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数学活动到数学思维建一个有空间的数学思维场

从数学活动到数学思维建一个有空间的数学思维场

从数学活动到数学思维建一个有空间的数学思维场
从数学活动到数学思维建一个有空间的数学思维场

从数学活动到数学思维:建一个有空间的数学思维场

浙江省温州市广场路小学何静

【背景描述】

传统的数学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这就是“数学味”太浓的教学。反观课改之后,好多老师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要到生活中去找素材,要让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生活数学,这才真正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一新课改理念。

殊不知,如此矫枉过正,让数学教学丢失了很多宝贵的优秀传统,很大一部分数学课堂表面浮华,热热闹闹,实质缺少数学课必须的理性思考与分析,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培养力度过小,使得数学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数学味”。

有人说“生活味”和“数学味”好比“数学教学”这道菜肴的两种调料。显然,过去的“数学味”放得太多,吃起来咸得发涩、发苦,而现在加入了大量的“生活味”,冲淡了应有的“数学味”,又变得不是滋味了。那么,应用什么方式去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去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应如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飞扬呢?这些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索……

《分数的认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师:同学们,中秋节快要来了,中秋节我们都要吃什么呀?

生:月饼。

师:如果有一个月饼两个人吃,每人吃多少啊?

生:一半。

师:一半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啊?

师出示一圆形纸片,分成两半,说:这一半就是二分之一。

……

师:同学们,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你还想认识什么分数?生:四分之一。

师:你能不能用纸创造出四分之一呢?

生:能。

师:请同学们把你创造的四分之一展示一下。

生展示对折再对折后得到的四分之一,

师: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四分之一的?

生:对折,再对折。

师:有没有谁跟他不一样的?(学生折得兴致勃勃)

……

数学课不是手工课:生活现象提升到数学知识的高度了吗?

首先,教师在拿出“月饼”时,没有显示如何分,可能教师已经是平均分了,但她没有明确地让学生知道,也未加以说明。就这样拿出两片,是否会给学生在“平均分”这个概念上产生误导呢?显然,这种“数学生活化”就应该得到质疑。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追求生活化,都能追求生活化的。

其次,课堂上,学生折纸的方法很多,体现了方法的多样化,但教师只点到“对折、再对折”,教师只对折的方法进行评价,没有把折纸这一生活现象提升到数学上来,点出本质的问题:对折的目的是“平均分”,让人感觉像是在听“手工课”了。

《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师:今天是中秋节,当然要吃月饼啦!现在市场上,卖月饼的可多啦!大家的竞争都很厉害!昨天,老师去了趟桂香村。有好消息呢!所有今天在桂香村购买的月饼,每盒都优惠12元。(单击课件)

师:优惠是什么意思?

生:便宜……

师:这里有大盒、中盒、小盒的月饼,你喜欢哪盒?为什么?

生1:我喜欢大盒的,大盒的比较好看。送给别人很气派。

师:哦!你是想买来送给别人的。真是好主意!

生2:我喜欢小盒,小小的一盒,很可爱。大的太多,吃不掉的。

师:啊~~你真是个勤俭的孩子啊!

生3:我喜欢买一个大盒,一个小盒的。因为大的送给爷爷奶奶,小的自己吃。师:恩!看来你很孝顺哦!

生4:我喜欢中盒的。大的呢太多,小的又不够!

生5:我想买小盒的。因为小的便宜12元,大的也才便宜12元。买小的合算一点。

师:你真有经济头脑啊!我想你以后肯定可以当个大老板。(生笑)

……

师:选择你喜欢的月饼算一算是多少钱一盒?(本子上,集体校对)

生汇报:大盒:98-12=86(元)

中盒:87-12=75(元)

小盒:66-12=54(元)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口答)

生1:大盒比小盒贵多少元?(口头列式)

生2:小盒和中盒一共要多少元?(口头列式)

生3:小盒和中盒加起来比大盒贵多少元?(口头列式)

……

数学课不是思品课:学科整合关注思维训练的内化了吗?

不难发现,教师这一环节的内容上做了精心设计。在选题方面,比较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同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情境安排上,也比较自然和谐。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另外,通过教师的评价“啊~~你真是个勤俭的孩子啊!”“恩!看来你很孝顺哦!”“你真有经济头脑啊!”等可以看出,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科的整合与渗透。但细细品来,总觉得还缺少些什么?

数学课终究是数学课,不能成了思品课、语文课,它承载着数学领域的特定任务,“数学”应是它的核心。“解决问题”的应用题教学,仍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案例2中,学生回答了那么多的选择,列了那么多的算式,教师却从未问过:“为什么要用减法(或加法)来计算呢?”当然,我们不是在这里说数学课就不能上成那样,毕竟,数学深入地研究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是很必要的。

《平移与旋转》(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片段一】

1、举例:刚才在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非常有趣的数学现象——平移和旋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象这样的现象还有吗?请看老师搜集了一些生活现象,咱们一起来找一找:

A、一幅幅出示:窗户旋转门升降机餐桌电缆车

你能从中找到平移或旋转的现象吗?

2、除了这些,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或旋转的现象?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3、说一说并判断是不是平移或旋转。(课件)

(旋转:开启的电扇、转盘、拧螺丝钉,走动的钟表指针。平移:推车、划船、滑雪、走路、起落架、推拉窗、门。)

4、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现在请你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怎样的运动就是平移,怎样的运动就是旋转。

5、谁能做一个动作,用你无声的语言告诉大家这就是平移,这就是旋转。

6、指名表演。

师:你真会表演,从你的表演中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

7、谁还想做?大家都想做,好!全体起立。静静的,用你喜欢的方式,做一个平移的动作。再做一个旋转的动作。(学生做平移和旋转的动作)

8、从大家精彩的表演中我看到了你们每个人心中的平移和旋转。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你们的感觉一样吗?(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叫1——2名说)生:旋转有点晕,平移很平稳没什么感觉。

评价:你不但表演的好,而且很会体验。

……

【片段二】:

看来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了。如果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又该怎么做呢?让我们来做一做。

(出示P41有小房子的格子图)

把小房子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呢?

让学生试着移一移。

讨论:(展示一位学生的作品)

它移得对不对,为什么?

一起验证,想一想怎样验证呢?(数格子)

怎样确定小房子是向上平移了5格呢?

师:我们可在小房子里画一个点做标志。

再请学生移一移

师小结:要想知道一个图形平移了多少格,只需看这个图形的某一个点平移了多少格。想一想图形在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数学课不局限感悟:体验快乐关注思维内化的加工过程了吗?

在白茹老师这节课上,我们很高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1、在数学学习中感悟生活、体验快乐。体验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的特点和作用在这节课上体现得相当充分。在判断开启的电扇、转盘、拧螺丝钉,走动的钟表指针等是不是平移或旋转时,教师让学生的动作把自己的感受表

现出来。学生根据自己曾经游玩时的经历,模拟着不同的运动方式,从而体验出平移与旋转的特征,同时也体验着快乐。

2、在实际操作中体悟数学的内在价值。在“学习计算平移的格数”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活动中体验数学,感知数学,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美。

【案例反思】

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一种模型。正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一样,数学也是极具个性的。严密的逻辑使她精确,高度的抽象使她深邃,广泛的应用使她美丽。数学教育中要让数学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小学阶段尤其要凸显数学的应用意识。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时,既要明确的反对数学教育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又应该防止以“生活化”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具有的“数学味”。

的形式在生活环境中积累下来的。数学生活化的关键在于构建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经验背景的联系,而不是生活素材的简单介入。如在分数初步认识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经常会在课上安排一次切割活动,比如让学生分月饼、吃月饼或分西瓜、吃西瓜,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数学生活化”就应该得到质疑。因为学生在切月饼和西瓜时,他们的数学思考已经淹没在月饼、西瓜等色香味引起的其他想象中了,而把“平均”之类的数学思考抛在一边。

作为数学教师,关键在于是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有数学思想,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应该远远超越“生活数学”的范畴,应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现实情境,真正从数学内部引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储备的增加、思维能力的提高,应该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去体味“数学味”。

二、整合“数学活动”,碰撞“数学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但由于对这句话的理解偏

差使得我们的一些数学课堂中组织了大量的没有思维的“活动”,“数学活动”只见“活动”不见“数学”。

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要提高数学思维活动的含量,缺少了思维的活动就缺少了“数学味”。仅仅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而忽略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即便数学活动开展得热闹非凡,但其思维质量其实是“零”。

1、要将数学活动与已有数学知识整合。

例如人教版第4册的“图形和变换”之后安排了实践活动:“剪一剪”。教师可以将乘法、除法、对称图形、找规律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提升,使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在这样的制作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变换的奇妙,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发展空间观念的训练;并且能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而这样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更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使一节貌似美术知识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2、要将数学活动引向理性的数学思维。

(1)体现“生活味”,不失“数学味”。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味”与“数学味”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这一调味剂,要调和好“数学味”和“生活味”之间的关系,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应有的味道,使“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需要让孩子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在探究、操作中感受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2)感悟“数学味”,内化“数学思维”。我们在开发课程时,既要有意识地选择生活中的问题或素材,又要主动让学生运用用数学的方法去观察、思考;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运用数学、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分析,尝试为这些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最终实现现实问题的数学解决。这也正是我们在上述案例中分析的一样,在浓厚的“数学味”中应及时转化数学思维,促使学生能内化为自我的“数学网”,反过来以数学的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试想,倘若数学没有经历这样的内化加工过程,又怎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