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海陆变迁 教案(中图版八年级上)

1.2海陆变迁 教案(中图版八年级上)

1.2海陆变迁 教案(中图版八年级上)
1.2海陆变迁 教案(中图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海陆变迁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地球自诞生以来就处于永恒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其千姿百态的地貌,不过是地球发展历史的一幕。

本节内容是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奠定基础。只有知道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海陆位置也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并掌握这种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才能正确地解释地球表面所发生的一些地理现象。本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沧海桑田的变化、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各部分内容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解释

教材从探索开始,安排这项活动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二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欲望,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沧海桑田的变化”部分内容不是本节的重点,因此,教材简单介绍了地球表面沧海桑田的变化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证据。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只需简单了解即可,没有必要完全掌握。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这部分教材首先讲述了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旨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和科学兴趣的培养。故事之后,教材用一页的篇幅提出三个方面的证据证明大陆漂移的观点。最后介绍了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并补充了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证据。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陆是怎样漂移的,教材还专门安排了一个有关大陆漂移的小实验,此实验充分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非常便于操作,一定要做。通过做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地理课也是可以“做”的。这既能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大陆漂移。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说。也是目前得到大家普遍公认、并能较好地解释地球表面一些地理现象的一种学说。因此,要求学生不仅了解该学说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1.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过程指导

新课引入方式:

方案①:可以通过教材12页探索活动引入。

方案②:可以通过复习第一节海陆分布引入。

方案③:可以通过教材14页图D、E设问方式引入。

方案④:可以手持建筑用鹅卵石设问:同学们,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种鹅卵石?引出爱观察生活的同学:在山上也看到过,为什么会在山上也有呢?引导同学讨论引入。

【沧海桑田的变化】

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即形象地比喻为“沧海桑田”,也即海陆变迁。为什么会这样呢?

可以由学生阅读教材13页“海陆变迁的原因”后,完成连线题:(设计此题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探索活动与学习内容是紧密相连的)

地球表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海陆面积的变化,

还有海陆分布也有变化(让学生树立运动是绝对的观点)。转入

【大陆漂移】 对于教材14页有关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阅读材料,建议用如下三种处理方案之一:

方案①:由知道这个故事的学生讲(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但要注意调控时间)。

方案②:教师讲故事。

方案③:全体学生阅读这则材料。

(引导学生明白“观察地图、生活 发现问题 调查问题 提出假设 寻找证据”的科学探索模式,以及为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

对于教材15页的图,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F 图组,在第一幅图中认真观察非洲和南美洲陆地轮廓的相似性;在第二幅图中认真观察非洲和南美洲古地层的相似性;在第三幅图中认真观察非洲和南美洲动物(生物)的相似性。从而得出这两个大陆原来是联在一起的,后来才慢慢分离的结论。

对于教材15页,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一二自然段课文,然后提问: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有关大陆漂移学说还有什么证据?学生回答后,再由学生结合图H 进行总结(教师要注意纠正和评价)。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学生在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之后,多数学生也会产生这个问题,要解释这个问题比较困难)我们共同来做一个实验(此实验易做,同时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地理课也可以“做”,这既可以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来证明这个问题。从而让学生总结:地壳运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在。建议用如下六个步骤(步骤顺序可以调整、步骤也可以取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步:由学生阅读教材16页的阅读材料(从而树立感性认识)。

第二步;引导学生读图I

第三步:由学生阅读教材造理论。

第四步:教师再做强调、更正、补充。

第五步: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巩固板块构造理论):

(1)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里?主要有哪两条火山地震带?

(2)世界上火山、地震带与六大板块的关系?

(3)若干年后地中海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中国是否多火山、地震?为什么?

(5)日本是否多火山、地震?为什么?关注日本是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六步:挤压和撕拆海绵块演示。

(1)当演示两块海绵挤压时,在两块海绵上放入几个粉笔头,再把它从两边往中间挤压,请同学观察思考会产生什么情况?

活动总结:两块海绵相互挤压的地方粉笔头滚动脱落,其它地方的粉笔头位置基本不变。

(2)当演示撕拆一块完整的海绵时,同样加入几个粉笔,请同学们思考撕裂海绵时又会产生什么现象?

活动总结:海绵撕裂处粉笔脱落,其它地方没有任何变化。

(活动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巩固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由学生总结(教师与其他学生补充说明):

解释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海陆变迁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世界板块分布”图,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板块,并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重点)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上两大山系的成因,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 关系。(重点和难点)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地图册、多媒体

知识构建与梳理 '1.七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南极 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板块运动(2.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大地[环太平洋沿岸地震带 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中 张裂 挤压 高山、岛链 '海沟 通过知识建构 对本节课知识 进行梳理,让 学生形成系统 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学习 地理的能力。 【当堂达 标】 1、世界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 A.板块的内部 B.大河的沿岸地带 C.大陆的边缘 D.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 2、七大板块中,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 A.南极洲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太平洋板块 D. 非洲板块 3、下列地区中, 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B.板块内部 C.日本 D.中国 4、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亚洲国家有( A.日本 B.俄罗斯 C.美国 D.加拿大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地球的岩石图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C.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B.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

2.2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

2.2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陆地和海洋 第二第二节节海陆的变迁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到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4.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课时安排】 2课时课时2 【教学过程】 三.板块的运动(大胆预测,探寻证据,分析验证) (一)猜一猜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小组长负责分工安排,并协调探究过程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搜集资料的组员适时向大家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发言,记录员记录主要的发言,组长整理答案,达成一致,得出相关结论。 (二)板块运动会形成哪些地形呢火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呢实验演示既然板块能运动,那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力的方向有几种呢学生用书本作为实验材料,演示板块运动以及所受力的方向。 深入探究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什么结果大胆预测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第2课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海陆变迁》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教学难点 理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你们想了解火山和地震吗? 生:想。 师:那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学习《海陆变迁》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3、板块构造学说 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 表示板块张列,表示板块碰撞。 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引导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位置。 结合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让学生理解板块张列形成海洋,板块碰撞往往形成高山 结合模具,讲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运动频繁。那么会容易产生什么现象呢? 4、火山和地震 学生观察图2-56,思考: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中国多火山和地震吗? 对比”六大板块示意图“和”火山地震分布图“,思考:二图之间有什么联系? (课堂小结)理解基本理论:地地球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地区并能运用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多火山地震,而有的地方却平安无事。 三、结论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1、板块构造学说 2、火山和地震 四、课堂练习 1、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 A亚欧大陆内部B太平洋的岛屿上C板块交界处D北美大陆。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

(完整word)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推荐文档

第一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海陆分布 一、填空 1、目前海洋的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 3、亚洲和欧洲之间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4、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5、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6、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7、亚洲是面积最大的洲,大致相当于欧洲的4倍。亚洲和欧洲位于同一大陆——亚欧大 8、四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9、各大洲可以划分不同的区域,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非洲分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分为欧洲西部、欧洲东部。美洲分为北美、拉丁美洲(美国以南) 10、太平洋世界第一大洋,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它的东面是北美洲和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面通过白令海峡与、冰洋相通。 11、大西洋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欧洲、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像字母“S”。 12、印度洋被亚洲、非洲、南极洲和大洋洲所包围,南部与大西洋、太平洋相通。 13、北冰洋是面积最小的大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包围。 14、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是大洋最深处。 15、【世界之最】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是亚洲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洋是太平洋 跨经度最多的洲是南极洲; 跨纬度最多的洲是亚洲; 世界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世界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学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复习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重点)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主要山系、海洋和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难点)。复习过程 1.海陆变迁的原因有 2.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魏格纳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陆地,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分布状况。大陆为什么漂移?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 3.板块运动 (1)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都处于不断中;③板块内部比较,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 (2)板块与板块继续碰撞。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板块与板块继续碰撞。 热点考点聚焦 【例1】澳大利亚大陆位于()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 D.非洲板块是 【例2】(台湾是我国多地震地区,其频繁发生地震的原因是 答案: 【例3】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 【例4】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之中()。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学用方法指导 1.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要通过板块分布示意图来掌握。

(1)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其中几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2)所有板块处于在不停运动中,使板块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相互碰撞或扩张,相对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地表出现海陆变迁。 (3)板块交界地带是相对薄弱地带,地球内部能量最容易从这里释放,因此,多火山、地震发生。所以,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交界地带一致。 2.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分布相比,掌握火山地震的分布。 (1)两大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学习效果评估 一、选择题 1.六大板块之中,范围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大西洋板块 D.北冰洋板块 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未来地中海面积应该是()。 A.扩大 B.缩小 C.不变 D.有时扩大,有时缩小 3.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A.海底森林死亡 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 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里 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 4.下列地区中,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B.板块内部 C.日本 D.中国 5.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亚洲国家有( ) 。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导学案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恒星日,目前其值为23时56 分4秒。 12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编写人:八年级阳光部 郭天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和周期。 2、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和周期。 难点: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学法指导】 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课件,使学生理解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和周期 和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自学指导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着 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运动周期: 。 3、方向: 。 二、合作探究 探究1、图中心为极点,甲为北极,乙为南极。根据箭头观察: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什么时 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呢? 甲图 乙图 答: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呈顺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恒星日,目前其值为23时56分4秒。 12 时针方向旋转。简单记忆:南顺北逆 【做一做】在下面各图中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探究2、(1)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 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答: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所以任何时刻地球上都有一半地区是白 天,一半地区是黑夜,这就是昼夜现象.由于地球自转,这种白天和黑夜就不断交替,形成昼夜 更替现象。 (2)地球自转产生的另一地理现象是时差,也即是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 因此,我国的最东端和最西端时间相差约4个小时。完成课本第5页思考题。 【同步演练】 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的形成原因是( )(A 级) A.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 2.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准确说法是( )(B 级) A.顺时针方向 B.逆时针方向 C.自西向东 D.自东向西 3.下列自然现象中,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是( )(B 级) A.昼夜更替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四季变化 D.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 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 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课时设计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练习中图版

《海陆变迁》(第一课时)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海陆变迁的是() A.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B.喜马拉雅山区发现许多海洋生物化石 C.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动植物分布 D.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2.科学家在天津市东部平原上发现了四道贝壳堤,且与现今海岸线基本平行。该现象说明了天津的() A.历史沿革 B.聚落演变 C.海陆变迁 D.人口迁移 3.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引起海陆的变迁() A.人类活动 B.刮风下雨 C.地壳的运动 D.海平面的升降 4.下列能够作为海陆变迁的科学依据是() A.仙女麻姑曾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B.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的岩石在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 C.赤道地区的高山上有冰川 D.沿海地带的地势都很低 5.下列实例能够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A.日月星辰的东长升西落 B.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C.青藏高原上生长着许多珍稀动植物 D.钱塘江的潮涨潮落 6.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候变化②人类活动③地壳运动④海平面的升降 A.①② B.②④ C. ①③ D.③④ 7.下面是科学家在研究海陆分布时发现的一系列现象,请选出能证明海陆分布是变化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现象( ) A.台湾海峡底部发现了森林的遗迹 B.智利发生8.9级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 C.印度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没了万顷良田 D.南海内发现大量的珊瑚 8.下列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是() A.水往低处流 B.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 C.太阳东升西落 D.四季更替 9.大陆漂移学说起始提出的主要依据是大西洋两岸的() A.气候相似 B.大陆轮廓相吻合 C.地质构造相似 D.古生物相似

1.3 海陆变迁 教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三节海陆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3、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个案设计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 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 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 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 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 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沧海桑田 [讲授新课] 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图2-10 P3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 物化石"、图2.11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 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 大?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3.点拨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老师明确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一、二、三)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绘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 第二课时板块运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讲授新课] 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 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八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学案6 中图版

学习目标: (1)能举列说明地球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探究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重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册、填充图册。 课前检测: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 2、世界两大著名的山脉带:一是环山脉带,二是横贯的山脉带。两大山脉带的组成、分布、走向各是什么? 3、世界最高的高原是高原,号称“ ”,分布在洲。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在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在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在洲。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是,位于洲。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位于洲。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在太平洋底部,最深处达11034米 4、海底地形由远海到近海依次为() A 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 B 大陆坡、大陆架、大洋底 C 大洋底大陆坡、大陆架 D 大陆坡、大洋底、大陆架 5、被海水淹没,坡度较小,向海底的过渡地带叫做() A 大陆坡 B 大陆架 C 海岭 D 大洋中脊 【自主合作学习】 知识点一地表形态变化 1、状况: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之中。 2、短时间改变地表形态的活动 (1)地震:岩石在运动过程中引起地面。 (2)火山喷发:炽热的岩浆沿冲出地表。 随堂练习:1、完成课本P33活动题。 2、海陆变迁的科学依据是() A 仙女麻姑曾三次看到东海变成陆地。 B 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生。 C 赤道地区的高山上有冰川。 D 沿海地带的地势都很低。 知识点二:大陆漂移假说 1、提出时间及人物:20世纪初由德国科学家提出。 2、主要内容:“”于两亿年前破裂,“碎块”经漂移,于距今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的、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随堂练习: 下列不能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 A 大西洋两岸有着相似的古生物化石 B 大西洋两岸有着共同的动物:鸵鸟和海牛 C 赤道附近的亚马河流域分布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 D 南极洲有着丰富的煤炭。 知识点三:板块构造学说 1、地球岩石圈是由拼合而成的,全球共有板块,名称分别是为板块、太平洋板块、板块、非洲板块、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的内部比较,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3、海洋的生成和发展: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共经历了个阶段。 随堂练习: ①亚洲的印度半岛位于() A 太平洋板块 B 亚欧板块 C 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 ②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下列哪个大洋还在不断扩张? A 太平洋 B 印度洋 C 大西洋 D 北冰洋 知识点四:火山与地震

八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测试题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材内容详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快乐点击 1.海陆变迁的实例告诉我们: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 ?→ ?说明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 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遗迹 ? ?→ ?说明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 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海陆变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 2.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1) 19的一天,年轻的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原来并没有大西洋,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

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以后,魏格纳通过调查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对此,魏格纳作出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恰好吻合。 19,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在当时,他的假说被认为是荒谬的。因为在这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只身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的那一天,不幸遇难。值得告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假说,现在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板块学说,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 (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魏格纳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陆地,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大陆为什么漂移?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3.板块运动 (1)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如图2.2-3所示) ②板块都处于不断运动中;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证据: 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碰撞。 热点考点聚焦 命题方向 本节主要考查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的关系,一般联系当前世界地震、火山发生地点,用本节理论理解。 【例1】澳大利亚大陆位于()。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 D.非洲板块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六大板块分布和名称。 澳大利亚属大洋洲,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如果对六大板块分布图不熟悉,难以确定是A还是B。对照六大板块分布图很容易查找到澳大利亚大陆所属的板块。 答案:B 金钥匙:地理的知识点在文字中找不到时,别忘了查找相关的图。 【例2】(·淄博)台湾是我国多地震地区,其频繁发生地震的原因是。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5、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沟 6、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7、亚洲是面积最大的洲,大致相当于欧洲的 4倍。亚洲和欧洲位于同一大陆一一亚欧大陆之上。 ①主要在东半球的大洲是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主要在西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南美洲。 3、地球表面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地球表面的变化除了海陆面积的变化外,还有海陆分布的变化。 4、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发现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的轮廓凹凸十分吻合,他大胆的提出了 “大陆 漂移学 说”。 ⑤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 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频繁。世界上的火山、地 8四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分为欧洲西部和欧洲东部。美洲分为北美和拉丁美洲(美国以南) “ S ”。 12、印度洋被亚洲、非洲、南极洲和大洋洲所包围:南部与大西洋、太平洋相通。 13、北冰洋面积最小的大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包围。 14、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 11034米,是大洋最深处。 一、填空 」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海陆分布 二、名词解释 1、 2 、 陆地面积较大的叫做大陆(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澳洲大陆)。 陆地面积较小的叫做岛屿。(最大的岛屿:丹麦的格林兰岛) 1、目前海洋的面积为 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1% ;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 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 一面与陆地相连,三面被水包围的陆地叫做半岛。 (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大陆和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2、海路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陆地 大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 主要集中在东半球。 3、亚洲和欧洲之间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第二节海陆变迁 (乌乌里大黑哭 {土}) 、填空 4、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沟通红海(印度洋)和地中海(大西洋) 1、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种: 地壳的变动、 主要位于南半球是大洋洲、南极洲和南美洲。 5、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③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欧洲和北美洲;完全在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④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的大洲有大洋洲和亚洲。 6、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它们是亚欧板块、美洲版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 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各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10、太平洋世界第一大洋,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它的东面是北美洲和南美洲,西面是亚洲 和大洋洲,北面通过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二、名词解释 1、岩层受挤压断裂被迫抬升,经过长年的磨损, 形成断块山。 11、大西洋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欧洲、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诵北冰洋,形状像字母 2、岩层受挤压产生褶皱,弯曲的顶部岩石断裂、 磨损,形成褶皱山。 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 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2、地壳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海洋和陆地的交接地带,由于海平面的升降,时而为海, 时而为陆。部分沿海国家通过填海造陆的方式扩大陆地面积。 ②赤道穿过的大洲是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主要在北半球的有北美洲、欧洲、 亚洲、非洲; 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9、各大洲可以划分不同的区域,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非洲分为北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我国正处在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之上。 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 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1、气温和降水是说明一个地区气候特征的基本要素。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 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二)教具准备 报纸、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 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思考: (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 (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 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 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地质工作者认为:台湾海峡经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地球的面貌 执笔人:审稿人:七年级集备组总课时: 课题: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时间:2008、10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过程和方法:通过看书,看课件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重点: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讨论、讲述 一、预习·导学: 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 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二、合作探究 检查预习导学完成情况 1你能解释沧海桑田的意思吗? 2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3你知道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从什么的到启示的吗? 三、训练巩固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______________中 2科学家考察发现,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___________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后来由于地壳_________并________成为山地 3岩层在运动过程中,还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发生__________;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就叫___________ 4大陆漂移假说是___________提出的,假说认为地球原先只有一块__________,四周被________包围着,大约_______年以前,_________开始破裂并且漂移,最后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5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又提出了___________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_______拼合而成★全球主要有_______大板块,它们是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板块;其中__________几乎全都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_________,板块与板块交界,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地壳比较__________ ★7__________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