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第6章《质量和密度》复习课教案设计(含答案)

初中物理第6章《质量和密度》复习课教案设计(含答案)

初中物理第6章《质量和密度》复习课教案设计(含答案)
初中物理第6章《质量和密度》复习课教案设计(含答案)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

2.从比较质量多少的方法中领悟质量单位的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熟悉常用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对常见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

3.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会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或液体的质量,会看产品说明书;

4.会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

5.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

6.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记住纯水的密度;

7.会从密度表中查物质的密度;

8.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估测物体的体积,估测物体的质量;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能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质量的概念。

2.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要素;

3.学习“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

4.掌握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质量这一基本属性,树立唯物辩证法思想;

2.养成学生细心、耐心、认真和爱护仪器的良好品质;

3.通过亲身参与一系列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魅力和威力。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质量、密度概念的建立;

2. 托盘天平和量筒两种基本工具的使用;

3. 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建立密度的概念。

难点:

密度概念的建立和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学具准备】

天平、小磁酒杯、量筒、细线、大小木块、大小铝块等等及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稿。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教师拿出一些器材:天平、小瓷酒杯、量筒、细线、大小木块、大小铝块等,

提出问题:利用这些器材我们可以设计哪些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回答,从而引出复习的内容:质量和密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在实验设计中,回顾质量和密度这一单元的几个重要实验,后面的几个专题复习就是围绕这些实验而展开的,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和热情。

二、专题复习

【专题一】质量

一、物体与物质区别?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任务一:看课本108—111页内容,说说质量的含义、单位及换算,会用天平测质量。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位置而变化。

知识点聚焦:

1.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叫做物体的质量。

2.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无关。

例:下列现象中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A、铁水凝固成铁块

B、将菜刀磨得更锋利些

C、机器从北京运到广州

D、将金丝通过拉伸机拉长

3.单位:国际单位,符号:换算关系:1kg= g= mg ,

4. 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为:1t= kg;1kg= g;1g= mg。5.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2.5t=_____kg=_____g; (2)360mg=_____g; (3)4.2kg=______g=______mg.

设疑:“物体有物质组成,你能说出他们的区别吗?他们有联系吗?”学生带着问题做下面的练习题:

1、一千克的铁块和一千克的棉花相比()

A.铁块所含的物质多B.棉花所含的物质少

C.两者所含的物质多少一样D.无法比较

2、把边长为3dm的正方体的铁块,在相同的温度下压成长2m、宽0.2m的均匀铁皮,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铁块的形状、质量和体积都变了B.铁块的形状、体积变,质量不变C.铁块的形状变,体积和质量不变D.铁块的质量变,体积和形状不变

2、思考并研讨:

参考答案:1、C 2、C

设计意图:

第1题让学生在研题中,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含义。

第2题是在第1题的基础上通过研讨,把一块铁压成铁片,它的形状变了,但它所含有的铁的多少没有改变,其质量不变,还是这块铁。

设疑:“你对生活中质量的单位知多少?”

利用学生前面的讨论,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公斤、斤、两作为质量的单位。其中

1公斤=2斤;1斤=10两;所以,1公斤=1千克;1斤=0.5千克=500克1两=50克。

二、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知识点聚焦:

1、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放,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上。

②调,使用前将游码移至上;然后调节,使天平保持水平平衡。

③称,按左盘放,右盘放的顺序放置砝码和物品,不可颠倒;添加砝码时应按由到顺序,并适当移动使天平平衡。

④读,被称物体的质量为和之和。

2、使用天平时的注意事项:

①从砝码盒中取砝码时必须用夹取,不能用手拿。

②称量过程中不允许调节使天平平衡,而只能通过加减或移动的方法使天平平衡。③天平移动位置后需重新调平。

小组讨论:天平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1、如右图1甲,说明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2、如右图1乙:物体质量是多少?

3.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的步骤如图4所示。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明的操作有两处错误,指出有错误的步骤并写出正确的做法。

①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填代号),正确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

②错误二:__________________(填代号),正确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代号)

4.如何准确用天平测出100g酒精的质量?

设计意图:

通过第1、2题的复习,使学生知道,天平使用前的调节和读数的问题。第3、4题在第1、2题的基础上,纠正天平使用中的问题及如何测量液体的质量。

【专题二】:密度

专题二知识点聚焦:

任务二:看课本113—118页内容,记住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物理意义;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与它的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通常用字母表示密度,表示质量,表示体积,计算密度的公式可写为:。

2、密度的单位:如果质量的单位是kg,体积的单位用m3,密度的单位就是;

纯水的密度是kg/m3= g/cm3,它表示。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一般情况下物质不同,密度不同;同一物质的密度还和其所处的状态有关。

4、要测物体的密度,应首先测出被测物体的和,然后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密度值。对于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或进行测量。

实验设计:利用大小不同的木块,大小不同的铝块,刻度尺,天平等可以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1、提出的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2、作出的猜想:。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几种不同体积物质的质量,记录数据、绘制图像,分析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再综合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4、测量的有关数据一:

测量的有关数据二: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比较m/V的值有何结论?。

通过观察图象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综合分析得到的结论是: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

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

【典例分析】

一、质量相等问题:

例1:一块体积为100 cm3的冰块熔化成水后,体积多大?(解题步骤见板书)变式训练1、最多能装1t水的运水车,能装载1t汽油吗?

变式训练2、一定质量的水全部凝固成冰,体积比原来

一定质量的冰全部熔化成水,体积比原来

参考答案:1、不能因为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一吨汽油的体积比一吨水的体积大所以装不了。

2、大小

二、等容问题

例2:完全相同的三个瓶子,分别装满水、酒精、硫酸,甲瓶装水,乙瓶装酒精,丙瓶装硫酸,他们的总质量,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解题步骤见板书)

变式训练1、一个瓶子最多能盛1000 g 水,用这瓶子盛煤油,最多可盛______g. (ρ油=0.8×103 kg/m 3)

变式训练2、飞机设计师为减轻飞机的重力,将一个钢制零件改为铝制零件,使其质量减少104kg ,则所需铝的质量是 kg 。

(ρ钢=7.9×103 kg/m 3、ρ铝=2.7×103kg/m 3) 参考答案:1、V 瓶=V 水=

m 水 ρ水 =1000g 1 g/cm

3=1000cm 3

装满煤油,m =ρ油

V =0.8g/cm 3x1000cm 3=800g

2、设零件的体积为V , 则:m 钢-m 铝=104kg , ρ钢V -ρ铝V =104kg ,

7.9×103kg/m 3×V -2.7×103kg/m 3×V =104kg 由此得出V =0.02m 3

铝制零件的质量m =ρ铝V =2.7×103kg/m 3×0.02m 3=54kg . 故答案为:54. 三、密度相等问题:

例3:地质队员测得一块巨石的体积为20m 3,现从巨石上取得20cm 3的样品,测得样品的质量为52g ,求这块巨石的质量。(解题步骤见板书)

变式训练1、某同学在“测液体的密度”的实验中, 测得的数据如右下表。 ⑴该液体的密度是 kg/m 3 ⑵表中的m 值是 g 。 参考答案:解:设容器质量为m 0,液体密度为ρ,由题意可列方程组

m 0+15ρ=22g ① m 0+35ρ=38g ② 解得:m 0=10g ,ρ=0.8g/cm 3.

当体积是40cm 3时,液体的质量m 液=ρv =0.8g/cm 3×40cm 3=32g ,故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32g+10g=42g .

故答案为:0.8,42.

四、判断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问题

例4:有一体积为30 cm 3的空心铜球,它的质量为178g ,铜的密度8.9g/ cm 3 求(1)空心部分体积(2)若在空心部分装满水,求该球的总质量。(解题步骤见板书)

m 4

变式训练1、体积为30 cm3,质量为158g的空心球,其空心部分注满水后测得质量为168g,则其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若把空心球压成实心球,其密度是多少?参考答案:解:水的质量:m水=168g-158g=10g ρ水=1g/cm3

所以空心部分体积:V空=m

ρ水

=

10g

1 g/cm3

=10cm3

所以金属实心球的体积是V=30cm3-10cm3=20cm3压成实心球

ρ=m

V =

158g

20cm3

=7.9g/cm3=7900kg/m3

设计意图:

求解密度问题常见的隐含条件有三类:(1)质量不变。如冰熔化变成水,水凝固变成冰,物质状态变了,但质量不变。(2)密度不变。如想知道一块长方体巨石的质量,可以测量它的密度和体积去计算。怎样知道它的密度呢?就可以从它上面取一块小石头,测量出小石头的密度,则小石头的密度等于巨石的密度。(3)体积不变。除本题情况外,常见的如两种液体都用同一容器盛满,则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再如,若待测物体是固体,使容器先盛满水,把固体放入后,部分水会溢出,则溢出水的体积与固体体积相等。

【专题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专题四知识点聚焦:

1.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是__________,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密度是__________测量(填“间接”或“直接”)。

2.物体的质量用__________来测量,物体的体积用__________来测量。

3.使用量筒之前应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中凹液面或凸液面底部__________。

4.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密度大于水的不规则固体的密度。如:石块的密度。

步骤:表达式:

小组讨论: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如:盐水的密度。

方案一:

a.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b.将被测盐水倒入一定量到烧杯中,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c.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并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d.该盐水的密度为ρ=___________。

方案二:

a.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b.将烧杯中的盐水倒一部分到量筒中,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

2

c.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d.该盐水的密度为ρ=___________。

讨论:(1)上面两种方案中,哪种方案测出的盐水密度不准确?为什么?

(2)所测不准确的盐水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

(3)测量不准确的方案如何改进?(提示:只需改变该方案中的排列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测量液体密度的过程,涉及天平、量筒的读数,密度的计算,实验的评估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等,综合性较强。关键要会分析测密度的过程: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这样可以计算烧杯内的液体质量。把烧杯内的液体全部倒进量筒,可以测量出液体的体积,利用就可以计算液体的密度。上述过程中由于烧杯壁上不可避免的要沾有液体,使液体不可能全部倒进量筒,使测得的体积变小,因而测得的密度变大。如何做才能避免由此产生的实验误差呢?眼睛别只盯着烧杯内的液体,把目光转向量筒中的液体,测量量筒中的液体密度,思路会豁然开朗。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是40ml,量筒内液体的质量是甲、乙两次质量的差。

【专题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专题五知识点聚焦:

任务三:看课本120—122页内容,说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解释冬天,水管为什么会被冻裂。知道水的反常膨胀现象。会用密度鉴别物质。

1、冬天暴露在室外的自来水管很容易冻裂,这是因为冬天气温低于0o C时,自来水管中的水要结冰,因为水结冰时不变,而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所以冰的体积比水,就会把自来水管撑裂。

2、水具有反常膨胀的特性.如图所示为水的密度在0℃~10℃

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根据图象可知,温度等于℃时,水

(填“热胀冷缩”

学以致用:

1.在食用油、酱油、白酒和水这几种常见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

A.食用油 B.酱油 C.白酒 D.水

2.工人师傅根据用料需要,把一块钢板切割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则切割后的这两块钢板()

A.质量相等B.密度相等 C.体积相等 D.重力相等

3.一只空瓶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400g,装满酒精时的总质量是350g,则该空瓶的容积

式() (ρ

水=1g/cm3,ρ

酒精

=0.8 g/cm3)

A.400cm3

B.350 cm3

C.250 cm3

D.200 cm3

4. 某同学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他将物体放入天平,通过增、减砝

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5.一个苹果的质量是162g,合 kg;若这个苹果的体积是180cm3,则该苹果的密度为 g/cm3。

参考答案:1、B 2、B 3、D 4、0.162 0.9

设计意图:重点是利用密度与生活的联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训练反馈

1、一块铜的质量将发生变化的情况是( )

A.将铜块从北极带到赤道 B.将铜块锉成圆台

C.将铜块从15℃加热到50℃ D.将铜块熔化成液态铜

2、使用天平时,下列哪些做法是错误的,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A.用手摸天平托盘 B.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左盘上

C.用镊子夹取砝码,不用手拿 D.把潮湿的东西放在天平托盘中

E.加减砝码要轻拿轻放,用后及时放回砝码盒内

F.加在天平托盘中的物品质量不超过它的称量范围

3、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枳成反比

B.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C.密度与物体所处的状态无关

D.密度与物体的温度无关

4、一个空瓶子的质量是150g,当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是400g;当装满另一种液

体时,瓶和液体的总质量是350g.则这个瓶子的容积是cm3,液体的密度是kg/m3.

5、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同学们准备测量物质的密度,选取的器材有:酸奶、量筒、天

平(带砝码)、烧杯。

小新和小洋同学分别设计了一种测量酸奶密度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酸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酸奶的质量为;(3)再将烧杯中酸奶倒入量筒中,测出酸奶的体积V;(4)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

方案二:(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酸奶的烧杯的总质量m1;(2)将烧杯中的

一部分酸奶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酸奶的体积V ;(3)测出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 2;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 。

分析与交流发现:方案一中测量体积偏 ,测出密度偏 。(选填“大”、或“小”)

6、人的密度和水差不多,一个质量是50kg 的中学生的体积大约是多少m 3? 参考答案:1.B 2.A B D 3.B 4.250 800 5.m 1-m 2

小 大6.0.05 (1)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2)对

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物理意义的理解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计算类型

2、等容问题

例2:解;水、酒精、硫酸三种液体中,硫酸密度最大,水次之,酒精最小.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由m =ρ×v 知:硫酸质量最大,水次之,酒精最小; 故答案:丙、甲、乙. 板书设计二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复习(二)

3、密度相等问题: 例3:样品的密度为:m V ρ=

=52g 20 cm

3 =2.6g/cm 3=2.6×103kg/m 3

因为样品与巨石是同种物质,所以二者密度相同,

则巨石的质量为:m 石=ρV 石=2.6×103kg/m 3×20m 3=5.2×104kg

答:巨石的质量为5.2×104kg . 4、判断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问题

解:(1)质量为m=178g 铜球的铜的体积为 V 铜=m 铜/ρ

=178g/8.9g/cm 3 =20cm 3

<V 球,

所以此球是空心的.

中考必练试题

空心部分体积:

V空=V球-V铜=30cm3-20cm3=10cm3;

(2)空心部分注满水,则

m水=ρ水×V空=1g/cm3×10cm3=10g,

m总=m水+m铜=10g+178g=188g.

【专题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量固体的密度

(1)原理

(2)器材

(3)步骤

(4)表达式:ρ=

m

v2-v1

2、测量液体密度

(1)原理

(2)器材

(3)步骤

(4)表达式:ρ=(m1-m2) /V

【专题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

(2)用密度鉴别物质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关于课时的安排问题:本单元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基础内容的复习安排2课时。

2、教学程序设计的是利用实验器材先设计实验,利用实验贯穿整个复习专题,以题带点,层层递进。

3、在课堂教学中,每复习一个专题就带来几个针对性练习,小循环训练,有助于教师点拨矫正,有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同时又为教师的思考赢得时间,或者教师在学生讲评的基础上给与继续的讲评。

4、学生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实验,在探究之后可以让学生叙述实验的思路、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当然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利用远程研修学习的思维导图布置学生课前知识梳理,便于提高课堂复习效果,并且在每个专题复习后面,有设置了专题知识点梳理,便于强化每个专题,及时落实所复习的内容。

初中九年级物理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教案示例之一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教案示例之一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Experiment: One of the examples of teaching plan for measuring voltage with voltmeter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教案示例之一 (北京第八中学章浩武)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目的 1.会按照电压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压表,会选择电压表的量程和试触,会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2.会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池组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压的关系。 3.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三)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每组一个学生电源(或三节干电池),一只学生电压表,两个阻值不同的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演示实验:教学电压表一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 (1)怎样区分电压表和电流表?

(2)电压表和电流表在使用规则上,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相同之处? 2.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教学电压表通过开关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见图①。 提问: (1)这种接法行不行?测出的是哪个元件两端的电压? (2)在接线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注意:开关断开;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电流从电压表“+”接线柱流进,从“-”接线柱流出;量程的选择和试触。) (3)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这个示数就是电源的电压。 3.进行新课 介绍这堂课的实验目的和所研究的内容。 实验的目的是: (1)练习用电压表测干电池电压和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研究干电池串联和并联时的电压关系;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这次实验分两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测干电池电压,研究干电池串联、并联时的电压关系。 一、先取三节干电池,分别测出每节电池的电压。再将

初三物理全套总复习教案设计必看

简单电路 【知识导航】 一、电路 1、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等元件所组成的电流路径。 2、电路中元件的作用: (1)电源: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是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装置,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开关:接通或断开电路,控制用电器工作。 (4)导线:连接电源、用电器、开关,让电流形成通路,起传输电能的作用。 3、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在电路中当开关闭合时,电路中会有电流的电路叫做通路。 (2)开路:当开关断开,或电路某处断开,电路中不再有电流的电路叫做开路。 (3)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源的电路,叫做短路。 (短路有两种情况:用电器部分短路和电源短路) 4、如图1所示,几种元件的符号: 图1 图2 5、如图2所示,短路有两种:一是电源短路,即将电源的正、负极直接用导线相连,这样可能会烧坏电源; 二是局部短路,即将用电器(或电表)的两端用导线直接相连,这样会导致被短路的用电器(或电表)不能工作,但不会烧坏。 二、串并联电路 串联并联 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首— 尾—首—尾)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首— 首、尾—尾) 特征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 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 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作用控制整个电路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 的开关控制该支路,控制该支路的用 电器。 电路图

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1)电流分析法:根据“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的方法分析电路中的电流,若电流在途中不分流, 则用电器串联;若在某处分流,则用电器并联。 (2)断开法:去掉任一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 作则用电器并联。 (3)经验法:如路灯、家庭电路中的用电器是并联;电灯与控制它的开关之间是串联;节日小彩灯是串联等。 三、电流(用字母I表示) 1.电流是导体中的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单位: (1)国际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常用单位:毫安 (mA)、微安(μA)。 (3)换算关系:1A=103mA=106μA 3.一些电流值:台灯和手电筒中的电流都约0.2A,计算器中的电流约100μA,电冰箱中的电流约1A等。 4.电流用电流表来测量,其使用方法是(两要两不要): (1)要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要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3)被测电流不要超出电流表的量程;若超出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 被烧坏。 (4)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接在电源两端。否则造成电源短路,可能会烧毁电源和电流表,原因 是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电阻很小。 四、电压(用字母U表示) 1.电压的作用: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某段电路中有电流必有电压,而有电压时不一定有电流。 2.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2)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3)换算关系:1kV=103V,1V=103mV=106μV。 3.一些电压值:1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手机锂电池的电压为3.6V。 4.电压的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其正确使用方法: (1)必须把电压表和被测电路并联。 (2)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3)被测电压不得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若超出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 坏电压表。 (4)电压表可以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此时测得的电压是电源两端的电压。不会造成 电源短路,原因是电压表相当于一个很大的电阻。 5.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电流表电压表 A V 不符号 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其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能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具体工作计划: 1、制订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2、按照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3、制订学期实验计划表、周历表。 4、开齐各类实验,并积极创造条件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积极服务于教学。 5、充分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实验器材的作用,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6、做好仪器、器材的常规维修和保养工作。 7、做好仪器的借出、归还验收工作。 8、有必要时,可以自制一些教具。 9、做好仪器、器材的补充计划。 10、做好各类台帐的记录工作。结合采用电子档案。 11、结合学校常规管理,保持实验室的常清洁。 三、具体实验安排: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实验进度表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探究型实验

探究型实验 一、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1.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X4-3-1所示的实验,并得到下列表格中的有关数据,请回答: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入射角(度) 12 22 32 42 52 反射角(度) 12 22 32 42 图X4-3-1 (1)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的空格处,应该填的数据是________.分析上述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表数据,你还能发现其他哪些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可折转的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出两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光的反射有何实际应用?又有什么危害? 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如图X4-3-2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图X4-3-2

初中物理总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总复习教案 第一讲《声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知道声速的传播规律 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 3、明确噪声的危害与防止 4、知道声音的利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深学生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二)理解掌握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三)如何解释乐音的三个特征并且运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课程

、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很粗、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音调有高有低呢?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相同物体也能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那么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或假设】 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 物体的振动有两个参数:振幅和频率。振幅是指物体在一次振动中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频率是指物体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所以音调的高低与响度的大小应该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为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们可以利用一把钢尺按在桌子边沿,使它一端悬空,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子边的长度来改变它振动的频率,并保证前后振动时振幅基本相同,观察声音的音调是否发生变化。 在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借助音叉来进行,通过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来观察音叉振幅的大小。但由于音叉的振幅较小,不便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乒乓球来放大其振幅。 所需器材:课桌、钢尺(或锯条)、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小球)、细线、音叉【进行实验】实验步骤: (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如图1-1那样,将一把钢尺(或锯条)紧紧按在桌子面上,使钢尺的一端伸出桌子边沿。用手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振动频率)。 2、使钢尺伸出桌子边沿的长度增加或减小,再次拨动钢尺,且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与上面的相同,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同时注意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1中。 表1 (二)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 1、如图1-2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或泡沫小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改变音叉发声的响度,再将发声的音叉快速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再根据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推断音叉振幅的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2中。 表2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物理习题课讲课教案

初中物理习题课初探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张晓娜

初中物理习题课初探 关键词:科学性、双基、多样化 习题课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巩固有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即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做习题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必经之路,新授课只是让学生对知识获得感知,而习题的作用是要将感知化为理解并巩固,最后到能够自觉应用,这些都需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所以习题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澄清模糊概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明确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而且习题课发挥着对新课教学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它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习题评讲,同时更是老师对学生解题思路的一种引导,解题能力的一种培养,科学素养的一种积累。 一、习题的选择 习题要精编精选,何为精编精选,就是科学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发散性的统一。所谓科学性,就是题目情景符合客观规律,表达严谨、清楚,不会得出荒谬结论;所谓针对性,就是目的明确,要直奔教学目标而去;所谓典型性,就是具有代表性,不偏不怪不钻牛角尖;所谓发散性,就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有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 1.注重双基选材,习题选择要注意对课本习题的挖掘 课本例题和习题虽然是习题课的精讲内容,但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要对习题适当拓深、演变,使其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不应“丢了西瓜去捡芝麻”忽视课本习题去搞大量的课外习题,那样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与新概念教学理念相违背。在实践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和挖掘课本习题,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的习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习题是以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故要达成高效的训练目标。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考查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选材要注意照顾全体学生,但对于学生普遍有缺陷的、常犯的错误则要适当反复及强化,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 3.设计习题要有一定的梯度 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习题课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特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后进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否则,将会使一大批学生受到“冷落”,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后进生不至于“陪坐”,优生也能“吃得饱”,使全体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

(九年级物理)初中物理实验专题(1)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1)

1 ?下列仪器分别测量的物理量是:温度计_________ ,刻度尺, 量筒(或量杯)________ 天平一一— 密度计_____________ ,电流表 __________ ,电压表___________ ,电能表__________ 2.如图1 所示表示测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选填甲或乙) 3.某电能表表盘上标有“ 220V 10A ”的字样, I . 则此电能表能承担电路的最大功率为________ W, 它应________ (填”串联”或”并联”)在照明电路的 路”)上? 4.用托盘天平称一块矿石的质量时: 应把天平放在_______ 台上,把 _______ 在横梁标 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_________ ,使横梁平衡? 把这一小块矿石轻放在已调好的天平左盘里,往右盘加减砝码 过程中,当放入一个最小砝码时,看到指针在标尺上的位置2所示,此时应________________ ,再_________ ,直到指针 标尺中央红线处. 5.如图3所示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____________ ,用体接触它的金属球时,它的两片金属箔就由于如图指在 带电 开的 角度就___________ 6.某同学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选好一支量程适当的温度计,他将温度计插入热水中后,立即拿出来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请你在该同学操作错误的两处画上横线,并正确的操作写在下面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如果所用砝码上粘有油 污、_____ (填”干路”或”支 團 3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一、实验题目:《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和亲自实验,感知浮力的存在和方向,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浮力跟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 3、体验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三、实验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认识浮力,二是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其基本思路是:从学生纸船比赛开始,通过师生互动游戏后教师引导分析,认识浮力的存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意识。 四、实验方法和原理: 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即在保持液体的密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保持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改变液

体的密度。原理是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拉力、浮力与重力平衡,即F+F浮=G。 五、实验器材:纸船、沙子、石块、细线、水、鸡蛋、食盐、水槽、外型完全相同的铁、铝圆柱体、弹簧测力计。六、实验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1、将纸船放入水槽中,待纸船静止后,提出问题:(1)纸船怎么会浮在水面上?(因为乒纸船受到水的浮力)(2)试分析它的受力情况(纸船受到重力和浮力这对力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平衡力的角度推理出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2、将小石块投入水中,小石块沉下。提出问题:(1)小石块受到水的浮力吗?给你一弹簧测力计,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学生思考、讨论以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启发学生:用弹簧秤先测出石块的重量,然后用弹簧秤拉着石块慢慢浸入水中,观察弹簧秤的读数的变化,就可以判断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2)在上面的实验中,石块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浮力大小怎么计算?(3)由上面的实验,你能否想出一个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二)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影晌浮力大小的因素 1、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比赛:让学生用自制的纸船装沙,看谁的船装得多?(2)向水中按矿泉

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教程文件

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上好一节复习课是至关重要的。长期以来,复习课给人的感觉就是炒剩饭,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够,课堂沉闷,一堂课下来教师气喘吁吁,学生呆若木鸡,该讲的觉得都讲了,但学生掌握效果较差。旧的复习模式确实难以唤起学生的热情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更不要说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基于这种情形,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复习课堂充满活力,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将显得尤其重要,因它既无现成的教材,也无固定的模式,因此与新课相比更显难教。 怎样上好复习课?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首先,应该把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应把时间还给学生,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双基”与“能力”的和谐统一,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如何才能使一堂物理复习课更好地融入新课改精神,实现“双基”与“能力”的和谐统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巩固基础”为“自我表现” 新课标精神要求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复习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

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想方设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全新的模式,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灵活应用”的复习目的。 二、通过自身梳理知识、总结规律,写心得体会,变“讲授复习”为“主动求知”。 物理学有其自身较强的规律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复习之前,学生平时按课时学到的分散的零碎的物理知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组织学生上复习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可以独立,也可分组)整理知识结构,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许多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整理出了一章的知识结构。如在上复习课时,许多学生以枝状式、列表式、主线式等整理出了本章的知识结构,而有的学生却另辟蹊径用图画式。通过这样的复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整理,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特别深刻。最后,在老师指导下,要求学生写出复习心得体会。以往在上完一节复习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归纳几点,学生就在本子上记几点,一到下课,书本一合,这节课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一堂课下来,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体会。自己的体会才是最重要的,针对自己的体会,及时归纳,其效果远远胜过老师的包办代替。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 体会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物理实验教学从实入手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 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帮助他们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精”是要精心准备, 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在选题上,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要作为首选, 但要结合实际。在仪器上, 要在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 必要时可以先做一遍实验,确保仪器的完好。在备课上,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教法上, 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 对何时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应归纳出什么规律或总结出什么结论, 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要在课前考虑清楚。“真”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要保证实验成功, 除了在课前充分准备外, 还要求教师有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 教师一忌忙乱, 二忌简单, 三忌虚假,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分析原因, 找出错误的所在, 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

初中物理中考光现象复习课教案.docx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课教案 光现象(一) 南京民办旭东中学吴永余 [ 设计意图 ]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复习关于光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讨论人眼能够看到自然 界中的各种各样的物体的原因分析,体会到光现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如光的色彩与物体的颜色,了解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与紫外线的特点和作用。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学会整理本章的知识框架,复习关于光现象的基础知识。 理解物理上的影和像的含义,理解实像与虚像的判断方法。 了解光的热效应,直到光的色彩和颜色的基础知识,了解红外线与紫外线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梳理归纳本章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复习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求。 在相互讨论与复习过程中,形成对光的一些基础知识的认识,并能加以辨别和运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的情境中,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光现象的基础知识复习与运用 [ 教具和学具 ] 光源、投影仪、三棱镜、三色玻璃纸、硬纸板等 [ 课前准备 ] 请同学在课前把中考指导书上的知识框架整理好,能够自己整理归纳知识 点。把“学法指导”部分的 6 个问题预习一下,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把不 理解的部分整理出来, [ 教学过程 ] 教学阶 段与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间分配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 整理本章的知识框架,说 复习整一说,你知道光现象的哪些知 理知识识点? 框架 (10 分钟)学生活动:利用实物 投影仪把学生的整理 结果展示出来。 学生相互之间 进行本章主要 知识点的归纳 和整理,没有 整理出来的, 引导学生相互 补充。

让学生的 预习情况得到 认可。 同学们关于光学的知识 作了很好的总结与归纳,在同 学们归纳的知识框架中的每 一个知识点还有很多基本知 识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光 的基础知识。 问题:我们为什么能够看 到生活中五颜六色的各种各 样的物体? 我们的生活是彩色的,但 太阳光是白色的,如何让我们 看到彩色的光呢? 实验:光的色散现象学生讨论与交流, 介绍光的三原色。 通过实验演示复习色光 的混合。 二、课 堂教学 学生:通过光的色 (20 分 散试验,再次认识太阳 钟) 光是复色光,是由其中 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问题:透明与不透明物体 的颜色是如何判断的? 问题:不透明的物体颜色实验演示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讨论与交流色光的混合可 以借助普通的复习颜料的三原色和颜投影仪作为光料的混合源和两块硬纸 板(中间开一问题:光遇到不透明的物4cm × 4cm 的体就会形成影子,但我们学过孔)来实现。 光学元件还可以成像,那么影 和像的含义各是什么呢?学生复习:互问互 答互评。 从科学意义上把影与像区分 开来.影通常是指不透光的物体

初三九年级物理:探究实验 (6)

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目的: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电路,用滑动变阻器控制电路,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 2.比较不同电压下灯泡的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不同,并会计算灯泡的实际功率。 3.通过实验,体验小灯泡的电功率随它两端电压变化而变化的特点,认识用电器正常工作于不正常工作对用电器的影响,培养科学使用用电器的意识。 实验原理: 灯泡的电功率P=U。 实验器材: 电源(干电池四节为宜)、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开关、标有“2.5V”(或“3.8V”)小灯泡1个。 实验步骤: 1.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电路图(如图1)以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如表1)。

图1 表1: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检查电流表、电压表指针是否在零刻度,如果偏差,要讲指针调至零刻度线对齐。 3.根据实验电路图,将电路元件逐一连接好,电压表和电流表接入电路时,要选择合适的量程。即电压表选择0—3V(或3.8V时,选择0-15V),电流表选择0-0.9A的量程。电路连接过程中,保证电路开关断开,变阻器滑片置于阻值最大端。 4.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同时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5.移动滑片,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略低于额定电压的五分之一时,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6.移动滑片,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略高于额定电压的五分之一时,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7.根据公式P=UI,计算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结合灯泡的发光情况进行比较,体会用电器在不同电压下的工作情况。 分析论证: 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①小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越高,小灯泡的电功率越大,灯泡的发光越亮。②小灯泡的亮度直接由它的实际电功率决定。

几种常见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案例设计

几种常见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案例设计 【案例一】“漫反射”的演示实验 实验仪器:白纸、平面镜、手电筒、胶水等 演示过程: 师:(教师先把小平面镜贴到白纸上,在把白纸和平面镜一起贴到黑板中央,小平面镜在外)如果我用手电来照射小平面镜和白纸,这两个哪个看起来更亮一些呢? 生1:小平面镜更亮。 生2:白纸更亮。 学生意见不统一,争执不下。 师:下面我开始照射,同学们请认真观察。 (教师在前面,从一个侧面用手电照射白纸和平面镜。 不同位置的同学观察到的结果不一样,有的观察到的和自己猜想的一样,有的观察到的和自己猜想的不一样,同学们疑惑了。) 师:有的同学观察到小平面镜更亮,有的同学观察到白纸更亮,到底哪个结果对呢?我建议观察到不同现象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换一下位置再来看一下。 (观察到不同现象的同学们相互交换位置。 同学们交换位置后,看到和原来不同的现象。这下学生更疑惑了。到底哪个结果正确呢?) 师:同学们这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在一些位置看着小平面镜更亮,在一些位置看着白纸更亮,老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师:这个问题我先不解释,同学可以阅读课本41页的“漫反射”部分,就能明白原因了。(人教版教材) 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讨论,教师点拨,让学生明白哪个更亮的基本原理,既而把这个知识学习到位。 二、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主体,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的教学形式。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时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在理解实验方案的前提下,自己选择实验器材,组合实验装置,自主进行实验。同时,教师一定要避免把实验步骤罗列给学生,或代替学生设计各种表格等。 【案例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的过程上,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教法】实验探究法 【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准备】

天津市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汇总

天津市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汇总 1、如图所示的是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实验时要让同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的速度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小车在__________表面上前进的距离最 远,但最后会停下来,这是因为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 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最大的是_________次,这说 明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__________有关 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绝对光滑(小车不受阻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 上做_______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而抽象概括出 来的。 2、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 探究目的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 (1)图a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图b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 是; (2)小明选择了图a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 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这是用于探究两个力的和 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 于探究不在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 为什么? 4、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过程中,一些同学作了以下猜想: 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 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拉力的速度大小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有关猜想是否正确,所供选用的器材有:A.长木块,B.木块,C.毛巾,D.棉布,E.弹簧测力计,F.砝码,G.多支圆珠笔芯. (1)实验时应使木块在拉力作用下做_________运动,利用拉力与摩擦力是___________力的原理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为了检验猜想①是否正确,列出选用的器材是(填序号) _______________. (3)比较图___________和图___________可知: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4)为了检验猜想③是否正确,某同学选用了木块与木板,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l :把木块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步骤2 : 把木块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更大的速度拉木块,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请对上述实验过程做出你的评价: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体会

物理实验教学从实入手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 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帮助他们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精”是要精心准备, 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在选题上,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要作为首选, 但要结合实际。在仪器上, 要在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 必要时可以先做一遍实验,确保仪器的完好。在备课上,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教法上, 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 对何时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应归纳出什么规律或总结出什么结论, 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要在课前考虑清楚。“真”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要保证实验成功, 除了在课前充分准备外, 还要求教师有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 教师一忌忙乱, 二忌简单, 三忌虚假,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分析原因, 找出错误的所在, 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尔后重新开始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显”是显明易见, 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直观的印象, 并通过其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2 “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 通过亲自实践, 验证物理规律、加深对教材理解的教学手段。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物理现象, 是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学习和再提高。学生实验是物理考查的重点, 不管是学期考试还是中考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两种方试, 一是理论考试,二是实验操作考试。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对此, 笔者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如下问题: ( 1) 注意力分散。在教师讲时, 学生只管自己边看边玩。导致一些学生在十分基本的知识点上也要发生错误。( 2) 仪器无端损坏。在教师介绍实验原理时主要是因为教师只利用静态的示意图及板书, 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下降。有不少学生在自已摆弄仪器, 导致实验器材无端损坏。( 3) 热闹而无序。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及积极参与是在“仪器安装及调节”“操作并记录数据”“数据分析及处理”这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很高, 但实验效果较差, 这是由于前面几阶段的基础没有打好, 导致学生的操作无序。 针对以上问题, 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 1) 变视听信息相互干扰为协调一致, 笔者认为在开始讲解器材作用与介绍实验原理时可以用视频展示台将实验器材放大, 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清晰的仪器, 又可以

(完整版)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课教案

初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课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2.24日) 一、单元复习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 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复习内容 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四、知识梳理 传播条件 传播形式 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五、教学课时:0.5课时 一、复习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二、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三、复习过程: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 1、声音的产生: 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初中物理课实验教学模式探究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们课题组教师在教研组长王海军主任的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理科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以《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为课题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观念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重实验结论、轻实验过程的倾向。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独揽,学生没有动手操作机会;用“做实验题”代替“做实验”等现象。 初中物理新课程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课题呢? 第一、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而实验教学活动是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实验课堂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实验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实验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实验教学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实验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器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重视人的发展和培养,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仅注重知识研究的结果,而是更重视研究知识的过程;不是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是课堂上教师为中心,而是重视师生的互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时俱进的形势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如何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第三、科研应该为实践服务,我们的实践是实验教学,也就是说,要通过我们教师的实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升我们整体水平,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实质性的好成绩,那就不会辜负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厚望。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认真地去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本研究将使我校一线物理教师对于如何开展实验探究教学七大环节、如何备课评课、如何开展物理教学研究给予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和定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