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2017年)为推进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2020年)》和市政府《关于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发展的试行意见》(成府发〔2008〕13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业现状。

1.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现状。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作为我国战略高新技术和重点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国内医药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6928亿元,同比增长25.09%;现代生物医药企业超过500家,与生物医药相关的科研、开发机构达200多家,涉足生物工程制药的上市公司共有160多家;研发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前列,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抗肿瘤新药、治疗原发性肝癌注射液等20多种重大创新药物已实现产业化。北京、上海、石家庄、长春、广州、深圳、长沙等地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

注:生物产业包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服务等五大领域;医药产业包含化学药品、中医药、医药器械等制造业。本《规划》只涉及生物产业中的生物医药领域和医药制造业。 2.成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生物医药已发展成为我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158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是国内重要的医药生产和流通基地,在国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地位。

企业GMP改造和我市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制药企业逐步向工业集中发展区聚集,形成了成都高新区、双流县、金牛区、温江区、彭州市等重点区域。重点区域的医药企业数量已占全市60%,工业总产值占全市76.57%,呈现产业聚集雏形。

图1 成都市各区(市)县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数量 (单位:个)

图2 成都市各区(市)县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产值比

(2)优势企业快速成长。全市34家医药生产企业产值过亿元,占全市70%;地奥集团和科伦集团进入全国医药工业企业100强;培育出了地奥心血康、人血白蛋白、一清胶囊、乐力钙、抗病毒颗粒等近20个疗效独特、销售过亿元的拳头产品;一批中小企业也加速发展,天台山药业、济生堂、新斯顿制药、利尔药业等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3)产业特色日渐突出。经过多年发展,在现代中药、特色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服务等领域里形成了一定特色和优势,大输液、血液制品等产品已占国内市场的1/3份额。

(4)自主创新优势蓄势待发。依托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和成都生物制品所、华神、迪康等重点企业,研究开发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积蓄了产业发展后劲。2001—2006年,成都医药专利申请量年平均增长38%。

图3 成都市医药领域1996—2006年专利申请数量

(二)对比分析。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还存在集中度不够高、分工协作程度不紧、发展速度减慢、缺乏龙头企业、创新药物少、产业政策不配套等不足。与同处西部的重庆、西安相比,成都生物医药在企业规模、利润方面还有差距。

图4 成都、重庆、西安利润总额全国排名企业数量对比(单位:个)

(三)优劣势分析。

1.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我市中草药材种类达2000多种,约占全国的1/3,开发潜力大。优质道地药材川芎、黄连、附子、泽泻、郁金、杜仲、黄柏、厚朴等十种中药材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种植,其中川芎占有全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全市药材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川西猕猴资源和良好的临床病种资源,为发展医药研发提供了重要条件。

(2)创新资源优势。我市生物医药科研资源富集,拥有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西药学院等64个专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7个国家、省级实验室,12个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已形成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工业化生产

等全过程的研发体系。拥有一支包括两院院士、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高层次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等在内的生物医药人才队伍。

(3)市场环境优势。成都是商务部批准的国家首批医药出口基地,是西部药品和中药材的重要集散地。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是全国三大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成都五块石药品配送中心是西部最大的药品物流配送中心,年交易量超过50亿元;同时,成都又是西部医药对

外交流中心,与国外许多知名大学、公司开展多方面合作,多次举办中医药国际博览会、川港中药合作研讨会等。

2.劣势。

(1)园区内企业未能形成分工协作体系,产业链尚不完整,相关辅助行业比较落后,集群配套措施不够完善。

(2)产学研协调和结合程度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资源共享率低。

(3)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

(4)医药产业融资渠道单一,研发投入不足,尤其缺乏风险资金的介入,资金需求十分迫切。

(5)市场营销资源利用不足,营销模式较为单一,手段较为落后,营销能力较弱。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规划布局

(一)总体思路。

以“规划引导、突出特色、协作配套、聚集发展”为原则,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培育壮大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吸引一批知名大企业大集团,辐射带动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配套企业,把成都建设成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西部最大的中药材及药品集散中

心和医药贸易中心,培育形成全国一流、西部第一、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医药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7年,成都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年平均递增25%,实现工业增加值470亿元;在现代中药、化学合成药、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建成中西部的医药商贸流通中心;医药产品年出口额达到5亿美元以上;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3家、50—100亿元企业达到4—6家、上亿元企业超过70家。

2.年度目标(见表5)。

1.工业布局。按照成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一区一主业”产业定位的要求,成都高新区作为承载新引进医药企业以及新建重大产业化项目的主要区域,温江区和彭州市等区域原则上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区域内企业规划集中、项目扩建以及园区完善建设,在空间上形成“一核心两园区”的发展格局,整体规划20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新扩展区10平方公里)。

(1)核心区。以成都高新区为核心,北接武侯科技园,南接西南航空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西接金牛科技园,连片建设产业发展核心区。

科技研发园:以成都高新区南部起步园区和冯家湾工业园为主体,整体规划2.5平方公里,完善研发、创新、孵化、中试等主体功能建设,搭建医药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形成自主创新产品研发和产业服务的科技研发园。

特色医药产业园:以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和金牛科技园为主体,按照产业特点完善空间布局并配套相关基础设施,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等产业化项目。

(2)温江医药园。依托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和特色原料药,开发医用包装材料及医疗器械。同时,充分利用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政策优势和国际影响,发展对台交流合作,建成国内对台生物医药产业经济合作与引进项目的重要基地。

(3)彭州医药园。依托彭州工业集中发展区医药化工园,大力发展植物提取物、现代中药,延伸产业链,承接化学原料药转移产业,加大招商引资、资产重组力度,重点发展优势和新型抗生素原料药和中间体、化学药品制剂。着力提高工业原料药配套能力,研发生产药物新剂型和优质新型辅料。

2.药材种植、养殖布局。建设川产道地药材规范化、规模化药材生产基地,加强规范种植、加工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提升规范化种植规模和水平(见表6)。

3.商贸流通布局。建设成都医药产业商贸流通市场(中心),完善现代仓储、运输和信息服务等配套设施,与成都周边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形成上下游紧密结合的产业链。市场(中心)布局见表7。

三、发展重点

(一)壮大现代中药产业。

1.中药产业链:开发川芎、郁金等川产道地药材系列产品,中成药二次开发及国际化,打造有竞争力的“成都造”优势中药品牌。带

动上游种植业、饮片加工业和提取物生产业的发展,促进下游药品流通业的发展。

产业链:药材种植业→饮片、提取加工业→中成药及保健品、化妆品相关产品生产业→药品流通业。

重点企业: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四川绿色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协力制药有限公司、成都华高药业有限公司、成都康弘药业、成都恩威药业、成都中汇制药有限公司等。

配套企业:四川可采有限公司、三勒浆药业有限公司以及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四川科伦医药贸易有限公司、西部药业等。

产值目标(2012年):100亿元。

2.创新中药:攻克中药制药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品种,实现产业化,打造国家创新中药产业化基地,巩固和增强创新中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重点企业:成都地奥集团、成都康弘药业、成都恩威药业、成都中汇制药有限公司、四川迪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三精升和制药有限公司、成都华神集团、三勒浆药业有限公司等。

配套企业:生产相关提取物、制药设备、试剂、耗材、药品包装企业以及医药物流企业等。

产值目标(2012年):150-200亿元。

(二)加快发展化学合成药产业。

1.特色原料药及制剂: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利用国内领先的抗菌素药物和辅料及制剂研发能力,实施川药青霉素原料药、联邦制药抗生素原料及中间体、大输液产品换代技改等重大项目,大

力推动“CMO”生产,成为国内大输液产品和抗生素原料生产的重要基地。

重点企业:四川科伦药业有限公司、四川抗菌素研究所、联邦制药、四川制药、时代第一药业等。

产值目标(2012年):150亿元。

2.化学合成创新药:大力推进二次创新,发展Me-better仿制药,利用国内领先的手性药物开发能力,突破关键技术,开发培育手性药物重点产品。

重点企业: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成都地奥集团、成都康弘药业、优他制药等。

配套企业:制药设备、试剂、耗材、药品包装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等。产值目标(2012年):40—50亿元。

(三)做强生物制药产业。

1.血液制品产业链:开发生产人血白蛋白、静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等主导产品,攻克关键技术,实现血浆综合利用,延伸血液制品产业链。带动血浆耗材、器械企业和原料血浆采集站增产,促进重点物流企业、医药销售网络和临床医院新增销售额。

重点企业:远大蜀阳药业有限公司、成都蓉生药业有限公司、铸信集团。

配套企业:四川南格尔生物医学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佳颖药用制品公司、四川迈克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协和技术中心等。

产业链:血浆耗材、器械企业(血浆袋、采浆机械、消毒卫生用品)→疫苗、诊断试剂企业(乙肝等疫苗、血浆筛检、体检试剂、产品质量检测试剂)→原料血浆采集站→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分、包装企业、机械企业(产品分、包装机械)→临床医院。

产值目标(2012年):30-40亿元。

2.生物技术药物及疫苗:攻克生物制药产业化关键技术,实施重大项目,开发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药物及新型疫苗重点产品,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疫苗生产出口基地。推进国外生物制药知名企业与我市的研发合作。

重点企业: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成都华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康弘药业、成都地奥集团、四川恒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等。

配套企业:四川南格尔生物医学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佳颖药用制品公司、成都温江东升机械制造厂等。

产值目标(2012年):100亿元。

3.建设诊断产品产业化基地:攻克关键技术,打造重大传染疾病快速检测试剂、血液检测系列配套试剂等重大产品,引进生产生物芯片的重点企业,打造诊断企业聚集地。

重点企业:成都华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四川迈克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生物制品所、中国医科院输血所、四川协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配套企业:相关制药设备、耗材、包装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等。

产值目标(2012年):20-30亿元。

(四)培育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产业化基地:依托国家生物医药材料及制品产业化基地,开发医用聚乳酸、生物活性人体硬组织、人工心脏瓣膜及血管支架、医用聚氨脂介入导管、白细胞滤器等产品,重点引进数字化诊断医药设备、医用仪器生产重大项目及企业,打造以生物材料为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产业化基地。

重点企业:普什集团、奥泰医疗、青山利康药业、成都艾贝特公司、中国医科院输血所、四川南格尔生物医学股份有限公司医用器具厂、成都佳颖药用制品公司、迪康中科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等。

配套企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医院、相关制药设备、耗材、包装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等。

产值目标(2012年):30-40亿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产业协调。统筹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形成产业推进合力;制定和完善医药产业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促进产业发展;鼓励技术咨询、市场调查、技术创新联盟等中介组织参与集群发展,起到沟通行业内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作用。

(二)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参股和控股等手段,实现资源整合,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集团);扶持创新型企业和配套企业,为龙头企业和产品生产提供配套支撑,形成产业生态链,促进产业聚集;鼓励医药企业争创品牌,提升壮大现有知名品牌,培育明星品牌,挖掘潜力品牌。

(三)加大招商引资。抓住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利用我市的医药资源、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优势,以世界知名制药企业和中国医药

百强企业为重点,引进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薄弱、缺失环节的关键企业,吸引其来蓉投资建设一批医药产业化重大项目;通过举办各种有特色的医药产品交易会、学术交流会等,搭建中外合作交流平台,吸引国外研发机构落户成都,进而引进投资和开拓国际市场。

(四)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新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医药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速医药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增强行业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整合医药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开放的共性技术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做好医药科技信息及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

(五)发展流通体系。依托省医药集团、科伦医贸、西部医药等重点企业,发展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推进跨地区、跨行业并购重组,加速医药流通领域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医药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技术,加强西部医药贸易中心等医药物流中心建设,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完善仓储、运输和信息服务等配套体系。

(六)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医药研究开发投入,利用产业发展基金,吸引国内外投资机构来蓉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争取社会资金加大对我市医药产业的投入;鼓励支持符合上市条件的医药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筹资,支持具备条件的医药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和企业融资券;引导和支持专业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生物医药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在医药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

(七)加快人才培养。利用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医药产业高层决策、经营管理、国际化等高端人才;依托重大项目、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培养和造就优秀创新团队与专业技术人才;围绕产业需求,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一批

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等方式,大力引进医药创新人才,促进人才、技术、成果向医药产业领域聚集。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部署和开发区“工业立区、项目强区”发展战略,壮大镇(街道)经济实力,根据开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加快镇(街道)(块状)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工业立区、项目强区”的发展战略,理清思路,以强镇(街道)富民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镇(街道)工业小区为载体,充分发挥集体、村(居)民闲置资金作用,突出发展工业,服务好企业,不断拓宽镇(街道)经济发展空间,把镇(街道)(块状)经济作为开发区经济重要增长点。 2、基本原则。一是强化特色原则。强化产业特色、促进专业化分工、做优做强镇(街道)工业经济。二是推动集聚原则。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配套、形成低成本、大批量、高质量的企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实现集聚集群发展。三是突出创新原则。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激励企业创新创业创造,增强镇(街道)工业经济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四是差异发展原则。错开园区主导产业,扶持和培育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提升镇(街道)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和发展质量。

二、发展重点和目标 3、发展重点。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海西经济区建设机遇,将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以项目为生命线,以加工制造业项目、地方财源项目为重点,突出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把有色金属加工、汽车配件加工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三、主要措施 5、加强组织领导。开发区成立加快镇(街道)(块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党工委副书记黄有盛任组长,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解决好镇(街道)(块状)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6、大力支持全民创业。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扶持全民创业的意见》(抚府发1号),在资金、融资、创业培训、产品营销等方面对初始创业者予以扶持。 7、积极鼓励建设镇(街道)工业小区。保障镇(街道)工业发展用地需求,充分利用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区位条件优越、发展要素齐备的优势,划出500-600亩地,规划建设镇(街道)工业小区,用于承接镇(街道)招商引资项目,镇(街道)工业小区用地仅收取成本价。 8、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争取金融机构重点支持镇(街道)招商引资项目、中小民营企业,扩大银行放贷规模。积极鼓励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加强对镇(街道)工业项目融资力度,有效推动政、银、企、保四方的互动发展。同时,灵活筹集镇(街道)工业小区建设资金,在合法和自愿的基础上,引导村(居)、村(居)民将闲置资金参股建

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

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 一、产业集群的界定与特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界定有多种,而哈佛大学教授波特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波特,2003)。 产业集群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围绕某一产业而形成的,即产业特性。特定领域是指某一产业,它但是三大产业中的任一产业,但一样以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为多,往往是与某具体产品联系在一起,且多是消费品。 二是在某一区域内相对集中,即地点特性。该区域可大可小,但不是以行政区域来划分,而是以地理的邻近性为界限。 三是一样都包含五大类相互作用的机构。一个典型产业集群中 图1 产来集群的五大差不多构成单位 这五大类机构构成了产业集群的五大行动主体,这五大行动主

体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它们的共同作用导致该产业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其中,成品商是该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的生产者,客商是最终产品的销售者,供应商是最终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与供应者,中介服务机构是指为成品商、供应商与客商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研究所、行业协会等机构,规制治理机构是指为集群中各类经营性单位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检测与监督机构等。 四是存在着显著的竞合关系。最终产品制造商之间或中间产品供应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为了共同的市场,制造商之间或供应商之间都进行着猛烈的竞争;但为了某种需要,这些单位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合作。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与机制 1.形成诱因 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有三种:一是诱致性自发形成,即因某些因素诱导而自发的形成;二是强制性培养而成,即通过有目的规划与培养而形成的;三是引导性培养而成,即在产业集群的早期即能识别出并加以有效地培养而形成。 诱导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有多种,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类:一是特定供给因素的存在,如马歇尔所说的存在适合某种产品生产的、专门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而形成产业集群(马歇尔,1994)①,或是波特所说的特定历史背景、良好的相关产业状态、一两个创新性 ①注:马歇尔是最早关注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第一次讨论产业集群现象,只是他当时称之为“地点性工业”,意指“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的地点”。

四川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四川(成都)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 台 简介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培育壮大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省科技厅和成都市科技局、成都高新区共同规划构建四川(成都)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平台旨在整合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有关优势资源,为生物医药研发和企业技术创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等提供专业、便捷、集中的技术支撑与服务。平台下设生物医药分析检测服务、生物医药研发技术服务、生物医药成果转化服务、生物医药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投融资服务、生物医药综合服务六大子平台,提供生物医药专业的分析检测、GLP、GMP、GCP、成果孵化转化、信息、投融资、政务等一站式服务。 平台建设将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科研院所为骨干、省、市(成都市)、区(高新区)共建”的模式,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按照开放、流动、联合、共享的机制,坚持“谁开放、谁服务、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双会员制”(供需双方分别实行会员制)和平台服务专线的模式,展示供方的资源和服务信息、需方的需求信息,通过在线对接,线下服务的方式进行服务。 以下为平台下设各种子平台简介: 1、分析检测平台简介 四川生物医药分析检测平台依托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成都生物与医药产业孵化园(天河园)、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单位组建,旨在整合生物医药仪器设备资源,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为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提供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检测服务。 仪器设备共享将覆盖企业从启动研发项目到中试生产前的全部仪器设备使用需求,包括分析仪器、测试仪器、检测仪器和高端精密仪器设备等。 分析检测项目涉及生物医药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食品类、医药类、环境类及其他相关检测项目,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全面专业快捷的检测服务。 2、新药研发平台简介

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构筑跨越发展战略支撑

肥东发展与改革 肥东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4 (总第18期)2008年4月23日------------------------------------------------------------------------------------------------ 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构筑跨越发展战略支撑 ——赴河南省长垣县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产业集群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编制好我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升我县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助推肥东跨越式发展,经县领导同意,4月18日下午,县发改委组织县直有关部门前往河南省长垣县学习考察。现将此次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长垣县概况和近年来经济发展情况 长垣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隶属新乡市,地处豫北平原,东靠黄河,与山东省东明县隔河相望,西(北)邻滑县,南界封丘,北依濮阳,居郑州、新乡、安阳、濮阳、开封、菏泽等城市群中心。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全县辖6镇8乡、4个办事处,总人口80万,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和绿色农业示范区、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厨师之乡、建筑之乡、起重机械之乡、医疗器械

之乡,是河南省城镇化建设重点县、扩权县和对外开放重点县,系“中国中部经济百强县”。 目前,该县综合经济实力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排序第33位,较1990年前移了59个位次。近5年来,长垣县GDP年均增速在20%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达30%左右,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4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60%以上。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2亿元,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9亿元,增长42.1%,实现利润4亿元,增长170.8%。财政收入完成2.57亿元,增长2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9亿元,增长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7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62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4198元,增长17.3%。 二、长垣县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地处黄泛区的长垣县,近年来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被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誉为“长垣现象”、“北方的温州”。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为何发展得这么快,取得如此大的成绩,通过学习考察,我们得知,这主要得益于长垣县在近年的发展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的新路子,加快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向骨干龙头企业集聚、向城镇集聚、向工业园区集聚,培育形成了七大优势产业(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建筑、防腐、烹饪、绿色食品、苗木花卉)、六大经济板块(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商贸流通、特色农业、劳务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近年来,市已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特征,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已连续5年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范畴水产品加工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二十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之一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是规模小,企业个数和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市域内配套率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市工业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产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骨干企业,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优势人

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范畴。末,力争我市机械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均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石化设备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发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作用,把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综合和融合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采取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聚集。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期间,重点支持产值过亿元的10家骨干企业。 (四)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明确产业延伸的方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XX年3月5日张副县长的工作安排,分析农业、林业、畜牧、发改、创新、经贸等部门提供的材料,对我县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重点调研林业产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产业富县战略举措,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经济,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支柱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12月28日南沙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标志着**县支柱产业培植又迈上新的台阶。**县产值突破亿元的产业已达5个,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产业集群覆盖面积达到XX平方公里,涉及全县14个乡镇。 XX 年,六大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XX元,占全县民营经济总产值的XX%;实现产品销售收入XX元,其中出口创汇XX元;实现利税XX元,发放从业劳动者报筹XX元。 电力产业完成投资14304万元,南沙电站完成投资9300万元;麻栗寨河二级电站完成投资720万元;农网三期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南沙至小新街35千伏线路建设完

成投资700万元;电力设施修理改造完成投资584万元。(XX 年数字) 糖酒业年产5万吨燃料酒精改扩建工程已建成投产。 矿业产业与XX钢铁厂进行合作,南砂矿业公司投资XX 多万元,成功地对马街铁矿进行资源整合;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县黄金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给云南华西矿产资源公司的工作已全面完成。 畜牧业 XX年,生猪存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肥猪出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实现畜牧业产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实现肉类总产XX9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与前11年的1997年同比,肉类总产年均增长1492吨,年均增长率40.9%,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2023万元,年均增长52.67%。 生物创新产业 **县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公里,林业用地175.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3.5%,其中:有林地124.05万亩,灌木林地27.02万亩,疏林地0.4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21万亩,苗圃地0.07万亩,宜林荒山20.98万亩,森林覆盖率41.0%。 1.膏桐 据调查,**县适宜发展膏桐的土地资源总面积为60万亩,适宜区可种植的面积27.2万亩,其中连片宜林荒山荒地和无立木林地面积21.5万亩,集中分布在马街、南沙、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 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 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 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 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

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 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 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 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资源和市场 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物 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典型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区域 交通运输设备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萧山、上海、长春 汽车整车长春、上海、广州 摩托车零部件长春、新昌、温岭 摩托车整车江门、重庆、温岭 汽车车身及挂车长沙、顺德、重庆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电子元件及组件无锡、深圳、苏州 计算机外部设施南京、福州、苏州

四川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都江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发展现状分析 一、背景与意义 (一)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和现状 进入21世纪,全球医药市场持续快速增长。2007~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分别为7150亿美元、7730亿美元、8370亿美元,增长速度达8%以上,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回归自然潮流的涌起,传统药物及天然药物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国际医药界关注的热点和发现创新药物的突破点,尤其是中国,未来将是亚太地区医药产业发展的最大亮点。 (二)中国医药产业整体水平 1.我国医疗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公费医疗向城镇基本医疗办理保险制度过渡,基本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的人群迅速增加到1.37亿人,增加了两倍多。医疗保险政策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政策覆盖范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非公有制企业,从正规的就业人群扩大到灵活的就业人群,从城镇就业人员扩大到了进城务工人员。另外,我国已经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十五”期间,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普遍推行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落实公务员医疗补助政策,在部分效益好的企业实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目前绝大多数统筹地区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平稳,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待遇得到了保障。 2.我国医药产业现状

现在,我国已经能够生产1500种原料药,同时还可以生产多种药品制剂、生物制品、疫苗和医疗器械。我国的医药工业总产值,2007年为6279.57亿元人民币、2008年为7787.92亿元人民币、2009年(1~8月)为5776.75亿元人民币。医药工业总产值前十位的省份是山东、江苏、广东、浙江、四川、河南、吉林、上海、北京、江西,占全国的68.54%,2009年全国医药工业销售利润率为9.83%,比同期下降0.13个百分点。 3.我国中药产业特点 中药产业,包括中药种植养殖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知识经济产业。其中,中药种植养殖业资源丰富,中药工业涉及面广,中药商业活跃,中药知识经济产业不断发展。而中药工业主要包括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成药,以及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美容护肤品、日化用品、农药、兽药等产品和中药制药机械、辅料、包装材料等相关产业。 目前,有中药工业企业约1200多家,职工50多万人,人均创利1.3万元;国家批准上市的中成药共有9000多种,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40多种。近几年来中药工业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20%,利税平均年增长率为24%,2009年,中成药销售利润首次超过10%。 (三)意义 1.人类健康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疾病谱和医学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慢性病、老年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发病率不断增加,现代医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医药从整体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其生命观、辩证观、疾病观和医学模式更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的生理、心理、社会3个方面的健康定义,人类健康的新需求与中医药“天人合一”理论相契合,展现出中

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意见

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意见 发布时间:2009-5-5信息来源: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通过调研,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发展缺乏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支持; 2、低水平重复建设依然严重; 3、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4、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我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1、坚持科学规划、高起点建设 为突出尾毛产业集群特色,按照“科学规划、高起点设计、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打造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产业集群”的建设思想,对产业集群的地理位置,区位交通、行业资源、企业分布等情况进行定位。 (1)在产业集群规划方面,以培育产业集群为目标,通过政策调整,在整个产业范围内统筹生产力布局,明确产业定位,规划产业分工,制定以促进关联、合并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集群化发展体系。按照“整合资源、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拉长链条、提高水平、打造品牌的思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质量和数量。使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承载区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区。 2、在产业规划方面,按照“块状经济”发展的特点,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引导相关企业集中布局,连片发展。 3、在企业厂房建设方面,按照标准化厂房建设要求集约利用土地。同时,对产业集群道路,网络建设等基础设施也要进行科学论证,一次设计到位 2、优化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制订出台了重点企业挂牌保护、纳税人评议执法部门、检查收费许可证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进行重奖和表彰,让他们在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得地位,社会上得荣誉。一方面成立经济环境整治领导组,专门受理企业和商户的投诉,查处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违法违纪案件,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企业座谈会,交流经验,探讨发展新思路,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重点开展企业同周边环境的集中整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企业提供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区的基础设施和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工程进行了完善,努力为客商提供一个宽松的生产经营环境。 3、加强体系建设,推进行业管理 在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建立融资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更好地满足企业生产流资需求;二是建设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中国中小企业网站,使其成为企业的门户,成为企业的宣传队。在推进行业管理方面,一是成立产业协会,并完善制定了一整套产业政策及交易管

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

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 一、产业集群的界定与特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界定有多种,而哈佛大学教授波特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由它们构成的群体(波特,2003)。 产业集群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围绕某一产业而形成的,即产业特性。特定领域是指某一产业,它可是三大产业中的任一产业,但一般以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为多,往往是与某具体产品联系在一起,且多是消费品。 二是在某一区域内相对集中,即地方特性。该区域可大可小,但不是以行政区域来划分,而是以地理的邻近性为界限。 三是一般都包含五大类相互作用的机构。一个典型产业集群中 图1 产来集群的五大基本构成单位 这五大类机构构成了产业集群的五大行动主体,这五大行动主

体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它们的共同作用导致该产业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其中,成品商是该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的生产者,客商是最终产品的销售者,供应商是最终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与供应者,中介服务机构是指为成品商、供应商与客商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研究所、行业协会等机构,规制管理机构是指为集群中各类经营性单位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检测与监督机构等。 四是存在着显着的竞合关系。最终产品制造商之间或中间产品供应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为了共同的市场,制造商之间或供应商之间都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但为了某种需要,这些单位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合作。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与机制 1.形成诱因 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有三种:一是诱致性自发形成,即因某些因素诱导而自发的形成;二是强制性培育而成,即通过有目的规划与培育而形成的;三是引导性培育而成,即在产业集群的早期即能识别出并加以有效地培育而形成。 诱导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有多种,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类:一是特定供给因素的存在,如马歇尔所说的存在适合某种产品生产的、独特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而形成产业集群(马歇尔,1994)①,或是波特所说的特定历史背景、良好的相关产业状态、一两个创新性①注:马歇尔是最早关注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第一次讨论产业集群现象,不过他当时称之为“地方性工业”,意指“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

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投资趋势

成都、重庆两个城市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就单单成都高新区就引来有上百家世界500强企业,世界百分之五十的笔记本电脑芯片从这里产出。除了芯片产业,成都还实施“10000亿、8000亿、5000亿”产业行动计划,从“屏、端、软、智、网”等方面,扩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 (一)发挥成渝地区优势 成都的优势:第一,西部航空中心,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我国最大的新建民用运输机场项目,该机场将成为整个西部地区的航空运输中心。第二,成都在吸引企业方面能力很强,是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西部排名第一的城市,单单落户在蓉的世界500强企业就有285家企业。第三,成都的金融优势,2019年中国金融指数成都排名全国第五。成都市金融业占GDP比重达到11%,成都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一百多家,2019年新增14家(其中A股9家),新增数量创历史新高。第四,成都的医药产业,成渝经济圈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活跃,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 重庆的优势:第一,重庆是西部航运中心,坐拥三峡大坝与长江港口,拥有直航上海的出海口。第二,重庆汽车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产业是重庆的工业支柱,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第三,重庆的医药产业形成规模,2016年的时

候,重庆市政府就发布《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重庆市医药产业经济总量达到2800亿元,进一步聚力向两江新区、巴南、合川、涪陵等区域集中,建造“4+1”医药产业集聚区,现在形成了两江新区、巴南、合川、涪陵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也要形成医药新药开发、器械和耗材生产、产品流通等特色产业链。 综合来看,成渝地区的优势不小,这次两地的共同发展,共筑的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从区域上来看,成渝双城经济圈是世界为数不多的“双核型椭圆经济圈”,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提高以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为圈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份量会加重,起到的共促力量也会扩大。 (二)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成渝两地均在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健康、医药商贸,推动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发展。成渝地区一共有4家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园区,成都市有2家,重庆市有2家,1家是CBIB成分园区,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这4家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园区很有分量,企业总数、高新技术企业数、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数、独角兽企业数量

(发展战略)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状态与方向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状态与方向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俩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且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俩类:壹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壹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 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 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资源和市场 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物 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壹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规划划分13大产业功能区

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规划划分13大产业功能区,国际城为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 楼主 5haolou2009 发表于搜房网- 成都业主论坛- 首创·国际城 31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今年第四次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新出炉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规划》,划分13大产业功能区,南部最优。 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含软件)、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动漫游戏、文化旅游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商务中心区(CBD)。规划范围包括高新西区、高新南区及双流县成昆铁路以东、货运铁路外绕线以北、成自泸高速公路以西区域,涉及双流县华阳、西航港、中和、万安、正兴、兴隆及公兴部分区域,面积约237平方公里。 金融总部商务区:重点发展以金融业为主的金融总部商务区。规划范围北起繁雄大道及石胜路,南至孵化园北干道及外环路500米绿带边线,西连益州大道(站华路),东临成仁快速路,涉及高新区站南组团部分区域及锦江区柳江片区部分区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 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重点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商业副中心。规划范围西至沙河,北至成渝高速五桂桥段及成洛路,东至绕城高速,南至老成渝路三环路内段及成龙路南侧规划建设用地,涉及成华区沙河堡片区、锦江区三圣片区及龙泉驿洪河、十陵部分区域,面积约41平方公里。 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重点发展以国际商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商业副中心。规划范围北至香城大道、西至成彭路及斑竹园镇区西侧,南至三环路,东至川陕路凤凰山段及宝成铁路,涉及成华区凤凰山片区、新都区大丰、斑竹园部分区域以及金牛区天回部分区域,以“198”地区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总面积约64平方公里。 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重点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功能和城市商业副中心。规划范围西至杨柳河,南至规划建设用地及老成温路,东至三环路,北至成温高速路及南熏大道,涉及青羊区光华新区、文家片区及温江新城区,以“198”地区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 “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生态和旅游休闲功能,依托区内的建设用地,重点发展以文化创意、文博旅游、总部经济为主的高端现代服务业。规划范围包括锦江、成华、金牛、青羊、武侯、高新外环路以内非城市建设用地区域以及龙泉驿、新都、郫县、温江、双流伸入外环路以内非城市建设用地区域,面积约190平方公里。 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该功能区由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和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两部分组成。其中,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重点发展国际山地度假旅游产业;范围包括市域西部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的龙门山区域,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该功能区向西北辐射大“九黄”旅游区,向西南辐射大康巴旅游区,向南辐射峨眉乐山旅游区。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生物制药专业的市场调研报告

生物制药专业的市场调研报告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为了更好地推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访谈了30家大成都地区生物制药企业,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果对生物制药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调研目的、内容及方法? (一)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了解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未来三到五年对现代生物制药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总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作为确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 (二)调研内容? 共调研企业30家,其中重点走访21家,问卷调研9家。主要调研生物制药行业企业发展现状、生物制药行业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生物制药专业的职业岗位与岗位能力要求、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等方面。? (三)调研方法? 通过资料调研、实地走访、发放企业调研问卷,获取第一手资料。?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生物制药行业背景分析? 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当今最活跃和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也是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中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激励下,生物制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高职层面发展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营造了需求环境。在未来5到10年市场急需的人才中,生物制药中下游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位列前10名。? 生物制药也是成都市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的主 导产业。 (二)未来3-5年,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预测? 据资料分析,目前全国生物制药企业发展速度和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制药行业,仅四川省的生物制药企业就多达1400余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发酵、分离纯化、制剂等技术领域,虽然抗体、基因工程等现代制药技术所占比重较小,但发展迅猛,体现着未来制药业的方向。高速发展的生物制药业带来了不同的岗位需求,通过调研分析,未来五年,大成都地区生物制药产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不少于2500人/年,加上自然更新人员,每年需要生物制药专业人员约3500人。? (三)生物制药行业生产岗位人才需求悄然发生变化? 在调研结果的分析中,有个现象值得关注: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技术类(23%),质检类(15%)和销售类(11%),在技术类毕业生选择的多是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基因操作、分离纯化等现代生物技术带研发性质的实验员/技术员岗位,而传统制药岗位,如微生物发酵、制剂生产岗位的选择很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生物制药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异军突起,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趋势,因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企业〔20XX〕2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企业主管部门: 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载体,对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有效配置生产要素、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节约社会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产业集群已逐步发展壮大,一些地区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已达到本地企业销售收入一半以上,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但目前产业集群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部分产业集群集聚度较低,创新能力弱、信息化水平低、品牌建设不够、公共服务滞后、基础设施不配套,亟待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能力。按照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现就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集群科学发展

(一)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对产业集群进行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要纳入本地区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衔接。 (二)鼓励支持在产业集群中建设中小企业产业(工业)园区、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创客空间等中小企业创业创新集聚区,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建设多层标准厂房,高效开发利用土地。 (三)加强产业集群基础设施保障,推进产业集群生态文明建设。完善产业集群能源供应、给排水、排污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鼓励企业参与节能减排投融资、合同能源管理、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建立集群内废旧物回收处理、再制造工程咨询等第三方环境治理方式,加强节能管理和“三废”有效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二、提升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四)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每个产业集群应明确2-3家龙头骨干企业,并对其重点扶持。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将配套中小企业纳入共同的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标准管理、合作研发管理等,提升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开放性研发平台向中小配套企业开放,推动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 (五)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与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 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配套关系,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完善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

成都智慧园区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

成都市智慧园区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成都制造2025规划》中关于“促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支持智慧园区建设”相关要求,推动我市智慧园区建设进程,促进我市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和服务转型,创新园区管理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设一批信息通信网络高速泛在、精细管理高效惠企、功能应用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的智慧园区。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特修订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智慧园区”是指成都市范围内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以及相关的先进管理模式,以实现基础设施优化、运营管理精细化、功能服务信息化和产业发展智慧化,园区信息化程度处于领先地位、信息技术聚集度达到一定水平的产业园区。 第二条成都市智慧园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先进制造业产业园、现代服务业产业园、融合产业集聚区以及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等。

第三条智慧园区建设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企业等多方力量参与智慧园区建设、运营、筹资和管理。从园区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注重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在规划指引下,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逐步深入,不断增强实施应用效果,统筹推进各行业、各领域、各产业的信息化协调发展。强化标准及接口规范智慧园区建设,项目统筹、论证与监督标准先行,以优势、领先行业和需求强烈的智慧应用为突破,选取有条件的领域强化指导,由点及面有序推动智慧园区建设。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四条申报智慧园区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园区产业定位明确,符合我市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规划,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二)系在本市境内注册、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良好的产业园区,优先支持先进制造业产业园、现代服务业产业园、融合产业集聚区以及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园区。 (三)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工作基础,有明确的智慧园区发展规划和建设需求。 (四)围绕本市智慧园区重点领域,实施智慧招商、智

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 )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部署,为进一步促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形势。进入21世纪,全球生物医药市场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市场规模将超过8200亿美元。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大了生物技术研发投入,诺华、葛兰素史克等世界生物医药巨头加快了全球布局,产业分工协作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中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未来5年,随着国家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药品需求量预计将以15%-20%的速度递增,带来1000多亿元的新增医保支付能力,这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生物领域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等新技术的突破,为加快推进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原材料涨价等因素以及国内市场同质化竞争、药品安全事件影响,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效益增幅趋

缓,行业投资下降,给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从国内其它地区来看,北京、上海、石家庄、广州、深圳等生物医药产业发达地区优势明显,天津、长沙、泰州、本溪等生物医药产业新兴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各地区引进生物医药人才、承接产业转移、开发新市场等竞争加剧,对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二)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基础与优势。 (1)产业基础较强。近年来,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幅保持在20%以上。,全市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工业产值202亿元,增长21%,利税31.72亿元;医药商贸业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增长20%,实现医药出口额1.6亿美元,增长60.5%;医药外包服务收入2.4亿元,增长71%;医药产业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利税贡献率中继续保持第一。,全市生物医药企业350家,其中规模以上的生物医药企业146家,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仅次于上海、北京,我市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生产和流通基地之一。 (2)拥有一批优势企业和产品。科伦药业、成都地奥集团2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康弘、奥邦、维奥、蓉生等40余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拥有心血康、人血白蛋白、乐力钙、抗病毒颗粒等近20个单品种过亿元的优势产品,以及碘[131]单克隆抗体注射液、重组葡激酶、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