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初中生物八下《人的性状和遗传》教案

苏教初中生物八下《人的性状和遗传》教案

苏教初中生物八下《人的性状和遗传》教案
苏教初中生物八下《人的性状和遗传》教案

人的性状和遗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列举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

2、举例说出生物的相对性状。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能力目标:通过调查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分析讨论的能力。情感目标: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地探讨生命科学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解释人的性别决定制定教学重点为:性状、相对性状以及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概念。

依据学情性状、相对性状以及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概念学生是难理解的,基因的显、隐性与生物性状表现的关系。可利用一对基因的遗传图解来解释分析教学难点为:1、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区别。

2、基因的显、隐性与生物性状表现的关系。

教学器具

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挂图,一对基因的遗传图解挂图等。

教学方法

讲述与讨论以及调查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

学情分析:性状、相对性状以及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概念学生是难理解的,基因的显、隐性与生物性状表现的关系。可利用一对基因的遗传图解来解释。

课前准备

调查自己身边的人的一些遗传性状:如有无耳垂、舌头能否由两侧向中间卷起、眼皮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等,做好记录,以备课堂上使用。

教学过程

导言: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33页,观察标题右边的那张插图。图中这对父子为什么会长得如此之像?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学习《人的性状和遗传》。

讲述:留心观察我们熟悉的亲朋好友,不难发现凡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一般都具有明显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这种可以遗传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叫做遗传性状。

这一节课之前,我请同学们调查自己身边的人的一些遗传性状,包括有无耳垂,舌头能不能由两侧向中间卷起,眼皮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等。

提问:谁来说说自己的调查结果?

(回答:略)

讲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人与人之间在眼皮、耳垂以及舌头能否卷起等性状上都存在着差异,如能卷舌和不能卷舌、单眼皮和双眼皮、有耳垂和无耳垂等。像这样,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相对性状?哪些不属于相对性状?为什么?

(1)玉米的黄粒与圆粒。

(2)鸡的玫瑰冠与单冠。

(3)牛的黑毛与马的白毛。

(4)女儿的双眼皮与母亲的双眼皮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略)

讲述:刚才几个学生谈了自己的想法,回答得都很正确。通过解答这道题目,我们不难得出:生物的相对性状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三点:①同一种生物;②同一种性状;③不同的性状表现。否则,缺少其中任何一点,都不属于生物的相对性状。

生物的相对性状一般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是一对相对性状,其中能卷舌是显性性状,不能卷舌是隐性性状(出示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挂图)。大家不妨试试自己能卷舌还是不能卷舌。

提问: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讲述:我们知道,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在人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一般成对存在着。在成对的基因中有些还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例如,决定人有耳垂的基因为显性基因(可以用大写英文字母D表示决定人无耳垂的基因为隐性基因(可以用小写英文字母d表示)。如果体细胞内的这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DD)时,这个人表现为显性性状─有耳垂;如果体细胞内的这对基因,一个是显性基因而另一个是隐性基因(Dd)时,则表现出显性基因(D)所决定的显性性状,这个人也有耳垂;如果体细胞内的这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dd 这个人表现为隐性性状—无耳垂。

提问:假如母亲无耳垂(dd而父亲有耳垂(Dd那么他们所生子女的耳垂性状表现怎样?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略)

讲述: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染色体说起。原来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分别位于一对染色体上。在通过分裂形成生殖细胞时。这一对染色体要分开,分别进入两个生殖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也随着分离开来,分别进入两个生殖细胞中。

出示一对基因的遗传图解挂图,指着图讲解:母亲无耳垂(dd她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即含有性状为无耳垂基因d的卵细胞,而父亲有耳垂(Dd他产生二种精子,可能是含有控制有耳垂基因D的精子,也可能是控制无耳垂基因d的精子。这样,受精卵的基因组成就有Dd 和dd两种可能性,他们所生子女就有可能有耳垂(Dd也可能无耳垂(dd)。

由此可见,生物的性状能够从亲代传给子代。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提问:性状是怎样遗传的呢?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略)

讲述: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受精卵是由雌雄两性生殖细胞融合而成的。可见,父母的性状是通过他们的生殖细胞传给其子女的。每一个生物体都有许多性状,这些性状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都可以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其后代。下面请同学们读

P35的“课外阅读”人类的ABO血型遗传

总结反馈:人的性状和遗传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人的性状和遗传

第三节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

第四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经精子和卵细胞的传递

3、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学反思:

通过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分析讨论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地探讨生命科学问题。

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免疫》教案模板

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免疫》教案模板 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2、得高资料分析及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目标: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重点: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难点: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教学准备教材分析:充分利用皮肤、黏膜等相关知识,分别说明三条防线的构成、作用、配以形象化插图,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教学时应从感性知识入手,根据认知规律组织数学。 1、学生准备预防接种卡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及视频资料板书设计第三节免疫 一、人体的免疫功能 1、三道防线 2、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二、计划免疫教学后记1、对三道防线应做具体细致的介绍,多举事例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时间关系,练习做的不够多,应当注意。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教学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问:1、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病原体,为何我们仍能健康的生活? 2、疫苗是什么?为什么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 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免疫》 通过学习,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 什么叫免疫?资料分析 三道免疫防线述: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琏球菌)

资料1: 问: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细菌会很快死亡?说明皮肤有什么样的功能?回答 问:皮肤所起的保护作用仅仅体现在杀灭病菌上吗? (阻挡病原体入侵) 述:除了皮肤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外,人体还有许多腔道(鼻腔、口腔、尿道等)与外界相通。 问:这些腔道经常能接触到环境中的病原体,它们有相应的保护人体健康的机制吗?回答(腔道内表面黏膜--分泌杀菌物质,呼吸道表面汗毛--阻挡病原体) 述:皮肤、黏膜以及呼吸道黏膜上的汗毛等,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 资料2:或者人体免疫力下降(流感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 问:如果皮肤不慎被划伤,病菌侵入了人体,人体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防范措施呢?思考唾液中溶菌酶--杀菌(小狗舔伤口)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述: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思考:1、皮肤受伤为何会红肿?2、伤口红肿为何会自然痊愈了?回答 非特异性免疫问:以上这两道免疫防线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在形成的?答:生来就有问:这两道防线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吗?答:不是 述:那么这两道防线应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3 特异性免疫述: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过的往往患病。 问:为何接种过疫苗的人能抵抗病毒?(体内产生了抗体)回答 述: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抗体,什么叫抗体呢?阅读课本 (抗体由淋巴细胞产生,淋巴cell是主要的免疫cell,免疫cell由免疫器官产生,免疫器官包括脾、扁桃体、淋巴结等) 述:提到抗体我们又可以想到另一个相关的词--抗原 问:什么叫抗原呢?(抗原,抗体示意图) 述:由此可见,当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数量多、毒性强,前两道防线都抵御不了时,人体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教案 第二节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目标: 通过对几种疾病死亡率的分析,认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酒精或烟草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进而认识到酗酒和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几种疾病死亡率的分析,认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2、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欣赏几副图片,回答下面的问题:你喜欢下面的哪种生活方式,说说你的理由? 二、速度课文,讨论问题: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什么? 明确:1、身体健康2、心理健康3、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再读课文,动动大脑,研读下面问题: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什么是生活方式? 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性行为,包括衣食住行。 2、资料分析: )、40多年来,导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种类发生了哪些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1957年和1999年中国城市前七位主要疾病死亡专率:

明确:1)1957年,导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的前三位是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和肺结核,而在1999年,呼吸系统疾病从死因的顺位的第一位降至第四位,急性传染病和肺结核排在第7位以后。相反,在1957年,排在死因顺位的第5、6、7位的心脏病、脑溢血和恶性肿瘤,在1999年分别上升至第3、2、1位。 2)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主要是由不良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条件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除先天性因素外,主要与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死亡原因的变化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和行为对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探究酒精或烟草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水蚤的心率会随酒精浓度增加而减慢,当浓度达到20%时,会导致水蚤死亡 结论:酒精有麻醉作用 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21世纪健康的箴言是: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最好的心情是宁静。 健康的4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 合理膳食 我们提倡:“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膳食的8条指南:食物多样,谷类为主。鲜菜 果薯,三餐相辅。多吃豆奶,胜过药补。鱼禽蛋肉、 常吃适度。运动进食,出入相符。清淡少油,低脂 食物。限量饮酒,学会说不。饮食清洁,把好门户 2、适量运动 在运动后感觉舒服,不疲劳,不会造成过度疲劳或者气喘 以运动时心率作为标准的话,可用以下公式计算:60岁以下的人运动时心率=180-年龄;60岁以上的人:运动时心率=170-年龄。如果在运动后感觉不适、疲倦或运动后15分钟心率仍未恢复到安静状态,即为运动量偏大,应及时加以调整。

初中生物八年级《生态系统》优秀教案

生态系统
教学目的: 1.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 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 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 生态平衡的概念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 生态系统的概念。 2. 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学设计: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当地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让学生进行观察 和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当地的各种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食物链和 食物网等。通过实例来讲述保持生态平衡和控制人口的重要意义。b5E2RGbCAP 教具准备: 1. 草原上的部分生物挂图。 2. 湖泊生态系统的挂图。 3.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示意图挂图。 4. 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挂图。 教学方法: 讲述与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请大家回忆 一下:什么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哪些类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怎么样的? 回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 和生物因素两种类型。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p1EanqFDPw 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 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再进一步探讨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DXDiTa9E3d 第二节 生态系统 (出示草原上的部分生物挂图,指着图讲述)这幅图上画的是草原上的部分

生物——细菌、蚯蚓、草、蝗虫、兔、食虫鸟、吃草籽的鸟和鹰。RTCrpUDGiT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么样的? 回答:鹰吃鸟和兔,鸟吃草籽和蝗虫,蝗虫和兔吃草,土壤中的细菌能把动 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讲述:从大家的分析来看,鹰和吃虫的鸟似乎与草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实 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分析一个实例。在我国某地的草原上,曾经发生过 这样一件事。人们在搞人工种草的试验时,为了防止鸟吃草籽就用网子把试验区 罩了起来。过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罩网 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5PCzVD7HxA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种草试验区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这固然保护了草籽, 但是吃草的昆虫在失去了鸟的控制以后,就会大量繁殖起来,结果大部分草的叶 子被虫子吃掉了。jLBHrnAILg 提问: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回答: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与环 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讲述;上面的实例说明,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生物 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像这样,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 统一的整体, 就叫生态系统。 一片草原或一块农田, 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出 示“湖泊生态系”挂图) 。这是湖泊生态系统的示意图。xHAQX74J0X 提问:为什么说这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呢? 回答:这个湖泊里有水草、鱼、螺狮以及浮游生物等生物,这些生物之间是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并且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LDAYtRyKfE 提问:地球上还有哪些生态系统? 回答:还有森林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提问: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在组成成 分上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导学生讨论、发言。 )Zzz6ZB2Ltk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组成 讲述;一个生态系统,不论大小,都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 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请大 家分析一下,在这个湖泊生态系统(指挂图)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回答: 略。 )dvzfvkwMI1 生态系统既然是一个整体,它的各种组成成分就如同一个生物的各种器官一 样,具有不同的功能。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 用。rqyn14ZNXI 提问:阳光、空气和水等非生物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起佬作用呢?

北师大初中生物八下《生物技术》教案

第25章现代生物技术 第一节发酵技术(第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 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的发酵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 (2)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等实践活动。 难点: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三、安排 1 四、教学模式 讲练结合式 五、教学过程

一、身边的发酵技术(板书) 提问:利用他们制作食品时,主要根据什么原理呢?[ (一)制作酸奶(板书) 1. 提问:为什么要将鲜奶煮沸呢? 2. 提问:人类在把细菌和真菌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时,应该给他们提供怎样的条件呢? 3.乳酸菌的发酵原理是什么? 4. 评价、鼓励。 制酸奶利用的是细菌中的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才能将牛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5、请例举一种利用同样原理制作的食品小组讨论、思索、回答 适宜的温度、现成的有机物、潮湿的环境。 小组讨论、思索、回答。 回答:利用乳酸菌将牛奶中的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乳酸,因此酸奶酸溜溜的。 四川泡菜、韩国泡菜还有我们自己制的泡菜。xx (二)制作泡菜(板书) 1、提问:为什么要用一圈水来封坛口? 2、提问:微生物从哪里来? 3、提问:在配料中为什么要加入白砂糖?小组讨论、思索、回答 造成无氧环境,因为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才能将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微生物从菜坛子或配料中来。 白砂糖为微生物提供营养。 过度句:有没有那些同学参观过沼气池,知道沼气池是怎样利用微生物发酵的吗?(四)沼气发酵(板书) 用课件展示沼气池结构示意图(或观看课文P121图255)小组讨论、思索、回答主要成分是甲烷

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发酵技术》教案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八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八年级生物下册《发酵技术》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发酵技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能力目标:描述酒精发酵过程,明确发酵原理;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通过对祖国传统工艺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 2、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的应用。 3、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4、发酵过程的控制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视频资料 2、学生做预习 3、相关实验材料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 1、教师描述:我们在平时吃早饭时会吃腐乳,学校楼下还经常会有人叫卖桂花酒酿(板书)(酒、醋、酱油、馒头等) 教师:刚才我在黑板上写下的这些食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问:我们经常会听别人说到发酵,究竟什么是发酵呢? (发酵:某些微生物厌氧呼吸的一种方式) 教师描述: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为什么会变酸,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发酵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答:发酵指的是某些微生物在缺乏氧气的情况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呼吸。通过这种呼吸不同的微生物会产生不同的产物。 教师描述:比如在果酒中含有乳酸菌,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乳酸菌会发酵产生乳酸,使酒变酸。而水果中的酵母菌发酵会产生酒精,所以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以上这两种情况

最新版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

最新版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 第8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第二十一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 (第1课时) 教学认识无性生殖的概念。 2、训练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操作技能。 3、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4、举例说出常见的营养生殖种类。 5、理解营养生殖的优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观察和“植物的嫁接”的实习活动,领悟“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观察显微镜,制作临时玻片,提高科学技能,培养科学素养。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 2、说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无性生殖的原理 2、酵母菌的培养。 教师准备: 1、课前准备几张嫁接成活的植物体照片,在上课时供学生观察。 2、有关课件。 3、实习所用的器材。 学生准备: 1、准备实验和实习的有关材料。 2、课前尝试嫁接,再把嫁接的动植物拿到课堂准备交流。 教学步骤: 一、引出生物的繁殖和发育 1、情景创设:同学们都学过一首诗中这样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你们知道这 是表达的什么样意思吗? 2、诊断性设问:这就是生物的繁殖和发育现象。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向我们描述了生物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生物习性及他们的结构特点,但是对各种生物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却是不甚了解,你们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吗? 3、启发问题:你们说的这些例子都是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才能生出新一代来。那么,有没有这种情况,不经过受精作用,同样也能产生出下一代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4、安排实验:现在我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养液、烧杯、显微镜、载玻片、龙胆紫染色液等。请你们先看书,讨论应如何做实验,列出实验步骤,研究酵母菌的出芽生殖问题。 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观察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1、带7年级上册课本, 2、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活动。 教师:1、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准备实物展示:黑藻、铁线蕨、苔藓、瓜子、小麦、玉米、银杏、红叶石楠 3、单子叶、双子叶植物图片。动物图片 一、情景引入: 师:播放视频 师:建设美丽中国主要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就要保护生态系统,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师:播放PPT展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怎样能够了解这些生物认识它们弄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这就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 生:(回答分的标准)。 师:很好,其实大家把这些书分开的过程就是“分类”,想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了分类? 生:(图书馆、超市、学校……) 提问:分类有什么好处?

生:使我们更容易找到想要的东西,很方便。. 师:对,我们对于书籍的分类也恩那个达到这样的目的,所以请大家按你们分好的类将书有序的放入书包,今天回家后把自己书包里所有的书都分类整理,以便以后迅速的找到。 提问: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分类呢? 生:品种繁多的时候需要分类。 师:(展示生物种类数量)我们看到目前已知的生物种类已经达到了210多万,这样的一个类群分类的必要性是非常紧迫的。今天我们就来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板书: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二、对植物进行分类 1、了解植物特征 师:好,我们了解了生物分类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着给植物分类,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所带的植物,说说它们的特征及所属类群。刚才我们知道了分类要根据生物的特征,所以我们分类的第一步就是先要了解这些植物的特征。 关于植物部分的内容我们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过得,有些同学对部分植物可能不太熟悉了,现在给大家3分钟时间,可以翻阅大家带来的七年级上册的生物教材,来找找这些植物的特征,没有带书的同学,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资料帮助大家复习,可以看投影。我们待会请同学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里的六种植物他们的特征。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全套教案--可直接打印

《植物的生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概念及意义。 2、通过学习、对比使学生理解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身的观察和教师的举例,使学生了解无性生殖的几种类型。 2、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无性生殖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植物生殖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植物有性生殖的过程及概念。 2、植物无性生殖的概念。 教学难点: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从整个生物圈来看,生命总在不断的延续和发展着,主要是通过生 殖和发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二、请学生们讲述他们在课前观察植物的生殖方式,教师做副板书记录。 仙人掌——用茎生殖; 柳树——用枝条生殖; 大豆——用种子生殖。 以上这些植物用于生殖的器官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1)不一样,有的用茎生殖,有的用枝条生殖,有的用种子生殖。 (2)茎与枝条属于植物体的一部分,种子已经是一个新个体 三、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有性生殖:到新一代的植株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无性生殖:生殖都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的个体 四、无性生殖的类型及应用 1、讲述:植物无性生殖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 2、学生举出一些扦插和嫁接的例子。 板书设计作业 植物的生殖 一、生殖方式举例 被子植物的生殖: 椒草的生殖: 马铃薯的生殖: 1、有性生殖: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无性生殖: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 二、无性生殖的类型及应用 1、扦插 2、嫁接

八年级生物教案下

课题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 1、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祖国传统工艺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 1、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的应用; 2、发酵过程的控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 2、学生做预习 3、相关实验材料的准备 板书设计 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 一、概念——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 1、概念 2、举例 二、发酵技 1、概念 2、应用 教后记载 课题食品保存(2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 1、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 2、尝试运用适当的方法保存食品。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调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情感 重点: 1、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 2、运用适当的方法保存食物 难点: 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资料 2、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食品保存 一、食品腐败的原因 微生物生长、繁殖 二、食品保存 1、传统方法 2、现代方法 食品保存(第二课时) 运用恰当方法保存食品 问:平时从超市买回的牛奶一般存放在何处?为什么? 问:食品包装袋上为何要印保质期?保存方法? 食品过保质期容易怎样? 问:食品为什么会变质? 引起变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讨论巴斯德实验 述: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个在初一学习过的实验 (腐肉生蛆) 思考:腐烂肉上的蛆从何而来?(苍蝇产卵发育而成) 问:放在冰箱里的牛奶时间长了为什么也会变质?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究竟何在? 防止食物腐败的方法 1、学生四人一组,围绕防止食品腐败提出问题,并作相应假设。 2、讨论和设计防止食物腐败的方案,并进行实验 注:(1)要详细记录实验过程;(2)汇总实验数据,探究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结论。 结论:食物腐败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活动引起的,因此采用一定的方法抑制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可避免食物的腐败变质。 问:食品变质发生在哪些环节? 问:我们如何鉴别食品是否变质? 巩固练习: 选择题 食品腐败的根本原因是() A.气温过高 B.微生物的繁殖 C.食品生虫 D.食品中水分太少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教具准备: 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水螅 1.生活环境:淡水中 2.形态体色:乳黄色或浅褐色 3.结构: 4.生殖:出芽生殖或产生生殖细胞 二、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主要特征 1.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观赏、石油 2.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三、扁形动物 (一)涡虫 1、生活环境 2、形态结构 3、生活方式 (二)猪带绦虫 (三)华枝睾吸虫 (四)日本血吸虫 四、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主要特征 1、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主要特征: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3.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过程与方法: 以蛔虫的生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好习惯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初中生物八下教案

2016初中生物八下教案 【篇一:2016-2017学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学 计划】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学情简况 本人这学期担任8年级3班和5班的生物教学工作,学生学习生物 的兴趣不高,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这两个班的学生的生物基础都 比较差。这个学期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抓基础知识,争取把生物成绩提高上去。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 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共6 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 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 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继续抓好“课改”实验的过程中,努力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课改”的认识,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己的高效快乐课 堂教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3.继续探究试教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吸取上一年的“课改”经验,继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固化“课改”新成果,并完成好相 关的课题。

4.继续研究和推广校本教研的内涵和经验,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发辉学校教研组群体优势,继续尝试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 5.继续探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 终结性评价标准,并在初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总结试教二年 的经验和体会,初步归纳整理出适合我校校情的评价体系。 6.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 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7.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8.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要求 1.教师在教学中要继续认真落实《课程》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 体学生, 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 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 科学素养。 2.大力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教育科研观。教学中要有科研意识,要边实验、边研究,力争做一名科研型快乐 的教育工作者。 3.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力争创造条件开全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教学难点: 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 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互动授课 (一)腔肠动物 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

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 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 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 排泄的。 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 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 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 (二)扁形动物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前三段,就涡虫的生活环境,结构形态及 主要的生理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涡虫生活在哪里?样子如何? 2、涡虫的形态有何特点?有何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讲解。 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 问题。 1、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 2、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 3、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什么是寄生? 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三、练习巩固 四、课堂小结,总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板书设计】: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 1、水螅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 2、主要特征 二、扁形动物 1、涡虫身体特征 2、寄生华枝睾吸虫血吸虫 3、主要特征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生 物 学 教 案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互动授课 腔肠动物 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 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 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 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 (二)扁形动物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前三段,就涡虫的生活环境,结构形态及主要的生理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涡虫生活在哪里?样子如何? 2、涡虫的形态有何特点?有何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讲解。 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 2、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 3、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什么是寄生? 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四)练习巩固 (五)课堂小结,总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了解了生物圈中 的延续之后,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发展,及生物进化的有关内容的学习。从知识的角度看,前面两章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本章的内容是前两章的延续。生物进化历程,又是在生命起源的基础上来学习,而生命的起源是科学关注的焦点至今尚无定论。生物进化的历程更是大家看不见的,不能亲身经历的事情,生物进化的历程极其漫长而复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能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较的方法。因此探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应是本节的重点。 设计思路: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很多,教材中只列出了最重要的也是基础的“比较”的研究方法。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应采取如下策略:1、教师准备多种动植物的化石图片或化石标本,以增强其感性认识。比较出不同地层中的生物的结构特点,生活环境的特点,进化的地位。 2、准备始祖鸟和现代鸟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异同,引导学生体会比较的方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上的应用,以及始祖鸟是爬行动物进化到现代鸟类的中间过渡类型的观点。 3、教师出示一张表格,见下表,以此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人与这些不同生物的差异,以及所说明的问题。在分析比较之前,教师C的细胞色素.

简单介绍为什么可以用细胞色素C进行不同类型生物进化的比较的原因。 十种生物和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 生物名称与组成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别 0猩猩黑 1猕猴11狗12马13鸡21鱼金23 4 4菌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的基础上的,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教学。 运用课件,将动物和植物的类群以及特征分别列成表格(各种动植物在表格中出现的顺序应打乱)。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①请将这些动物或植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并说明你这样排列的理由?②从你以排列好的动物或植物的复杂程度进行考虑,你认为生物进化的历程还有什么特点?③如果再从 生活环境的不同加以考虑,你认为生物进化的历程还有哪些特点?请归纳以上讨论所得出的生物进化历程的三个特点。 比较出生物的结构、生活环境及地位。 运用课件:制成生物进化的系统树的框架,各类生物放在一侧,然后让学生以拖动的方式把各类生物放在系统树的相应的位置上,这样既

初中生物八年级青春期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八年级《青春期》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青春期》是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19章第1节第三课时的内容。第1课时和第2课时分别学习了人的生殖系统和新生命的孕育、出生后的发育。本节则通过对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两方面的学习,帮助同学们正确看待并健康度过人生的黄金时期——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育时期。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学生由于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发育成熟比较早,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中,有部分已经进入青春期。社会上的各种宣传媒体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学生或多或少地已知道有关性的知识,但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识别,往往在这个时期把握不住自己,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科学的重视青春期卫生,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会造成终生悔恨。 目标定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我认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应降低要求,了解即可,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卫生保健习惯。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青春期的特点,能正确描述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 2. 认识并培养学生青春期的卫生常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能力。 2、通过学习青春期的心理卫生,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愫。 2.关注自己和同学的身心变化,共同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方法阐释 青年期既是敏感的年龄,又是敏感的话题。教师要亲切自然,把自己的位置摆好,没有任何一点师道尊严,是学生的朋友、知心朋友,和学生一起倾心交换意见。这是这堂课成功的首要条件。 同时,选择和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观察学生熟悉的图片和视频短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气氛,拉近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有了亲切感,借助图片或短片说出自己的事,从而积极地参与。 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时,既要指出心理特点的客观性,又要融入主观上应如何正确处理的教育,体现知和情的统一。 【课前准备】查找张一山的图片,选取电视剧《家有儿女》中适合的片断 教学流程 环节一:感知青春期 大屏幕打出青春寄语:青春期是人生关键时期,是人生过渡时期,走好青春期,是未来成功的基石。 师:在座的同学们有的已经步入了青春期,有的即将步入青春期。有人说,青春期是花季、是雨季。把握好这个黄金时期是你一生的成功。那么,怎样才知道自己到了青春期呢?首先,我们看看,到了青春期,我们的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展示张一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 相信大家都认识他, 《家有儿女》中刘星的扮演者:张一山。他在《家有儿女》的第一部和第四部中外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通过回忆或比较图片说说他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也可以说说自身经历或其他途径你所知道的青春期的男、女同学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生:身高大增,长出喉结。 略 师;除了我们谈到的这些变化,我们看看课本告诉我们在青春期我们还会发生哪些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做?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16——18页。【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照片,可以尽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避免学生不好意思说的尴尬。

新版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下册全册优质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3)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3)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3)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6)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4) 第四节鱼 (23)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7) 第六节鸟 (32)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35)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35)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38) 第二节先天性为和学习行为 (40) 第三节社会行为 (41)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44)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49)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49) 第二节细菌 (52) 第三节真菌 (56) 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9) 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62) 第五章病毒 (70) 一、病毒的发现 (70) 二、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70) 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71) 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71)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71)

第二节从种到界 (74) 第二节从种到界 (78)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79)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82) 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重点 (83)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84)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与行为 (88)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89)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90) 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93) 第六单元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94)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94) 第二节从种到界 (94)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100)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00)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100)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03)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05)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08)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08)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13)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19)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123)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128)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132)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32)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136)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139) 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142)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142) 第二节免疫和计划免疫 (146)

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 教案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生物教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 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