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清单

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清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同姓即“姬”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

族;

「拓展」《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它同时也说明分封制的理论基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

制度。

(4)内容:周王“授土”、“授民”,使亲族、姻亲、功臣建立诸侯国

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室命令,定期朝觐;缴纳各种贡赋(不是税);派兵戍守

王畿或随王出征

(5

)作用

(6)结果:到西周后期,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发展,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春秋

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周天子基本上失去分封的大权。

(7)对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认识: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

侯掌握了封国内的行政、军事、财政等大权,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礼乐

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必然的结果。

「支招」《孟子·告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

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初年的分

封制以及诸侯对周王的义务。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

(3)作用

(4)宗法制度在当今社会的遗存:现存各地的家族祠堂、家族家谱、祭祖、迎送供奉祖先

牌位、任人唯亲等

3、礼乐制度:强化等级观念,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4、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反映。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异同点」

① 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 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 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① 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③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严格的等级制度

②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二)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

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⑴中央: ⑵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

得世袭。

『典例』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

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这套政治制度基本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要求,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

统治基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

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了解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特点。

1、汉朝:刺史制度

⑴目的: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强化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⑵表现: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

①皇帝制度:A 皇权至上,大权总揽;B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

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①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3、宋朝三省六部制的变化: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权归三司掌管(三司长官称“计相);宰相只保留了行政权。

「拓展」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

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

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原因:三省的效率不如一省。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⑴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⑵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拓展」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⑴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⑵明成祖(永乐帝):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但仅拥有“票拟”权

『典例』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事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对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君权得到空前的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象征

「拓展」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两种“内阁”

⑴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有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的旨意而定;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⑵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英国的内阁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物,两者社会属性不同。⑶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英国的内阁通过议会选举产生的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成员由首相提名。

2、清朝设置军机处

⑴时间:雍正帝

⑵职权: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完全听命于皇帝,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⑶影响: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④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消极影响:①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典例』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选官制度

(1)西周: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2)战国时期:立军功便授官爵的制度。

(3)秦:沿袭战国立军功便授官爵的制度。

(4)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和征辟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易形成小集团。(5)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世门第的高低成为选官标准,南朝时走向末路。

(6)隋唐:科举制。

①原因: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②确立:隋朝隋炀帝设进士科

③完善: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④发展:北宋,重视科举,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明清,八股取士方式成为束缚思想的工具。

⑤评价: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

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⑴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⑶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势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2、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

①原因: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②表现

A.秦朝设御史大夫;

B.两汉的刺史制度: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C.北宋设通判:北宋在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D.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又设有

六科给事中,对六部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在省级地方设立按察使

司。

『典例』中国古代吏制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3.谏议制度

(1)原因: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表现

①.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

②.宋代还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4.评价

(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拓展」、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体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

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2、积极意义:这既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典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三公九卿示意图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据载,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除宰相。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这八日中送呈皇帝的奏章共1 660件,涉及3 391件政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6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权发展的一种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答案:(1)秦朝由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6分)

(2)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6分)

(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影响: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6分)

专题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古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1、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支招」分析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政治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一般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

①自然条件: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

②社会条件: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体制。

③经济条件:各城邦奴隶制工商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利于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民主政治形成的根源)

『典例』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孕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邦面积小,公民有更多机会直接参政

B.独立自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

C.商品经济发达,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D.希腊较早地受到平等、民主观念的影响

2、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3、希腊城邦中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民主制

4、城邦政体的特点:公民政治(城邦自治权力或多或少的属于各邦公民。)

希腊的公民:本邦成年男子(不包括外邦人,妇女,儿童,奴隶)

(二)了解雅典梭伦改革和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但这并不代表这种民主是非常完美和全面的。它是一种原始的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范围狭小,只适合成年男性公民。

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极少数人的民主,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其民主在性质上是非常原始的,同时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

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拓展」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职能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很大相似之处,其中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的职权分别类似于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人民法院。

4、雅典民主制的意义:

(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

(3)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4)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

「拓展」、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一、梭伦改革的社会背景(内忧外患)——改革的必然性

1、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2、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3、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越来越不满,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

直接原因:贵族对平民推行债务奴隶制,激化了阶级矛盾。

重要原因:贵族的选举制和任期制,为雅典迈向民主准备了条件。

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社会矛盾激化。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二、梭伦改革内容

经济:颁发了“解负令”,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

政治:①按财产的多少将雅典自由民分成4个等级(意义:打破了贵族依靠出身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有利于平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②由4部落选举组成“四百人会议”

③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民众法庭,审判员从所有公民中抽签产生)

三、特点

改革原则:中庸。改革获益者:平民

影响:奠定了雅典民主化政治的基础。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总之,雅典的民主政治进程为雅典的奴隶主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拓展」比较古代中国和古希腊

1、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①弊端: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其中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

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②积极:是罗马第一部...

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法的渊源。《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

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

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典例』在罗马法的司法体系中,万民法是比较成熟和发达的部分,也是后期罗马法的基本

内容。之所以说“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是因为它( )

A.通用于世界各地

B.适用于罗马帝国的公民

C.包含了罗马帝国的全部法律文献

D.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民族人民

「拓展」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区别

①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②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

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③局限:它是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

④对后世的影响

A.罗马法为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所采用

B.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

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

C.今天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不告不理”的审判原则以及审

级制度、“一事不再理”的原则都源于罗马法

「拓展」全面认识罗马法的发展演变历程

『典例』“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调,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典例』、罗马法规定,货款月息不得超过货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

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典例』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卫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 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 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 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 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专题三、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1、背景:1640—1688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战胜王权。1688年“光荣革命”,(岳父被赶走,女儿、女婿被迎来)

2、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君主的权力受到法律的限制)确立的标志(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

「支招」“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摘自《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典例』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质上是议会的变革,“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革命只是改变了国家政权的形式,没有改变其本质

B.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未发生什么变化,只是议会的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C.革命之后国王和议会共同执掌国家大权,两者的权力是一样的

D.革命后国王和议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革命前,英国实行君主专制,国王的权力是“神授”的;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的权力变小,议会的权力扩大。

『典例』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制定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防止国王独断专行。

B.扩大议会的权力

C.加强国王对议会的控制

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

题干材料反映的嗣位法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

「拓展」英国属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从法律上看,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国家的化身”。但实际上英王的权力虚有其表,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3、“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4、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罗伯特·沃波尔)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家元首是国王,世袭产生;任期终生;统而不治,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内阁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责任内阁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典例』2010年5月11日,在英国伦敦,布朗发布讲话,宣布辞去首相职务,卡梅伦当晚接任首相职务。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相关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新一届内阁成员经国王提名,卡梅伦批准组成

B.布朗首相的内阁成员也会辞职。

C.国王对内阁首相拥有实际任免权

D.新一届内阁成员对国王负责(二)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1787年宪法

⑴、背景:美国独立后建立邦联制(13个州组成的松散的联盟),邦联制有极大的弊端。

⑵、内容:

①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如立法、征税等。

②依据分权制衡的原则,立法、司法、行政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总统行使,三权分立。

③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总统选举是间接选举)「支招」国会通过宪法第13条和第14条修正案,肯定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法律上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统一。

美国总统制的特点: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不对国会负责,与国会互相制约。

⑶意义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成为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它创立的联邦共和政体,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典例』“美利坚生来便包罗万象……合众国全境土质不一,气候参差,可说国中有国;因而任何事情若只定一条法则,都不足以概括全局。”美国1787年宪法中与此种特点相适应的原则是()

A.联邦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民主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典例』美国和英国分别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两者在政体上的相同之处是()①国家元首都拥有实权②都实行权力制衡原则③都实行选举和议会立法④都实行司法独立原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拓展」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不同

⑴英国:①政体为君主立宪制;②议会拥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力;③君主是象征性的国

家元首,没有实权;④内阁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

督;

⑵美国:①政体为民主共和制;②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总揽行政权力,统

率陆海空三军;③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互相独立,作为立法机关的议会,其议员

不能兼任行政职务,而行政机关的政府官员也不能兼任议员;④由当选的总统组

织政府,各政党能否上台执政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获得议会中的多数席位,而在

于能否在总统选举中获胜。

「拓展」比较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

相同点①两者都是政治势力相妥协的产物。《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妥协;美国1787年宪法则是大小州之间以及蓄奴州与非蓄奴州之间的妥协。②两者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都实行资产阶级议会制度③两者都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人们一定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性与进步性,并且两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不同点①确立的资产阶级政体形式:《权利法案》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证。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总统民主共和政体。②反封建程度:《权利法案》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反封建不够彻底,存在一定程度的保守性。

1787年宪法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明显体现了立法、司法、行政的三权分立原则,是资产阶级第一部成文宪法。

(三)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法国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

1789年法国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史称复辟王朝

1830年7月,法国发生革命,奥尔良公爵建立“七月王朝”

1848年,法国再次发生革命,宣布共和,史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共和国总统路易·波拿巴回复帝制,史称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普法战争,第二帝国垮台。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确立共和政体

⑴内容: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行使;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可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对议会负责。

⑵宪法一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巩固了共和政体。

3、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后确立)

⑴内容:帝国实行联邦制;国家元首是“德意志皇帝”,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掌握者,拥有任免政府官员、召开或解散国会、批准法律和监督法律执行、统率军队等内政大权。首相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帝国国会由民选产生,但权力受制于皇帝,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⑵特点: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保留封建残余。

⑶意义:

积极: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形式上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使帝国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实质上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易混】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

不同点:

「拓展」比较

A.1787年宪法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专题四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拓展」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9)

「拓展」列强侵华阶段特点:⑴1840~1894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⑵1894~1931年,军事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⑶1931~1945年,以日本武力侵华为主,日本独霸中国。⑷1945~1949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干涉中国内战,奉行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独占中国市场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原因:A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B、直接原因: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直接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主要原因:清政府统治腐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典例』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把鸦片战争称为英国为维护正当贸易进行的“通商战争”。这句话的实质是()①掩盖了战争的性质②强调战争的作用③为殖民侵略辩护④表达了对东方市场的渴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④

2、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割香港岛/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

地特权

3、影响: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被迫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典例』“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拓展」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教训与启示

失败原因:⑴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能战胜先进强大的资本主义;中英两国在社会制度、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等综合国力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质的差距⑵直接原因:战争中军事指挥不当,策略上左右摇摆

教训:落后必然挨打,妥协必败。

启示:应保持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先进性;坚持对外开放,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反映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⑴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

『典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A.背景相同

B.目的和性质相同.

C.方式相同

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三、甲午中日战争

1、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日两国共同出兵朝鲜,日本趁机制造事端,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1894年,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决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3、结果:1895年,清军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4、影响:A、《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深入内地;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被迫大举外债。B、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C、极大刺激西方列强。“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为

⑴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哥哥赔五(双)鞋”解释:“哥哥”——割地;“赔”——赔款;“五”——五口通商;“(双)”——辅助记忆,无实义;“鞋”——协定关税。

⑵1858年《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一开二赔三外”解释:“一开”——增开十处通商口岸;“二赔”——军费、商损两种赔款;“三外”——外国公使、外国船、外国人

⑶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哥哥开厂赔两亿两”解释“哥哥”——割地;“开”——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厂”——口岸设厂,内销免税;“赔两亿两”——赔款两亿两白银

⑷1901年《辛丑条约》主要内容——“修使馆赔炮兵,改总理惩官民”解释“修”——修订新约;“使馆”——将北京东交民巷化为使馆界;“赔”——赔款;“炮兵”——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改总理”——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惩官民”——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典例』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四、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A、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B、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2、过程:A、1900年,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B、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发布“剿匪谕旨”。

3、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4、影响:《辛丑条约》是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重苦难,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典例』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典例』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帝国主义间接统治

B.政治上是半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

半封建性质。

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D.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拓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概念

⑴“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有体现。“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投资场所等⑶“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农民阶级的反抗

(一)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2、简要过程:①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②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③全盛-------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④转折--------天京事变,由盛转衰⑤挽救危局-------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⑥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3、《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①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②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每户留足口粮,其余统归圣库

③理想社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2)评价:

①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没有真正实行过

③落后性---------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

4、《资政新篇》

(1)人物:洪仁玕

(2)特点: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3)评价:①先进性:这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②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没有真正实行过

5、失败原因:(1)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典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互相矛盾.

B. 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拓展」《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虽然最后都失败了,但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同:《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决定它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发展方案,与《天朝田亩制度》没有任何继承性。

『典例』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义和团反帝运动

①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口号:“扶清灭洋”

③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围剿”——“招抚”——“联合列强绞杀”

④1900年八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侵华,直接目的是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⑤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资产阶级阶级的反抗(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性质: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政体为“五族共和”,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五色旗为国旗。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和三权分立的原则。)

『典例』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

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D.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拓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⑴制定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⑵主要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人民拥有民主自由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确立民主共和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制度⑶评价: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历史功绩:

①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最直接的结果)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最伟大的功绩)

③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最深远的影响)

『典例』辛亥革命后,时人悲愤的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说明辛亥革命()

A.终结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B.被帝国主义扼杀了

C.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

D.领导人软弱、妥协

三、无产阶级阶级的反抗(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史的地位与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内容,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五四运动(1919、5、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经过:两个阶段,两个中心

①第一阶段:5月,中心在北京,主力为学生

②第二阶段:6月,中心在上海,主力为工人

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最能体现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4、结果: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取得初步胜利

5、性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6、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

「拓展」比较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反对政府腐败,对外屈膝投降

⑵目的相同:挽救民族危亡

⑶性质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⑷结果相同: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都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不同点⑴背景不同:辛亥革命在清政府统治的背景下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背景下爆发的

⑵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五四运动由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

先进知识分子领导(无产阶级)

⑶主要力量不同:辛亥革命的主力是倾向革命的新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

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⑷导火线不同: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是保路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⑸直接斗争目标不同:辛亥革命要求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五

四运动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北洋军阀政府。

『典例』五四运动不同于辛亥革命之处是()

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③无产阶级政党起了领导作用④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