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革热诊断标准201291123581893

登革热诊断标准201291123581893

登革热诊断标准201291123581893
登革热诊断标准201291123581893

登革热诊断标准(WS 216-2008)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1.1.1 发病前14d 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

1.1.2 居住场所或工作场所周围(如半径100m 范围)1 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

1.2 临床表现

1.2.1 急性起病,发热(24h~36h 内达39℃~40℃,少数为双峰热),较剧烈的头痛、

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及明显疲乏等症状。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等。

1.2.2 皮疹:于病程第5~7 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针尖样

出血性皮疹)或“皮岛”样表现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d~5d。

1.2.3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第5~8 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紫癜

及注射部位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1.2.4 消化道大出血,或胸腹腔出血,或颅内出血。

1.2.5 肝肿大,胸腹腔积液。

1.2.6 皮肤湿冷、烦躁,脉搏细数,低血压和脉压小于20mmHg

(2.7kPa)及血压测不到、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1.3.1 白细胞计数减少。

1.3.2 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

1.3.3 血液浓缩,如血细胞比容较正常水平增加20%以上,或经扩容治疗后血细胞比容较基线水平下降20%以上;低白蛋白血症等。

1.3.4 单份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或IgM 抗体阳性。

1.3.5 从急性期患者血清、脑脊液、血细胞或组织等中分离到登革病毒。

1.3.6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 4 倍及以上增长。

1.3.7 应用RT-PCR 或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出登革病毒基因序列。

2 诊断原则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3 诊断

3.1 疑似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3.1.1 具备1.1.1,同时具备1.2.1。

3.1.2 无1.1,但同时具备1.2.1、1.3.1 和1.3.2。

3.2 临床诊断病例

3.2.1 登革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3.2.1.1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1.1.2、1.3.1 和1.3.2。

3.2.1.2 3.1.2 同时具备1.3.4。

3.2.2 登革出血热(DHF)

登革热(3.2.1),同时具备1.3.2、1.3.3 和1.2.3~1.2.5 之一。

3.2.3 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3.2.2)同时具备1.2.6。

3.3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3.2)具备1.3.5、1.3.6、1.3.7 之任一项。

登革热诊疗指南(第二版)

登革热诊疗指南 (2014年第2版) 2014-10-11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2型重症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型。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

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流行特征。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三、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一)急性发热期。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

登革热调查报告

篇一:登革热个案调查表 附表1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 县(市)名称:国标码:□□□□□□病例编号:□□□□□ 一、基本情况 1. 患者姓名:_________ (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_____________) 2. 性别: 1男,2女□ 3. 年龄:_____岁□□□ 4. 民族:1汉族,2壮族,3维吾尔族,4其他少数民族□ 5. 职业:□ (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 (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 6.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 7.家庭住址: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县(市区)___乡(镇/居委会)___村(街道) 二、发病情况 1. 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2. 就诊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住院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住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7. 出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8. 入院诊断:□ 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 4其他 9、临床诊断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10. 出院诊断:□ 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 4其他 11.临床分型:1典型,2轻型,3重型,4其他□ 12. 转归:1 痊愈, 2 好转, 3 死亡(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三、症状和体征及一般实验室检查 1. 起病急:1是,0否□ 2. 乏力:1有,0无□ 3. 发热: 1有, 0无□如有,则热型为:1双峰热,2稽留热,3驰张热,4其他□ 4. 头痛: 1有, 0无□ 5. 颜面潮红: 1有, 0无□ 6. 眶后痛:1有, 0无□ 7. 肌痛: 1有, 0无□ 8. 关节痛: 1有, 2无□ 9. 胸红: 1有, 0无□ 10. 结膜出血:1有, 2无□12. 牙龈出血: 1有, 2无□ 13. 呕血: 1有, 2无□ 14. 便血: 1有, 2无□ 15. 血尿: 1有, 2无□

登革热实验室检测指南

附件2 登革热实验室检测指南 一、目的 (一)及时发现、诊断病例。 (二)及时了解伊蚊媒介携带登革病毒状况。 (三)病毒分型和溯源。 (四)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检测对象 (一)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按照登革热诊断标准WS216-2008)。 (二)伊蚊成蚊和幼虫。 三、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一)临床标本采集 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份,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份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份用于上级预防控制机构复核(附件1,附表1)。 1.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及疑似病例,每次采集血液标本5mL。 2.登革热临床诊断和疑似的住院病例(包括初筛阴性),应采集双份血液标本,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一份。 3.疫点首发病例,必要时应采集第二份血标本,距第一份血样采集日期间隔在7天以上。 (二)蚊媒标本采集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 (三)标本保存、运送

标本应-70℃以下保存,血液标本可-20℃以下保存,但不超过1周。 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四、检测内容 (一)实验室检测 登革热疑似病例发生所在地医院和/或县(市)疾控机构采集病例血清,检测登革病毒抗原、核酸或抗体,检测流程参见图1。 (二)复核检测 1.送市或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临床标本,抽样30%进行复核检测,疫点首发病例需采用病原学和/或双份标本血清学方法复核检测,暴发疫情复核检测不少于5例,疫情少于5例者应全部检测,病毒核酸阳性标本应分型检测。 2.疫点首发病例,重症病例、输入病例急性期标本应采用PCR方法进行分型检测,阳性者分离病毒,从临床标本或所分离病毒中扩增E蛋白编码基因,完成序列分析。 3.每次暴发疫情应开展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4.实验室检测阴性临床病例以及重症病例,应对恢复期血清进行IgM、IgG 抗体和/或中和抗体检测。 (三)媒介标本检测 1.核酸检测 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核酸分型检测,并扩增病毒E蛋白编码基因,完成序列分析。 2.病毒分离 病毒核酸阳性的标本由国家、省或有条件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病毒分离、基因组序列分析。

对重症登革热患者进行全方位护理的效果评估

对重症登革热患者进行全方位护理的效果评估 发表时间:2020-03-19T07:32:51.63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0年第1期作者:杨敏秀[导读] 登革热属于急性传染病的一种,将蚊虫作为传播媒介。在南方地区发生率较高。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重症登革热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的价值。方法: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重症登革热患者中选取68例,依照掷色子方法分组,各34例。对参照组行基础护理,对实验组行全方位护理。计算以上涉及的护理满意度、各项临床指标。结果:相比于参照组,实验组护理满意度相比于参照组较高,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时间、出血点消退时间、血小板和白细胞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相比于参照组较短,2组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对重症登革热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有利于患者康复,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重症登革热;全方位护理;效果;评估 登革热属于急性传染病的一种,将蚊虫作为传播媒介。在南方地区发生率较高。对登革热患者实施相应的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有利于患者康复[1]。现对重症登革热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的效果作分析。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重症登革热患者中选取68例,依照掷色子方法分组,各34例。实验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选自15岁至68岁,中位年龄为(41.25±2.14)岁;病程区间为2~9天,中位病程为(4.21±1.12)天;参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选自16岁至69岁,中位年龄为(41.35±2.27)岁;病程区间为2~10天,中位病程为(4.15±1.23)天;以上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取维生素K、卡巴克洛、波尼松等药物治疗。对参照组行基础护理,对实验组行全方位护理,主要包含:(1)检测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活指标进行观察,每2小时进行1次记录。如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生异常时,将其上报给医师,帮助医师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在短时间检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使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对患者的意识、瞳孔等变化进行监测[2]。(2)检测患者的病房环境,在病房门上、窗上安装防蚊设备,并将蚊帐悬挂在病床上,使用电蚊香进行驱蚊。将灭蚊剂喷洒在卫生间、洗漱间等滋生蚊虫的地方,每天喷洒2次。清理病房中、病房周围积水部位。在病房中喷洒空气净化剂,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对病房中空气进行净化,每天净化1次,每次约1小时。使用移动紫外线等对病房环境进行性角度,并使用含氯消毒液对医疗设施进行消毒。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消毒[3]。(3)对患者口腔、皮肤进行护理。每天更换1次床上用品,如床上用品出现污渍,需对其进行更换、清洗。(4)对症护理:针对体温较高的患者,需采取物理降温,不可使用安乃近、乙醇降温,防止出现出血情况。如患者皮肤发生出血情况,需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将带血衣物进行及时更换,更换体位。如患者发生肺出血,需对肺部指标进行密切检测,针对咳血、呼吸困难的患者,需及时更换体位,防止出现窒息情况。(5)饮食干预:告知患者摄入高营养、清淡的流质食物,针对出汗较多的患者,需多饮水;(6)心理干预:与患者进行沟通,防止出现负性情绪[4]。 1.3判定指标 计算以上涉及的护理满意度、各项临床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以上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使用卡方和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且分别使用(%)率和均数表示,并对以上涉及的相关资料进行检验,组间数据结果显示为p<0.05,证实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计算以上涉及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相比于参照组较高,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1。表1 计算以上涉及的护理满意度

登革热试题及答案

登革热诊疗指南培训试题 1、登革热潜伏期一般为天? ( B ) A、4-13 B、3-15 C、4-15 D、3-14 2、2014年版登革热诊疗指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登革热感染分为哪两种临床类型? ( A ) A、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 B、普通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C、典型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D、登革出血热和重症登革热 3、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哪三期? ( B ) A、急性发热期、休克期和恢复期 B、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C、急性发热期、出血期和恢复期 D、急性发热期、重症期和恢复期 4、重症登革热实验室指征? ( D ) A、血小板快速下降 B、血小板快速下降和白细胞升高 C、HCT 升高 D、血小板快速下降和HCT 升高 5、登革热急性发热期常见热型? ( A ) A、双峰热 B、稽留热 C、驰张热 D、波状热 6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正确的是( A ) A.发热,全身疼痛和毒血症状,皮疹、出血和其他症状和体征 B.潜伏期为1—3天,发热同时出皮疹 C.没淋巴结肿大,可有肝脾肿大 D.登革热没重症病例 7登革热治疗措施中错误的是( C ) A.急性期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B.口服补液为主,监测生命体征 C.高温应以药物为主 D.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8登革热的诊断依据有( D ) A.流行病学资料:疫区蚊子叮咬史 B.临床表现有发热、疼痛、皮疹、出血等 C.实验室检查有包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登革热病毒分离阳性、登革热抗体阳性 D.以上都是 9登革热的临床分型有( D ) A.典型登革热 B.轻型跟重型登革热 C.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D.以上均是 10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中高危人群有( ABCDE ) A、二次感染患者 B、伴有糖尿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等基础疾病者 C、老人或婴幼儿 D、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E、孕妇 11症登革热的诊断指标中包括( ABCDE )

登革热检测方法

附件1:免疫荧光法(IFA)检测IgG抗体 试验材料: (1)DV1~4型抗原片:DV标准毒株感染C6/36或BHK21细胞制备,低温干燥保存; (2)对照:登革热患者恢复期血清(阳性对照),非登革热患者血清阴性对照); (3)羊抗人(或兔抗人)IgG荧光素标记抗体; (4)常用稀释液:pH7.2~7.4PBS、伊文思兰等; (5)荧光显微镜。 检测步骤: (1)用pH7.4,0.02mol/LPBS稀释待检血清,从1:20开始做4倍连续稀释至需要的稀释度。 (2)取出抗原片,用蒸馏水漂洗后,冷风吹干。 (3)用加样器依次从高稀释度到低稀释度逐个加入已稀释的待检血清,加入量以覆盖细胞抗原面为准(若为双份血清,最好上排为急性期血清,下排为恢复期血清),在37℃水浴箱湿盒孵育30分钟(每次试验设阳、阴性对照)。 (4)用PBS震荡洗涤3次,每次5分钟,再用蒸馏水洗涤1次脱盐,冷风吹干。 (5)用含1:3万的伊文思兰PBS按工作浓度稀释荧光结合物,滴加各孔(以覆盖细胞抗原面为准),在37℃水浴箱湿盒孵育30分钟,然后同(4)洗涤、漂洗、吹干。 (6)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细胞内病毒特异性荧光为黄绿色颗粒,分布在感染细胞的胞浆内。根据特异性荧光颗粒多少、荧光亮度、阳性细胞在细胞总数中所占比例,可将免疫荧光反应大致区分为1~4个“+”。 检测抗体滴度时,以能观察到明显特异性荧光反应(>“+”)最高血清稀释度的倒数表示。 意义: 阳性结果,表明曾受到DV感染,>1:80有诊断参考意义; 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则可确诊。 附件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单份和/或双份血清IgG抗体 试验材料: (1)抗原: 阳性抗原:采用C6/36细胞感染登革病毒培养物为阳性抗原。 阴性抗原:未接种病毒的正常C6/36细胞为阴性抗原对照。 (2)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 (3)缓冲液: 包被液:pH9.6碳酸缓冲液; 稀释液:pH7.4PBS(含5%脱脂奶) 洗涤液:pH7.4PBS-T(0.05%吐温-20); (4)显色液:A/B液 (5)终止液:4NH2SO4 (6)酶标板、酶标仪。 检测步骤: (1)用包被液按工作浓度稀释抗原,100μl/孔,4℃过夜; (2)弃去包被液,用PBS-T重复洗涤3~5次,甩干;

登革热临床实验诊断分析

登革热临床实验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6-05-09T15:13:55.6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6期作者:张卫良冯万初 [导读] 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陈村医院病理科本地区登革热患者症状典型,肝脏损害较多,肾脏损害较少,出现低血钾症。 (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陈村医院病理科广东佛山 528313) 【摘要】目的:对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实验诊断进行分析。方法:通过选取123例登革热高度疑似病例患者,对患者血清进行病原学检查。对患者表现出的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各项检测结果的阳性率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本次试验患者临床表现为:100%的患者发热;74.8%的患者表为头痛;39.8%的患者肌肉痛;77.8%的患者出现皮疹。结果表明76.6%的患者白细胞降低;70.0%的患者血小板降低;57.8%为谷丙转氨酶升高;79.8%为谷草转氨酶升高。结论:本地区登革热患者症状典型,肝脏损害较多,肾脏损害较少,出现低血钾症。 【关键词】登革热;临床;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222-02 登革热是一种虫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类疾病。通常的传播途径是经由埃及伊蚊或者白纹伊蚊进行传播。在亚热带以及热带地区发生较为广泛。其具有季节性、流行性、传播迅速、发病率较高的特点。一般患病者但实际临床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较重。大多表现为肌肉关节的剧烈疼痛以及高烧、皮疹、血白细胞降低和血小板降低等现象[1]。 1.方法与对象 1.1实验对象 选取123例登革热高度疑似病例患者,其中男67例,女56例。患者年龄在4到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15)岁。其中98例年龄处在18至52岁之间,试验者以青年和壮年居多。 1.2诊断依据 发病前半个月内有去过登革热流行区的经历。生活区域中一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病症表现为急性发热、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以及疲劳乏力、面部潮红。于患病一周左右,出现多样性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部位以及头面部。束臂试验呈现阳性,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牙龈、消化道出血、肝肿大。胸腹腔积液。患者皮肤潮湿发冷,表现烦躁[2]。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血液产生浓缩现象。急性期患者血清内可以分离出登革病毒。应用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PCR,可以检出登革病毒基因序列[3]。 1.3.方法 1.3.1常规检查 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血检、尿检。以及胸部X线与腹部B超检查。对登革热病毒抗体IgM/IgM进行检查。 1.3.2病原学检查 对患者进行登革热病毒抗体检测,对123例登革热高度疑似病例患者的急性期血清进行采集,使用免疫层析法对DF-IgM/IgM检测。 1.3.3病毒分离与鉴定 对发病1到2天的患者血清,使用C6/36细胞微量法进行分离培养,使用维持液对患者血清进行稀释,让其接种至C6/36细胞当中。置入CO2孵箱进行培养,制成登革热NS1抗原检测试剂(胶体金法),分为全血、血清、血浆3个类别。生产厂家: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批号:W04141003WC;生产日期:2014/10/14;有效期至:2016/10/14;规格:卡型、20人份/盒;存储条件:4℃~30℃保存。用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按照每七天一次传代的方式,进行3代盲传。如果没有CPE的话,便将其视作阴性。如果有CPE的话,就将其转细胞瓶培养。收取毒株需等到病毒繁殖四分之三的细胞出现病变时。将其置入零下80℃进行保存。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病毒类型进行鉴定。 1.4检测血清登革热病毒载量 首先,将血清标本中的登革热试剂取出,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因为RNA容易被降解,所以如果当天没有使用的话,需要立即放回零下80℃的环境中保存。 其次,通过RT-PCR扩增,来对血清登革热病毒载量进行检测,把荧光素设定成FAM。将反应程序设定为:第一步37℃,25分钟;94℃,2分钟。第二步设置为:94℃,15秒;55℃,15秒;72℃,20秒。5个循环。第三步94℃,5秒;55℃,35秒。32个循环。取第三步55℃荧光值。 结果判定:强阳性对照拷贝应是在5×107~1×106拷贝/mL之间。而阴性对照即为阴性。确定标准曲线的系数是0.98≤(R2)。 1.5统计学方法 用Excel录入所选123例登革热高度疑似病例患者病历资料,对各个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以及阳性率进行统计 2.结果 2.1病症与体征 123例登革热高度疑似病例患者临床特征及其阳性率见表1,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头痛与皮疹。

登革热调查报告-

篇一:登革热个案调查表 附表1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 县(市名称:国标码:□□□□□□病例编号:□□□□□ 一、基本情况 1. 患者姓名:_________ (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_____________ 2. 性别: 1男,2女□ 3. 年龄:_____岁□□□ 4. 民族:1汉族,2壮族,3维吾尔族,4其他少数民族□ 5. 职业:□ (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 (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 6.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 话:_________________ 7.家庭住址: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县(市区___乡(镇/居委会___村(街道 二、发病情况 1. 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2. 就诊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住院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住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7. 出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8. 入院诊断:□ 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 4其他 9、临床诊断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10. 出院诊断:□ 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 4其他 11.临床分型:1典型,2轻型,3重型,4其他□ 12. 转归:1 痊愈, 2 好转, 3 死亡(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三、症状和体征及一般实验室检查 1. 起病急:1是,0否□ 2. 乏力:1有,0无□ 3. 发热: 1有, 0无□如有,则热型为:1双峰热,2稽留热,3驰张热,4其他□ 4. 头痛: 1有, 0无□ 5. 颜面潮红: 1有, 0无□ 6. 眶后痛:1有, 0无□

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Dengue Fever,简称D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属黄毒科(F1aviviridae)黄病毒属(F1avivirus)。DEV属虫媒病毒B组,血清学上分4个血清型,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 临床上主要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简称DHF) 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登革热主要以高热、头痛、疲乏、肌肉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疹、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此类型传播迅速,可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但病死率很低。登革出血热是以高热、出血、血浆外渗,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伴有休克的称为登革休克综合征(DSS)。近几年来,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以及美洲的一些国家,DHF流行较为严重,已成为该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属黄病毒科,共有四种血清型(DEN-1, DEN-2, DEN-3和DEN-4)和多种生物型。成熟的病毒颗粒核心直径约30 nm,由单股正链RNA与壳蛋白C构成,外包一层厚约10nm的脂质包膜,包含膜蛋白E和膜蛋白M。RNA有一个开放性阅读框架,约含11000个核苷酸序列,编码3种结构蛋白和7和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包括核壳蛋白C,包膜蛋白E和M。包膜蛋白E诱导生成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保护性抗体。抗E的抗体具有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最外层为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用中和试验可鉴定其型别。登革病毒结构与其它黄病毒相近,4个血清型可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 登革病毒不耐热,60度30min,100度2min均可使之灭活,但可耐用低温及干燥,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感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二)传播媒介已知有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不同地区中不同蚊种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如在太平洋岛国及我国的广东、广西,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传播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可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三)易感人群在新疫区各年龄均普遍易感,但青壮年的临床表现较明显。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目前确认有四种型别的登革病毒,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感染一种病毒型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1~4年,而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则短暂且不可靠。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的通知 国卫发明电…2014?6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加强登革热患者医疗救治,保障人民群众 健康和生命安全,结合近期登革热诊疗情况,我委组织 制定了《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可从国 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供医疗机构 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2014年10月11日 登革热诊疗指南 (2014年第2版)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 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

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2型重症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型。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流行特征。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三、临床表现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1 前言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逐渐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全国各地蔓延。我国登革热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与国外地方性流行地区报道有较大差异,绝大多数患者为成人,重症病例多为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临床医师对登革热早期诊断及重症救治经验不足。为规范登革热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根据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登革热诊疗与防控指南》[1]、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的《登革热诊疗指南》[2]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登革热诊断(WS216-2018)》[3],于2018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登革热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涵盖或解决登革热诊治及管理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师在面对具体患者时,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合理的诊疗方案。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 3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两个等级[根据推荐意见分级评估和制定及评价(GRADE)分级修订],见表1。

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级别和推荐等级 2 术语 DENV:是登革热的病原体,可分为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 非结构蛋白1 (Non-structural protein 1, NS1蛋白): DENV基因组编码的NS1蛋白,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大量分泌于患者血清中,可作为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二次感染异型DENV可出现ADE,是重症发病机制之一。 输入性病例(Imported case)和本地感染病例(Indigenous case):输入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和境内输入病例两类。境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4 d内到过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的病例。境内输入病例是指发病前14 d 内离开本县区(现住址)、到过本县区外的登革热流行地区的病例。本地病例指发病前14 d内未离开本县区(现住址)的登革热病例[4]。

登革热基本知识

登革热基本知识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应做好疫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患者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典型患者只占传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应动员群众实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树洞。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勤换水,并在缸内放养食蚊鱼。室内成蚊可用敌敌畏喷洒消灭,室外成蚊可用50%马拉硫磷、杀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喷雾,或在重点区域进行广泛的药物喷洒。登革热的预防接种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不能用于疫区。 病原 登革病毒属披盖病毒科(Togavirus)黄病毒属(Flavirus),包括Ⅰ、Ⅱ、Ⅲ、Ⅳ四个血清型。各型都能引起本病,并能激发型特异抗体。各型间免疫保护不明显。 临床症状 本病感染潜伏期为2~15天,平均5~6天,通常3~5天,发病前尽管体内有病毒存在,而前驱症状却不明显。 (一)根据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分为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 (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三个临床型。 1.登革热表现为突然起病,畏寒、迅速发热(24~36小时内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及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出现出血倾向,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人上述病症不典型或表现轻微且病程短、痊愈快(其中有些可自愈)者为轻型登革热。病死率极低。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 1 前言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逐渐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全国各地蔓延。我国登革热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与国外地方性流行地区报道有较大差异,绝大多数患者为成人,重症病例多为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临床医师对登革热早期诊断及重症救治经验不足。 2 术语 DENV:是登革热的病原体,可分为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 NS1蛋白(NS1): DENV基因组编码的非结构蛋白1,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大量分泌于患者血清中,可作为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ADE):二次感染异型DENV 可出现依赖抗体感染增强作用,是重症发病机制之一。 输入性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输入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和境内输入病例两类。 地方性流行: 重症预警指征:登革热可能发生重症的临床及实验室预警指标。

重症登革热: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临床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严重脏器损伤等。 束臂试验:又称为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红细胞比容(HCT): 输液过量:重症登革热患者如静脉补液过多、过快或补液种类不恰当导致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或急性肺水肿、大量胸腔积液和张力性腹水等表现。 3 流行病学和预防 3.1 流行病学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登革热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有部分人发病。DENV后,人体会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的免疫,但对不同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3.2 预防 推荐意见1:本病目前没有可使用的疫苗,早发现对防控有重大意义,因此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很重要( B1。 推荐意见2:发病5天内患者应采取防蚊隔离治疗措施,同时医院收治病房周围要立即杀灭成蚊,医务人员需穿长袖衣裤,值班房安装纱门和纱窗等预防蚊虫叮咬(C1)。 4 病原学和发病机制

登革热考试题目

登革热应急演练考核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5分,共30分) 1、以蚊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疾病有登革热、、、 等,以蜱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疾病有莱姆病、新疆出血热、 、等。 2、登革病毒与乙脑病毒一样,属黄病毒属,有个血清型。 3、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由登革病毒经和传播引起的两种临床类型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 4、和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病人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5、登革热内潜伏期天,外潜伏期天。 6、登革热最主要的三大典型临床症状是、、。 7、登革热皮疹在病程第天出现,初期为多形性皮疹。 8、登革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县区内,年度内首次发现病例或1周内,1个县(市、区),发生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 9、登革热治疗高热以为主,慎用,以防诱发G-6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对出血症状明显者,应避免。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蚊虫中,一般雄蚊触角的轮毛密而长,而雌蚊的轮毛则疏而短() 2、一般而言,雌蚊需要吸血才能满足卵巢发育的需要。() 3、登革热病例调查重点关注发病前1周至发病后5天活动情况。() 4、白纹伊蚊主要是白天活动的蚊种,每天有上、下午两个高峰。() 5、登革热血象早期表现为白细胞增多,可见异淋巴细胞,但血小板一般减少。() 三、选择题(每题2.5分,共20分)

1、登革热的典型体征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多样性皮疹 B.酒醉貌 C.浅表淋巴结肿大 D.束臂试验阴性 2、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正确的是() A.发热,全身疼痛和毒血症状,皮疹、出血和其他症状和体征 B.潜伏期为1—3天,发热同时出皮疹 C.没淋巴结肿大,可有肝脾肿大 D.登革热没重症病例 3、登革热的诊断依据有() A.流行病学资料:蚊子叮咬史 B.临床表现有发热、疼痛、皮 疹、出血等 C.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登革热病毒分离阳性、登革热抗体阳性 D.以上都是 4、关于登革热的流行环节中,蚊子是() A.传染源 B.中间宿主 C.储存宿主 D.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 5、蚊虫幼虫的密度调查中,检查100户,结果在20户的80个容器中发现蚊虫幼虫,该调查布雷图指数为() A.20 B.40 C.60 D.80 6、灭蚊处理前容器指数为60%,处理后容器指数为2%,那么本次处理的绝对密度下降率为() A.30% B.58% C.87% D.97% 7、滞留喷洒是将药物喷在墙壁、天花板上或走廊、牲畜栏内,以杀死吸血前、后栖息的蚊子。作为滞留喷洒的杀虫剂必须对人畜安全、有持效、对蚊敏感、但不损坏物品。以下杀虫剂可用于室内滞留喷洒的是() A.马拉硫磷 B. 溴氰菊酯 C.残杀威 D.敌敌畏 8、伊蚊布雷图指数可作为登革热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评估的参考指标。当该指数超过20时,判定为危险,如控制措施不落实有流行风险,低于时,流行将停息。 A.5 B.10 C.15 D.20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

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指导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登革热,参考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登革热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指南》,结合我国登革热疫情及临床特点,特制定本指南。 一、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601099,股吧)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引发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三、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感染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一)急性发热期。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h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日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全球医院网2011-03-23我要评论 潜伏期5~8d。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 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1.发热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2.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 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二)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三)重型登革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二、登革出血热 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一)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二)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登革热诊断标准201291123581893

登革热诊断标准(WS 216-2008)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1.1.1 发病前14d 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 1.1.2 居住场所或工作场所周围(如半径100m 范围)1 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 1.2 临床表现 1.2.1 急性起病,发热(24h~36h 内达39℃~40℃,少数为双峰热),较剧烈的头痛、 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及明显疲乏等症状。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等。 1.2.2 皮疹:于病程第5~7 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针尖样 出血性皮疹)或“皮岛”样表现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d~5d。 1.2.3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第5~8 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紫癜 及注射部位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1.2.4 消化道大出血,或胸腹腔出血,或颅内出血。 1.2.5 肝肿大,胸腹腔积液。 1.2.6 皮肤湿冷、烦躁,脉搏细数,低血压和脉压小于20mmHg

(2.7kPa)及血压测不到、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1.3.1 白细胞计数减少。 1.3.2 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 1.3.3 血液浓缩,如血细胞比容较正常水平增加20%以上,或经扩容治疗后血细胞比容较基线水平下降20%以上;低白蛋白血症等。 1.3.4 单份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或IgM 抗体阳性。 1.3.5 从急性期患者血清、脑脊液、血细胞或组织等中分离到登革病毒。 1.3.6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 4 倍及以上增长。 1.3.7 应用RT-PCR 或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出登革病毒基因序列。 2 诊断原则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3 诊断 3.1 疑似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3.1.1 具备1.1.1,同时具备1.2.1。 3.1.2 无1.1,但同时具备1.2.1、1.3.1 和1.3.2。 3.2 临床诊断病例 3.2.1 登革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3.2.1.1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1.1.2、1.3.1 和1.3.2。 3.2.1.2 3.1.2 同时具备1.3.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