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生物学》课后题答案

《环境生物学》课后题答案

《环境生物学》课后题答案
《环境生物学》课后题答案

环境生物学

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1.概念解释

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在过程I(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在过程II(又称相II反应)中,相I反应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极性有所增强,利于排出。

主要反应:相I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相II反应: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甲基化等等。

相II反应:又叫结合反应,指在酶的催化下,外源化合物的相I反应产物或带某些基团的外源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的结合反应。

MFO的组成和作用:由细胞色素P450、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磷脂组成,具有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的作用。

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浓缩系数,生物浓缩的机理。

生物浓缩: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浓缩系数:BCF,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的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

机理:污染物通过生物呼吸、食物和皮肤吸收等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分散至生物体的各个部位,被生物的多种器官和组织吸收浓缩。生物各种器官和组织对某污染物的浓缩程度,取决于该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生物组织与血液对该物质的亲合性的差异以及生物组织对该物质的代谢。

6.生物对环境有哪些污染效应?其污染后果如何?

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类污染称为生物污染。(附加)

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效应有:病原微生物使人、家禽、家畜和植物致病;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体外观、气味、水生生物,产生毒素,污染饮用水;微生物代谢物污染,如H2S气体难闻且使人中毒,酸性矿水危害周围生物,硝酸和亚硝酸致病致癌,微生物毒素污染食品。

7.阐述微生物对金属汞、砷的生物转化。

汞Hg:在有氧条件下,某些细菌使元素汞氧化或使二价汞还原为元素汞;在甲基钴氨素参与下使

汞甲基化;汞的甲基化与其脱甲基化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砷As:某些细菌氧化亚砷酸盐为砷酸盐,毒性减弱;在土壤中三价砷氧化为五价;霉菌使砷化物

甲基化形成剧毒的三甲基砷。

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1.何谓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举例说明污染物对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

诱导作用:污染物使酶的合成速度增加或降低酶蛋白的分解。

举例:被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污染的河水对鱼的混合功能氧化酶(CYP1A1)具有诱导作用。

抑制作用:污染物与酶的中心功能基团结合而抑制酶的活性。

举例:DDT对Na+/K+ ATPase(腺三磷酶)和Mg-ATPase有抑制作用。

2.阐述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污染物及其活性代谢物可直接与生物大分子反应,共价结合(蛋白质、核酸、脂肪酸等),导致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性损伤,从而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产生毒性效应。

抑制生物大分子的合成。

.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干扰正常的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受体是许多组织细胞膜上的大分子成分;配体是生物体内的一些具

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正常情况下,受体与配体结合形成受体-配体复合物,产生一定的生物学效应。

(2)生物膜损伤不少环境化学物通过改变膜脂流动性,影响膜的通透性和镶嵌蛋白质的活性,改变其结构和

稳定性,从而产生生物效应

(3)干扰细胞内钙稳态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钙浓度较低(10-7~10-8 mol/L),细胞外浓度较高(103

mol/L )。各种细胞毒物,如硝基酚、过氧化物、汞、铅等重金属离子均能干扰细胞内钙稳态,引起细胞损伤

和死亡。

(4)干扰细胞能量的合成一些环境污染物可干扰糖类的氧化,使细胞不能合成能被生物利用的ATP,ATP使

细胞生命活动得不到充足的能量供给

(5)脂质过氧化与自由基脂质过氧化是细胞损伤的一种特殊方式,是由于产生了自由基而引起的,正常情况下,生物体内氧化、还原和酶促反应过程中,均可产生少量自由基,一般可被体内存在的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C、

维生素E)所对抗,对生物危害不大。当大量污染物(自由基)进入机体,造成机体抗氧化作用失衡,即可发

生脂质过氧化,对生物体造成危害。

(6)与生物大分子共价结合共价结合可改变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改变,特别是与酶

蛋白、脂肪、核酸等重要生物大分子共价结合,能改变其化学结构,影响其生理功能,甚至导致变性和细胞死亡

(7)诱导生物机体内一些功能蛋白的产生如应激蛋白和金属硫蛋白的产生,这些蛋白质的产生可保护生物机

体抵抗污染物的损害。注:金属硫蛋白对二价金属离子具有极高的亲和力,在细胞内起贮存必需的微量金属如Zn、Cu和结合有毒金属如Cd、Hg的作用,它与必需金属的结合起调节这些金属在细胞内浓度的作用,而与

有毒金属结合则可以保护细胞免受金属毒性影响。

3.污染物在细胞水平上的影响有哪些?

表现为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导致细胞膜损伤;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干扰受体正常生理功能(细胞膜)。引起线粒体膜和嵴形态结构的改变,影响氧化磷酸化和电子传递功能;污染物经代谢活化产生自由基,导致内质网结构和微粒体膜的一些重要组分(如MFO)的破坏;阻碍叶绿素合成,加速叶绿素分解,破坏叶绿体超微结构,影响光合作用;影响微管、微丝、高尔基体等其他细胞器(细胞器)。

4.什么是靶器官?污染物对生物组织器官的影响。

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影响:植物吸收大气污染物后,导致叶组织的坏死,表现为叶面出现点、片伤害斑,造成叶、蕾、花、果等器官的脱落;农药污染也能对植物器官和组织产生影响。对动物组织器官的影响较为复杂,如Pb损害造血器官和神经系统,Cd影响肝脏和肾脏,引起骨痛病;Hg引起水俣病,影响神经系统。

5.什么是行为毒性?污染物对水生生物行为的影响。

行为毒性:当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温度、光照、辐射等)使得动物一种行为改变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时,产生行为毒性。

影响:影响回避行为,使生物的分布区系改变,打乱原有的生态系统系统平衡;影响捕食行为,造成获得的资源减少,进一步导致生物发育和繁殖受阻;影响学习行为;影响警惕行为,增加生物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下降;影响社会行为。

对鸟类(有机磷农药):姿态效应的改变,对领地的失控,不能照顾后代等。(加)

6.环境激素有哪几类?环境激素的危害。

环境激素: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的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的重大疾病,这些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此题中可略去)

种类: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

危害:可使野生动物的性发育和雄性生殖器异常;使鱼类等发生性逆转,导致繁殖成功率下降;引起人体多种形式的雄性生殖系统发育障碍;与人类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生有关。

7.何谓优势种?敏感种?种的多样性?

优势种:在群落中优势度大的物种。

敏感种: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种的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物种的相对密度(群落的异质性)。

8.何谓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相加作用: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

独立作用: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

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作用强度。

9.什么是抗氧化防御系统?其作用是什么?

需氧生物在长期进化中发展出的防御过氧化损害的系统。(由GSH,VC,VE,GPx,SOD,Ct等组成)

作用:控制由体内代谢产生的活性氧,消除活性氧对机体的伤害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清除氧化还原循环产生的大量活性氧。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1.什么是生物测试?生物测试的基本类型。

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要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基本类型:短期生物测试、中期生物测试、长期生物测试。

2.受试生物的选择条件。

答:○1. 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具有敏感性○2.受试生物应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和足够的数量,并在全年中在某一实际区域范围内可获得○3.受试生物应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重大的生态学价值○4.在实验室内易于培养和繁殖○5受试生物应具有丰富的生物学背景资料,人们已经清楚了解受试生物的生活史、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6.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的反应能够被测定,并具有一套标准的测定方法或技术○7.受试生物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应考虑人类食物链的联系

3.半数致死剂量、蓄积系数、最大无作用剂量和最小有作用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LC50,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

蓄积系数: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ΣLD50(n))与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效应的剂量(LD50(1))的比值,即

蓄积系数K=ΣLD50(n)/ LD50(1)

最大无作用剂量: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某种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4.急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的一般程序。

急性':选择受试生物;预试验及确定剂量组;染毒方式;观察指标;确定LD50;试验结果评价。

慢性':选定试验动物并分组;确定染毒剂量和实验期限;选定染毒途径;观察指标;试验评价。

分别简述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蓄积试验的目的。

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①求出受试物对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致死剂量,通常以半数致死量

(>LD50)为主要参数。②阐明受试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③利用急性毒

性试验方法研究化合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及其动力学变化。

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慢性毒性试验是检测在较长时间内,以小剂量反复染毒后所引起损害作用的试验。其主要目的是评价化学物在长期小剂量作用的条件下对机体产生的损害及其特点,确定其慢性毒作用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为制订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提供实验论据。

蓄积试验的目的:环境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经过代谢转化排出体外,或直接排出体外。当其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超过代谢转化与排泄的速度时,化学物质在体内的量逐渐增加,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外源性化学物在机体的蓄积作用是化学物发生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因此,蓄积试验研究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有无蓄积作用及蓄积程度如何,是评价化学物能否引起潜在的慢性毒性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制定有关的卫生标准时选择安全系数的依据之一。

5.致突变、致畸效应和致癌效应的基本概念。

致突变: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改变的作用。

致畸效应:致畸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起胎儿畸形的现象。

致癌效应: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于生物体引起生物体发生肿瘤的作用。

6.致畸物的致畸作用具有什么毒理学特点?这些特点在致畸试验中有什么意义?

毒理学特点:胚胎与致畸物发生接触时,可因胚胎所处的发育阶段不同而呈现不同敏感性;种属差异在致畸作用中较为明显,不同种系的动物呈现不同的敏感性。

意义:同种动物重复试验和多种动物实验结果的一致性才可对受试物的致畸作用有助于作出比较可靠的结论;由于动物的种系间存在差异,不能根据一种动物的致畸性而简单推论对人类一定具有致畸作用。

7.微宇宙的基本概念,举例说明微宇宙试验的设计。

微宇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包含生物和非生物的组成及其过程,能提供自然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功能。

标准化水生微宇宙设计举例:时间(64天);实验容器(4L广口瓶);实验生物(10种藻类,4

种无脊椎动物,1种细菌);环境条件(温度、光照、pH等)

第四章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1.生物检测与化学测试相比有哪些优点?存在哪些不足?

优点:能直接反映出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能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监测灵敏度高;价格低廉,不需购置昂贵的精密仪器;不需要繁琐的仪器保养及维修等工作;可以在大面积或较长距离内密集布点,甚至在边远地区也能布点进行监测。

不足:不能像理化监测仪器那样迅速作出反应;不能像一起那样能精确地监测出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含量,生物监测通常只是反映各监测点的相对污染或变化水平。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加)

2.大气污染的生物检测方法有哪些?

指示植物;现场调查法;植物群落监测法;现场盆栽定点监测法;地衣、苔藓监测法;微核技术的应用;污染量指数法;大气污染的综合生态指标。

3.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哪些?

细菌学监测(通常以大肠菌群为指标);浮游生物检验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

4.如何进行水环境的生物学评价?

水体受到污染后,对生存于其中的生物产生影响,生物也对此做出不同的反应和变化,其反应和变化是水环境评价的良好指标,这是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和原理。

主要的评价方法有:一般描述对比法;指示生物法;污染生物系统;生物指数;种的多样性指数;生产力分析;残留量指数和富集系数。

5.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基本内容和评价程序。

定义:确定环境中的化学品对非人群生态系统不利影响的概率和大小,以及这些风险可接受程度的过程。

基本内容:暴露评价、受体分析、危害评价、风险表征。

评价程序:危害识别、暴露—反应估算、暴露评价、风险表征。

6.生物标志物的定义、种类以及在监测中的作用。

定义:亚个体和个体水平上既可以测定污染物暴露水平,也可以测定污染物效应的生理和生化指标。种类: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

作用:能在最早期阶段发现污染物的危害,起到预警系统的作用;预测污染物对另一个物种的影响更加准确和精确,可用低等物种来预测高等物种;可以反映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体在生理上是否正常,起到环境诊断的作用;反应一般较为快速,通常在48h可表现出来。

7.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它们的基本内涵。

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基本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的性质及数量进行评定的一种概念。

基本内涵:环境质量指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质量,又可具体划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等。

生态环境质量:除人口种群以外的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生物组成的生命系统在人为作用下所发生的好与坏的变化程度或总变化状态。

基本内涵:生态环境质量是从生态系统的层次上,研究系统各组分,特别是有生命组分的质量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从而评定其环境质量的优劣,其综合性很强。

1、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1)起作用的微生物群种不同(2)产物不同(3)反应速度不同好氧分解速度快,厌氧分解转化速度慢,效率低,时间长(4)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好氧生物处理要求充足供氧,对其它环境条件要求不太严格;厌氧生物处理要求绝对厌氧环境,对其它环境条件(如pH值,温度等)要求甚严,一般要求有机物浓度>1000mg/l。(5)受氢体不同。好氧生物以分子态氧为受氢体,厌氧生物以化合态盐、碳、硫、氮为受氢体

2、请叙述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所涉及的重要工具酶。

答:基本过程:1.制备目的基因 2.选择合适的载体,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相连接生成重组DNA

分子 3.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 4.对目的基因的筛选和检测 5.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的表达

重要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

3、什么是水体自净?自净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哪些作用?可根据哪些指标判断水体自净程度?

答:受污染的水质自然地恢复原样的现象成为水体自净

发生的作用:物理作用:稀释、沉降化学作用:氧化、还原、凝聚生物作用

判断指标:1.有机物的浓度 2.生物的相 3.溶解氧的浓度

4、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的原理是什么?简述厌氧发酵的生化过程。

答:原理:利用厌氧微生物在缺氧并且在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分解有机污染物,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

生活过程:1.水解阶段 2.酸化阶段3.甲烷化阶段

5、微生物的哪些特点使其在环境污染处理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答:○1.微生物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代谢速率快○2.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类型多样○3.微生物具有多种降解酶○4.微生物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5.微生物具有巨大的降解能力○6.微生

物的共代谢作用

6、什么是生物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它具有哪些特点?

答:生物修复是环境工程领域刚刚兴起的一门新技术,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来降解土壤中的

有机毒物,如农药、石油烃类和有机磷、有机氯等,使这类物质变成无毒的或变成二氧化碳,这个过程国际上叫“生物修复工程”。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土壤、地下水、河道和近海洋面的污染治理。特点:与物理、化学处理处理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投资费用省,对环境影响小,能有效降低污染物浓度,适用于其他技术难以应用的场地,微生物对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

7、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试分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及产生的不良后果,

并结合你所学知识谈谈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

答:原因:由于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

不良后果: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将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现象,藻类遮蔽阳光,使水底生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阻碍而死去,使生物量的种群种类数量发生改变,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大量死亡的水生生物沉积到湖底,被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水质恶化,以致影响到鱼类的生存;一些腐败后放出氮、磷等植物的营养物质,从而又大大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这样年深月久,造成恶性循环,使水体严重变质。

防治措施:○1首先应控制营养物质进入水体。○2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如:采取疏浚底泥,去除水

草和藻类,引入低营养水稀释和实行人工曝气等措施。○3生物防治,如引入大型挺水植物与藻类竞争、养殖捕食藻类的鱼等抑制藻类繁殖生长。

1.阐述呼吸道吸收的特点和影响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吸收特点:气体与蒸气主要通过简单扩散被吸收。①肺中的吸收过程进行的较为迅速。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及间质总厚度在1um左右,而且肺泡与肺泡之间的毛细血管极为丰富,所以气体

由肺泡进入毛细血管的路程很短,极易透过,吸收过程可迅速完成。②有些外源化学物可直接经肺静脉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在全身组织器官分布,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消除作用,故毒性可能较强。此外,各种外来化合物与细菌、病毒以及植物花粉和孢子等皆可形成固体气溶胶。气溶胶和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后将在呼吸道中沉积或储留,少数水溶性较高的物质可通过简单扩散进入血液,大部分颗粒可随同气流到达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内,沉积、附着于细胞表面,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影响吸收的因素:①气体在肺泡气与血浆中的浓度差气体的吸收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即该气体由肺泡进入血液的速度等于由血液进入各组织细胞的速度时的状态。平衡状态下,该气体在血液中的浓度(mg/l)与其在肺泡气中的浓度(mg/l)之比,称为血/气分配系数,每种气体的分配系数为一常数。②肺的通气量与血流量如过气体在血液中的血/气分配系数较低,既使通气量增加,也不能使吸收入血的气体增多,还必须增加血流量,才能使吸收增多。反之,血/气分配系数较

高的气体,极易由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因此增加通气量即呼吸频率或每分钟通气量就能使吸收增多。③气体的分子量及在水中的溶解度溶于水的气体大多通过亲水性孔道被转运,所以溶解度高和分子量小的气体容易吸收。溶于生物膜脂质的气体吸收情况主要取决于脂/水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越大越易被吸收,较少受分子量大小的影响。

3.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有哪些方面的因素?

①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溶解度较低者,吸收差;脂溶性物质较水溶性物质易被吸收;分散度越大,吸收越容易;解离状态的物质吸收速度慢。②机体方面的影响:胃肠蠕动较强,吸收少,反之,有利于吸收;胃肠内容物较多时,吸收减慢;反之,空腹或饥饿状态下容易吸收;胃液的酸度较高(pH=0.9-2.5), 弱有机酸类多以未解离的分子状态存在,在胃中易被吸收。小肠内酸碱

度已趋向于弱碱性或中性(pH=6.6-7.6), 弱有机碱类在小肠内主要是非解离状态,也容易通过简单扩散而被吸收。某些特殊生理状况如:妊娠和授乳期对铅和镉的吸收增强。胃酸分泌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可影响弱酸或弱碱性物质的吸收。

4.活性污泥由哪些微生物组成;它们的组成类型与活性污泥系统运转正常与否有何关联,绘出ASP工艺流程图。

(1)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有细菌、霉菌和原生动物等组成:

细菌:碱杆菌、微杆菌、丛毛单胞菌、芽孢杆菌、假单胞菌、柄杆菌、球衣菌、动胶菌和黄杆菌等。

霉菌:酵母、假丝酵母、青霉菌和镰刀霉菌,它们能在酸性条件下生长繁殖,且需氧量比细菌少,所以在处理

某些特种工业废水及有机固体废渣中起到重要作用。

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原生动物以游泳型的纤毛类为主,如草履虫。如果运转正常,出水良好,原生动物

则以固着的纤毛类为主,例如钟虫、累枝虫等。

后生动物:轮虫、甲壳虫和线虫等,以游离的细菌和有机微粒作为食物,可以起到提高出水水质的作用。

(2)组成与系统运转的关联:如果活性污泥系统运转不正常,出水水质差,则原生动物以游泳型的纤毛类为主,如草履虫。如果运转正常,出水良好,原生动物则以固着的纤毛类为主,例如钟虫、累枝虫等,并有后生

动物出现,如轮虫、甲壳虫和线虫。

(3)工艺流程图:标准(推流式)活性污泥法(CAS):废水——初沉淀池——悬浮固体去除掉——曝气装置

(活性污泥就在这种装置中将废水中BOD降解了,并产生新的活性污泥)——二次沉淀池——固液分离(上

清液排放,沉淀下来的污泥一部分回流到曝气池中,一部分作为剩余污泥而排放)。

推流式活性污泥法的曝气池一般为一个长条的矩形池,废水从一端进入,另一端流出,池中曝气装置多数为鼓

风式。普通曝气法是在池内均匀地通入空气。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为1.5千mg/L~3千mg/L,活性污泥回流

比约为10%~30%,去除每公斤BOD需空气44m3~62m3。普通曝气法优点为出水水质高,BOD去除率高,缺点是氧利用率低,曝气时间长,适应水质变化的能力差。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在普通曝气法的基础上进行了

曝气量控制和进水水量控制,如渐减曝气系统、逐步曝气法、吸附再生法等,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氧的利用率,

增加BOD的去除量,缩短处理时间,提高出水水质。供气设备为鼓风机,充氧设备有穿孔管、微孔曝气器、

散流式曝气器和曝气软管等

填空

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2.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的主要途径有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

3.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特殊转运和胞饮作用三种

形式。

4.大多数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管吸收、皮肤吸收三条途径。

5.污染物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最先作用于细胞膜。

6.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反应和非防护性反应。

7.酶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8.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 4种类型。

9.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物理效应

10.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自然界释放、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无意释放和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应用。

11.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用

12.环境激素主要包括天然激素和合成激素、植物雌激素、和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等

三类。

13.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受试生物、试验条件和不同的实验室。

14.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浮游生物监测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和微型生物群路监测法。

15.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表现在:污染物可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变。

16.环境污染的“三致作用”是指环境污染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

17.毒性试验常用参数EC50和IC50分别表示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和能引起

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

18.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基础是基因工程。

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人类干扰包

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二是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即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生物学在应用生态学学和毒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

的基础上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

2.生物污染按照物种的不同,可以分为动物污染、植物污染和微生物污染三种类型。

3.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R.卡逊写的科普作品《寂静的春天》,详细描述了滥用化学农药造

成的生态破坏,这本书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响。

3.人类对环境的干预包括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

坏两个方面。

4.氮素化肥在土壤中以硝态氮和胺态氮两种形式出现,氮肥施用过多,促使土壤中硝酸盐浓

度增高,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此转化物可与土壤中各种胺类化合

物反应生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对人体危害极大。

5.污染物不同形态表现出不同的污染效应,这些形态包括:价态、化合态、结构态、络合态。

6.在自然界,天然木素分子的降解主要是靠白腐菌完成

7. 硝化作用分两步进行:首先是氨氧化成亚硝酸,二是把亚硝酸氧化成硝酸。硝酸盐还原包括

异化硝酸盐还原和同化硝酸盐还原。异化硝酸盐还原又分为发酵性硝酸盐还原和呼吸性硝酸盐还原(反硝化作用),同化硝酸盐还原是硝酸盐被还原成亚硝酸盐和氨,氨被同化成

氨基酸的过程。

8. 机体对生活环境中化学物的吸收途径有: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管吸收、皮肤吸收以及其

它途径吸收。

9.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通常是酶促反应,参与生物转化的极为复杂,这些生物转化酶主要存在内质网以及和胞液中。

10.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生物的合成作用和分解或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11. 氮循环由6种氮化合物的转化反应所组成:分别是、氢化(脱氨) 、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硝

酸盐还原。

12.在废水生物脱氮过程中,当废水的BOD5与总氮的比值为<3:1 时,需另加外碳源。

13.微宇宙法,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又称为模型生态系统法。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课后练习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机器人和钟乳石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等生物的特征,它们不是生物。 2.(1)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珊瑚虫才是生物。 (2) 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病毒有益于人类的一面! 1 利用噬菌体作为“抗生素”使用2 昆虫病毒作为农药可以杀死害虫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方面:1.部分病毒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如最常见的感冒病毒、乙肝病毒。过去的天花病毒、狂犬病毒曾经带给人类巨大的灾难,现在的艾滋病病毒(HIV)、伊波拉病毒等,更被人类视作新世纪的瘟疫。2.许多病毒会危害人类的经济作物、家禽家畜等,如烟草花叶病毒危害种烟业;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生物圈 练习 1.不能绝对分开。例如,水圈中含有空气;岩石圈中有空气,也有水。 2.淡水、营养物质(食物)、空气(氧气)。 3.花的生活需要一定的光、温度、水和无机盐。不同品种的花卉对光、温度、水和无机盐的要求有所不同,应根据栽培花卉的要求,提供适合它生长的各种条件。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 1.光、温度、水分等因素对鼠妇生活都有影响;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2.如果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本实验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小误差。当然,采用更多的鼠妇更好,但会增加实验的难度。 3.一个组的平均值,容易存在误差,不一定反映真实情况。 练习 1.空气,如池塘的水中缺氧,会导致鱼大量死亡。 土壤性质,在某些特定的土壤(如盐碱地)中只能生长特定的植物。 2.这句诗描写的是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由于在同一季节山里气温相对较低,桃树生长迟缓。生长在平原地区的桃花,4月就已经凋谢,而山里的桃花才刚刚开放。 3.蚯蚓依靠皮肤进行呼吸,大雨过后,土壤中充满雨水,缺乏空气,蚯蚓因缺氧而爬出地面。 4.动物有竞争关系。动物常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竞争。 5. 牛三叶草 农民传粉 猫田鼠土蜂 假如猫少了,田鼠由于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田鼠以土蜂的蜜和幼虫为食,并破坏它们的巢,

动物生物化学试题

动物生物化学试题 (A) 2006.1 一、解释名词(20分,每小题4分) 1. 氧化磷酸化 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3. Km 4. 核糖体 5. 联合脱氨基作用 二、识别符号(每小题1分,共5分) 1.SAM 2.Tyr 3.cDNA 4.PRPP 5.VLDL 三、填空题(15分) 1. 蛋白质分子的高级结构指的是(1分), 稳定其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有(2分)。 2. 原核生物的操纵子是由 (1分)基因, (1分)基因及其下游的若干个功能上相关的(1分)基因所构成。 3. NADH呼吸链的组成与排列顺序为 (3分)。 4.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中产生的不完全分解产物,包括(1分),

(1分)和(1分),在肝外组织中利用。 5. 脂肪酸的氧化分解首先要(1分)转变成脂酰辅酶A,从胞浆转入线粒体需要一个名为(1分)的小分子协助;而乙酰辅 酶A须经过 (1分)途径从线粒体转入胞浆合成脂肪酸。 四、写出下列酶所催化的反应,包括所需辅因子,并指出它所在的代谢途径 (10分) 1.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 2. 谷丙转氨酶 五、问答题(50分) 1. 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构作用(4分),请举例说明(4分)。(8分) 2. 以磺胺药物的抗菌作用为例(4分),说明酶的竞争抑制原理(4分)。(8分) 3. 一摩尔的乙酰辅酶A经过三羧酸循环完全氧化分解可以生成多少ATP?(3分)请说明理由(5分)。(8分) 4.比较在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III和聚合酶I作用的异同。(8分) 5.真核基因有什么特点,简述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的加工方式。(8分) 6.简述由肾上腺素经PKA途径调控糖原分解代谢的级联放大机制。(10分)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问题探讨 1. 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 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 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 不会。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 基础题1.B。2.B。 3. (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即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3)2。 4. (1)白色;黑色。 (2)性状分离;白毛羊为杂合子,杂合子在自交时会产生性状分离现象。 拓展题 1. (1)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这样可在一个季节里产生多匹杂交后代。 (2)杂交后代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二是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此结果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 2. 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

动物生物化学试卷试题最新完整标准包括答案.docx

动物生物化学试题(A) 2006.1 一、解释名词(20分,每小题4分) 1. 氧化磷酸化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3. Km 4.核糖体 5.联合脱氨基作用 二、识别符号(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SAM 2.Tyr 3.cDNA 4.PRPP 5.VLDL 三、填空题(15分) 1.蛋白质分子的高级结构指的是( 1分), 稳定其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有(2分)。 2.原核生物的操纵子是由(1分 ) 基因,(1分 ) 基因及其下游 的若干个功能上相关的( 1 分)基因所构成。 3.NADH呼吸链的组成与排列顺序为 ( 3 分)。 4.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中产生的不完全分解产物,包括( 1分), ( 1 分)和( 1 分),在肝外组织中

利用。 5.脂肪酸的氧化分解首先要( 1 分)转变成脂酰辅酶A,从胞浆转入线粒 体需要一个名为( 1 分)的小分子协助;而乙酰辅酶 A 须经过 ( 1 分)途径从线粒体转入胞浆合成脂肪酸。

四、写出下列酶所催化的反应,包括所需辅因子,并指出它所在的代谢途径 (10分) 1.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 2.谷丙转氨酶 五、问答题(50分) 1.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构作用(4 分),请举例说明( 4 分)。(8 分) 2. 以磺胺药物的抗菌作用为例( 4 分),说明酶的竞争抑制原理( 4 分)。(8 分) 3. 一摩尔的乙酰辅酶A经过三羧酸循环完全氧化分解可以生成多少ATP?( 3 分)请说 明理由( 5 分)。(8分) 4. 比较在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III和聚合酶I 作用的异同。(8分) 5.真核基因有什么特点,简述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的加工方式。(8分) 6.简述由肾上腺素经PKA途径调控糖原分解代谢的级联放大机制。(10分)

八上生物课后练习答案

八上课后习题答案 P7 1.把符合下列动物类群特征的选项填入括号内。腔肠动物(ABE ) 扁形动物( ACD ) A .没有肛门; B .有刺细胞; C .大多数种类身体扁平; D .部分种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 E .身体呈辐射对称。 P11 (1)线形动物都是寄生的。( × ) (2)蚯蚓的运动是仅靠刚毛完成的。(× ) 2.以下动物中,( BEF )属于环节动物,( ACD )属于线形动物。 A.蛔虫; B.蚯蚓; C.小麦线虫; D.丝虫; E.蛭; F.沙蚕。 3.如何区别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形动物? 答:根据动物的身体是否分节,是否具有刚毛和疣足等运动器官,来作出判断。 4.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 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影响? 为什么? 答:下雨后,土壤缝隙中充满水,蚯蚓周围的氧气不足,蚯蚓爬到地面上进行呼吸。如果农田中没有了蚯蚓,农作物的生长有可能受影响。因为蚯蚓可以松土,改善土壤成分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P17 (1)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2)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 2.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 A .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 B .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 .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 .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3.用线将以下动物类群与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 3.腔肠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 扁形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线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环节动物: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 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节肢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 4.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软体动物的贝壳和昆虫的外骨骼的相同点:均能保护动物内部柔软的器官。 不同之处在于:软体动物的贝壳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限制了动物的运动能力;昆虫身体和附肢的外骨骼分节,可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外骨骼还可减少体内水分的丧失。 5.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 答:繁殖能力强;体表具有保护功能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运动更加灵活;感觉器官发达;昆虫的呼吸系统完善,适应陆地生活;体形较小,对空间和食物的需求较小,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个体;等等。

动物生物化学试题

动物生物化学试题(中国农业周顺伍)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它由____、____和____三部分组成。2.单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 3.多肽链的序列测定常采用___________法。 4.聚糖一级结构铁测定可选择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多种仪器分析方法。 5.蛋白聚糖是由______和_______通过共价键连接所形成的糖复合物。6.维生素PP即搞癞皮病因子,它包括_______和_______。 7._____是唯一含金属的,而且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维生素。8.糖原是人体内糖的贮存形式,主要存在于______和______中。 9.食物中脂质物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及____,以_____最多。 10.人体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 11.胆固醇是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在体内主要以_______和______两种形式存在。 12.氨基酸分解代谢最首要的反应是____________。 13.DNA指导的_______________是RNA合成中最主要的酶类。 二、列举题(每题5分,共25分) 1.列举DNA分子的一级结构? 2.列举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3.列举常见的酶的必需基团? 4.列举生物氧化的特点? 5.列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 2.维生素;

3.核酸的一级结构: 4.免疫球蛋白: 四、问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变性蛋白质有哪些表现? 2.温度对酶反应速度有哪些影响? 3.柠檬酸循环的特点? 4.胆固醇的生物合成途径可分为哪三个阶段?5.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有哪些?

动物生物学课后思考题(有答案)上篇

1)什么是动物生物学?如何学好这门课程? 动物生物学(Animal Biology)——是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有机地阐述动物的分类进化、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动物生态以及动物行为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在动物学(Zoolog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技术来研究动物生命规律 进化和适应 2)动物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描述法——描述动物外形特征,内部结构,生活习性等。 2.比较法——不同动物系统比较,例如,对不同动物细胞、染色体组型、带型的比较核酸序列的测定和比较。 3.实验法——人为控制条件,对动物生命活动或结构机能进行观察研究。 4 .综合研究法 3)简述动物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描述性动物学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分子生物学阶段 生物学多学科交叉阶段 4)Whittaker的五界系统分类依据是什么? 惠特克(R. H. Whittaker)以细胞结构基础来分类,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生物界(Protista)真菌界(Fungi)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Animalia) 5)细胞分裂周期的概念?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第二次分裂开始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一个cell cycle。 6)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有哪些?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有无细胞核。 7)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有哪些?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没有细胞壁(纤维素),没有有色体(叶绿体),没有大液泡,具有中心体。 8)细胞有哪几种分裂方式,个有什么特点? 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遗传物质均等分配给两个子细胞,保证了生物性状的稳定,是体细胞的增殖方式. 减数分裂(meiosis) -- 特殊的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配子的分裂方式,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形成染色体数减半的四个子细胞。 无丝分裂:是处于间期的细胞核不经过任何有丝分裂时期,而分裂为大小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细胞分裂方式。因为分裂时没有纺锤丝与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 9)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最主要的机能是什么? 上皮组织细胞数量多,形态规则,种类单一,细胞间质少,有极性,无血管。功能:保护,分泌,排泄,吸收等。 结缔组织细胞少,种类多,间质丰富,间质内常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分布广。功能: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物质运输。 神经组织神经C(神经元)和神经胶质C组成。功能:具感应性,传导性。 肌肉组织细胞纤维状,具收缩功能。功能:运动,保护,营养,连接 10)动物进化的例证有哪些?它们如何证明动物的进化历程? 1、比较解剖学证据: 比较解剖学:是指系统比较不同类群生物器官结构及其与功能相关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动物生物化学大题答案

第二章核酸 一、比较mRNA 、tRNA、rRNA的分布,结构特点及功能 mRNA主要分布在是以游离状态的存在于细胞质中,tR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部分。 1.mRNA的结构与功能:mRNA是单链核酸,其在真核生物中的初级产物称为HnRNA。大多数真核成熟的mRNA分子具有典型的5?-端的7-甲基鸟苷三磷酸(m7G)帽子结构和3?-端的多聚腺苷酸(polyA)尾巴结构。mRNA的功能是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模板,分子中带有遗传密码。原核生物的mRNA一般是多顺反子。真核生物的mRNA一般是单顺反子。 2. tRNA的结构与功能:tRNA是分子最小,但含有稀有碱基最多的RNA。tRNA 的二级结构由于局部双螺旋的形成而表现为“三叶草”形,故称为“三叶草”结构,可分为:①氨基酸臂:3?-端都带有-CCA-顺序,可与氨基酸结合而携带氨基酸。 ②DHU臂/环:含有二氢尿嘧啶核苷。③反密码臂/环:其反密码环中部的三个核苷酸组成三联体,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可以用来识别mRNA上相应的密码,故称为反密码(anticoden)。④TψC臂/环:含保守的TψC顺序。⑤可变环。3. rRNA的结构与功能:rRNA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RNA,可与蛋白质一起构成核蛋白体,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原核生物中的rRNA有三种:5S,16S,23S。真核生物中的rRNA有四种:5S,5.8S,18S,28S。 二.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两条平行的多核苷酸链,以相反的方向(即一条由5…—3?,另一条由3…—5?)围绕同一个(想像的)中心轴,以右手旋转方式构成一个双螺旋。 2疏水的嘌呤和嘧啶碱基平面层叠于螺旋的内侧,亲水的磷酸基和脱氧核糖以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骨架位于螺旋的外侧。 3内侧碱基成平面状,碱基平面与中心轴相垂直,脱氧核糖的平面与碱基平面几乎成直角。每个平面上有两个碱基(每条链各一个)形成碱基对。相邻碱基平面在螺旋轴之间的距离为0.34nm,旋转夹角为36度。每十对核苷酸绕中心旋转一圈,故螺旋的螺距为3.4nm. 4双螺旋的直径为2nm.沿螺旋的中心轴形成的大沟和小沟交替出现。DNA双螺旋之间形成的沟为大沟,两条DNA链之间的沟为小沟。 5两条链被碱基对之间形成的氢键稳定地维系在一起。双螺旋中,碱基总是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 第三章蛋白质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把符合下列动物类群特征的选项填入括号内。腔肠动物(ABE ) 扁形动物( ACD ) A .没有肛门; B .有刺细胞; C .大多数种类身体扁平; D .部分种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 E .身体呈辐射对称。 2.如果一条小溪原来可以采集到水螅,现在却采集不到,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水螅通常生活在清洁的淡水中,若水体受到污染,水螅无法存活,则采集不到水螅。 3.有些人喜欢吃生鱼片等食物,你认为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是否安全? 为什么? 答:不安全。因为生鱼片中可能含有华枝睾吸虫的幼虫,若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有可能会感染华枝睾吸虫病。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线形动物都是寄生的。( × ) (2)蚯蚓的运动是仅靠刚毛完成的。(× ) 2.以下动物中,( BEF )属于环节动物,( ACD )属于线形动物。 A.蛔虫; B.蚯蚓; C.小麦线虫; D.丝虫; E.蛭; F.沙蚕。 3.如何区别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形动物? 答:根据动物的身体是否分节,是否具有刚毛和疣足等运动器官,来作出判断。 4.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 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影响? 为什么? 答:下雨后,土壤缝隙中充满水,蚯蚓周围的氧气不足,蚯蚓爬到地面上进行呼吸。如果农田中没有了蚯蚓,农作物的生长有可能受影响。

因为蚯蚓可以松土,改善土壤成分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2)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 2.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 A .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 B .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 .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 .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3.用线将以下动物类群与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腔肠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线形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环节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 节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4.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软体动物的贝壳和昆虫的外骨骼的相同点:均能保护动物内部柔软的器官。 不同之处在于:软体动物的贝壳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限制了动物的运动能力;昆虫身体和附肢的外骨骼分节,可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外骨骼还可减少体内水分的丧失。 5.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 答:繁殖能力强;体表具有保护功能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运动更加灵活;感觉器官发达;昆虫的呼吸系统完善,适应陆地生活;体形较小,对空间和食物的需求较小,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个体;等等。 第四节鱼

最新动物生物化学习题库(带答案)

动物生物化学习题库 班级 姓名 教师 汇编人:李雪莲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分院 2016.2

教学单元一核酸与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 一、单选题 1、维持DNA分子中双螺旋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是: A.范德华力 B.磷酸二酯键 C.疏水键 D.氢键 D 2、DNA的戊糖在哪个位置脱氧: A.l B.2 C.3 D.4 C 3、连接核苷与磷酸之间的键为: A.磷酸二酯键 B.糖苷键 C.氢键 D.磷酸酯键 D 4、核苷酸去掉磷酸后称为: A.单核苷酸 B.核苷 C.戊糖 D.碱基 B

5、核酸的基本组成成分是: A.组蛋白、磷酸 B.核糖、磷酸 C.果糖、磷酸 D.碱基、戊糖、磷酸 D 6、RNA分子中的碱基是: A.TCGU B.TAGU C.AGCU D.ATGC C 7、不参与DNA组成的是: A.dUMP B.dAMP C.dTMP D.dGMP A 8、稀有碱基主要存在于: A.mRNA B.tRNA C.rRNA D.DNA B 9、在DNA和RNA中都含有的是: A.腺苷二磷酸 B.环磷酸腺苷

C.磷酸 D.脱氧核糖 C 10、RNA代表: A.脱氧核糖核酸 B.核糖核酸 C.单核苷酸 D.核苷 B 11、属于戊糖的是: A.蔗糖 B.乳糖 C.核糖 D.葡萄糖 B 12、核酸中不存在的碱基是: A.腺嘌呤 B.黄嘌呤 C.胞嘧啶 D.尿嘧啶 B 13、核酸一级结构的主要连接键是: A.肽键 B.氢键 C.磷酸二酯键 D.盐键 C

14、在DNA中,A与T间存在有: A.3个氢键 B.2个肽键 C.2个氢键 D.l个磷酸二酯键 C 15、连接碱基与戊糖的键为: A.磷酸二酯键 B.氢键 C.糖苷键 D.磷酸酯键 C 15、DNA两股多核苷酸链之间的键为: A.磷酸二酯键 B.氢键 C.糖苷键 D.磷酸酯键 B 16、DNA的空间结构有几条多核苷酸链: A.l条 B.2条 C.3条 D.4条 B 17、有互补链的是: A.RNA

2017-2018年宁夏大学考博试题高级动物生物化学

宁夏大学 2017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卷 考试科目:高级动物生物化学 适用专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生产系统与工程 (不用抄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明题号,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Explain the Following Biochemical Terms in Chinese or in English(20分), (每题4分) 1.Operon 2.hyperchromic effect 3.cis-acting element 4.salting out 5.citriate shuttle 二、简述题(40分)(每题10分) 1.举例说明核酸结构(构象)多态性及其生物学意义? 2、胞浆中的NADH如何参加氧化磷酸化过程?试述其具体机制。 3.试述DNA复制的特点。 4.氨在血液中如何转运? 三、论述题(40分) 1.论述糖的有氧氧化代谢途径、产能及生理意义。(20分) 2.如何利用蛋白质的性质进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20分)

宁夏大学 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卷 考试科目:高级动物生物化学 适用专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生产系统与工程 (不用抄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明题号,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简答题(共8小题,每小题8分,共64分) 1.比较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8分) 2.比较酶的别构调节与共价修饰。(8分) 3.肌肉内代谢产生的乳酸在肌肉内不能异生为糖,乳酸会产生积累,机体是如何处理的?简述代谢过程。(8分) 4.氨基酸一般分解代谢有哪些途径?产物是什么?哪条途径是氨基酸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为什么?(8分) 5.比较脂肪酸β氧化与生物合成的异同。(8分) 6.何谓基因文库?何谓cDNA文库?两者有何不同?(8分) 7.核酸有无营养价值?如果供给动物缺乏核酸的食物,动物能否生存?为什么?(8分) 8.分析DNA复制、修复和重组之间的关系。(8分) 二、论述题(共2小题,共36分) 1.以反刍动物为例,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生理状态时,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关系如何?阐述代谢过程。(20分) 2.如何看待RNA功能的多样性?它的核心作用是什么?(16分)

课后习题答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周群英

课后习题答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周 群英 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也不进行有丝分裂。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4、生物的分界共有几种分法,他们是如何划分的? 答:1969年魏泰克提出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后被Margulis修改成为普遍接受的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原生生物界(包括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真菌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动物界和植物界。我国王大教授提出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5、微

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 答: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这个种的名称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字表示,属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写。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6、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桔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答: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桔草芽孢杆菌的名称是Bacillus subtilis。7、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答:(一)个体极小 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二)分布广,种类繁多 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三)繁殖快 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四)易变异 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使菌种退化。 1 章 1.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 答: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可通过细菌过滤器,大小在0.2微米一下的超微小微生物。 特点:大小在0.2微米以下,故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你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方可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

最新动物生物化学习题库(带答案)

1 2 3 4 5 6 7 动物生物化学习题库8 9 10 11 班级12 姓名13 教师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26 汇编人:李雪莲 27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分院28 2016.2 29 30 31 32 教学单元一核酸与蛋白质化学 33 核酸化学 34 一、单选题 35 1、维持DNA分子中双螺旋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是: 36 A.范德华力 37 B.磷酸二酯键 38 C.疏水键 39 D.氢键 40 D 41 2、DNA的戊糖在哪个位置脱氧: 42 43 A.l 44 B.2 C.3 45 2

46 D.4 47 C 48 49 3、连接核苷与磷酸之间的键为: 50 A.磷酸二酯键 51 B.糖苷键 52 C.氢键 53 D.磷酸酯键 54 D 55 4、核苷酸去掉磷酸后称为: 56 57 A.单核苷酸 58 B.核苷 C.戊糖 59 60 D.碱基 B 61 62 63 5、核酸的基本组成成分是: A.组蛋白、磷酸 64 3

65 B.核糖、磷酸 66 C.果糖、磷酸 67 D.碱基、戊糖、磷酸 68 D 69 6、RNA分子中的碱基是: 70 71 A.TCGU 72 B.TAGU C.AGCU 73 74 D.ATGC C 75 76 77 7、不参与DNA组成的是: 78 A.dUMP 79 B.dAMP 80 C.dTMP 81 D.dGMP 82 A 83 4

8、稀有碱基主要存在于: 84 85 A.mRNA 86 B.tRNA C.rRNA 87 88 D.DNA B 89 90 91 9、在DNA和RNA中都含有的是: 92 A.腺苷二磷酸 93 B.环磷酸腺苷 94 C.磷酸 95 D.脱氧核糖 C 96 97 98 10、RNA代表: 99 A.脱氧核糖核酸 100 B.核糖核酸 101 C.单核苷酸 102 D.核苷 5

动物生物化学习题库带答案

动物生物化学习题库带 答案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动物生物化学习题库 班级 姓名 教师 汇编人:李雪莲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分院 2016.2 教学单元一核酸与蛋白质化学 核酸化学 一、单选题 1、维持DNA分子中双螺旋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是: A.范德华力 B.磷酸二酯键 C.疏水键 D.氢键 D 2、DNA的戊糖在哪个位置脱氧: A.l

B.2 C.3 D.4 C 3、连接核苷与磷酸之间的键为: A.磷酸二酯键 B.糖苷键 C.氢键 D.磷酸酯键 D 4、核苷酸去掉磷酸后称为: A.单核苷酸 B.核苷 C.戊糖 D.碱基 B 5、核酸的基本组成成分是: A.组蛋白、磷酸

B.核糖、磷酸 C.果糖、磷酸 D.碱基、戊糖、磷酸 D 6、RNA分子中的碱基是: A.TCGU B.TAGU C.AGCU D.ATGC C 7、不参与DNA组成的是: A.dUMP B.dAMP C.dTMP D.dGMP A 8、稀有碱基主要存在于: A.mRNA

C.rRNA D.DNA B 9、在DNA和RNA中都含有的是: A.腺苷二磷酸 B.环磷酸腺苷 C.磷酸 D.脱氧核糖 C 10、RNA代表: A.脱氧核糖核酸 B.核糖核酸 C.单核苷酸 D.核苷 B 11、属于戊糖的是: A.蔗糖

C.核糖 D.葡萄糖 B 12、核酸中不存在的碱基是: A.腺嘌呤 B.黄嘌呤 C.胞嘧啶 D.尿嘧啶 B 13、核酸一级结构的主要连接键是: A.肽键 B.氢键 C.磷酸二酯键 D.盐键 C 14、在DNA中,A与T间存在有: A.3个氢键

最新动物生物化学习题一

动物生物化学习题一

生物化学习题一 第一章核酸化学 一、名词解释 1、核苷; 2、核苷酸; 3、磷酸二酯键; 4、核酸; 5、核酸的一级结构; 6、DNA二级结构; 7、碱基互补规律; 8、环化核苷酸; 9、Tm值。10、增色效应 11、减色效应 12、分子杂交 二、单项选择题 ()1 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 A 核苷; B 碱基; C 单核苷酸; D 戊糖。 ()2 稀有核苷酸主要存在于下列哪一种核酸中? A rRNA B mRNA C tRNA D DNA ()3 mRNA中存在,而DNA中没有的碱基是 A 腺嘌呤 B 胞嘧啶 C 鸟嘌呤 D 尿嘧啶 ()4 对Watson---CrickDNA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为双股螺旋结构 B DNA两条链的方向相反 C 在A与G之间形成氢键 D 碱基间形成共价键 E 磷酸戊糖骨架位于DNA螺旋内部 ()5 DNA和RNA两类核酸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 空间结构不同 B 所含碱基不同 C 核苷酸之间连接方式不同 D 所含戊糖不同 ()6 在一个DNA分子中,若腺嘌呤所占摩尔比为32.8%,则鸟嘌呤的摩尔比为: A 67.2% B 32.8% C 17.2% D 65.6% E 16.4% ()7 根据Watson---Crick模型,求得每一微米DNA双螺旋含核苷酸对的平均数为: A 25400 B 2540 C 2941 D 3505 ()8 稳定DNA双螺旋的主要因素是: A 氢键 B 与Na+结合 C 碱基堆积力 D 与精胺和亚精胺的结合 E 与Mn2+Mg2+的结合 ()9 tRNA在发挥其功能时的两个重要部位是 A 反密码子臂和反密码子环 B 氨基酸臂和D环 C TψC环和可变环 D TψC环与反密码子环 E 氨基酸臂和反密码子环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先驱)巴斯德(微生物学)科赫(细菌学) 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4.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 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细菌与G-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 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

生物动物门课后题答案

课后题答案 一棘皮动物门 1.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①棘皮动物区别于无脊椎动物其它类群是为后口动物。 ②次生性辐射对称,而以五辐对称为主,幼虫是两侧对称。 ③具中胚层来源的内骨骼,常向外突出形成棘刺,故为棘皮动物。 ④真体腔发达,具特殊的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管足有运动、呼吸、排泄、捕食等多种功能。 2.为什么说棘皮动物、毛颚动物为无脊椎动物中的高等类群 二半索动物门 1.半索动物和什么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有什么理由 答: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它们可能是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进化而成。理由是:①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都是后口动物。②两者的中胚层都是由原肠凸出形成。③柱头虫的幼体(柱头幼虫)与棘皮动物的幼体(例如短腕幼虫)形态结构非常相似。④脊索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肌酸,无脊椎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精氨酸,而棘皮动物的海胆和半索动物的柱头虫肌肉中都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这些证据都说明了这两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2.何谓“适应辐射”用半索动物为例来说明。 答:适应辐射: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在动物界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半索动物门的两个纲,在外形上差别很大,肠鳃纲的动物象蚯蚓(自由生活),羽鳃纲的动物像苔藓虫 (固着生活),这是因为它们各自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而产生的结果。 三脊索动物门 1.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各加以简略说明。 答: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3大特征。

①脊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脊索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脊索。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索细胞所分泌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脊索鞘常包括内外两层,分别为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充满液泡的脊索细胞由于产生膨压,使整条脊索既具弹性,又有硬度,从而起到骨骼的基本作用。 ②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③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随同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鳃、尾鳃、器官等。 2.何谓逆行变态试以海鞘为例来加以说明。 答: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的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由复杂变态到简单的变态现象,称逆行变态。 海鞘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差异。然而,它的幼体外形酷似蝌蚪并具有脊索动物3个主要特征。海鞘的逆行变态过程:幼体如蝌蚪,生活了几个小时或一天,就前部附着,,尾部连同尾索被吸收,消失,神经管缩成一个神经节,而咽部扩大,鳃裂增多,分泌被囊,长成固着生活的海鞘成体。 3 文昌鱼在动物学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文昌鱼虽然是不起眼的小动物,但它是从低级无脊椎动物进化到高等脊椎动物的中间过渡的动物,也是脊椎动物祖先的模型。文昌鱼的摄食、排泄等机能都象无脊椎动物的形式;但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胚胎发生过程都有了脊椎动物的模样;而且在生物化学上均可见到它具有脊椎动物所有的磷酸肌酸物质;。但却不具备脊椎动物所有的血红蛋白和铁的化合物,文昌鱼含有一种特殊的钒的元素。所以,无论从形态、生理、生化和发生方面看都说明它是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动物和见证。 答:在动物学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地位

八年级生物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P7 1、把符合下列动物类群特征的选择填入括号内。 腔肠动物(ABE )扁形动物(ACD ) A、没有腔门; B、有刺细胞核; C、大多数各类自体扁平 B、D、部分种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的;E、自体呈辐射对称。 2、如果一条小溪原来可以采集到水螅,现在却采集不到,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水螅生活在清洁的淡水中,若以前能收集到,现在收集不到,最可能的原因是水环境受到了污染。 3、有些人喜欢吃生鱼片等食物,你认为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是否安全?为什么? 答:不安全,因为在生鱼的体内会寄生很多寄生虫,人若动物若是食用了未煮熟的含有寄生虫的鱼虾,就会感染。 P11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X” (1 )线形动物都是寄生的。(X ) (2)蚯蚓的运动是仅靠刚毛完成的。(X ) 5、以下动物中,________ BEF ______ 属于环节动物,_ACD _________ 属于线形动物 A、蛔虫; B、蚯蚓; C、小麦线虫草; D、丝虫; E、蛭; F、沙蚕。 6、如何区别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形动物? 答:根据自体是否分节,是否有刚毛各疣足等运动器官来判断。线形动物自 体细长,自体没有环节状,而环节动物自体是由许多环节构成。

7、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来这是为什么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影响?为什么? 答: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因缺少氧气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如果农田中蚯蚓消失了,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因为蚯蚓不但能疏通土壤,还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p15 8、比较你所观察的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下面表格。 P17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模拟题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物化学》((分值:分值:121212% %)1.构成生物分子的元素有27种,其中约16种是所有生命所共有,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体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是H 、0、C 、N 四种元素,约占细胞重量的99%B 生物体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是H 、O 、C 、S 四种元素,约占细胞重量的99% C .生物体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是H 、0、P 、S 四种元素,约占细胞重量的99% D .生物体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是Mn 、Fe 、P 、S 四种元素,约占细胞重量的99% E .生物体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是0、Mn 、P 、S 四种元素,约占细胞重量的99% 2.生物大分子的高级构象是靠非共价键来稳定,非共价键有 A .二硫键、氢键、范德华引力、疏水键、离子键 B .氢键、范德华引力、疏水键、离子键 C .氢键、范德华引力、疏水键、离子键、配位键 D .氢键、范德华引力、疏水键、离子键、共价键 E .二硫键、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氮单键 3.下面关于蛋白质叙述那个是错误的? A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除水分外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B .蛋白蛋不仅是生命的结构成份,也是生命功能的体现者 C .生物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都和蛋白质有关 D .蛋白质是生命的结构成分,在细胞内含量最高,它因此只和细胞支撑和肌肉运动功能有关 E .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它是种类最多的一类蛋白质 4.下面关于核酸叙述那个是错误的? A .核酸分为脱氧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 B .生物的遗传信息贮存于DNk 的核苷酸序列中 C .真核细胞中I)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并与组蛋白结合成染色体 D .生物体DNA 含量和生长环境、年龄、营养状况无关,只和种有关 E .病毒DNA 和RNA 都具有 5.生命活动中动物体的能量叙述那个是错误的? A .生物体能量来源于生物大分子氧化分解供能 B .三磷酸腺苷酸(ATP)既是生物体能量直接供体,也是能量的贮存方式 C .生物体不能直接利用生物大分子氧化分解能量,、而是通过三磷酸腺苷酸(ATF)作为能源“货币”供能 D .除ATP 外,GTF 、CTP 、UTP 等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统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 E .生物体内,ATP 每水解和生成一个高能磷酯键需要释放和吸收 30.57Kj /m01的能量 6.下列氨酸溶液除哪个外都能使偏振光发生旋转? A .丙氨酸 B .甘氨酸 C .亮氨酸 D .丝氨酸 E .缬氨酸 7.测得某一蛋白质样品的氮含量为0.40克,此样品约含蛋白质 A .2.OOg B .2.50g C 。3.00 D .6.25g E .以上都不是 8.蛋白质的等电点是 A .蛋白质溶液的pH 值等于7时溶液的pH 值 B .蛋白质分子呈正离子状态时溶液的pH 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