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闽南年俗文化调查

闽南年俗文化调查

闽南年俗文化调查
闽南年俗文化调查

众所周知,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称“除夕日”,俗称“过年”。在闽南,家家户户即使工作再忙,也要事先打扫室内外,洗刷椅桌被帐,备年料,添新装,贴春联迎新岁。“过年”民间流传的民俗歌谣:“廿三“巡巡(趣看家务),廿四拜灶君(廿四早拜灶君上天),廿五掸尘(掸扫室内外陈物灰尘),廿六洗衣褶(衣被全洗),廿七赴墟(赶墟购年货),廿八宰猪过年。”除夕早晨拜天公时,供奉一条完整的大鱼,象征“年年有余”;猪脚芋头,表示来年有奔头;并把中蚶壳放在门后,用这人类最古老的贝壳钱币,暗示钱财不外流等等。在旧社会,贫家和富家过年有天壤之别。现在过年,家家户户都能吃到这种丰盛的家宴了。“围炉”过后,晚辈要向长辈“辞岁”,有的还要秉烛“守岁”,直到天亮。

除夕之夜,到处灯火辉煌,闽南一带过年习俗与其它城市不尽相同。闽南民间对于除夕的习俗,基本按古例而行。

各家各户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份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接着是求如愿,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部分还存在封建意识的老一辈仍然要于当天下午祭祀祖先,供奉年饭,晚餐要全家坐在一起吃饭,饭桌下面要置一火炉,称“围炉”;若家庭尚有某一成员外出未归,在饭桌上还得留个空位并排列碗、筷、酒杯等,表示他的存在和对他的思念。现在,人们已摒弃旧习,不搞祭拜等迷信活动,但普遍还要全家人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顿团圆饭,给小孩子“压岁钱”,让全家老少皆大欢喜。

闽南的除夕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这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尽力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因为碗糕俗称发糕,象征兴旺发达。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象征吉祥、有福、红米丸象征团圆、圆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闽语中的“剩”就是“春”音,所以以前很多农户在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有“春”——有剩余。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一直摆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孙们就跪拜祖先,祭礼也告完成,俗称辞年。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有围炉吃年饭的习惯。没有电热锅的70年代,闽南的围炉是货真价实围着一口烧得旺旺的小炉子的。到了电器发达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小炉子被电热锅取代了,虽也叫围炉,却觉得有点不是那回事。因为烧的木炭,所以须得时时添加,每次都得小心地把上面的铁锅端下,待添加好后再放回去,习俗上除夕的这炉一定要越旺越好。年夜饭必须准备的,除了小炉子,还有蚶,据说蚶象征着钱。蚶不用煮,只需洗净后把100度的滚水浇上去它就会自行裂开,流出红红的血。蚶吃完后壳要收起来放在门后一段时间表示聚财。到吃蚶的时候年夜饭也就可以结束了,那时没有电视,但有鞭炮。

对于家中尚有外出未归者,家人仍会为其摆好碗筷,并将其喜爱的菜肴盛于碗中,以代表家人团圆。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厦门称之为“过年钱”。数额可多可少,在过

去,也可以只是一个小小的铜板,代表是长辈。盼望孩子快快长大的心意。这个习俗在漳州叫“年冥兜”,家家户户都要“围炉”过年。家庭成员在外地的,只要有可能,都要想方设法回来团聚。如果有人没回来,就要给他留一个位子,放上一件他的衣服,并在桌上摆一副酒杯碗筷。围炉时,圆桌中间摆上一个火锅,菜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同时,还讲求寓意,如火锅中滚烫的肉圆、鱼丸,意味着合家团圆;除夕那天的晚餐也是极丰盛的,一家人团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气氛极浓烈。

在除夕的年夜饭里,有几样食物是绝对不能少的。长年菜:即菠菜。不可以切根,有头有尾,每人都得吃一根,意寓“平安”。血蚶:闽南话说“蚶壳钱大赚钱”,将吃剩的蚶壳洗净,洒在桌子底下或床下,直到初五才收拾。也许这个习惯与中国古代曾以贝为钱币有关。年糕:以前总是自己磨粉制作,也有用米或面作发糕的,而现在大家都直接去市场购买了,又简便又实惠。当然了,口味可以随自己喜欢。

除夕夜过了12点,闽南地区还有个习俗叫“号正”,就是家家户户要点燃鞭炮,寓意辞旧迎新,迎来了“正月”,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又有了新的希望。有不少人家早早备好果品开始点“天公灯”——就是点亮门前的红灯笼,住套房的这灯笼一般挂在阳台上,住楼房的一般挂在最高楼层的阳台上,摆上果品,点上香,拜天公。同时,还要拜祖先。家里有安放神佛像的,还要烧香点烛的拜神佛,祈求神佛保佑全家人身体健健康康,出入平平安安,万事顺心如意。以前还有守岁的习俗,现在少有人守岁了——当儿孙辈的不能早早上床休息,要围坐在一起闲聊笑闹,通宵达旦的,据说,小辈们越迟睡,越能够让家中老人增寿,“守岁”,其实是儿孙辈对长辈表示孝心的一种方式。倒是一些不知疲倦的十几岁的小毛孩精力旺盛,通宵达旦地疯玩,他们或许早忘了守岁本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了。大多数人年前忙乎了好多日子,号正后,都休息去了,因为第二天还得早起。

到了大年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名为“开正”。人们换上新装到族人亲戚家按辈份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贺新喜。客人来家,应款待甜茶、糖果、蜜饯;来客有孩童,则送给礼柑、瓜果。春节早上,厦门的家家户户会烧香挂灯、设案摆供,诚心诚意地敬“天公”。这是过年后首次拜天公,区别于除夕岁末之拜天公。

到了正月初一这天,全家都要早早起床,闽南地区有正月初一起早喝“金橘茶”之习俗。即清晨起来,要喝杯清茶,同时还要吃颗“大橘”或“金橘”,寓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顺顺利利。闽南地区正月初一这天的早饭必须是吃干饭——据说这天吃了干饭,出门才不会被雨淋。这天早上的菜肴中还必须有道“长命菜”和一盆以萝卜为主料煮成的菜肴。所谓“长命菜”其实就是芥菜,一般是前一天晚上要把芥菜一叶一叶的剥下,连叶带茎洗净后放入开水锅中煮烫变软,再捞起放入凉水中,然后用手把茎叶撕成长条状——记住,绝对不可以用刀切!待到第二天用油盐烹煮即成餐桌上的“长命菜”。因为芥菜株形高大,撕下的茎叶成长条状,这菜寓意长命百岁,福寿绵绵。讲究的人家第一口菜必须夹“长命菜”。这“长命菜”闽语就叫“长菜”。至于过年还须有萝卜做菜肴,则是因为闽南地区把萝卜称为“菜头”,“菜头”又与“彩头”谐音,寓意新的一年有好彩头,事事顺心如意。

正月初一这一天,主要是玩或走家串户拜访亲戚好友,大清早要互相拜年恭喜,加深邻里感情。许多家庭延初一早晨吃线面的风俗,表示新一年健康长寿。但是,有一项禁忌,就是第一口不能喝汤,如果喝汤,这一年出门经常会被雨淋着,这也是意愿。闽南沿海一带过春节还要蒸碗糕,有的还把碗糕叫做“发糕”。闽语的“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因为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整日笑嘻嘻;碗糕大都是做成甜味的,寓意生活甜蜜,吉祥如意。

正月初一这天,闽南地区有不扫地,不动刀剪,不取井水的习俗。因为扫地寓意把财气都扫走了,所以,即使要扫地,必须从门口往里扫,寓意把财气往家里扫,垃圾也只能找个地

方堆放,不能倒掉。刀剪为锋利之物,常常让人有受伤、流血之不祥联想,不动刀剪,是为了避免新的一年有血光之灾。所以,闽南人还规定除夕那天要剪好手脚的指甲,而且,之后只能等到旧历十六才能重新修剪。现在大多数人家都用上了自来水了,所以,不取井水的习俗也被渐渐淡化了。不取井水是因为传说井中有井神,初一那天去取井水就会动了井神,惹其发怒,从而给自家带来灾难。

正月初二,闽南地区俗称“女婿日”,也就是在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

春节期间,闽南地区的习俗不尽一致,比如初三这一天,惠安等县称为回娘家日,但在同安、翔安农村,厦门岛内却有不同。有节日顺口溜:“初一早,初二卡,初三无人行,初四神落天,初五过开”。初三这一天,除了几百年的传说外,当前,主要是年内某家居丧,初三这天亲属集中烧纸钱、纸床向新亡亲属表示哀悼。无关人员就不会去,所以,叫“初三无人行”。现在,许多人全家或亲友就去游公园、娱乐。

正月初四为迎神日,又称接神日。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家家户户把灶王爷等诸神送上天,让其上天言好事,诸神在天宫玩够了,要到这天才下凡间,所以,到了正月初四这天就要把他们恭恭敬敬地接回家中供奉,以求神佛庇佑全家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正月初五这天,大多商铺开始继续开张,农人开始下地干活。

正月初七这天为“人日”,一般要吃鸡蛋寿面。

正月初九这天为“天公生”,与过年一样隆重。古人认为天是老大,岂能不敬天公?初九“天公生”。这天是老天爷的生日,要拜天公。这个日子农村人是相当重视的,过得相当热闹,不亚于过年!一般在那天,人们都要早早起来“点天公灯”——就是挂上红灯笼,然后要准备整鸡,整鱼及其他食物、果品来拜天公,其中,米龟和甜果是必不可少的!米龟的皮是糯米粉做成的,极柔韧,讲究的人家要特地去田间采来鼠曲草,并把鼠曲草捣汁加入糯米粉再揉成粉团——鼠曲草有清凉下火,清肝明目之效用,节日期间以油炸食物及甜腻食品居多,所以,加入鼠曲草汁液吃了能够清热败火,解毒利肝,更有益身体健康,馅料有咸甜两种,一般都是豆沙馅,个别人做的咸味馅是葱头油炒晒干的萝卜丝,别有风味,做成的这种米龟又称“菜脯龟”(闽南地区称晒干的萝卜块或萝卜丝为“菜脯”)。

另外,对春节的习俗,泉州、晋江、石狮沿海一带有句顺口溜:初一场(这天摆开娱乐场,开始娱乐活动),初二场(昨天的娱乐继续),初三无姿娘(闽南呼妇女“姿娘”,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天(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这天农民要开始掏粪便肥田、农事开始了),初六隔机(这天妇女要整理织布机、开始织布),初七七元(这天要取菜、果七样做成“七宝羹”),初八完全(到了这天,年糕等好东西已经吃完了),初九“天公”生(这天是老天爷的生日,要拜天公),初十好食天(天气依旧寒冷,宜在家饮酒作乐),十一“倒去觅”(出嫁的女儿这天要回娘家探望)(注:其实,闽南地区的绝大部分县市是把初二定为“女婿日”,出嫁的女儿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十二请女婿(这天,丈母娘要好好宴请女婿)。十三吃糜(稀饭)配芥菜(以前日子穷,好吃的东西到这个时候也都吃光了,要开始粗茶淡饭的日子了),十四搭灯棚(搭好灯棚,准备上元节的活动),十五上元暝(即上元节,也即元宵节),十六地妈生(有天公,当然有地母,这天是大地母亲的生日),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要吃汤圆,赏花灯。过了正月十五,“年”也就算过完了!一切又回复到平常的起居生活了。

《闽南菜系文化》知识介绍材料

《闽南菜系文化》知识介绍材料 平山中学留庆祝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部,倚山面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溪流江河纵横交错,盛产稻米、蔬菜、花果、以及香菇、竹笋、莲子、薏米、麂、[矢鸟]、鹧鸪、石鳞等山珍野味,沿海地区更盛产鱼、虾、螺、蚌等海产佳品,为烹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闽菜由福州、闽南、闽西三个地方菜所组成。福州菜清鲜、清爽,偏于甜酸,讲究调汤,善用红糟作配料,如炝糟、拉糟、煎糟、醉糟、爆糟等十多种,尤以传统名菜“淡糟炒香螺片”、“醉糟鸡”、“糟汁汆海蚌”等最为著名;闽南菜也具有清鲜、清爽的特色,并且以善用甜辣调料而著称。使用的甜辣调料有辣椒酱、沙茶酱、芥茉酱等,如“沙茶焖鸡块”、“芥茉鸡丝”、“东壁龙珠”等菜肴都属于闽南的特殊风味菜,闽南菜则偏咸、辣,多以山珍野味为原料,具有浓厚的山乡风味,如“油焖石鳞”、“爆炒地猴”等为其代表菜。 闽菜突出的特点是汤菜较多,烹法以炒、煨、[火局]技术而特殊,其代表菜有佛跳墙、七星丸、沙茶鸡丁、生煎明虾、柴把鸭、荷包鲫鱼、菜干扣肉、全折瓜等。闽菜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本地的自然资源。烹饪原料是烹饪的物质基础,烹饪质量的保证。在烹饪作用的发挥,烹饪效果的产生和烹饪目的的实现诸环节中,烹饪原料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当地勤劳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为后代创造、选育、聚集了丰富多彩的烹饪原料:这里有广褒的海域,漫长的浅滩海湾,冬季不冷、夏季不热,透光性好,海水压力不大;闽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等江河又带来丰富的饵料,水质肥沃,加上又是台湾暖流和北部湾寒流等水系交汇处,成为鱼类集聚的好场所,鱼、虾、螺、蚌、蚝等海

闽南文化论文资料

婚嫁习俗 结婚在诏安民间称为“嫁娶”,由于各种礼品都得贴上红纸,门口要贴红联,故又称结婚为“做红事”、“喜事”或“好事”。结婚的环节是很多的,首先要择日(用男女的生肖、出生日辰,由算命先生或懂阴阳五行术数的专业人士,按五行相生相克去挑选一个所谓黄道吉日),婚期择定后,男女在十二天前要“行聘”(如男方入赘,就不用这项)过去,所谓“行聘”实际是送彩礼行聘送礼主要包括:聘金、酒、肉、大饼等,后来改为衣料、金银首饰、食品和其他用品,并议明数量,实际上是变相买卖。女方在收到礼品后,便全面准备嫁妆。在制新衣服中,一定要制二套“象头衫裤“(用白布制成的贴身衣裤,这种衣裤结婚后一般不穿,留为百岁后收殓的内里衣裤)。 嫁前姑娘要“挽面”,(先由一个中年妇女用粉抹姑娘的脸,然后用二支纱线交叉松紧拉动,拨掉脸上汗毛)表示成人。姑娘出嫁距今五六十年前是坐轿。轿分两人抬(小轿)或四人抬(大轿)到夫家门口,还有一套仪式:女婿要踢轿门,公公要用米筛引媳妇进门。后来没有轿子也,改为步行,有了自行车以后,出嫁时改骑“脚车尾”(自行车后座,现在改坐轿车),新娘穿新衣服,头发扎红头绳,插红石榴花(纸制的),过去女方如果嫁妆多的要装在嫁妆匣里,每匣二人抬着,沿途让人观看。陪伴新娘到新郎家的,要有一个中年妇女(俗称“指古妈”负责孝礼节),还有一个男孩,手执枝叶齐全的榕树枝,叫“拖青”寓意婚后的日子如榕树般茂盛长青。对抬嫁妆、拖青的人称为“青奴”,结婚双方都热情招待,每人并送一个红包。 新娘一般应在中午前抵夫家,下午由新郎伴同吃“新娘桌”,旧上摆十二碗菜,由“指古妈”代新娘夹菜,每夹进新娘碗里一种菜,就要说一句顺口溜的吉利话,如“吃鸡,百岁好夫妻”、“吃猪肚,好性素(好脾气)……等等。”新娘桌“要庙在洞房里,过去“吃新娘桌”要点一对红烛,表示洞房花烛。桌上摆一个红斗,内装白米,上插一把红尺,一把戟,一个红竹筒。表示婚后财丁兴旺,百年偕老。吃“新娘桌”时,村里的人可以挤围在周围观看。 晚上是闹洞房,闹洞房的花样很多。新人睡前还有两个节目:一是新郎新娘要搓“合房圆”(合读鸽)这是搓一种糯米浆的红团子,寓意——和合之意,一种是由新郎的弟侄辈(年纪几岁)一人,登床翻滚,寓意——婚后早生孩子之意。第二天,新娘对长辈要拜茶(请长辈吃密枣,长辈要赠送礼物或红包等),第三天新娘一早要下厨,饭后要回娘家“做三日客”(也有十二天才回娘家的),去时要带饼、肉和糖果,在娘家不能过夜,傍晚要赶回来。路途遥远的也有改为“做满月客”,去时可住3~5天,回来时,新娘的小弟弟(或堂弟)要带一瓶花生油,称巡油,婆家要宴请小舅子。捧油寓意——“添丁”的意思。女儿回去时,娘家要送一对童鸡,寓意——传宗接代。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doc

第 1 页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 第 2 页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特别是小朋友们开始不说闽南话了,他们的交谈完全是普通话。普通话的推广固然重要,但闽南人应该学会说闽南话。要挽救闽南语这个“活化石”,可以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学校可以开设闽南方言课程,不管是本土的还是非本土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一方面,教会学生说闽南话;另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扬闽南方言与文化。 (二)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悠远的历史,有多彩的民俗,它的宗教、饮食、建筑艺术、民间工艺、旅游等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可是,即使是本土人士,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接受全面的泉州文化教育。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文化,激发大众对泉州文化的追溯,在探索中传承和推广。 (三)开设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班 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

(完整word版)闽南传统文化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 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大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系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 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4、闽南文化

(完整word版)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

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

闽南传统建筑

闽南传统建筑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着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闽南小吃的历史文化和变迁

闽南小吃的历史文化和变迁 小吃的特点 福建省简称闽,分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其中,厦门市和漳州市,泉州市属于闽南,同讲一种语言,即闽南话。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形成“鲜、香、淡”的独特风味,在色香味上独树一帜。如今,闽南各地大街小巷,云集着各种各样小吃,吸引大量海外侨胞、台胞及游人前往品尝。 闽南风味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流传着许多“食”文化的故事。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小吃品种繁多,式样翻新,造型美观,且用料考究、美味可口,做工精细,有小菜、热菜、汤羹、主食、甜点、水果六种类别。厨师利用丰厚的特产,融合了闽南地方美食炒、炸、煎、烩等传统工艺,综合体现了闽南小吃的风味特色,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内容。 闽南小吃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改革。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其品种繁多,式样新颖,造型美观、美味可口;且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风味独特。 小吃的品类和含义

婚丧嫁娶、敬神祀祖以及馈赠亲友的风味小吃有:榜舍龟、大花包、满月粿、糖粿、糯米丸子、田螺肉碗糕、白糖碗糕、米糕、松糕、塘头甜粿、麦馅粿等。其中较有特色的榜舍龟,用糯米粉为皮,豆沙为馅心,蒸成形似龟状,面染橙黄色,上面覆有大红团寿图案,以祈延年益寿。大花包以发面为皮,白糖、花生仁、冬瓜糖为馅。蒸成大如海碗的甜包,上面覆盖红色喜庆图案,专门用于婚嫁纳彩时,男方馈送女方的食品。满月粿,是生小孩子满月时要做的小吃,同时煮红皮鸡蛋及线面馈赠亲友乡邻,祈求小孩健康成长。在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蒸糖粿、烧鹊桥,以示怀念。糯米丸子是冬至这天要做的小吃,而“红丸子”是喜事宴请时祝颂甜蜜、圆满,祈求平安美好生活时的小吃。 地方风味小吃有:蚵仔煎、鲜酥蚵串、鱼仔粥、蚝仔粥、鲎羹、包心鱼丸、鲜肉鱼丸、水丸汤、马鲛粳、网纱鱼卷、酥炸鱼条、捆蹄、面线糊、扁食、肉燕、烧芋果、芋包、鸡汤伊面、干拌面、卤面、莲美豆干、糯米灌大肠、猪血尾口粳、苦菜大肠汤、虾皮番薯粉团、豆签、牛肉羹、豆花、石花糕等。其中蚵不仅营养丰富,且烹制的食品味道鲜美。闽南人有食粥的习惯,他们会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时令食物,调配糯米制成粥。土笋冻,是用一种生长在浅海滩涂里,像蚯蚓的软体动物熬成的胶状体,不仅美味,还能降火消炎,清凉解热。鲎羹是闽南特有的海产,鲎全身可食,风味特殊。

泉州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

泉州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 ——来自“海丝”起点的光芒闪耀 有人说一种文化的命名,就在于它具有自身独立的特色和存在价值。福建泉州,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闪耀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在这方美丽的土地上,形成了特有的泉州文化,养育了一批批泉州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泉州文化之所以称得上是一种文化,与它自身所存在的特色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形成过程是分不开的。自宋代起,泉州便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海商文化——这是由当地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不断碰撞与交融所逐渐形成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抱着对泉州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我选择这个课题进行调查。泉州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说起来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包括普度、提线木偶、南音等。 进行调查的这几天,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忧之——早已经沦为陋习的普度如今被视为百害而无一利;让人喜爱的提线木偶后继不力,最具代表性的泉州木偶剧团成员少而且年龄大。喜之——泉州南音已远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了。 泉州南音 正如之前所说的,艺术要存在于受者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而南音就是如此。南音在泉州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我们闽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而三五成群,家庭式的南音演唱在泉州最为常见。下午四五点的时侯,走到小区的亭子里,你会发现有很多老人聚在一起。而我就是挑这个时间去看看,听听曲调优美南曲,来荡涤一下思绪。走了几个小区,看到两三个小亭子,都聚集着老人们,还有陪老人出来逛逛的小孩子。不过,也有一些老人聚在了太阳照不到的花丛中,坐在石椅上泡着荼乐呵乐呵。清唱也有,伴乐也有,可惜我实在不懂如何去欣赏,只能说听起来很舒服。尤其是看在眼里的那番景象着实让人感动。在落日的黄昏里,老人们听着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的南音,安静地坐着,微笑地闭着眼,好一幅祥和的画啊!也有小孩跟随着老爷爷来听多了,清清喉就大声唱起来,引得老人们笑呵呵的,童音稚语,听起来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想拍张照留恋,但放弃了,不忍打破这样一种平静。等着声音一停,我就走到一位老爷爷旁边,老人心情很好,他说不只在这里,在其他地

闽南传统建筑

闽南传统建筑

————————————————————————————————作者:————————————————————————————————日期: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

家乡的传统文化——厦门.

家乡的传统文化 厦门,是我的家乡,它地处闽南,而闽南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其保留了很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蕴含着深刻悠远的历史,它的风俗文化使得每一个厦门人引以为傲。在这里,我仅仅介绍我最为熟悉的传统,它们是伴着我成长以来最深刻的记忆。 传统习俗——颜色的象征 中华民族崇尚红色,厦门人也一样以红色象征幸福、吉祥。门联、请帖都用红纸;馈赠礼品时也要在包装纸上放张红纸条;迎娶的车辆要挂红彩带;喜幛、寿屏都要用红绸缎制作,丧事人家和他人共住一座楼房的,还要在大门口挂块红布。 其次,黑、白、蓝等色调,则被视作端重、衰思的象征。我深深的记得,小的时候,长辈们是不让我们头发上扎蓝色或着黑色的皮筋的,那时我虽不明白,但也得遵从了。但是今天,时代的进步,讲究科学性,我们传承的意识渐渐淡薄了,难道这就是进步? 传统节庆活动 厦门同全国各汉族地区一样,很注重民间的传统节庆。以下是几个特具代表性的节日习俗。 (一)、春节 和全中国各地区的传统一样,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贴春联、合家围炉等等习惯都大同小异,但是,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在厦门,初三这天,被作为新丧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门,也不外出贺年。

(二)、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厦门俗称“五日节”。以前,家家门口要插艾蒲、家中洒雄黄酒、给小孩佩带香袋,用以驱邪,但是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对我来说,甚至不曾耳闻。但人们还是保留了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习惯,而厦门的集美龙舟是历年组织龙舟竞赛的场所,每到这时现场都热闹非凡。 (三)、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被称为中秋节,这天是人们合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对厦门人来说,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外,还有一种最为独特的民俗活动,那就是“搏饼”,其极具特色,充满乐趣。 博饼,是厦门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厦门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厦门时为解士兵的中秋思乡之情、激励鼓舞士兵士气而发明的。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厦门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中秋会饼每盒63块饼,大小不同,共分为6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在“搏状元”活动中分别俗称状元、对堂、三红、四进、二举、一秀)。每人轮流将6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的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 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地飘出,个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

闽南传统文化

闽南传统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 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 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 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化及方言等。 自统一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与闽南大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汉民迁入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成为“”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起源于。系指生活在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各区、市、县(原辖待统一)。 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2、

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语言大师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5、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着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完整word版)闽南传统建筑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

浅谈闽南(泉州)的非物质文化保护

浅谈闽南(泉州)的非物质文化保护 (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文化服务中心——陈昆岩)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可见文化产业正在逐步地获得重视。整合文化资源,合理利用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文化产业,能够促进文化生态的保护,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在国际文化秩序大变动、文化格局大调整、文化资源再分配的较量中占有一席之地。 厦门、漳州、泉州三地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和保存地,也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闽南文化发源于中原文化与古闽越文化、外来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层层积淀,具有多元的文化表现形态,是中华文化优秀的“基因库”。闽南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由于历史和地缘关系,许多早已在中原土地消失的文化形态和种类,在福建尤其是闽南一带不仅保存、活跃,而且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厦漳泉三地共有4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分别占福建省省级和国家级名录项目的43%和51%。全省26个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18个集中在这一地区。众多原生态的闽南民间传统文化,与台湾民间文化一脉相承,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基因处处可寻,构成了闽台文化之间的多彩景观。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鲜明的特色,深受人们喜爱。泉州南音被专家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2002年,泉州南音与梨园戏、木偶戏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南音不仅流传在闽南地区,而且流播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国家,成为联系海内外同胞的精神纽带。梨园戏,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泉州提线木偶戏先后到过40余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屡获国内外大奖,被誉为“世界一流的木偶艺术珍品”。高甲戏的丑角艺术丰富多彩,形成亦庄亦谐、以丑见美的独特风格。 加强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对于优化文化生态环境,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参与世界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海峡两岸人民的凝聚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闽南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闽南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 (一)领导力量薄弱,部门协作不够 闽南非物质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配合工作机制不够明确。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尚未列入正式编制,缺乏专兼职人员。多数县级政府虽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但对于闽南(泉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进展缓慢。 (二)认识不够到位,保护氛围不浓

福州传统文化

福州传统文化 -------------------------------------------------------------------------------- [ 发表时间:2006-7-2 0:38:00 来源:中国艺术吧作者:] 【十番】又名"十番锣鼓"。福州民间音乐。系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一种套曲,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演奏乐器有狼串(与朝鲜鼓相似)、大小鼓、大小钹、笛、逗管、椰胡、三弦、云锣(十锦锣)等。清初已流行于福州一带。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元宵时,在市区南校场有十番竞技表演。1922、1932年茶亭十番曾两次赴香港,为英国女王加冕演出,并因此流传到港澳、东南亚及台湾等地。十番演奏有一定的组合,每班20~30人,分坐奏、行奏和舞奏3种,演员着统一服饰。十番音乐的曲牌有100余种,分为曲牌、小调、哗牌(唢呐曲)及一些流行歌曲。突出的有《千秋岁》、《西江月》、《将军令》、《月中桂》、《五月吟》等。其演奏音量宏大,粗犷热烈,又不失幽雅抒情。 闽剧 【闽剧】地方戏曲剧种。因用福州方言演唱,又称"福州戏"。流行于福建、台湾、东南亚等地。最初艺术形式是唱"逗腔"的儒林戏。清光绪年间,"儒林戏"、"江湖戏"、"平讲戏"互相吸收,形成福州地方戏。辛亥革命前后,又吸收了徽剧、京剧、昆曲等艺术,出现了"儒林"、"平讲"、"唠唠"的汇合衍化,成为今天闽剧的基本模式。直到1924年,郑振铎出版《紫玉钗》、《土番间祭》,才用"闽剧"取代"儒林班"之称。角色有生、旦、净、末、丑;表演上唱、念、做、打俱全,同时讲求手、眼、身、法、步;主要唱腔有逗腔、洋歌、江湖和

闽南民居建筑特色赏析

闽南民居建筑 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也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是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一、具备整体形式美感且丰富变化的砖石墙面 1、闽南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 2、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

传承闽南文化丰厚课程内涵

传承闽南文化丰厚课程内涵 ——《闽南文化进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题结题 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而厦门作为文化部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学校在实施以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教学更有其迫切性和必要性。 由思明区教育学会、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主办的《闽南文化进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题结题与校本课程研讨活动在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如期举行。厦门市教科院潘世峰主任、张嘉斌主任、林秀娟副主任、思明区教育局张越副局长,教育一科方勇才科长等领导,市教科所李日芳、思明区教育学会郑荣熙、张肇伟、黄崇德、王国成等专家、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施玉昌副校长、市区教研员,以及各小学分管教育科研领导、校本课程老师等参加研讨活动。黄崇德副会长主持活动。 研讨会上,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李晓弘和副校长林文良分别作了《闽南文化进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结题报告和实验工作报告。接着,由厦门第二实验小学的三位老师做了课堂教学片断:在语文综合性学习“闽南文化名人”之《舒婷专题三》中,洪艳蓉老师带领学生走进舒婷专题,欣赏舒婷的诗歌《日光岩下的三角梅》,在朗读中感受诗意,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黄永忠老师就地取材,根据蟹壳和闽南古厝古山墙外沿相近的特点,设计了《蟹壳画:又见闽南红砖厝》一课,指导学生在蟹壳上创作、装饰闽南建筑古山墙,精美的、富有创意的学生作品让与会者有惊艳的感觉。叶万东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把春天卷起来》,开展调查实践探究活动,学习包春卷,了解闽南人的春卷饮食文化,体会生活的美好和合作的快乐,并在交流中对比闽南地区、包括台湾等不同地方春卷的异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家乡美食的认同。 之后,由评审团专家对厦门二实小课题研究和实施情况进行点评。施玉昌老师动情地提出:全国利用地方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的非常多,在厦门地区开发闽南文化校本课程的也为数不少。但是,像厦门二实小开发闽南文化这样系统,这样规范,这样有成效,还是少见的。课题组立足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校本资源开发和建设,立足校本课程实施与研究。建构了完整的闽南文化课程体系,编写规范,拓展学科课程,促进学科课程,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建立了丰富的闽南文化课程资源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落实课程改革新理念。在课程建设上进行有效探索,取得显著成效。施老师最后还说,多次参加二实小的课题结题活动,每次都觉得他们的课题都做得非常有分量、非常

在区域活动中弘扬闽南传统文化

在区域活动中弘扬闽南传统文化 摘要:闽南文化源远流长,为了弘扬闽南优秀文化,我们以漆线雕作为渗透点,把传统闽南吉祥图案与漆线雕有效的融合,促进闽南传统文化和漆线雕的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扬。本文通过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漆线雕的艺术美,弘扬漆线雕的传统文化,传承漆线雕的制作工艺,让幼儿通过亲身感受的方式,进一步了解闽南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区域活动;弘扬;闽南传统文化 漆线雕发源于福建泉州,是闽南地区独有的传统工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在幼儿园中开展适当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在区域活动的设计坊中,感受漆线雕的艺术美 首先,在主题活动“美丽的漆线雕”中,我们让幼儿上网收集有关漆线雕的图片,在查找、收集、交流的过程中,幼儿了解漆线雕是泉州永春的传统老手艺,知道它的做工精细雅致,线条优美。装饰的主题

尤以民间传统题材,如龙凤、麒麟、云水、缠枝莲等为多。有了这些漆线雕知识经验的积累,孩子们大胆在盘子中间作画,有的画龙头;有的画莲花;有的画老虎……引导他们理解漆线雕的中心“主图”。其次,我们在副墙饰张贴不同的花纹和图案的装饰条,提供画有盘子、花瓶等轮廓线的漆线雕底图,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盘子边缘或者花瓶的瓶口或者瓶底的花纹和图案,引导他们使用不同的线条极尽精微地表现出卷云、柔水、繁花、缠草等漆线雕的传统装饰手法。再次,当幼儿对漆线雕的装饰手法有一定了解之后,我们发现他们会把纸张拿起来剪图案装饰纸盘和花瓶。我们把各种颜色的长条手工纸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开始时,幼儿对剪纸表现出极大兴趣,可是他们剪成的连体图形更多是带有三角形、半圆形、弧形的简单图案,这样的剪纸作品没办法体现漆线雕的线条艺术。于是,我们投放连体的剪纸步骤的示意图,小朋友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尝试,慢慢剪出连体的莲花、卷云等,当有接近漆线雕风格的剪纸作品出现时,我们都及时把幼儿的作品张贴在区域活动的墙壁上,小朋友看到美丽的连体剪纸作品会不由自主地拍手称赞,他们体会到成功带来的自豪感。 二、在区域活动的商铺中,弘扬漆线雕的传统

浅谈闽南小吃文化

闽南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闽南小吃文化 Introduction to Snack Culture of Southern Fujian 姓名: 学号: 系别: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年级: 11级 指导教师: 2014年6月8日 摘要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闽南文化作为我国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传承已久的区域性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闽南小吃为切入点,阐述闽南小吃与闽南文化的联系,介绍多种闽南特色小吃,并从闽南食俗、历史典故、闽南俗语三个方面深入研究闽南小吃文化,对闽南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闽南文化、闽南小吃、闽南食俗、闽南俗语 Abstract Chines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As the southern region of Fujian province,Taiwan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regional local culture that had been inherit- ed for a long time,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s as the entry point,this text expounds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s contacted with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introduces a varie- ty of the Southern Fujian special snacks,an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outhern F- ujian eating customs,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the Southern Fujian folk adages, in-depth study of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 culture .It is a significance in studying and develo- ping 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Key words:the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the Southern Fujian snacks; the Southern Fujian eating customs; the Southern Fujian folk adages 福建省简称闽,分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其中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属于闽南,同讲一种语言,即闽南话。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闽南人,家在泉州晋

闽南传统文化

闽南传统文化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 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化及方言等。 自统一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与闽南大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汉民迁入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成为“”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起源于。系指生活在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各区、市、县(原辖待统一)。 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