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最新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最新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最新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对症下药”——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名新成员,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实践,我发现当代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中普遍存在一种自卑的思想倾向。自卑让初中学生没有了希望,失去了动力,充满了不如意。自卑感吞噬初中学生的自信,损毁初中学生的勇气和热情,使初中学生纯洁幼稚的心灵变得残缺不全。自卑是一种心理创伤,它源于人对自己的否定性看法和评价。自卑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在后天实践中,尤其在屡受挫折后才出现的。

有这样一篇初中学生的周记:

我对学习没指望了,爱在课堂小动作,破坏纪律,甚至恶作剧。我太平凡了,不,应该说我太不出色了,学习这么多年都后进。我很自卑,不知道人生方向在哪里,每天浑浑噩噩地生活,消极而乏味,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我能怎样呢?

周记里的他因为对自己的学习没信心,而不能正视自己的学习生活,因为不能正视自己的学习生活,就必然要采取某种逃避方式。对学习,他可能根本就存在着“恐惧”的心理。他不愿意听课,是因为他根本就听不懂,而让他硬去听课,无疑是一种惩罚;让他去完成作业,简直就是让他等待老师的批评。他在课堂上的“小动作”,“破坏纪律”,甚至“恶作剧”等不端的品行,其实是试图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获得他所期望的关注、价值上的承认,以此掩盖他自己自卑心理的需要。

请看另一篇学生作文《我》中的片段:

我是一个丑小鸭,一只永远也别想成为白天鹅的丑小鸭,我总认为同学们看不起我,不与我说话、不与我玩,甚至有时感到老师也不多看我一眼。爸爸和妈妈的离异更让我生不如死。……

作文中的她现在正处于一种极度自卑的心理状态,自卑的实质并不是客观上形体相貌的差距,而是自我评价过低。文中的她因为外貌不如别人,就认为别人一定看不起自己,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丑小鸭”。再加上她的父母离异使她的自卑心理更不堪负重。她的这种自我评价是一种错误的评价。

再看另外一篇学生的周记:

几天前,我刚过13岁生日,人们都说13岁是花儿的季节,可我这朵小花似乎还未开放就要枯萎了。在我生日宴会上,爸爸祝我“努力学习,早日成为一名外交家”,妈妈祝我早日成为舞蹈家。可在我脑海里,只有口语流利、思维敏捷,形体优美、舞技精湛才算得上外交家、舞蹈家。我觉得自己不可能有什么样的成功。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在学生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受社会影响,家长从小向孩子灌输成名成家的思想,似乎搞学问一定要当博士、院士,搞行政就要当县长、市长,搞经济一定就要赚数十百万,否则就不算成功。面对父母高期望值的孩子,在重压之下丧失其“人性”,在远离“人性发展”中为自己划定了一个活界限,其否定性的自我意象将自己圈围在一个低能、卑贱的栅栏中而不敢挺胸迈步。

看着上面的这些事例,我们不难发现:自卑让学生没了希望,自卑让学生没了进取动力,自卑更让学生生活充满了不如意,觉得生活、学习没有意思。出现这种自卑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也有社会、学校、家庭大环境的因素。初中学生开始摆脱教师、长辈等社会权威的影响,产生了简单的自我评价。单独进行自我评价时,常常要征求同伴、朋友、家长、教师和其他人的意见,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具体性、片面性、不稳定性,有时过高估计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有时又过低估量自己,容易产生自卑和消沉。其实,这是随着心理水平的发展和生理的迅速发育,初中学生产生了成人感,他们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和长辈的尊重、理解和承认,讨厌成人把他们当“小孩”看待,开始疏远父母、老师、长辈,乐于和同龄人交往,交往的范围扩大,心理秘密开始增多,在于人交往中对成人、陌生人常保持沉默,而对同伴、朋友则是无话不谈,他们最不愿意向家长和老师吐露心声,他们最反感成年人的干涉,处于心理上的“断奶期。可以看出初中学生是从童年客观化自我时期向主观化时期的过渡,他们尚未形成主观自我,自我意识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初中学生心理意识上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发生矛盾分离时,往往觉得自己无用,有时会自暴自弃,产生自卑心理.综合我校多年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咨询的案例,通过几年来我对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发现初中学生都存在自卑心理,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

那么,我们怎样“对症下药”去关爱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呢?

一、理解,拉近与他们心与心的距离。

人与人的交往在于理解,理解是沟通的桥梁。理解就是要知自卑学生的心,以便对症下药,促进转化。这正如《学记》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真正做到知自卑学生的心并不容易,因为“儿童心灵深处潜藏着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密码。”要知其心,只有通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多与他们促膝谈心,沟通思想,多对他们的学习、身体和生活全面了解、关爱,做他们的知心人和贴心人,才能深入他们内心世界,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要知道,只有与学生共同交流,走进缤纷的世界,才能跟上时代的节拍,才能与学生有共同的语言。只有与学生有着共同的语言,才可能知他们的所想所思、所爱所恨;才可能在平等中实现对话。通过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真诚。遇到有争议时,不该是我们说了算,应该是耐心地把利弊关系分析给他们听,然后让他们选择。走进孩子们内心世界,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世界是那么丰富、鲜活;但同时也是那么纯真、幼稚。这多么需要我们的耐心引导啊!

二、肯定,抚慰他们忧伤的心灵。

对于自卑感的学生,我们最好是戴上“放大镜”去找他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从而树立自信心。大多数自卑学生都有长处和特点,都有自己兴趣的中心。如组织他们参加文艺、体育、科举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对于他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该及时鼓励、赞赏和肯定;让他们发挥其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那何况是中学生呢?他们更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肯定和赞赏,尤其需要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

三、中肯,指出他们自身不足。

在理解和肯定的基础上,诚恳地提出他们自身的缺点就很自然而然,他们也容易接受。同时,指出他们的缺点时不仅应该中肯,还应该注意语气的把握,千万不能用评定的口吻,更不能用教训的口气,因为许多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都有受过不适度的批评、处罚,不公平的评价,不恰当的奖励等经历。应自然而亲切,随时注意他们内心的变化和感受。随时记住:批评总不是件好事,能够避免批评他人要尽量避免,非得批评的时候,最好使用“笑里藏刀”批评法,首先要做到先说笑话,有趣的事或帮他找出他的长处和优点,让学生溶入你的氛围中来,然后指出批评,使他在甜言蜜语中接受批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四、信任,鼓励他们走出阴霾。

我们应当充分地相信他们,如委任他们参加学校、班务、学科管理。我们应当发现他们个性,因材施教,发展特长,树立信心,组织转化。在他们失败时,我们应当以坚信的口吻,鼓舞他们,给他们必胜的力量,走出心灵的不适和困惑,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要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始终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和体谅;要给后进生以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参与更多的学习活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学生感到你是一个可亲近的大朋友,这将会带给他们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不怕出错,不怕走弯路,奋起直追。因为,此时的他们最需要我们老师的信任、肯定和鼓舞。

五、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克服自卑。

1、指导学生评价自我的方式。自卑本质是自我评价过低,相信“我实际没有想的那么糟”。要合理评价自我,不要以偏概全,盲目否定自我。常言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把自己与别人“硬比”,结果是“人比人,气死人”,越比自卑感越强。

2、指导学生改变现实自我。“学习不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通过改进方法,提高效率等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要关注自己的每一个进步,充分相信“别人能做好,我也能做好”。外貌虽不能改变,但注意修饰与衣着来表现自己性格上可爱的一面,也会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喜欢。

3、指导学生看待和处理好自身发展,成人成才与家庭条件的关系,克服优越感和自卑感,介绍一些成功学者及其家庭条件的资料,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情绪,发奋图强,建立充分的自信心。

4、指导学生预防和治疗自卑心理的产生。对有自卑心理先兆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并进行相关的治疗。

5、指导学生思想观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使他们既有正义感、道德感,对有缺陷的同学充满同情心。

总之,帮助初中学生克服自卑、找回自我,就是要分析他们自卑心理的“病根”所在,然后“对症下药”。真正做到“心病”要用“心药”医。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案例一: 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杨某拿着一把十余厘米的刀追死者,并朝其喉咙处割去,杀死女友后,杨某抱着死者久久不肯离去,直到110民警来到现场,将其带走。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近几年来,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心病终需心药医,心理专家呼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要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更多地给予大学生一些心理关照和疏导,才能减缓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案例二: 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 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 对待? 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 嫉妒 既然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克服的方法有:1.认清嫉妒的危害,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有继续延误了自己的前途。2.克服自私心理。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3.正确认知。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

小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成因 建议

摘要:长期从事小学教育,主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方法,发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障碍主要集中在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这六个方面。认为造成上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教育、教师素质、家庭及社区环境的影响。从建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运作机制、加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工程、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心育”常规活动、开辟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心”教育网络四个方面提出改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建议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长期重大任务和主旋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校、家庭的教育效果及学生的成长。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然而,面对急剧变化和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直面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堪为人忧。近日,《中国青年报》转发一篇权威报道,报道的标题为《二成中小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文章列举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发布的调查显示,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到了20.6%。 笔者从事小学教育三十余年,“九五”、“十五”先后主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八次参加全国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近百篇论文、调查报告在市、省级评比中获奖或在有关刊物上发表。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就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预防策略简述如下。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冷漠。笔者曾做过多次跟踪调查:一是通过现场观察,二是采用量表测试。调查结果显示: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三、四年级)有41%,高段(五、六年级)有34%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MHR SP(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受到重大刺激不激动、不流泪”一栏中,38%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常在早晨、傍晚上学或放学途中,看到相当一部分中、高年级的学生坐在白发苍苍的祖父母的小三轮车上,悠闲地吃着点心,宛如观光游览,上坡也懒得下车。 2、厌学。学校理应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可利用周步成等主修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样本容量为200的测验数据表明:30%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54%的学生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会马上或有时感到厌烦。20%的学生会在对学习厌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36%的学生对学校的环境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喜欢某老师而讨厌其执教学科。尚有10%左右的学生感到老师讨厌自己。MHRSP(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测验中,40%的教师、家长认为学生(孩子)“课堂讨论或与家长谈论学习问题时不感兴趣”、“一提起学习即心烦意乱”。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 刘力文,男,9岁,小学三年级学生。该生从小跟爷爷生活,对他很是溺爱,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上课时有话就说,不认真听课,令老师极其头疼。 二、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溺爱导致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进行引导措施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生自卑心理及其对策

小学生自卑心理及其对策 摘要:人一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小学阶段,小学生是心理逐步得到塑造并具有极其不稳定性的特殊群体。然而却有一些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结,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面对此种情况,本文介绍了自卑的相关理论,并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出了应对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自卑成因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多样的高科技时代。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能过着锦衣玉食的优裕生活,然而只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惊异地发现,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结。自卑是小学生当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消极心理,严重的自卑感会造成人的心理变态,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卑心理的危害,追根朔源。正确把握自卑产生的基本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帮助小学生成功跨越它并找到自信,到达人生的巅峰。 1 自卑的基本含义 自卑,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性格缺陷,表现为自己贬低自己,待人接物缺乏信心勇气,没有主见,畏首畏尾,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心理[1]。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自卑的人孤立、离群,易于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就会强化,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怯于表现自己,逃避现实,甚至会自我封闭,形成人际交往的障碍。对于自卑心理,我国学者已经对其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自卑心理指的是一种个体消极的心理活动,导致这种心理的要素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或者品质评价过低[2]。 2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既然小学生的自卑心理危害如此之大,那么我们就要找到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从而帮助他们解决这个心理障碍。自卑感的形成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2.1 主观原因 2.1.1 生理及心理因素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案例简介: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象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原因分析] 小A与小B 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嫉妒。

[解决方法] 既然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么如何克服呢?1认清嫉妒的危害如前所述,嫉妒的危害一是打击了别人,二也伤害了自己、贻误自己。遭到别人嫉妒的人自然是痛苦的,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有继续延误了自己的前途,一举多害。认清这些是走出嫉妒误区的第一步。 2克服自私心理嫉妒是个人心理结构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的具体表现。总怕别人比自己强,对自己不利。因此,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机常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 3正确认知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别人取得了成绩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强烈的进取心是人们成功的巨大动力,但冠军只有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走在人前,争强好胜就一定能超越别人。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

学生心理案例分享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记录 个案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一旦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不具备和他人同等的条件,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 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小强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也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玩具等方面。这样给他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他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家庭因素 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我从少言寡语的他身上看到的是更多的自卑和无奈。原来小强的爸爸是一个精神病人,妈妈先天双目失明,爷爷做杂工,小强的日常生活起居只能由身患严重糖尿病的奶奶照顾。虽说他也

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但他所要面对的和承受的确实其他同龄孩子无法想象的。奶奶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爷爷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表达的方式也十分粗暴。爷爷奶奶对他的望子成龙,导致他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他未能达到大人的期望时,便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小强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于是他渐渐变得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有时还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由此他产生了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 3. 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老师们对小强了解不够全面,关注不多,久而久之,让他便逐渐产生失落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及时完成课外作业,得不到老师适时的表扬和鼓励,甚至是另眼相待,因而否定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家境较好,乖巧可爱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小强这种状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过多的自我否定产生了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他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

如何克服小学生的自卑心理

如何克服小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体会 通过听讲座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方面做的还不够具体,不够扎实,有许多关注点没能够很好的去利用,只是一味的说服,有时说服真不如行动来的更直接. 1、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知之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学生战胜自己的弱点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有自卑感的学生,经常处于灰心失望之中,因此教师和家长要为有自卑感的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现实的奋斗目标,用“心理折算法”把大目标化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如开展辩论比赛、智力竞赛、歌咏比赛、学科单项竞赛、成语编故事比赛、体育比赛、猜谜比赛、朗读比赛,给一批在学习上没有名气的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为他们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登台亮相,展示“一技之长”,使他们能“出人头地”。并且要抓住他们获得成功的契机,使他们在成功的兴奋和快乐中,充分肯定自我,在平等温馨的气氛中自由愉快地生活、学习,彻底消除自卑心理。 2、用情感化学生,让其充满自信心。 小学生富于幻想,善模仿,可塑性大。他们容易受来自各方面人物思想意识和人格行为的影响,并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让他们了解身边的老师、同学或他人与其有同样的经历 ,饱尝家庭的不幸,通过自身努力,靠着坚强的意志品质战胜自我,走出困境。也可以介绍一些有类似经历的伟人,科学家或文艺作品中

的人物,作为范例,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地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榜样的感召力使他们消除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 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抵制自卑。教师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让他知道比自己差的人还有,自己不是没有希望的,暂借用一下阿Q精神。不过要注意的是: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可以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例如:一个体育很好的学生因自己的成绩而自卑,教师就让他做了体委,并且鼓励他参加体育训练。结果运动会时,他多项得冠,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像体育运动一样,成绩很快上升,自卑心理也自然消除了。 3、爱而后育。 在帮助自卑生进步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信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及时地发现、充分地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即“感到强烈的喜悦、欣慰、幸福……还会对别人,对整个世界产生爱意,甚至会有一种要马上做点事作为报偿的欲望”。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经典案例

克服方法: 1提高认识, 用积极进取代替消极情绪,发扬拼搏精神,努力争取。要明白如果想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看得起自己,要想取得一定成绩就必须付出一番代价。当然要多

2寻找自己的长处, 人无完人,找到自己的优点,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3沟通倾诉 与同学朋友相互倾诉交流,可以从中得到安慰,从而消除心理压力。 通过其他形式如书信日志等宣泄情绪。,释放出自己的压力, 4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玩游戏,看电影,户外活动。如果朋友再向你介绍一下他如何摆脱抑郁心情的方法,你会得到一些处理的经验,同时也可分享他们战胜困难后的愉快心情。当然也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把自己的心情写出来,写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书面宣泄情绪的过程。我们收到不少人的心理咨询信,他们常讲到,我写完信发走后,有时信还没有发出心情顿时就感觉好多了。当然你也可以参加一些问题活动,听听音乐等,这样同样可以改善一下情绪。我们那些远离家乡的莘莘学子,迈入大学,社会经验很少,当你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求助,离开家中亲人的你会感受到同学的特殊内涵。 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这就需要周围的人群关注他们,给他们温暖,生活中有这种情绪的大学生也要多和身边的朋友谈心、交流,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 本来还有一个自杀的案例专题,由于大家一致认为没有自杀情节 大学生情感问题调查案例分析 谈到心理就不能不谈到现在在的大学生感情泛滥。现在大学生的情感里面夹杂了大多的功利、欲望、放纵在里面。每年毕业时,情侣们最后一顿饭,最后一次拥抱,最后一次亲吻,然后转身离开,踏上各自的旅途,从此把这段感情遗忘,就像从来没有发生一样。爱情只是被当成了一种需要。 有许多人要抓住爱情或是被爱情抓住。但是我希望你们的爱情是真诚的,是认真的,是纯洁的, 大学生谈恋爱存在的一些心理特点。

克服自卑,增强自信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克服自卑增强自信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案例介绍 郭某是我班上学期刚转来的一位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去,时间长了,也会很开心地笑着。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面对激烈的竞争,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特别是刚转到我们学校,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不适应环境,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

(完整)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咨询记录4篇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 一.案例介绍 邓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

小学生自卑心理辅导案例

我不再是多余的一个 ------小学生自卑心理辅导案例 (济南市济阳县志远小学高侠) 一、基本情况: 姓名:小琪性格:内向性别:女 年龄:12岁父母工作:打工成绩:中下 二、背景资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都会以为会进入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然而现实生活中,重男轻女这一现象仍存在于部分农村地区。旧的封建的思想还残留在一些人的意识里。 小琪是一个女孩,家在某农村,由于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仍然存在,所以她生下来就被爷爷奶奶嫌弃,爸爸妈妈冷落。得不到家庭温暖的她觉得自己就是多余的一个,她变得不接纳自己,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人,做什么事都没信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她很害怕回家。她觉得在家里,父母只疼爱弟弟,并不爱她,在心里她恨极了父母。因此,她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小琪对家庭的厌烦、恐惧影响了她在学校的正常生活,成绩逐渐下滑,她在心理上有不可逾越的一道心理障碍。三、案例分析 小琪由于被家人冷落而变得不接纳自己、自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琪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的。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自己没用。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父母的冷落责骂、同学的讽刺、左邻右舍的闲言碎语,给了小琪很大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小琪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个没用的、多余的人。小琪父母不懂得如何爱孩子,如何尊重她的自尊,小琪从小受到了不平等待遇,因此形成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如何帮助她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四、辅导过程 赞可夫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为了帮助小琪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使她真正感受到父母的

怎样克服小学生自卑心理

怎样克服小学生自卑心理 怎样克服小学生自卑心理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它是建筑的成功的经验上的,并非盲目自信。缺乏自信是低估自己的能力,高估并夸大了自己面临的困难的一种消极心理。培养自信心是克服自卑心理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高度的自信心意味着自己采取的信任、尊重和肯定的态度,也意味着对自己的实力有充分的了解、认识、把握。对于一个人来说,过去失败了多少次,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专心于成功的尝试,并不因失败而伤害自信。科学实验说明,学生的成绩之所以不好,大多数是由于学生持有某种错误的自我观念和自我定义所造成的。这些错误观念包括诸如:我很笨、我很脆弱、我头脑不行等等。他们有了如此的自我定义,自然就用实际的低分来证明他们的自我。可见自信心对行为和能力具有莫大的影响力。 (1)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有的学生往往因为一次考试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殊不知这次失败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的。所以自卑者要善于归因,检查自己缺乏自信、产生自卑的原因,这样有助于克服自卑心理,认识与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事实证明,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发展它,增强自信心,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些方面通过努力取得进步。 (2)从培养兴趣入手增强自信心。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培养小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既可以转变学生厌学心理,又可以积累广博的学识,培养出多种才能,因而也就不会因知识贫乏和见识缺少而自卑。 (3)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首先,注意首次的成功。成功了第一次,就会增强人的自信心,从而积极主动地锻炼能力,最后让自信心代替自卑感。很多小学生在在学校的功课不好,是由于没有给他们足够数量的获得成功的机会,以至于他们没有机会去发展成功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安排一些容易成功的工作。所谓成功的工作,是指学生们能够胜任,同时又能够引起自己自发的创造性。培养学生成功的习惯,使他们在一些小事上取得成功,并妥善地运用这些成功造成一种成功气氛,这气氛就一定会延伸到做大事上去。其次,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教育学生要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防自己给自己壮胆:“你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用行动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卑感也就大大减轻了。成功经验的不断积累,便可以不断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一个抑郁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转载点击数:89 更新时间:2010-10-15 一、求助者资料 1、求助者资料 (1)人口学资料:常XX,男,22岁,某大学三年级学生,汉族。 (2)家庭状况:父亲常XX,46岁,高中文化,农民。母亲李XX,48岁,初中文化,农民。父母双双进城作小本生意,在城市没有住房,家庭经济状况很一般。兄妹二人,求助者排行老二。 (3)学习记录: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在班内拔尖。高中进入县重点高中,学习成绩不再名列前矛,在班内排名中等偏上。 (4)社会交际:仅限于亲戚同学。亲戚节假日偶有走动,与同学和睦相处,对学校活动能主动参加。 (5)兴趣爱好:看书,打篮球。 (6)自我描述:相貌帅气,性格内向腼腆,是个乖学生,从不惹是生非。小时候性格活泼,爱动爱玩。认为是这些心理问题使自己变得内向了。 (7)其他特点:想象力、表达力良好。 2 、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是足月顺产生育,自小因长相漂亮,学习成绩好,行为乖巧,常常受人夸奖,有一定优越感。在学校遵纪守规,认真响应教师指导,是名好学生。自小学到县重点高中都是是凭自己努力考上去的,没有让父母操过心,很为此自豪。家庭虽不很富裕,也是衣食无忧。家庭从无任何重大变故,虽说父母常外出打工,和姐姐一起接受叔叔的照顾,叔叔婶婶对自己很好,自觉内心没有什么缺失阴影。 3、精神状态 感知觉正常,注意力正常,记忆力良好,思维完整,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情绪表现与内心体验一致,(脸色赤红,低头不敢看咨询师,明显紧张)意志力完整,人格完整,具有相对稳定性。 4、身体状况 从1998年下半年至今,先是头痛,后来头昏,胃痛。一见人就脸红。

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2、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身心成长的失衡。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2、家庭教育的误区。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3、学校教育的误区。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4、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

例自卑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自卑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针对一例自卑情绪问题的案例,采用认知疗法和行为训练的方法。结果显示:来访者的自信心得以提高,同时人际关系明显得到改善,有效地提高了来访者对自身以及对生活状态的满意感、幸福感。咨询效果良好,也表明了运用认知疗法和行为训练的方法能够改善来访者的自卑情绪,提高来访者的自信心。 关键词:自卑情绪;认知疗法;行为训练 1.资料收集 一般资料 余某,女,20岁,未婚,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出生于云浮市一个农村家庭,家中三姐妹,自己是老小,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一般,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是家里唯一上大学的学生。 主诉 出现莫名的抑郁情绪,感到自卑、焦虑,持续一月。 个人陈述 觉得自己长得矮小不漂亮,所以从小玩伴较少,爸爸有时会打骂她们,所以自己从小性格温顺,但由于身体较弱,所以在家做事不多,妈妈对自己较为保护。自己是家里唯一上大学的学生,所以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很大,时常对自己说20岁的大学生啦,该懂事了,在家要求她有大学生的样子。自己也希望能够与众不同,出人头地。但由于之前一直没有做过太多事的缘故,自己一做起事情来,就遭到妈妈的批评,这让自己觉得压力很大,同时看到周围与自己同年龄的人都已为人妇,做起事来也有模有样的,更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回到学校,看看自己身边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自己却没有一样技能可以拿得出手的,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而不敢表现自己,还担心自己用语不当无意中会得罪同学,所以和同学交流较少,不敢主动与他人讲话,老师上课提问紧张得说不出一句话,觉得很丢脸,由此更加自卑,觉得活了二十年的时间自己竟然什么都不会做。希望自己能够像别的同学那样开朗、自信,上课能自如的回答问题,能与更多的同学交往,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

小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分析

小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分析 自卑心理的定义 自卑,顾名思义,主体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 一、自卑的表现 1. 孤僻懦弱、胆怯怕羞、独来独往 这种类型的人过度胆怯怕羞,如不愿意抛头露面、不敢接触圣人,说明内心深处隐藏强烈的自卑情结。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对结交朋友兴趣索然,往往比较孤单、离群,与别人很难融合在一起,喜欢独来独往。并且做事谨小慎微,在竞争和风险面前敬而远之。无法接受周围人的轻视与嘲笑 2. 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有自卑心态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于是竭尽全力使自己与别人保持一致,表现出一种随大流的状态。生怕自己的与众不同会遭到别人耻笑。这样的孩子很难有创新的想法,容易与成功失之交臂。 3、猜疑心重、有自虐倾向 这类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小朋友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有时候甚至无中生有地怀疑别人讨厌自己,且表现出愤愤不平。占相当比例的儿童往往表现出自暴自弃,更有甚者,还有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困境或险境之中。 4、缺乏自信、表述困难 虽然有的儿童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此,他们大都回避参与任何竞赛。据统计,8成以上的这类儿童的语言表述较差,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述时缺乏感情,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阻碍大脑中负责语言的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 5、承受能力差 这类儿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极因素带来的压力,即使遇到小小失败或小小疾病,都经常怕,有的甚至对诸如搬迁,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难以适从。 二、自卑产生的原因 1、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父母对子女寄以超过其实际可能的期望值,或者整日生活在斥责和鄙视的环境中、社会地位低下的、家庭经济境况困窘或单亲家庭的孩子,会有低人一头的心理,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卑心理加剧。孩子都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孩子在努力的情况下,依然达不到家长所期望的目标,但家长常拿别的孩子优势对比孩子的弱点,极大的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对自己毫无信心,于是便产生了自卑心理。

对一名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案例

让阳光照进心里 张蓓 一、基本情况: 姓名:强强性格:寡言少语,自我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的障碍。性别:男家庭地址:北京 年龄:10岁父母工作:在家待岗 成绩:中上姐姐:在读中专 二、背景资料: 强强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手表,受到父母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小刚的父母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小刚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小刚害怕父母,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小刚不想妈妈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父母喜欢的只有姐姐,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尽管换了环境,可他内心还是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强强由于被父母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刚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的。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父母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社会舆论的评头品足、说长论短,都增加了小刚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强强父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强强的自尊屡受挫折,因羞耻感和屈辱感地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随着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智能水平逐渐下降,逐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忍退让的懦弱性格。 四、干预措施与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强强面对现实,改变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看法,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

大学生自卑心理案例及分析.doc

案例: 李某和小况是大学同窗好友,毕业后来往密切,经常在一起聚餐。小况家境、工作都比李某好,每次吃饭都抢着付钱,李某竟认为小况是在故意炫富。于是,心理失衡的他起了杀心。因为贫困,李某从小就不愿提起自己的家境。小况(化名),李某的大学同学兼好友。每次一起吃饭,条件较好的小况总是抢着埋单。谁能想到,李某会在意这件事,并由此心生嫉妒、心理失衡。最终,李某残忍地杀害了小况,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 1989年,李某出生在重庆市梁平县的一个乡镇。父母都是农民,靠务农维系一家四口的生计。李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他从小就很懂事,读书时学习成绩很好。由于是家中长子,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为减轻家庭负担,李某的妹妹读完初中就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和支付哥哥的学费。长得一表人才,对人彬彬有礼的李某,因自尊心很强,除了几个好朋友外,很少也不愿提起自己的家庭情况。小况也是1989年出生,和李某就读于重庆某高校的同一个专业,是李某大学时最要好的同学。小况的家在重庆市主城区,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家庭条件还算不错。读大学时,小况就经常请李某吃饭。2010年6月,李某与小况大学毕业。毕业后,李某在重庆市的一家企业找到了一份普通的工作,并在单位附近租了房子。小况在一家事业单位找了一份有正式编制的工作,薪资比李某要高一些。第一次发工资,小况就打电话约李某吃饭。在饭桌上,小况向李某讲述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并提到了自己的薪水和待遇。李某则向小况抱怨自己的工作并不如想象中的好。饭后,李某主动提出埋单,却被小况拦住了:“你不要跟我争,听同事说,三个月试用期过后,我还要涨工资,这顿我请你。”就这样,那回吃饭还是小况埋单,而且之后每次吃饭,他都抢着埋单。小况的热情让李某的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 据李某后来交代,其实,他也想埋单,但总被小况拒绝。而且每次吃饭时,小况都会讲自己最近工作如何、单位又发了什么福利。“我一直自愧不如,看着自己工作一般、待遇一般,还租房住,就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李某说。更为严重的是,李某认为小况每次抢着埋单,是在炫富、故意刺激他。于是,原本就深感自卑的李某在这不良心态的驱使下,走向了极端。。。 案例分析: 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出现原因:自我认识不足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对自我形象不认同,觉得自己长的不好。或者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进入大学后的优越感降低甚至没有了,自己没有赢得别人尊重的本钱,于是产生了极强的失落感,原有的优越感一下子就成自卑感。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方面产生自卑感的。 家庭经济因素

职校学生自卑心理案例

职校学生自卑心理案例 职校学生自卑心理案例-心理学毕业论文 一、案例 1、个案描述 (1)一般资料:某职业学校学生,男,17岁,来自农村,觉得自己在服饰、语言、动作,还有风度上都不及城里来的同学,因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消极心理,但同时又不甘心、不服气,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显示自己的才能。由于过分学习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他开始出现了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等情况。 (2)个人陈述:我的家乡位于少数民族地区,那里是国家级贫困山区,生活十分艰苦。由于交通闭塞,经济底子又太薄弱,迄今家里的经济状况还没有彻底脱离贫穷。在初中时,我就刻苦学习,由于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资助政策,使我终于能进入一所办学条件好、

环境优越的高级技工学校学习。在进校之初,我对学习充满了自信,认为继续保持优异成绩如囊中之物,并准备参加成人大专考试,并且考取多个从业资格证书。然而,实际情况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学校校园文化特别丰富多彩,第二课堂兴趣班很活跃,同学们不仅个个聪明,而且都有各自的特长,如唱歌、跳舞、乐器等等,有的可以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我除了死读书,什么都比别人差。最重要的是我经济拮据,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这些都在无形中伤了我的自尊心。我不敢与同学交往,吃饭时独自一人最后吃,吃的饭菜也很便宜,省下钱来买参考书。我很羡慕家庭富裕的男生,但我是个穷光蛋,拿不出钱去供一些女生花销,也不敢请她们吃饭、看电影或买东西给她们。但我也是人啊,人是有感情的,我也希望有个女同学陪伴在我身边。我曾经给两个女生写过信,但一个至今没有回信,说实话,我真有点妒忌那些有女朋友的男生。

最近总是感到自己一事无成,成绩也不出类拔萃,感到自己脱离不了贫穷,走不出社会底层的地位,更不会有好的前途。 2、问题表现 (1)过分敏感,自尊心强。求助者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唯恐被人忽略,由于自己是农村人,自认为与现在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心理。 (2)心态失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弱势地位,求助者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体验不到自身价值。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丧失自我价值体验,使他们心态失衡,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之中, 走不出这个心理的阴影,就很难摆脱现实的困境。自身对“我是弱势群体”有着强烈认同感,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极易出现“生活障碍”。 (3)情绪化。求助者表面上好象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