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复习总结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复习总结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复习总结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复习总结

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野外采集参数的影响。

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地震资料处理主要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了提高地震分辨率,即分离出两个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非常相近的同相轴的能力。

●(a)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基本地震子波成为尖脉冲并压制交混

回响,沿着时间方向提高时间分辨率;

●(b)叠加是沿着偏移距方向压缩,把地震资料的数据量压缩

成零偏移距剖面,以提高信噪比;

●(c)偏移是一个使绕射收敛,并将叠加剖面上的倾斜同相轴

归到它们地下的真实位置上,通常在叠加剖面(接近于零偏移

距剖面)上做偏移,来提高横向分辨率。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建立野外观测系统:把所有道的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坐标等测量信息都储存于道头中以保证各道的正确叠加。

●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关于分辩率的讨论:

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要增加时间分辨率只需要高频,这是不

真实的。

只有低频或只有高频不能改善时间分辨率。要增加时间分辨率低

频和高频两者都需要。

时间分辨率取决于有效信号的频带宽度.

最小平方法---根据误差的平方和最小来设计滤波器;

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

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最小相位滤波器是具有同样振幅响应的一切可能的滤波器簇中

能量延迟最小的滤波器,也称最小延迟滤波器。

若最小相位滤波器的输入是最小相位,则其输出也是最小相位,

对于地震子波,除了零相位子波外,最小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高。 下面的四个子波中哪一个是最小相位的:

子波A :(4,0,-1) 子波B :(2,3,-2)

子波C :(-2,3,2) 子波D :(-1,0,4)

频率、视波数和视速度的关系为:

**=k f

V

理想滤波器的滤波因子应为无穷序列,而数字滤波因子只能取有

限个值。因而数字滤波出现伪门现象和吉布斯现象。

实际滤波器设计时,通常对频谱曲线进行镶边,目的是减弱吉布

斯现象。

空间变量的付里叶变换定义为空间频率,即单位距离内的波数。折叠波数Nyq K 为:

其中:△x 为空间采样间隔。

下图为六个道集,倾角范围为0、3、6、9、12、15(ms/道)的36Hz 单一频率同相轴,道间距为25m ;计算这六组信号的波数,并说明,是否会出现假波数。

x

K Nyq ?=21

f x

t V f VT k ??====11

λx

?

F

K

1

2

图2

如图2所示,在f-k 平面上有两条直线1、2,判断其初速度的相对大小。

如图所示:六个相同倾角的同相轴(左)在频波域(右)由于视速度

相同,聚焦在一直线上。

互相关公式:21()()()

T xy i T r x i y i ττ==+∑,

M ±±±= ,,,210τ

褶积公式

()()()y n h x n τττ+∞=-∞=

-∑

互相关和自相关

地震处理常常需要测定两个道的相似性及时间对齐的情况。相关是另一种时间算子,它用来进行以下测定。假设下面两个子波:

子波1:(2,1,-1,0,0)

子波2:(0,0,2,l ,-1)

子波1和子波2的互相关

2 1 -1 0 0 输出 延迟

0 0 2 1 -1 2 -4

0 0 2 1 1 1 -3

0 0 2 1 -1 6 -2

0 0 2 1 -1 1 -1

0 0 2 1 -1 -2 0

0 0 2 1 -1 0 1

0 0 2 1 -1 0 2

0 0 2 1 -1 0 3 0 0 2 1 1 0 4

表 1-8 子波2对子波1的互相关

0 0 2 1 -1 输出 延迟

2 1 -1 0 0 -0 -4

2 1 1 0 0 0 -3

2 1 -1 0 0 0 -2

2 1 -1 0 0 0 1

2 1 -1 0 0 2 0

2 1 -1 0 0 1 1

2 1 -1 0 0 6 2

2 1 -1 0 0 1

3 2 1 -1 0 0 -2 4

地震子波(1,- 21)与反射系数序列(1, 0, 2

1)对的褶积 震源子波 输出响应 1 -

21 2

1 0 1 1 21 0 1 2

1- 21 0 1 2

1 21 0 1 4

1-

一次反射波在地震记录上的特征:反射时间、大小、极性各不相同,一般假设为平稳随机的,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预测性。

多次波在地震记录上的特征:出现有规律,波形与一次反射波相似,可预测。

简单说明预测反滤波的应用

在子波不满足最小相位时,必须先对子波进行处理,然后再做反褶积。把这时的反褶积,称为子波整形反褶积。

3、简述静校正处理的一般流程

答: (1) 对于井下震源应用井深校正;

(2)将炮点和检波点校正到与地质表面平缓形态对应的浮动基准

面上

(3) 进行初步的速度分析,并应用时差校正;

(4) 应用基准面从浮动基准面移动炮点和接收点到CMP道集所参

照的平的基准面

(5) CMP道集应用剩余静校正;

(6)将平坦参考基准面的炮点和接收点移动回浮动基准面;

(7)用步骤(3)中得到的速度进行反时差校正;

(8)进行速度分析和应用时差校正;

(9)应用基准面校正,将炮点和接收点从浮动基准面移动到参考平坦基准面,

(10)对数据进行切除和叠加,叠加剖面是指的平坦基准面

反褶积讨论:

1.相同振幅谱的子波,期望输出为零延迟脉冲反褶积时最小相位

子波的误差最小;

2.非最小相位子波,要得到合适的反褶积效果,期望输出的相位

应作延迟,与子波相位匹配;

3.若反褶积因子可取时间负轴值,则仍然可得到较好的褶积效果

(a(t)非因果

反褶积影响因素:

1、计算出的反因子,不是真正期望的反因子,一般是最小平

方意义下并加上白噪声计算出来的;

2、反射系数不是平稳的随机序列;

3、地震道中包含有规则噪声,影响了反因子的计算;

4、反因子长度的截断效应.

反Q滤波

由岩石的固有衰减引起的频率衰减使传播中波形的高频成分

随旅行时的增加而损失。地震波的衰减通常可以用一个无量纲

的因子Q 来描述。反Q 滤波是一种频率衰减补偿的方法。

例 设输入子波已知,)21,1()(-=t b ,试求反子波。

解:(1)用Z 变换法

子波的Z 变换 Z Z B 2

11)(-= 反子波的Z 变换 +++=-=

2)41()21(12111)(Z Z Z Z A 由此,得到反子波为:),4

1

,21,1()( =t a 所以子波)2

1,1()(-=t b 的反子波为最小相位子波,且是无穷序列。

若取前两项,即)2

1

,1()(=t a ,则两项反褶积输出为)41,0,1(-,

与期望输出(1,0,0)的误差能量为161

例 设输入子波已知,)2

1

,1()(-=t b ,试求反子波。 解:最小平方反褶积 子波的自相关为)2

1,45(-,b(0)=1,所以滤波方程为 ??????=??????????

??????--01)1()0(4521214

5a a 解得 )21

8,2120()(=t a ,褶积输出为)214,212,2120(--, 与期望输出(1,0,0)的误差能量为211

从中可看出最小平方反褶积比两项反褶积的精度要高

预白化:为了解决带限问题,在地震信号的功率谱)(ωP 中,从低频到高频统一加一白噪。

)0()()0()()(2

xx xx xx r R r X P λωλωω+=+=

λ称为白噪系数。

λ的选取原则:

1, λ太小,对方程求取稳定解帮助不大

2,λ太大,反褶积的作用变小。当

,

λ则反褶积输出就

等于输入。

3,实际处理中,白噪系数一般取0.5%~5%,最大不超过10%。地震剖面中什么是可以预测的、什么是可预测的.

反褶积假设条件:

●假设1:地层是由具有常速的水平层组成。

●假设2:震源产生一个平面压缩波(P波),法向入射到

层边界上,在这种情况下,不产生剪切波(S波)。

( 假设1在复杂构造区和具有巨大横向相变的区域是不成立

的。假设2隐含着我们的地震道正问题模型是基于零

偏移距记录成立的,而零偏移距记录是永远无法得到的。)

●假设3:震源波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不变,即它是稳定的。

●假设4:噪音成分是零。

●假设5:震源波形是已知的。

●假设6:反射系数序列是一个随机过程。这意味着地震记录具

有地震子波的特征,即它们的自相关和振幅谱是相似的。

第四章

速度分析-为叠加提供最佳叠加速度。

动校正-消除炮检距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

静校正-消除地表起伏和低降速带的变化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

正常时差依赖于反射层以上以的速度、偏移距、与反射同相轴有关的双程零偏移距时间、反射层的倾角、炮点-检波器方向与真倾角方向的夹角、近地表的复杂程度和反射层上的介质。

定义:为校正正常时差所用的速度称为动校正速度。

1.单个水平反射层:NMO速度等于该反射层上部介质的速度。 2.单个倾斜反射层:NMO速度等于该反射层上部介质速度除以反射层倾角的余弦。若考虑三维空间倾斜反射层,还需考虑方位角因素。

3.多层水平反射层:小炮检距时,某个水平反射层的NMO速度等于该反射层上覆介质的rms速度。

4.多层任意倾斜反射层:只要倾角不大,分布不广,仍可用双曲线近似。NMO速度与叠加速度的差别:NMO速度是依据小排列双曲线形状分布旅行时间(Taner和Koehler,1969; Al-Chalabi,1973);而叠加速度则是依照与整个排列长度数据拟合最好的双曲线。

如果所用速度高于介质速度,双曲线不能完全拉平,称为欠校正。

所用速度低于介质速度,双曲线上翘,称为过校正。

动校拉伸—动校正结果出现频率畸变,同相轴移向低频。动校拉伸畸变:炮检距越大拉伸畸变大,目的层越浅拉伸畸变大。

解决动校拉伸的办法:切除。

正常时差依赖于反射层以上以的速度、偏移距、与反射同相轴有关的双程零偏移距时间、反射层的倾角、炮点-检波器方向与真倾角方向的夹角、近地表的复杂程度和反射层上的介质。

定义:为校正正常时差所用的速度称为动校正速度。

自动统计静校正方法假设条件

(1)同一炮点在低速带中入射的时间与入射角无关,即可认为在低速带中都是垂直入射的。

(2)炮点(或接收点)由于地形起伏及低速带变化所引起的静校正量时差是随机的,其均值为零。

如图所示(为动校正前的CDP道集,为不同速度动校正后的道集,分

析效果与产生的原因。

速度分析有哪些常用方法:22x t 法、速度扫描、常速叠加法(CVS)、速度谱

五.影响速度估算的因素

下述因素会限制地震资料速度估算的精度和分辨率[伊尔马滋(Yilmaz ),1993]:

(1)排列长度:缺乏大炮检距信息意味着缺乏辨别速度所需要的重要时差;但大炮检距区域的资料有拉伸问题。

(2)叠加次数:叠加32次甚至16次对速度谱没有影响,但再低使峰值发生严重位移。

(3)S/N 比:存在高幅随机噪音时也可识别有效信号,但S/N 不高时精度要受限制。

(4)切除:会减少浅层叠加次数,导致切除带位置的同相轴振幅减弱,它对速度谱有副作用;校正方法是用切除带中有效叠加次数比例乘叠加振幅来实现。

(5)时窗宽度:太小,工作量大;太大,缺乏时间分辨率。一般为

信号主周期的一半到一倍之间,约为20到40ms。注意浅层周期短,深层周期长。

(6)速度采样密度:扫描范围应包含一次反射波速度;速度间隔太大会降低分辨率。

(7)相干属性量的选择;

(8)对双曲性正常时差的偏离度;

(9)数据的频谱宽度。

静校正分为野外一次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静校正又分为长波长静校正和短波长静校正。野外一次静校正主要校正长波长静校量,剩余静校正主要校正短波长静校正量。

第五章

1、3D勘探的地表区域宽度应该总是大于地下界面目标区域宽度

2、偏移中水平位移是与偏移速度的平方成比例的。因为速度是随着深度增加的,在偏移中深部地层通常比浅部地层的误差大;同样,倾角越陡,偏移速度就越需要精确,因为位移与倾角也成比例。

3、地质剖面中的反射界面倾角总大于时间剖面中相应的反射界面倾角,偏移使反射界面变陡;

4、反射界面的长度,就像在地质剖面中所见那样,比时间剖面中的要短,偏移使反射界面变短;

5、偏移使反射界面向上倾方向移动归位。

6、(d)垂直位移量也是随着时间和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7、(e)倾斜反射界面越陡,偏移后的水平位移量和垂直位移量越大。

8、从这个海岸实验,我们发现平面入射波上惠更斯二次震源的响应,它在(X ,Z )面中得到一个半圆形波前,

9、在(x ,t )面中的响应是图4.1-11所示的绕射双曲线。

10、一个均速半圆形反射界面组成的地质模型上记录到的零偏移距剖面,它相当于单个地震道上的一个独立能量脉冲。

11、零炮检距剖面上一个单独绕射双曲线,经偏移之后将成为一个点

12、结合了倾斜因子、球面扩散因子和子波整形因子的绕射求和偏移方法称为克希霍夫偏移法。

? 3)求解波场延拓方程的定解条件为:

? ① 测线两端外侧的波场为零,即:

? ? ② 记录最大时间以外的波场为零,即:

? ? ③ 自激自收记录(水平叠加剖面)为给定的边界条件,即时

间深度 处的波场值 已知。

? 由以上定解条件,就可求出地下任意深度处的波场

值 , 延拓过程。

? 4)再根据成像原理,取老时间t=0的波场值,即新时间

时刻的波场值 ,就组成了偏移后的输出剖面。

min max x x 或x x 当0t)τ,u(x ,<>≡max

t t 0t)τ,u(x ,>≡当0=τ),0,(t x u ),,(t x u τt)τ,u(x,τ=t

? 将上述二阶偏微分结果代入方程,整理后得:

? 2)得到只包含上行波的近似方程:经过坐标变换,虽波场不变,但在新坐标系下上、下行波出现的大小不同。当上行波的传播时间与垂直方向夹角较小(小于15℃),ττu 可以忽略,而

对下行波, ττu 不能忽略。

? 即:15℃近似波动方程(只适应于倾角小于15℃的界面形成的上行波)。 ? 克希霍夫积分偏移与绕射扫描叠加十分相似,都是按双曲线取值叠加后放在双曲线顶点处。

? 不同处在于:

– ①不仅要取各道的振幅值,还要取各道的振幅的变化率22

12z x

z k k k v +±=ω其中正号代表上行波,负号是下行波。 0u u 8V τt xx 2=+0u u 2

V u 8V t u ?0?8?4?τt ττ2xx 22222222=++''='???+??+'??,则可写为:、、分别代替、、用x t x u t u V u V x u ττ

(即对时间的导数值)

–②各道相应振幅值的叠加是加权叠加。

?优点:不受倾角限制,能适应大倾角地层,做三维偏移较容易实现,

?缺点:干扰噪音背景较强,不适应速度横向变化较大的地区。

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叠后偏移成像原理)该原理的假设:

①把地下地质界面看成具有爆炸性的爆炸源。

②爆炸源的形状、位置与地质界面一致。

③爆炸源产生的波的能量、极性与地质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正

负对应。

④并假定当t=0时,所有爆炸源同时起爆,沿界面法线方向发射

上行波到达地面观测点。

偏移是使倾斜反射归位到它们真正的地下界面位置,并使绕射

波收敛,以此增强空间分辨率和得到地下界面的地震图像。

叠前偏移: 使CSP道集记录或COF道集记录中的反射波归位, 绕射波收敛

叠后偏移: 基于水平叠加剖面,采用爆炸反射面概念实现倾斜

反射层归位和绕射波收敛

现在我们考虑另外一种可以得到同样地震剖面的观测系统,设

想将爆炸震源沿着反射界面放置,同样将测线的每一个共中心点都放上一个检波器,使震源在同一时刻全部爆炸,激发出的地震波向上传播被地表检波器接收,这种实验描述的地质模型称为爆炸反射界面模型。

爆炸反射界面模型与零偏移距剖面的区别:

?结果来自爆炸反射界面模型的地震剖面很大程度上与零偏移距剖面是等效的,但有一个重要的差别:零偏移距剖面是一个双程时间记录(从震源到反射点再返回到同一位置的接收点),而爆炸反射界面模型则是单程时间记录(从震源所在的反射点到接收点),为了使这两种剖面更符合,我们可以设想在用爆炸反射界面模型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真实介质速度的一半。

?零偏移距剖面与爆炸反射界面模型间的等价不是十分的严格,特别是测线方向上存在强烈的横向速度变化时(Kjartansson 和Rocca,1979)。

?偏移中水平位移是与偏移速度的平方成比例的。因为速度是随着深度增加的,在偏移中深部地层通常比浅部地层的误差大;

同样,倾角越陡,偏移速度就越需要精确,因为位移与倾角也成比例。

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a)地质剖面中的反射界面倾角总大于时间剖面中相应的反射界面倾角,偏移使反射界面变陡;

?(b)反射界面的长度,就像在地质剖面中所见那样,比时间剖面中的要短,偏移使反射界面变短;

?(c)偏移使反射界面向上倾方向移动归位。

认识:

?(a)偏移时间剖面中的时间斜率总是大于偏移前时间剖面中的时间斜率;

?(b)在偏移前时间剖面中位移随着反射时间t增大而增大,在4s处,水平位移大于了6.0Km。

?(c)水平位移量是速度的平方的函数,如果偏移速度有20%的误差,那么反射界面被归位的误差就有44%;(1.22=1.44) ?(d)垂直位移量也是随着时间和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e)倾斜反射界面越陡,偏移后的水平位移量和垂直位移量越大。

平面入射波上惠更斯二次震源的响应,它在(X,Z)面中得到一个半圆形波前,在(x,t)面中的响应是绕射双曲线。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期末复习(王松版) 1地震资料解释——以地质理论和规律为指导,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综合地质、测井、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的过程。 2地震子波(wavelet):地震勘探过程中,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 3褶积模型的应用: 已知r(t)和w(t),求s(t):正演问题 已知w(t) 和s(t) ,求r(t) :反演问题 已知s(t) 和r(t),求w(t):子波处理 4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5极性判断 6有效波的识别标志 1)强振幅: 叠后资料往往经提高信噪处理,反射波能量大于干扰波能量 2)波形相似性: 子波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相近,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相近,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是相似的。 3)同相性: 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长度的同相轴,也称相干性。 4)时差变化规律: 在共炮点道集上,直达波、折射波是直线,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等为曲线。在动校正后的剖面上,原来直线的同相轴被校正成曲线,一次反射波成为直线,多次波、绕射波为曲线。 1、2用于识别波的出现; 3、4用于识别波的类型、特征及地层界面特征的判断。 7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 (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同相轴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声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 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 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 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 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 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复习题

地震解释基础 复习题 1.为什么并非每一个地质界面都对应一个反射同相轴? 子波有一定的延续长度,若地层很薄,相邻分界面的信号可能会重叠到一起形成复合波,导致无法分辨界面。所以一个反射同相轴可能包含多个地质界面。 2.影响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提高分辨率的实质是什么? 1)激发条件——激发宽频带子波——井深、药量、激发岩性、虚反射、激发组合 2)接收条件——检波器类型、地表岩性、检波器耦合、组合方式、仪器响应 3)近地表低降速带的影响 4)大地滤波作用、地层速度 实质:提高主频,拓宽频带 3.提高横向分辨率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它能提高横向分辨率? 偏移是提高地震勘探横向分辨率的根本方法 提高横向分辨率的核心是减小菲涅尔带的大小, 菲涅尔带的极限 : 要想减小菲涅尔带的大小就要减小h ,偏移将地表向下延拓到地下界面,使h=0,所以 菲涅尔带减小到极限L=λ/4,所以偏移能提高横向分辨率。 4.地震剖面的对比方法 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 在对比之前,要收集和分析勘探区的各种资料。研究规律性的地质构造特征,用地质规律指导对比解释。了解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的方法及相关因素,以便准确识别和判断出剖面假象。 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 在一个工区有多条地震剖面,应先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工作,然后从主测线的反射层延伸到其他测线上去。(主测线:指垂直构造走向、横穿主要构造,并且信噪比高、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的测线。它还应有一定的延伸长度,最好能经过钻探井位。) 3)重点对比标准层 对某条测线而言,可能有几个反射层,应重点对比目标层(或称为标准层,标准层:具有较强振幅、连续性较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追踪的目标反射层。它往往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的分界面,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为生油层、储油层)。 4)相位对比 反射波的初至难以辨认,采用相位对比。若选振幅最强、连续性最好的某同相轴进行追()222042164h L O C h h h λλλλ??'==+-=+== ???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

地震层序分析 不整合面的分类: 1)按地层产状特征分类: 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大类 A 平行不整合:地质标志为冲刷面,底砾岩,古土壤层,赤铁矿,钙质结核等。 B 角度不整合: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倾斜或褶皱。 2)按成因分类: 1.动力作用不整合,因构造等动力活动是地层产状发生变化造成时间缺失的不整合。 包括:a .褶皱不整合:由于褶皱作用而地层弯曲遭受剥蚀 b.掀斜不整合:由于掀斜作)用而使抬升一侧的地层遭受剥蚀 c.块断不整合:因差异升降而使断凸遭受剥蚀形成的不整合 d.抬升不整合:因整体抬升而形成,一般为平行不整合 e.岩浆侵入不整合:因岩浆岩后期侵入形成时间反转(相当于逆断层),形成的不整合。 f.塑性岩侵入不整合:因塑性岩层侵入造成界面间出现时间间断,形成的不整合。 2.外动力作用不整合:在没有构造变动的情况下,主要由于沉积、侵蚀等外动力地质作用造成地层中的时间缺失而形成的不整合。包括: a.河谷下切不整合 b.海底峡谷下切不整合 c.淹没不整合:因海平面快速上升从而使碳酸盐台地停止发育而形成的不整合。 d.沉积过路:海平面相对静止时期,形成沉积物的进积作用,在沉积基准面附近,沉积作用与侵蚀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即形成沉积过路。 e.沉积间歇:沉积间歇是规模较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沉积间断。无明显地层侵蚀造成沉积间歇的原因可以是水平面的高频相对变化界面。围小到中等。 (3)按分布围分类 1、区际不整合:多个相邻盆地同时发育 2、区域不整合:在盆地大部分地区发育 3、4、局部不整合:在盆地局部发育 不整一界面(5种): 削截,视削截,顶超,上超,下超

地震勘探原理期末总复习 3 (共四部分)

5组合法的缺陷: 1、进行组合是为了利用地震波在传播方向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但组合本身有一定的频率选择作用。 2、在设计组合方案时,只考虑到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传播方向的差异,没有考虑它们在频谱上的差别,组合的这种低通频率特性只能起使有效波畸变的不良作用。 我们不希望组合改变波形,只希望提高信噪比。因此,对于有效反射波应尽可能通过野外工作方法增大视速度(即减小△t)以获得最佳组合效果。 3、组合实质上是针对某一频率成分的视速度滤波,有效波和干扰波都包括许多不同的频率成分,各种组合方式主要压制比f 频率高的成分,压制不了干扰波中比f 低的频率成分。这是组合法不可避免的缺陷。 6随机干扰的压制: 来源可分三类: 1)地面的微震,如风吹草动,人走车行,这类干扰的特点是在震源激发前就已存在。 2)仪器接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3)次生的干扰波,如不均匀体散射等。特点是无方向性,相位变化无规律。 随机干扰的“统计规律”: 对随机干扰也有较好的压制作用,这种压制作用主要是利用组合的统计特性 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的主要结论: 组内检波器的间距大于该地区的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用n 个检波器组合后,对垂直入射到地面的有效波振幅增强n 倍;对随机干扰振幅只增强n1/2倍。因此,有效波相对振幅增强n1/2倍 7 信噪比 信噪比是有效波与随机干扰相对强弱的对比 由此可知,组合后的信噪比为组合前的信噪比的 倍,即采用n 个组合后,有效波对无规则干扰波的信噪比提高了 倍,当n 越大时,信噪比提高的越高。 8 平均效应 组合的平均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表层的平均效应,当检波器在安置条件上有差异时,包括地形的起伏和表层的低降 速带的变化,组合的作用是把它们平均,使反射波受地表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减少。 2) 深层的平均效应,深层的平均效应为当反射界面起伏不平时,因为组合检波器接收 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的不同点的反射,组合的作用是将这些反射波平均,使反射界面的起伏变小,尤其在多断层的地区,当组合的总长度过大时,组合的平均效应更明显,可以造成反射波同相轴的畸变。 )() () ()()()()(ωωωωωωωR S n R n S n R S b Z Z ===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 1、油气勘探的三种方法:1、地质法:(Geology Method) 2、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 3、钻探法:Drill Way (Log/Well) 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 合勘探。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概念及分类:它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 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 分类:地震勘探弹性差异 重力勘探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电性差异 地球物理测井 3地震勘探:在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用,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石类型分布等信息 4、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Elasticity Property Difference ) ?引起弹性波场变化(Elasticity Filed) ?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Elasticity Waves Abnormal) ?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 (Seismograph ) ?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Inversion Geological Structure

地震学基础复习整理 (量稳版)

地震学基础复习题 1.地震学的四大研究内容:a.传播、结构, b. 仪器, c.震源形成机制, d. 工程方面:抗震设防 2.地震波: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 震源:地震发生的地方,即岩石发生断裂的地方 震中:过震源做地面的垂线,与地面的交点即为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到阵中的距离 震中距:震中到台站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量度 3.烈度的六大影响因素:震源深度,震级,震中距,岩土和地质性质,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 4.地震序列: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群震型 5.地震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小于60千米、中源地震60-300千米、深源地震大于300千米 6.波阵面: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同一相位点连成的面 波前:起始点连接的面,即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某时刻刚刚开始位移的质点构成的面 波线:为了形象的描述波在空间的传播而引入的沿传播方向所画的带箭头的直线(与薄面垂直) 7.波动的基本性质:反射、透射、折射 8.地震方法的基础:均匀连续、各向同性、完全弹性 9.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时又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塑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线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介质受力发生形变,力与形变量呈线性关系的性质 脆弹性体:物体在受到外力时发生破碎而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10.应力:介质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 应变:由应力作用产生的形变 S 面波的性质:a.面波是干涉醒地震波,由地下介质和结构决定,与震源无关 b. 首波:若介质是分层的,当地震波由低速的一方向高速的一方入射时,还存在着一种波,叫做首波 13.love波:平行于地面的质点位移没有垂直分量,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Rayleigh波:质点的运动为逆进椭圆,短轴平行于传播方向,长轴垂直于传播方向 注:与Rayleigh波相比love波传播速度较快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资料采集试题库 一、判断题,正确者划√,错误者划×。 1、弹性介质中几何地震学的反射系数只与上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有关。() 2、纵波反射信息中包括有横波信息,因此可以利用纵波反射系数提取横波信息。() 3、在纵波 AVO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取到垂直入射的纵波反射系数剖面。() 4、当纵波垂直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横波。() 5、SH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纵波。() 6、直达波总是比浅层折射波先到达。() 7、浅层折射波纯粹是一种干扰波。() 8、折射界面与反射界面一样,均是波阻抗界面。() 9、实际地震记录可以用鲁滨逊地震“统计”模型表示为:反射系数(R(t))与地震子波(W(t))的褶积 S(t)=W(t)*R(t)。() 10、面波极化轨迹是一椭圆,并且在地表传播。() 11、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掉所有的干扰波。() 12、可控震源的子波可以人为控制。() 13、对于倾斜地层来说,当最小炮检距和排列长度不变,并且排列固定不动时,上倾激发与下倾激发可获得地下相同的一段反射资料。() 14、单炮记录上就可以看出三维资料比二维资料品质好。() 15、资料的覆盖次数提高一倍,信噪比也相应地提高一倍。() 16、当单位面积内的炮点密度和接收道数一定时,面元越大,面元内的覆盖次数越高。() 17、覆盖次数均匀,其炮检距也均匀。() 18、无论何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均为双曲线形状。() 19、横向覆盖次数越高,静校正耦合越好。() 20、动校正的目的是将反射波校正到自激自收的位置上。() 21、当地下地层为水平时,可以不用偏移归位处理。() 22、偏移归位处理就是将CMP点归位到垂直地表的位置上。() 23、最大炮检距应等于产生折射波时的炮检距。()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提纲2015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提纲(2015) 第一章 1、石油勘探中有哪些地球物理方法? 2、弹性、塑性及理想弹性介质、粘弹性介质、均匀介质、各向同(异)性介质 概念。 3、矢量弹性波方程及纵、横波波动方程中各变量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4、有哪些常见弹性参数及所反映的物理意义。 5、弹性波有哪三个分量,各分量弹性波质点位移(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有何关系。 6、球面纵波位移解的物理含义?球面横波位移解的物理含义? 7、远、近震源情况下球面纵波的传播特点。 8、理解波前、波(动)带、波尾的概念。波剖面和振动图。 9、地震波的能量(波的强度与振幅、频率和速度等的关系)和球面扩散。 10、频谱分析的目的是什么?频谱分析有何用途? 11、惠更斯-夫列(菲)涅尔原理、克西霍夫绕射积分理论、费马原理(注意:最小走时与最短路径)。 12、视速度定理。视速度与真速度的关系,注意e角。 13、斯奈尔(Snell)定理。 14、P波、SV波、SH波入射情况下波的转换。 15、法线入射的概念。法线入射时Zoeppritz方程的解及其物理含义。 16、垂直入射时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公式。 17、AVA概念,由AVA曲线分析波的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 18、产生折射波的条件;折射波的传播特点。 19、面波的主要类型、传播特点和频散的概念。 20、大地滤波作用的概念,品质因数与吸收系数。实际介质对地震波有什么影响? 21、薄层的定义。薄层对地震记录产生什么影响? 22、绕射的概念。 23、地震道的褶积(卷积)模型。 24、地震波的透射损失、透射损失因子。 25、垂直分辨率的概念。垂直分辨率与地震子波的延续长度和地层厚度的关系。 26、几何地震学、射线平面、虚震源概念;法线深度、视深度、真深度的概念。 27、单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及其特征;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正常时差的概念。 28、单倾斜界面共炮点时距曲线特征及倾角时差。 29、界面曲率对时距曲线的影响。 30、均方根速度、平均速度、等效速度、层速度的概念。 31、单水平界面情况下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盲区及盲区半径,弯曲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 32、单水平介质反射波、折射波、直达波时距曲线关系。 33、绕射波时距曲线特点及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异同点。 34、多次波时距曲线特点。 35、VSP及相关概念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围绕以下三方面工作: 1、提高信噪比; 2、提高分辨率; 3、提高保真度。 一、提高信噪比的处理 1、原理 利用噪声和信号在时间、空间、频率和其他变换域中的分布差异,设计滤波因子,将噪声进行压制。 2、处理顺序 提高信噪比包含消除噪声和增强信号两部分内容。 消除噪声一般在叠前的各种道集上进行,主要针对规则干扰如多次波和面波等, 增强信号一般在叠后剖面上进行,主要针对随机噪声。 3、随机噪声 是指没有固定的频率、时间、方向的振幅扰动和震动,其成因大致是来自环境因素、次生因素和仪器因素,其中次生干扰的强度与激发能量有关。 随机噪声在记录上表现为杂乱无章的波形或脉冲,在频率上分布宽而不定,在空间上没有确定的视速度。 随机噪声的随机性与道间距有关,如果道间距减小到一定程度,许多随机噪声表现出道间的相干性,当道距大于随机噪声的相干半径才表现出随机性。 4、一维滤波器(伪门、Gibbs现象) 频率滤波器是根据信号和噪声在频率分布上的差异而设计时域或频域一维滤波算子。它压制通放带以外的频率成分,保留通放带以内的频率成分。 Gibbs现象是由于频率域的不连续或截断误差引起的,通放带和压制带之间设置过渡带可克服此现象,设计滤波器就是控制过度带的形状和宽度。 5、二维滤波器 二维滤波是根据有效信号和相干噪声在视速度分布上的差异,来压制噪声或增强信号。 通常用来压制低视速度相干噪声,在f-k平面上占据低频高波数区域。 二维滤波比较容易产生蚯蚓化现象,而且混波相现象明显,在空间采样条件不满足或陡倾角的情况下受到空间假频的影响,一般常用于压制一些规则干扰,如面波和多次波等。 6、频率-波数域二维滤波实现步骤: (1)把时间和空间窗口里的数据变换到f-k域; (2)在f-k域,通过外科切除,按径向扇形划分压制区C(乘振幅置零)、过渡区S(乘振幅置0至1变化)、通放区P (乘振幅置1) ; (3)从f-k域反变换到t-x域。 8、数字滤波有两个特殊性质: (1)数字滤波由于时域离散化会带来伪门现象,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 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 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 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 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仪 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资料处理复习总结

数字地震记录中,每个地震到是按一个按一定时间采样间隔排列的时间序列数字滤波,每一个地震道都可以用一系列具有不同频率和不同振幅、相位的简谐曲线叠加而成。 应用一维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每个地震道德简谐成分; 应用傅里叶反变换可以将简谐成分合成为原来的地震道的时间序列函数。 通常由傅里叶变换得到的频谱为一个复函数,称为复数谱。它可以写成指数形式 式中 复数的模,称为振幅谱; 复数的幅角,称为相位谱。 离散情况下和这个差不多 一维频谱的特征: 1. 傅里叶变换的几个基本性质 线性 翻转 共轭 时移 褶积 相关(功率谱) 2. 假频 尼奎斯特频率 二维谱分析 二维波场函数X(x,t)的二维傅里叶变换° X(,)ωκ 表明了二维波场函数X(x,t)的各个频率f 一波数 简谐成分的频一波谱。 由°X(,)ωκ这些频率f 一波数 的简谐成分叠加即可恢复原来的波场函数X(x,t)。 二维傅里叶变换X(w,k)称为二维函数X(x,t)的频一波谱。其模量 为函数X(x,t)的振幅谱。 如果有效波和干扰波得平面简谐波成分有差异,有效波的平面简谐波成分与干扰波的平面简谐波成分不同的视速度传播,则可以用二维视速度滤波将他们分开,达到压制干扰,提高性噪比的目的。 二维频谱的特征:空间假频 ~~ () ()()()()i w i w X w X w e A w e ??==)(ωA ()?ω1()()tan () i r x w w x w ?- =()A w =t f ?=21N o k o k ~ X(,)k ω

在地震勘探中,用数字仪器记录地震波时,为了保持更多的波得特征,,通常利用宽频带进行记录,因此在宽频带范围内记录了各种反射波的同时,也记录了各种干扰波。有效波和干扰波得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频谱、传播方向、能量……)。利用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以突出有效波的方法就是数字滤波。 滤波器的响应特性:对滤波器能力的最普遍度量是其响应特性 滤波器的频率特性:其滤波器时间函数或滤波因子 的频谱 称为滤波器的频率特性, 滤波器的时间特性(单位脉冲响应):在时间域的表示方法中,令一个单位脉冲通过一个滤波器,然后观侧滤波器的输出,这个滤波器输出的自然过程曲线称为滤波器的时间特性。也 称滤波器的“脉冲响应” 频率响应函数应该就是 时间和频率响应函数合起来应该就是就是响应特征 滤波机理: 输出信号的振幅谱等于输入信号的振幅谱与滤波器的振幅频率特性的乘积, 输出信号的相位谱等于输入信号的相位潜与滤波器相位特性之和。 (频率) 时间域上就是褶积 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它相当于把地震信息 分解为起始时间、极性、幅度各不相同的脉冲序列,令这些脉冲按时间顺序依次通过滤波器,这样在滤波器的输出端就得到对输入脉冲序列的脉冲响应,这些脉冲响应有不同的起始时间,不同的极性和不同的幅度(这个幅度是与引起它的输入脉冲幅度成正比的),将它们叠加起来就得到滤波后的输出分。 频率域滤波的步骤 (1)对已知地震记录道进行频谱分析。 (2)设计合适的滤波器 (3)进行滤波运算 (4)对输出信号谱 进行傅里叶反变换 褶积滤波的具体计算 褶积滤波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对地震记录进行频谱分析,确定通频带中心频率 和带宽 。 (2)确定滤波因子长度N 。 )()()(~ ~~w H w X w X =)(t x ∧ )(~ w H )(t h )(~ w H ) ()()(w w w H x x Φ+Φ=Φ∧)()()(~ ~w H w X w X ?=∧)(~ w X )(t x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 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 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 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 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 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 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 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 磁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 用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经波阻抗界面反射到达接收点的波叫做反射波。 2、有效波:那些可用来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为有效波或信号,如在进行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时,反射纵波为有效波。 3、干扰波:所有妨碍认辩、追踪有效波的其他波均属于干扰波范畴。 4、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其中,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人工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地下介质中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地下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物探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折射波_______地震法、__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__透射波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地表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介质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 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振动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振动 _____转换成___电信号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数字磁带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处理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解释______,做出地震_构造图___________,并提出____井位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检波点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连续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这种关系称为__观测系统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弹性波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介质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B.反射波.________就是有效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 A.一个点_________.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

1、油气勘探的三种方法:1、地质法:(Geology Method) 2、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 3、钻探法:Drill Way (Log/Well) 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 合勘探。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概念及分类:它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 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 分类:地震勘探弹性差异 重力勘探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电性差异 地球物理测井 3 地震勘探: 在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用,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石类型分布等信息 4、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Elasticity Property Difference ) 引起弹性波场变化 (Elasticity Filed) 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Elasticity Waves Abnormal) 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 (Seismograph ) 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Inversion Geological Structure 5、自激自收: 6、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野外数据采集 室内资料处理

地震资料处理复习总结(第16章)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第一章~第六章复习要点总结 第一章 地震数据处理基础 一维谱分析 数字地震记录中,每个地震道是一个按一定时间采样间隔排列的时间序列,每一个地震道都可以用一系列具有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相位的简谐曲线叠加而成。 应用一维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地震道的各个简谐成分; 应用一维傅里叶反变换可以将各个简谐成分合并为原来的地震道序列。 连续函数正反变换公式: dt e t x X t i ωω-∞ ∞ -?= )()(~ 正变换 ωωπ ωd e X t x t i ? ∞ ∞ -= )(~21)( 反变换 通常由傅里叶变换得到的频谱为一个复函数,称为复数谱。它可以写成指数形式 )()()(|)(~ |)(~ωφωφωωωi i e A e X X == 式中)(ωA 为复数的模,称为振幅谱;)(ω?为复数的幅角,称为相位谱。 )()()(22ωωωi r X X A +=,) () (tan )(1 ωωωφr i X X -=(弧度也可换算为角度) 离散情况下和这个差不多(看PPT 和书P2-3) 一维傅里叶变换频谱特征: 1、一维傅里叶变换的几个基本性质(推导) 线性 翻转 共轭 时移 褶积 相关(功率谱),P3-7 2、Z 变换(推导) 3、采样定理 假频 尼奎斯特频率,t f N ?=21 二维谱分析 二维傅里叶变换),(k X ω称为二维函数),(t x X 的频——波谱。其模量|),(|k X ω称为函数),(t x X 的振幅谱。由),(k X ω这些频率f 与波数k 的简谐成分叠加即可恢复原来的波场函数),(t x X (二维傅里叶反变换)。 如果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在f-k 平面上有差异,就可以利用二维频率一波数域滤波将它们

答案---地震勘探原理试卷-采集部分 (1)

地震勘探原理(采集部分)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3分) 1. 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2. 振动曲线:一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 3. 分辨率:两个波可以分辨开的最小距离叫做分辨率。 4.折射波:地震波以邻界角入射到介质分界面时,透射角等于90°,透射波沿界面滑行,引起上层介质震动而传到地表,这种波叫做折射波。 5.屏蔽:由于剖面中有速度很高的厚层存在,引起不能在地面接收到来自深层的反射波,这种现象叫做屏蔽效应。(如果高速层厚度小于地震波波长,则无屏蔽作用)。上部界面的反射系数越大,则接收到的下部界面的能量越小,称屏蔽作用越厉害。 6.波阻抗:介质传播地震波的能力。波阻抗等于波速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Vρ)。 7. 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做复杂振动的频谱。 8. 尼奎斯特频率:是指采样率不会出现假频的最高频率,它等于采样频率的一半,也称为折叠频率。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也以较低频的假频出现。 9. 视速度:沿检波器排列所见的波列上被记录的速度。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

10. 反射系数:反射波的振幅与入射波的振幅之比,叫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请用中文写出以下英文缩写术语的意思:3C3D 三分量三维;AVO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2. 振动在介质中___传播____就形成波. 地震波是一种___弹性_____波。 3. 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_检波器__将___机械振动信号___转变 为___电信号。 4. 二维观测系统确定后,改变炮点间隔,会使覆盖次数发生变化。 5.沿排列的CMP 点距为1/2 道距。 6. 通常,宽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定义是:当横、纵比大于时,为宽方位角观测系统。 7. 线束状三维勘探中,子区是指两条相邻的震源线和两条相邻的接收线所确定的区域。 8. 三维地震勘探工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____联络测线_,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____主测线___。 6.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__界面上下___地层的___波阻抗差异____的 大小。 7.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一般可分为水平(横向)分辨率和垂直(纵向)分辨率。 8. 在行业标准中规定,覆盖次数渐减带一般要求大于偏移孔径和最大炮检距的 1/5(或20%)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经波阻抗界面反射到达接收点的波叫做反射波。 2、有效波:那些可用来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为有效波或信号,如在进行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时,反射纵波为有效波。 3、干扰波:所有妨碍认辩、追踪有效波的其他波均属于干扰波范畴。 4、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电法勘探, 磁法勘探, 重力勘探和地震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人工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地下介质中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地下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物探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折射波_______地震法、__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__透射波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地表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介质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 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振动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振动_____转换成___电信号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数字磁带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处理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解释______,做出地震_构造图___________,并提出____井位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检波点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连续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这种关系称为__观测系统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弹性波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介质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B________就是有效波. A.多次波; B.反射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A_________. A.一个点; B.许多点. 3 在同一反射界面条件下,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____ A_________. A.传播时间长; B.反射能量强. 4. 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各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校正成_____A_______反射时间. A.垂直; B.标准. 5 水平迭加能使多次波受到压制,反射波得到_____B_________. A.突出; B.增强; C.压制; D.变化不明显.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多次覆盖?

地震数据处复习

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野外采集参数的影响。 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地震资料处理主要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了提高地震分辨率,即分离出两个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非常相近的同相轴的能力。 ●(a)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基本地震子波成为尖脉冲并压制交混 回响,沿着时间方向提高时间分辨率; ●(b)叠加是沿着偏移距方向压缩,把地震资料的数据量压缩 成零偏移距剖面,以提高信噪比; ●(c)偏移是一个使绕射收敛,并将叠加剖面上的倾斜同相轴 归到它们地下的真实位置上,通常在叠加剖面(接近于零偏移 距剖面)上做偏移,来提高横向分辨率。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建立野外观测系统:把所有道的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坐标等测量信息都储存于道头中以保证各道的正确叠加。 ●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关于分辩率的讨论: 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要增加时间分辨率只需要高频,这是不 真实的。 只有低频或只有高频不能改善时间分辨率。要增加时间分辨率低 频和高频两者都需要。 时间分辨率取决于有效信号的频带宽度. 最小平方法---根据误差的平方和最小来设计滤波器; 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 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最小相位滤波器是具有同样振幅响应的一切可能的滤波器簇中 能量延迟最小的滤波器,也称最小延迟滤波器。 若最小相位滤波器的输入是最小相位,则其输出也是最小相位, 对于地震子波,除了零相位子波外,最小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高。 下面的四个子波中哪一个是最小相位的: 子波A :(4,0,-1) 子波B :(2,3,-2) 子波C :(-2,3,2) 子波D :(-1,0,4) 频率、视波数和视速度的关系为: **=k f V

地震勘探原理精选试题四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D)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震采样间隔 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要转换为数字信号存储,所以需要采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 2、均匀介质 均匀介质是认为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 3、时间域和频率域: 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时间域的表现形式,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频率域的表现形式 二、填空题 1. 目前用于石油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 主要包括___地震__勘探,__重力___勘探和_磁法_勘探以及____电法____勘探, 其中最有效的物探方法是_____地震_____勘探. 2. 振动在介质中___传播____就形成波. 地震波是一种___弹性________波. 3. 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_检波器_______将_______机械振动信号_______转变为____电信号_____. 4. 炮点和接收点之间的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被称为___观测系统________ 5. 三维地震勘探工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____联络测线________测线,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____主测线______. 6. 波阻抗是______密度_______和_____速度_______的乘积. 7.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__界面上下_____地层的______波阻抗差异________的大小. 8. 一般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速度为____平均速度___.研究地层物性参数变化需采用___层速度______. 9. 用于计算动校正量的速度称为____叠加_______速度,它经过倾角校正后即得到____均方根速度_____. 10. 几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是沿____最短时间_______路径在介质中传播,传播过程中将遵循____费马______时间原理. 三、选择题 1. 野外放炮记录,一般都是.( C ) A:共中心点. B:共反射点. C:共炮点. 2. 把记录道按反射点进行组合,就可得到( C )道集记录. A:共中心点. B:共炮点. C:共反射点. 3. 共反射点道集记录,把每一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差这就叫做.( A ) A:动校正. B:静校正. C:相位校正. 4. 所谓多次复盖,就是对地下每一个共反射点都要进行( C )观测. A:一次. B:四次. C:多次. 5. 地震纵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 B ). A:垂直. B:相同 C:相反. 6. 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果在某一时刻把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振动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