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宣县特色加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武宣县特色加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武宣县特色加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5)

一、发展基础 (5)

二、发展环境 (9)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7)

一、指导思想 (17)

二、发展原则 (17)

三、发展目标 (19)

第三章重点产业与布局 (23)

一、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23)

二、特色加工制造业 (28)

三、养生长寿健康产业 (29)

四、特色矿产加工业 (30)

五、产业布局 (34)

六、重点项目 (36)

第四章产业载体建设 (40)

一、园区建设 (40)

二、企业发展 (43)

第五章原料基地建设 (45)

一、农林产品原料基地 (45)

- 1 -

二、矿产品原料基地 (51)

第六章政策措施 (53)

一、强化组织措施 (53)

二、落实完善政策 (53)

三、优化发展环境 (56)

附表:武宣县“十三五”特色加工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表 (59)

- 2 -

前言

武宣县位于广西中部,东临桂平市,南靠贵港市港北区,西接来宾市兴宾区,北连象州县,面积1739.45平方公里,人口45万,是中国观赏石之乡、国家糖料基地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广西畜牧规模养殖示范县。同时,武宣县还拥有丰富矿产资源和农林资源,延伸发展了一批特色加工业。形成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制造业加工业,养生长寿健康产业,特色矿产加工业等特色加工产业。

抓住西部大开发、珠江—西江经济带、柳来河一体化发展和东盟自贸区等发展机遇,依托武宣县特色、优势资源,结合武宣县特色加工业实际发展情况,编制武宣县特色加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发展五大传统特色加工业,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就业,繁荣经济,加快脱贫步伐。

本规划主要依据有《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关于编制“十三五”特色加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广西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及品牌培育发展规划(2014—2020年)》《来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来宾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来宾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武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武宣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武宣县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十三五”规划》等。

规划期为2016年—2020年。

- 3 -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15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家。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24.01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8.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0.84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81亿元,比上年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 %;利润总额1.93亿元,比上年下降33.3%。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7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8.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41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46.38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27.81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6.5%、56.0%、37.5%,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4.4个百分点、2.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3:47.6:27.1调整为24.8:47.0:28.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4%。按常住人口计算,2015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7047元,比上年增长7.0%。

(二)主要特色加工业发展情况

- 4 -

依托特色优势资源,武宣县形成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特色矿产加工业等产业,主导特色产品有白砂糖、大米、茶叶、酱菜、鱼圆、米饼、锰矿、铅锌矿、重晶石等。

2015年,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2.61 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5%;生产优质大米3421吨,茶叶63吨。其中,2015年,特色加工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2.24亿元,生产白砂糖192056吨,酒精68094吨,有机肥料100165吨。

2015年,特色矿产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6.4亿元,年产锰矿石成品矿280505吨,锌金属含量43133吨,铅金属含量2594吨,重晶石906256吨。

(三)工业集中区发展情况

武宣工业园区是自治区A类工业园区和产城互动试点园区,总面积16.53平方公里,沿黔江布置四个园区,通过二级公路可与高速公路连接,交通便利。2015年,入驻企业已有8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约为91.4亿元、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81亿元;工业增加值25.2亿元、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22.68亿元,园区税收2.1亿元,充分发挥了园区载体作用。2015年,工业区实现工业项目投资2.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66亿元。

1.城东轻纺工业园位于在城东桥头附近,地势较平坦,总用地规模约为48.04公顷,主要发展轻工纺织和装备制造等产品。

2.黔东制糖循环经济工业园位于武宣车渡码头、黔江糖厂周边区域,总用地规模约361.45公顷。以农垦糖厂为主,现已发展

- 5 -

成为糖业深加工及循环经济工业园。

3.黔西建材工业园位于现状黔江以西以及武宣农场五队周边区域,规划范围北至规划环城路,南至龙头山以南;东至黔江,西至广村以东,总用地规模约772.82公顷。以华润水泥及部分小型淀粉厂承接武宣及各地矿产品进行深加工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已发展成为以建材加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园。

4.河西矿产品加工工业园位于武宣大桥西侧区域,总用地规模约为470.47公顷。目前,园区主要引进白云石、碳酸钙等石材加工企业。

(四)重点企业

2015年,武宣县重点实施了中金岭南二期技改、华润水泥(武宣)等32个投资超亿元项目,拥有26个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目前,规模以上企业52家。主要特色加工企业有糖业8家、冶金业4家、矿产品加工业20家、农林产品加工业8家。

1.武宣县有两家制糖龙头企业,榨季处理原料蔗能力220万吨;在2015/2016榨季处理原料蔗160万吨,制糖-造纸产业链基本完善。其中,广西博宣食品有限公司日处理原料蔗1万吨;广西农垦糖业集团黔江制糖有限公司日处理原料蔗4000吨。广西农垦糖业集团黔江制糖有限公司“黔江”牌白砂糖,“仙鱼”牌食用酒精,已荣获广西著名商标称号。广西博宣公司生产的“仙蜜”牌白砂糖2013年荣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

2.广西敏诚矿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锰矿采选及冶炼加工的- 6 -

企业,产业链完整。现正推进2×25500kV A全封闭式矿热炉冶炼二期工程建设。

3.广西中金岭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盘龙铅锌矿采选生产,采选规模为原矿处理3000吨/天;现正实施三期工程,实现采选原矿6000吨/天的规模。

4.武宣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年产24万吨饲料项目已经竣工,将有力促进武宣县建设广西畜牧规模养殖示范县。

- 7 -

二、发展环境

(一)特色资源

1.矿产资源

武宣县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锰、锌、铅、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高岭土、硅石、灰岩等25种,已发现和勘查的矿床、矿点约70个,有大型矿床2个,中型矿床4个,小型矿床25个,多数矿床、矿点提交有勘查报告。

(1)石材与非金属矿

石灰石:该矿种资源储量丰富。其中,1级石灰石储量达到1.95亿吨。

石灰岩:初步调查灰岩资源储量在100亿吨以上,质量好,质量符合玻璃陶瓷、冶炼行业要求。矿山开采条件简单,可满足建设大型水泥碳酸钙、氧化钙加工生产需要。

白云石:初步查明白云石资源储量超过100亿吨,主要分布在禄新乡古杭-长岭-莲塘,武宣镇大禄、回龙、居龙村,思灵镇一带。其中,禄新乡古杭-长岭-莲塘规模较大。

重晶石:探明小型矿床6个、矿点8个,主要分布在界首、风门坳、石山、甘禄、朋村、古立及盘龙等地。其中,盘龙矿区可利用资源储量约为129万吨,净矿石量约为50万吨。

(2)金属矿

铅锌矿:盘龙铅锌矿床已发现原生铅锌矿体6个,氧化铅锌矿体2个,储量约387 万吨。深部探矿有潜力。

- 8 -

锰矿:探明小型矿床7个,矿点5个,主要分布于三里镇东区、西区、灵湖、花良、二塘镇樟村、桐岭镇盘龙和黄茆镇黄花等地。有证矿山5个,锰矿选矿企业4个。其中,武宣县泰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拥有锰矿资源约为1000万吨;敏诚公司拥有锰矿资源量约为1350万吨。

2.农林资源

武宣县耕地总面积3.5万公倾,粮食播种面积3.82万公倾,有林面积5.82万公倾。主要作物有:优质谷28万亩以上,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甘蔗25万亩以上,是国家糖料生产基地县;水果16万亩以上,主要品种有龙眼、牛心柿、巨峰葡萄、大果枇杷、红心柚等;食用菌约73万平方米,是来宾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优质茶叶7000亩,年产优茶叶70万斤。另外,武宣还是广西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目前已建立了,“仙城牌”牛心柿,红心蜜柚等品牌。

(二)主要产业市场

中国经济大环境由“高速发展期”换档到“中高速发展期”,结构性调整逐步深化,预计将运行在保增长、促就业的新常态下。

1.糖业。受国际国内因素影响,中国食糖持续减产,2015/2016糖产量约895万吨,比上个榨季减少约160万吨。从产糖区看,广西、广东、海南食糖产量减幅较大;唯有内蒙古逆市上扬,本榨季糖产量达28万吨,比上季增加10万吨。尽管糖产量在持续下降,但食糖价格并没有朝着有利于生产的趋势发展。广西糖产

- 9 -

量不足500万吨,低于520万吨预期产量;开榨糖厂92家,比上个榨季减少6家,各市县糖产量有增有减。目前,国内食糖均价在5400元人民币/吨,但成本价在5800元/吨,全行业亏损的格局仍难扭转。

在政府扶持和政策驱动下,预计大部分产区糖料种植面积有望回升。其中,广西增加约10%,海南增加约20%,其次,在持续打击走私和反腐政策影响下,预计在2018/2019榨季后,囤积糖消耗殆尽,中国原糖产量和糖价将会走出低谷。

2.碳酸钙:“十二五”期间,中国碳酸钙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产能由2010年13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以上,但仍大量进口超细碳酸钙粉体材料,进口价格是国产同等产品价格的6—7倍。其中,广西贺州市碳酸钙产能达到1000万吨以上,年产碳酸钙产品800万吨,是中国最大的碳酸钙产业基地。

在自治区大力推动下,除贺州市外,百色市、河池市和崇左市将重点发展碳酸钙产业,广西境内竞争形势异常严峻。

(三)有利条件

1.政策

——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银监会、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做好产业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

- 10 -

重大的现实意义。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力争到2020年,贫困县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国家、自治区通过《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广西实施意见》《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一带一路”等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为武宣县对外开放和工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尤其是工业和内河航运等领域。

——武宣县发展特色加工业是贯彻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和《武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

——深入实施“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发展战略,是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两个建成”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两区一带”区域发展格局的“升级版”,是实现赶超跨越的重要路径。

2.机遇

国家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新要求带来的发展机遇。2015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对文

- 11 -

本发展作出了明确定位,即“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最高决策从全局战略高度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新要求。在新的区域开放开发形势下,广西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深入实施“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发展战略,把国际国内先进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与广西的资源、区位、生态环境等优势有机结合,加快推进贫困县特色加工业尤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打造和培育特色品牌,提高贫困县特色加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国家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鼓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农业由生产环节向前、产后延伸,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鼓励工业向农业延伸,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三产融合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贫困县加快特色加工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扶贫产业开发提速带来的发展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产业扶贫放在脱贫攻坚八大重点工程之首,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广西扶贫产业规划明确提出,不断加大金融扶贫扶持力度,到2020年实现扶贫产业对贫困县、贫困村的全覆盖,对贫困人口的带动达到80%以上,自治区和各地市出台了多项有关财税体制、金融体制

- 12 -

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举措推动贫困县特色产业发展,为特色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农产品高端精细化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2016年11月18日,自治区财政厅联合农业厅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置最高500万元奖金用于支持农业示范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发展特色高端、高附加值农业产品。“十三五”期间,广西将投入50亿元支持的10个科研重大专项包含制糖业、农林种业、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其中粮食与生物种业创新科技重大专项,要求围绕水稻、玉米、马铃薯、花生、大豆、油茶等广西粮油作物以及特色水果、桑蚕、蔬菜、薯类、花卉、畜禽、水产等产业,培育和应用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突破重大新品种,为贫困县特色加工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3.区位交通

武宣县位于广西中部,距南宁230公里、来宾市区70公里、柳州市90公里、柳州机场78公里、贵港市90公里,现有陆路和水路等交通方式。

——陆路:209国道南北贯穿全县6个乡镇,323省道东西横跨4个乡镇;桂来高速公路和柳武高速公路已经通车,陆路交通越来越便捷。

——水路:通过内河航运,到柳州、梧州、广州水路里程约为95、303、609公里,常年可通航1000—2000吨船舶,大藤峡

- 13 -

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通航2000—3000吨以上船舶。黔江水道素有“黄金水道”之称,是桂中地区水路物资集散地,有桂中“水运门户”之称。

(四)约束条件

工业基础薄弱,总量规模小。工业龙头企业少,经济总量小,产业化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形不成规模效益。在国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环境下,更加凸显工业基础薄弱。

粗放经营为主,产业链条短。传统产业“两高一资”企业比例大,产业结构单一,产品缺乏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粗放经营;除了水泥、铁合金、制糖产业链较为完整外,其他特色产业都没有形成循环产业链条,产业链条短,直接进入消费市场的产品少,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更少。

高耗能比重大,节能压力大。武宣县“两高”企业多,给节能降耗工作带来很大压力,节能减排倒逼压力给企业带来很大困难,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总体形势严峻。

基础设施滞后,项目落地难。园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供水厂、污水厂、路网等配套设施不齐全,承载力不强,吸引力不够,影响了项目的落地和建设。

人才资源匮乏,创新力不足。发展五大特色加工业,涉及资源开发、加工、深加工和市场营销等多方面,需要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为促进特色加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创新驱动,突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才能争取和占有市场,实现特

- 14 -

色资源效益最大化。

项目融资困难,项目建设慢。贷款难、融资难是制约武宣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困难。由于市场不景气,部分企业商品积压,资金链断缺,被迫停产;由于资金不到位,部分项目一直没得开工或长期停工;受市场、资金、电价成本、征地、审批及业主等因素影响,项目实施推进放缓或停止不动,严重影响工业经济的增长。

- 15 -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三大定位”、“四大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要求,围绕“三个建成”奋斗目标和“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四化同步”战略实施,坚持走调整型、追赶型、特色型和绿色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特色品牌为重点,以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支撑,依靠科技加快建设武宣县扶贫产业体系,强力推进我县特色农产品、特色加工制造、特色矿产加工等产业发展壮大,着力延长产业链条,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强化配套服务,增强产业集聚力和集约发展水平,同时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力争打造武宣县特色加工业集聚区。立足现有基础,坚持特色传统与科技创新并举,融入信息化、智能化和“互联网+”,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蔗糖精加工、大米深加工、肉禽精深加工、山茶油种植及综合利用、碳酸钙产业、茶叶种植与加工等特色加工业项目。

二、发展原则

(一)坚持产业创新发展

- 16 -

依靠特色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发展矿业、糖业、农业和林业等传统产业,通过创新发展,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深加工、新产品和循环经济新技术,不断完善传统产业创新机制,努力将传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二)坚持生态健康发展

落实清洁生产,提高“三废”回收利用技术,注重循环经济,提高特色资源利用率,着力建设产业生态化建设,实现工业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引导转型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建立农林资源-加工联动体制,保障特色资源和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积极融入信息化、智能化等共性技术,注重企业或项目的节能、环保,推动县特色加工业升级、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四)坚持产城互动发展

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发展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建立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居民的生活保障,而城市是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打造“绿色仙城”。

(五)坚持精准扶贫发展

充分利用武宣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特色原材料优势,采取财政、税收、土地等优惠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进入贫困地区投

- 17 -

资兴业,带动贫困群众致富。

三、发展目标

积极引导产业升级,做大做强重点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碳酸钙白云石加工,发展碳酸钙纳米新材料产品;创新发展农林资源与加工联动体制,提升优势资源种植面积,重点发展糖和林板材产品,积极利用各类农林特色资源,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注重产业循环经济和企业清洁生产,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城融合,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打造矿产品循环生态深加工基地、农林产品产业基地、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和糖系列产品输出基地,努力培育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60亿元,带动全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总量目标

加快传统特色产业建设,壮大产业规模;通过创新发展,重点发展蔗糖精加工、大米深加工、肉禽精深加工、山茶油种植及综合利用、碳酸钙产业、茶叶种植与加工等特色加工业。完善循环经济,积极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工业结构。到2020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60亿元、工业增加值48亿元、利税16亿元的发展目标,2016年至2020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120亿元。其中,特色加工业总投资110亿元,力争完成特色加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工业增加值40亿元、利税12亿元,创造就业岗位在1.5万个以上。

(二)产业发展目标

- 18 -

到2020年,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工业增加值2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5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5%以上;生产优质大米10万吨,茶叶250吨,白砂糖40吨,酒精10万吨,有机肥料20万吨,生产朗姆酒3.5万吨,年产精炼山茶油8000吨。其中:2020年,特色加工制造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生产白砂糖24万吨,酒精2万吨,有机肥料20万吨;2020年,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工业增加值3亿元,生产朗姆酒3.5万吨,年产精炼山茶油8000吨。2020年,特色矿产加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生产轻质碳酸钙粉体300万吨,纳米碳酸钙粉30万吨,白云石粉体材料200万吨。

(三)园区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为150亿元、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工业增加值42亿元、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40亿元,园区税收4亿元,充分发挥了园区载体作用。2016年至2020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120亿元。将园区打造成产城融合示范园区。

(四)企业发展目标

2015年,武宣县目前有亿元企业数量26家、规模以上企业数量48家。

到2020年,重点培育新增2个产值达20亿元企业、3个产值达10亿元企业、5个5亿元以上企业、40个亿元企业;形成

- 19 -

1个50亿元级产业集群、2个30亿元级产业集群,2个20亿元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数量80家。

(五)质量品牌目标

广西农垦糖业集团黔江制糖有限公司“黔江”牌白砂糖,“仙鱼”牌食用酒精,已荣获广西著名商标称号。广西博宣公司生产的“仙蜜”牌白砂糖2013年荣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仙城牌”牛心柿2014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重点树立白砂糖及深加工产品、碳酸钙、白云石、林板材等大宗产品质量品牌。

——积极发展本地土特产加工等小微企业,引导商品注册,及时树立品牌,提高产品产量。

到2020年,争创全国驰名商标、广西著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增加5个以上。

(六)原料生产和加工目标

到2020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优质稻占水稻总面积的80%。到2020年,累计打造亩产值超万元的“万元片区”8万亩以上。其中,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总产量突破13.5万吨;油料种植面积8万亩(花生4万亩,油葵、油菜4万亩),产量稳定在1万吨。

到2020年,水果总面积20万亩,水果总产量18万吨,水果总产值7亿元。其中牛心柿、红心蜜柚12万亩、产量11万吨,其他特色水果(柑桔、葡萄等)8万亩左右、产量7万吨。

- 20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