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基础教育学制年限长短的困境和反思

摘要:近年来,围绕基础教育年限缩短的争论不绝于耳。对于学制年限的反思源于学制效率的思考,然而,将学制效率等同于学制年限问题是对学制效率的窄化。当前基础教育学制的核心问题在于过分的僵化与统一,而不在于年限的长短。在基础教育普及化进程不断推进、信息网络社会新的生产方式不断深化的历史背景下,只有深刻反思隐藏在基础教育学制中的工业化色彩,反思对于学生发展阶段和基础教育基础性的固化认识,在关注学段间衔接的基础上,着力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构建可供自主选择的制度,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不断走向合理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制改革;衔接;选择

The plight and reflection of the length of schooling in basic education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round the basic education period shortened. The debate can be heard without end thinking, schooling for reflection from schooling efficiency however, will equal to the length of schooling system efficiency problem is narrow on system efficiency. The core problem of current basic education system is too rigid and uniform, and not in the length of time. The populariz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continues to advance the process, a new mode of produc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society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nly a profound reflection hidden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industrialization base color, reflection on curing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basic education students basic knowledge, basic cohesion in the study period between the atten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students and build a system of independent choice, in order to tru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to a reasonable path of development

Key word: Elementary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school system Join Choice

: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构成部分。学习年限长短的设定是学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行的学制中规定基础教育为“六·三·三”学制,也就是所谓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然而近些年来,围绕我国基础教育学制的讨论不绝于耳,缩短学制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争执不下。特别是,两会上呼声四起的关于缩短学制的提案是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我国基础教育学制的核心问题是否在于学制过“长”?基础教育学制的改革是否应当将缩短学制作为核心的改革方向?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指向对于基础教育学制的根本性认识。

一、新中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革除旧制度,通过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教育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也要向新民主主义教育过渡。1949 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旧学制规定小学的修业年限为六年,也就是所谓的“四二”分段,但是不利于广大劳动人民接受完整的小学教育,也不利于满足社会主义将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1951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对基础教育学制改革进行了规定。改为“五年一贯制”,至此“五年一贯制”成为当时的基本学制,奠定了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地位。此后教育部对学制进行了修改和补充。1952年,由于当时社会处于恢复建设时期,教育经费难以保障,实行五年一贯制的学校校舍、师资、设备和经费等问题频出,政务院于1953年发出《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五年一贯制由于客观条件不具备暂且停止,恢复以前的“四·二”制。2全国性的学制改革运动就此止步,但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1951 年学制初步建立了新中国学制体系,奠定了我国学校教育的基础。

1958年到1965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这个时候的学制建设也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各地缩短学制试验主要有: 中小学三·四·二制、九·二制,中小学十年一贯制、九年一贯制、七年一贯制,中学五年—贯制,小学三年一贯制,中学四·二制、三·二制、二·二制等等31961 年中央出台“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对学制进行了规范。

1966 -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我国教育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成为文革的重灾区,体现在中小学学制改革上是大幅度地缩短修业年限导致教育质量的降低。

1978 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社会各项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育迈入了历史重建和改革探索的新时期。主要变现在基础教育学制的恢复和延长;城市中小学大多数恢复了“六·三·三”分段的学制,农村小学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1985 年5 月27 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 “我国小学、初中试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并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提出将全国划分为三类地区,积极而又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42005 年基本完成向六.三学制过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九年一贯制。”

二.缩短学制、呼声四起提案

早在2009年时,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唐祖宣就提出将原有的小学至高中的12年学制缩短为9年(小学5年,中学4年)。5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原重庆大学校长李晓红曾在“两会”上提出建议,希望将现行中小学学制改为小学5年、初中3年和高中2 年,从而将学制从12年缩短至10年。这一提法也得到了时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校长的认同。6广

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 1949 -1975)[M].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8.

2吴锦彭泽平.[J].新中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历程、经验与展望,2015,(10)

3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 1976 -1990)[M].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8.

5赵莹莹. 莫言委员关注“633模式”建议缩短中小学学制[EB/OL]. http://https://www.doczj.com/doc/7516960115.html,/c/2016 -03 -05/722406.shtml ,2016 -03-05.

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军区总医院政委黄艳儒也认为整体学制太长导致学生毕业太晚,造成适应社会慢、婚育压力大等诸多不便,因此他建议将现行的小学到高中的12年学制缩短为9年。72016 年两会期间,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提出了题为《关于中小学学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的提案,又一次次提出了缩短学制的主张。在他看来,过长的学制既会影响个人生活幸福指数,又会影响我国的人才培养效率。因此,应当将12 年基础教育压缩为10 年。8

尽管围绕着学制缩短年限的认识尚不统一,但不断有学者提出应当缩短学制的认识的确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概括起来,支持缩短学制的学者往往有三种较有代表性的理由:第一,许多大师级人物都是年纪轻轻便成就卓然。在支持缩短学制的人看来,不少大师级人物的“年少成名”是一个最为直接的佐证。歌德二十几岁便写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周恩来二十几岁已然担任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不到三十岁便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大数学家高斯十几岁时便解决了自古希腊时期流传了二千多年的数学难题;科学家牛顿二十几岁便发现了广义二项式定理,这为他此后在微积分领域的重大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上那些年少成名的英才在二十几岁都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在现有的学制之下,学生二十几岁却刚刚毕业甚至还在学校里继续读书。基于这种“显而易见”的差异,缩短学制以求“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主张便不难理解了。

第二,学生发育成熟更早,晚毕业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学者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以及现在信息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发育成长比较快,他们有这个能力,有这个精力,在十年时间学完基础教育的全部课程。9这种观点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既然儿童的身心发展已经达到了更高的水平,那么我们固守原有的学习年限似乎的确缺乏足够的理由。因此,这种观点也成为支持学制缩短的重要理由之一。

第三,花费两年时间用来复习浪费了时间。这是所有的论点中最常被提及的论点。在从小学至高中的12 年学习中,至少有初三和高三两年的时间是完全用来备考复习的做法是广泛的存在。这不仅大量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重复的甚至是机械的应试培训中,创造性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种认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12年基础教育中经历了由升到降的过程,尤其是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逐年下降!10我们很难对这种常识性的经历轻易提出否定的意见,也很难对心理学就学生创造力发展现状的研究结论置之不理,因此,二者的叠加也使得学制缩短的提议更容易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上述三条理由是支持应当缩短基础教育学制最为常见的理由。这些理由既有历史人物的生平作为佐证,又有应试主义教育猖獗的现实作为支撑,乍看起来,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然而,学校选择初三、高三两年时间用来应付考试真的是学制的问题吗?我们的学制真的太“长”了吗?

三.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出路

基础教育的普及化与信息社会所带来的生产方式和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的激烈变革是当下我国学制改革所处的特殊的历史境遇。基础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教育体系内部不同学段间的衔接问题必须被给予充分的关注,壁垒的打破才能真正实现在对学生的贯通式培养。而信息社会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工业化时代以标准化批量生产为核心特征的社会经济生产方式,也意味着对于劳动力素质中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将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而这势必要求在学制的改革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选择”成为了发达国家学制改革中一项具有普遍意义的改革举措。

(一)从断裂走向衔接

我国现行的“六三三”学制存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学段之间的断裂。中等教育之间的断裂问题尤为突出。2001 年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然而,两年之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试行)》的出台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初高中之间或者整个义7黄艳儒.广东省政协委员黄艳儒:建议12 年学制缩短为9 年[N].北京青年报,2014-01-22(C4).

9罗崇敏.中小学12 年学制为浪费时间[EB/OL]. http://https://www.doczj.com/doc/7516960115.html,/GB/14562/17817363.html ,2012-05-06.

10林崇德.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26-127.

务教育同高中教育之间的衔接尚不通畅。当义务教育阶段强调了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的同时,义务教育同高中之间的衔接不畅问题则更加凸显。由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分由两组专家团队完成,不少内容的选择、难度的设定都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彼此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并非偶然。据笔者了解,在高中教师看来,许多知识的掌握应该在初中完成,高中的新课标也是建立在这个假设基础之上,而初中的新课改要求却并非如此。如此导致的结果便是高中历史教师不得不花费不少本来用于高中内容讲授的课时来弥补初中遗留的问题。初高中之间本可存在的衔接便在互相的假设中变成了断裂。

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目标,除了初高中之间的衔接问题之外,普职之间的衔接问题也逐渐凸显。在现行的“六三三”学制中,最后一个“三”显然并没有充分考虑职业学校的特殊性。因此,现行的“六三三”实际是普通教育内部的游戏,职业教育更像是一个“捡漏者”游离在这个学制体系之外。当我们学术界围绕着高中教育应当成为大学预备教育还是应当向基础教育看齐而争论不休之际,我们还必须意识到在纵向衔接的同时,还存在着普职之间的横向衔接问题。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世界199 个国家或地区学制进行了调查。在199个样本国家和地区中,选择十年学制的国家仅占5%,而实行十二年学制和十三年学制的国家约占77%。12这表明大部分国家认为十二年左右的时间长度最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现实水平。然而,正是在这些推行十二年学制的国家中却存在多种学制。美国不仅是世界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六三三”学制的实行国之一,在其内部便存在“六三三”、“四四四”、“八四”等多种学制。在多种学制之中,普通教育内部、普职之间的衔接问题都得到了相应的考量。多种学制的并存本就意味着学生发展的阶段划分只是相对的概念。这种相对性既体现在学制长度的相对稳定性,也体现在学段之间界限的模糊性。因此,转变关注划分学段而忽略学段衔接的观念,是我国学制改革刻不容缓的改革举措之一。在基础教育普及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打通学段之间、类型之间壁垒的先决条件。逐步形成十二年一贯制的课程改革专家团队,破除学段之间各自为战的沉珂痼疾;弱化学段间衔接考试的选拔功能,突出考试的评价与发展性功能;促进普职教育之间的互相融通,既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同义务教育的衔接,又关注中职教育同普通高中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构建一种面向所有学生的互相衔接的基础教育学制体系,是当前我国学制改革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

(二)从“整齐划一”走向“自主选择”

近代逐渐形成的“整齐划一”的学制带有鲜明的工业化痕迹,而这恰恰是今天学制的又一核心问题。近代意义上的学制形成于西欧国家的近代化历程之中。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借助法律的权威将农民及其子女培养成工人成为了国家近代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宗教改革所倡导的平等思想也逐渐成为了普及教育的重要基石。由于当时对于普及教育的要求相当迫切,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的制度安排成为了学制领域的最为重要的任务。而作为近代教育学鼻祖的夸美纽斯所提出的以班级授课制、学年制等为核心的统一学制的思想恰恰迎合了资本主义发展对于基础教育的效率追求。于是,以义务教育为代表的统一的、带有鲜明流水线色彩的学制在各个近代国家相继确立。这段历史向我们直白地呈现了工业化与普及教育之间的关联,而近代学制正是普及教育进程中的重要成果。无论是向工厂输送大量具有基本科学文化素养的工人,还是为新的近代国家培养公民,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这种统一的学制的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工业化对于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尽管不同国家在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型等不同的类型的学制间选择不同,但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成为了发达国家普遍做出的选择。于是,基础教育学制完成了向高中阶段教育的延伸。然而,“由于教育造就未来的人类,即从根本上涉及未来,因此教育者必须具有比从事其他任何工作的人更为敏锐地洞察未来社会与人类的能力,而且还肩负着必须为此事业努力奋斗的职业性使命。”1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于时代的变革有着更为敏锐和深刻的认识。如果说近代的以整齐划一为特征的学制的建立是以工业化为代表的近代社会变革的产物的话,那么今天围绕学制改革的争论则是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展

11袁桂林.关注高中横向定位问题—对促进高中学校类型多样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2-5-11(006 ).

12李彦.缩短学制,要尊重教育规律[J]. 中国教师,2016(9):20.21.

1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97.

开的讨论。在工业化时代,基础教育肩负着为工厂输送劳动力的重任。学校的工厂化、学制的统一化作为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规训当然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厂的生产与生活。然而,这也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往往被淹没在标准化的流水线之中。不得不承认的是,“统一的”学制不仅表达了工业化的影响,也“培育”了我们对于“基础性”的认识。在那个只有“批量生产”能迅速完成普及任务的时代,对于共性的追求显然更容易实现。更何况,无论是工业化对劳动力基础素质的要求,还是新兴的近代国家对于公民基本素养的要求,共性的要求也的确是那个时代所最为看重的。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基础教育逐渐成为了一种追求共性的教育。在批量生产中,无论是不愿去想还是无暇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其结果都是“基础性”同“同一性”之间的边界被模糊了。较之于之前的工业化时代,信息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通信技术与网络的普及不仅为大量信息的呈现提供了最为难得的平台,而且凸显了独特性的重要意义。一个随意上网浏览的人最不愿意遭遇的情况之一便是每次打开一个新的网站映入眼帘的却是刚才看到的旧的信息。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显然无法依靠于陈旧或者雷同的信息获得长足的发展。而信息的独特性源自于人的独特性。只有信息生产者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信息的独特性才能获得根本性的保证。这意味着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更加强调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而非标准化。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于教育对于不同个体多样化发展需求的满足,这就要求在学制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对于学生不同需求的关照。

从这个意义上讲,花费两年时间用来复习的做法专题研究的确是值得反思的。只不过问题指向的并不是学制年限的长短,而是它并没有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可供选择的、适宜的教育。对于那些难以真正通过考试进入高中或者大学的学生而言,花费那么长的时间用以备考很显然同他们的长远发展需求并不符合;而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复复习不仅是对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浪费,更是对他们学习兴趣的摧残。因此,一个封闭的、僵化的、根本无法真正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学制必须做出改变。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必须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而学生选择的机会至少应当包括有权力选择和有对象选择两个基本层面。以学分制为载体实现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正是追求学生选择机会的最为重要的学制改革。尽管我国普通高中也实行了学分制,但现有的学分制并不彻底。这种不彻底不仅表现在选修课的比重所占偏低,而且也表现为学分并没有从根本上决定学生的毕业与升学。而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尚未全面推行学分制。因此,与其认为我们的学分制已经打破了统一的学年制对于学生发展的束缚,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机会,倒不如认为它更像是学年制的点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真正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实际上,衔接性与选择性是考量基础教育学制改革适宜性的两个重要维度。我们应当有勇气允许不同的学生在学制年限的长短、学习内容的层级与类型、学习方式等方面做出适宜其成长的选择,更应当有勇气为所有学生提供一种彼此互动、相互衔接的真正的立交桥式的学制体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使基础教育学制走出工业化时代遗留的整齐划一的弊端,向着普及化目标的实现迈出坚实的步伐。开放与自由才是当下中国学制改革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 1949 -1975)[M].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8.

[2]吴锦彭泽平.[J].新中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历程、经验与展望,2015,(10)

[3]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 1976 -1990)[M].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8.

[5]赵莹莹. 莫言委员关注“633模式”建议缩短中小学学制[EB/OL]. http://https://www.doczj.com/doc/7516960115.html,/c/2016 -03 -05/722406.shtml ,2016 -03-05.

[6] 李伟. 小学只读五年高中只读两年[N]. 重庆晚报,2010 - 3-11(05).

[7]黄艳儒.广东省政协委员黄艳儒:建议12 年学制缩短为9 年[N].北京青年报,2014-01-22(C4).

[8]林崇德.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26-127.

[9]罗崇敏.中小学12 年学制为浪费时间[EB/OL]. http://https://www.doczj.com/doc/7516960115.html,/GB/14562/17817363.html ,2012-05-06.

[10]袁桂林.关注高中横向定位问题—对促进高中学校类型多样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2-5-11(006 ).

[1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97.

[12]李彦.缩短学制,要尊重教育规律[J]. 中国教师,2016(9):20.21.

[13]李德仁.论我国学制的改革[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1) : 80 -82.

[14]段东会.走出长短之争: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困境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6,(16)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整理 简答题: 一、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三者之间的辨析? 答:1.政治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1.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3.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是思想工作中的政治部分性部分。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 二、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局限? 答:特点:一是在道德教育思想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 二是在教育目标上,注重“修身为本”强调培养理想人格的“圣贤”、“君子”; 三是在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家庭等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 四是在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 局限:第一,灌输式教育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第二,公私德不分的倾向突出; 第三,“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严重。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答: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互相规定和互相依存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变化不居、互相转化。虽然两者紧密联系,但是他们的角色不同,任务侧重点和活动方式也不同,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最后,它们两者之间必须是平等的,必须是互相理解的,必须是共享两者的精神的。 四、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答:过程: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实践,使思想品德诸要素不断平衡发展,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形成社会要求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外部制约与内在转化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 规律: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的理论建设⑴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⑵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⑶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⑷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教育学的实践运用⑴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⑵教育学必须为当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⑶教育学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运用的问题。 (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西方⑴“教育学”在英语、法语国家被称为“pedagogy”,在德语国家被称为“padagogik”,它们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⑵到了19世纪,在英语国家人们先后用“education”,和“educology”取代了“pedagogy”。 我国⑴“教育学”一词是源自日本的译名:1901年,王国维先生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并在《教育世界》上发表,至此,中国始有“教育学”; ⑵早期,中国主要是向日本学习,20世纪20年代后又转向美国,但与此同时,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 2.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标志性著作或成果历史条件与特点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乐正克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 体系。 《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论科学的价值 与发展》 培根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独 立 条 件 ⑴历史上前教育学时期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 ⑵17~19世纪教育实践,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⑶近代以来科学分门别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的奠定; ⑷近代一些著名学者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大教学论》 夸美纽 斯 1632年 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开创教育学独立探索时 期的标志 《教育漫话》洛克1693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发 展 特 点 ⑴教育学 已具有独 立的形 态,形成 了一门独 立学科;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爱弥尔》卢梭1762年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概念范畴 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 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哥尼斯堡大学康德1776年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研究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 裴斯泰 洛奇 1800年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 研究结果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 论基础。(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理论(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借鉴: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 3.思想是指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 性认识,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等成分。 4.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说的思想:一是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它通常是一个社 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主导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 5.思想的特征(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2)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 一(3)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4)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 6.思想的表现形式有工具性形式和内容性形式。 7.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行动等外在表现。 8.行为的特征有起因性、自主性、目的性、可塑性。 9.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一般关系是:a思想支配行为。人的绝大 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b行为反映思想。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想。因此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c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思想与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第一,思想正确,行为正确;第二,思想正确,行为不正确;(好心办坏事)第三,思想不正确,行为正确;(歪打正着、虚假行为)第四,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思想与行为之间的这些复杂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与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10.思想向行为转化的条件(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外 因)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先前行为的效果(二)内部条件(内因)思想观念的内化程度、非理性因素(需要、动机、情感等)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 (2)活化文化功能 (3)文化选择功能 (4)文化批判功能 (5)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认识发展理论”:当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著名的“认识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时期(0-2)2.前运算时期(2-7)3.具体运算时期(7-12)4.形式运算时期(12-15)最后一个阶段儿童思维达到成人思维水平的准备阶段。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主要表现在: 1.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既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在不同环境中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 3.不均衡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向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4.个别差异。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其身心的发展过程和结果也有差异。 5.整体互补性。整体互补性反映个体的身心发展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整体。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_考试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一、填空题 1.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2.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中心概念 3.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7. 思想政治教育被经济基础决定又为其服务。 28. 有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区别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其他剥削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29.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30. 思想政治教育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备条件。 31.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32. 以环境构成要素的性质为划分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3. 以环境构成范围的大小划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34. 宏观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

35. 经济环境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 36. 微观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工作环境。 37.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依托的“社会亚文化”。 38. 思想政治教育所说的研究对象,广义角度研究是指一切人。 39. 青少年和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40. 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功,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目标。 42. 按教育对象的范围,可将目标分为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 41.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双重的功能,它既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又是教育活动的终点。 42.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内容。 1. 2. 3. 4. 5. 6. 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思想政治教育。(错误。在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极为丰富。) 7. 行为支配思想。(错误:思想支配行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人的绝大的多数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 8. 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不一定反映人的思想。(错误。人的行为反映人的思想。) 9. 管理带有明显的强制性。 10. 主体因素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错误。客体因素) 11. 客体因素在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能动作用。(错误。主体因素) 12. 自我教育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新型的有控影响。

教育学原理重点(一)——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 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概念和术语方面; ③研究方法方面; 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 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

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 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 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 基本观点: ①反对思辩教育学; 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 基本观点: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 ④教育的(首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 基本观点: ①教育即生活; 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③学校即社会; 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刘换霞 单位:河南省中牟一高 专业:数学 考试科目:教育学原理 考试分数: 2010年 7 月24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道题4分,共16分) 1、教育 答: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2、学制 答: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4、终身教育 答: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二、简答题(每道题8分,共32分) 1、简述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经验既然是一种做法,它便带有工作的程序性、作用的有限性、产生的偶然性。教育经验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教育规律是在众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事物本质特点的东西。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摆脱了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地点、时间、类别的种种限制,而使其概括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永恒性。 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1)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4)教育的个性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5)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个性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6)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8)教育的科学性。(9)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 3、简述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组成。各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互相促进,又不可替代。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智育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08政教内部资料 绪论(多出选择题 ) 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课本P1-P9) 1. 教育学孕育、萌芽阶段 (1) 孕育时期: 孔子的《论语》 、 柏拉图的《理想国》 。但均不是专门的教育著作。 (2) 萌芽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论.教.育.的.著.作. 《学记》 ,被称为“ 教.育.学.的.雏.形. ”、古罗马帝国的 昆体良 所著 的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 《论演说家的培养》 。 2. 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标志:捷克著名教育家 夸美纽斯 的《大教学论》 ,探讨“把 . 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 德国心理学 家和教 育家 赫尔巴特 的 《普通教育学》 。 (1) 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 a. 倡导教育对象普及化。 b. 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教育学科体系——开始尝试 班.级.授.课.制 . 。 c. “.经.验.—.—.描.述.”.的.写.作.及.论.述.方.式. 成为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d. 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设.想. ,将人的一 生划分为成七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规定了具体的教育任务。 (2) 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 “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的教育家。。 同时期其他代表人物:洛克..(英)、卢.梭.(法)、裴.斯.泰.洛.奇. (瑞士)、福.禄.贝.尔.(德)、康.德.(德)等。 ? ? ?? ????? ???? ?? 3. 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1) 英国教育家 斯宾塞 的《教育论》 ,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教育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 性.,反对形式主义教学。 (2) 德国教育家 拉伊 的《实验心理学》 ,他将生物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感受 ..—.—.整.理.—.—.表. 现.”三个阶段。 (3) 美国教育家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 主张“儿.童.中.心.论. ”,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论断 “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 (4) 苏联教育家 凯洛夫 的《教育学》 ,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的规律,标志着社会主 义.教.学.理.论.... 的 诞生。 4. 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1) 美国心理学家 布卢姆 的《教育目标分类》 ,他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 三类。 (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布鲁纳 的 《教育过程》 ,他提倡发.现.学.习. 。 (3) 苏联教育家 赞科夫 的 《教学与发展》 。 (4) 苏联教育家 巴班斯基 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他把教学过程划分为:社会方面(目的、内容)、心理方面(动 机、意志、情绪、思维)和控制方面(计划、组织、调整、控制)。 第一章 教育的涵义(以选择题为主) 一、 教育家对教育的宽泛与偏狭解释(课本 P17) 1 、宽泛: 杜威 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 2、偏狭: 斯宾塞 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涂尔干 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 二、 教育起源(课本 P30-P31 ) 1 、动物起源说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 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 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 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 _形成独立学科__ 和 _ 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 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 术原理》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 《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 一、标准说明 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开设要求并结合本院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可供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性质 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是我国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养成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式,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增强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教育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绪论(8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萌芽、创立和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学习教育研究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重点掌握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当代教育学的特征。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参考书目 1.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前新著.教育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4.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一章认识教育(8课时) 要求与说明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的属性,教育的特点。重点掌握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参考书目 1.王前新著.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石忠仁主编.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6课时) 要求与说明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人口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教育功能的结构;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重点掌握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人口等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性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第三节教育与政治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答案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答案 【篇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试题3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即()和教育 科学文化建设。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是()。 4、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法的主要方式有()、理论学习法、()、演讲报告法。 5、培养有理想、()、()、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思想政治 教育的根本任务。 6、我国现阶段的道德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道德两个层次。 7、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艺术有疏通引导艺术、语言文字表达艺术、()艺术、个别谈心的艺术、()的艺术、运用制度、规范的艺术 奖惩的艺术、组织会议的艺术。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思想品德结构 3、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2、简述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3、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4、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主要有哪些? 5、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四、论述题(15分) 1、试论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 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专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思想道德建设 2、实施影响,促成转化 3、马克思主义哲学 4、理论讲授法;理论宣传法 5、有道德;有文化 6、共产主义 7、报告、演讲;协调人际关系 二、名词解释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完成一定的思想政治 教育任务,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 方式、办法或手段的总和。 2、指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具 体而言,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 为三个子系统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整体。 3、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小环境”,一般包括家庭 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 三、简答题 1、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对社会存在 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或促进社会进步,或阻碍社会发展。 2、答: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 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往往通过一系列具体矛盾表现出来:(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2)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 的矛盾;(3)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4)教育者与教 育环体之间的矛盾;(5)受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6) 教育介体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 3、答: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有:(1)社会发展的客 观需要;(2)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3)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 的需求以及思想实际。 4、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主要有:(1)管理载体;(2)文化载体;(3)活动载体;(4)大众传媒载体。 5、答: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体现在:(1)思想政治教育 者的素质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主观作用的基础;(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3)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四、试论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 答:(1)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体因 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客体因素能否产生预期作用,不在 于客体因素本身,而在于接受者本身的主体因素,在于主体因素与 客体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只要在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都与一定 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相互一致、相互协调的条件下,才肯形成 良好的思想品德。(2)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主体内在的思

浅论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

浅论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教育学理论和实际前沿性 论文摘要: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 对于“教育学原理”的概念,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的解释:“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它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本身就显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态势。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道路之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探索——改革——实践——创新的发展道路。在顾明远看来,教育学的兴起,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好好参悟。 《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书中主题与内容的选择以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变革为核心,以体现此书时态上的当代性、空间态上的本土性和校本性。此外,在这本书阐述中渗透着编写者近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持续了十多年,且还在深入进行的“新基础教育”研究。 在本书中,对教育学提出了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套教材是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专门编写的,既重视教育理论的介绍,又重视研究教育实际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把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到理论上来阐述,可以提供学员的认识。教师学习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教育规律后,才能去创造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是要提高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 这就指出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坚持这一理论。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或是只是注重实际,而忽略了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有害的。 案例分析:如教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如果生硬地教给学生那些生字,可能对于刚接触的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如果在理论中联系一点实际,那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收效更大。可以播放一点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老师讲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记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然后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1)社会教育: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4、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5、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中的一般问题。 6、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教育科学是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二者关系)。 7、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论语》;它是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 9、中国战国晚期乐正克《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10、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11、1623年,英国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12、捷克夸美纽斯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班级上课制,首次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教育理论的独立阶段,《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一门独立学科。13、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和论著有: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爱尔维修《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等。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康德。 15、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将其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 16、实用主义杜威主张“儿童中心论”,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17、前苏联后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其论著有: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教育诗》;凯洛夫《教育学》。 18、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1)蔡元培:毛泽东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著《对教育方针的意见》;(2)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实践其生活教育理论;周恩来称“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著《中国教育改造》;(3)杨贤江: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新教育大纲》;(4)徐特立。1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其论著有: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德国瓦·根舍因1951年倡导“范例教学”理论;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20、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21、前苏联凯洛夫1951年出版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主义教学理论的诞生。 22、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1)实验法: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是德国梅伊曼。基本特征:有理论假说、有控制、有变革、可重复操作。(2)文献法:是人类用文字、图形、声频、

教育学原理概念

教育学原理概念汇编 ---小雷整理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重点是研究教育问题,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是指教育学开始从庞大的哲学体系中分解出来,初步成为一门原始形态的、相对独立的学科和领域。 3.描述性定义是指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和对如何使用对象的适当说明。 纲领性定义是指一种关于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 规定性定义是指作者自己所创造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景中始终是同一的。 4.教育的内涵就是教育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究竟是什么? 教育的外延是指具有内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的总和,即教育所指对象范围。 5.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6.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作用和影响。 7.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有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也成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8.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9.显性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 隐性功能是指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10.教育的本质是指人类从古至今纷繁复杂的各类教育现象中同一的、普遍的、稳定的,且又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培养人的活动。 11.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人得这些生物特征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故被称为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2.个体的个性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即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13.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质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之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等。 14.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15.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和条例等。

教育学原理-西北师大胡德海知识讲解

教育学原理-西北师大 胡德海

教学模式 美国师范教育家乔伊斯与韦尔《教育模式》一书中提出,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教 教学形式、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学活动结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教学风格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育模式、范列教学模式. 集体教育——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模式 也称平行教育影响,旨在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它以集体为教育对象,是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其优点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使学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产生厌恶感,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情景教育——明日快乐论——前苏联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在集体教育模式中提出,以任务驱动实现目标。在改造过程中,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的错误上,而应引导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即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新任务,吸引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为完成新任务,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开展活动,由简单地原始满足发展到最

高的责任感,从而使整个集体积极向上。(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教学设计 相关课程是由一组相互联系和配合的学科组成的课程。编制相关课程要使各学科教学顺序能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即保持原有学科界限,又要确定学科间的联系点。 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是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的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广域课程和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等。 因此,共同点是: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在于:三者对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为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材料依赖性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材料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综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