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教学提纲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教学提纲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教学提纲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教学提纲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疏

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2.集解

注释的一种类型。分两类:(一)兼解经传。如: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二)汇集旧注,下以己意。如: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3.衍文

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

4.正义

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5.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的,有时也可

以说明假借字。

7.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8.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9。之为言:古书释义术语之一。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

二、简答题:

1、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

《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

《诗经》,唐孔颖达疏;《易经(周易)》,唐孔颖达疏;《尚书》,唐孔颖达疏;《礼记》,唐孔颖达疏;《仪礼》,唐贾公彦疏;《周礼》,唐贾公彦疏;《春秋左氏传》,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孝经》,宋邢昺疏;《论语》,宋邢昺疏;《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宋孙奭疏。

2.说出《说文》四大家的名字以及代表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3.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是什麽?

(1)解释词义(2)阐述语法(3)说明修辞(4)注明字音(5)校勘文字(6)串讲文意

4、说出《十三经注疏》中为《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和《尔雅》作注疏的作者。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

《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三、选择题:

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稻黍稷麦菽也。”赵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

A、曰、B、谓C、谓之D、为

2.《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借也”。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之言B、谓之C、犹D、读若

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B、读为C、曰D、之言

4.《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之B、貌C、之貌D、为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朋,同志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B、之为言C、谓之D、曰

6.《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纤纤。”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B、之言C、读曰D、犹

7.《楚词·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章句:“美人怀王。”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曰B、谓C、谓之D、为

8.《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饥,菜不熟馑。”朱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B、读如C、犹D、曰

9.《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总声,葱。”许慎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读曰B、读如C、犹D、之言

10.《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崖也。”毛传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B、之为言C、读曰D、犹

11.《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A朱骏声 B段玉裁 C王筠 D桂馥

12.《战国策注》的作者是()。

A王逸 B王弼 C颜师古 D高诱

1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的一组词是()。

A曰、为、谓之 B貌、之貌 C犹 D读为、读曰

14.杜预为下列哪部书作了注?()

A《左传》 B《谷梁传》 C《公羊传》 D《春秋外传》

15.在阅读古籍时,要想了解唐代以前各种注解,应该查检的工具书是()。A《说文解字》 B《康熙字典》

C《辞海》 D《经籍纂诂》

16.下列加重着号的古书旧注术语中,指明漏字的一项是()

A.“汉以为池”,本或作“汉水以为池”,“水”衍字。

B.“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疑今本“吾”下有脱字。C.“诵四方之传道。”郑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D.“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17.李善为下列哪部书作了注?()

A《管子注》 B《史记正义》 C《文选注》 D《三国志注》

18、《战国策注》的作者是()。

A王逸 B王弼 C颜师古D高诱

19、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的一组词是()。

A曰、为、谓之B貌、之貌 C犹 D读为、读曰

20.古代注疏在辨析意义相同或相类的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时,常用的注释用语是()

A.謂之

B.謂

C.猶

D.之爲言

7.“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二毛”使用的修辞方式是()

A. 比喻;

B. 夸张;

C.倒置;

D. 委婉。

8.“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中“牛马走”使用的修辞方式是()

A. 比喻; B 夸张;

C. 倒置; D委婉。

9.“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中“权”是()

A 形声; B.会意;

C. 指事;

D. 象形。

10.“腹犹果然”中“果”是()

A. 形声;

B.象形;

C. 指事;

D. 会意。

11.“怀诸侯之德”,句中活用的词是()

A. 之;

B. 德;

C. 怀;

D. 诸侯。

12.“倡优畜之”中“倡优”属于名词作状语中的()

A. 表工具;

B. 表处所;

C. 表依据;

D.表对人的态度。

13.“安在其不辱也”属于()

A. 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B.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

C. 疑问代词作状语;

D. 疑问代词作主语。

14.“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见”表示()

A. 看到;

B.被动;

C. 我;

D. 显示。

15.“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其”字表示()

A. 指代;

B. 语气;

C.假设;

D. 让步。

1、段玉裁研究《说文》的著作是()。

A《说文义证》 B《说文句读》C《说文解字注》 D《说文通训定声》2、《五经正义》的作者是()。

A郑玄 B陆德明 C邢昺 D孔颖达

3、“之言、之为言”是()术语。

A形训B声训C义训 D通假

4、下列注释书中,专门为古籍正文和注文作反切注音的一部是( )。

A《经典释文》 B《毛诗正义》

C《庄子集释》 D《《毛诗笺》》

5.在阅读古籍时,要想了解某个字的本义及其与字形的关系,应该查检的工具书是()。

A《辞海》 B《康熙字典》

C《说文解字》 D《辞源》

四、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毛

传、郑笺、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毛传□□、郑笺□□、孔疏□□、注音{□})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

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

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

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

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

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

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

人以有

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

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

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

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

相鼠有齿,人而无

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

也。

相鼠有体,体,支

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

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

人而无

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

{遄,市专反。}2.阅读古书注解并回答问题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硕音石敛吕验反下同○(疏)硕鼠三章章八句至大鼠○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犹君重敛渐渐以税使民困也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修其政由君重敛不修其政故下四句言将弃君而去也○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

1、“硕”的读音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注音方法?

“硕”音“石”。直音法。

2、“敛”的读音是什么?根据谁的哪部著作?

敛吕验反,liǎn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3、“蚕食”如何解释?根据谁的解释?

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孔颖达

4、“贯”如何解释?根据谁的解释?

贯事也。毛亨。

5、民痛恨君的原因有哪些?根据谁的解释?

(1)疾其税敛之多也(2)疾其不修政也郑玄

3.阅读下面古书的注解,并回答问题: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杭,渡也。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苇,韦鬼反。杭,户[疏]笺:“一苇”郎反。与,音余,下“远”与“同”。狭,音洽。为,于伪反○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者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此假有渡者之辞,非喻夫人之宋渡河也。何者?此文公之时,卫已在河南,自卫适宋不渡河。”(《诗经·卫风·河广》)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的一门语言工具课。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依据所修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 三、本课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为学年课,课内120学时。6学分。 四、本课程由选文、本篇选词综述、古汉语知识通论及练习所组成。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做到选文与知识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 五、选文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在释词通句中,有计划地随文讲解常用词,把常用词的累积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 六、语言知识的选择,以必要、常用为准则,以词汇、语法为重点,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导。 七、古汉语课训练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要通过单项的综合的训练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技能技巧。训练要配套,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富于启发性。 八、选文的讲授与知识的教授要并重,选文的课时略多于知识通论,两者的比例为6:4。 九、因选文时而调整,本大纲只规定知识通论的内容,不列选文的具体篇目。 十、依据教学计划,古代汉语教材包括:教学大纲、主体教材和辅导教材。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的使用 (二)多媒体教材的使用 (三)辅助教学资料的使用 二、教学建议 教师应利用多种形式,传授文学理论,要紧密结合文学的实践,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原文,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多参加理论研讨活动,让学生自觉地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完成相关练习题和综合测试,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第三部分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绪论部分 教学要求: 讲解古代汉语的性质,提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介绍基本的学习方法。 一、古代汉语的性质: 1、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2、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 (1)文言文 (2)古白话 3、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它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 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132学时;总学分:8学分。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面向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六)使用原则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主要由学生自学。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

古代汉语教学计划

古代汉语教学计划 王逸群 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一定数量的典范文言文的阅读学习,积累古代汉语文言作品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背景常识。 2、通过古汉语各项基本知识的学习,积累古代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音韵、古汉语工具书等层面的语法知识和常见的古代汉语特有语言现象知识。 3、积累与文选相关的古典文学、古代社会文化知识。 (二)素质目标 1、学史明理,养成善于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客观态度。并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古为今用。 2、培养客观认识文选所反映的古代哲学思想的辩证分析能力。(三)能力目标 1、掌握古代汉语常用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能够运用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分析文选中的文字、词汇、语法层面的古代汉语特有语言现象。 2、能够对照注释阅读其他一般难度的文言文材料。培养和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以及讲授中学文言文语言知识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独立解决在教学中新出现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课程性质与任务 古代汉语是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较为系统地掌握古汉语中有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训诂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面貌和汉语发展的一般规律;使学生能借助古注和工具书,自行阅读古文。 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学年,分前后两个学期。每周3学时,共108学时。 两册内容穿插进行。讲授内容:第一学期上册的通论部分,涉及

古汉语文字、词汇和语法等;下册文选部分,涉及《左传》、《战国策》、《论语》、《礼记》及《孟子》等。这是学生接触古汉语知识的初始阶段,教学进度宜慢,讲解宜细,对典范的名篇更要精讲详讲、细嚼慢咽,做到字词句“三落实”,形音义“三落实”。使学生在中学获得的古汉语知识得到深化强化,同时也为第二学期更为深入系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学期学期讲授内容:通论部分涉及古汉语语法、音韵、训诂、修辞;文选部分涉及《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诗经》、《楚辞》、《史记》等。要求学生在掌握先秦散文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韵文、骈文和两汉以后各种文体的作品,了解其语言风格,掌握其语言特点,从而使学生具备独立阅读古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定数量的文言选文,也了解了一些古汉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这对于他们进一步学习古汉语很有益处,不至于产生陌生感。此外,在大专阶段,学生还学习中国通史、古代文学、中国文化史等课程,也有利于古汉语的学习。不过,考虑到学生基础较差这一客观事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整合教学内容,将最基本最有用的古汉语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尽可能做到生动有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措施 1、文选是古代汉语学习的起点和归宿。教学安排必须以文选为纲,要用百分之六十的时间讲授文选,百分之四十的时间讲授通论。常用词的教学则应有机地穿插于文选和通论的教学之中。 2、加强作业落实与指导。 3、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文,掌握文言语感。 4、提倡学生尝试文言写作,做到学以致用。 5、结合当地方言民俗学习古汉语。 6、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遗址等,认识古代文物,增进对古汉语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考核方案 本课程评价由日常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 作业是日常考核的主要形式。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样是本课程考试体系重要

古代汉语课后答案全集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成人古代汉语教学实践探索

成人“古代汉语”教学实践探索 张金霞 【摘要】通过多年古代汉语的教学实践,我们摸索出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即将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相结合,将古代汉语教学与古代经典阅读相结合,将古代汉语教学与文化审美教育相结合等,期望能对促进古代汉语教学做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成人教育;古代汉语;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张金霞(1963—),女,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山东济南250014) 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读懂古书,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弘扬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有畏难情绪,觉得枯燥、难学。而在成人的古代汉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为此,我们针对成人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的特点,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努力寻求一种行之有效、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教益的教学模式。这就是,既遵循古代汉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将古代汉语知识的系统讲授与文言文阅读

相结合,同时又根据成人学生自身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文化审美教育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行事准则中,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说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将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相结合 在成人这一学生群体中有很多是中学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融入到古代汉语的知识讲授中。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有“文言常用句式” 的内容。教材在讲到文言文中表示判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时说,“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示判断,”并举例云:“此亡秦之续耳。” 这里,“耳”是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这个句子是判断句,但不是“耳”表示判断,而是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结果。中学语文教材的解说是不正确的。教师在讲授“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由此导入,这样学生就会提起精神,急于探求个中奥秘。然后教师再就什么是判断句,判断句的判定标准,判定判断句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等进行系统讲解,帮学生把心中的疑团一一解开,做到有的放矢,循循善诱。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31046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1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1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古代的文选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实词和虚词与现代词汇不同的词性及用法。 2.使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固定格式表达的意义和用法。 3.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与现汉语法不同的文言语法。 4.通过对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古代白文。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上学期使用。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 2.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论联系语言运用实际讲清楚理论的基础 上,进行语言技能的课堂训练和课外练习。 3.本课程的讲授是由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每一篇文选讲授其中的常 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 4.文选部分主要是讲授历代古文名篇,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散文名篇和宋明清小说选段。文选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文选部分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性 知识。 5.理论知识主要是讲授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掌握古汉语的特 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加快学习速度。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诗词格律、修辞、文献以及文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6.由于本课程涉及的是古代汉语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课文中存在大量与现代 汉语词性和词意不同的古代词汇,所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已经具备汉语中高级水平,在之前现代汉语课学习中掌握了现代汉语的一些基础和 应用知识。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对各章节内容适时进行课堂练习,一般在学完各节基本内容之后,用一些时间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开展练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古代汉语基本概念知识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对常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的理解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 《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古代汉语》,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 导言 教学目标: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1 )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 2 )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 文言文;(2) 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1 )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 2 )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词有音和义两部分。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 音韵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同源词的系联,理解古诗的押韵、韵律,也需要语音知识。古代的语音与现在的语音不同,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音也不同。所以,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就要有古音学知识。而作为对语音史的研究,本身也是语言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词汇方面:汉字一章涉及意义问题,词汇一章也涉及意义问题,因为在古汉语中,字与词既有区别而又关系密切。一个字(词)有多个意义,用词义引申的理论来掌握它,这与汉字一章的“本义”、“引申义”有关。古汉语的词不是独立存在和变化的,它的使用也常有并列、同义换用的情况,要理解掌握一个词,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关系、同源词关系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语法部分:解决了字词(实词)的问题,还有组词成句的规则问题。实词在特定的句子中改变词性,是词类活用。把字词一个个串起来的是句子,组词成句的法则就是句法。在实词间起辅助、加强表达作用的是虚词。句法和词法合起来就是语法的内容。这些都是必要掌握的。 古书注解部分:古汉语的语言,储存在一种特别的载体即经典文献中。历代对经典文献的注释、整理工作很多,可以帮助准确理解古汉语。反过不定期,读古汉语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利用古代文献。所以,文献阅读的有关知识也要掌握。

对古代汉语教学实践环节的探索

对古代汉语教学实践环节的探索 古代汉语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就现状来说,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即使有部分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多是为了应试,文言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能力并没有显著改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环节的忽视甚至缺失,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尝试对实践环节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起什么作用,有哪些形式,如何实施好等诸问题进行粗浅的探索。 一、古代汉语教学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是指为了促进古代汉语理 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针对文言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按照知识体系布局和能力培养目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观察思考所开展的一系列操作性训练活动。从课程性质上来说,古代汉语课程是一门通过传授古代汉语的语言知识规律,引导学生解决文言阅读障碍的工具课,在教学中安排实践环节是本课程的内在要求。具体来说,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领悟、理解知识规律 目前,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满堂灌现象,教师

为了全面、系统地阐述专业知识,上课常常是从开始一直讲到结束。讲授教学法有其优长,但是过多地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接受度。文言与现代汉语有一定距离,阅读障碍比较多;语言学的规律比较理性化,知识体系复杂庞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光凭知识讲授,学生往往听得似懂非懂,不能够完全领悟、消化、吸收知识,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古汉语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安排实践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讲完古今字、繁简字、通假字、异体字这些字际关系之后,教师应当堂列出一些字例让学生辨析,检验学生对四类字际关系特点的掌握情况。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之后,进行教学反思并调整教学计划,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和盲点。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有些知识,教师可不将结果直接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典型语例去体悟规律。比如,安排学生将文言文《夸父逐日》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别统计文言与白话文段中的单音词数量,学生就自然能得出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的结论。经历了实践环节,他们对古今汉语词汇在音节上差别的体会比教师直接讲授更加深刻。 (二)实践环节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 古代汉语教学需要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传统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所难以胜任的,

古代汉语教案[1]

古代汉语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古代汉语》教案 学年学期2007 -2008 学年第 1 学期 主讲教师 张居三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 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 第一次课绪论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重点及难点: 古代汉语的分期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 授课内容: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如:说明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现象等。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三、教材 (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 《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理论 常用词——古代词义材料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文秘方向) 一、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和任务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通过 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人注释和标点的文 言作品,并能比较准确地解决初中文言文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 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阅读古籍和进行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能力。 二、古代汉语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 教学中要贯彻文选与知识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原则。文选的讲授以解释字、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常见句式和典型例句。知识的讲授以基 本的、规律性的知识为主。 2. 讲授方法拟采用以对比法为基础、综合运用其他方法。⑴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 动手,在示范讲授以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的启发式教学法。⑵穿插讲授关于 古代文化方面的知识,用现代社会制度、文学作品、影视等方面实例,激起学生探究古代文学文化,阅读古籍的兴趣的激励性教学法。⑶实践在本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务必指导学生学会工具 书的使用,并进行足够的训练。有选择地精做精讲课后练习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学年,分前后两个学期。每周 3 学时,共102 学时。第一学期讲授内容:通论知识涉及古汉语文字、词汇和语法;古汉语文选涉及《山海经》、《左传》、《战国策》、《史记》等。这是学生接触古汉语知识的初始阶段,教学进度宜慢,讲解宜细,对典范的名篇更 要精讲详讲、细嚼慢咽,做到字词句"三落实",形音义"三落实"。使学生在中学获得的古汉语知识 得到深化强化,同时也为第二学期更为深入系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学期讲授内容:通 论知识涉及古汉语语法、音韵、古注、修辞;古汉语文选涉及《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诗经》、《楚辞》等。文选中 还要有带古注的篇章和无标点、无注释的白文;要求学生在掌握先秦散文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韵文、骈文和两汉以后各种文体的作品,了解其语言风格,掌握其语言特点,从而使 学生具备独立阅读古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问题的能力。教学安排必须对文选和通论两部分都必 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所占学时数的比例为4:6 或5:5。通论以汉字、工具书使用、词汇、语法 为主要内容,兼及一些音韵常识等。常用词和典型例句的教学贯彻始终。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 况自行决定。 学时分配 配 节序号1 2 3 内容 绪论 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文字 学时 2 4 10

[汉语,传统文化,中国]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必须也像其他课程一样进行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对古代汉语教学的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在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改革与研究下,我们发挥了古代汉语的语言交流与传播的工具特性,在高校教学中把人文教育特性、审美情操培养两方面融合在古代汉语传统文化中去,所以,本人写这篇论文来全面地分析古代汉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诺干问题。 一、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谈起 通过对古代汉语课程教材的研究发现,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各个高校在不同的时期内,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上体现不同。根据研究发现,一部分内容是按照历代文选来讲授,一部分是把古代汉语作为文言文来传授,有的是把它当做古训和韵律诗和文字来讲授,所体现的教学目的不一致。我们在首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者从新角度重新分析了古代汉语这门课程,把古代汉语的教学重点放在看待效果上。因此,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就像潮水一般出现,王力在1962年编著的第一套古代汉语教材,适用于全国高等院校的文科专业的学生,古代汉语在文章选取、常用词、古代汉语通论等等内容上较为确定,并且原则一致,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古代汉语的主要教学内容。所以,古代汉语算是初次确定了教学目标,发展和培养大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知识并发扬光大。因此,我们所讲授古代汉语课程本质在于传承我国的文化知识。 二、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自身体现诸多的传统文化内容 古代汉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古代汉语所包含的文化丰富多彩并且包含许多有教育意义的哲理,能够传承我国的良好的道德,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讲述的是我国语言文字文化,以及优秀的古典文化著作。古代汉语课程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内容,古代汉语内容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来了。我国高等院校大多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都是参照王力编著的《古代汉语》,大部分学者都采用文选、常用词、通论三个编排理论原则,例如郭锡良和朱振家两位学者编著的《古代汉语》,集中体现了文选和通论两大方面,学者易国杰编著的《古代汉语》完全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我们下文主要讨论的内容是以王力的《古代汉语》为范本,根据这一范本文选部分的传统文化内容加以详细探讨。这一范本《古代汉语》分别收集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优秀文化典籍,此外,这一范本还收集了《诗经》《骚》、唐诗宋词和古文等经典文学作品,同时收集了我国儒家思想很多哲学作品,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儒家教育思想和道德观。一部分古文文选凸显出个人修养文化美德。例如《论语学而》中完全体现出来我国古代人在交往中非常注重自身道德文化的修养,把这一篇古文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中文专业教学内容,使当代大学生能够从古人中学到一定的文化教育;选取的一部分古文中也有反映教与学的,譬如《礼记教学相长》反映的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讲授寻找自己的困惑,只有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困惑才能不断进步,这一观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人的教与学观念;同时也有个人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观点,例如《论语微子》和《岳阳楼记》两篇古文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第一篇文章主要讲授的是孔子所讲过的话语。孔子说个人应该对社会负有一定责任,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第二篇教材所选取的范文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诗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当时人民关心天下大事的传统美德。以上的文章名句都反映出我国人民的优良品质,把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古代汉语是师范学院小学教育文科班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本课程以培养、训练运用古汉语语言知识阅读浅显的古代文献、分析文言作品的能力为目的。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借助工具书读懂一般难度的、没有今人注解的文言作品,从而比较准确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古代汉语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还要培养其正确分析和讲授文言作品的能力,研究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为日后从事中小学校文言文教学扩大基础。据此,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知识与技能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能借助工具书读懂一般难度的、没有今人注解的文言作品,从而比较准确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古代汉语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词义分析、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 ()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养成学生自觉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使命。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 ()养成诗性精神和诗意情怀。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学习古代汉语这门课程要有良好的古代文学基础和现代汉语知识。具体课程为《古代文学》、《现代汉语》。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选用教材:殷国光等编:《古代汉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月第版。 、参考书: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年月第版。 六、课程进度表

王力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格律等。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 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学时,共计108学时。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 六、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教师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七、教学方法 文选与古代汉语常识交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知识。有条件的要制作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八、大纲编制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可作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选 一、文选是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材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 二、教材中的文选,是从大量古代文献中选择出来的典范作品。编选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同时又注意与古代汉语常识密切配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文选,认识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的理解。 三、教材中的文选编成若干单元,与古代汉语常识内容相配合。 四、文选的讲授应以字、词、句的解说分析为主,并结合古代汉语常识中的知识与理论进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选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讲授篇目,由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讲授,讲授的过程中要突出其示范性,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教学能力;一部分为自学篇目,由学生课下自己研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单元文选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蝜蝂传》《桃花源记》《巫山、巫峡》 《王子坊》《蓝田县丞厅壁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庐山草堂记》《岳阳楼记》《大龙湫记》 《游天都》《传是楼记》 第二单元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吕相绝秦》《子产论尹何为邑》《晏婴论季世》 《句践灭吴》《范雎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 《燕昭王求士》《鸿门宴》《陈涉起义》 《孙膑》《韩信破赵之战》《汲黯》 《西门豹治邺》《张骞传》(节录)《华佗传》(节录) 《肥水之战》《〈张中丞传〉后叙》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说明 一、古代汉语是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以及图书馆、政史、文秘等非中文专业的一门语言工具课。 非中文专业,可以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免学古书的注解、古代的文体、诗律及词律等四讲。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依据所修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 三、本课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定为学年课,中文专业讲授120学时,非中文专业讲授,80学时。 四、本课程由选文、本篇选词综述、古汉语知识通论及练习组成。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做到选文与知识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防止相互脱节。 五、选文多为散文,少数为韵文。选文以先秦两汉为主,以源带流,适当选取后世名篇。选文要健康,语言要典范。 六、选文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在释词通句中,有计划地随文讲解常用词,把常用词的累积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 七、选文48篇(非中文专业42篇),以中短篇为宜,少量优秀长篇可节选。除讲授篇章外,还包括学生自学篇目。 八、语言知识的选择,以必要、常用为准则,以词汇、语法为重点,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导。 九、古汉语课训练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要通过单项的综合的训练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技能技巧。训练要配套,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富于启发性。 十、选文的讲授与知识的讲授要并重,避免感性与理性相割裂.选文的课时略多于知识通论,两者的比例为6:4。 十一、因选文时而调整,本大纲只规定知识通论的内容,不列选文的具体篇目。 十二、依据教学计划,古代汉语教材包括;教学大纲、主体教材和辅导教材。 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要求】 讲解古代汉语的性质,提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介绍基本的学习方法。 一、古代汉语的性质: 二、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2.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 ⑴文言文。 ⑵古白话。 3.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它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不断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 4.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二、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以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2.提高运用与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三、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文字 【教学要求】 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了解分析形体对掌握词义的意义,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熟悉汉字通假的两种情况。 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汉字的表意性质: 汉字具有“因形示义”的特点。 二、传统的“六书”说: 1.“六书”的由来与次第。 2.许慎对“六书”说的发展。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适应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所属教研室:中文系 课程编号:01414102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Ancient Chinese)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 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下基础。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基本理念。 古代汉语课程使用的教材通常是北京大学王力先生或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王氏教材自1962年首版后,经过多次修订,现属国家级规划教材,书中确立了古代汉语课程通论、文选、常用词三结合的编写原则,代表着古代汉语教材的最高成就。郭氏教材具有内容精练,编排合理;知识准确,重点突出;通论和文选结合紧密等特点。以上两种教材比较适合综合性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使用。但根据我们的学生实际和我校培养目标,我们选用该教材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生问题。王氏、郭氏教材是从北京大学“一本”招生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的,我们是地方二本学院,学生入学程度远远低于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大学是研究性大学,我们是应用型学院。 2、自学问题。王氏、郭氏教材,有些注释过于简略,不适合于我们的学生自学。 3、篇幅问题。王氏、郭氏教材篇幅过多,一学年时间学不完。 为此,我们在选择《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做教材的同时,作了以下一些调整: 1、压缩传统的课程内容。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内容,讲究面面俱到,因而不可避免的有轻重不分、详略失当的弊端。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讲授过程中,舍弃了许多与其它学科有共性的内容,重点突出讲解古代汉语中“异”的部分。例如我们把《古代汉语》的通论“古代文化常识”放到“古代文化常识”课上讲,“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放到“文献学”课上讲。这样的内容安排,不仅突出了古代汉语的个性与学习重点所在,而且为我们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补充新颖的

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了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古代汉语课程不仅要注重语言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讲授,也应注重实践教学的研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夯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古代汉语课程应尝试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以激趣的方式结合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应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基础牢固厚重、就业适应面宽、社会需求量相对固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优势。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这个传统人文专业的命运。当今社会对有突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 目前,关于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社会人才从宏观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非常明确,旨在培养有专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使得每一个学科、每一门课程在教学改革中都必须与之紧密联系,各门课程都要不同程度地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的古代汉语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背景下应如何调整、改革以寻求适应,又应该担负什么样的责任?本文即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审视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意见。 一、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现状 古代汉语课程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评判能力、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 但是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还是沿袭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教学模式,教师的课堂授课以理论讲授为主,很少有学校会注重古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课时数少,不能引起任课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任课教师往往忽略实践教学环节。总体来说,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在认识上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未能精心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对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就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突破口,精心设计课程实践环节,实施实践性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同时,以学生能力的提升带动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