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回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回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回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回顾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在一定水平的教育基础上所进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育。它的特点是强调职业道德培养,着重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培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从当前情况看,要办出受企业欢迎、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职业技术教育,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纵观近代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这就是: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关键环节,是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重要枢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长远、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整,促进劳动者再就业,化解社会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二、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20多年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又有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237万人,占整个高校招生总量的53%,高职高专招生总量已经超过了本科。在这种形势下,截止到2005年,全国具备颁发学历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达到1078所。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却不容乐观,自1999年以后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拉动了以升学为主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1998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数为359.6万人,2004年增长到821.5万人,增幅达128.4%;而同期承担技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由519.5万人增加到548.1万人,增幅仅有5.5%,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由占高中阶段的59.1%下降到40.0%。更令人担心的是,在全国农村高

对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思考仝玺

Value Engineering 值,可通过合并式收购而使两面有足够单位促动正向网络效应,必 要时用低价使两面减低加入成本。如你是跟随者或后来者要集中力量开拓先进者或在位者忽略的市段。如你是先进者所采取战术应使其中一面倾向单一平台,但如你是跟随者成后来者则采取战术应使两面都倾向多平台,进入多平台运行。 3.3建立强大的生态系统建立强大的生态系统,就是明确企业商业模式有效运作所需的资源能力,如何才能获取和建立这些资源和能力。用双面互动引进新成员加入平台,如麦当劳平台引入了银行、出租的店面、牛肉供应商、麦当劳大学、想当老板者、食品供应商、食品行业企业家、运输公司等系统新成员,建立了强生态系统获 得优化利润,获得了两面忠诚的 “客户”。4推动经济转型 通过建立新的平台,实现价值链模式到两面市场模式的换转,形成平台与生产服务商及消费者之间的双对推动力,做强做大生态系统,在使消费者得到新使用价值,也促使系统内诸多成员创业成功,实现了成员自己的意愿。同时由于诸多系统和成员的产生发展, 推动了当地创新经济的迅速发展,所以中国的企业家和各级主管部门要转变理念,抓住有利时机,推动经济转型。 4.1转变理念要从以往的产品中心化转变到以客户中心化的观念,通过新平台、新客户着重转化现有市场,开拓创造国内新市场,通过启发消费者新的需求来建立强大生态系统,从而对消费者负责任,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实现“在中国制造”到“为中国制造”的转变。 4.2着力当前,抓住机遇由于中国市场是全球中很大的一个消费市场,也是全球企业竞相进入的目标。而目前市场中中国企业较多处于价值链的上游,竞争能力很难突破,科技创新也很艰难。因此,利用我们了解国情的优势,用两面市场模式的要求构建新平台,创造新市场,引导新消费,是占领国内市场获得优化利润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并通过生态系统的不断建立,推动转型经济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炜,朱武祥.发现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亨利·切萨布鲁夫.开放式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2009年,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到1215所,招生313万人,在校学生达到96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总规模的一半。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各级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成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重要生力军。 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数量超过了高等教育,在目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后经济危机时代、国家政治格局多样化等国际因素影响下,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也获得了更大的机遇。 最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 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 。新政的出台开启了民办教育的最好时期,也是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 并存。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可以有效地 解决现有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上存在着诸如教育投入不足,学校数量不够,专业设置单一,毕业生分配困难,管理体制上的不畅等问题。今后中国民办职业教育将随着教育体制,特别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而成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今后教育加快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现在我国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的发展,都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就职业教育而言,主要是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即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支柱中,还没有把职业教育摆上应有的重 要地位,职业教育在社会环境、 政策支持和物质投入等方面,都不能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日而语。就民办教育而言,由于长期以来公办教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故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还相当狭小,其在法律地位、公平政策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还面临许多难题。而对于民办职业教育来说,则兼有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双重”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公平政策环境问题;办学自主权问题;投入严重不足问题。 2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遇到的问题 2.1经费来源单一,投入不足经费的不足是我国很多民办高等职业院校都面临的普遍难题和首要问题,也是制约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国外最好的学校基本都是私立学校,如美国排名前20的大学都是私立学校。它们收入来源除了学费收入外还有政府资助、社会捐助、经营收入及科研经费的支持等。相比国外,目前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资金来源单一,资金全都来源于自筹—————————————————————— —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2011年度科研规划项目《我国民办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222324)。作者简介:仝玺(1978-),女,天津人,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 对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Thinking 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s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仝玺Tong Xi ;杨丽Yang Li ;杨金玲Yang Jinling ;于强Yu Qiang ;庞静Pang Jing ;齐亚莎Qi Yasha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221)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 Tianjin 300221,China )摘要: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布局调整、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初步构建起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格局,特别 是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也日渐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但是,目前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也存在着一定不足, 文章针对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初步探讨了我国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趋势与策略。 Abstract:In recent year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lready been built up its pattern which adapts to the lev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spects,such as layout adjustment,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etc.Especially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lso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educational power.However,there are a few problems for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developing at present,and the developing trend and strategies of China's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aiming at existent problems. 关键词: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发展;思考Key words: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005-02 ·5·

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利率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也是对经济体系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利率范畴非常类似于价格范畴,也有人称利率是一种价格,即使用资金的价格。在大力推进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中国,利率正成为日益重要的经济范畴,政府的利率政策正对经济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将回顾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利率政策的演变,并由此讨论我国未来利率政策的改革取向。 一、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回顾(1949-1998)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利率政策(1949-1978) 1.建国初期过渡性利率政策 全国解放之际,我国政府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银行三家革命根据地银行基础上,于1948年12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成立之初,就面临极其困难的局面。 针对当时的情况,为了抑止飞涨的物价、筹措积累资金恢复经济和改造私营工商业,中国人民银行首先采取高利率政策。194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表规定,6个月定期存款利率高达月息150%;6个月以上的可面议,活期存款利率也有30%。相应地,贷款利率高达90210%(对私营商业贷款),其它类型的利率也都很高。这一利率水平高于当时物价上涨幅度,高利率政策有效地打击了不法商人的囤积居奇活动,同时吸引了大量资金,增强了银行的实力。 1950年初,全国物价稳定趋跌,高利率政策无论对银行经营还是对工商业经营都已不再合适,中国人民银行就根据物价水平、各行业利润水平及时调整利率。1950年5月份规定的一个月定期存款月息降为15%,贷款利率也相应调低为最高不超过30%。此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于1951年2月和1952年6月进一步调整利率水平,到1952年6月,一个月定期存款利率降至7.5%,一年期的也只有12%。此外,还统一了关内各区行的利率。 在这段时期的利率政策调整上,人行主要掌握两条原则:一是对国营、集体和私人区别对待,以兼顾各方面要求;二是既注意不脱离市场,又不追随于市场之后,快速反应、朝订夕改。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最高限额,各地适当调整并上报备案。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采取了其它一些措施:(1)折实存款。所谓折实存款,就是以货币折成实物存入,到期提取以实物折合货币付给,实物以标准实物单位计算,一个标准实物单位包括面粉1斤、玉米面(或小米)1斤、布1尺,以当地前5日的平均物价计算。这一储蓄形式主要是为了稳定市场、打击投机、鼓励储蓄、吸收储资、发展生产。当物价稳定之后,折实存款逐步收缩,1952年6月,正式停办这种存款。在此期间,天津还试办过折实贷款业务。(2)对私营银钱业的管理。解放初期,在一些大的私人储蓄中,私人银钱业占到总额的71%,所以影响很大。国家在对其逐步实行改造的同时,采取成立利率委员会制定行庄利率、规定最高利率等办法,对私营银钱业进行利率管理。(3)对自由借贷,利率由双方商定,不加限制。上面这些政策措施,在稳定市场、动员资金、刺激生产等方面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在这一时期,由于现实情况既特殊又复杂,利率政策表现出调整频繁、幅度很大的特征,属于过渡性利率阶段。2.一五时期及时调整的利率政策 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国家有两大经济任务:一是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二是对旧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的金融利率政策也必须满足这两方面的需要。为此,利率政策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大幅度调低利率。为了刺激,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就有必要继续降低利率。1953年10月13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出通知,调整利率。此次调整首先是大幅度调低贷款利率,如国营工业贷款由月息69.9%调低为定额内4.5%和超定额4.8%;国营商业贷款由月息10%调低为6.9%;其它所有制性质的行业贷款也相应调低。这次调低的幅度应该说

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趋势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20世纪基础教育的三次重大改革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社会在不断变革,就要求教育也不断变革。20世纪的100年中,在世界范围内有3次较大的教育改革,而每次改革都发端于社会发展迅速的美国,然后波及整个世界。 第一次教育变革发生在20世纪初。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出活动中心、儿童中心、儿童的兴趣中心的主张,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批评传统教育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他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并从这个原则出发,要求课程必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强调课程教材要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了美 国教育几十年,而且影响到世界各地。 第二次教育改革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50年代后期,美国学术界许多人士对“生活适应”的功利主义教育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同时,批评当时 的课程内容只反应了19世纪的科学成果,没有反映20世纪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强烈要求改革;1957年的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促进了这次改革。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提出加强数学、科学、现代外语三门基本课程,于是出现了新数学、新物理等一系列新教材。这些教材,由于太深太难不能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到20世纪70年代初就被弃之不用,但它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 第三次教育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的动力来自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的因素。教育的外部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由此带来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深刻变,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内部的因素是:一方面,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公开信“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就反映了这个问题。之后,美国朝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1991年布什总统提出了《2000年美国教育发展战略》,克林顿总统上任后将其演变成《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与此同时,日本、英国、法国也在进行教育改革。 综观几次教育改革,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改革是改革的重要方面,处于改革的核心地位。为什么每次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道理很简单,任何教育目标都是要依靠课程来实现的。当然,每一次课程改革总是以某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同时以新的内容与方法做保证。 (二)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1、日本:日本基本上每十年更新一次基础教育课程,2002年即将 实施新的课程。他们即将实施的新课程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学生能够轻松地生存,能够愉快地学习。他们认为应该给学生自主发展留有更多的时 间、更大的空间,以使他们健康地、自由地发展。他们对旧有的课程进行了分析和审视。他们认为课程内容太多,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时

(完整版)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赵恒伯教授 讲学内容: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二、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现状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职业教育又称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教育类型地位平行。 职业教育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远古时代,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行、制造和使用工具等知识,主要以言传身教代代传授。如果把人类的此类活动称为教育的话,那么它就是职业教育,可以称之为职业教育的发端。手工业经济时代,以手工技艺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在劳动现场开展,父子相继、世代“薪火相传”。农业经济时代,有技术的能工巧匠通过设学授徒等方式在工作中传授技艺,是一种学徒教育形式,其职业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高度一致,教具即生产用具,教师即师傅。16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兴起后,出现了形式各异的讲习所和讲座等,通过讲习所和讲座向工人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机器工作原理,它们可以看作是学徒教育转向学校职业教育的过渡形式。18世纪初,俄、德、英、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办了现代意义的职业学校,在我国,也于19世纪后半叶创建了福建船政学堂,并逐渐发展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商船四大类实业学堂。这标志着学校职业教育的正式形成。 由言传身教、父子相继、师徒相授、讲座传授发展到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呈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与规模在逐步拓展,由单一教育形式向集体传递形式演变,为适应工厂对大量技术性专门人才的需求,学校职业教育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教学形式,采取夸美纽斯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最新文档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与规格、专业结构与功能、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等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与当地产业结构结合不紧密,为地方经济服务做得不够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办学规模小,效益低 高职教育在发展初期,由于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利益少,考虑数量推进多,考虑质量效益少,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盲目发展,致使在校生数量少,就业率低。如,目前重庆市没有一所高职学院的在校生人数超过万人。 (2)资金严重不足,办学缺少保障 必要的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势必影响到高职的发展与人才质量的提高。目前,尽管有一些高职学院通过了办学水平的评估,并且获得了优秀,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教学设备差距仍然很大,即使与中部地区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 (3)人才短缺,“双师型”教师匮乏 既缺乏理想的高等职业教育专家担任学校领导,又缺乏过硬的“双师型”的师资人才。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只能动口不能动手,被称为“黑板教学”,难以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养的要求。这样的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与社会缺乏合作,重学不重产 高职院校与社会缺乏广泛、紧密的合作,重学不重产。高职教育封闭的办学体制,使产学、企校间的结合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产、学、研严重脱节,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严重脱节,从而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5)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突出,缺少竞争力。如文秘、商贸、酒店管理、计算机以及机械类等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竞争不过中职、技校毕业生。原本有适合高职学生的一线岗位,企业招聘的却是中专、技校学生;一般管理岗位招聘的多是本科生,高职毕业生在这些行业中的竞争力显得很苍白。 2.问题产生的原因 (1)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和接受它还有一个过程,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前,仍有较多的人认为高等职业学校是“二等教育”,“比专科还低一个层次”,这种认识在广大学生和家长中普遍存在。(2)办学资金投入不够 国家目前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支持地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据统计,1997~2000年间,国家拨款用于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费用为800万元,年平均仅为200万元。因此,现在一讲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国家则是强调两条:一是走重在改革和内涵发展之路,充分利用现有高等教育资源;二是强调资金来源多渠道,并以地方政府为主。这样,国家更多的是在政策方面予以扶持,而地方政府又不能保证高职院校的办学投入。 (3)办学定位不准,管理体系未形成,管理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定位不准是造成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没特色、学生没特点从而失去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原因。高职院校本身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如教师培训就业服务体系、产学研结合的运作机制等,也是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 (1)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从编制到理解: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

从编制到理解: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时期新开局到整体推进、全面深化,最终迎来新世纪新契机,始终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齐头并进的方式展开,基本确立了“以儿童发展为本”、为终身教育奠基的课程框架,带来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深层变革,建立起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表现出鲜明时代特征。破解当前困扰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系列难题,需要认真反思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历史,廓清课程改革的文化历史语境,健全幼儿园课程管理体系,发挥地方课程管理的中介作用,在理论与实践阵营之间重建互惠关系,以中层理论提升课程实践智慧,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政策评估三位一体的系统中重构幼儿园课程教学理论体系,实现从编制到理解的课程范式转换。 [关键词] 课程编制;理解课程;幼儿园课程;课程改革 改革开放40年来,围绕幼儿园保教质量和课程持续开展过程性改革,事实上一直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核心。4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新开局,到整体推进、全面深化,最终迎来新世纪新契机,奠定了管理体系、价值核心与基本框架,引发了教学方式深层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确立,也因为幼儿园课程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的时间不长而存在突出问题。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本文试图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重新梳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脉络,在把握40年课程改革时代特征与成功经验的同时,立足当下桎梏课程改革的系列现实问题,展望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未来前景。 一、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40年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绵延不绝的历史进程,犹如曲折蜿蜒终能百川入海的溪流,难以时期框定。倘以课程政策沿革与相应课程理念更迭为据,其发展脉络或可梳理如下。 (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新开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国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势下,伴随着学前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学前教育课程呈现出新时期新开局。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现状分析及探讨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现状分析及探讨 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责,是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明确社会职业培训工作的定位,完善培训体系,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训对策,满足市场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标签:高职院校;社会职业培训;对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的推进,社会已进入科技引领发展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迅速应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劳动者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众多企业许多岗位无人胜任,出现招聘难的情况。同时,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大量就业能力低下的弱势群体,导致劳动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缓解招聘难和就业难的矛盾,唯一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成为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要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努力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因此,高职院校除了抓好学历教育,还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本文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试图探索出发展高职院校社会职业培的有效对策。 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意义 (一)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责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任务之一,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而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最主要形式。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办学机制。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人口素质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人才难得和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强调职业院校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特别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应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缓解人才匮乏和就业困难的供需矛盾,构建和谐社会,高职院校任重道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近些年一直作为高等教育的“附属品”而发展,尴尬的地位和不良的教育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发展方向三个方面深刻剖析高等职业教育问题,力求找到高等职业教育正确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原因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高职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大力发展”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教育的共识。政策大环境的不断变好,当前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膨胀”,高职教育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工学结合”的教学特色,使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职业教育,选择做一名高级蓝领。因而,近些年职业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上升,教学水平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进步存在很强的不适应性和不协调性。在很多人眼中,高等职业教育依旧缺乏应有的吸引力,人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高等职业教

育,认为其只是在高考失利或本身成绩不佳的情况下的一个“备胎”,选择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是“被动式”的,而非“主动式”的。这种无奈的选择和尴尬无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杂疾缠身”的不良状态。 1.办学目标的盲目性与办学理念的模糊性并存 纵观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办学上存在浮躁心理,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照搬本科院校的模式,这种功利性、盲目性的办学模式无疑是一种“照猫画虎”的行为,显然没有把高职教育落实到实际之中,同时也没有突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色。可以说,办学理念的模糊性和办学目标的盲目性严重阻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另外,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无疑会降低高职学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从而形成一种越来越差、越来越走下坡路的恶性循环。 2.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单纯读书学知识具有更高的认可度,而对于高职教育则存在“歧视”。“技术工”“打杂的”这种不良标签都透露着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不认可,社会氛围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招生、发展等各个方面。招生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学生的素质和水平相对来说都较低,因为大多数在高中学习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都选择了正规的大学教育,继续将读书作为自己以后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 摘要: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史上,毫无置疑的不得不提到银行在金融领域的重要性,当我们回眸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探寻中国商业银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改革;发展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176-01 1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程的回顾 ①第一阶段(1979年~1983年):起步阶段。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回想商业银行的起步,将政策性及经营性融为一体,接连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纷纷恢复和建立,打破了只有中国银行一家独大的局面。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停止办理工商信贷和城镇居民储蓄两大业务,由国务院得中心思想领导,开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这样有效地对金融业实施监督及合理化管理,成为了真正的“中央银行”。②第二阶段(1984年~1993年):确立二元银行体制阶段。198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开始进行分开设置,从这时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其中央银行职能,然而随即发生的是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恢复。这样就有了进一步的分化业务,1987年4月1日中国交通银行在中国上海首家竖起“商旗”后,许多实业银行,新型商业银行纷纷加入。③第三阶段(1993年~1997年):建立国有商业银行阶段。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把中国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接着国家开发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相继成立,根据国家政策的导向性,我国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开始出现分离。《中国人民银行法》于1995年3月18日正式颁布实施,1995年是中国金融业的立法年。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完成了,由多级法人向总行一级法人转变的管理体制改革。④第四阶段(1998年~2003年):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阶段。在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企业改制中人量逃废银行债务,过于注重数量和机构扩张的我国银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娩现其经营风险,于是,政府在强调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商业银行。1998年8月,国家财政部定向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补充四大银行的资本金。从1999年4月开始,先后组建四人资产管理公约,剥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籍此,在监管当局的积极推动下,各商业银行纷纷强化本银行的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又向着更加规范化、商业化的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⑤第五阶段(2004年~现在):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政府在2004年元月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向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资,并同时要求两家银行进行股份制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 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 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 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 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1、信息素养 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 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 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 2、信息素养 3、创新与开放思维 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

高职工学结合的基本问题、现状与趋势研究

高职工学结合的基本问题、现状与趋势研究 [摘要]文章对工学结合内涵和理论基础做出了分析,认为工学结合是一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工学结合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模式,指出政府的有效推动及模式化与精细化发展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发展趋势 一、工学结合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工学结合的概念内涵 目前,国内外学者鲜有直接界定工学结合概念的,相关词典也没明确区分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产教结合等概念,这对如何确定工学结合的内涵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要区分工学结合与相关概念的内涵,需进一步厘清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的概念。从概念本身来说,如果产学研合作侧重于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形成的合作关系,那么工学结合强调的是通过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途径来培养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产学研结合是一种办学模式,而工学结合是一种教学模式或者说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或更为直观地说,产学研结合搭建了一个实现工学结合的平台,学生依托该平台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式学习。基于此,我们可以说,产学研结合是前提,工学结合是产学研结合在教育教学上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工学结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产学研结合是一种办学模式和发展途径。另外,对这一问题再次探索也会涉及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工学结合的区别与联系,产学研合作教育也将其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的结合上。如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合作教育的描述为:“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私营机构中的有报酬的、有计划的和有督导的工作经历(work experiment)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跨越校园界限,面对现实世界去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并确定职业方向。”而相当部分学者也认为工学结合教育具有大致相当的一些特征,如肖化移认为工学结合教育是指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具有较高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教育活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界定工学结合的内涵需考虑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工学结合的主体是学生,工学结合是一种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其二,工学结合主要指向具体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因而,我们认为工学结合主要是指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真实企业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环境,把学习与工作贯穿于教学过程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 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名词和领域,尽管我们在这方面起步不早,但是我们非常希望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经验和已经成功的一些模式,来促进中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完善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借此机会,受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委托,对中国高职教育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和我们未来的一些设想作一介绍。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介绍高职教育前,还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情况作一简单回顾。 一、2004年以前中国高等教育概况 图1 办学机构类型 从下页图1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有三大块:一是普通高等学校,二是成人高等学校,三是各类社会力量设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中普通高等学校一共是1 731所(截止到2004年的数据),举办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机构全国一共是3 500个,这样看来,普通高等学校占全国各级各类举办高等教育机构的50.6%,在1 731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有将近600余所普通高等学校都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在举办高职教育的普通学校中,有的高职教育占学校主体,有的只是补充,其中以举办高职技术教育为最主要形式的学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学校,截止到2004年年底,一共是1 047所,2005年10月份之前又增加了几十所,其数目占整个普通高等学校的60%多。 另外,成人高等学校、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和其他的各类机构,它们的办学主体都

是高等职业教育高专教育。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主要有四种:全日制在校生,非全日制在校生,非全日制不在校生和基于网络的开放式教育。其中全日制在校学习方式主要由普通高等学校举办,普通高等学校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为1 400余万人,年招生规模近500万人,2005年已达到500万人,其中高职生占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的42.1%,招生量占49.5%,都接近了一半。非全日制在校学习生主要是由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举办,其中高职生占整个非全日制在校生的66.3%,高职高专生招生规模占整个招生数的65.7%,非全日制不在校学习主要以高等教育的自学考试这种形式来举办,主要以非学历教育机构和国家考试这两个为框架,每年参加考试的人数有1 200余万,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学历的人数近400万。还有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近五年来逐步开展起来的基于网络的开放式教育,现在,这类教育在中国的注册学生数已达236万,共涉及150余个专业。这是到2004年年底为止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回顾。 二、1998年至2004年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为什么把时间框在这儿呢?因为中国高职教育真正纳入到高等学历教育基本上就是从1998年后开始的,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在教育部的高等教育司设置了高职高专处,来统筹管理中国的高职高专教育。从1998年开始,中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迅猛发展。在这几年中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关于人才培养、办学的定位问题。我们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定位问题。我们对于中国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要服务于社会,培养社会一线需要的人才。那么,对学生的定位是什么呢?是技术应用性人才,换句话说就是高级的蓝领和初级的白领。从我们国家来说,定位于银领人才。目前,中国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在专科层次,也就是两到三年学制的学历教育。为什么说中国高职高专教育从1998年到2004年的发展是跨越式的发展呢?因为中国是从那时开始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办学目标的。而在提出这个目标时,高职高专教育占高等教育的比例是非常小的。经过近五六年的发展,现在从前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中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已发展到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高职高专教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在校生是596万人,这是我们的办学规模。刚才我已说到,除此之外,还有成人和网络教育这两种形式,这两年的成人高职高专在校生是278万人,网络生是109万人。半壁江山的主体是指普通高等教育,在成人和网络里则占有更大比例。 图2 1998~2004年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