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知识点汇编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知识点汇编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知识点汇编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知识点汇编

高考历史抢分专项突破: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知识点汇编

、备考导航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思想、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宗教的传播和影响等基本知识。掌握中国古代各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及产生的原因、影响,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认真分析儒、道、法、佛等家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原因和社会影响,深刻认识文化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了解各时期教育、史学方面的成就及其与阶级统治的关系。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识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时代特色。通过比较各时期文化发展的异同点,培养历史比较能力以及理解继承与发展的基本观点。

二、专题知识归纳

一)科学技术篇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西传

⑴造纸术: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 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③造纸术6 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 世纪传到中亚,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⑵印刷术:①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②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③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 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④元朝出现锡、铅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⑤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⑶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②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

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③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⑷火药:①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② 北宋时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③南宋时发明了

“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④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所制的“震天雷”、“飞火枪”威力很大。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⑤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2、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⑴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⑵商朝: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 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 商朝 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⑶春秋: 留下世界公认得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

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 ⑷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⑸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公元前

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

太阳黑子记录。 ⑺隋唐:①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 时最先进的历法。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 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系统周密, 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③一行还是世界 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⑻元朝: 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 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 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先行公历同,但早于先行公历 300 年问世。

3、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⑴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⑵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⑶三国: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⑹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

3.1415926 — 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

早一千年。又著《缀术》一书。 4、中国古代的医药成就

⑴商周:已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还出土了石砭镰等医疗用具。

⑵战国: 扁鹊石当时的名医, 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 他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国 中医药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

比欧洲早 670多年。 历法已经形成 160 年。

⑹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 1700 多年)。

⑶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 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⑷东汉: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医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

⑸隋唐: ①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著的 《千金方》 ,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

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 自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③唐高宗时编修的 《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的、 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⑹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

1800多种,方剂10000多个,全面总结了 16

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5、中国古代的地理成就

⑴《周易》一书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⑵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中外地理的认识。

⑶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

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⑷北魏的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⑸明代徐霞客的 《徐霞客游记》 是一部地理学巨著, 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 述,早于欧洲约 2 个世纪。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作,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 古代优秀的农

学著作。

⑷《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

17 世纪中国工艺百科

全书”。 7、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

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

1600 多年。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 被誉为“神医”。他 6 项原则,即“制图六体”。这一

6、

农业、手工业论著

⑴先秦: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国家,半坡人培植了粟,河姆渡人培植了水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经养蚕缫丝。夏朝的有关史料和商朝地甲骨文,保留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春秋战

国时期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 年以上。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⑵秦汉:编写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的耕犁上安装了犁壁,比欧洲早1000多年。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陷阱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东汉张衡的地动仪式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一起,比欧洲早1700 多年。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道小数点后七位,比欧洲早1100 多年。

⑷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时期的雕版印刷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就有制成火药的配方,唐朝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⑸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

武器。沈括“十二气历”比英国早确立早300 年。

800 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

⑹明清: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个世纪。

二)文学艺术篇

1、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⑴诗词:①春秋:相传由孔子编订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0多篇,绝大部分是西周到春秋的诗歌。②战国:屈原用楚国方言,利用民间歌谣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后人成为“楚辞体”,代表作《离骚》。③两汉:乐府诗流行,以《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为代表。④三国:“建安文学”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七哀

诗》和蔡琰《悲愤诗》等。⑤东晋:陶潜诗这一时期著名诗人,田园诗的鼻祖,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名作《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反映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⑥南北朝:乐府诗最为流行。南方民歌代表作有《采桑度》、《子夜歌》;北方民歌有名的有《敕勒歌》、《米兰辞》。⑦唐朝: a.初唐: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陈子昂市

唐诗革新的先驱。 b. 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山水田园诗人有孟浩然、王维,边塞 诗人有高适、岑参。其中,“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成就最高。李白的《蜀道难》、

《望庐山瀑布》,杜甫的“三吏”、“三别”等都是千古绝唱。

c. 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 映生活,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 50首,是这类诗的代表。 D 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

别创新格, 他们的咏史诗感人至深。 ⑧五代: 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⑨两 宋:★词:a.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 他拓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 感情,给词注入强劲的生命力。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者和主要代表。 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

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b. 柳永的词具有市民气息,是婉约派的代表流 传很广, 代表作有 《雨霖铃》 、《八声甘州》等。 c. 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 生活在两宋之交, 她的词风格委婉,是婉约派的代表,感情真挚,语言清新雅洁,明白如画,生活气息很浓。

d. 南宋词人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他 得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 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作品有《菩萨蛮?书江 西造口壁》、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e. 陆游:因为主张坚决抗金,他的词不乏感慨国 事的悲愤激情。陆游也有一些婉丽飘逸的词作,如《钗头凤》写得缠绵悱恻,一往情深。★ 诗: a. 南宋的陆游:代表作《示儿》。 b. 金朝的元好问:他的诗风格沉郁,豪放悲凉,被称 为“丧乱诗”。

⑵散文: ①战国: 诸子散文中孟子的文章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 游扬雄肆, 令人钦服。 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 想象丰富, 是诸子中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 他的《秋水》 、《逍遥游》 等都是古代文学名篇。 ②两汉: 赋的兴起, 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 《子虚赋》 和《上林赋》 等;东汉班固的《两都赋》。

⑶小说:①唐朝:由于城市的繁荣, 多

奇的短篇小说 传奇。②东晋南朝: 式,先由

城市艺人口头讲述传授,后经记录整理,流传中不断补充,因而情节完整,语言生 动,艺

术成就比较高。

⑷戏曲:①元代: 出的代表, 一生创作 ③清朝: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形成。

2、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

⑴美术:①春秋战国:a.长沙楚国遗址出土地帛画《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帛画。 b. 四川出土地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发展为 完整的画像。②两汉:马王堆汉墓帛画是汉代帛画的精品。山东嘉祥武梁祠等地的画像石, 四川、河南地画像砖,题材丰富,艺术性强。③三国两晋南北朝:带有宗教色彩。著名画家 有三国时期的曹不兴、东晋的顾恺之。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为适应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文学领域出现了情节 志怪小说。③宋代:话本是宋代一种新兴的文学形

④明清:小说成为文学主流。

元曲是元杂居和散曲的合称。元代的剧作家人才辈出,关汉卿是最杰

60多种剧本, 悲剧《窦娥冤》 是代表作。 ②明朝: 汤显祖的《牡丹亭》 。

④隋唐: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 人物画注重用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态,山水、花鸟成为绘

画的主题。杰出的画家有初唐的阎立本(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和盛唐的 吴道子(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图》)等。⑤北宋 a.随着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风俗画 出现并日益增多。 b.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北宋东京汴河风光和繁华景象, 是我国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

⑵音乐:①战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钟。②三国两晋南北朝:从西域引进 了《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异域传来了天竺乐、扶南乐、高丽乐等。③隋唐: 隋唐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 风格多样, 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隋代有九部乐, 唐代扩充为十部乐。著名乐曲有《秦王破阵乐》。

⑷文字书法: ①半坡氏族: 出土的陶钵口沿上刻有符号二三十种, 可能是原始文字的最 早起源。②商周:a.甲骨文已经具备象形、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构字规律,与 今天汉字基本相同。 b. 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因古时青铜器也称金而得名。 古代青 铜器多以钟、鼎为代表,故又称钟鼎文。在金属器物上铸刻,习称铭,金文又称铭文。商朝 青铜器上文字很少, 一般仅有极少的人名或族名;

西周开始有了长篇铭文。 ③秦朝:以小篆 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后来又出现了隶书。 ④东汉: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书法家

有蔡邕。⑤三国: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⑥东晋:王羲之地楷书达到独立完美境地,他还 擅长行书、草书。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⑦隋唐: 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 创出新的风格。 著名书法家有由隋入唐的欧阳询等初 唐三大家, 主要受王羲之的影响;盛唐的颜真卿创立了气势雄浑的“颜体”,代表作有 《颜 氏家庙碑》 ;中晚唐之际的柳公权, 与颜真卿齐名, 创立了“柳体”, 代表作有《神策军碑》 ; 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怀素等。

1、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概况

⑴春秋: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 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他的“学而优

则仕”思想,实质是举贤的思想;他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想,都是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⑶雕塑: ①夏商周: 商周两朝雕塑盒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顶峰。 雕和浮雕两种技术; 西周青铜器的最大特色, 发现的大型青铜铸像是这时期青铜艺术的杰作。 商朝青铜器早期就出现平 是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 ②秦汉: 精品包括秦始皇陵兵马俑、 奴婢伎 也是富有艺术价值的陶塑艺术。青铜铸像水平 乐俑和动物俑三类。 秦汉大量的砖瓦、瓦当, 高超,代表作有秦陵彩绘铜车马、武威铜奔马。

的石门石窟等石窟艺术。 ④隋唐: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 的佛教艺术宝库。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山西的云冈石窟、河南

⑵秦汉:①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用统一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②汉武帝创建中央太

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建立起中国封建官学制度,以儒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⑶隋唐:唐太宗和唐玄宗重视发展教育。官方在京师办有国子学、太学,在地方办有州

学、县学等,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经典。

学校制度更加完备,王安石变

⑷两宋:由于印刷术的普及等原因,宋代教育超过前代,

法时曾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

2、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概况

尚书》是夏商周三代一些历

⑴春秋:《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我国第一部编年史;

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相传也由孔子编订。

叙述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

⑵两汉:①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的历史。②东汉班固的《汉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叙述了西汉一代的历史。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刘宋范晔的《后汉书》和魏晋时期陈寿的《三国志》,

编撰水平最高,被后人列入“前四史”。

⑷唐朝:我国开始确立官修正史的制度,修史规模超过前代。

⑸两宋: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上起战国,下至五代,

记述了1300 多年的历史。

3、中国古代的宗教及其传播

⑴佛教:①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进入中国中原地区。②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

白马驮经,建造白马寺,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③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流行,统治者广修寺塔,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两次灭佛。④ 唐朝武则天时,佛教备受

宠遇。隋唐时的佛教渐趋中国化,形成许多宗派,以禅宗流传最广。

⑵道教:①东汉时,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和黄老学说的某些成分结合,形成了道教。《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②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地主阶级的宗教。③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洪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④唐宗室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拥有特殊地位。唐玄宗在位时,道教极盛。

4、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篇 【其他企业范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篇(一):三峡民间故事 三峡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人们俗称“讲古”,重庆话为“摆龙门阵”,它起源于民间,根植于传统,乡韵深长,是民间口头文学中较为广泛的体裁和形式。 三峡盛产民间故事家已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刘德培融糅着泥土真实的口头民间文艺作品,是他在时空的演化和阅尽人间沧桑中诞生出的绝世珍品,作品折射出来的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已超越了作品的外在形态,以生活的本真状态出现却又负载着某种历史文化内涵的带有原生性的乡土艺术,已抵达一种大俗大雅的理想境界。刘德培以超强的记忆力传承鄂西地区民间口头文学遗产,成为享誉海

内外的民间文学的“活化石”。刘德培的故事保留着民间文学所特有的“有头有尾,一线到底,交待明白,引人人胜”和“朴实无华、不枝不蔓”等表现手法的风格,又有自己的创造。他讲的故事情节构思奇巧,语言生动诙谐,常于结尾处显绝妙,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三峡一带善讲者众多,刘德培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传讲各类民间故事512则,谚语干余条,民歌千余首,谜语600多则,以及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料,为传承、弘扬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德培被喻之为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着眼于内容,民间故事含幻想故事、历史故事、智慧人物故事、生活故事以及动植物故事等类别。 幻想故事是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类别,它以超现实的幻想构成离奇的故事,通过幻想来表达和寄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表达人们对于痛苦生活处境的不满和改变这种处境的强烈愿望,想象丰富而奇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神人交会的超现实图景,充满着浪漫色彩。展翅飞翔的雄鹰能够背负善良的弟弟去太阳山捡宝,同样也能把贪心的哥哥托运到黄金耀眼的罪恶渊薮中去;蟒蛇变化为英俊的少男娶员外三小姐为妻,从而使她得到人间得不到的温柔,狐狸精的美丽绝伦和妖娆贤淑也就使农田劳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45分钟作业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视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社会原因。 课前预习 一、纸的发明 1.背景:秦汉时期,以________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经过:西汉早期可能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3.外传:公元8世纪,________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到欧洲。 4.意义:使得________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发明 (1)战国时期出现了“________”。 (2)宋代出现了指南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________的技术。 2.外传: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________。 3.意义:指南针应用于________,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东晋________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________,出现了火箭和火炮;明代出现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3.外传: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意义:为资产阶级打败________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 1.概况 (1)雕版印刷术:唐代的________,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宋代________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提高了印刷效率。 (3)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 2.外传:由波斯传到了西方。 3.影响: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________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特点: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________的关系;比较重视总结________,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2.影响: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________的倾向。 答案: 一、1.竹木简牍 2.蔡伦 3.阿拉伯人 4.信息 二、1.(1)司南(2)指南针 2.欧洲 3.方向测定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

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一)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 时正)。 5.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8.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⑤⑥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知识汇编

中国古代史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知识汇编 一、科学技术 ㈠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重875千克,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水平。中国古代的青铜工艺成就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种类多,用途广,规模大,工艺精美,且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 ⑴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筑,集防洪与灌溉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既消除了岷江之害,又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之国”千里沃野。 ⑵长城: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历朝还有修筑。最主要是秦朝和明朝。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全长一万余里。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余里。长城绵延万里,气势宏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⑶隋朝大运河:隋炀帝开凿,2000多千米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⑷赵州桥:隋朝李春设计,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拱桥,距今1400多年。 ⑸北京故宫: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是明清两朝皇宫,称紫禁城(宫城),1925年始称故宫。 ㈣四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 ※隋唐时期出现的:雕版印刷术、火药;※宋元时期: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重大成就。 ⑴造纸术:西汉前期出现用麻纤维制造的纸;东汉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材料制成植物纤维纸,它原料易得、质轻价廉,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后来逐渐传到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引发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便利了文化的保存和交流,不仅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⑵印刷术:①雕版印刷: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②活字印刷:北宋时期(11世纪),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将黏土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欧洲到15世纪才有活字印刷术,比毕升的发明晚约400年(四个世纪)。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⑶指南针:战国时期人们根据磁石特性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12世纪时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宋元时期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 ※宋朝人的书中谈到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⑷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药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开始应用于军事上,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火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火药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大刀、长矛作武器的状况,引发了世界战争史上武器和战争方式的大变革。 二、思想文化 ㈠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中国古代礼仪知识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总结合集

中国古代礼仪知识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总结合集 中国古代礼仪知识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0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课后训练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第40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课后训练 一、选择题 1.(2016·××市西××区一模)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 )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下郡国利病书》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时间属于历史上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于210年写成的医书,故B 项正确。 答案:B 2.(2016·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这说明( ) A.雕版印刷技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 C.政府垄断印刷技术 D.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中“以版印日历”“满天下”等关键信息可知唐朝时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故A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B 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民间印刷能力的强大, 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A 3.(2016·安徽蚌埠三模)《梦梁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据所学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 A.战国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材料中“舶商之船……风雨晦暝时,凭针盘而行”说明指南针应用与航海,该项技术出现在北宋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6·福建宁德一模)下图是中国古代某项重大发明中的两道工序:“斩竹漂塘”和“透火焙干”。这项发明( ) A.经毕升改进后得以推广 B.受益于古代道士的炼丹术 C.使书写材料发生革命性变革 D.为发现美洲新大陆创造了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从中国古代某项重大发明的“斩竹漂塘”和“透火焙干”两道工序可知是造纸的程序。C项是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故C项正确。 答案:C 5.9世纪来华旅游的一位外国人写道:“中国政府在众多公共场所立有一个长、高大约五公尺的四方石柱,柱面刻有易患的各种疾病、治疗药物及价格,什么病用什么药都记得清清楚楚。”由此表明( )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着:《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 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5、世界四 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6、苏轼的散文代表 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 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 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 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 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 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 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10、岁寒三友:松、竹、梅。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9、四书五经是儒 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23、五行:金、木、水、火、土。24、永 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25、古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古代官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古代官职 (一)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旳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制。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厚实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为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2.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3.地方官职。秦汉的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朝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参军、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个路,路中设若干个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省”。 (二)常见的官名释义 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也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驸”。 爵位:即爵称、爵号,士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封为韩国公,李文忠封为曹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常识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春秋核心思想礼和仁提出以和为贵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君舟民水知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性恶论) 道家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治道是万物本原)庄子(逍遥的人生态度)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法家(韩非子商鞅的法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以法治国) 兵家(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重要思想家 董仲舒:汉武帝时期摆出百家独尊儒术 王充:东汉万物由原气构成著有论衡一书 范缜:南朝无神论对佛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尖锐斗争神灭论 两宋理学周敦颐:理学创始人,二程继承他的思想,把理视为无所不在, 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 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明朝王学心学继承陆九渊心即使理 黄宗羲:梨洲先生认为君主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 顾炎武:明末清初强调经世致用提倡实学目的在于批评理学反对君主专制 王夫之: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一也和天下为器唯物主义 艺术 三大石窟 云冈石窟:大同武周山麓北魏 龙门石窟:龙门十二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精品 莫高窟::六七成是在隋唐开凿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 绘画 东晋顾恺之(人物画注意点睛传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刘宋陆探微(秀骨清像与顾并称顾陆) 萧梁张僧繇(人物画尤其是佛像相传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 唐朝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吴道子(画圣送子天王图) 宋元李公麟(五马图) 张择端(北宋东京汴梁) 书法 商朝甲骨文西周金文秦小篆汉隶属曹魏钟繇楷书 王羲之(东汉末年行书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票若游云矫若惊龙书圣) 王献之(小圣) 初唐三大家书坛(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浩) 草圣(张旭)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沛蔡襄)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整理(汇编)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 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 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 “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

语文小测—文化常识(一) 请用红笔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并认真总结识记。 1.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2.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3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4.“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5.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6.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7.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8.“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9. 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10.《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三岁行笄礼而字。 11.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12.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13.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4.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15.“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16.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17.“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18.“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19.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迂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20.“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21.“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中“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的宗教人士,对年长的当尊称悬壶、法师、师父。 22.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23.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语文小测—文化常识(二) 请用红笔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并认真总结识记。 1.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中国古代史文化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四 大发明发展过程传播过程影响 共同 影响 造纸术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 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所知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 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出便 于书写的纸。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4 世纪初, 造纸术传 到朝鲜,后 又传到越 南和日本。 8 世纪传 到中亚,后 经阿拉伯 逐步传到 非洲和欧 洲。 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 促进 了世 界文 化和 文明 的发 展,特 别是 对欧 洲封 建社 会向 资本 主义 社会 的转 变起 了推 动作 用 印刷术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按照明朝人的记载,隋文帝时期下令印刷佛经,这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雕版印刷记录。唐朝与868年 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 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11世纪的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之后活字印刷术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用西夏木活 字印刷的佛经,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向东传到 朝鲜、日 本,向西传 到埃及和 欧洲 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比 欧洲用活字排版印刷早了四个 多世纪 火药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经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唐 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 器。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 器。南宋时期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管形火 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金朝的火器 制造业比较发达。金军曾用火药武器打退蒙古军进 攻,取得了局部胜利 火药和火 药武器在 13世纪中 期传入阿 拉伯,后来 又由阿拉 伯传入欧 洲 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 起了重要作用 指 南针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经普遍使用 13世纪, 传入阿拉 伯和欧洲 各国 它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 交流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 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发 现美洲和实现全球航行提供了 重要条件 2、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学 科 时间发展表现地位及影响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在历年来的高考试题中,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史的考查比重逐 渐增大。主要包括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思想、教育、史学、文学、艺 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宗教的传播和影响等基本知识。掌握中国古代各时期 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及产生的原因、影响,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 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通过比较各时期文化发展的异同点,培养历史 比较能力以及理解继承与发展的基本观点。 1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 1.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我 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推广为标 志的生产力发展、社会的变革,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的前提 和条件。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领域,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 同时,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阶级关系发生巨变,新旧势力的 剧烈斗争,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老子、 孔子、墨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辉煌。2.大一统的秦汉文化秦汉时期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社会稳定,封建经济发展, 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促成了文化的发达。秦汉文化博 大精深,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在科技领域,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术等,成就辉煌;在思想领域,儒学居于统治地位,王充的唯物思想与之尖锐对立,形成了两种截然不 同的哲学观点;佛教传入,道教形成,古代宗教形成了新的格局;在史学和 文学艺术方面,史学巨着《史记》、汉赋和乐府等,气势恢宏,气度不凡。3.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文 化发展呈现承上启下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成就斐然,例如圆周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汇编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150题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一、官职沿革 (一)官职制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