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北地区窑洞民居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更新与发展

陕北地区窑洞民居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更新与发展

陕北地区窑洞民居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更新与发展
陕北地区窑洞民居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更新与发展

陕北地区窑洞民居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更新与发展摘要陕北窑洞是中国西北部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它既节能、节地,又冬暖夏凉,具有悠久的建造历史。然而,一项中国建设部课题的实地调查表明,这种传统建筑形式正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本文对这种现象产生的診\-因进行了详细探讨,并以陕北延安的两个实际项目为例,分析了传统窑洞民居如何通过在建筑设计中改善采光、通风和功能分区、在住区规划中变分散为集中等手段,在延续其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同时,更加清晰而准确地把握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关键词窑洞民居城市化更新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将驶入城镇化的“快车道”,预计到2030年左右全国城镇化水平将提高到50%以上,基本完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社会转型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这个过程带来了种种矛盾和问题。笔者在一项中国建设部课题的实地调研中发现,近几十年来,中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对陕北地区窑洞传统民居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独特的黄土窑洞建筑正在消失,窑洞民居的文化蕴涵正在淡化。

陕北窑洞是中国西北部地区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建造历史,它不仅凝结了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而且具有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的许多特点。本文从中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现状和窑洞民居建设的相关分析入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寻既能延续窑洞传统优势和特色,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新型窑居模式。

1 陕北地区窑洞民居的发展现状

1.1 陕北地区窑洞概况

窑洞是适应我国黄土高原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而产生的特殊建筑形态,主要分布在陇东、陕北、豫西、晋中南、冀北等地区。在陕北乡村居住建筑中约90%为窑洞建筑,最常见的是用砖或石材建造的靠山窑,约占总数的70%以上?。窑洞建筑就地取材、建造方便、具有悠久的建造历史。其内部环境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小,冬暖夏凉、节能节地。窑洞虽然有诸多与环境相适应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室内采光不足、通风不畅等缺陷。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窑洞这种古老的传统居住建筑形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2 窑洞在陕北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我国各地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根据陕西省建设厅有关报告显示,007年陕西省市镇人口已达1 385万,乡村人口2 335万。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要素自内向外扩散,农村要素自外向内聚集,在城乡要素高度混合的同时,人口管理、土地利用、经济结构、社会次序和生态环境等问题不断增加。

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间,在建设部“北方寒冷地区农房节能技术研究”课题调

研中,笔者随同课题组走访了陕北严寒地区和关中寒冷地区的13个应用农房节能技术的典型村庄,对当地具有代表性的节能农房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测量和记录。在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昔日陕北地区的传统特色民居—窑洞,正逐渐被千篇一律的“新”式公寓式住宅所替代。这些“新”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大多相互模仿、照搬照抄,几乎完全失去了当地传统建筑的特色。

在20世纪建筑发展的历程中,“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导致传统建筑环境趋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窑洞这种地域特色明显的传统民居应该如何发展,才能与当今的生活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相适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2 陕北地区窑洞民居的影响因素

2.1规划因素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尤为珍贵。有关研究显示,到2030

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而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及世界人均值(0.25hm2)的一半?,因此,小城镇采用集约型用地的规划原则,是我国的国情所需。传统窑洞民居的选址受地形影响很大,分布零散,与城市高密度的现代建筑相比,其容积率非常低,不便于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和集中管理。这种在空间布局上的分散性与现代化城镇集约化发展的趋势相矛盾,影响了传统窑洞民居在城镇中继续存在的可能性。

2.2 经济因素

我国当前城镇建设多以房地产开发方式运作。开发商出于切身利益,最关注的是土地的出房面积、容积率等指标;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往往会投资开发大量多层、高层公寓式住宅,而很少顾及传统特色民居的保护与延续。

2.3 生活因素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打工人数不断增多,加强了城乡之间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村落原有的封闭性被打破,人们传统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转变,对居住建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新的变化,传统窑洞在采光、通风、空间形式、基础设施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1)室内采光

传统窑洞仅在前部开窗,单面采光;同时出于结构安全考虑,一般开窗较小(图

1),造成室内后部采光不足、光线昏暗。

(2)室内通风

传统窑洞建筑属于单面进风,内部通风不畅,空气质量差,后部容易泛潮。(3)空间形式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住户对建筑功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传统窑洞空间形式单一,功能简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例如,一些农户希望家里有单独的起居室和餐厅,供家人交流、会客、吃饭等;而传统窑洞则多为起居、餐厅、卧室完全融合的多功能空间。如今,相当一部份农户开始使用现代家电和家具;而传统窑洞一般面宽较窄、起拱较低,其室内空间尺度不能满足摆设大型组合家具的要求。

(4)基础设施

当今陕北地区很多人希望在家中设置卫生间,并且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现代技术设备。而当地水资源匮乏,农户过去基本靠水窖或水池蓄水、供水,水窖一般修建在院落周围便于汇集雨水的地方,其储水量完全取决于一年内降雨量的多少,农户日常生活用水常常得不到保障。院落排水则几乎完全依靠黄土自然渗透。这样的基础设施条件很难满足现代农村生活的需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