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单元《坛经》两则(教师版)

第五单元《坛经》两则(教师版)

第五单元《坛经》两则(教师版)
第五单元《坛经》两则(教师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坛经》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禅宗的文化常识

2.学习本课选段中蘊含的哲理

☆作家作品

1.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会)人。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后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神秀(约606—706),禅宗北宗的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

2.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惠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时北宗神秀大师所传“坐禅”(坐禅入定法门)即是次第法门。由北宗神秀法门在北方盛行,所以在《六祖坛经》曾记录“京城大德云:不经坐禅修定而得解脱者,未曾有也。”而南宗慧能大师最忌讳学佛法者执着于类似”坐禅观定“的有为法《六祖坛经》中亦记录云:“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亦曾言”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南宗慧能大师所传为佛之心印,不拘泥万法而领悟得道,由是不论次第,直了成佛。(出自六祖坛经自序品,顿渐品)

相传中国禅宗为菩提达摩祖师所创,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时人有传,达摩面壁九年为坐禅修定,所以得道,实则在任何一部传记或者历史中均无此事记载。只记录”面壁九年”这四字而已。

而其禅宗宗趣,常以问答形式导引人悟道。☆整体感知

《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安排他速速离开。实际是弘忍安排接班人的过程。

《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慧能接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弘忍死后,应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北方,故称北秀。“南能北秀”实际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

☆问题导学

1.“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2.课文对“南能北秀”有怎样的认识

3.“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1.提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2.提示:课文对“南能北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

3.提示:这“法即一种”中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因为众生的清净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显露出来。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法。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合作探究

1.“佛”在禅宗中应该怎样解释

提示:“佛”是“佛陀”的略称,其意义是“觉者”或“智者”。狭义上的佛是指释迦牟尼。在禅宗中多从广义上来进行解释,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在《慧能受法》中就强调“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只要不断修行,就能够大彻大悟,也将能够修行成“佛”。

☆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一闻,言下

..便悟言下:一言之下,顿时

B.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自悟:自我醒悟

C.若住此间

..此间:这时候

D.未知根本事由

..事由:原因,根源

解析:C项,此间:此地,此处。

答案:C

2.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五祖夜至三更

..

B.自古

..传法,气如悬丝

C.未知根本

..事由

D.因此便立南北

..

解析:D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派”和“北派”。

答案:D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五祖(于)夜至三更(时),唤慧能(到)堂内

B.法以心传心,(你)当令(自己)自悟

C.(如果)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这里)

D.何以(区分)渐(与)顿

解析:B项,“自悟”前省略的应是“弟子们”。

答案:B

4.下列王维的诗句中,最能体现受佛家思想影响的一项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B项,最能体现受禅宗影响,该诗写禅院的山光、潭影给人的感受,其中“鸟性”和“人心”都能体现禅宗的自心反省和自心觉悟来正知正见。

答案:B

二、、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慧能拜师

慧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忽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官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

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僚,若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

(节选自《坛经》卷二)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却:回头

B.慧能闻说,宿.业有缘宿:准备

C.大师遂责.慧能曰责:责备

D.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发:安排

解析:B项,宿:过去的,本来的。

答案:B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B项,“即”,①②都是副词,就。C项,“作”,①传授,②干,从事。D项,“更”,都是“再,又”的意思。

答案:C

12.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慧能对佛法具有悟性的一项是( )

①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

②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③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④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⑤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⑥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⑥

解析:②是描述弘忍大师的。④是慧能要求弘忍传授佛法的,只能显示其学佛法的热情,不能表现其悟性。排除这两项即可。

答案:A

1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为禅宗第六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

B.弘忍和尚曾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当时随从的弟子们有一千多人。可以想象当时传法的盛况。

C.弘忍问慧能是何地人来干何事,慧能答道是岭南人,特地远道求见只是想求成佛之理。弘忍认为穷乡僻壤的野蛮人,没有资格学法成佛。

D.慧能一番人分南北,而佛性不分南北,人分尊卑,但佛性不分尊卑的话,使弘忍十分震惊,于是弘忍迫不得已留下慧能在寺院做粗活。

解析:D项,“迫不得已”理解错误。原文为“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大师更不言”。

答案:D

1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句中“乃”“持”是翻译的重点,同时注意疑问语气。(2)句中“行者”不同于现代汉语,“踏碓八余月”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

答案:(1)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

(2)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参考译文:

慧能的父亲,原来在范阳做官,被贬官后又遭流放,到了岭南,成了新州的普通百姓。慧能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孤儿寡母,辗转迁徙来到南海,过着艰辛贫穷的日子,在集市上靠卖柴为生。有一天,忽然有一位客官买了慧能的柴草,于是让慧能把柴草送到客官所在的旅店去。到了客店,客官把柴草搬走,把钱给了慧能。慧能转身往门前走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人在读《金刚经》,慧能一听那人读的,心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那人回答说:“我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了五祖弘忍和尚,现在他还在那里,弟子们有一千多人。我在那里看见弘忍大师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就能够‘见性成佛’,透彻人心。”慧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自己本来就与佛教有缘,就立即告别了母亲,前往黄梅冯墓山,去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说:“你是何方人氏,到这座山上来向我礼拜你现在到我这儿来想要点什么”慧能回答说:“弟子我是岭南人,新州的百姓,今天特意从远方来礼拜大师您,我不要求您给我别的东西,只求您给我传授佛法。”弘忍大师于是责问慧能说:“你是岭南人,又是蛮夷之族,你怎么能让我传授佛法给你!”慧能回答说:“人是有南方北方的区分,但对佛法的觉性却不分南北;蛮夷之人的身份当然和大师您不一样,但对佛法的觉性能有什么差别呢”弘忍大师想再与慧能谈论一会儿,发现有许多弟子在旁边,弘忍大师就不再说什么了。于是安排慧能让他跟随其他弟子去干活儿。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新人教版 (24)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语句,理解文意。结合文中人物“咏雪”的语句进行品味,透过联想,获得体验。 2.掌握通解文言文的方法,自主学习,发挥联想,注重体验,强调积累。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重点】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语句,对文中“咏雪”的语句进行品味。 【教学难点】 对文中人物“咏雪”的语句进行品味,通过联想,获得体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猜谜导入 教师吟诵纪晓岚的《咏雪》,让学生猜测诗中写的是什么事物?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飞入芦花皆不见。 是的,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二、“三读”通“文” 1.一读:阅读课下注释和手中的相关资料,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二读: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停顿、节奏,并且描摹人物拟诗的语气。 3.三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七绝”通“意” 教师导学: 老师读完文章后,颇有心得,不禁诗上心头,为文章缀写一首“七绝”。 谢宅寒日齐聚会, 群子赏雪共拟句。 似是无奕女才气, 其然更有佳句在。 (教师引导以“七绝”为线索,理解文章的内容。) 1.谢宅寒日齐聚会。 教师提示问题: (1)谢太傅一家在“寒日”内聚集做什么? (2)你能够看出这是个怎样的家族?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解决问题,教师点拨引导。 2.群子赏雪共拟句。 教师提示问题: (1)学生谈自己对“胡儿”和“无奕女”两句诗的理解。 (2)你能不能也以“雪”为喻,用一段文字描绘这“冬之灵”的美妙。(学生先自己写,然后交流。) 3.似是无奕女才气。 教师提示问题: 在谢太傅的眼中,“胡儿”和“无奕女”两句诗哪句更好?你有怎样的看法?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4.其然更有佳句在。 “雪”是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爱物,在以往的诗句中有许多优美的写雪名句。你知道的有哪些?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写“雪”诗句,并对诗句做出点评。) 四、教师总结 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

2新闻两则优秀教案

授课时间: 2014年8月20、21日备课时间:2014年8月18日 《新闻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

1、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

第五单元 《坛经》两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坛经》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禅宗的文化常识 2.学习本课选段中蕴含的哲理 ☆作家作品 1.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会)人。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后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神秀(约606—706),禅宗北宗的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 2.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惠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时北宗神秀大师所传“坐禅”(坐禅入定法门)即是次第法门。由北宗神秀法门在北方盛行,所以在《六祖坛经》曾记录“京城大德云:不经坐禅修定而得解脱者,未曾有也。”而南宗慧能大师最忌讳学佛法者执着于类似”坐禅观定“的有为法《六祖坛经》中亦记录云:“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亦曾言”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南宗慧能大师所传为佛之心印,不拘泥万法而领悟得道,由是不论次第,直了成佛。(出自六祖坛经自序品,顿渐品) 相传中国禅宗为菩提达摩祖师所创,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时人有传,达摩面壁九年为坐禅修定,所以得道,实则在任何一部传记或者历史中均无此事记载。只记录”面壁九年”这四字而已。 而其禅宗宗趣,常以问答形式导引人悟道。☆整体感知 《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安排他速速离开。实际是弘忍安排接班人的过程。 《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慧能接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弘忍死后,应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北方,故称北秀。“南能北秀”实际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 ☆问题导学 1.“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2.课文对“南能北秀”有怎样的认识? 3.“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1.提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2.提示:课文对“南能北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 3.提示:这“法即一种”中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因为众生的清净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显露出来。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法。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世说新语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第五课 世说新语 一、基础精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______ ②俄而.. 雪骤________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________ ④未若. 柳絮因风起________ ⑤陈太丘与友期. 行_______ ⑥过. 中不至_________ ⑦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_______ ⑧相委. 而去______ ⑨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 2、补全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各句。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 、“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 、“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 、“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试牛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③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 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⑤至,谓巨伯曰:“大 军至,一郡尽空。汝⑥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 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⑦班军⑧而还,

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新闻两则》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高中语文《坛经》两则教学参考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坛经》两则教学参考 文化背景 1.关于禅宗 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它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 禅宗历史有着很多传说的成分,虽然禅宗以《六祖坛经》为立教宗经,它的发扬光大也是在慧能弘法之后,但在佛教的著作中,禅宗却有着很长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那里。这其中虽然有很多传说的成分,但却为大多数的佛教著作所接受。 禅宗自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始于灵山会上,如来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其弟子迦叶“破颊微笑”,由此付法。迦叶也成为所谓的印度禅宗初祖。秘密相传27代之后,传至菩提达摩手中。达摩于南朝梁武帝统治时来到中国传法,称为中国禅宗初祖。其后,达摩传慧可,又传僧璨,传道信,传弘忍,传慧能。慧能接受衣法,成为禅宗六祖,与其同门神秀分为南北二宗。“安史之乱”后,慧能的弟子神会北上洛阳弘法,声势大振,北宗一系逐渐淡出,南宗一派则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即得名于此,由此可见禅宗对于禅修实践的高度重视。与其他宗派将重点放在经典、理论的解释和研讨不同,禅宗重视体悟而轻视理论,在理论的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东西,对于禅修却有着重大的发展。大致而言,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佛性本有。 禅宗认为佛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凡和圣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悟到了它。所以,佛在心中,自心即是佛,不须向外求索。这一方面指出佛性的无差等性,就像慧能所说的:“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另一方面指出修行中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无住生心。 慧能所谓的“无住生心”,就是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融无滞,自然流转。因此,他反对一些禅师刻意窒碍思虑,使心趋于死寂,也反对执著于坐禅的方式。他的宗旨是在随缘任运之中,保持心体的自然无碍。因此,将参禅活动与禅者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在一切时中,在行住坐卧中,去体会禅的境界。“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困则睡,健则起,夏天打赤膊,冬寒须得被”(景岑禅师语),以及后世的禅师用“蒲花柳絮,竹针麻线”“挑水担柴”等平常事物比喻佛法,都道出了“平常心是佛”的道理,显示出一种清静自然的境界。 (3)顿悟法门。 禅宗认为,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转化的形式就是“悟”或“顿悟”。慧能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神会认为悟就是“一念相应,便成正觉”,它“不由阶渐”,顿时完成,所以称为“顿悟”。为什么一念顿悟就等于觉悟成佛了呢?这是由于人心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隐覆,一旦妄念俱灭,就会顿见自心。因此顿悟就意味着整个人心发生了质变。慧能说:“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就是说只要一灯明亮就打破了黑暗的状态,只要一念觉悟就灭除了迷妄的心情。我们在禅宗的公案中见到,通晓佛理的禅师们为了教化弟子,常常以各种各样奇特的方式,像说公案、逞机锋、参话头,甚至包括喝骂、责打、棒喝,来启示他们瞬间灭掉世俗的妄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时训练 陈太丘与友期 一、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今义: B、太丘舍去古义:今义: C、下车引之古义:今义: D、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 二、阅读下列三篇文言,回答文后问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作者,(朝代)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①期行()②尊君在不()③相委而去()

④下车引之()⑤尊君()⑥家君()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之学必好问 B、子将安之 C、良愕然,欲殴之 D、投诸渤海之尾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二)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类此。 7、解释加点的字。 遗()夜书()说()尚明()以治() 8、翻译下列句子。 ①云而过书“举烛”。 ②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9、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从中可归纳出一个成语:。 (三)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

世说新语两则 优秀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背诵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教学《咏雪》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新人教版 (50)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4.《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板书文题) 设计(二)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名师整理)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1 消息二则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喜欢新闻,可以培养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遍知天下事。 1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溃败后退。 3.背景链接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4.文体链接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 2

《 《世说新语》教案 公开课 获奖教学设计二则》教案 公开课 获奖教学设计

8《世说新语》二则 第1课时《咏雪》 1.朗读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讨论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学习摹景状物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里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类积累,疏通文义 1.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明确: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重点字词解释: 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③讲论文义(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⑤欣然(高兴的样子) ⑥未若(不如,不及)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明确: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体会写法 1.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明确:“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丰富,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 4.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明确: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目标导学三:想象拓展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明确:“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2.尝试运用比喻、想象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示例: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颗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师生共同点评。 第2课时《陈太丘与友期行》 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3.从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宽容的人。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跟别人约定。假如有一天,你和同学约定星期天上午九点到公园玩,可是到了时间他还不来,你会怎么办?(1~2名学生作答)古人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他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教学内容 世说新语两则 年级学科 七年级语文 教学课时 共 4 课时 第 1 4 课时 课 型 普通课 教学目标 1. 借 助工具书认知生字词并理解其意。 2. 通过理解疏通背诵课文,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3.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外,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 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的评价。 3. 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 入门不顾” ,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疏通背诵课文,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准备 课本、教 辅资料、教案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之前让你们背了一首曹操的《龟虽寿》都会背了吧?(会),我们通过那首诗可以感受的到曹操的雄心壮志,那曹操晚年之后,将他的位子传给了曹丕,但是这个曹丕呢并非善类,他即位后一直对才华横溢的弟弟心怀忌恨,更想借机杀了他,所以就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一首诗,不然就砍了他,最终 同样,今天我们再来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少年,下面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大声诵读课文(板书) 二.走进作者及作品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 ,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世说新语》原为8 卷,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 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 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本书所记大多是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是直叙其事,语言简练,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咏雪》选 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三.诵读课文,理解重要字词 1. 老师范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句子的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达到熟练程度。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点。 3.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并提出,教师引导点拨其意,并初步疏通所在句子的意思。 “内集”、“俄而 、“欣然”、“何所似”、“差”、“拟”、“未若”、“因”四 疏通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在理解所有字词含义的基础上,学生默读课文,尝试自己疏通句意。老师点拨。 第二课时 一. 检查诵读、词义及翻译。 二.归纳总结 1. 古今异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教案课件-1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市优(广东)

《新闻两则》教案 东安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积累“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⑵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⑶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⑷掌握新闻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⑵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掌握战争的主题。 2、掌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掌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局部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延伸拓展法: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掌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局部的层次。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和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掌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示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澎湃,是新闻作品中车载斗量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播放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教师板书文题。 二、背景资料简介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需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捍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专项复习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解释词语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似]相似,像。[差(chà)]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比不上。[因]由于。 重点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2、.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词语积累

教案公开课(176)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 2.学会阅读新闻。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3.尝试新闻的写作。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239班共有60名学生,其中,男生32,女生28人,男生积极性较低,女生积极性较高,经过一年半的初中阶段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他们的思维也日趋成熟;八年级是学生初中阶段成长的特殊时期,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八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品德发展的质变期,他们的思维与品德既可能向积极方面变化,也可能向消极方面变化;另外,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而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 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五、课前准备 1.自我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报纸。 六、导入新课: (一)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二)知新闻,了解新闻相关知识1、学生默读新闻,用笔圈画这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教师点拨: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过渡语)新闻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但它的结构却和一般文章有所不同,让我们一同了解。2、教师简介新闻特点(出示投影),请学生大声朗读。(1)、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2)、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新人教版 (26)

③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设计: 一、导人大家应该知道司马光的故事吧。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二、介绍作者及作品。《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诵读课文:教师教读;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四、复述并疏通文意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教师精讲点拨。 五、问题讨论:(1)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⑵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⑶“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和“撒盐空中”哪一个更好?(前者较有韵味)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⑷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5)重点分析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 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又: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也有不同解释: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六、练习: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曰:“差可拟”或者曰:“未若” ⑴“撒糖空中差可拟。”⑵:“未若槐花迎风飘。”⑶“未若鹅毛当空舞。”⑷“棉絮纷飞差可拟。” ⑸“未若梨花漫天飞。”⑥“未若天仙散百荷。”⑺“樱花飘落差可拟。”⑻“未若玉屑静静落。” ⑼“未若白蝶翩跹舞。”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小结: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七、复述《陈太丘与友期》并讨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