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第四章一节讲义

毛概第四章一节讲义

毛概第四章一节讲义
毛概第四章一节讲义

复习

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导入新课: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不过当时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苏联模式的,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完善,它存在很多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已经意识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所以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总

的来说是严峻的。

在国内,军事方面,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台湾、西藏等地都不是人民政府控制。国民党政府虽然已经溃败移至台湾,但其反动派残余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在新解放地区,他们同当地恶霸势力相勾结,以土匪游击战争的方式同人民政权作斗争,造成但是局势的不稳定。在经济方面,新中国的财政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实际上,新中国从国民党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因为代表四大家族利益的国民政府的搜刮是在蒋介石掌握中国政权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里

一直就存在着的,解放战争前后,国民政府更是加紧了对工农业横征暴敛,此外,内战也使国统区的工农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使工农业的生产急剧下降从而引发了国统区的经济危机。而且国民党撤退的时候还带走了大量的财富。另据统计,194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四分之一。当时,毛泽东就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由此可见当时我们的经济可谓是“一穷二白”。(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国际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基本形成,并走向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措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朝鲜战争一触即发,我国面临唇亡齿寒的威胁。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党怎样应对的? “以俄为师”,选择苏联模式。

原因:

第一、革命取得胜利后,如何搞这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

第二、苏联模式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辉煌,对于刚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很有吸引力;

第三、在当时冷战格局下唯一给与我们经济和技术援助的国家就是苏联。

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期间,正是运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提供156个工业项目的援助;50年代苏联和东欧向中国派出12000多名专家;6000多名中国留学生赴苏联学习。

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从照搬照抄苏联的办法起步开始新中国的建设,对此毛泽东虽然认为是必要的,但是“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他后来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头八年,“那时候有这样一种情况,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苏共二十大召开之前,毛泽东就在中央领导集体的小范围内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薄一波同志后来回忆说:“在我的记忆里,毛主席是在1955年底就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从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对适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这次大会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在苏联国内和战后国际社会都引起了巨大的震荡。匈牙利、波兰都发生了政变。

毛泽东说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作用有两点:一是他揭了盖子,

一是他捅了漏子。说他揭了盖子,就是讲他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完全照搬苏联不行,这就破除了迷信。说他捅了漏子,就是讲他作的这个秘密报告,没有经过党内充分酝酿,草率提出,纰漏百出;暴露和纠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如此重大而长期的问题,事先不与各国共产党通气,难免引起巨大震荡和思想分歧。

正是这种揭开盖子所起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的建设道路的思考和探索。毛泽东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他说,开始我们模仿苏联,因为我们毫无搞社会主义的经验,只好如此,但这也束缚了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又有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在这里,毛泽东把“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作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这是一个十分深刻而重要的思想。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以苏为鉴”,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的路,是贯穿《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论十大关系》堪称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有标志性的开篇之作。对此,毛泽东后来多次提及。1958年3月,他在成都会议上指出:“一九五六年四月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1960年6月,他在《十年总结》中指出,前8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论十大关系》的发表,表明毛泽东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路。

《论十大关系》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

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开辟一条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

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

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矛盾。

苏共二十大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气氛,相继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

波匈事件对我国也有一定影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以及少数干部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脱离群众,引起了部分群众不满。1956年秋冬,国内一些地区出现了部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等现象。面对新出现的矛盾,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工作处置不当,造成矛盾激化。这表明,在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存在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正确回答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如何从理论上正确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摆在全党面前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一段时间内未能得到很好解决。

马克思主义只是一般性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列宁首先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还会存在”。

斯大林长期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是“完全适合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在政治上和道义上是一致的,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并由此导致了苏联实践上很多问题的发生,党内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被当作敌我矛盾对待。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这是我们党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①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根本不同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而不是对抗性矛盾。

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主要矛盾

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

党的八大: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①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②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因此,对前者要采用

专政的方法,对后者要采用民主的方法。

③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4)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在经济上,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在政治上,坚持“团结—批评—团结”;

在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民族关系上,坚持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地方主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目的,或者说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要造就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5)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作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受苏联的影响,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促使党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并举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论述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7、关于科学和教育

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9、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