财富伦理观。 财富观——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的的财富观更多的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得到体现。绝对理性的经济人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而行动。这种利益最大化在于市场规律的体现在于市场经济的规律。而个人的利己心也可能会导致通过利用体系漏洞谋取利益从而给国民带来的不良后果。一个近期明显的例子,许多房产商为了谋求利益的最大化,留有过多的空房等待房价上升以获得更多利益,从而是居民难以支付巨额费用,同时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危险经济状态。 因此,必须找到解决方法。 亚当斯密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归结于个人的道德约束。这就是亚当斯密的伦理观主要内容。即人类在行动时,会将其同情心以及利他倾向作为行动准则,希望人们能依此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律或者自发的进行这类活动,或者在利他性与利己性同一的前提下进行合乎社会公共道德的行为。 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卢梭相信,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 卢梭认为,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非政府的公民团体可以负责建立这一公共机制。而这一公共机制就是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与亚当斯密的财富伦理观在一定意义上有某些共通之处。如同“经济人”绝对理性的决策以获得最大利益可能导致的对于他人造成的伤害,应当由其作为“道德人”的考虑而被杜绝;社会契约论则是通过建立一个民间组织共通认可的社会法则,来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三、解决方法 (1)企业间共通准则的建立。 由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获得启发。将企业视作个人,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借此尝试建立一些企业间共同的信仰准则,并要求其相互监督、共通遵守。 对于检举其它企业不法行径的企业,经过严肃核实确认其确实存在时,将不法企业打压,给以检举方某种程度的优惠。然而这一方法更需要建立透明公正的监察检举制度,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善。 (2)适度动用政策力量。

我眼中的亚当斯密

我眼中的亚当·斯密 最早听说到亚当·斯密,当然是他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和“经纪人”的假设,了解到世人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经济学之父”“经济学界神一样的地位”。当我深入去了解亚当斯密,去读他的书,去感受他理论的精髓时,我内心也同样的感叹,他真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影响力贯穿世纪,他为人类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亚当·斯密所处在18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国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经济领先地位,殖民贸易积累了巨额利润,农业资本主义普遍建立起来,国内资产阶级占到了统治地位。 亚当·斯密的学业和职业生涯可谓顺畅,这对于他对经济学的研究起到的助托作用。14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他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牛津大学,结束学业后,成为了爱丁堡大学的讲师,并开始接触讲授一些经济学的课程。在回母校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期间,他又改授道德哲学。在漫漫的学业和职业生涯里,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也慢慢孕育,开花结果。 提到亚当·斯密,不得不提到他的鸿篇巨著《国富论》,它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圣经,也正是凭借此书成就了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崇高的地位。 《国富论》一书的重点之一便是自由市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举例而言,如果产品发生短缺,产品的价格便会高涨,生产这种产品所能得到的利润便会刺激其他人也加入生产,最后便消除了短缺。如果许多产品进入了市场,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增加,供给的增加会将产品的价格降低至接近产品的生产成本。即使产品的利润接近于零,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利润刺激也不会消失,因为产品的所有成本也包括了生产者的薪水在内。如果价格降低至零利润后仍继续下跌,生产者将会脱离市场;如果价格高于零利润,生产者将会进入市场。斯密认为人的动机都是自私而贪婪的,自由市场的竞争将能利用这样的人性来降低价格,进而造福整个社会,而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仍具有利润的刺激。不过,斯密也对商人保持戒心,并且反对垄断的形成。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其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1723~1740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0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色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1778~1790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任命仪式,因亚当·斯密之母于1784年5月去世所以迟未上任;直到1787年才担任校长职位至1789年。 亚当·斯密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亚当·斯密以人性论为基础,以功利论为“心照不宣的前提”,以“经济人”为逻辑纽带,以“经济自由主义”为主基调,以“看不见的手”为核心命题,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他的自由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一、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一(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4年第3期二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一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赵惠明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有一定科学性, 对我国当前的“ 四化” 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不过,对他分工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有些经济学说史课本对他的分工理论的评述也似育欠妥之处,为此有必要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_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在工场芋工业时期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马克思指出:? “关于 分工,亚?斯密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新原理。人们把他着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的政治经济学家,是因为他特别 强调分工。” (《资本论》第一卷 1 9 75 年版第 3 86 页)斯密把分工着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他认为一国生产情况的好坏,从而供应情况如何,取决于两个因素:( 1 )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 )是该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相对来说是多少。在二者之间,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起着主要的作用,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他说:“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一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 9 7 2 年版第 5 页)他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一)分工的结果使劳动者终生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增加他们完成的工作量。(二)分工后生产专一,劳动者能节省很多因转变作业而浪费的时间。(三)分工能引起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自前常见的各种经济学说史课本,在介绍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时,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上述内容。其实,斯密还广泛地论证了分工的社会意义。斯密力图证明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国家贫富的差别都是由分工的发展状况决定的。他说未开化的社会,分工极不发展,一个人要独任许多种工作。在进步的社会里生产一个制成品的一9 一劳动却要由许许多多劳动者共同担任。在农业上富国比匕贫国优越的程度不大,这是由于农业的性质使它不易实行分工。而在工业上,富国比贫国要优越得多。这是因为工业易于实行分工,富国建立了分工复杂的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制造业。斯密还论证了分工的发展能使下层人民“ 普遍富裕” 。他说分 工使各行业的产量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需要的以外,都有大量产物出售,这种大量产物的相互交换,彼此的需要都能得到充分的供给,因此普遍地富裕起来。但是,认他忽视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他们互相倾轧,互相吞并。他更不了解随着资本的积累,无产阶级贫困化。他错误地得出各阶级普遍富裕的结论。抽象地看,斯密似乎把分工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但是历史地考察,斯密的分工理论不过是一定历史条件的 反映。斯密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全盛时期和产业革命前夕。当时生产技术的主要形式是手工生产。 列宁指出:“ 在手工生产基础上,除了以分工的形式,是不能有其他的技术进步的” t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民出版社 1 9 5 7 年版第35 3 页)。机器的采用仅仅是出现于个别部门的个别现象。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机器的作用是次要的,从属的。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斯密特别强调分工是正确的。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重点放在社会分工(或称社会内部分工)上,着重阐明社会分工的意义。这一点没有弓!起某些同志的注意。有的政治经济学史课本,仅仅一般地介绍斯密的分工思想,甚至只举出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例子,当提到斯密的社会分工的思想时,那已经是批判他混淆两种分工的界限了。(请参阅《简明政治经济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1 9 8 0 年版第7 1 、 72 页)有的经济学说史课本平行地介绍斯密关于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思想,没有指明斯密特别强调的是 社会分工。(请参阅《经济学说史》人民出版社 1 9 7 9 年版第 1 7 6 、 1 7 7 、1 7 5 页)斯密是先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但这只是借以说明社会分工的意义。他说:“ 为使读者易于理解社会一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 果,我现在来讨论个别制造业分工状况。”(《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 9 7 2 年版第 5 页) 斯密把分工区分为两种,一种他称为“小制造业” 或“不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工场手工业分工,或工厂内部分工。另一种他称为“ 大制造业” 或“ 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社会内部的分工,或工厂之间的分工、部门之间的分工。他认为社会分工比工场手工业分工更重要,更复杂,而又不易为人们所察觉。斯密把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称为大小制造业,说明他只看到了两种分工的相似点和量的差别,而忽视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两种分工的质的区别,因此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亚当?斯密指出了分工的不利后果,他认为分工 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政治经济学. 史纲要》一书对此一概否定,只加一句评语:“ 池错误地认为分工导致了 社会不平等。” 我认为这样作不妥。斯密对分工不利后果的分析,还有可取之点,不容忽视。他说人的天赋差别并不大,造成人们才能上重大差别的是分工的后果。他指出哲学家和挑夫之间的差别,就是职业分工的结果。他说分工的发展,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操作上,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因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他还说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作,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毁坏了他们的肉体土的活动力。为此,他提出国家要实行国一IQ 一民教育。斯密关于资本主义分工造成劳动者愚昧无知,使他们身心遭到摧残的见解,受到马克思的重视。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第五节的正文里,马克思引证了斯密的这种正确见解,还在附注中作了说明。当

斯密 凯恩斯 弗里德曼 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主要领域: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 著名思想: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 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谟、孟德斯鸠 施影响于:马尔萨斯、李嘉图、密尔、凯恩斯、马克思、恩格斯、米尔顿弗里德曼 《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 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亚当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理论背景 亚当·斯密的哲学观点来源于同时代的牛顿的自然哲学,自然界的秩序即机械论者的宇宙。牛顿发现了统一物理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18世纪的道德家也仿此提出了几条定理,试图用相同的方式统一道德和社会交往准则,这个准则能够使人们分辨是非,并且选择正确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会在人的利已和利他之间选择,建立完美的平衡,有助于社会福利。 学说精华 国富论中的哲学基础说明要获得协助,不能只依赖他人的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还要靠激起他人的利己心来实现。“请给我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换言之,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义。 作为一个经济原动力的利己心,同时也是一个经济交换的基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必须给别人以他所需要的东西。于是,就有分工、有交换、有价值、有货币等等现象产生。人们在利己心的支配下做各种劳动,从而构成了私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源泉。将利己心看作人的本性,将经济活动看作利己心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一切经济现象是客观的,都受某种自然规律的支配。 既然利己心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的,追求个人利益就成了自然之理,对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就不应限制,亚当斯密认为私利与公益似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一步一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五个经典原理解读与阐述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五个经典原理解读与阐释 钟锴涵 (金融学院金融学2班学号2016111324) 摘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许多经典理论,思考着经济行为当中的哲学问题,从了解和剖析中来吸纳其经典理论的精髓,经济现象背后的哲思启蒙着经济学者,亚当斯密的理论让我们倚着他深邃的思想,重新审视当今的经济世界。 关键词:五个原理;解读与阐释 引言:亚当斯密生长在市场社会变革的时期,从小受到的启蒙教育加上成人后的哲学学习,亚当斯密站在一个更加睿智的立场开始看待经济社会中的哲学问题,经济现象中的哲学思考,理论上的更进一步,经济思想与哲学理论的交织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不少更加贴近真理的经典理论,他的态度与思考在经济行为的哲辨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国富论》一书尽管让一切价值走向还原为交换价值,但是其亦塑造了市场逻辑,激发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拓展优化了资源分配,带来了生产效率的飞跃,从社会生产进步的角度来说,亚当斯密的这本《国富论》实实在在的影响了两百多年来的历史进程。 原理(一)人人都是商人,社会即市场 “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的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1] 在社会市场中,人人都要依赖于市场交换才能生存,从这种角度上说,每个人都是商人,这样就让人与人之间变成了利益支配的相互作用对象,利己主义的本性浮现,社会成员的行为也开始符合商人的身份属性。 “社会本身发展成为一个地道的商业社会。”[2] 当社会分工和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每个个体对于社会中其他成员将产生极大的依赖,商人属性进行的经济活动和行为让社会往商业社会的方向加快成长,社会中的市场特性也会随之增长。 “人人都是商人,社会即市场”深刻的表达了市场社会的特点,区别于古代社会,市场社会通过自觉的商品交换来达到解决生产与分配的经济问题,并有着完整的市场体系来支撑,市场社会的出现实则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但人人都从自身利益出发,逐步变为被利益支配的工具,一切价值都变为了交换价值,资本开始走向垄断,存在即是资源,社会关系也幻化为了货币关系,金钱至上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利己行为变得正当化,以利益为目的的商品交换变为主流。 原理(二)劳动分工=社会普遍富裕

什么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

什么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 (2008-04-29 07:21:08) 我看世人纷纷,我看世人扰扰.一本马克思主义如何治得了天下.马不过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朵 奇葩罢了.如果要世界美丽.那么还需要其他的花朵. 吵来吵去.谁来做普及的工作呢,只有我来免为其难了,呵呵. 亚当.斯密(Adam Smith):经济学鼻祖 简介 出生:1723年6月5日(苏格兰苏格兰伐夫郡可可卡地) 逝世:1790年7月17日(苏格兰苏格兰爱丁堡) 学派/流派:古典经济学 主要领域: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 著名思想: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 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谟、孟德斯鸠 施影响于:马尔萨斯、李嘉图、密尔、凯恩斯、马克思、恩格斯、美国开国先驱亚当·斯密(公元1723~公元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Adam Smith,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亚当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丝毫不受外物干扰;有时也因此发生糗事,例如:亚当斯密担任海关专员时,有次因独自出神将自己公文上的签名不自觉写成前一个签名者的名字。亚当斯密在陌生环境发表文章或演说时,刚开始会因害羞频频口吃,一旦熟悉后便恢复辩才无碍的气势,侃侃而谈;而且亚当斯密对喜爱的学问研究起来相当专注、热情,甚至废寝忘食。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

经济学派及主要观点

1、重商主义的核心理论是“贸易差额论”,即强调国际贸易的盈余。主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孟、配第、戴维南特、马林斯、米塞尔登等。他们普遍的共同理念有:实行外汇管制、限制进口刺激出口、重视国家利得、认为外国的损失就是本国的收益、反对国内关卡收费、鼓励人口增长等。他们的不同点有:孟并不认为货币扩张对国内经济增长是必不可少的,他反对米塞尔登主张货币贬值的观点,也不同意马林斯的外汇平价说;配第并不赞同贸易差额论,戴维南特也在某种程度上反对对进口的限制,并且反对其他重商主义者将金银视为一国最重要财富的观点。 2、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魁奈、杜尔阁。所谓“重农”,其意就是尊重自然规律、自然秩序。重农学派坚持经济个人主义、尊重私有财产、在鼓吹自由放任的同时却又支持对农产品价格进行干预。不同点:魁奈提出了“基础价格”即生产成本的客观价值论;而杜尔阁的“估计价值”则隐含着主观价值论。 3、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密、萨伊、马尔萨斯、李嘉图、穆勒等。他们的共同信念是:坚持自由放任、反对贸易保护和政府干预、自由市场经济将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认为劳动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最重要条件、持二元的客观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生产成本价值论。不同点有:马尔萨斯不同意斯密的温和乐观主义,认为人口增长将给人类未来造成灾难性影响;与斯密的生产成本论不同的是,李嘉图将地租排除在生产成本之外,坚持了劳动价值论,并且与斯密忽视分配理

论不同的是,李嘉图是将价值理论与分配理论相结合的第一人,而且在斯密的绝对优势论的基础上,李嘉图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 4、边际学派的主要代表有:杰文斯、门格尔和维塞尔。他们共同的理念是: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彻底反对劳动价值论。 5、新古典学派是对古典学派和边际学派二者的继承和综合,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威克塞尔和费雪等。他们秉承了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的理念,采用边际学派的边际分析方法,将二者的生产成本论和效用价值论综合成均衡价值论。不同点:与马歇尔单纯看重国民收入不同的是,庇古更重视社会福利,并且成为福利经济学的先驱,马歇尔反对政府干预,庇古却支持为了社会福利的国家干预,与其他新古典学派的自由主义信念不同的是,庇古倾向于费边社会主义

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

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并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价值论有如下论述:“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此外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又是二元的。一方面,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获得它的辛苦与麻烦”,即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量;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商品价值“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或等于它所能购买到的“劳动的价值”。 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既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劳动价值理论,并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价格理论。大卫李嘉图吸收了亚当斯密价值理论中的劳动价值论成份,但坚决抛弃了亚当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大卫李嘉图批评亚当斯密劳动价值理论存在的矛盾之处:“亚当斯密如此精确地说明了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他要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就应该认为一切物品价值的大小与他们的生产程所投下的劳动量成比例,但他自己却又树立了一种价值标准尺度,并说各种物品价值的大小和们所能交换的这种标准尺度的量成比例。” 一、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问题 斯密的价值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他在考察价值问题时,最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1]。”同时,斯密进一步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交换价值的大小不决定于使用价值,但却错误地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有交换价值。他并不理解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并不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及商品之所以具有这二重属性的原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因此,在他看来,劳动生产物天然就是商品。至于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劳动生产物才变成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价值,他却从来没有考察过,他所注意的只是商品交换中交换价值的量的比例。 李嘉图接受了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但又比斯密前进了一步。他明确指出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他说:“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如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无益于我们欲望的满足,那就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费多少劳动,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2]。事实上他是把使用价值看成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李嘉图还大体上区别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认为,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而交换价值则是两种商品的交换关系,即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关系。但李嘉图仍然没有考察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看到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态。 二、关于价值决定问题 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这是他价值理论部分的最大贡献,也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他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任何一种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由此看出他肯定了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即肯定了两种商品相交换的基础在于都耗费了劳动,并且斯密还进一步探讨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问题,他认为劳动既是价值的源泉,两个商品相交换就是因为耗费了等量劳动,但劳动又极不相同,“一个小时的困难工作,比一个小时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有更多劳动量,需要十年学习的工作,做一小时,比普通业务做一月所含劳动量也可能较多”。因此“一小时艰苦程度较高的劳动生产物,往往可交换两小时艰苦程度较低的劳动生产物”。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问题,可见斯密明确地认为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所决定。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他的资产阶级偏见以及方法论上的二重性,造成他在价值论上不能前后一贯地坚持科学的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