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业成功经典案例

创业成功经典案例

创业成功经典案例
创业成功经典案例

创业成功经典案例

把奋斗留在骨子里

青峰不算很大的企业,但发展平稳,前景也不错。我们做的主要是互联网这一领域,毫无疑问,行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工作

具有极强的竞争性,每个员工压力特别大,都希望把这份事业做大。

然而创业第二年,我就遭遇了第一次寒流。早上来公司上班的时候,所有员工(当时有十几个人)都离职了,只剩下我自己。我不知

道他们为什么离职,但意识到自己的管理出问题了。有压力不一定

全是坏事,可是他们开心吗?跟着我有什么前途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经过很长时间思考,我明白了:管理一个企业,归根到底是管理企业员工。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没有员工,什么事也做不成。员

工应该受到尊重,因为他们同样是有身份、尊严和地位(不是职位)

的人。

想明白了这点,我没有怪那些离职的员工,反而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正是从这件事以后,我才开始科学地管理公司。

每天都有新员工加入,为了多和他们沟通,我坚持天天按时来公司上班。一次,无意间发现,公司将近500名员工,我只认识70多人。这个数字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同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我力求多认识一些员工,让他们更有归属感。竞争虽然残酷,但彼

此间的温暖会使整个工作流程良性循环。

就像我自己一样,没有家人的支持和分享,创业一点意义也没有。家庭在我心中排第一,事业第二。所以,我试着慢慢收心,承担家

庭责任。同时对公司的发展方向也有了清晰的认识。最初宏伟的目

标落实到公司的每一件事上,把这些事情解决好成了我切实的追求。怎么把他们管理好,让他们工作得舒心快乐、提高效率,让公司取

得更丰厚的利润,成了我工作的重心。把奋斗留在骨子里,内心的“强”比外表的“强”要好。

然而,寒流再次席卷而来,我被几个部门主管联合起来将了一军。吃饭的时候,他们集体要求涨工资。但这次我不像第一次那么慌乱。一番思考后,我决定各个击破,这样一来,局面迅速稳定了。后来,他们都辞职了。现在想想,工资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应该全面看待:工资到了,员工水平不到,员工危险了;员工水平到了,工资不到,

企业危险了。

让员工有幸福感

现在公司发展越来越顺,将近500个员工了。这些员工从年龄阅历各方面来说都有明显的分层。80前这些人身上有更多的吃苦耐劳

精神,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这类员工,我给他们信任。而80后,具体是1980—1986年之间的,进入而立之年,他们已经渐渐成熟,

开始承担一定的责任。对他们,我给空间。他们有什么建议、活动

安排,我基本上都支持。虽然我知道,我去做结果可能会更好,但

是得留空间让他们去做。1987年以后出生的人基本上可以归到90

后,虽然很多人都批判他们,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特别聪明,思维活

跃无定式,对他们更多的是表扬。分层管理的直接好处是结构的优化。

同时,我要求人人都有目标,“人人头上有把刀”,一周总结一次。这样,每年公司业绩的完成与目标的误差只有5%,再好不会超

过105%,再差也不会低于95%。

创业当如乔布斯

我们和百度合作,百度卖的是产品,我们卖的是服务。其实,不管做网页网站还是开发程序和软件,卖的都是“服务”产品,是为

了广告的推广与发行。

一个企业做好了,就加大广告投入力度,做得不好也不可能不做宣传,毕竟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只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和百度的

关系就是飞机场和飞机的关系,我们的目标是负责好飞机的安全降落。

我力求让自己“辛苦一点”,这辛苦不在身体,更不在精神,而是说作为一个老板,也像其他行业一样,最起码经常上班。中国很

多企业最后都倒闭了,差不多都是企业做大之后老板松懈了,开始

游山玩水。如果真能玩出一个好企业,那这个人绝对是天才,而且

人人都可以做企业了。不过,大多数人都不是。凡是伟大的企业家

都不是游山玩水消遣而来的,是像比尔?盖茨、乔布斯那样辛苦工作

赢来的。

做企业一定要专一。从2002年创业开始,我做的就是现在的产品,一直做,做得越来越顺,越来越好。互联网是个很宽广的东西,蕴藏着无限的机会,人人都可能成功,但谁也不能一个人就把所有

的钱赚完。把一个行业做好,做精细,做得与众不同,就是成功。

公司发展到今天,不仅解决了我的生存问题,也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生存问题,而且生活得相对不错。有能力去帮助一些人了,我开

始带领大家做公益。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学会了感恩。不管怎么样,至少你比受捐人得到的多,暂时有这个能力,就应该去做。我们把

方向主要集中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身上。每个月我拿出500元,员

工则从1元起,数额不等,自愿加入。我告诉他们,一旦加入就必

须坚持10年。

带领大家做好事,就意味着不去做坏事;不做坏事就是为社会做

贡献。

创业之初,目标高远,巍然如山,伟大存在于未来;匆匆十年,

目标仅仅是做好当下,伟大存乎步履之间。或许有人认为我已小有

成就,会自感志酬意满,不愿阔步前行。其实不是的。相反,我早

已把心目中的理想揉碎,铺陈在今天和明天,更加务实,一步一个

脚印走下去。如果非让我对未来有个描述的话,我希望我的企业是

最快乐、最温暖、最和谐、最具青春脉动的企业。

借钱

一张办公桌和一把老板椅就把他的办公室塞满了。墙上挂着四个字“玄奘之路”,这是戈壁挑战赛的名字。之前,这里挂着的是另

一幅字,“上善若水”。

换下的那块牌匾印照着他过去的一段心情。“那是我创业最黑暗的时候挂上的字”,那时,这四个字给他安慰和智慧,“要像水一

样勇于接受变化”。

他从拿工资的人变成了开工资的人。2006年,初创的公司,他

一睁眼就面对钱的问题。公司就像张开了嘴嗷嗷待哺的婴儿,他得

养活。

和草根创业者不同,曲向东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文人和央视前主持人,有自己的矜持和家底。

但仅仅靠一年一次的玄奘之路商学院挑战赛的商业收入,公司运转不下去。拿着纸笔认真算了一笔账,他说:“第一届玄奘之路商

学院挑战赛的收入,只够我给一个半员工开一年工资。可我有十多

个员工啊!”

这些员工是他创业之初的团队成员。他不舍得也不好意思解散。

员工、债务、生存忽然把他原本悠闲的生活占得满满的。这个从小就不喜欢管人的人,无意之中走上了一条既要管人又要管钱的道路。

为了赚钱,早期,他的公司广开门路,能沾上的都做。比如给地方台组织策划一台文艺晚会,他飞到某个地方主持个商业活动。每

拿到一笔报酬,还没焐热,他就迫不及待地花出去了。

但钱还是不够,像总堵不住的窟窿。他想了想,管自己家人借钱,三万元五万元地借。“逼急了,跟外人借钱,又太不好意思开口”,挣扎酝酿半天。有人支持了他,也有人很干脆地回绝了他。

他不是没有想过要闪的,两年前,他还盘算着,要不要去找个职业经理人。可转念一想:“还不赢利的公司就好比没出生的孩子,

还在肚子里,你交给谁带去?”

商业上的春天离他越来越近了。

出入央视

曲向东出身军人家庭,有两个姐姐,家教甚严,同时被脉脉的温情包围。

高考那年,他填报了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志愿。威严的父亲担心他考不上,希望他改。他跟父亲说,如果今年我考不上,明年我就听

您的。父亲看了看儿子,只好折服。

北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核工业音像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最早一批玩数字技术的人,他参与制作了宋祖英等人的音乐录

影带,屡获大奖。他很清醒,自觉“没有搞艺术的天赋”,很快停

止了尝试。

在央视的屏幕上,越来越多人认识了他,他却想离开了。

这期间,他又和央视有松散的合作。辞职后几个月,央视科教中心一个制片人找到他,请他做《大家》栏目的主持人。这像个“临

时工”,很轻松,他可以一边当主持人,一边想着自己做点什么。

说到做到,2005年10月,他自掏腰包,拉了王小丫、王石、冯仑、张维迎、刘东华等十人入伙。王小丫是他的同事,冯仑、王石

等他在节目中合作过,成为了朋友。这是他计划中的“热身赛”,

他有更大的计划。等和这帮名人把玄奘之路走了,知名度打响了,

那么从西安到印度的玄奘之路,那个真正的玄奘之路和想象中的纪

录大片,还怕没有赞助商来给钱吗?

可是,赞助商的钱没等来,他被告知,王石突然有事去不了了。他心里一沉,但脸皮薄,也不好意思再给王石电话。过几天,他出

差去杭州,意外在酒店里碰到了王石。他以收手机、徒步走一段路

程为诱饵,让这个喜欢常年在高山上找生命意义的企业家动了心,

答应去。

名人参与了,活动被媒体也报道了,但钱袋子还空着。已经10

月份了,在戈壁里,曲向东焦急地等着同伴的好消息。11月,计划

中正式的玄奘之路活动就要开锣。风声放出去了,做不出来就要信

誉扫地。自己再掏钱吧,不是自己能承受的范围。他不知道怎么办

才好。

冒险

就在那时,北京突然飘来个消息,2006年被确定中印友好年。

以新闻人固有的敏感,他马上发现,玄奘之路完全符合促进中印文

化交流的主旨。他有个大胆的想法,向央视的领导报告后得到许可,中央电视台参与进来,并以央视的名义给外交部打了报告。

有了更多时间准备,有了更高层面的社会影响力,赞助终于拉来了。他甚至有个更大胆的念头,如果徒步者抵达印度时,国家领导

人也在印度出访,能被国家领导人接见一下吗?

他信奉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用胡适的话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照当时各种资料,他选定了出发的日子。

有如神助,队伍出发前,外交部告知中央电视台,11月20日,

可能有领导人在印度接见这次活动的参与者。

出发前,他要求全体关手机两天。最终,他们安全穿越了阿富汗到达印度,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一来二去,玄奘之路戈壁商学院挑战赛就年复一年地做了六届,参赛商学院近30家。一起在狂风大作和烈日炎炎的恶劣环境中跋涉

的队友们只有一个目标,走下去。相对单纯的环境中,他们形成了

自己的圈子,感情深厚,互称“戈友”。

缺乏商业的自觉性

他只做他觉得该做的事情。“玄奘之路第一届赛事,我拿着电话本,一个商学院再加一个商学院地打电话,邀请人家参与。往后我

再也没打过电话邀请谁了,公司发展还是要靠自己,不能什么都靠

关系。如果事事都靠我,万一我生个病住个院,公司怎么办呢?”

跟那些野蛮生长起来的、出身贫寒、性格粗粝的老板相比,曲老板人生就像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他从小就很少争,中年成名,也

没有改变家庭命运的负担。他崇尚老子“水利万物而不争”。“我

是开会尽量往后坐的人。”骨子里,他是文人。

所以,尽管在经营一家公司,他仍然不愿意说自己是商人。

在他看来,他追求做事的“趣味和价值”超过商业价值,只不过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必须通过商业手段来实现。“不是我对商人的

阶层有什么看法。我缺乏商业的自觉性,对数字缺乏天生的敏感。”

很简单,他要自由。钱会说话,强势的金主会指手画脚。曾有企业找他,要求赞助冠名“发现中国”的活动,他没答应。“赞助这

个模式并不是特别好。”他说,“先走一步看一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