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材料的相结构及相图_材料科学基础

第三章材料的相结构及相图_材料科学基础

第三章材料的相结构及相图_材料科学基础
第三章材料的相结构及相图_材料科学基础

第三章材料的相结构及相图

第一节材料的相结构

1.1置换固溶体

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中形成固溶体时,溶质原子占据溶剂点阵的阵点,或者说溶质原子置换了溶剂点阵的部分溶剂原子,这种固溶体就称为置换固溶体。

金属元素彼此之间一般都能形成置换固溶体,但溶解度视不同元素而异,有些能无限溶解,有的只能有限溶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很多,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相同是组元间形成无限固溶体的必要条件。只有当组元A和B的结构类型相同时,B原子才有可能连续不断地置换A原子,如图3-1所示。

(2) 原子尺寸因素

(3) 化学亲和力 (电负性因素)

(4)原子价合金中的电子浓度可按下式计算:

(3-1)

式中 A--分别为溶剂;

B--溶质的原子价;

x--为溶质的原子数分数(%)。

图3-2 元素的电负性(虚线表示铁的电负性数值)

1.1.2间隙固溶体

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晶格间隙而形成的固溶体称为间隙固溶体。

在间隙固溶体中,由于溶质原子一般都比晶格间隙的尺寸大,所以当它们溶人后,都会引起溶剂点阵畸变,点阵常数变大,畸变能升高。因此,间隙固溶体都是有限固溶体,而且溶解度很小。

1.1.3固溶体的微观不均匀性

为了了解固溶体的微观不均匀性,可引用短程序参数。短程序参数α定义为

1.1.4固溶体的性质

(1)点阵常数改变

(2)产生固溶强化

(3)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变化

1.2 中间相

1.2.1正常价化合物

1.2.2电子化合物

1.2.3原子尺寸因素有关的化合物

(1)间隙相和间隙化合物

(2) 拓扑密堆相

1.2.4超结构(有序固溶体)

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原子键合和晶体结构的多样性,使得这种化合物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少金属间化合物特别是超结构已作为新的功能材料和耐热材料正在被开发应用。

第二节二元系相图

2.1 固溶体的类型

置换固溶体示意图

间隙固溶体示意图

缺位固溶体示意图

2.2 杠杆规则

杠杆规则示意图

2.3 二元系相图的热力学性质

2.3.1由吉布斯自由能曲线作公切线的方法绘制相图

液态和固态的吉布斯自由能曲线规定纯液态NiO作为NiO的标准态,纯固态MgO 作为MgO的标准态,则形成1mol固态理想溶液时,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为

1mol液态理想溶液时,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为

把各个温度下不同的xNiO、xMgO值代入上列两式中,就可得到各个温度下液相和固相的吉布斯自由能曲线。如图3-21便是2600K时液相和固相吉布斯自由能随组成的变化曲线。

2.3.2计算平衡相活度的方法绘制相图

以Zn—Sn二元系为例。Zn—Sn系为简单共晶型二元系,所以在该相图的固液二相平衡区中,固相为纯锌或者纯锡。在恒温下,如将各相Zn的化学势选定为,则锌在两相的活度应该相等,即

2.3.3计算平衡相组成的方法绘制相图

该法需求得平衡相组成直接与热数据发生联系的函数式,这样,便可应用可查的热数据,计算平衡相组成,并绘出相图。

2. 4 二元系相图的吉布斯自由能

[1]无最高点或最低点的完全互溶型二元系

[2]具有最高点的完全互溶型二元系

[3]具有最低点的完全互溶型二元系

[4]共溶型二元系

[5]转熔型二元系

[6]生成稳定化合物的二元系

[7]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的二元系

2. 5 共晶型二元系: 在二元体系中,如果固态的两个组元完全互不相溶,并且组成一个共晶系统,则这个相系便称为共晶型二元系。

2.6 同晶型二元系(完全互溶型二元系):固态时和液态时两个组元都能以任何比例互相溶解的相系,称为同晶型二元系.

2. 7 固溶型二元系

2.7.1、共溶型(共晶型)

2.7.2转熔型(包晶型)

2.8 偏晶型二元系

2.9化合物型二元系

2.9.1同分熔化化合物型二元系

2.9.2异分熔化化合物型二元系

2.9.3固相内化合物生成和分解的二元系

2.10 有晶型转变的二元系

2.10.1 晶型转变温度以上和以下都没有固溶的情况

在该体系中的固液共存区和固相共存区,都可能出现晶型转变曲线,因为在这些相区内析出的固相都是纯物质,所以晶型转变曲线都是恒温水平线.

2.10.2晶型转变温度以上和以下都完全固溶的情况

(1)二元系的两个组元各有一个同素异型转变点,并且同素异型转变前后都生成相同的晶格,此时便可得到与完全互溶型二元系相图相似的相图

(2)仅有一个组元具有一个同素异型转变

(3)仅有一个组元具有两个同素异型转变

(4)一个组元具有两个同素异型转变,另一个组元具有一个同素异型转变或生成中间相

(5)晶型转变温度以上完全固溶,以下部分互固溶或不溶的情况

第三节三元相图

3.1 三元相图成分表示方法

3.1.1等边成分三角形

3.1.2等边成分三角形中的特殊线

3.1.3成分的其他表示方法

3.2 三元相图的空间模型

3.3 三元相图的截面图和投影图

3.4 三元相图中的杠杆定律及重心定律

第四节相图热力学基础

4.1相图热力学基本概念

4.1.1体系、环境和相

4.1.2多相体系的热力学平衡

4.1.3Gibbs相律

4.1.4多体系和多体系相图

4.1.5岩石成因网

4.2 Gibbs自由能曲面

4.2.1Gibbs自由能曲面的形状与基本性质

如果以一个双变度组合的Gibbs自由能G对彼此独立的强度变量X1,X2作图,所得图形将是G-X1-X2空间中的一个曲面,这就是通常所说的Gibbs自由能曲面,简称自由能曲面.

4.2.2Gibbs自由能曲面与单变度曲线

4.2.3Gibbs自由能曲面与无变度点

4.2.4Gibbs自由能曲面与Schreinemakers线锥

属于同一无变度组合的所有双变组合的自由能曲面在同一空间中相交,可以形成一个以无变度点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的一个曲线簇,即所谓的Schreinemakers线锥,简称线锥(bundle).

4.3单变度曲线与无变度点的稳定性

4.3.1单变度曲线在无变度点两侧的相对稳定性

4.3.2无变度点的稳定性

4.4Schreinemakers线锥的基本性质

4.4.1 Morey-Schreinemakers法则

4.4.2锐角原理

4.4.3稳定曲线与稳定相区位置的对应规则

4.4.4单变度曲线排列格式

4.4.5重叠法则

4.4.6含有共同相的生成物或反应物组合稳定区域的取向一致性

4.4.7线锥构形与熵限和斜率熵限的关系

本章小结

合金中的相可分为固溶体和中间相两大类。二组元组成合金时,形成何种合金相,主要受电化学因素、原子尺寸因素和电子浓度因素的制约。

1.当二组元的电负性差别较大时,可能形成正常价化合物。

2.当电子浓度是控制因素,并达到21/12、21/13、21/14时,可能形成电子化合物。

3.当尺寸因素成为主要因素时,还要看电子浓度因素与电化学因素的情况:

(1)当二组元的原子半径差的 r < 15%,结构类型相同、电负性相差很小、价电子数相等时,可能形成无限固溶体。

如?r < 15%、但结构不同,或15% <?r <20%,则均可能形成有限固溶体。

(2) 30% <?r <41%,电负性相差较大,可能形成间隙化合物。

(3)?r > 41%,电负性相差较大,可形成间隙相。

(4)?r > 41%,电负性相差不大,可形成间隙固溶体。

二元合金相图反映二元系中不同合金的成分、温度与其平衡相之间的关系。根据合金表象点在相图中的位置可确定给定合金在给定温度下的平衡相。

相律表明,二元合金最大平衡相数为3。二元合金二相平衡时有一个自由度,因而匀晶转变及过剩相析出等二相平衡转变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三相平衡转变只能是恒温过程,而且三个平衡相的成分都是恒定的。

二元合金二相平衡时,两个相的成分都是温度的函数。相图热力学表明,其具体数值可由恒温水平线与二相区相界线的交点确定。温度变化时,两个平衡相的成分将分别沿两条相界线变化。给定合金在给定温度下二相平衡时,可用杠杆定律求得在该温度下两个相的重量分数。

三相平衡区应是一条水平线,它与三个单相区存在点接触。从三个单相区的相互配置,可以断定三相平衡的性质:

(1) 共晶转变

(2) 共析转变

(3) 包晶转变

(4) 包析转变

使用复杂相图时,首先要熟悉单相区中所标的相。然后找出各三相区,并弄清具体三相平衡转变的类型。

相图反映的是平衡条件下合金中的相,而实际生产条件下常发生不平衡转变。使用相图时必须加以注意。不平衡凝固的结果会使:(1)匀晶转变产物出现晶内偏析;(2)共晶系中出现伪共晶及不平衡共晶;(3)包晶转变不充分。

三元相图是研究三元系合金在热力学平衡条件下,相与温度、成分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三元系合金由于成分有两个变量,加上一个温度变量,故三元相图为三维的立体图形。由相律可知,三元相图中最大平衡相数为4,故四相平衡应是恒温水平面,而三相平衡时存在一个自由度,所以三相平衡转变是一个变量过程,反映在相图上,三相平衡区必将占有一定的空间,不再是二元相图中的水平线。三元相图的成分通常由等边三角形表示,三角形ABC 的3个顶点表示3个组元,三角形的边AB,BC,CA分别表示3个二元系的成分坐标,则三

角形内的任一点代表三元系的某一成分。等边成分三角形有以下一些重要性质:等含量规则、等比例规则、背向规则、直线规则;各相的相对量可分别用杠杆定律和重心定律计算。

本章重点:

1、固溶体与中间相的分类,结构与性质;

2、杠杆规则的原理以及杠杆规则在二元相图中的应用;

3、二元系相图的类型,相图中各相区的相,以及相组成和组织组成。

4、三元相图的等含量法则、等比例法则、直线法则\杠杆法则和重心法则的含义及应用;连接线的含义与性质;根据液、固相线投影来判断合金凝固温度范围的方法;根据固态完全不溶的三元共晶投影图,分析合金凝固过程和计算组织组成体相对量的方法;根据液相成分变温线的温度走向(降温方向),确定三元共晶四相平衡反应的类型的方法;三元合金四相平衡反应前后的三相反应类型。

参考文献

1、郭其悌。n+4相多体系的拓扑结构。中国科学,1979b(8):800~808。

2、郭其悌。一元五相(n+4)多体系相平衡的图示研究。科学通报,1980a(1):8.

3、郭其悌。二元六相(n+4)多体系的封闭网图。中国科学,1980c(2):172~179。

4、郭其悌。二元六相(n+4)多体系的封闭网图的再研究。中国科学,1981(2):

211~215。

5、林传仙,张哲儒和白正华。n+3和n+4相多体系相图。中国科学B辑,1982

(2):177~185。

6、Perkins.E.H.,Brown.T.H.,Berman.R.G..PT-SYSTEM,

PX-SYSTEM,TX-SYSTEM:Three programs which calculate

pressure-temperature-composition phase

diagrams,Com-puters&Geosciences,1986,12(6):749~755.

7、Lindsley.D.H,Davidson .P.M. Discussion of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of CaMg-Si2O6-Mg2Si2O6 Pyroxenes based on regular solution and

coorperative disordering models” by Holland,Navrosky,and

Newton,Contrib.Miner.Petrol.,1980,75:301~304.

8、殷辉安.n元n+2项体系稳定平衡p-T相图的计算-自动成图. 中国科学B辑,

1992(2):129~134。

9、殷辉安.韩文喜。多体系p-T-X相图的计算机成图。中国科学B辑,1996,

26(1):21~29。

10、胡家文。多体系相图计算机成图原理和方法的改进。成都理工学院硕士论

文。1998。

11、胡家文,殷辉安,唐明林。简解普适的多体系稳定平衡相图计算机成图理

论和方法-SFM法。中国科学B辑,2000,30(4):353~360。

12、Zen,E-an.Construction of pressure-temperature diagrams for

multicomponent systems after the method of Schreinemarkers-A

geometric approach,United Stated Geological Survey Bulletin

1225,1966b,1~56.

13、Ehlers.E.G. The interpretation of Geological Phase

Diagrams.W.H.Freeman and Company,San Francisco,1972.

14、Morse.S.A..Basalts and Phase Diagrans.Spring-verlag,New York,1980.

15、程伟基,王基镕和郭其悌。岩石成因网上n+2相组合平衡p-T线锥的构筑。

中国科学B辑,1988(1):76~84。

16、王声远。Schreinemarkers线锥的某些性质及其实用意义。科学通报。

1981a(8):487~490.

17、王声远。包含一个未知熵的单变线斜率符号的判断及相平衡实验反应的选

择。地球化学。1982(3):270~275。

材料科学基础试卷(带答案)

材料科学基础试卷(一) 一、概念辨析题(说明下列各组概念的异同。任选六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晶体结构与空间点阵 2 热加工与冷加工 3 上坡扩散与下坡扩散 4 间隙固溶体与间隙化合物 5 相与组织 6 交滑移与多滑移 7 金属键与共价键 8 全位错与不全位错 9 共晶转变与共析转变 二、画图题(任选两题。每题6分,共12分) 1 在一个简单立方晶胞内画出[010]、[120]、[210]晶向和(110)、(112)晶面。 2 画出成分过冷形成原理示意图(至少画出三个图)。 3 综合画出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变化示意图和晶粒大小、内应力、强度和塑性变化趋势图。 4 以“固溶体中溶质原子的作用”为主线,用框图法建立与其相关的各章内容之间的联系。 三、简答题(任选6题,回答要点。每题5分,共30 分) 1 在点阵中选取晶胞的原则有哪些? 2 简述柏氏矢量的物理意义与应用。 3 二元相图中有哪些几何规律? 4 如何根据三元相图中的垂直截面图和液相单变量线判断四相反应类型? 5 材料结晶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6 细化材料铸态晶粒的措施有哪些? 7 简述共晶系合金的不平衡冷却组织及其形成条件。 8 晶体中的滑移系与其塑性有何关系? 9 马氏体高强度高硬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 哪一种晶体缺陷是热力学平衡的缺陷,为什么? 四、分析题(任选1题。10分) 1 计算含碳量w=0.04的铁碳合金按亚稳态冷却到室温后,组织中的珠光体、二次渗碳体和莱氏体的相对含量。 2 由扩散第二定律推导出第一定律,并说明它们各自的适用条件。 3 试分析液固转变、固态相变、扩散、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的驱动力及可能对应的工艺条件。 五、某面心立方晶体的可动滑移系为(111) [110].(15分) (1) 指出引起滑移的单位位错的柏氏矢量. (2) 如果滑移由纯刃型位错引起,试指出位错线的方向. (3) 如果滑移由纯螺型位错引起,试指出位错线的方向. (4) 在(2),(3)两种情况下,位错线的滑移方向如何? (5) 如果在该滑移系上作用一大小为0.7MPa的切应力,试确定单位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 线受力的大小和方向。(点阵常数a=0.2nm)。 六、论述题(任选1题,15分) 1 试论材料强化的主要方法、原理及工艺实现途径。 2 试论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 3 试论塑性变形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材料科学基础第三章答案

习题: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答案: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 3-2 略。 3-2试述位错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解:位错主要有两种: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刃型位错特点:滑移方向与位错线垂直,符号⊥,有多余半片原子面。螺型位错特点:滑移方向与位错线平行,与位错线垂直的面不是平面,呈螺施状,称螺型位错。 3-3非化学计量化合物有何特点?为什么非化学计量化合物都是n型或p型半导体材料? 解:非化学计量化合物的特点:非化学计量化合物产生及缺陷浓度与气氛性质、压力有关;可以看作是高价化合物与低价化合物的固溶体;缺陷浓度与温度有关,这点可以从平衡常数看出;非化学计量化合物都是半导体。由于负离子缺位和间隙正离子使金属离子过剩产生金属离子过剩(n型)半导体,正离子缺位和间隙负离子使负离子过剩产生负离子过剩(p型)半导体。 3-4影响置换型固溶体和间隙型固溶体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解:影响形成置换型固溶体影响因素:(1)离子尺寸:15%规律:1.(R1-R2)/R1>15%不连续。 2.<15%连续。 3.>40%不能形成固熔体。(2)离子价:电价相同,形成连续固熔体。( 3)晶体结构因素:基质,杂质结构相同,形成连续固熔体。(4)场强因素。(5)电负性:差值小,形成固熔体。差值大形成化合物。 影响形成间隙型固溶体影响因素:(1)杂质质点大小:即添加的原子愈小,易形成固溶体,反之亦然。(2)晶体(基质)结构:离子尺寸是与晶体结构的关系密切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结构中间隙的大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晶体中空隙愈大,结构愈疏松,易形成固溶体。(3)电价因素:外来杂质原子进人间隙时,必然引起晶体结构中电价的不平衡,这时可以通过生成空位,产生部分取代或离子的价态变化来保持电价平衡。 3-5试分析形成固溶体后对晶体性质的影响。 解:影响有:(1)稳定晶格,阻止某些晶型转变的发生;(2)活化晶格,形成固溶体后,晶格结构有一定畸变,处于高能量的活化状态,有利于进行化学反应;(3)固溶强化,溶质原子的溶入,使固溶体的强度、硬度升高;(4)形成固溶体后对材料物理性质的影响:固溶体的电学、热学、磁学等物理性质也随成分而连续变化,但一般都不是线性关系。固溶体的强度与硬度往往高于各组元,而塑性则较低, 3-6说明下列符号的含义:V Na,V Na',V Cl˙,(V Na'V Cl˙),Ca K˙,Ca Ca,Ca i˙˙解:钠原子空位;钠离子空位,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氯离子空位,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最邻近的Na+空位、Cl-空位形成的缔合中心;Ca2+占据K.位置,带一个单位正电荷;Ca原子位于Ca原子位置上;Ca2+处于晶格间隙位置。 3-7写出下列缺陷反应式:(l)NaCl溶入CaCl2中形成空位型固溶体;(2)CaCl2溶入NaCl中形成空位型固溶体;(3)NaCl形成肖特基缺陷;(4)Agl形成弗伦克尔缺陷(Ag+进入间隙)。

材料科学基础第三章答案

第三章 1. 试述结晶相变的热力学条件、动力学条件、能量及结构条件。 2. 如果纯镍凝固时的最大过冷度与其熔点(tm=1453℃)的比值为0.18,试求其凝固驱动力。(ΔH=-18075J/mol) 3. 已知Cu的熔点tm=1083℃,熔化潜热Lm=1.88×103J/cm3,比表面能σ=1.44×105 J/cm3。(1)试计算Cu在853℃均匀形核时的临界晶核半径。(2)已知Cu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3.5,密度为8.9g/cm3,求临界晶核中的原子数。 4. 试推导杰克逊(K.A.Jackson)方程 5. 铸件组织有何特点? 6. 液体金属凝固时都需要过冷,那么固态金属熔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为什么? 7. 已知完全结晶的聚乙烯(PE)其密度为1.01g/cm3,低密度乙烯(LDPE)为0.92 g/cm3,而高密度乙烯(HDPE)为0.96 g/cm3,试计算在LDPE及HDPE中“资自由空间”的大小。8欲获得金属玻璃,为什么一般选用液相线很陡从而有较低共晶温度的二元系?9. 比较说明过冷度、临界过冷度、动态过冷度等概念的区别。 10. 分析纯金属生长形态与温度梯度的关系。 11. 什么叫临界晶核?它的物理意义及与过冷度的定量关系如何? 12. 简述纯金属晶体长大的机制。13. 试分析单晶体形成的基本条件。 14. 指出下列概念的错误之处,并改正。(1) 所谓过冷度,是指结晶时,在冷却曲线上出现平台的温度与熔点之差;而动态过冷度是指结晶过程中,实际液相的温度与熔点之差。(2) 金属结晶时,原子从液相无序排列到固相有序排列,使体系熵值减少,因此是一个自发过程。(3) 在任何温度下,液体金属中出现的最大结构起伏都是晶胚。

材料科学基础相图习题DOC

1.下图为一匀晶相图,试根据相图确定: (1) w B =0.40的合金开始凝固出来的固相成分为多少? (2)若开始凝固出来的固体成分为w B =0.60,合金的成分为多少? (3)成分为w B =0.70的合金最后凝固时的液体成分为多少? (4)若合金成分为w B =0.50,凝固到某温度时液相成分w B =0.40,固相成分为w B =0.80,此时液相和固相的相对量各为多少? 2.Mg —Ni 系的一个共晶反应为: 0.23520.546g g i M L M N 纯+(570℃) 设w Ni 1=C 1为亚共晶合金,w Ni 2=C 2为过共晶合金,这两种合金中的先共晶相的质量分数相等,但C 1合金中的α总量为C 2台金中α总量的2.5倍,试计算C 1和C 2的成分。 3.根据A-B 二元相图 (1) 写出图中的液相线、固相线、α和β相的溶解度曲线、所有的两相区及三相恒温转变线; (2) 平衡凝固时,计算A-25B(weight%)合金(y ’y 线)凝固后粗晶β相在铸锭中的相对含量; (3) 画出上述合金的冷却曲线及室温组织示意图。

4.根据如图所示的二元共晶相图 (1)分析合金I,II的结晶过程,并画出冷却曲线; (2)说明室温下合金I,II的相和组织是什么,并计算出相和组织组成物的相对含量? (3)如果希望得到共晶组织加上5%的 初的合金,求该合金的成分。 (4)合金I,II在快冷不平衡状态下结晶,组织有何不同? 5.指出下列相图中的错误: 6. 试述二组元固溶体相的吉布斯(Gibbs)自由能-成分曲线的特点? (a) (b) (c) (d)

最新材料科学基础-综合复习题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题 一、选择题 1. 原子结合键包括物理键和化学键, 下述结合键中属于化学键的是. (A) 金属键(B) 离子键(C) 分子键(D) 共价键 2. 原子结合键包括物理键和化学键, 下述结合键中属于物理键的是. (A) 氢键(B) 离子键(C) 分子键(D) 共价键 3. 工业用硅酸盐属于. (A) 金属材料(B) 陶瓷材料(C) 复合材料(D) 高分子材料 4. 布拉菲点阵共有中. (A) 8 (B) 10 (C) 12 (D) 14 5. BCC、FCC和HCP等三种典型晶体结构中, 单位晶胞的原子数分别为. (A) 2, 4, 6 (B) 4, 2, 6 (C) 3, 4, 5 (D) 6, 2, 4 6. 晶面间距表示相邻两个平行晶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其大小反映了晶面上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 一般规律是. (A) 在简单立方点阵中, 低指数的晶面间距较大 (B) 在简单立方点阵中, 高指数的晶面间距较大 (C) 晶面间距越大, 该晶面上原子排列越紧密 (D) 晶面间距越大, 该晶面上原子排列越稀疏 7. BCC、FCC和HCP等三种典型晶体结构中, 原子配位数依次为. (A) 8, 12, 8 (B) 8, 12, 10 (C) 12, 8, 6 (D) 8, 12, 12 8. 密堆积结构的致密度为. (A) 0.68 (B) 0.74 (C) 0.82 (D) 1.0 9. MgO陶瓷晶体具有NaCl型结构, 单位晶胞的离子数为. (A) 4 (B) 6 (C) 8 (D) 10 10. SiC陶瓷晶体具有金刚石型结构, 该结构一般特征是. (A) 原子结合键为共价键 (B) 原子配位数为4 (C) 单位晶胞包含8个原子 (D) 属于面心立方点阵, 为密堆积结构 11. 下述晶体缺陷中属于点缺陷的是. (A) 空位(B) 位错(C) 相界面(D) 间隙原子 12. 下述晶体缺陷中属于线缺陷的是. (A) 空位(B) 位错(C) 晶界(D) 间隙原子 13. 下述晶体缺陷中属于面缺陷的是. (A) 表面(B) 位错(C) 相界面(D) 空位 14. 下述界面中界面能最小的是. (A) 完全共格界面(B) 共格界面(C) 非共格界面(D) 半共格界面 15. 下述界面中界面能最大的是. (A) 完全共格界面(B) 共格界面(C) 非共格界面(D) 半共格界面 16. 理想密排六方金属的c/a为. (A) 1.6 (B)(C) (D) 1

材料科学基础选择题汇总

1、极化会对晶体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可使键性由( B )过渡,最终使晶体结构类型发生变化。 A: 共价键向离子键B: 离子键向共价键 C: 金属键向共价键D: 键金属向离子键 2、离子晶体中,由于离子的极化作用,通常使正负离子间的距离( B ),离子配位数()。 A: 增大,降低B: 减小,降低 C: 减小,增大D: 增大,增大 3、氯化钠具有面心立方结构,其晶胞分子数是(C )。 A: 5 B: 6 C: 4 D: 3 4、NaCl单位晶胞中的“分子数”为4,Na+填充在Cl-所构成的( B )空隙中。 A: 全部四面体B: 全部八面体 C: 1/2四面体D: 1/2八面体 5、CsCl单位晶胞中的“分子数”为1,Cs+填充在Cl-所构成的( C )空隙中。 A: 全部四面体B: 全部八面体 C: 全部立方体D: 1/2八面体 6、MgO晶体属NaCl型结构,由一套Mg的面心立方格子和一套O的面心立方格子组成,其一个单位晶胞中有( B )个MgO分子。 A: 2 B: 4 C: 6 D: 8 7、萤石晶体可以看作是Ca2+作面心立方堆积,F-填充了( D )。 A: 八面体空隙的半数B: 四面体空隙的半数 C: 全部八面体空隙D: 全部四面体空隙 8、萤石晶体中Ca2+的配位数为8,F-配位数为( B )。 A: 2 B: 4 C: 6 D: 8 9、CsCl晶体中Cs+的配位数为8,Cl-的配位数为( D )。 A: 2 B: 4 C: 6 D: 8 10、硅酸盐晶体的分类原则是(B )。 A: 正负离子的个数B: 结构中的硅氧比 C:化学组成D:离子半径 11、锆英石Zr[SiO4]是( A )。 A: 岛状结构B: 层状结构 C: 链状结构D: 架状结构 12、硅酸盐晶体中常有少量Si4+被Al3+取代,这种现象称为( C )。 A: 同质多晶B: 有序—无序转变 C: 同晶置换D: 马氏体转变 13. 镁橄榄石Mg2[SiO4]是( A )。 A: 岛状结构B: 层状结构 C: 链状结构D: 架状结构 14、对沸石、萤石、MgO三类晶体具有的空隙体积相比较,其由大到小的顺序

材料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原子排列与晶体结构 1. fcc 结构的密排方向是 ,密排面是 ,密排面的堆垛顺序是 ,致密度为 ,配位数是 ,晶胞中原子数为 ,把原子视为刚性球时,原子的半径r 与点阵常数a 的关系是 ;bcc 结构的密排方向是 ,密排面是 ,致密度为 ,配位数是 ,晶胞中原子数为 ,原子的半径r 与点阵常数a 的关系是 ;hcp 结构的密排方向是 ,密排面 是 ,密排面的堆垛顺序是 ,致密度为 ,配位数是 ,, 晶胞中原子数为 ,原子的半径r 与点阵常数a 的关系是 。 2. Al 的点阵常数为0.4049nm ,其结构原子体积是 ,每个晶胞中八面体间隙数为 ,四面体间隙数为 。 3. 纯铁冷却时在912ε 发生同素异晶转变是从 结构转变为 结构,配位数 ,致密度降低 ,晶体体积 ,原子半径发生 。 4. 在面心立方晶胞中画出)(211晶面和]211[晶向,指出﹤110﹥中位于(111)平 面上的方向。在hcp 晶胞的(0001)面上标出)(0121晶面和]0121[晶向。 5. 求]111[和]120[两晶向所决定的晶面。 6 在铅的(100)平面上,1mm 2有多少原子?已知铅为fcc 面心立方结构,其原子半径R=0.175×10-6mm 。 第二章 合金相结构 一、 填空 1) 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大,单相固溶体合金的强度 ,塑性 ,导电性 ,形成间隙固溶体时,固溶体的点阵常数 。 2) 影响置换固溶体溶解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1) ; (2) ;(3) ;(4) 和环境因素。 3) 置换式固溶体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为 和 。 4) 按照溶质原子进入溶剂点阵的位置区分,固溶体可分为 和 。 5) 无序固溶体转变为有序固溶体时,合金性能变化的一般规律是强度和硬度 ,塑性 ,导电性 。 6)间隙固溶体是 ,间隙化合物是 。 二、 问答 1、 分析氢,氮,碳,硼在?-Fe 和?-Fe 中形成固溶体的类型,进入点阵中的位置和固溶度大小。已知元素的原子半径如下:氢:0.046nm ,氮:0.071nm ,碳:0.077nm ,硼:0.091nm ,?-Fe :0.124nm ,?-Fe :0.126nm 。 2、简述形成有序固溶体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 纯金属的凝固 1. 填空 1. 在液态纯金属中进行均质形核时,需要 起伏和 起伏。 2 液态金属均质形核时,体系自由能的变化包括两部分,其中 自由能

材料科学基础作业解答

第一章 1.简述一次键与二次键各包括哪些结合键这些结合键各自特点如何 答:一次键——结合力较强,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二次键——结合力较弱,包括范德瓦耳斯键和氢键。 ①离子键:由于正、负离子间的库仑(静电)引力而形成。特点:1)正负离子相间排列,正负电荷数相等;2)键能最高,结合力很大; ②共价键:是由于相邻原子共用其外部价电子,形成稳定的电子满壳层结构而形成。特点:结合力很大,硬度高、强度大、熔点高,延展性和导电性都很差,具有很好的绝缘性能。 ③金属键:贡献出价电子的原子成为正离子,与公有化的自由电子间产生静电作用而结合的方式。特点:它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具有良好的塑性;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正的电阻温度系数。 ④范德瓦耳斯键:一个分子的正电荷部位和另一个分子的负电荷部位间的微弱静电吸引力将两个分子结合在一起的方式。也称为分子键。特点:键合较弱,易断裂,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材料的性能;低熔点、高塑性。 2.比较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在结合键上的差别。 答:①金属材料:简单金属(指元素周期表上主族元素)的结合键完全为金属键,过渡族金属的结合键为金属键和共价键的混合,但以金属键为主。 ②陶瓷材料:陶瓷材料是一种或多种金属同一种非金属(通常为氧)相结合的化合物,其主要结合方式为离子键,也有一定成分的共价键。 ③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中,大分子内的原子之间结合方式为共价键,而大分子与大分子之间的结合方式为分子键和氢键。④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二种或者二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的物质,因而其结合键非常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3.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稳态与亚稳态结构的区别 晶体与非晶体区别: 答:性质上,(1)晶体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3)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材料科学基础课后作业第三章

3-3.有两个形状、尺寸均相同的Cu-Ni合金铸件,其中一个铸件的w Ni=90%,另一个铸件的w Ni=50%,铸后自然冷却。问凝固后哪一个铸件的偏析严重?为什么?找出消除偏析的措施。 答: 合金在凝固过程中的偏析与溶质原子的再分配系数有关,再分配系数为k0=Cα/C L。对一给定的合金系,溶质原子再分配系数与合金的成分和原子扩散能力有关。根据Cu-Ni合金相图,在一定成分下凝固,合金溶质原子再分配系数与相图固、液相线之间的水平距成正比。当w Ni=50% 时,液相线与固相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更大,固相与液相成分差异越大;同时其凝固结晶温度比w Ni=90%的结晶温度低,原子扩散能力降低,所以比偏析越严重。 一般采用在低于固相线100~200℃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的均匀化退火来消除偏析。 3-6.铋(熔点为271.5℃)和锑(熔点为630.7℃)在液态和固态时均能彼此无限互溶,w Bi=50%的合金在520℃时开始凝固出成分为w Sb=87%的固相。w Bi=80%的合金在400℃时开始凝固出成分为w Sb=64%的固相。根据上述条件,要求: 1)绘出Bi-Sb相图,并标出各线和各相区的名称; 2)从相图上确定w Sb=40%合金的开始结晶终了温度,并求出它在400℃时的平衡相成分及其含量。

解:1 )相图如图所示; 2)从相图读出结晶开始温度和结晶终了温度分别为495℃(左右),350℃(左右) 固、液相成分w Sb(L) =20%, w Sb(S)=64% 固、液相含量: %5.54%10020-6440-64=?=L ω %5.45%100)1(=?-=L S ωω 3-7.根据下列实验数据绘出概略的二元共晶相图:組元A 的熔点为1000℃,組元B 的熔点为700℃;w B =25%的合金在500℃结晶完毕,并由73-1/3%的先共晶α相与26-2/3%的(α+β)共晶体所组成;w B =50%的合金在500℃结晶完毕后,则由40%的先共晶α相与60%的(α+β)共晶体组成,而此合金中的α相总量为50%。 解:由题意由(α+β)共晶含量得 01.03226--25.0?=+)()()(αβααωωωB B B 6.0--5.0=+)()()(αβααωωωB B B

《材料科学基础》总复习(完整版)

《材料科学基础》上半学期容重点 第一章固体材料的结构基础知识 键合类型(离子健、共价健、金属健、分子健力、混合健)及其特点;键合的本质及其与材料性能的关系,重点说明离子晶体的结合能的概念; 晶体的特性(5个); 晶体的结构特征(空间格子构造)、晶体的分类; 晶体的晶向和晶面指数(米勒指数)的确定和表示、十四种布拉维格子; 第二章晶体结构与缺陷 晶体化学基本原理:离子半径、球体最紧密堆积原理、配位数及配位多面体; 典型金属晶体结构; 离子晶体结构,鲍林规则(第一、第二);书上表2-3下的一段话;共价健晶体结构的特点;三个键的异同点(举例); 晶体结构缺陷的定义及其分类,晶体结构缺陷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举例); 第三章材料的相结构及相图 相的定义 相结构 合金的概念:

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 (1)晶体结构 无限互溶的必要条件—晶体结构相同 比较铁(体心立方,面心立方)与其它合金元素互溶情况(表3-1的说明) (2)原子尺寸:原子半径差及晶格畸变; (3)电负性定义:电负性与溶解度关系、元素的电负性及其规律;(4)原子价:电子浓度与溶解度关系、电子浓度与原子价关系;间隙固溶体 (一)间隙固溶体定义 (二)形成间隙固溶体的原子尺寸因素 (三)间隙固溶体的点阵畸变性 中间相 中间相的定义 中间相的基本类型: 正常价化合物:正常价化合物、正常价化合物表示方法 电子化合物:电子化合物、电子化合物种类 原子尺寸因素有关的化合物:间隙相、间隙化合物 二元系相图: 杠杆规则的作用和应用; 匀晶型二元系、共晶(析)型二元系的共晶(析)反应、包晶(析)

型二元系的包晶(析)反应、有晶型转变的二元系相图的特征、异同点; 三元相图: 三元相图成分表示方法; 了解三元相图中的直线法则、杠杆定律、重心定律的定义; 第四章材料的相变 相变的基本概念:相变定义、相变的分类(按结构和热力学以及相变方式分类); 按结构分类:重构型相变和位移型相变的异同点; 马氏体型相变:马氏体相变定义和类型、马氏体相变的晶体学特点,金属、瓷中常见的马氏体相变(举例)(可以用许教授提的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金属、瓷马氏体相变性能的不同――作为题目) 有序-无序相变的定义 玻璃态转变:玻璃态转变、玻璃态转变温度、玻璃态转变点及其黏度按热力学分类:一级相变定义、特点,属于一级相变的相变;二级相变定义、特点,属于二级相变的相变; 按相变方式分类:形核长大型相变、连续型相变(spinodal相变)按原子迁动特征分类:扩散型相变、无扩散型相变

材料科学基础考题1

材料科学基础考题 Ⅰ卷 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4分,共20分) 单位位错;交滑移;滑移系;伪共晶;离异共晶;奥氏体;成分过冷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在体心立方结构中,柏氏矢量为a[110]的位错( )分解为a/2[111]+a/2]111[. (A) 不能(B) 能(C) 可能 2.原子扩散的驱动力是:( ) (A) 组元的浓度梯度(B) 组元的化学势梯度(C) 温度梯度 3.凝固的热力学条件为:() (A)形核率(B)系统自由能增加 (C)能量守衡(D)过冷度 4.在TiO2中,当一部分Ti4+还原成Ti3+,为了平衡电荷就出现() (A) 氧离子空位(B) 钛离子空位(C)阳离子空位 5.在三元系浓度三角形中,凡成分位于()上的合金,它们含有另两个顶角所代表的两组元含量相等。 (A)通过三角形顶角的中垂线 (B)通过三角形顶角的任一直线 (C)通过三角形顶角与对边成45°的直线 6.有效分配系数k e 表示液相的混合程度,其值范围是() (A)1

材料科学基础选择题版

材料科学基础选择题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极化会对晶体结构产生显着影响,可使键性由(B)过渡,最终使晶体结构类型发生变化。 (A)共价键向离子键(B)离子键向共价键 (C)金属键向共价键(D)键金属向离子键 2、离子晶体中,由于离子的极化作用,通常使正负离子间的距离(B),离子配位数()。 (A)增大,降低(B)减小,降低(C)减小,增大(D)增大,增大 3、氯化钠具有面心立方结构,其晶胞分子数是(C)。 (A)5 (B)6 (C)4 (D)3 4、NaCl单位晶胞中的“分子数”为4,Na+填充在Cl-所构成的(B)空隙中。 (A)全部四面体(B)全部八面体(C)1/2四面体(D)1/2八面体 5、CsCl单位晶胞中的“分子数”为1,Cs+填充在Cl-所构成的(C)空隙中。 (A)全部四面体(B)全部八面体(C)全部立方体(D)1/2八面体 6、MgO晶体属NaCl型结构,由一套Mg的面心立方格子和一套O的面心立方格子组成,其一个单位晶胞中有(B)个MgO分子。 (A)2 (B)4 (C)6 (D)8 7、萤石晶体可以看作是Ca2+作面心立方堆积,F-填充了(D)。 (A)八面体空隙的半数(B)四面体空隙的半数 (C)全部八面体空隙(D)全部四面体空隙 8、萤石晶体中Ca2+的配位数为8,F-配位数为(B)。 (A)2 (B)4 (C)6 (D)8 9、CsCl晶体中Cs+的配位数为8,Cl-的配位数为(D)。 (A)2 (B)4 (C)6 (D)8 10、硅酸盐晶体的分类原则是(B)。 (A)正负离子的个数(B)结构中的硅氧比 (C)化学组成(D)离子半径 11、锆英石Zr[SiO4]是(A)。 (A)岛状结构(B)层状结构(C)链状结构(D)架状结构 12、硅酸盐晶体中常有少量Si4+被Al3+取代,这种现象称为(C)。

材料科学基础选择题版

1、极化会对晶体结构产生显着影响,可使键性由(B)过渡,最终使晶体结构类型发生变化。 (A)共价键向离子键(B)离子键向共价键 (C)金属键向共价键(D)键金属向离子键 2、离子晶体中,由于离子的极化作用,通常使正负离子间的距离(B),离子配位数()。 (A)增大,降低(B)减小,降低(C)减小,增大(D)增大,增大 3、氯化钠具有面心立方结构,其晶胞分子数是(C)。 (A)5 (B)6 (C)4 (D)3 4、NaCl单位晶胞中的“分子数”为4,Na+填充在Cl-所构成的(B)空隙中。 (A)全部四面体(B)全部八面体(C)1/2四面体(D)1/2八面体 5、CsCl单位晶胞中的“分子数”为1,Cs+填充在Cl-所构成的(C)空隙中。 (A)全部四面体(B)全部八面体(C)全部立方体(D)1/2八面体 6、MgO晶体属NaCl型结构,由一套Mg的面心立方格子和一套O的面心立方格子组成,其一个单位晶胞中有(B)个MgO分子。 (A)2 (B)4 (C)6 (D)8 7、萤石晶体可以看作是Ca2+作面心立方堆积,F-填充了(D)。 (A)八面体空隙的半数(B)四面体空隙的半数 (C)全部八面体空隙(D)全部四面体空隙 8、萤石晶体中Ca2+的配位数为8,F-配位数为(B)。 (A)2 (B)4 (C)6 (D)8

9、CsCl晶体中Cs+的配位数为8,Cl-的配位数为(D)。 (A)2 (B)4 (C)6 (D)8 10、硅酸盐晶体的分类原则是(B)。 (A)正负离子的个数(B)结构中的硅氧比 (C)化学组成(D)离子半径 11、锆英石Zr[SiO4]是(A)。 (A)岛状结构(B)层状结构(C)链状结构(D)架状结构 12、硅酸盐晶体中常有少量Si4+被Al3+取代,这种现象称为(C)。 (A)同质多晶(B)有序—无序转变(C)同晶置换(D)马氏体转变 13.镁橄榄石Mg2[SiO4]是(A)。 (A)岛状结构(B)层状结构(C)链状结构(D)架状结构 14、对沸石、萤石、MgO三类晶体具有的空隙体积相比较,其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A)沸石>萤石>MgO (B)沸石>MgO>萤石(C)萤石>沸石>MgO (D)萤石>MgO>沸石 15、根据鲍林(Pauling)规则,离子晶体MX2中二价阳离子的配位数为8时,一价阴离子的配位数为(B)。 (A)2 (B)4 (C)6 (D)8 16、构成硅酸盐晶体的基本结构单元[SiO4]四面体,两个相邻的[SiO4]四面体之间只能(A)连接。 (A)共顶(B)共面(C)共棱(D)A+B+C 17、点缺陷与材料的电学性质、光学性质、材料的高温动力学过程等有关,以下点缺陷中属于本征缺陷的是(D)。

材料科学基础第七章答案

第七章答案 7-1略 7-2浓度差会引起扩散,扩散是否总是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进行?为什么? 解:扩散是由于梯度差所引起的,而浓度差只是梯度差的一种。当另外一种梯度差,比如应力差的影响大于浓度差,扩散则会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进行。 7-3欲使Ca2+在CaO中的扩散直至CaO的熔点(2600℃)时都是非本质扩散,要求三价离子有什么样的浓度?试对你在计算中所做的各种特性值的估计作充分说明。已知CaO肖特基缺陷形成能为6eV。 解:掺杂M3+引起V’’Ca的缺陷反应如下: 当CaO在熔点时,肖特基缺陷的浓度为: 所以欲使Ca2+在CaO中的扩散直至CaO的熔点(2600℃)时都是非本质扩散,M3+的浓度为 ,即 7-4试根据图7-32查取:(1)CaO在1145℃和1650℃的扩散系数值;(2)Al2O3在1393℃和1716℃的扩散系数值;并计算CaO和Al2O3中Ca2+和Al3+的扩散活化能和D0值。 解:由图可知CaO在1145℃和1650℃的扩散系数值分别为,Al2O3在1393℃和1716℃的扩散系数值分别为 根据可得到CaO在1145℃和1650℃的扩散系数的比值为: ,将值代入后可得,Al2O3的计算类推。

7-5已知氢和镍在面心立方铁中的扩散数据为cm2/s和 cm2/s,试计算1000℃的扩散系数,并对其差别进行解释。 解:将T=1000℃代入上述方程中可得,同理可知 。 原因:与镍原子相比氢原子小得多,更容易在面心立方的铁中通过空隙扩散。 7-6在制造硅半导体器体中,常使硼扩散到硅单晶中,若在1600K温度下,保持硼在硅单晶表面的浓度恒定(恒定源半无限扩散),要求距表面10-3cm深度处硼的浓度是表面浓度的 一半,问需要多长时间(已知D1600℃=8×10-12cm2/s;当时,)?解:此模型可以看作是半无限棒的一维扩散问题,可用高斯误差函数求解。 其中=0,,所以有0.5=,即=0.5,把=10-3cm,D1600℃=8×10-12cm2/s代入得t=s。 7-7 Zn2+在ZnS中扩散时,563℃时的扩散系数为3×10-4cm2/s;450℃时的扩散系数为1.0×10-4cm2/s,求:(1)扩散活化能和D0;(2)750℃时的扩散系数;(3)根据你对结构的了解,请从运动的观点和缺陷的产生来推断活化能的含义;(4)根据ZnS和ZnO相互类似,预测D随硫的分压而变化的关系。 解:(1)参考7-4得=48856J/mol,D0=3×10-15cm2/s; (2)把T=1023K代入中可得=cm2/s; 7-8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碳在钛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2×10-9cm2/s(736℃)、5×10-9cm2/s (782℃)、1.3×10-8cm2/s(838℃)。(1)请判断该实验结果是否符合;(2)请计算扩散活化能,并求出在500℃时碳的扩散系数。

材料科学基础第三章

材料科学基础大作业——第3章凝固 2015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一、解释下列概念及术语: 1、结晶 2、过冷度 3、相起伏 4、均匀形核 5、晶粒度 6、形核率 7、形核功 8、枝晶偏析 9、成分过冷 10、临界形核半径 二、填空题 1. 过冷度的大小与金属的本性、纯度和冷却速度有关。金属不同,过冷度大小 同;金属的纯度越高,过冷度越 ;金属及其纯度确定后,过冷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冷却速度,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 。 2. 金属和非金属,在结晶时均遵循相同的规律,即结晶过程是 和 的过程。 3. 根据热力学条件,金属发生结晶的驱动力为液态金属和固相金属的 之差。此差值与过冷度呈 比。 4.液态金属的晶胚能否形成晶核,主要取决于晶胚半径是否达到了临界形核半径的要求。此半径与过冷度呈 比。 5. 均匀形核时,过冷度△T 和理论结晶温度T m 之间的关系为 。形核功△G k 与过冷度△T 的平方呈 比,即过冷度越大,形核功越 。 6. 形核率可用12N N N ? =表示,其中N 1为受 影响的形核率因子,N 2为受 影响的形核率因子。 7. 工业生产中,液态金属的结晶总是以 形核方式进行,其所需过冷度一般不超过 ℃。 8. 决定晶体长大方式和长大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晶核的 和其前沿液体中的 。 9. 光滑界面又称为 界面,粗糙界面又称为 界面,其杰克逊因子α值范围分别为 和 。 10.晶体长大方式主要为 长大机制、 长大机制和 长大机制。其中,大部分金属均以 长大机制进行。 11.在正的温度梯度下,光滑界面的界面形态呈 状;粗糙界面的界面形态为 界面。在负的温度梯度下,一般金属和半金属的界面都呈 状。杰克逊因子α值较高的物质保持 界面形态。 12、金属结晶后晶粒内部的成分不均匀现象叫 ;因初晶相与剩余液相比重不同而造成的偏析叫 。 三、判断题

《材料科学基础》试题大全

《材料科学基础》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铁素体、奥氏体、珠光体、马氏体、贝氏体、莱氏体 2、共晶转变、共析转变、包晶转变、包析转变 3、晶面族、晶向族 4、有限固溶体、无限固溶体 5、晶胞 6、二次渗碳体 7、回复、再结晶、二次再结晶 8、晶体结构、空间点阵 9、相、组织 10、伪共晶、离异共晶 11、临界变形度 12、淬透性、淬硬性 13、固溶体 14、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 15、成分过冷 16、间隙固溶体 17、临界晶核 18、枝晶偏析 19、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20、反应扩散 21、临界分切应力 22、调幅分解 23、二次硬化 24、上坡扩散 25、负温度梯度 26、正常价化合物 27、加聚反应 28、缩聚反应 29、 30、 二、选择

1、在柯肯达尔效应中,标记漂移主要原因是扩散偶中_____。 A、两组元的原子尺寸不同 B、仅一组元的扩散 C、两组元的扩散速率不同 2、在二元系合金相图中,计算两相相对量的杠杆法则只能用于_____。 A、单相区中 B、两相区中 C、三相平衡水平线上 3、铸铁与碳钢的区别在于有无_____。 A、莱氏体 B、珠光体 C、铁素体 4、原子扩散的驱动力是_____。 A、组元的浓度梯度 B、组元的化学势梯度 C、温度梯度 5、在置换型固溶体中,原子扩散的方式一般为_____。 A、原子互换机制 B、间隙机制 C、空位机制 6、在晶体中形成空位的同时又产生间隙原子,这样的缺陷称为_____。 A、肖脱基缺陷 B、弗兰克尔缺陷 C、线缺陷 7、理想密排六方结构金属的c/a为_____。 A、1.6 B、2×√(2/3) C、√(2/3) 8、在三元系相图中,三相区的等温截面都是一个连接的三角形,其顶点触及_____。 A、单相区 B、两相区 C、三相区 9、有效分配系数Ke表示液相的混合程度,其值范围是_____。(其中Ko是平衡分配系数) A、1

材料科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材料科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材料结构的基本知识 4. 简述一次键和二次键区别 答:根据结合力的强弱可把结合键分成一次键和二次键两大类。其中一次键的结合力较强,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一次键的三种结合方式都是依靠外壳层电子转移或共享以形成稳定的电子壳层,从而使原子间相互结合起来。二次键的结合力较弱,包括范德瓦耳斯键和氢键。二次键是一种在原子和分子之间,由诱导或永久电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副键。 6. 为什么金属键结合的固体材料的密度比离子键或共价键固体为高? 答:材料的密度与结合键类型有关。一般金属键结合的固体材料的高密度有两个原因:(1)金属元素有较高的相对原子质量;(2)金属键的结合方式没有方向性,因此金属原子总是趋于密集排列。相反,对于离子键或共价键结合的材料,原子排列不可能很致密。共价键结合时,相邻原子的个数要受到共价键数目的限制;离子键结合时,则要满足正、负离子间电荷平衡的要求,它们的相邻原子数都不如金属多,因此离子键或共价键结合的材料密度较低。 9. 什么是单相组织?什么是两相组织?以它们为例说明显微组织的含义以及显微组织对性能的影响。 答:单相组织,顾名思义是具有单一相的组织。即所有晶粒的化学组成相同,晶体结构也相同。两相组织是指具有两相的组织。单相组织特征的主要有晶粒尺寸及形状。晶粒尺寸对材料性能有重要的影响,细化晶粒可以明显地提高材料的强度,改善材料的塑性和韧性。单相组织中,根据各方向生长条件的不同,会生成等轴晶和柱状晶。等轴晶的材料各方向上性能接近,而柱状晶则在各个方向上表现出性能的差异。对于两相组织,如果两个相的晶粒尺度相当,两者均匀地交替分布,此时合金的力学性能取决于两个相或者两种相或两种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及各自的性能。如果两个相的晶粒尺度相差甚远,其中尺寸较细的相以球状、点状、片状或针状等形态弥散地分布于另一相晶粒的基体内。如果弥散相的硬度明显高于基体相,则将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同时降低材料的塑韧性。 10. 说明结构转变的热力学条件与动力学条件的意义,说明稳态结构和亚稳态结构之间的关系。 答:同一种材料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构,其中能量最低的结构称为稳态结构或平衡太结构,而能量相对较高的结构则称为亚稳态结构。所谓的热力学条件是指结构形成时必须沿着能量降低的方向进行,或者说结构转变必须存在一个推动力,过程才能自发进行。热力学条件只预言了过程的可能性,至于过程是否真正实现,还需要考虑动力学条件,即反应速度。动力学条件的实质是考虑阻力。材料最终得到什么结构取决于何者起支配作用。如果热力学推动力起支配作用,则阻力并不大,材料最终得到稳态结构。从原则上讲,亚稳态结构有可能向稳态结构转变,以达到能量的最低状态,但这一转变必须在原子有足够活动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而常温下的这种转变很难进行,因此亚稳态结构仍可以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章材料中的晶体结构 1.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立方晶系的晶胞内画出具有下列密勒指数的晶面和晶向: 32)与[236] (001)与[210],(111)与[112],(110)与[111],(132)与[123],(2 (2)在立方晶系的一个晶胞中画出(111)和(112)晶面,并写出两晶面交线的晶向指数。 解:(1)

第三章材料的相结构及相图_材料科学基础

第三章材料的相结构及相图 第一节材料的相结构 1.1置换固溶体 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中形成固溶体时,溶质原子占据溶剂点阵的阵点,或者说溶质原子置换了溶剂点阵的部分溶剂原子,这种固溶体就称为置换固溶体。 金属元素彼此之间一般都能形成置换固溶体,但溶解度视不同元素而异,有些能无限溶解,有的只能有限溶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很多,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相同是组元间形成无限固溶体的必要条件。只有当组元A和B的结构类型相同时,B原子才有可能连续不断地置换A原子,如图3-1所示。 (2) 原子尺寸因素 (3) 化学亲和力 (电负性因素) (4)原子价合金中的电子浓度可按下式计算: (3-1) 式中 A--分别为溶剂; B--溶质的原子价; x--为溶质的原子数分数(%)。

图3-2 元素的电负性(虚线表示铁的电负性数值) 1.1.2间隙固溶体 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晶格间隙而形成的固溶体称为间隙固溶体。 在间隙固溶体中,由于溶质原子一般都比晶格间隙的尺寸大,所以当它们溶人后,都会引起溶剂点阵畸变,点阵常数变大,畸变能升高。因此,间隙固溶体都是有限固溶体,而且溶解度很小。 1.1.3固溶体的微观不均匀性 为了了解固溶体的微观不均匀性,可引用短程序参数。短程序参数α定义为 1.1.4固溶体的性质 (1)点阵常数改变 (2)产生固溶强化 (3)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变化 1.2 中间相 1.2.1正常价化合物

1.2.2电子化合物 1.2.3原子尺寸因素有关的化合物 (1)间隙相和间隙化合物 (2) 拓扑密堆相 1.2.4超结构(有序固溶体) 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原子键合和晶体结构的多样性,使得这种化合物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少金属间化合物特别是超结构已作为新的功能材料和耐热材料正在被开发应用。 第二节二元系相图 2.1 固溶体的类型 置换固溶体示意图 间隙固溶体示意图

材料科学基础相图部分参考

参考答案 第4章 相 图 范莉: p.4 问题 讲义中说:“压力平衡最容易,温度平衡次之,化学势平衡最难达到”,为什么? 答:从三个层次考虑,力(压力) 能量(温度) 物质(化学势),平衡越来越难。 p.8 问题 从图4-1看出,自由能G 随温度T 的增加而下降。能不能据此做如下判断:低温物质不如高温物质稳定,因为前者的G 高,而后者低。 答:不可以。用G 判据判定体系是否稳定需在同一温度下比较,否则无意义。 问题 p G S T ???=- ????表明,G T -曲线的斜率一定是负的。除此之外,G T -曲线还有另一个特点,请问是什么? 答:温度越高熵值越大,曲线斜率越来越负,即曲线随温度的增加越降越快。 问题 在图4-1中,设有一个温度m T T <。证明:若T 与m T 相差不大,则 ()T T T L G G G m m m L S V -=-=? 答:提示:(1)局部线性 (2)m m /T L S = p G S T ???=- ????,m m m T L T )-T S T G (=??=? 问题 当压力不变时,某种纯金属处于两种不同的状态:一是理想晶体;二是含晶界的多晶体。请说明两种不同状态下该金属的G T -曲线有什么差异? 答:含晶界的多晶体的熵值比理想晶体大,故曲线更陡。 问题 当压力不变时,某种纯金属处于两种不同的状态:一是非晶体;二是含晶界的多晶体。请说明两种不同状态下该金属的G T -曲线有什么差异?在横坐标中注明熔点位置。 答:(1)非晶体的熵值比含晶界的多晶体大,故曲线更陡。 (2)按照纯金属的自由能-温度曲线标出熔点。

问题 从图4-2看出,固-气、液-气两相平衡的温度范围比较大,而固-液两相平衡仅在很窄的温度范围存在,请分析原因。 答:根据 m d d L p T T V =? ,主要看V ?的大小。 问题 对图4-2中的亚稳平衡线,克拉贝龙方程还适用吗?为什么? 答:适用,克拉贝龙适用于两相平衡。 P12~13 问题 为什么“应变能因素总是使固溶体中A 组元的化学势高于纯A ”?注意,不能用公式回答,而要用文字表述。 答:应变能永远为正,使得体系能量增大,A 组元的化学势高于纯A.(位错等缺陷带来影响也是使体系自由能增大,与之类似。) 问题 从()x T k Z x G -+Ω+=1ln B 2A A μ看出,当1x →时,A μ→-∞。请从物理概念角度分析这一问题。注意:负无穷大总是不合理的。 答:考虑在纯B 中加入一个A 的情况,此时熵的变化很大而内能变化很小,此时G-X 的曲线做切线时斜率很大,A d d G G x x μ=-,故A μ→-∞ 问题 讲义中说:规则溶液模型既可以用于液体,也可以用于固溶体。问:具体应用时,两者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答:两者的是主要差异在于线性项,参见教材P1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