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道德经_英译的缘起与发展

_道德经_英译的缘起与发展

_道德经_英译的缘起与发展
_道德经_英译的缘起与发展

第10卷 第5期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10 No 15

 2009年10月

JOURNALOF ZHENGZHOU UN I V ERSITYOFL IGHT I N DUSTRY (Social Science )

Oct .2009

[收稿日期]2009-05-20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BYY006)

[作者简介]刘静(1970—),女,山东省营南县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文章编号]1009-3729(2009)05-0120-03

《道德经》英译的缘起与发展

刘 静

(郑州轻工业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道德经》的翻译从16世纪开始,已经历了三次高潮。从理雅各服务基督教传播、融合中

西思想、归化特征明显的翻译,到韦利传播中国文化以医治西方的弊端、为忠实内容而不惜牺牲文

字优美的翻译,再到林语堂既忠实于中国文化又兼顾西方读者、努力再现源语内容和语言美的翻译,《道德经》的英译策略经历了从归化法为主到力图同时传达原作思想内涵和语言风格的异化法的转变。这一转变表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逐渐扩大,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从认知到认可再到欢迎的过程。

[关键词]道德经;翻译动机;翻译策略;理雅各;韦利;林语堂[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全书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两篇,围绕“道”这一哲学概念,阐述了世界万物的起源和运动发展规律。它所蕴含的深邃智慧,对世界各国的哲学、宗教、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中清静无为的思想,对拯救价值观念危机和弥补精神失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拟对《道德经》的译介做一梳理,并通过对三种有代表性的译本的分析,探究《道德经》英译的进程和在西方的影响逐渐加深的过程。 一、《道德经

》的三次翻译高潮

《道德经》作为道家经典,很早就引起了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关注。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多种文字,1866—1942年,《道德经》的英译本有6种之多,而到1960年代,已有40余种。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的英译在世界上有三次高潮:第一次

是1868—1905年,以理雅各的译本最为流行;第二次是1934—1963年,以亚瑟?韦利出版的《道与德〈道德经〉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研究》为起点;第三次是1973—2004年,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道德经》后的老子研究热为起点。[1]

这三次翻译高潮都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自从帝国主义打开中国的大门,为便于在华传教,出现了《道德经》第一次翻译高潮;明朝末年,随着大批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出现了《道德经》翻译的第二次高潮;随着跨文化交流的频繁,《道德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所研究和接受,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道德经》被看做是拯救西方现代精神危机的良药,出现了第三次《道德经》翻译高潮。

在《道德经》的翻译历程中,译过《道德经》的著名西方译者有Legge 、W aley 、Henricks 、Puffenberger 、Duyvendak 、W ing 、H int on 等。相对于西方译本,中国

译者的译本出现较晚。1936年胡子霖的译本为第一个中国译者的译本,以后逐渐有初大告、林语堂、汪榕培、辜正坤等译本。这些译本出现的背景不同,译者的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也不同,译本风格迥异,

第5期刘 静:《道德经》英译的缘起与发展

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二、《道德经》英译的缘起

《道德经》的翻译从明末清初的耶稣会教士翻译到近现代国内外学者的翻译活动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译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类是海外译者,包括西方国家的传教士、作家和翻译家等;另一类是中国译者。这两类人所占的比例悬殊,情况不一。不同的译者由于其身份和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导致了翻译动机的差别。下面拟选取其中的三位:理雅各、韦利和林语堂进行分析,以探究他们翻译《道德经》的历史因缘和动机。

理雅各翻译《道德经》是为传教事业服务的。理雅各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传教士和汉学家。在理雅各看来,一个称职的传教士,应对他所宣教的对象的思想根源和道德形成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研究,在他的《中国经典》第一卷前言说:“一个西方来华传教士,如果他没有完全掌握那些中国经典,还没有亲自调查那些中国圣贤们曾经涉足的思想领域的话,他就不适合他所担当的职责和正在从事的工作(传教士),因为在那些经典和那些领域中,正是可以找寻到中国人民道德、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基础。”[2]他的翻译目标就在于阐释中国人的思想、道德和社会原则,帮助在华传教士有效地完成传教使命。他认为,这些工作可以使西方人能够从译本中了解和判断中国。

与理雅各不同,韦利翻译《道德经》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播到西方。韦利是英国第二代汉学家、文学翻译家,他翻译《道德经》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一个充满动乱和绝望情绪的悲观世界,西方文化产生了危机,为了寻找失落情感的归宿和医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药方,西方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热。在这股热潮中,西方人发现,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反对战争、主张和谐的观点,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缓和人类之间的冲突,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韦利率先翻译出版了《道与德〈道德经〉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研究》,他的英译本是以王弼本作为底本,同时参照其他注本,加上自己少量的考证和诠释而成,基本上传达了原书所承载的道家哲学思想,被公认为是比较权威的英译本。韦利翻译《道德经》的动机在他译作的前言中已经说明:“这一译著是为喜爱人类通史的一般读者服务的,全书中的译文、解说和论述的共同目的,是在于准确地反映老子的生平。”[3]也就是说,他将自己的读者界定为那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但没有什么专门了解的人,而不是专家学者。

理雅各和韦利虽然翻译动机不同,但他们都是西方人,都植根于西方文化土壤,而林语堂作为中国译者,其社会背景和动机都不同于他们。林语堂的翻译动机受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林语堂出生于基督教家庭,就读于教会学校,后又求学于美国、法国,在国外生活近30年,“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他30年的写作和翻译生涯中,受西方美学家克罗齐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游离于当时以鲁迅为代表的主流话语之外,形成了“性灵”文学观和“和谐”美学思想,并特别崇尚道家文化,这种个人审美趣味促使他选择了《道德经》进行翻译。另一方面,在1930—1940年代,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非常陌生,并怀有一定的偏见或误解,因此,“在当时的环境下,林语堂有目的地选择翻译了《道德经》等一些介绍中国的士大夫文化、儒道的修养品位、中国文化的人生智慧及怡情养性的精神的作品,以纠正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误读与歧视,同时以东方文明的悠闲哲学来满足当时高度工业化社会中承受巨大压力的西方人的阅读口味,并重新唤醒西方人早已失落的自然主义哲学精神”[4]。

三、《道德经》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的变化

《道德经》以“道”为中心展开整个哲学系统。“道”承载着作者的生命意识、宇宙观念和道德诉求。从语言特点来看,《道德经》可以看做一种充满了隐喻性的哲理诗。作者在“道”的隐喻性的语言表达形式中,传达出某种超乎语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诗化方式,使读者感悟那超越常思的存在,发现在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道的同一性中起支配作用的东西。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和著述中的种种提示,很难翻译……当我们把《老子》书中的一句话译成英文时,我们是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阐述它的含义。译文通常只能表述一种含义,而原文却可能还有其他层次的含义。原文是提示性质的,译文则不可能做到这一点。”[5]在《道德经》的翻译中,不同译者在不同理念指导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梳理《道德经》的英译历史,翻译策略经历了一个从归化策略到异化策略、从重内容到内容与

?

1

2

1

?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语言并重的过程。这在理雅各、韦利和林语堂三位译者的译本里得到明确的体现。

理雅各的翻译虽以忠实为原则,但归化色彩明显。这是受他的翻译动机和文化态度特别是中西融合的宗教思想双重因素影响的结果。他的翻译遵循忠实的原则。“在理雅各看来,经典的权威性,决定了对于经典的翻译必须将‘忠实’作为首要原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翻译过程中对于文雅的、符合英文习惯的翻译不能认同接受,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将译文的准确性与风格的可接受性结合起来。”[6]但总的说来,对于原文的忠实,要超出对于行文雅致的关注。[6]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理雅各努力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主要内涵。另一方面,为了目的语读者的方便,在译作中加了许多注释,内容涉及原作的主要思想、文字训释、历史背景、注疏选译等。

虽然如此,理雅各的哲学背景和开放的文化态度使得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尊重态度的同时,也表现出融合的态度。但他中西融合的宗教思想使得他试图通过客观科学的比较方法来探究原作的内涵,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在原作中“寻找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原为一体的依据”。所以他在翻译《道德经》的术语时,虽然没有像其他传教士那样具有明显的基督教色彩,但不可避免地会用一些基督教的术语来对译,归化色彩比较明显。

与理雅各的翻译策略不同,韦利的翻译则努力顺应源语文化,为了内容的忠实甚至不惜牺牲文字的优美,采用的是一种史学性质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策略已有异化的倾向。他将译本放到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内容。正如他在《引言》中所指出的,“依我看来,如果将译作的文字优美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又要忠实原文在译文中的质量,译者就得准备牺牲大量精确的细节。这种翻译,我把它叫做文学翻译。相对应的是文字翻译。我要表明的是,这本《道德经》译文不是‘文学翻译’,而是它要表达的”,“原文的重要性不在于其文学性,而在于其言说的哲理,我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在细节上准确地再现原作所说”。[3]他的译文比起理雅各的译文来,少了些主观阐释,多了些理性再现。但由于译者身份的局限性,同样没有摆脱基督教二元对立思想的影响,在翻译《道德经》的同时给相关概念添加了许多西方文化的含义,并且在译文中没有采取一以贯之的术语系统。如对“道”这一核心概念的翻译,就在同一译本中出现了多种译法:the W ay,the ways,W ay,the H igh way,highway,highways,Tao。但总的说来,韦利所采用的方法已经有从归化到异化转化的趋势。

与理雅各、韦利的翻译策略不同,林语堂的翻译主要采取了异化的策略,并将忠实与美有机地统一了起来。1930—1940年代,不少美国人对中国还相当陌生,但同时又充满好奇心。为把这种具有异域色彩的文化传达给美国读者,林语堂选择了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刻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避免使用西方色彩的术语。另一方面,关于翻译的标准,他在1933年为吴曙天编著的《翻译论》作的序中,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并将其用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林语堂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的一种。尤其翻译文学作品,更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在《道德经》的翻译中,他特别强调美译,通过通俗的艺术手段和清新自然的语言将《道德经》所蕴含的智慧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他地道的英文使他的译文能够明白晓畅,语言优美,其运用自由诗体所译的版本是相当成功的,在1930年代的欧美国家风靡一时,较其之前的版本,在内容、气势与风格上更为忠实于原文,文字表达上更为凝练准确。如“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道德经?61章》)这里以“水”、“交”、“牝”为意象,表明大国应该像江海,谦居下流,天下才能交归;像娴静的雌性,以静自处下位,而胜雄性。文字浅显,但表达了深邃的社会政治辩证法思想。为了表达出原意象的深邃内涵,韦利在每个意象后面用了长长的修饰成分来解释这些意象所隐含的“下流”的内涵,将以上三个意象分别译为the l ow gr ound t owards which all strea m s fl ow down,a point t owards which all things un2 der heaven converge和that of the fe male in its dealing with all things under heaven,译文繁复冗长,与原文的风格不符。而林语堂只是用异化的策略将这些意象加以保留,将其译成the delta l ow2regi ons,the con2 course和the fe male of the world,从而使译文简洁流畅,地道自然,忠实于原文的风格。

从以上三位译者的翻译策略和风格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道德经》的翻译理念经历了一个从追求与原文的忠实对等,到重视对原文独特的语言美的传达的过程,翻译策略则从归化法到异化法转变,这反映了译者努力传达原文内容和语言的双重努力。

(下转第125页)

?

2

2

1

?

第5期陈 琳等:英汉报纸时政新闻中互借词的对比研究

源自网络的普及和数码产品的流行,如鼠标(mouse)、点击(click)、在线(online)、网址(W eb Site)、电脑空间(cybers pace)等;有的则代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如yoga(瑜伽)、l oft(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

三、结语

综观近几年来中英文报纸时政新闻中词汇的借用现象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中的互借用词在借用方式、构词能力、普及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态势的关注和新的价值观念,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面对层出不穷的借用词,正确的态度是:一方面,从外来语中汲取营养、取其精华,借鉴外来文化以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使世界瞩目,英语中的汉语借用词剧增。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重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使汉语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更大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意]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19世纪汉语

外来语研究[M].黄河清,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

社,1997.

[2]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112.

[3] 刘正琰,高明凯.汉语外来词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

出版社,19851

[4] 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1

[5] 吴传飞.词汇系统来源分类新说:准外来词[J].常德

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961

[6] 胡行之.外来语词典[K].上海:天马书店,1936.

[7] David Barboza.Putting Faces on5V icti m s of Tibetan R i2

ots[N/OL].(2008-03-28)[2008-10-25].htt p://

www.nyti m https://www.doczj.com/doc/7418346243.html,/2008/03/28/world/asia/28victi m s.

ht m l?scp=1&sq=Putting+Faces+on+5+V icti m s+

of+Tibetan+R i ots&st=nyt.

[8] 卓南.难以得逞的政治企图[N].人民日报,2008-04-

14(3).

[9] 于青.韩日再谈“新时代”[N].人民日报,2008-02-

28(3).

(上接第122页)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理雅各为传播基督教服务、融合中西思想、归化特征明显的翻译,到韦利传播中国文化的精华以医治西方弊端、为忠实内容而不惜牺牲文字优美的翻译,再到林语堂的既忠实于中国文化又兼顾西方读者、努力再现源语内容和语言美的翻译,《道德经》的英译策略经历了从归化法为主到力图同时传达原作思想内涵和语言风格的异化法的转变。这一转变表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逐渐扩大,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从认知到认可再到欢迎的过程。

[参 考 文 献]

[1] 辛红娟,高圣兵.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语

译本的历时描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1):79.

[2] 段怀清.理雅各《中国经典》翻译缘起及体例考略[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91.

[3] W aley,A rthur.The W ay and Its Power 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 and Its Place in Chinese Thought[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91:Ⅲ.

[4] 施建伟.林语堂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9:3.

[5]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102.

[6] Ja mes Legge.The Chinese Classics[M].London:Claren2

don Press,1894:Ⅳ.

?

5

2

1

?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

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音版】 知(zhī)人(rén)者(zhě)智(zhì),自(zì)知(zhī)者(zhě)明(míng)。 胜(shèng)人(rén)者(zhě)有(yǒu)力(lì),自(zì)胜(shèng)者(zhě)强(qiáng)。 知(zhī)足(zú)者(zhě)富(fù)。强(qiáng)行(xíng)者(zhě)有(yǒu)志(zhì)。 不(bù)失(shī)其(qí)所(suǒ)者(zhě)久(jiǔ)。 死(sǐ)而(ér)不(bù)亡(wáng)者(zhě)寿(shòu)。

【译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能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道”顺其自然的人才能够长久,而能够真正死而不忙者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句

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解释】自古以来,凡是得到道的都发生了变化:天得道而明亮,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统治者得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解释】天下万物产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产生于看不见的“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老子道德经全文 (3)

老子道德经全文 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 「道德经」: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翻译】:道可以说,

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

《道德经》老子翻译

《老子》正译 《老子》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正译] 道可以用语言说得出,但是却不是用一般的语言;也可以给它取名称,但是却不是用一般的名称。我们称道是“无”,用以表述它是天地的开始;我们称道是“有”,用以表述它是万物的母亲。所以我们经常要用“无”的观点来观看它的微妙,经常要用“有”的观点来观看它的边界。“无”和“有”这两者同时从道中出现,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是对道的表述,它玄妙而又玄妙,它是世界上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正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成为美,这就出现丑陋了;都知道善之成为善,这就出现不善了。所以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难和易是相互产生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的,高和下是相互倾应的,音与声是相互附和的,前和后是相互跟随的。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兴作万物而不加以辞谢,产生万物而不占为自有,从事万物而不自恃为大,大功告成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有功,所以就没有失去。 《老子》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正译] 不推崇圣贤,使百姓不争名位;不贵重难得的财物,使百姓不去偷盗;不见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百姓的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办法是:空虚百姓的心灵,用气充实百姓的下腹,减弱百姓的意志,增强百姓的体魄,这就经常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有所作为。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治理天下,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 《老子》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正译] 大道虽然空虚,但是它发挥起作用来却没有穷尽。它是那样渊深啊,好象是万物的宗主;它是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更新日期:2015-09-04工具箱道德经道德经全文道德经翻译道德经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

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道德经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五章 人之生也友弱①,其死也港畺②。草木之生也友弱,其死也枯槁③。故友弱者,生之徒;港畺者,死之徒。是以兵畺则灭④,木畺则折⑤。友弱⑥处上,港畺⑦处下。 译文 人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港畺也。草木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枯萎槁腐也。所以,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者,是生的徒党;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者,是死的徒党。所以,军队僵化腐朽了就要覆灭,草木僵化腐朽了就要折了。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者,处于兴起过程的上升期;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者,处于衰亡过程的衰落期。 注释 ①弱:道之用,道之所用。用:使用,任用;需用之物。 ②畺:僵化,僵死,殭死。僵化:变得僵硬,形容凝滞不动;指思想凝固不变。僵死:比喻失去生命力;僵通“将”,意味着将要死去;僵而死;谓倒地死亡,亦指倒毙僵硬的尸体;死去的某时间段,身体僵硬。 ③枯槁:(草木)干枯,(草木)枯萎,枯萎槁腐,枯槁腐朽。枯萎:干枯萎缩;干枯萎谢。槁腐:枯朽。枯朽:枯槁腐朽,指枯槁腐朽之物。腐朽:木料等含有纤维的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腐烂朽败;比喻思想陈腐、生活堕落或制度败坏。 ④灭:(1)(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2)毁灭,覆灭。 ⑤折:断,亏损。 ⑥友弱: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 弱者,道之用,道之所用。用:使用,任用;需用之物。 友:(1)(会意。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本义:朋友) 友,同志为友。——《说文》(2)互相合作。友,有也,相保有也。——《释名》(3)相好;亲近。(4)结交,与…为友。如:友其人;友结(结交);友直(与正直的人交朋友);友仁(与仁者交朋友)。 ⑦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港:(形声。从水,巷声。本义:江河的分流);港湾,码头,港口。港湾,指具有天然或人工掩护条件和必要的建筑物,供船只停泊或临时避风用的水域。入港:(船舶等)进入港市、口岸;男女行欢、交媾;(交谈)投机,意气投合。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专门道。名可名,专门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能够讲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讲的。但如此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讲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事实上"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差不多用得非常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讲"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讲:"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那个地点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讲,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能够讲,但不是通常所讲的道。名能够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能够讲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能够讲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从虚无的角度,能够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能够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讲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天下的人都明白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明白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英文版道德经

英文版道德经 1. The Way The Way that can be experienced is not true; The world that can be constructed is not true. The Way manifests all that happens and may happen; The world represents all that exists and may exist. To experience without intention is to sense the world; To experience with intention is to anticipate the world. These two experiences are indistinguishable; Their construction differs but their effect is the same. Beyond the gate of experience flows the Way, Which is ever greater and more subtle than the world. 2. Abstraction When beauty is abstracted Then ugliness has been implied; When good is abstracted Then evil has been implied. So alive and dead are abstracted from nature, Difficult and easy abstracted from progress, Long and short abstracted from contrast, High and low abstracted from depth, Song and speech abstracted from melody, After and before abstracted from sequence. The sage experiences without abstraction, And accomplishes without action; He accepts the ebb and flow of things, Nurtures them, but does not own them, And lives, but does not dwell. 3. Without Action Not praising the worthy prevents contention, Not esteeming the valuable prevents theft, Not displaying the beautiful prevents desire. In this manner the sage governs people: Emptying their minds, Filling their bellies, Weakening their ambitions, And strengthening their bones. If people lack knowledge and desire Then they can not act; If no action is taken Harmony remains. 4. Limitless The Way is a limitless vessel; Used by the self, it is not filled by the world;

道德经经典名句总结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其译文 一、关于认识论的句子 1.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刑,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译文】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2.不知常,妄作凶。 【译文】不认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盲目乱干、胡作非为,就会出现凶险。 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因为大道废弃了,才提倡(有了)“仁义”。聪明智慧(逐权夺利、投机取巧的心机)出现了,有了狡诈和虚伪。家庭六亲之间不和睦了,才需要推崇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贞节、忠诚之臣。 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译文】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5.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译文】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译文】踮起脚尖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跃起大步想要快走,反而行走不快。 7.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轻举就会失去自身存在的根本,狂躁妄为就会失去主控的权能。 8.物壮则老。 【译文】事物强壮了就趋于老化。 9.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10.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译文】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 11.固至誉无誉。 【译文】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 1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看得见的有形质产生于看不见的无形质。 13.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译文】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交冲下而成新的和谐体。 1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 1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 静为天下正。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枉屈,最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不停地动作可以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译文】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 17.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章 道可道,非恆道①;名可名,非恆名②。无③,名天地④之始;始有⑤,名万物之母。故恆无,欲以观其妙⑥;恆有,欲以观其徼⑦。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⑧,同谓之玄⑨。玄之又玄,众玅⑩之门?。 译文 道可道,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则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阐释,必须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对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恒”的无限真理。名可名,必然是“恆名”、又不是“恆名”;实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规则)可制定并公布,必须效法恒久的自然法(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实在法(子法)因附自然法(母法),实在法是又不是恒久的自然法。无形的大道,称作世界的本元;大道作为本元,称作万物之母(本源、本原)。所以,知(效法)道,欲以知道观(探索研究发现)其玅(玅道,玅理,至道,道理,原理,道法,法则);知(规范)物,欲以知物观其徼(要,求,取,要求,需要,需求,求取;豪徼;归,终极,归终,归本;沿袭,因袭;理则,逻辑;边界,分界,界限,限度,范围,范畴;实践,实行,履行,行为,德行)。这两者出处相同而各自占有不同的范畴(名分),统一称为玄德。玄德又复玄德,是发现众物规律(事理)的法门。 注释 ①“道可道,非恆道”:道可道,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则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阐释,必须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对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恒”的无限真理。第一个“道”指:道理法则,道理法度,真理法则,真法,真理。道即真理,道即真法。真理即真法。道理:道之理;法则,法律;事理,事物的规律;规矩;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处理事情的办法、打算;阐扬称说某种教义;道术;法术;法力。法则:规律;制度,法度;准则,规则;榜样,表率;效法;法术。法度,指法令制度;法则,秩序,行为的准则。法度:法律制度;法令制度;规矩,行为的准则;特指度量衡制度;规范,规矩;格式;办法,方法;软件法度。第二个“道”指言、说、谓、阐述、阐明、阐释、表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心里说、说法、理论、思想、宗教教义等。第三个“道”指自然、自然法、母法、道纪、道法、大法、大制、始制、法则、真理、道理、原理。道法:道理法度;遵循效法;遵守法制;道教的教义;道教的法术;泛指宗教的学说与法术。真理:符合客观实际的真正道理;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科学则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自然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例】大自然。回归自然。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从物理学角度看,道就是场,场就是道。可:能够,可以;大约,近似。非:必须,非得……不可。[方言]∶必须。下决心一定要;坚决要——常与“不”相呼应。如:非说不可;要学好一种语言,非下苦功夫不可。在口语中,“非”后也可以不用“不可”等词,表示一定要…不可。常用于承接上文或反问句中。如:他不来就算了,为什么非叫他来;干这活非得胆子大。同时,非还含有否定词“不”

道德经(中英对照)

《道德经》中英文对照版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The names that can be named are not unvarying names. It was from the Nameless that Heaven and Earth sprang;The named is but the mother that rears the ten thousand creatures,each after its kind. Truly,‘Only he that rids himself forever of desire can see the Secret Essences’;He that has never rid himself of desire can see only the Outcomes. These two things issued from the same mould,but nevertheless are different in name. This‘same mould’we can but call the Mystery,Or rather the‘Darker than any Mystery’,The Doorway whence issued all Secret Essences.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It is because every one under Heaven recognizes beauty as beauty,that the idea of ugliness exists. And equally if every one recognized virtue as virtue,this would merely create fresh conceptions of wickedness. For truly‘Being and Not-being grow out of one another;Difficult and easy complete one another. Long and short test one another;High and low determine one another. Pitch and mode give harmony to one another. Front and back give sequence to one another’。Therefore[1] the Sage relies on actionless activity,Carries on wordless teaching,But the myriad creatures are worked upon by him;he does not disown them. He rears them,but does not lay claim to them,Controls them,but does not lean upon them,Achieves his aim,but does not call attention[2] to what he does;And for the very reason that he does not call attention to what he does He is not ejected from fruition of what he has done. [1]Because‘action’can only make one thing high at the expense of making something else low,etc. [2]Literally,‘does not place(i.e.classify)himself as a victor’。cf. MenciusⅡ,Ⅰ;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If we stop looking for‘persons of superior morality’(hsien)to put in power,there will be no more jealousies among the people. If we cease to set store by products that are hard to get,there will be no more thieves. If the people never see such things as excite desire,their hearts will remain placid and undisturbed. Therefore the Sage rules By emptying their hearts And filling their bellies,Weakening their intelligence[1] And toughening their sinews Ever striving to make the people knowledgeless and desireless. Indeed he sees to it that if there be any who have knowledge,they dare not interfere. Yet through his actionless activity all things are duly regulated. [1]Particularly in the sense of‘having ideas of one’s own‘。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The Way is like an empty vessel That yet may be drawn from Without ever needing to be filled. It is bottomless;the very progenitor of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In it all sharpness is blunted,All tangles untied,All glare tempered,All dust[1] smoothed. It is like a deep pool that never dries. Was it too the child of something else?We cannot tell. But as a substanceless image[2] it existed before the Ancestor.[3]

史上最全的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_)

《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全文及译解 前言: <为老子五千言正名>:2500多年前,老子避世隐居时路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挽留,相谈甚恰。尹喜深感老子讲的内容无比重要,恳请老子写下来以传后世。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言。尹喜为了不让老子五千言失传,亲自操刀刻简,使老子之说得以传世,称为《老子》。 至于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是道教发展之后才出现的。先秦的韩非作《解老》、《喻老》。司马迁《史记》说言道德之事五千言。东汉顺帝时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中开始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从曹魏王弼注释《道德经》可见一斑。 老子五千言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之根。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中,都把老子五千言称之为《道德经》,这实在是一种错误。因此,必须为老子五千言正名,定名为《老子》。 尊重历史,还老子五千言之名的本来面目。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称诸子百家。虽然,老子为诸子百家之源,在其上而不在其内,但传世之初也称之为《老子》。因此,将老子五千言定名为《老子》,才符合历史事实。 尊重老子,真实体现老子本人的意愿。老子在世之时,没有组织宗教团体。老子应邀而写的五千言,也并非宗教著作。后来,被道教奉为祖师,再后来被道教恭称为《道德经》。显而易见,《道德经》名字的出现,是道教发展的结果。在道教之内如何称呼老子五千言,那是宗教界的事情,但是在学术界应称老子五千言为《老子》,这才是尊重老子,因为这才符合老子本人的意愿。 尊重科学,准确反映老子五千言之内涵。老子五千言,包括“道”、德、修道、行道(圣人)四个方面内容,称为《道德经》没有完全反映老子五千言的内涵。因此,称为《老子》才能够准确地涵盖老子五千言的内容。 为老子五千言正名,定名为《老子》,既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利于使老学发扬广大。 道的含义:1、构成世界的本体。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3、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总体上,道可以被认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的蓬勃生机都是它发动和创造的,遵循着固有的规律。 无为的含义:通过无为产生有为。比如说“不尚贤”,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让人才脱颖而出,而不是让政府劳师动众地挖掘人才,导致民众为贤人之名争的头破血流。经济发展也是这样,只要政府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就可以,让人民自己去创造,政府不要插手搞计划经济或国有企业。政府主要是搞个好制度,为百姓服务,宏观调控,做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教育、治安方面的事情。民间能做的事情尽量让民间去做。苏南模式比不过浙江模式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的中国社会虽然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政权力量的触角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无孔不入了,但是无为而治就是自由的说法并没有过时,想解决腐败问题吗?那就不要进行言论管制,让公民拥有充分的舆论监督的权利;想解决矿难欠薪等问题吗?那就不要干涉各种维权活动,让劳工们享有自发组织工会和参加集体谈判的权利;想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吗?那就公平的私有化,国家不要再去费思劳神;想建设公民社会扩大民主吗?那就不要一天光想着怎么领导人民,而是还公民结社、自治的种种权利……只有从有为开始,损之又损,不断扩大无为而治的范围,公民的自由度才能逐渐扩大,政府才能靠公民的自为实现无为而无不为,才能靠公民的自治实现无治而无不治。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央政府在反腐败、欠薪、国有企业、失地、矿难等等问题上事倍功半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可以说,无为而治不仅是还公民们以自由,也是还政府以自由;不仅是还民间以自由,也是还官方以自由。司马迁说:“道家无为……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德经(加译文)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