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衰败原因

英国衰败原因

英国衰败原因
英国衰败原因

英国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英国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

最佳答案英联邦是个有70多年历史的老牌世界组织,目前有54个成员,共17亿人口。它由英帝国演变而成,所走过的历程与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英帝国的衰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极盛时期的英帝国,被人称为“庞然大物,巍然屹立,叱咤风云,左右世局”。英国本土的面积并不大,但它在从非洲到亚洲,从拉丁美洲到大洋洲的广阔范围内拥有众多的殖民地和自治领,构成了一座“日不落帝国”的大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民族独立呼声的不断高涨,这座大厦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裂缝。英国政府出于无奈,不得不以英联邦的形式替代原来的英帝国。

在1926年10月27日举行的“帝国会议”上,自治领强烈要求享有与英国完全平等的主权地位,并为此进行了顽强抗争。会议最后通过了由以英国枢密大臣贝尔福为首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起草的《贝尔福报告》。报告规定,英国和已经由殖民地变为自治领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是“自由结合的英联邦成员”,“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唯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从法律上确认了以上原则,英联邦遂正式形成。

二战结束后,世界非殖民化进程迅猛发展,大批英国殖民地和保护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的英帝国成员多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加入了英联邦。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国家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在移民组成、文化背景和发展道路等方面都留有共同的英殖民统治的烙印,它们当中的大多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上都沿袭了英国的模式。然而,衰败的英国已不可能完全控制英联邦。虽然英联邦各成员政府首脑定期举行会议,但其结果对成员并没有约束力。所以有人说,英联邦内部的联系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变成了一个松散的、相互进行政治、经济磋商与合作的组织。目前,英联邦多数成员由本国人担任国家元首。在其他由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继续担任国家元首(其职能由她任命的总督行使)的成员国中,要求废除君主立宪而改共和制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联邦的成员中,贫富悬殊极为明显。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属于发达世界,而其余的成员都是发展中国家,有些还属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穷国需要富国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富国则需要穷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过去的英联邦特惠制,实际就是英联邦内的“最惠国待遇”。现在这一制度虽被取消,但经济上互求和互惠的关系依然在英联邦内部优先发展。从政治和外交的角度看,英国很需要英联邦作为它重展大国雄风的一个舞台,而别的成员也希望借助这个舞台增强本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可以说,尽管英联邦的凝聚力已大不如前,但这个组织还会继续存在下去。

有若干迹象表明,英国正着意对英联邦施加更大的影响,力图在英联邦内重新发挥其主导作用。布莱尔政府一方面加强了对英联邦贫穷落后成员国的经济援助,同时用英国的价值观重整英联邦内部秩序。最近,英国以“践踏人权”作为借口,鼓动欧盟和美国对英联邦成员津巴布韦实行制裁就是一个例证。然而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样做的效果只能适得其反。若真的想使英联邦重新凝聚起来,恐怕还得坚持“地位平等”的原则。

1.英国人不像美国佬那样实用主义,有很多伦理和宗教的约束,虽然美国白人是它们的后裔,人种上是一样的,但是经过二战后的发展,如结束后对人才的吸引啊之类的力度不够,使得英联邦没有太强的实力。

2.英国被欧洲的英吉利海峡所隔开,去法国也要做飞机、乘船、还有海底隧道,由于其语言对发育等的侵略,所以法国、俄罗斯等有保护本国语言的部门,不需本国官员子本国讲英语;

3.英国历史上极富侵略性,所以他国有顾忌。

英国原来号称日不落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造成衰败,50、60年代世界掀起独立风潮,英联邦旗下的各国纷纷独立有许多国家甚至退出英联邦。不但是英国,法国也是一样(法国第五共和国就是在海外省纷纷闹独立的情况下诞生的),还有西班牙、葡萄牙。你看50年代的地图,在拉丁美洲,非洲有好些国家的名称下都写着(法属)、(英属)、(葡属)、(西属)等,你再看现在的世界地图,这种写法好多都没了,都独立了,日不落帝国也就不存在了。

苏联的解体主要是冷战的直接结果,冷战造成苏联经济衰退,再加上苏联本身就是一个联合体,同时还有民族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共产主义信仰危机)。所以,民族问题+经济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共同作用下造成解体

下图是1897年的大英帝国版图,红线内都是大英帝国的属地。

从十九世纪末起,现代英国史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英国衰落原因的探讨。在

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探讨之后,国外学术界对此的兴趣仍未衰减,各种有关的学术著作仍在陆续出版。从研究的趋势看,学者们早已从单纯的经济角度转为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的综合研究。而且随着其它社会科学的进展,各种各样的新方法和新的视野也被引入了研究之中。对英国衰落原因的探讨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在英国的国际地位下降后,对英国衰落原因的探讨仍能激发出学术界持久的热情,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与英国的现实有关,因为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无论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执政的,他们想使英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赶上他的邻国的努力都失败了。这使人们不得不认为,所谓的"英国病"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英国病并不仅仅是过去十年或是二十多年的事,……而是一个可以回朔到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现象。" 问题的错综复杂使得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导致英国衰落的根源存在于民族的社会结构与精神世界中。只要英国衰落的趋势没有逆转,学者们对此的探索也就不可能停止。然而问题并未到此为止,对英国衰落原因的探讨之所以能够成为学者们长期关注的课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的大国,也是第一个衰落的现代西方工业国家,因而研究英国衰落的意义也就超越了英国本身的范畴,它实际上是关系到整个西方工业文明的命运问题。从斯宾格勒到汤因比,一直到近来的保罗·肯尼迪等西方学者都在自己的研究中流露出这种深切的关怀,因而对英国衰落原因的探讨也就具有了一种更广泛的意义。在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时,回顾对这一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对开阔我们的视野,尽可能避免他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失误,无疑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

一,英国衰落的经济因素

英国衰落的具体表现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因而人们对此现象的探索也一般从经济本身的因素着手。然而,任何一个学者展开自己的论题后,都会发现英国经济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与其它领域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英国经济的虚弱点上,奥尔森就指出,英国的金融体制和投资水平都不高,但这种金融体制并不是从真空中产生的,在金融体制的后面是历史,阶级,一连串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伦敦城,白金汉宫和威斯敏斯特都是一些象征,没有相互的支持谁也不能单独存在。因而,本文在论及英国衰落的各方面原因时也就很难把某一领域与其它领域的联系完全切断,只是在某一节里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历以宁先生认为,作为英国经济衰落的典型现象,即"停停走走"的英国病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而经济因素主要是随着"

世界工厂"地位的丧失后随之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因素,在英国世界工厂地位丧失后,原来的优势开始转化为一些沉重的包袱,这些包袱包括:陈旧的生产部门,墨守陈规的技术,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等等。陈旧的生产部门是指在英国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传统的工业部门,新的生产部门发展迟缓。这些新的经济部门主要是指在本世纪初才发展起来的一些技术部门,而且它们的发展至今还遇到很大的阻力。墨守陈规的技术是指英国企业界对待技术引进和技术力量培养两方面而言。英国企业界的基本态度在很长时期是保守的,它不愿采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也不重视技术教育,以至于在技术上缺乏创新,因循守旧。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是指英国经济中长期保持了资本主义初期的那种传统的经营管理,无论是企业经营规模和组织还是企业的管理工作都大大落后于美国和德国。这一切不仅削弱了英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外流。利润率过低或利润率下降的趋势迫使英国资本流向国外,这一点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不同,即资本的大量输出并不是与垄断统治在国内的确立直接联系在一起,而是在垄断统治确立之前,就因资本无法在国内被充分吸收而涌向国外了。资本过早地涌向国外,又反过来影响英国经济的增长率,使得英国工业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进一步削弱。

但一些英国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英国经济的扩张的确主要是靠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供应而进行的。然而从维多利亚时期以来,英国所获得的资源是足够支持它的高速持续发展的,查里斯·金德伯格经过仔细研究和统计了

1851-1950年间的英国经济数字后认为,"无论通过什么合理的测算,英国资本的供应都是充分的。" 至于国内的投资为什么没有更多,他的解释是需要进一步发现它为什么不是更具有吸引力而已。

这一系列困境,如果不是绝对的,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英国以前的优势转化而来的。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最初建立的工业部门,采用的工业技术,实行的经营管理方式,在当时都是最先进的,它们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使英国变成了世界工厂。但这些优势逐渐变成一种固定的传统,变成了墨守陈规的依据。结果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一系列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英国原来的优势就开始转化为劣势。这一系列劣势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为,英国在十九世纪末二○世纪初形

成的工业结构是以纺织,煤炭,造船等部门为主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工

业部门,但与此同时,以电力工业,内燃机工业和重化学工业为主的新兴产业部门

正在崛起,美国和德国在这些领域已经领先,而英国由于原来的部门仍能获利,加

之要与美国和德国的产品竞争又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迟迟未能彻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1896-1913年间仍然还是靠在传统的产业部门追加投资和扩大产量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除此之外,英国有组织的工人运动,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技术改造的进行。因为产业部门的改造,除了更新设备外,工人也必须进行技术方面的更新,而一些由于年龄,知识和其他因素不能跟上技术改造的工人,肯定会面临失业的危险,这也是有组织的劳工反对技术更新的一个重要理由。这些使英国经济在面临挑战时不能及时作出反应的因素,很多国内外学者都已提到,但不少学者认为英国政府忽视了英国经济面临的危机,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看法却未必合理。

事实上,英国政府十分关心它与其他大国相比的相对衰落的状况,如同关心失业问题一样十分关心保持自己的国际竞争力。英国政府之所以未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关键在于政府的软弱,在英国,采取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新技术不是政府做决定,而是由经理人员和工会作出的。

而这些在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精英阶层的队伍在英国也不稳定,由于英国工商界的经济待遇较差,令人遗憾的造成了大量工程及管理人才外流。在英国的工程师和经理人员中,不但有人到法国的海外工程项目去任职,而且还有人来到法国本土受聘于法国及跨国的企业。

春秋中文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77430932.html, 当然,英国政府对此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是在政府内部很长一段时期内

未能就自由贸易的问题作出应有的决断。英国在自己的全盛时期一直鼓吹自由贸易的政策,因为这对英国的出口十分有利,然而,当美德等国在新兴的产业部门已经领先的情况下,英国国内的这些新兴产业部门实际上是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英国的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就曾为美国和德国超过英国而对英国的前途发出惊慌的的忧虑,叹息英国没有象美国和德国那样强大的垄断组织,主张英国建立垄断联合以便克服英国工业技术的落后和增强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主要由于长期存在的自由贸易思潮,英国政府未能及时地作出保护本国幼稚工业的决定。仅就上述因素而言,英国衰落的经济因素也就很难成为"纯经济"的了。因为在一个把人与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现代社会里,经济的因素与其他因素是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要把经济的因素与其他的因素完全分开显然是不现实的。

二,社会结构的因素

春秋中文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77430932.html,

既然从单纯的经济角度不可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随之而来的探讨领域就是英国的社会结构。因为一个社会的结构在多方面影响着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行。英国衰落的根源来自它的极盛时期,也就是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结构。正如一些英国学者所评论的,英国传统的十分之九来自维多利亚时代,尽管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念一直是不少学者争论的内容,但无人能够否认这些价值观念对当代英国人的巨大影响。

春秋中文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77430932.html, 不少学者在文章中都指出,使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独特的社会结构。即它不是象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那样,是只有社会上层和社会下层的两层式的社会结构,而是有一个强大的中间阶层,正是这一独特的社会结构,使得当时的英国具有了其它欧洲国家所不具有的活力,由于中产阶级有条件积极地从事工商活动,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而到了维多利亚时代,从形式上看,已是中产阶级大获全胜的时期,土地贵族的政治和经济优势都在丧失。但这一趋势并不意味着贵族统治阶级已经消亡,已经被赶出历史舞台了。事实上,贵族统治阶级通过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通过教育,仍然把自己的世界观转交给了新的继承者。

在工业革命中,由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观念一度占据了社会思潮的主流,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在18世纪未19世纪初已经处于没落的境地,但新兴资产阶级的贪婪却使它最终丧失了观念上的"正统"地位。对在工业革命中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处于无助境地的穷人,资产阶级并不愿意去关心他们或是承担一些起码的社会义务,而贵族阶层却抓住了这一时机向穷人显示了自己对他们的关心,以此来对抗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胜利。贵族阶级鼓吹保持古老的济贫制度,应对穷人表现出一种"社会主人"的胸怀,并承担"主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19世纪上半叶围绕着济贫法的一系列政治斗争,最终使贵族重塑自己社会主人的形象,而发了财的资产阶级不得不对自己的暴发户的形象进行修饰,并在不知不觉中向贵族阶层的价值观念靠拢了。

这方面显示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中产阶级对购买地产的热情。而地产从来都是贵族的身份象征,正如第14代德比伯爵1846年在上院所说,贵族是指这个国家中"一个伟大的土地拥有者集团"。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杂志,在1850年左右还在批评那些试图购买地产的资产阶级,在1870年就开始转变了方向,对购买地产的人大加赞赏,"对于一个英国的百万富翁而言,将其资产的一半购买一万英亩土地,即使只获取百分之一先令的收益,也是值得的……他在多数人的眼中将由此而

成为一个更加伟大的人物"。

十分明显,购买地产不是为了进行新的农业投资,为了发展农业,而纯粹是为

了享受拥有土地的乐趣。换句话说,原来富有进取精神的资产阶级现在已经在向土地贵族的

精神世界靠拢,他们已在逐渐地放弃了他们的前辈得以成功的那些精神因素,而接受了一个与竞争性的工业精神毫不相关的新概念--绅士。而这一概念本质上是旧贵族价值观念在新形势下的复活。正如罗素所说,"绅士是贵族为了使中产阶级遵守秩序而发明的一个概念。" 此外,英国贵族的结构相对松散,具有某种流动性,这种独特结构也使得它比欧洲的其他贵族更易于吸收新的精英进入自己的队伍,虽然一些学者对英国贵族的结构比欧洲贵族更为开放还有质疑,但据庞弗里的统计,从1837--1911年间,新上升到英国贵族阶层的人中,其他非贵族出身的人越来越多,从1837年左右10%上升到1911年的43%。这一统计数字如果不是绝对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英国贵族比较容易接受新的社会精英。一位英国公爵在本世纪80年代回答采访者时说,"我们贵族是靠着不断从人民中吸收新成员而获得其自身的力量的。" 问题在于,这种接纳并不是英国贵族阶层特别开明,他们实际上也只

在自己的特权和优势地位不受威胁时才容忍新成员进入自己的阶层。所以,这种接受同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自己的价值优势。自由主义的斗士科布登在发现自己的同伴们开始以贵族阶层的形象来重新改造自己时,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工业家和商人们努力致富的目标难道就是为了匍匐在封建主义的足下任由他们蹂躏吗? 毫无疑问,封建主义的价值优势在本质上与中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是不相容的。从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言,在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公司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组织形式。公司使原材料,劳动和资本有效地结合到了一起,生产出商品和提供给社会的服务。正是公司在监督着整个生产的增值过程--从购买原材料,组织市场到最

终分配产品,也是公司最终将新的思想和技术运用到实践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主义的活力完全依赖于它的公司的活力。但资本主义并不能自发地产生出完善的公司,公司的合法结构和它的目标依赖于商业文化和商业的组织结构,而这些东西又依赖于更广泛的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精英的文化价值观念。不仅如此,英国的实业家还开始和贵族"融合",由此而产生的一些英国垄断集团的特点是贵族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个世纪以前实业家就开始与贵族在经济上联系在一起。以后则是在社会文化方面进一步接近与结合,迄今英国还保留了让有爵位的人点缀大公司董事会的习惯。1978-1979年间,在英国最大的50家工业公司和24家存款与贸易

银行的主席人选中,有31位爵士和11位勋爵。当英国的企业家们开始效仿贵族的生活方式时,公司的活力也就丧失了。据有关学者的权威统计,英国公司的竞争力不仅低于日本,德国的公司,而且还低于法国和意大利的一些公司。从规模上看,英国最大的公司也不如它的竞争对手的一些小公司,这种状况显然极大地影响了英国的国际竞争力。于是,英国的社会结构在英国式的发展过程中似乎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在发展初期,它的相对松散和开放以及贵族阶层的开明态度,(相对而言十八和十九世纪时法国和德国的贵族,他们一味反对进步,即反对工业化。)使得中产阶级能够脱颖而出,而在发展后期,同样的社会结构也使得贵族阶层可以轻易地使新的社会精英自动就范,把他们纳入自己的体系。而那些在发展过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却在无形中丧失了。

三,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因素

由此而来的是对英国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关注。绅士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把追求一种田园式的生活放在首位,当中产阶级把绅士作为自己的形象来效仿时,他就把自己赖以成功的工业精神丧失了。正如韩德森爵士所说,

"英国的生活方式,即专心致志于追求悠闲的生活而非工作,总归要优于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我们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某些深度,确实别的国家所未能达到的。这种生活方式确实有其无法估量的价值。……根据历史经验,在我看来,一种生活方式,比如说象我们自己的那种生活方式,是以比较良好而且稳定的经济为基础的。

因此一旦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如果还以为这种生活方式仍然肯定会保持不变,那就

错了……"

事实上,甚至就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极盛时期,英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虚弱之处也是十分明显的。从地理上看,英国只是一个不大的岛国,它的人口在1890年时也不过37,400,000人,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无论在领土面积或人口总数方面都超过英国,英国甚至连保卫自己的利益也需要仔细的外交考虑。英国能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保持着自己的优势不被侵犯,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英国人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表现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的各个领域,首先在棉纺工业,随后是钢铁工业,然后在铁路部门,英国人都走在了世界其它各国的前面。这种不断的创新精神有效地动员了英国的人力和物资资源,并在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英国能在很长的时期内战胜自己的竞争对手。这种不断的进取和创新精神,就所谓的工业精神。但十分有趣的是,这种工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却是非"英国式"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威胁着真正的英国式精神的存在。在英国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典型的英国式的理想是对一种田园牧歌生活方式的向往,而工业化却是与" 黑暗的魔鬼般的工厂"联系在一起的。在英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对工业化的疑虑在逐渐消除,到十九世纪中叶,斯迈尔斯等人曾认为工业和农业革命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但到十九世纪末,这种调子已开始变了,工业革命所形成的社会体系无论在道德上和精神上都越来越不受人们的支持,在著名作家狄更斯的作品中最集中的体现了这一点,工业革命所形成的社会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毫无人情味的社会。

萧伯纳1912年曾对狄更斯的作品评论道,"不是我们的秩序发生了混乱,而是我们的秩序十分可怕。" 这一事实表明,人们陶醉在工业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时期已经过去,开始重新评价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生活所造成的一切变化了。

如果只是知识分子从批判的角度看待工业革命产生的负作用,引起社会的注意并进一步加以改进,那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问题在于英国的工业家们自己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也改变了态度。很多工业家把工商业活动只看作一种业余的事,常常有一些十分成功的企业家完全离开了工商业界,另外一些企业家尽管还在从事商业活动,却只把它看作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种经济上的机遇。这样一种心态最突出地反映在英国的家庭公司的发展上,英国在历史上最早产生了一种以家族为基础的公司,但却迟迟不能形成非个人性质的更大的垄断公司。因为这些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已为自己的家庭挣来了一个舒适的环境,自己也具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现在他所需要的是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周末的休假,去参加各种绅士的娱乐活动,没有必要再纠缠于"俗务"之中了。所以,他们更乐意用一种"休闲"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社会角色。韩德森爵士感叹英国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垄断公司,其根源或许就在于此。

四,政府的作用

由于历史的因素,英国长期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在英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强国时对英国的发展是有利的,因为它有利于英国向其他国家倾销自己的产品。但甚至就在英国的极盛时期,它的自身局限性就开始暴露出来。它是一个不大的岛国,它的人口在1890年时也不过37,400,000,它的幸运在于,在维多利亚时期,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它的人口中的78%成为了城市人口,从而超过了它的竞争对手在工业方面的从业人口,所以世界的主要大国如美,德,法和俄罗斯这些主要的对手还未来得及向它挑战。然而,就在1870年这个英国历史上公认的顶峰时期,一些严肃的学者已经在考虑英国是否已经越过它的峰巅,开始走下坡路了。当然,实际的调查统计表明,英国生产的绝对数字并未下降,但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已不再占优势。这种变化的主要根源,除了英国制造业本身的因素外,

就是美德等其它工业国开始赶上来了。它们的商品不仅巩固了本国的市场,而且进入了英国原来的势力范围。在竞争对手比自己弱的情况下,自由贸易对英国应该是有利的,在竞争对手比自己强的情况下,再奉行这样的政策就值得考虑了。事实上,在1880期间,一些英国商人已经在讨论自由贸易政策是否已不再能为英国牟取最大的利益。 1870年德国的保护关税政策,1890年法国和美国的同样政策,都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英国的出口贸易。所以,19世纪末英国国内已经开始讨论"公平贸易"的问题。也就是要求其它国家采取真正的自由贸易政策,然而,英国政府在采取行动方面却迟迟不能决断。曼恩曾指出,民主的扩大会使得重大的国家决策无法进行,因为民众考虑的只是各种实际的利益,议员只是想着如何获取选票,并不想真正关心政治,议会的权力就会逐渐向内阁转移,当议会在辩论问题时,内阁只是想着如

何保卫政府的立场,也并不真正想解决问题。这样,真正的政治就开始消失。他和其他一些保守主义的理论家都鼓吹保留"高级政治",这种高级政治关注的是一些关于帝国的战略决策如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货币,财产等真正的政治问题,这些政治问题应该继续从公共的政治讨论的领域分开。曼恩认为,在民主化的过程中,这种决策的变化隐藏得越深,实际的政治决策越有效能。

为了维持这种高级政治,维多利亚晚期的保守主义者开始认识到在中央政府和社会之间,替代逐渐衰亡的土地贵族和英国国教会势力的中间社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这些组织包括地方政府,地方的教育机构,各种党派团体等等。保守主义者希望将这些组织限制在"低级政治"的范畴内,即去解决社会服务,执行法律,举办初等教育,解决民事纠纷等具体的实际问题,即低级政治的问题,同时又保证他们继续处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但要这样作,政府必须十分强大,十分有效率。而一个十分强大的政府与当时英国的传统却是完全相悖的。

春秋中文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77430932.html, 所以,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由于民主的扩大,而是由于其他的各种制约因素,英国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无法放弃自由贸易原则。其中固然有政府决策的责任,也与英国的各个行业有关,如棉纺业在原材料和成品两方面都依赖国外市场,此外,英国城市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的粮食,如实行保护关税则势必使英国国内市场的粮食价格上升。这些因素都使得英国政府难以采取断然的措

施。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英国人古老的观念,即认为政府的干预是一件只有利于少数人的行为,是一种为既得利益集团服务的事。在这样的习惯制约下,英国政府长期未能采取一些有效的有利于发展的政策。比如对技术教育的忽视,使得英国 19世纪后期不能如德国和法国那样提供足够的技术工人。对一些重要的科研领域,政府也未能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而是任其自生自灭。甚至在20世纪的90年代,英国的职业培训在22个发达国家中也是名列倒数第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英国政府内居然没有一个主管工业的大臣。在这样的体制下,英国政府未能对其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然而,仅仅这些因素还不能使人信服。从更深的层次分析,英国衰落的制度性因素在它的兴起过程中就以埋下了。英国17世纪的革命最终将权力从国王转移到了议会手中,这本来是一次巨大的胜利,然而,善于妥协的英国人却半途而废,拒绝将自己的胜利用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结果,英国人没有成文的宪法来保卫自己的权利,包括各种工业组织的合法权利,使得人们在处理很多事情时只能按照习惯进行。至于这些习惯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变革,是绝大多数英国人在自己处于顺境时根本不愿去考虑的事。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英国人在不断取得工业革命进步时,却同时保留着因循守旧的保守主义传统了。反映在政府的结构和设置上,则是不到万不得已,政府决不会主动适应形势进行变革,在英国经济顺利发展时也许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在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比如在财政政策上,其决策权不在英国政府手中而在英格兰银行,而英格兰银行主要是由一些金融家和商人所组成,他们并不代表工业家的利益。英格兰银行的股东们只想如何获得更高的利息,完全不考虑英国工业家

的利益。从1851-1913年间,英格兰银行的利率每隔6-8周就要波动一次,使得英国的企业家吃够了苦头。在经济上英国政府未能有效地帮助自己的工业发展,但在对外政策上英国政府却在有意无意地加重自己的经济负担。正如韩德森爵士所说,

"这些年来,我们的外交政策无论基于何种原因而制定出来,它们对我国的经济无春秋中文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77430932.html,

疑都具有不利的影响。在一个过长的时期中,我们自不量力,试图继续充当世界强国。直至1965年7月,首相还说,'我们的边疆是在喜马拉雅山。'结果,我们在财政方面的摊子铺得太大,从而又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经济衰弱的真实情况,这时才被迫仓促收缩。" 甚至在本世纪80年代,英国在研究与发展方面的投资仍然很少。80

年代初,英国每在发展与研究方面花一美元,西德就花1·5美元,日本花3美元,美国花8美元。而且,英国的发展研究费用的50%用于非生产性的国防事业。相比之下,西德为9%,日本更微不足道。英国目前的国防预算在世界上居第三或第四位,海军和空军都在世界上居于第四位。这与它的国土面积和国民生产总值是不成比例的。尽管英国的国力已经下降,并且一再发表从世界各地撤军的声明,但迄今仍然没有主动撤出任何一个殖民地。就这方面而言,英国政治家们没有正确估计

自己国家的实力,在国际事务中没有没有给自己正确定位,从而加重了英国的经济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英国的衰落。

五,既得利益集团的种种作用

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即任何个人在单独捍卫自己利益时都不如组织起来更为有效。这种趋势迫使任何一个试图捍卫自己利益的个人,只要有可能都尽量地组织起来以便为自己谋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其结果是一个社会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若干利益集团,而每一个利益集团从本质上都是想为自己谋取到最大利益。如果这些利益集团在相互的讨价还价中不能达成有效的妥协,则社会经济的效能就会大受影响。英国是一个"自由发展"的工业国,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自然形成了若干利益集团。

然而,这些利益集团往往把自己的小集团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且为了谋取自己小集团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用博弈论的观点看,这是一种零和对策的行为方式。如果一个社会的各个利益集团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能有效的达成协议,或者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作出决定,那就会使社会在任何需要协商的事情中都不能作出有效的决定。而事实上,根据曼考尔·奥尔森的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使各个利益集团形成完全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组织结构,这些利益集团总具有自己特定的利益取向;其次,由于人们天然的保守心理,(即对不熟悉的事物是否有利于自己持怀疑态度)这些利益集团往往并不能有效地判断自己的真正利益。于是,一个具有相对不变的边界的稳定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倾向于加速产生各种采取集体行动的共谋集团。第三,组织结构较小的利益集团比较大的利益集团能更为有效地捍卫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小的利益集团往往有与他们的人数不相称的能量。

春秋中文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77430932.html,第四,

特殊的利益集团总是以牺牲社会的效率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并使得政治生活更为分裂。

总的来讲,特殊的利益集团关注的主要是分配领域,至于如何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能,则不是单个利益集团需要考虑的事。这一点,在英国的劳工运动和劳工组织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我们过去在研究工人运动时一般是强调它的的进步意义和作用,但很少研究它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因为任何工人运动如不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目标,那么它的具体目标总是以提高现实工人的工资或其它的福利为依据。也就是说,劳工运动的斗争目标主要是集中于分配领域。由于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工会结构与劳资关系也具有一些特别的地方:无论法国还是德国,都没有按行业划分的

工会。一个人能否取得会员资格,取决于其工业部门,而非其所干的行业。这样,一个工业部门中某一行业,为了谋取本身利益而损害其他行业或整个企业利益的情况,便无发生的可能。法德两国工会的数目比英国少得多,参加工会的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也比英国小得多。换言之,英国独特的工会结构增加了劳资双方达成妥协的难度。

此外,工会和类似的组织降低了社会吸收新技术来重新分配资源以便对变化了的环境作出反映的能力,从而降低了经济增长率。

这些类似利益集团发展到最后,往往产生一种本能的排外心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讲,原有的市场控制者不愿要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无论这些竞争者出售的商品的数量是多少,都会产生两个后果,要么降低原有市场的价格,要么迫使原有市场的控制者限制自己销售的规模。比如外科医生,如果人数过多,那么医生的工资水平就会下降。所以,世界上的各种医生协会总是本能地限制其成员的增加。法学人材也是如此,但其限制相对不如医生协会严格,这是因为律师行业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那就是律师可以增加诉讼的次数。当然,诸如此类的行业限制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拥有成功的起码规模,也就是说,一个销售电器的卡特尔必须包括主要的这类商品的销售商,否则它就无法有效地运作。然而,一旦它能够有效地运作,它就很难再增加新成员了。

利益集团的形成在每一个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清除这些既得利益集团在发展中的负面影响,是每一个社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迄今为止尚无良策可以有效解决的问题。相对而言,在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上历史越久的国家,它要清除这些利益集团就越困难,在社会的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就越大。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在这方面所背的包袱自然也就最沉重。

六,结语

在探讨英国衰落的原因中,我们发现一个很难使人满意的现象,那就是任何一种因素似乎都有作用,但任何一种因素又都不能完全起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导致英国衰落最根本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英国衰落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是与它兴起的原因一致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在很多方面是"摸着石头过河",它只能在探索中一步一步积累经验,并在失败与挫折中一点一点地进行调整。英国成功了,成功的原因事实上并不证明英国式的经验一定就是最好的,而只是当时英国没有更强的竞争对手而已。然而,英国人却为自己的成功所陶醉,并没有认真地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反而将一些弱点作为自己的长处保留了下来,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英国人事实上并没有完成现代化的任务。比如,英国的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一直很慢,以致至今尚未有一部成文宪法。英国人自己通常以这一点为自豪的资本,以为其显示了英国式的自由。但恰好是这一点构成了英国衰落的主要因素。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有一部成文宪法,它不仅确定老百姓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它界定了政府的组织机构的责任,从而决定了这个国家应该如何管理。由于英国在历史上一直没有一部成文的宪法,结果使得在光荣革命后产生的英国政府机构基本上还是贵族式的,不仅使英国人在历史上取得的成果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而且使得英国人在面临各种新的挑战时总是不能立即作出有效的反映。如二战以后,德国与日本尽管战败,却迅速调春秋中文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77430932.html, 整了自己的位置,开始了新的工业发展。而英国在二战后丧失了自己的殖民帝国后,却迟迟未能调整好自己应扮演的角色,美国前国务卿艾奇逊曾说,英国在失去帝国之后,还没有给自己找到另一个角色。以致在新的发展机遇中又慢了半拍。在其它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都是如此。在工业革命初期,慢慢依靠自己的经验摸索也许不算一件坏事,但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事事依靠自己摸索显然已经落伍。在这个意义上,英国政治机构的现代化任务还未彻底完成,它还需要进一步的现代化。如果它在完成这一任务前居然能够在世界新一轮的发

展中继续领先,倒反而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了。

而英国由于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已经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已经习惯了自己获得成功的那种生活方式,它在继续创新以保持自己民族的活力方面比其它民族就显得更为艰难。因为人们很难放弃自己已经习惯的较高的生活水准,重新在一个较低的起点上开始艰苦奋斗。即使少数知识分子能够认清形势,提出解决危机的方法,也很难为大众所接受。二战后英国历届试图有所作为的政府在医治"英国病"方面最终都无果而终,与这种大众惰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现象证明

了一条原理,即一个民族一旦落后,要想重新赶上去需要付出比原来落后的国家更加沉重的代价。

在评价近期英国史的过程中,历史学家发现在公共评论员的评论与普通民众的反映之间有一个明显的鸿沟。这些评论家在70年代和80年代对英国1945年以来的历史充满了悲观的陈词滥调的色彩,即英国如同一个痛苦的巨人一样从它的帝国和伟大工业国的顶峰跌落下来。任何一种相反的看法,都会被认为只是一种天真的相信进步的信念。在二战以前,英国仍然有很多伟大的值得自豪的人物,丘吉尔,肖伯纳,罗素,卢瑟夫等,而二战以后,正如以前衰落成为二、三流国家的荷兰,西班牙等国家一样,它既没有伟大的男人也没有伟大的女人。春秋中文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77430932.html, 但是这种学者的焦虑却非常奇怪地被英国每日的生活经验而逐步地消除了。各种公共调查和民意测验均表明,普通民众对1945年以来的这段历史的评价很高,认为这是一段英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这是一个舒适和满足的时代。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和平的时代。

自1945年以后,欧洲没有再次发生战争,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发生类似的战争。当然,自二战后的50年中,英国也参加了一些战争,这主要是与殖民地的独立有关的战争,如马来亚、埃及,马岛之战等等,但这些战争对英国本土都没有什么影响,而且一般的英国国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没有意识到这类战争的存在。尽管英国的国防开支相对于国际标准仍然很高,一些理想主义者也反对英国发展核武器,但绝大多数的民众既没有经历过战争,也不希望有这种经历,蒙哥马利成为英国本世纪的最后一个英雄,但就是这位英雄,对英国人来说,也是一个十分遥远的名字,就如同威灵顿一样。

国外的和平伴随着国内的和平,尽管有学生运动,北爱尔兰的骚乱和工会的罢工,但相对于二战以前的阶段,英国的国内是相当和平和稳定的,因为没有任何使国家发生强烈动荡的冲突。英国的宪政十分稳固,它的社会凝聚力也相当强。除北爱尔兰问题外,所有的麻烦对它来讲都如同玩笑一般。甚至是撒切尔夫人的政府,也没有多少主动性要彻底地改变现存的社会体系,社会和政治的天翻地覆以成为遥远的过去,社会已经相对地变得十分有秩序了。

对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这也是一个繁荣的时代。从40年代末起,新的出口政策导致了新的繁荣,从1948年──1976年间,国民收入增长了一倍。公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也随之增长。从50年代起,购买汽车和其他的耐用家电,到国外旅游,成为大多数人民的欲望,从60年代起,购房也成为一个不断增长的消费点,而在80年代,电脑也成为很多家庭的日常用品。1986年,2百万以上的英国人出国度假,其中很多是到美国。而在80年代,富裕开始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即不少人──主要是城市的居民开始购买第二套住宅。

从具体的指标看,有两项是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其一是不断增长的购房,从50年代开始私人住房就在不断地增长,1961年,已有700万居民购买了他们自己的住房,1987年,有1450万居民购买了他们居住的房屋,而到1990年,超过三分之二的居民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另一个特点则是股份持有者大量增加,1984年成人中股票持有者不过6%,而到1988年底,已有50%的成人持有了股票。这似乎是财富随着

古典的分配模式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部分,而保守主义拥有"财富的民主"的热望在1945

年以后逐渐成为了现实。

尽管如此,这么长时期英国人的心中也有一些阴影,那就是虽然英国仍然是强大的,经济仍然是繁荣的,人们仍然是爱国的,英国人仍然认为英国是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地方,但人们对英国的进步速度和衰落的情况的估价却是十分悲观的。大多数人民相信,不管他们自己拥有多少财富,他们国家的命运是不幸的和越来越坏的。春秋中文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77430932.html,

首先,自1945年以后经济很少处于有效地控制之下,在整个50年代,有几次外贸不平衡的危机,而其对货币的压力成为一种灾难性的疾病,而60年代初期,随着公共企业的衰落,人们的一种感觉逐渐占了上风,即英国经济从来没有恢复平衡,试图加入欧洲的尝试几乎都伴随着一种经济虚弱和毁灭性的孤独感,1966-67年英国的货币危机导致了英镑的贬值,而70年代则是滞胀。撒切尔夫人政府在80年代中期创造了短暂的"英国奇迹"之后,在80年代末却又陷入了赤字预算,通货膨胀,英镑地位的虚弱,也未能坚持货币主义的原则,而这本来是撒切尔夫人引以为自豪的东西。而这一切,证明原有的老问题依然存在。唯一幸运的只有北海的石油,在一

定程度上弥补了英国出口的危机。

和所有的发达国家一样,英国从50年代到80年代也经历了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但从国际标准来看,英国的经济增长是不尽人意的。而其原因学者们作了多种分析,英国的工业关系是一个失败的因素,工会要求特殊的措施来保护本行业的利益,而无论是国营还是私营的企业其管理机制都不理想;而另一些长久的因素则可追溯到维多利亚时期,如在投资方面的长期短缺,没有加强工业和技术方面的培训,而最重要的或许是未能创造出一种工业精神或是商业主导的文化。由于这些缺陷,人们在进一步分析时,发现就是撒切尔夫人政府在1983-87年的复兴时期,其繁荣也更多地建立在金融、银行和信贷方面的政策变革上,而不是真正的工业和制造业的复兴,实际上,对一国综合国力最具影响力的制造业在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从1979年的25%下降到1986年的19.5%。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英国经济问题都是英国人心目中一个摆脱不了的阴影。

春秋中文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77430932.html, 或许,另一种不太明显但却十分重要的是人们信念的衰落,即英国人对英国的立法、政府及其执行机构信念的逐步动摇。1945年时,英国人尽管还处于战后的恢复的困难时期,但对自己的政府和领导人却充满信心,在白厅工作的官员都是全国闻名的绅士,他们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崇高的声望。但在艾德礼政府之后,政府的职能逐步扩大,政府的开支逐渐上升,以及政府在管理方面的失策,以1964年威尔逊政府上台作为一个转折点,人们对政府和立法的信念开始下降了。这种下降有很多微妙的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英国政府未能有效地振兴英国的经济。威尔逊政府试图通过政府的计划来改造英国经济的尝试使情况变得更糟,与此同时,纳税人发现,在1960年,他们所交的各种税和保险只占全部收入的8%,而在1970年则占到了20%。这些政府计划的失败使得人们对政府的中央集权方式感到不满,于是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开始对这种中央过多的干预政策进行改变,然而具有讽刺意

味的是,撒切尔政府时期,行政的中央集权趋势进一步得到强化。但不幸的是,尽管英国的中央集权十分有力,但各种振兴经济的计划与法国或瑞典等国相比,还是失败了。

战后在英国人心目中摆脱不了的阴影是英国社会在收入、资本和社会机遇方面的不平等进一步扩大。英国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个不平等的国家,而且还有进一步强化这种不平等的趋势。家庭背景、种族、性别、地区和职业等都成为这种不平等产生的根源。妇女的地位尽管在一位女首相的统治之下,也没有得到任何彻底的改善,英国仍然还是一个男人的世界。1987年,3,430,000计时工作的妇女工资低于欧共体的最低标准。1986年,英国的离婚率为千分之12.9,法庭判决离婚的人数达到了175,000人,是欧共体国家中最高的。而职业、

受教育的程度、工作的地点等,也使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受普通教育的人依然很难找到收入较丰的工作,而北部工业地区的老人的健康状况与富有阶层的人仍然不能相比。而高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使能力强的人与能力较差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更不平等。社会学家们在80年代的调查表明,目前的英国社会比本世纪开始时更不安定,更无希望,充满着更多的暴力倾向。

最后,则是英国公众不断地对英国世界角色的焦虑。1945年,英国的战后帝国政策并不明朗,人们依然认为英国应该保持强大并且有足够的能力保持强大。直到60年代,公众才开始意识到英国不再是一个以前所理解的大国,而英美特殊的关系也使英国吃尽了苦头。在先是半心半意,最后是迫于无奈。虽然在1975年加入了欧共体,但仍然是一个若即若离的欧洲成员。就是撒切尔夫人也坚决反对任何"欧洲联合政府"的想法。英国在放弃帝国以后,应该扮演什么新的世界角色依然是含混清的。而在放弃帝国的过程中,一连串的屈辱更使英国人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即英国的领导是不称职的,他们没有有效地聪明地管理好英国。每一位首相在离职时其威望都比他入主唐宁街时要低。

春秋中文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77430932.html, 在二战结束后,无论是艾德礼时代还是丘吉尔政府,英国人都知道是谁在领导自己,所有的领导者都奉行着英国传统的政治价值,在人民心中享有足够的权威。人们知道自己是被一群有思想的有责任感的专家领导着向一个目标前进。而从60年代开始,这种感觉逐渐被破坏了,到撒切尔夫人的政府,英国似乎已经处于一种无人掌舵,没有明确方向的也没有继承任何传统权威的状态。尽管单一欧洲的前景在90年代已经越来越明显,但英国人似乎仍然对其英国人的特点充满信心,而且很多人还为自己的这种特征而感到骄傲。然而,这种特征究竟是什么却是十分模糊的。事实上,很多英国人的这种自豪感还是来自工业革命后英国人所取得的那些历史的功绩,从亚当·斯密到丘吉尔,从科学的巨匠到世界各地的英国探险者,这一切都会引起英国人微妙的情感。然而,使英国真正伟大的实质性的东西──英国皇室,议会,法律和秩序的力量,民事和商业的机构──所有这一切在1945年以后都开始逐渐地失去了它们以往的魅力。尽管如此,在20世纪的英国,仍然保持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正如美国的例外论一样,英国的例外主义也依然在世界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们经历了从帝国的撤退,经济的衰落,工业的纷争,但依然能够保持着自己民族的凝聚力而在世界事务中成为一个有力的整体。但与此同时,英国例外论也包含着完全相反的东西,即在英国人的潜意识中,他们渴望的是一种宁静的生活,而这种渴望却也同时与缺乏主动性,缺乏野心和进取精神以及对公共事务的热情联系在一起。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在21世纪英国对世界的贡献应该是有限的,它已不可能再为人类做出它在20世纪所做出的那些贡献了。

从英国衰落原因的分析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那就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支柱,没有这样一种精神的动力,任何发展都难以持久。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艰苦奋斗精神总会逐渐消退,这是一种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趋势。要保证原有的奋斗精神不致丧失,在制度化层面上的变革就不可避免。换句话说,一个民族的创新活力既取决于它的精神层面,

春秋中文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77430932.html,也取决于它的制度层面。从巩固胜利成果的角度看,制度层面的变革显得更为重要。

从更深的层面分析,英国的衰落只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英国作为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由于最先开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抢占了不少殖民地,而一度在世界上发挥了与它实际能力不相称的作用,成为一个所谓的日不落帝国,即我们所说的超级大国。但这种过度的膨胀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消肿"只是时间的早迟而已,现在英国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回到了它应有的位置上。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民族国家都不可能长久地"

受惠"于历史的机遇,它只能也只应该发挥它实际所拥有的能力。

换言之,任何国家在当今世界上要想凭借某种优势长期地为本民族捞取不适当的利益,即使一时可以得逞,也是很难持久的,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也是我们在对英国衰落原因探讨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如果不能正确地给自己定位,总是试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把国际事务看成是自己的国内事务,捞取不适当的利益,承担不适当的义务,任何强国都会衰落,在这个意义上,"超级大国"只是一个即将衰败的代名词。我国的领导人宣称中国现在不作,将来永远也不作超级大国,实在是一种具有深刻历史眼光的明智决断。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18-19 世纪,英国开始兴起。英国从 15 世纪开始建立起专制的都铎王朝,通过推行重商主义,壮大了国家的实力,在1588年的时候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之后,英国的专制王朝继续海外扩张,建立英帝国。后来在1640年发生了推翻专制王朝的革命。这对于之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英国的进一步崛起有很重要的作用。之后,英国取代了荷兰成为了海上霸主,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殖民帝国,在欧洲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根据统计,1848 年英国的铁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煤占到世界2/3,棉布占到世界 1/2,铁路已经修了 1 万公里,英国贸易总额在这个时候占世界总量的20%-25%左右。 大英帝国是随着英国人的海外殖民扩张而出现的。英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年,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但英国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出现在18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英国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人口过剩。从181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年间,约有2000多万人从英国移居海外,其中1300万人移居美国,400万人移居加拿大,150万人去了澳洲,其余人流向世界的其他地方,英国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大的输出人口的移民国家。殖民地不仅对英国而且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学者认为,殖民地是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时,英国获得的份额最大。在一战爆发之前的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已达3350平方公里,统辖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本国人口的8倍多,被称作“日不落帝国”。英帝国在形成过程中,既有对当地土著人的镇压,也有与其他殖民国家的争夺。这一过程对英国社会发展、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政治地理的发展演变,均有

英国衰落的原因

英国衰落的原因 工业革命结束后不久,盛世英国就步入了相对衰落的进程。那么,英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告诉大家英国衰落的原因吧! 英国衰落的原因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以重工业为主和以电气为动力的新时期,英国面临着美、德等国的强劲竞争。随之,工业实力排位开始下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国力处于相对衰落之中;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还患上了所谓的“英国病”,经济发展停停走走、通货膨胀、失业率高、国际收支危机多发等等,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呈下降趋势。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历史长河中可谓“昙花一现”。那么,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为什么没能保持长盛不衰呢?英国衰落或曰相对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一点,国内外学术界已有不少探讨。 主要观点有: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英国没有及时改造技术装备,逐渐丧失了工业领域的垄断地位;当德、美、法等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时,英国仍旧惯性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本国工业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英国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社会因素,如王室制度,贵族阶层影响较大,这使英国社会比较保守,在技术创新和

管理方面存在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倾向; 英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以及人口增长速度变缓,本土劳动生力军缺乏;庞大的海外帝国需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军费开支过大,影响了经济发展;当殖民地逐渐摆脱英国控制获得独立时,英国的大国地位就下降了; 英国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当其他大国工业发展起来后,英国的竞争力就会相对下降。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以为,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迅速“由盛转衰”,还有一个往往被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工业革命期间,广大工人阶级遭受了深重的苦难。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史学界有不少的讨论,并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但工厂制度下,工人们遭受工厂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主要表现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一年到头都在天刚亮或天未亮的四五点钟的时候起床,夜间休息还没有使他们的精神恢复过来,就匆匆地吞咽了一顿饭,或者什么东西也没吃,就赶到工厂去”; 居住在贫民区,房屋拥挤,阴暗潮湿,往往一家数人挤住一个房间;经常遭受严厉的罚款,如曼彻斯特的一家纺织工厂规定,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按其管理的机器数每台每小时罚款3便士,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罚款6便士;存在着大量童工,尤其在棉纺织厂和煤矿,童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工作环境恶劣,常常受到监工的虐待和罚款,童工的健康深受影响; 妇女地位也十分低下,在煤矿中,女工们不得不像男工一样干活,

日不落帝国的没落原因分析

日不落帝国的没落原因分析 作为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东道主,英国上下对于奥运奖牌似乎突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强烈渴望。英国本就是世界体育强国之一,英超联赛更是全球翘楚,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上,英国代表团也都跻身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前十名之列。但这次,他们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06年,英国奥组委宣布开展一项类似“举国体制”的运动来增强该国在各项赛事中的实力。这一年,伦敦发出了 “20-4-2012”倡议,即在2012年奥运会上获得20枚金牌和总排行榜第四的成绩。为此,他们从全国选拔了150万名11岁到16岁的儿童,并对他们进行了持续数月且门类复杂的评估,最后选出1000人交由专业教练进行训练。英国当然获得了成功:在投入了数亿英镑之后,本土作战的他们以29枚金牌成功抢得金牌榜的探花席位。 然而,就像金牌数量的增加无法代表全面健身的出色一样,奥运奖牌的激增也无法逆转英国日渐下滑的经济曲线。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在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持续下滑,已经变成了百多年来最著名的迷思。所有人都对这一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而在全球格局可能迎来巨变的大背景下,这些思考以及由此得出的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无疑极具价值。如同马克斯?韦伯(Max-Weber)一样,人们喜欢将国运兴

衰归因于文化。1982年,马丁?维纳(Martin Wiener)就在《工业精神与英国的衰落》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维纳认为,英国文化易于导致工业精神的衰落,正是后者进一步导致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英国的衰落。 维纳的言论盛极一时,但历史却无法佐证类似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几乎所有国家都曾反思这一制度的利弊得失。与英国相比,那些取得更大成就的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反思甚至更胜一筹,但他们却并未经历如此强烈的国运衰退。 我们可能搞错了某些简单的因果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确实决定了其文化影响力,但这一命题的逆命题却并不必然成立:一定经济成就的取得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文化只是其中最边缘的因素。如若不然,我们将无法解释东西两德以及韩朝两国在经济领域截然不同的表现。将经济问题归为文化,更多是人们面对复杂经济问题时刻意选择的回避。 蒸汽革命之后,英国并非没有机会继续辉煌。两百多年前,那时的人们几乎一致认为英国必将赢得电气产业的国际竞争。从18世纪到19世纪,尽管对电力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来自欧洲大陆,但奠定产业基础的伟大发明却几乎全部来自英伦三岛。 法拉第(Michael-Faraday)奠定了电化学的基础,并发明了

大国崛起(英国篇)

专题九:大国崛起 三、英国发展史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 ①通过,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如 、 ②通过,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如 ③通过,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如、 一、英国重大历史的发展线索: ↑↑↑↑↑↑↑1640年 16世纪60年代 18世纪 1914— 1939—二战目前—1688年—1860年后半期 1918年 1945 后 二、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640—1688年) 1.根本原因: 2.经过:①导火线:②开始标志: ③领导阶级及代表人物: ④高潮:⑤结束: 3.结果: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目的、意义) 4.特点: 5.影响:①国内: ②国际: 三、英国的殖民活动 1.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成为“”的主要经营者。它先后打败、、。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号称“” 2.英国通过公司对印度等亚洲国家进行殖民侵略。1840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使中国沦为社会。 3.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头目是。当今印、巴纷争激烈,根源是: 祸根。 四、英国的经济 1.18世纪60—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经济发展缓慢,被美、德赶上并超过。19世纪20世纪初进入到阶段。

3.二战后,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 五、英国崛起的原因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 殖民扩张,拥有广泛的殖民地。 六、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 1.一战前: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与、形成。2.一战中:参加协约国一方,主要在西线作战。 3.二战前:参加阴谋,外交上推行 ①表现:纵容德国侵略;纵容德国侵略。使得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4.二战初,宣而不战,194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组成,1944年参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2月,参加 ,加速了反法西斯的胜利进程。 七、国际关系 1.一战后,1919年参加,瓜分德国殖民地;1921年—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签署《》,操纵国联。 2.二战后,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加入;并加入 。 八、科学和思想成就: (1)文学家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集中体现了__________精神,代表作有、 (2)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贡献是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其中,力学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3)科学家达尔文于1859 年出版了《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思想,认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__________、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 九、英国崛起又衰落给我们的启示: ①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综合实力。 ②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加强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③要重视制度上创新。 ④不要搞霸权、不要搞扩张。否则,霸极必衰。 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 1.陈华同学正在查找“查理一世、《权利法案》、新贵族”等资料,由此可判断他探究的相关史实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十月革命 2.马克思说:“蒸汽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工业,从而把资

一战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嬗变原因探究

一战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嬗变原因探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德国一方作战,结果战败,1920年素丹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但由于遭到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的反对,该条约于1923年被《洛桑条约》取代,英国对土耳其做出了很大的让步。这其中的原因纷繁复杂,英国作为协约国中毫无疑问的领导者和最大获利者,其对土耳其政策的嬗变在这些原因中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嬗变的原因,以期使人们能部分地了解这个“土耳其奇迹”的历史原委。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一战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的嬗变:首先介绍了一战爆发前的国际关系和“东方问题”,为本文的具体分析提供背景支持;接着叙述了一战结束后协约国与土耳其签署两个和约的过程及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指明英国对土耳其的政策由将其逐出欧洲并瓜分其广大的领土到使土耳其保留君士坦丁堡和安纳托利亚本土的嬗变过程,为文章提供了史实依据;第二章为英国国内因素的制约:分别从英国战后实力下降、国内舆论的分歧和压力及印度和爱尔兰问题的牵制三方面分析英国对土政策嬗变的原因;第三章为凯末尔领导下土耳其的崛起:土耳其先后获得了军事、外交和舆论上的胜利,实力大增,迫使英国改变政策;第四章是国际因素的影响:英国与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在多方面有矛盾,希腊失败之后,英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加之防范苏联的需要,英国被迫对土耳其做出让步。 经过以上的分析,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英国的衰落是其对土政策嬗变的根本原因,土耳其的崛起是主要原因,而协约国间的外交斗争是它的重要原因。国际关系对一国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协约国在土耳其问题上的不同态度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各国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所做出的理性选择。而在当今社会,各国只

20世纪英国相对衰落的时代的原因及启示

英国经济从1870以后就出现了衰落迹象,而且这种相对衰落存在于整体绝对优势之中。实际上,像英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能保持领先的发展速度,绝对的落后就是迟早的事。那么,英国相对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丧失了科技的优势。麦格劳将工业革命分为三段,毫无疑问,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绝对领先者。同其他依然停留在农业经济的国家来说,英国的变化是无与伦比的。但据1851年的英国人口调查,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从业人口179万人,煤矿业和棉纺织业是当时的主要工业部门,分别有52.7万人和24.6万人;手工业者依然占很大的比例,比如鞋匠就有27.4万人,比棉纺织业的人数还要多。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被许多学者称为古典工业革命。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指出:英国在1870年以前或许已经一直在快速地工业化,但它仍然是一种农业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工业化的进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虽然也有一些发明,如合成染料、贝氏炼钢法、蒸汽涡轮等,但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发电机和电动机等多是德国人的发明或改造,美国发明了环锭纺纱机、打字机、白炽灯和电话等。事实表明,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已不是英国;即使英国有一些新技术成果,也因思想保守而没有及时加以利用,墙内开花墙外红。例如,英国人在70年代末发明了从廉价的铁矿石中提炼钢的方法,但英国却长期沿用旧的炼钢法,1886年和1893年,英国的钢产量分别被采用新办法的美国和德国超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力、化工、石油、电器、汽车等行业,在这些领域英国都未能跟上。19世纪最后25年里电力和电机产品在一些国家受到重视,但英国有运行良好的蒸汽机,因此英国人问:“煤价很低廉,它对于我的父辈一直很合用,现在我为什么要改弦更张呢?”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第二,未进行产业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四大支柱产业是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它们是保住英国经济优势的几个关键部门。但其设备到1870年以后都已经陈旧,英国没有及时进行更新换代。虽然由于世界市场的扩大,英国依靠传统产业的还是能够保持低度发展,但所占市场的份额减少了。对于像英国这样已经形成工业化规模的国家,企业的更新改造比新建企业的难度更大,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先进技术,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与此同时,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下,新的资本开始加速流向新兴工业部门,即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谁在这些方面占优

关于荷兰的崛起与衰落的思考

关于荷兰的崛起与衰落的思考 荷兰,一个国土面积仅相当于两个北京大的国家,却在17实际成为了全球商业的霸主。荷兰在鼎盛时期居然占据了当时世界贸易的一半,他们的东印度公司在世界各个角落有15000多个分支机构。在东亚他们占据了中国的台湾,垄断了日本的贸易;在东南亚他们把印度尼西亚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在非洲,他们从葡萄牙的手中夺取了新航线的要塞——好望角;在大洋洲他们用自己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国家——新西兰;在南美,他们占据了巴西;在北美,他们占据了新阿姆斯特丹城——现在的纽约。荷兰的崛起是世界历史上的传奇。 工艺创新——鲱鱼应是荷兰崛起的一个起点。荷兰人每年可以从北海中捕获超过1000万公斤的鲱鱼,很多人以此为生来挣钱。全国五分之一的荷兰人从事捕鱼业。威廉姆伯克尔斯宗发明的新技术,使荷兰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由此也产生了荷兰人进行海上贸易的传统。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英国商人,荷兰人又设计了一种造价低廉的船只,以至于运价低廉,被誉为“欧洲的海上马夫车”,并且船只具有独特的设计,船只肚子很大,甲板很小,减少在贸易中的上税额,使其利润增加。 政治创新——为了经济自由,商人购买了城市的自治权,所有的城市都努力争取获得更多贸易机会,也因此是第一个赋予商人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 资产创新——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是联合的股份公司,产生了融资,股票分红,金融中心。集中分散的力量做投资,由于政府参股,公司的权利很大。创造了新的资本流通体制,1609年,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中活跃着至少1000名股票经纪人,成了当时整个欧洲最活跃的资本市场。建立银行,解决拥堵的资本流通渠道;发明了商业信用,通过立法保障银行信用。并具有“只是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丧失重大的通商和赚钱利益”的思想。

大英帝国兴衰启示

大英帝国兴衰的启示 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是一部兴衰史,一国在历史的洪流中时而激流勇进,时而风雨飘摇。英国——人们口中的“日不落帝国”也不例外。 16世纪,是一个充斥着侵略与殖民血腥的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着自己海上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扩张,正值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英国野心勃勃也希望与西班牙分一杯羹。这位极赋统治才能的女皇暗地里鼓动商船在海上抢夺其他货船,行径虽与海盗无异,但这却大大增加英国的原始积累。趾高气昂的西班牙王朝被激怒了“我们必须对英国开战,我们西班牙人岂容他人欺负”,“无敌舰队”与英国的舰队在海上交锋,结果却另西班牙大跌眼镜:半数舰队被击沉,其它落荒而逃……至此英国称霸海上,进入了早期的辉煌! 这与英女皇的政治手腕息息相关,她强化王权,实行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并重视商业的发展。而与此同时的中国虽也处于封建专制的顶峰时期,但君主却仍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国家。伊丽莎白女王不仅重视商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海防事业不惜血本建造军舰,东方的巨龙这时却海禁、闭关锁国何其荒唐!这就说明封建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中央集权还需要放眼全球融入世界的竞争中,一味的逃避是无法让国家强大,相反会落后于他国。跟不上历史的步伐! 约翰,这位被英国人称为“失地王”的皇帝无疑导致了大英帝国的衰落,然而他与贵族之间签订的《大宪章》却无意间宣告了一个新

的时代的到来,议会在国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君主立宪的模式即将形成。内战与光荣革命带给英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度形成。 工业革命又一次刺激了英国的壮大,由于具有了一定民主的条件,以及时代的需求。工业革命应运而生,“动力之父”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整个社会注进了新鲜的血液。英国把握住这次机会,1840年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然而同样是工业革命,第二次的工业革命却见证了英国的又一次衰落,19世纪70年代,又一次科技大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美国、德国这两个国家积极响应,最终成为世界第一第二的大国。英国世界工厂地位丧失,因为占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所以国内商人宁愿将钱投到殖民地也不愿用来更新机器设备,可以说过度的依赖殖民地、对新科技的不重视导致了英国从世界第一沦为世界第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英国的近代兴衰中我们可以很明晰的得到这样的启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对科技的更新无比重视,对人才也无比尊敬。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死后享受到国葬的待遇就可以诠释这一点。然而英国人却没洞察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过多的殖民地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依靠自身国力的发展而不是依靠侵略他国获取财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想我们学习一段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她,而是要去深

案例十五英国崛起与科技创新

【案例】英国崛起与科技创新 三百多年前,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开辟一个新王朝的辉煌的时候,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却在“光荣革命”的宽松氛围中,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而迅速崛起为称霸世界的大国,武力在19世纪中叶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深奥难懂的书中,牛顿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大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运用这些定律,牛顿把星星、地球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都放在了他的天平上。此书的发表为牛顿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不久之后,牛顿就被选为英国最高的学术团体----英国皇家学会主席。欧洲的知识阶层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看,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里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牛顿成为第一个安息在此的科学家。出殡的那天,成千上万的普通市民涌向街头为他送行;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在教堂合唱的哀歌中,王公贵族、政府大臣和文人学士们一起向这位科学巨人告别。 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诞生以后,人类社会飞速发展。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资产阶级统治的不到一百年间,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整个社会在向一个科学家表达着由衷的敬意,这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家的态度,也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的态度。 1765年,牛顿去世后30多年后,一种全新的蒸汽机在瓦特的手中诞生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不仅比原来的蒸汽机少用大量的煤,而且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后来人们把解决了工业化核心问题的瓦特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瓦特也被称为“工业革命之父”。 英国是最早进入现代社会的国家,也是最早实施专利制度的国家,18世纪

英国史论文 浅谈英国崛起与工业革命

浅谈英国崛起与工业革命 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简称,位于欧洲西部,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北部及附近许多小岛组成,国土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英国由于受季风天气的影响,所以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全年气候温和。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并不算很丰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国,是第一个全球金融资本的中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超级大国。“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这两个称谓可以概括为英国最伟大的成就。那是什么将英国从一个岛国变成欧洲强国,最终成为世界霸主的呢? 答案只有一个——工业革命。 那么,这一次工业革命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政治上,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思想上,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的最著名的观点就是:看不见的手,也就是今天经济学家常常讲的市场供求规律。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个体间的自然交易会创造出高效的资源分配模式,并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收入。根据这个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对外贸易战略。所以,经济上,随着君主立宪制的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英国加速了圈地运动,殖民地掠夺与奴隶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货币资本,从而为工业革命累积了财力上的准备。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继续了近三个世纪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同时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自然科学上,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大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它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使得人类真正告别愚昧,迎来了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新时代 其次,它与英国如火如荼的农业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土地制度为中世纪的时候形成的一种敞田制,就是地的肥瘦、远近、干湿都不同,为了公平分配,给你一小块肥的、一小块瘦的、一小块远的、一小块近的,人们为了更好地种植作物,互相协商或买卖使自己的土地更加集中,从此时起圈地运动就时有发生,但是规模较小。一直到17世纪的农业革命开始,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离开乡

英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

英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英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 一战前无论经济还是军事,英国都是世界的顶尖,但是却在一战后,英国却不断的衰落了。英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整理英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的资料,仅供参考。 英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日不落帝国,这是英国在殖民时代顶盛时代时的自称口号,因为英国当时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亚洲(印度、中国部分区域)、大洋洲、非洲、拉美等区域均有英国殖民地,只要是在白天的区域,都能看到英国的国旗,因而号称日不落。至于崛起与衰落的原因,这问题太大了,简略回一下吧,无外乎政治、经济、军事、国际环境等各方面原因。 崛起:政治方面,最早确立资本制度;经济方面,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等;军事方面,灭西班牙主力舰队,取得海上霸权;国际环境方面,其他国家均为殖民地区或是封建国家。 衰落:经济方面,工业开始落后于美、德等国家;国际环境,美、德等国崛起,挑战英国的海外利益,各地的民族民主反帝运动。 一战后英国衰落的原因经济上:虽然英国赢得了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得了新的殖民地,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得英国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英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资本市场的混乱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国籍官员人数的缺乏。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情绪在新老殖民地都在

高涨,而帝国的参战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种族歧视都更加助长了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具体来说,战前的债权国变为战后的债务国,战后经济长期低靡、不景气,国际金融中心也由英国伦敦转移到了美国纽约。一战中,英国的商船队遭到巨大损失,使其航运业遭遇重创,也导致英国贸易量的下降。 到1919年,英国欠美国的债务达85000万英镑。因此,英国成为美国的主要债务国。可是在战前,美国是英国的主要债务国。战时英国被迫卖掉了海外资产的四分之一。由于战争,英国的内债增加了九倍,即从64500万英镑增加到66亿英镑。(数字摘自《英国现代史》作者是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 在战争年代,整个英国工业显着地扩大了生产机构,但是,这并不能使它在世界市场上更有力量跟它的对手进行竞争。陈旧不堪的企业需要国家的补贴来维持,这就不能不室战后时期英国工业的情况更加复杂。 战时英国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劳动力被抽到军队和军火企业中去,以及原料不足和机器设备的日益破旧,旧有的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减产了。煤产量从1913年的28740万吨减少为1918年的22770万吨。1913生铁产量为1026万吨,而1918年为908万6千吨。造船业产量也急剧下降,1913年英国造船厂建成的船只总吨位为120万吨,而在1918年减为77万2千吨。战时生产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扩大所谓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汽车工业、航空工业、制造军火的工业以及供应兵工厂金属的炼钢工业。

英国衰败原因

英国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英国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 最佳答案英联邦是个有70多年历史的老牌世界组织,目前有54个成员,共17亿人口。它由英帝国演变而成,所走过的历程与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英帝国的衰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极盛时期的英帝国,被人称为“庞然大物,巍然屹立,叱咤风云,左右世局”。英国本土的面积并不大,但它在从非洲到亚洲,从拉丁美洲到大洋洲的广阔范围内拥有众多的殖民地和自治领,构成了一座“日不落帝国”的大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民族独立呼声的不断高涨,这座大厦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裂缝。英国政府出于无奈,不得不以英联邦的形式替代原来的英帝国。 在1926年10月27日举行的“帝国会议”上,自治领强烈要求享有与英国完全平等的主权地位,并为此进行了顽强抗争。会议最后通过了由以英国枢密大臣贝尔福为首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起草的《贝尔福报告》。报告规定,英国和已经由殖民地变为自治领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是“自由结合的英联邦成员”,“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唯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从法律上确认了以上原则,英联邦遂正式形成。 二战结束后,世界非殖民化进程迅猛发展,大批英国殖民地和保护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的英帝国成员多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加入了英联邦。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国家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在移民组成、文化背景和发展道路等方面都留有共同的英殖民统治的烙印,它们当中的大多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上都沿袭了英国的模式。然而,衰败的英国已不可能完全控制英联邦。虽然英联邦各成员政府首脑定期举行会议,但其结果对成员并没有约束力。所以有人说,英联邦内部的联系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变成了一个松散的、相互进行政治、经济磋商与合作的组织。目前,英联邦多数成员由本国人担任国家元首。在其他由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继续担任国家元首(其职能由她任命的总督行使)的成员国中,要求废除君主立宪而改共和制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联邦的成员中,贫富悬殊极为明显。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属于发达世界,而其余的成员都是发展中国家,有些还属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穷国需要富国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富国则需要穷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过去的英联邦特惠制,实际就是英联邦内的“最惠国待遇”。现在这一制度虽被取消,但经济上互求和互惠的关系依然在英联邦内部优先发展。从政治和外交的角度看,英国很需要英联邦作为它重展大国雄风的一个舞台,而别的成员也希望借助这个舞台增强本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可以说,尽管英联邦的凝聚力已大不如前,但这个组织还会继续存在下去。 有若干迹象表明,英国正着意对英联邦施加更大的影响,力图在英联邦内重新发挥其主导作用。布莱尔政府一方面加强了对英联邦贫穷落后成员国的经济援助,同时用英国的价值观重整英联邦内部秩序。最近,英国以“践踏人权”作为借口,鼓动欧盟和美国对英联邦成员津巴布韦实行制裁就是一个例证。然而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样做的效果只能适得其反。若真的想使英联邦重新凝聚起来,恐怕还得坚持“地位平等”的原则。 1.英国人不像美国佬那样实用主义,有很多伦理和宗教的约束,虽然美国白人是它们的后裔,人种上是一样的,但是经过二战后的发展,如结束后对人才的吸引啊之类的力度不够,使得英联邦没有太强的实力。

英国衰落的经济因素

英国衰落的经济因素 英国衰落的具体表现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主要是随着“世界工厂”地位的丧失后随之产生的一系列消极因素,原来的优势开始转化为一些沉重的包袱,包括:陈旧的生产部门,墨守陈规的技术,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等等。陈旧的生产部门是指在英国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传统的工业部门,新的生产部门发展迟缓。英国企业界的基本态度长时期是保守的,它不愿采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也不重视技术教育,以至于在技术上缺乏创新,因循守旧。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是指英国经济中长期保持了资本主义初期的那种传统的经营管理,无论是企业经营规模和组织还是企业的管理工作都大大落后于美国和德国。这一切不仅削弱了英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外流。资本过早地涌向国外,又反过来影响英国经济的增长率,使得英国工业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进一步削弱。 同时在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精英阶层的队伍在英国也不稳定,由于英国工商界的经济待遇较差,令人遗憾地造成了大量工程及管理人才外流。 社会结构的因素 英国成为第一工业化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独特的社会结构。即它不是象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那样,只有社会上层和社会下层的两层式的社会结构,而是有一个强大的中间阶层,正是这一独特的社会结构,使得当时的英国具有了其它欧洲国家所不具有的活力,由于中产阶级有条件积极地从事工商活动,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而到了维多利亚时代,从形式上看,已是中产阶级大获全胜的时期,土地贵族的政治和经济优势都在丧失。但这一趋势并不意味着贵族统治阶段已经消亡,已经被赶出历史舞台了。1 9世纪上半叶围绕着济贫法的一系列政治斗争,最终使贵族重塑自己社会主义人的形象,而发了财的资产阶级不得不对自己的暴发户的形象进行修饰,并在不知不觉中向贵族阶层的价值观念靠拢。 这方面显示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中产阶级对购买地产的热情。购买地产不是为了进行新的农业投资,为了发展农业,而纯粹是为了享受拥有土地的乐趣。换句话说,原来富有进取精神的资产阶级现在已经在向土地贵族的精神世界靠拢,他们已在逐渐地放弃了他们的前辈得以成功的那些精神因素,而接受了一个与竞争性的工业精神毫不相关的新概念——绅士。而这一概念本质上是旧贵族价值观念在新形势下的复活。正如罗素所说,“绅士是贵族为了使中产阶级遵守秩序而发明的一个概念。”此外,英国贵族的结构相对松散,具有某种流动性,这种独特结构也使得它比欧洲的其他贵族更易于吸收新的精英进入自己的队伍,据庞弗里的统计,从1837-1911年间,新上升到英国贵族阶层的人中,其他非贵族出身的人越来越多,从1837年左右10%上升到1911年的43%。不仅如此,英国的实业家还开始和贵族“融合”,由此而产生的一些英国垄断集团的特点是贵族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个世纪以前实业家就开始与贵族在经济上联系在一起。以后则是在社会文化方面进一步接近与结合,迄今英国还保留了让有爵位的人点缀大公司董事会的习惯。1978-1979年间,在英国最大的50家工业公司和24家存款与贸易银行的主席人选中,有31位爵士和11位勋爵。当英国的企业家们开始效仿贵族的生活方式时,公司的活力也就丧失了。

从英国脱欧公投看西方政治体制的衰败

2016年6月23日,英国脱欧公投,脱欧派以51.9%比48.1%的微弱选票优势胜出。这次公投所启动的英国脱欧进程,势必对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英国脱欧公投,不仅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新自由主义秩序的一次严重危机,更是2007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深入发展的直接产物,而且是西方政治体制全面衰败的标志。 一、脱欧公投背后的政党媒体化与政治选举的异化 1.英国脱欧公投,本质上是一场由资本操纵的、去政治化的政治公投。对于脱欧究竟意味着什么,无论是脱欧派内部还是留欧派内部,没有统一的共识。脱欧运动主要是由极右政党独立党和保守党里的极右派所主导,而且不仅仅保守党高层分裂成了留欧派和脱欧派,工党自身也分裂了。虽然工党高层大体上是留欧派,但是工党的传统选民却大部分成了脱欧派。脱欧问题不仅导致了保守党的内乱,也引起了工党的内乱,新上任的工党党魁科尔宾在脱欧问题上态度暧昧,公投结果出来后被工党高层指责,工党影子内阁外交大臣联合其他内阁成员逼科尔宾辞职。 科尔宾认为,脱欧本身是一个伪问题,真正应该讨论的是工人权利、环境保护、提高企业税收、增加收入等等。然而,这些真正关涉民众利益的问题都被英国大众媒体和政治议程屏蔽掉了,在西方政体下,真正对老百姓有利的议案,是上不了公投台面的,民众的兴趣焦点都被媒体操纵转移到移民问题和脱欧问题上。因此,在英国,没有是否参与美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公投,也没有是否限制富豪财产的公投,更没有增加社会福利的公投,而在极右翼主导的反移民议题及其相关的脱欧问题上,却有公投。 在脱欧问题上,本来互相对立的政治团体,奇妙地走在一起。除了新兴的独立党外,英国传统的政党,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都因为脱欧问题产生了分裂。因为脱欧问题,整个英国分裂成了两派,无论是脱欧阵营,还是留欧阵营,虽然他们在这一单一问题上达成一致,但是在其他几乎所有重大问题上(如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以及环保、企业税收等等)都南辕北辙、尖锐对立。 在英国脱欧公投过程中,缺少严肃的政治讨论。媒体成功地操纵了大众的意识。在各大媒体中,脱欧派和留欧派势均力敌,《太阳报》《每日邮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等媒体支持脱欧,而《卫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镜报》等基本上支持留欧,其最终结果脱欧派和留欧派投票也势均力敌。 更为显著的是新兴社交媒体的作用。公投时,仅推特上关于公投的推文就高达50万篇。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上的各种洗脑信息充斥大众头

大国崛起英国对中国的影响启示

大国崛起——由英国崛起看中国发展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 一个国家的崛起势必对整个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历史环环相扣。由英国的崛起看正在“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其发展值得肯定。 历史经验——英国的崛起 翻开欧洲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欧大陆外有两个大的岛屿,一个叫不列颠岛,另一个叫爱尔兰岛,前者的全部加上后者的北半部以及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叫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这个大小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的岛国,直到今天,人口也只有5800多万,可谓“小国寡民”。这样的一个国家何以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一直保持头等强国的地位,而以“日不落帝国”傲视全球? 这个开启了人类历史的近代化进程的岛国,建立了如此伟业的现象,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其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军事力量——海权 新航路开辟后,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中心线上,海运便利。岛国本身的地理位置,使英国只需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可以实现对本土的防卫,同时,用它来保护海上交通与贸易,支援海外殖民活动。 二.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统治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其伟大成就离不开女王的开明政策。政治上,她关心臣民,捍卫了她的统治,使用了好的顾问。她的统治帮助英格兰避免了经济上的危机和宗教战争;经济上,伊丽莎白一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发展本国毛纺织和其他新兴工场手工业。他特别鼓励造船和航海业,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继续鼓励圈地运动,颁布迫害失地农民的血腥立法、徒工法和济贫法。力图用国家政权控制或干预社会经济变革。正如在女王统治时期,海盗猖狂,但女王不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还放宽政策,跟他们分赃,同流合污。先是消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再是打败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后,正式拥有海上霸权,四处掠夺殖民地,是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文化上,她任其发展,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等著名人物,使英国文化达到了顶峰。 三.大国政治体系——君主立宪制 走符合国情的资本主义道路,同时,英国的王朝更替中,“生而自由”的精神一直得以保留多和传承,随着《大宪章》和议会的诞生,“王在法下”的传统也逐渐成为英国人的共识。通过《权利法案》的颁布确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业革命 生产技术方面,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创造巨大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社会关系方面,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世界格局方面,造成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加快亚、非、拉落后地区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第十讲 英国的相对衰落

第十讲英国的相对衰落 “英国”的正式名称是“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在爱尔兰于1921年独立以前称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其地理范围主要指大不列颠岛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及北爱尔兰。“大不列颠”是指大不列颠岛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又有英伦三岛之称,是联合王国的主体。“英帝国”或“大英帝国”是英国及其所辖殖民地和自治领的总称。自从1867年加拿大第一个获得自治领地位以后,澳大利亚(1901年)、新西兰(1907年0、纽芬兰(1917年)、南非联邦(1910年)、爱尔兰(1921年)等先后取得自治领地位。1926年的帝国会议承认自治领和英国都是英联邦内地位平等的自治成员。 本文讲的英国的衰落主要指英帝国的土崩瓦解,英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及与之相关的国际影响力的下降。所谓衰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衰落,而是相对衰落,是实力地位的相对下降,主要是指其发展速度比其他国家慢,因而造成英国在国力对比上先后落到了美、日、德、法等国家的后面。但就英国本身而言,其绝对实力不仅没有衰落,而且还有很大发展。 一、走过巅峰时期 鼎盛时期的英国19世纪中期的英国充当了世界霸主,它不仅是世界上第一工业大国,也是最大的商业大国、海运大国.世界金融中心、最大的殖民帝国。一战前夕,英国在海外有50多块殖民地,其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本土面积的130多倍,殖民地人口3.935亿人,等于本国人口的8.6倍。那时,英国的米字旗在世界各大洲飘扬,英国被称作“日不落帝国”。 工业霸权的丧失好景不长,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在工业生产方面就被美国超过,20世纪初又被德国超过,沦为第三工业强国。 帝国的余威不过,这时的英国虽然丧失了工业霸权地位,但综合国力仍然强大。伦敦仍然是国际金融中心,英国仍然是最大债权国,它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海军,在国际事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两次大战之间的衰退 一战的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综合国力全面下降的一个转折点。但这次战争不仅没有增强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反而加快了英国衰落的过程。战争使英国在人力财力上遭受了重大损失。战前英国是美国的主要债权国,战后却变成了美国的主要债务国。英国在世界上的金融地位被削弱,世界金融中心从伦敦转移到了美国的纽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后,印度、埃及、阿富汗、伊拉克和爱尔兰等地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新高潮。 战后,英国与自治领的政治经济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1931年的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从法律上肯定了此前帝国内部关系的变化,承认了自治领在立法、独立制定外交政策、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缔结国际协定的权利。这一事件标志着,由英国及其殖民地和自治领组成的英联邦已经形成。 经济增速相对缓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是充满危机的年代。 三、殖民帝国的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削弱。英国虽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损失。英国债台高筑,甚至变成英联邦自治领的债务国。战争使英国进一步衰落,在国际上的地位继续下降。英国沦为二等强国。 殖民体系基本崩溃战争结束时,英国经济濒临破产的边缘,实力严重削弱,维持殖民地统治的能力下降。 社会主义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及战后亚洲和东欧一系列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鼓舞了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在大战期间,美国趁英国困难之机,将势力进一步渗透到英国过去的势力范围之内。这也是加速英国

英国的崛起与中国的发展

英国的崛起与中国的发展 一、引言 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有它与众不同的兴起之路,当然,这条道路也必然十分地艰辛与困苦。我相信,每个国家的兴起都有它的血泪史,然而也正是这些血泪史构成了那些大国的宝贵财富。当今社会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社会,各国之间的比拼也绝非仅仅停留在军事层次,要想成为一个大国,首先经济、政治、文化方面要高度的发达,同时在崛起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它会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它特有的脚印。因此,研究大国的崛起,有利于中国的成长,对于正在走一条伟大复兴道路的我们,它具有深刻的影响。而《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它用优美的笔法、理性的态度、开阔的视野,较为客观地解读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国先后崛起的历史。其中,“英国——工业先声”部分对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本文也是针对该部分内容就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展开讨论并谈论一些自己的看法。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给明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着无形的手,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体制。我想就这么一句话,已经把英国的工业革命初步概括出来了。 二、经济方面的崛起 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是以经济发展为先导的,英国就是如此。首先,工业革命出现时英国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资产阶级通过大规模地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同时,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自此,英国有了自己创造的动力,它打破了原来只有风车、水排作为动力源的模式,人们的生产不在局限于依赖自然的力量,从而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生产,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化生产。自此,英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在工业革命期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这对工业革命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书中,他称市场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着市场上无数个寻求“自利”的经济个体的行为,并因此推动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这个看不见的手其实也就是市场供求规律。当时,英国已经采用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且把自由贸易政策作为基本国策,通过取消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限制,换得本国在其他国家的贸易自由,从而获取更多的财富积累,使其一直到20世纪初都占据着世界大国的地位。 从英国工业革命在经济方面的所作所为,我们不难看出:开放是一种很好的资源。一个国家在本土的发展总是有限的,开放不但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而且可以使原有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当今的中国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和油气资源的储产量严重不足,中国今天正在崛起,而目前可控资源又远远不足以保证这种崛起。我们既然不能通过武力解决问题,就需要更加开放的对外政策来缓解矛盾,不得不说邓小平推行的改革开放确实是英明之举,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如果中国能通过正当的对外贸易政策,达到19世纪的英国,“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部东印度群岛,我们的棉花长期以来,栽培在美国南部,现在已经扩展到地球每个温暖地区”,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