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 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 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四月的维也纳

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看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几,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蹲下来拨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______白的______黄的______紫的______纯洁______娇小______鲜亮______这么多______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努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

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了,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边毛毛雨点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过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来,一推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飘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些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 )有如此气魄!四月的维也纳( )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突然感到心头一震。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象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终于使我找到了。

(1)在第二自然段的横线处加上标点符号。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带有“然”字的词语。

(3)第三自然段中的“冒”字换成“长”字合适吗?说说原因。

(4)作者由一朵朵小花悟出的哲理。

(5)你是怎么理解“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这句话的?

【答案】(1),、、;、、;、

(2)竟然;忽然

(3)不合适,因为用“冒”字更形象、更生动地表现了维也纳的花儿呈现的状态。

(4)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5)这些小花不管是什么样的环境都依然冒了出来,表现了作者对这些花的赞美,对他们勇气的敬佩。

【解析】【分析】(1)“原来青草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属于句中的停顿,应该用逗号,“白的”“黄的”“紫的”是从颜色方面描写的,“纯洁”“娇小”“鲜亮”是从特征方面描写的,“这么多”“这么密”是从其繁盛的角度描写的,这是三个并列的分句,中间应该用分号,而每个方面之间几个并列的词语之间应该用顿号。故本题答案为:,、、;、、;、。

(2)结合语境分析,“ 小小的花有如此气魄”是我意想不到的,应该用竟然,表示没有想到,出乎意料。我看着这些雨中的小花,忽然有了对生命的感悟,那就是勇气,因此,第二个括号里应该用忽然。

(3)“长”有一个逐渐生长的过程,而“冒”字则表示突然之间就从地下出来了,因此“冒”字更形象、更生动地表现了维也纳的花儿呈现的状态。因此不能换。

(4)结合最后一段的“ 小小的竟然有如此气魄!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可知答案是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5)结合语境理解这句话,因为我离开意大利的时候是阴雨天气,我想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了,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那些小花竟然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其实这些小花不管是什么样的环境都依然会冒出来,从而表现了作者对这些花的赞美,对他们勇气的敬佩。故答案为:⑴,、、;、、;、

⑵竟然;忽然

⑶不合适,因为用“冒”字更形象、更生动地表现了维也纳的花儿呈现的状态。

⑷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⑸这些小花不管是什么样的环境都依然冒了出来,表现了作者对这些花的赞美,对他们勇气的敬佩。

【点评】⑴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⑵本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首先纵观整段内容,理解其大意,然后再根据句意选用合适的词语。当然这是在正确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才能做到。

⑶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表达效果分析之后,能不能换就一目了然了。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⑸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文章的重要语句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2.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卖面包的小女孩

马海霞

我被护士领着离开病房,准备去八楼手术,一位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口,她把两大袋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老公忙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我从手术室出来后,老公见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去公司打理业务去了。

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这次她没有打哑语,而是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哎哟,原来她会说话!那昨天干嘛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骗人只能骗一次,坚决不再上当。“昨天买的面包还没吃呢,今天就不买了。”大家纷纷指着桌子上的面包对她讲。

她没有离开,依旧呆站在原地,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生厌。我躺在病床上暗自庆幸:幸亏老公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劲儿。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任她站在那里,也不会和她目光对接,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第二天,我能下地自己走动了,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说完便立在原地,不待够五分钟她是不会离开的,但大家这次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是对她最大的冷遇。我看不下去了,走到她面前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她仿佛没有听见我的话,还呆立在那里,“好个倔丫头,你越这样,我们越不买。”她退出病房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房里的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嘭”的一声把她关在病房门外。

)医生给我做了各项检查,说我手术恢复得不错,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老公一早赶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小女孩的事情,他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没同情心,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她的行为不是欺骗,三元一个面包不贵,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跟他在这件事上无休止地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下午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整整一天,病房里都没出现小女孩的身影,第二天,第三天,她一直都没来,我心里有点儿牵挂了,是不是我那句话刺激或伤到她了?

我悄悄问护士,卖面包的小女孩咋没有来?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冬天天冷风硬,极易引发她的哮喘病发作。她家里也不宽裕。医院知道情况后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

“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赶紧离开,也好早点回家呀。”

“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

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

我走出护士站,老公帮我办完出院手续,收好行李坐在病床上等我,“我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我的提议老公马上赞同,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让她转交给小女孩。出了医院,老公问我信里写了啥,我说,什么都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

(1)请你依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

①老公动员大家买小女孩的面包→②________→③老公数落“我”,“我”没收他的零花钱→④________→⑤________

(2)医院特许小女孩在病房卖面包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我”的形象特点。

(4)下列对本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6,7段中写大家懒得理小女孩,甚至会把她赶出病房,是因为她打扰了大家休息。

B. 第8段中老公所说的“心理阴暗”,是指“我”不应该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

C. 第9段写小女孩第二天、第三天都没来,“我”心里有点牵挂了,是因为“我”一直是同情她的,只是受了大家的不良影响。

D. 本文告诉我们:善良是纯洁的,不要因沾染上世俗的灰尘而伤害他人。

(5)本文中老公对小女孩的态度和众人截然不同,这是什么写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文章结尾处“我”给小女孩的信“什么也没写”,请你替“我”写几句话送给小女孩。

【答案】(1)(因怀疑)大家不再买小女孩的面包;(因牵挂小女孩)“我”了解到真相;“我”给小女孩留了一封信(或“我”把老公的零花钱留给小女孩)

(2)小女孩患病;家里不宽裕;小女孩遵守和医院的约定。

(3)富有同情心;戒备心强;知错能改。

(4)D

(5)对比,突出强调了老公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或突出大家对小女孩的冷漠)

(6)小姑娘:你好,之前是阿姨误解你了,在这里,阿姨向你说声“对不起”。希望你早日康复。

【解析】【分析】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读记叙文,首先要能概括时间,理解中心思想,分析人物形象。本文写的是“我”误会了一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的行为,最后知错能改的故事。主要塑造了“我”和“小女孩”的形象。

(1)本题考查对情节的概括,要注意概括语言的简练和前后文的衔接。从前后文可以看出,横线2是需要概括2—7段的情节,所以应该是大家因为误会女孩都不再买她的面包。横线4要概括8—10段的情节,这几段“我”了解到了小女孩的真实情况。横线5是文章的结局,我知错就改,把老公的零花钱留给了小女孩。

(2)本题是对文章重点内容的和重点信息的提炼,原因是在第10段,通过护士的诉说告诉读者的,首先是小女孩患病,其次是家里的困难,第三个原因可能会有很多同学遗漏,要和上下文联系起来总结,找出“她遵守规定”的原因。

(3)根据“我”的行为,一开始以为小女孩不会讲话,就买了她的面包,说明“我”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后来误会了孩子,以为她是假装哑巴,所以就拒绝再买面包,说明“我”的戒备心强,当误会解开,“我”给小女孩留零花钱的行为说明“我”知错能改。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其作用。老公和别人不同,形成对比。对比的写法一般是突出、强调。在本文中,突出了老公的性格特点,即他的善心、同情心,从而通过老公美好的心灵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不要让善良沾染世俗,不要因为怀疑伤害别人。

(5)本题是一道比较主观的题目,但内容要与上文的情节和全文的中心相符。因为要求替“我”写几句话,所以要用第一人称。要能体现出“我”的知错就改和对女孩的美好祝愿。

故答案为:(1)(因怀疑)大家不再买小女孩的面包;(因牵挂小女孩)“我”了解到真相;“我”给小女孩留了一封信(或“我”把老公的零花钱留给小女孩);

(2)小女孩患病;家里不宽裕;小女孩遵守和医院的约定;

(3)富有同情心;戒备心强;知错能改;

(4)D;

(5)对比,突出强调了老公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或突出大家对小女孩的冷漠);(6)小姑娘:你好,之前是阿姨误解你了,在这里,阿姨向你说声“对不起”。希望你早日康复。

【点评】现代文阅读理解,读懂文章内容是关键,掌握相关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写作手法及作用:学生掌握常见的写作手法,并能结合具体的文章正确分析。初中语文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素颜如雪

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②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③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簌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

④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文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

⑤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

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

⑥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⑦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

⑧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

⑨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⑩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

(1)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④⑤段的“好文字”?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5)文章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

【答案】(1)栀子花开的素洁清香;张岱、季羡林文字的素雅自然;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钱钟书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唐诗宋词中意境的清澄素洁。

(2)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3)“好文字”是素雅纯粹、清新自然的文字。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暮年的季先生比喻成一树梅,生动形象地写出季老先生简净、纯粹的人生境界,表达了对季老的赞美之情。

(5)表达作者对“素颜”的赞美,点明文章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以形象的比喻和诗意的语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散文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通读全文,把握关键词,提炼关键信息,概括作答。这篇散文围绕“素颜如雪”主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描写。首段描写银器素雅引出主旨;第二段描写栀子花开的素洁美好;第三至第五段描写张岱和季羡林文字的素洁干净,体现了他们清绝的风骨;第六至第七段描写了林风眠和吴冠中的画作娴静清远;第八段讲述了钱钟书夫妇爱情的素净;第九段描写了唐诗宋词中的清远安然。以上事物统一传达出素净清洁的气质,深刻表现了素洁的主题。

(2)本题考查对散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段落内容和其在文中的位

置分析其作用。第一段为文章开头,在结构上总起全文,作者由“素”的银器展开对素洁气质的思考,引出后文;内容上开门见山,直接点出“素颜如雪”的主旨。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词语所在句子和段落的具体意思来分析其含义。“好文字”在第四、五段分别代表张岱和季羡林的文字,第四段写张岱的文字清淡、素净、纯粹;第五段写季羡林的文字素洁干净、质朴无华、清新自然。可知这些就是“好文字”的具体特征和要求。

(4)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分析句子含义和表达的感情即可。将暮年的季先生比喻成一树梅,季先生是本体,“清寒的梅”是喻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梅树的清绝风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季先生素净纯粹的人生境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季先生风骨的赞美之情。

(5)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标题内容和文章主旨具体分析作答。整篇文章都在通过不同意象和事物表达作者对“素”的喜爱和赞美,题目“素颜如雪”起到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是文章行文的感情线索。同时,用比喻手法把素颜比作雪,在生动形象地表现“素颜”洁净的特点的同时增强了语言的优美性,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1)栀子花开的素洁清香;张岱、季羡林文字的素雅自然;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钱钟书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唐诗宋词中意境的清澄素洁。

(2)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3)“好文字”是素雅纯粹、清新自然的文字。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暮年的季先生比喻成一树梅,生动形象地写出季老先生简净、纯粹的人生境界,表达了对季老的赞美之情。

(5)表达作者对“素颜”的赞美,点明文章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以形象的比喻和诗意的语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文章内容,掌握相关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一一作出回答。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们的毛发为什么会有颜色呢?毛发的色调主要由两种黑色素构成:真黑色素和类黑色素。真黑色素呈黑色或棕色,类黑色素呈黄色或红色。两者都是在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氛酸酶的作用下,经一系列反应由酪氛酸生成的。两种黑色素的相对含量决定了毛发的颜色。

②人老了头发变灰白是一个生理过程。一根根头发就像一根根管子,其中充满了细胞和色素,细胞和色素之间的空隙全是液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越长越慢,黑色素细胞的活动开始减弱,酪氛酸酶促使的一系列反应逐渐缓慢。接着,生出的头发因含有的黑色素减少而变浅,头发中的液体也越来越少。最后,黑色素细胞完全停止生产黑色素,头发中的空隙全部为空气所充满,头发也就变白了。

③头发变白是毛发正常的老化,但是影响毛发变白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遗传、疾病和精神因素也会使头发变白。在我国,头发早白具有家族集聚的特点,一个家庭的父母头发早白,其遗传基因使子女的头发十有八九也会早白。许多疾病会打破人体内原有的平衡,

使内分泌紊乱,导致人过早地产生白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贫血、营养不良等都可能使人头发变白。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而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有如民间传说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

(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毛发的颜色是由两种黑色素的相对含量决定的。

B. 头发变白一般是由毛发中黑色素的缺乏造成的。

C. 生活压力过大、过度忧伤可能导致头发早白。

D. 一个人如果长期生病就会头发早白。

(2)下列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A. 头发的颜色

B. 头发变白之因

C. 人老头发白

D. 一夜愁白头

(3)班上一位同学15岁就已经有不少白发,而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一头黑发。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分析她生白发的原因。

【答案】(1)D

(2)B

(3)她可能是得了某种导致头发早白的疾病,也可能是学习过度紧张、精神压力过大引起内分泌严重失调导致早生白发。

【解析】【分析】(1)对照第③段“许多疾病会打破人体内原有的平衡,使内分泌紊乱,导致人过早地产生白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贫血、营养不良等都可能使人头发变白。”可见D的理解有误。

(2)选文说明的内容主要是“人的头发变白的原因”,A、C、D都只是头发呈现白色的某一原因。

(3)根据最后一段白发产生的原因有三,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一头黑发,排除遗传因素,除此之外就是疾病引起或者极度紧张、忧愁、悲伤而引起的白发了。

故答案为:⑴D;⑵ B;

⑶她可能是得了某种导致头发早白的疾病,也可能是学习过度紧张、精神压力过大引起内分泌严重失调导致早生白发。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⑵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说明文的标题的作用一般有:点明本文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等;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地烤红薯

周海亮

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啪”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

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这时,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长脖子少年走到男人面前,问道:“烤红薯白送?”

⑦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你们宿舍几个人?”长脖子少年说:“四个。”男人接着问:“那个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于是又挑了四个。他把八个烤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给长脖子少年。

⑧天渐渐黑下来。(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慢慢地吃起来。他不声不响地吃掉一个,又掏出第二个。他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吃到最后,他不再剥皮,将烤红薯从烤炉里取出来,直接塞进嘴巴。男人想,自己的嘴唇肯定被烫出了水泡,因为现在,那里钻心地痛……

⑨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将两袋烤红薯随手放在床头柜上。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即使是白送,他们也不想吃上一口。终于,快熄灯的时候,留平头的少年打开了一个袋子,取出一个烤红薯,托在手里,细细端详。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都烤糊了。”平头少年低头不理他,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电灯恰在这时熄灭,平头少年在黑暗来临的瞬间,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红薯的微涩与甘甜。

⑩长脖子少年突然说:“你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长得很像。”

?黑暗里,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一滴眼泪。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1期,有删改)(1)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

手忙脚乱烤红薯→________→高声吆喝送红薯→________

(2)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3)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

(4)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5)第⑨段“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烤红薯的微涩与甘甜”中的“微涩”和“甘甜”意蕴丰富,请揣摩并写出平头少年的内心活动。

【答案】(1)打起精神称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

(2)在生活上关爱儿子,如白送并多给长脖子少年几个烤红薯,是想让儿子吃上烤红薯;在精神上尊重、宽容儿子,如顾及儿子的自尊,没有与儿子相认。

(3)运用了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男人“眼睛盯住校门”中“盯”字,表现他盼着有人来买红薯,更盼见到儿子。

(4)暗示时间的推移;交待天气变得更冷;烘托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答出三点,意对即可)

(5)示例:捧着这只烤红薯,我像捧着父亲博大的爱心。父亲的爱,使我品尝到这只烤红薯的甘甜,心底涌起阵阵暖流。捧着这只烤红薯,我像捧着父亲沉重的艰辛。父亲的付出,让我尝到生活的苦涩,肩上压上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本文中的“红薯”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接着题目中所给出的第一个情节往下,按时间顺序去寻找事件,再按要求用七个字分别进行归纳概括。本题可依据文章第3段和第9段内容可概括为:打起精神称红薯;躲在街角吃红薯。据此理解作答。(2)从内容可以看出,男人的“父爱”表现在生活与精神两个方面。如他白送并多给长脖子少年几个烤红薯,是想让儿子吃上烤红薯,表现他对儿子生活的关爱;从结尾长脖子少年的话及平头少年的表现,可以知道,平头少年就是男人的儿子,但男人并没有和儿子相认,表现了他在精神上尊重、宽容儿子。据此理解作答。

(3)语句“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使用“放”“扭”“盯”等表示行为、神态的词语,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男人盼着有人来买红薯,更盼望能见到自己的儿子。一个“盯”字,表现他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4)“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都是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雪从薄薄一层到厚厚一层暗示时间的推移,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交待天气变得更冷,用天气的寒冷烘托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营造苍凉的氛围,表达父爱的深沉凝重。据此理解作答。

(5)文章中平头少年“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说明平头少年很后悔没有好好珍惜爸爸送的烤红薯,悔恨自己没有勇气在同学面前承认卖红薯的男人是自己的父亲。所以要围绕少年的“愧疚与后悔”之情作答。如:我

为什么不去跟爸爸打个招呼呢?这哪里是一只烤红薯啊,这分明是爸爸一片沉甸甸的心意啊!

故答案为:⑴打起精神称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

⑵在生活上关爱儿子,如白送并多给长脖子少年几个烤红薯,是想让儿子吃上烤红薯;在精神上尊重、宽容儿子,如顾及儿子的自尊,没有与儿子相认;

⑶运用了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男人“眼睛盯住校门”中“盯”字,表现他盼着有人来买红薯,更盼见到儿子;

⑷暗示时间的推移;交待天气变得更冷;烘托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答出三点,意对即可);

⑸示例:捧着这只烤红薯,我像捧着父亲博大的爱心。父亲的爱,使我品尝到这只烤红薯的甘甜,心底涌起阵阵暖流。捧着这只烤红薯,我像捧着父亲沉重的艰辛。父亲的付出,让我尝到生活的苦涩,肩上压上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

⑵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纳。解答此题关键要找到有关男人的描写,理解其行为的用意;

⑶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⑷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

⑸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结合文章内容,使心理活动符合人物的真实反映。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南方的冬天

老舍

①半片黄叶落下,我听到一丝生命枯萎的声音。是的,雁子又要南飞了,树杈上又只剩下了枯枝,泉水渐渐干涸,寒意悄然袭来,这一切都告诉我,冬天到了。

②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特别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么情感、浪漫会在刹那间被抛之九霄云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以提起一丝好兴致,哪怕偶尔有所愿望,也会很快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

③站在户外,轻轻的呼一口气,一团白雾裹着一份温暖袅袅升空,在半空中伸展,氤氲,半晌又汇入了干冷的空气。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又破灭了,消失得轻悄而又平静,仿佛从来就不曾有过,又恍惚有过这么一份特别的湿润。小树长成大树,到了冬天便成了老树,老树枝丫交错,只有几片稀稀落落的叶子点缀着生命的痕迹。树皮微现焦黄,仿佛在火上烤了许久,煎熬得失了神采,半卷曲着好像随时都会坠地。

④夏日里花叶田田的荷塘,此时都只剩下了根根枯管,片片残叶。早已没了衔露含珠的风韵。寒风轻摇,枯荷残叶,仿佛悄悄地诉说着昔日美艳,又仿佛轻轻暗泣着如今没落。倘若再来一场冷雨,更催花落,倒符了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心境。

⑤南方的山向来不如北方的高大巍峨,到了冬日更失了往日的润朗,只留下了略带灰蒙的身影悄然耸立于天地间,默守着一份寂静。倘若在北方,来一场大雪,将群山覆盖上一层苍茫的白色,那又是一幅磅礴的好图景,微茫间孕育着新的希望。只可惜南方无雪,如同土丘半散漫开的小山零零落落地点缀在辽阔的江汉平原上,山间便只剩下松柏苍翠的影子,但这绿色都如同带着一层霜,淡绿中隐隐的泛出青灰。远望去仿佛被飞扬的尘土覆住了。

⑥站在江边,这才发现昔日里的天堑而今只剩下了窄窄的一道灰链,昔日里浪拍千石的江畔现下已是波澜不兴。江水仿佛被冻住了,连东注的流速都似乎被停住了,一切都现着一片死寂。

⑦是的,南方的冬天便只能用死寂来形容,看不到一丝生命的动感。天地间唯存单一的灰蒙。这种萧条的氛围充斥了万物,一点一点地抽走了它们生命的活力。

⑧身于此,只有寄情于窗前,遥送上一瓣心香,盼望能有一丝新绿破土,寄来春的希望。

(1)请你在文中找出词语概括南方冬天的特点,并说出该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作者要表现的是南方的冬天,文中为什么几次提到北国的冬天?

(3)文中的语言精妙传神,耐人寻味,请你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加以品味。

(4)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即使去掉也不会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你同意这种意见吗?为什么?

【答案】(1)萧条。表达作者对南方的冬天的嫉妒失望、厌倦之情。

(2)为了与南方的冬天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北国冬天的壮美来突出南方冬天的死寂、萧条和了无生机。

(3)示例:树皮微现焦黄,仿佛在火上烤了许久,煎熬得失了神采,半卷半曲着好像随时都会坠地。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皮了无生机的特点。

(4)示例:不同意。虽然去掉后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但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与希望,使全文的感情基调由灰暗走向光明,能给人以信心。如果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解析】【分析】(1)文章第2段中的“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这句话中的“萧条”一词概括了南方冬天的特点。结合后文“南方的冬天便只能用死寂来形容,看不到一丝生命的动感”可以看出,“萧条”一词,表达了对南方的冬天的失望、厌倦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2)文章中几次提到北国的冬天是为了与南方的冬天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南方冬天的死寂、萧条的特点,表达对南方冬天的厌恶之情。

(3)本题作答可动词、形容词的使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等方面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如:“夏日里花叶田田的荷塘,此时都只剩下了根根枯管,片片残叶”采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南方冬天的死寂、萧条、衰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南方冬天的厌恶之情。

(4)这种题型一般回答不能删除,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文章开头的文句和段落的作用根据文体不同一般有引领下文、铺垫情节、烘托气氛和提出问题等作用,要根据文句与后文的关系判断。如:本文若去掉最后一段虽然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但文章所要表达的作者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与希望之情则不能体现出来了。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⑴萧条。表达作者对南方的冬天的嫉妒失望、厌倦之情。

⑵为了与南方的冬天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北国冬天的壮美来突出南方冬天的死寂、萧条和了无生机。

⑶示例:树皮微现焦黄,仿佛在火上烤了许久,煎熬得失了神采,半卷半曲着好像随时都会坠地。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皮了无生机的特点。

⑷示例:不同意。虽然去掉后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但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与希望,使全文的感情基调由灰暗走向光明,能给人以信心。如果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点评】⑴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手法的作用。明白对比手法的作用是关键;

⑶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⑷这是一道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省略,要从最后一段所起的作用来入手分析.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要从它在文中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方面来分析。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胡子宏

①15岁那年,我在全县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后,被推荐到县城最好的实验初中读书。为此,父亲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千嘱咐万叮咛,希望我争一口气以后考上大学中专什么的。学校实行走读制,每天我都要骑着家里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去上学,风雨无阻。

②条件的艰苦我不怕,可是,那所学校的同学几乎都是县城的孩子,尤其是在我那个班,有好几个县长、局长的孩子。当我穿着农家孩子的粗衣布鞋迈进教室时,顿时传来一阵哄笑声。随后就有孩子为我起了“土老帽”、“趿拉鞋”的外号。在花花绿绿、性格活泼的同学中,我特别敏感、孤独,对新环境充满了恐惧。许多次我推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学校,就看到县长、局长家的孩子们从吉普车里下来,趾高气扬地斜视我一眼,我顿时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忍受的歧视。

③好在我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学生,基础又扎实,在学习上毫不吃力。半年以后,期末考试,我在班上乃至全年级都是第一名。班主任说:明天就要放寒假了,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每个学生要有一位家长参加大会,届时要对优秀学生颁发奖状和奖金。我兴奋不已,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并不比别人差。这时,我听到邻座的几位局长的孩子在嘀咕:

那个“趿拉鞋”,也会考第一,“土老帽”……我悄悄地离开学校。考了第一,仅给了我片刻的兴奋,随即自卑又涌上心头。

④回到家里,我把成绩通知单递给父亲,父亲乐得合不拢嘴。当我告诉父亲明天要开全体师生家长大会时,父亲立刻张罗开来,叮嘱母亲翻箱倒柜找出春节时他才舍得穿的那件皮大衣。可是我说:“爹,你别去了,人家的父亲都是城里的干部……”①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我转过身,鼻子不禁又酸了起来,心想:父亲,你为什么不也是干部,你怎么偏偏当一辈子农民……

⑤第二天天未亮,窗外刮起了呼呼的北风,窗户的塑料纸被吹得啪啪作响,外面是一片片的雪白。我摸索着穿上衣服收拾书包。父亲说:“我送你去吧,下雪了……”我说:“你就别去了,不就开个会吗?再说,别人的家长是干部,你又不会发言……”打开屋门,一股风雪涌进屋来,好大的雪,②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凉凉的天,凉凉的心:父亲,对不起您了,我是真心想让您分享我的光荣的,可是,班上就我一个乡下孩子,那么多家长,就你一个人种地的……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学校响起预备铃时,我迈进学校的大门。雪仍纷纷扬扬地下着,几辆吉普车和轿车很显眼地停在操场上。

⑥铃声响过后,校长登台讲话,校长的讲话不时激起同学们和家长们的一阵阵掌声和笑声,而此时的我身上冷得厉害,肚子饿得厉害,心里孤单得厉害。我无心听校长的讲话,随意把目光投向窗外的风雪,就这么一刹那,我惊呆了……

⑦父亲,父亲来了!他正透过一扇玻璃向里望,仔细聆听着校长的讲话。我扬扬手臂,父亲看着我,向我使劲摆摆手。风正吹,雪正舞,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⑧一阵掌声响起来,有同学使劲扯扯我的衣服,校长正叫我的名字,同时手里展开一张鲜红的奖状:我下意识地走向讲台,校长很慈祥地凝视着我。一刹那,我的泪水涌出眼帘,我手指窗外……礼堂里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窗外,投向我的父亲。校长一个箭步下了讲台,打开门。风雪呼啸着涌入礼堂,父亲跨进来,抖落身上的一层雪花。

⑨我说:这是我的——父亲!热烈的掌声响起……

⑩放学时,我和父亲步出礼堂,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勤奋,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1)通读全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孤独恐惧——________——自卑于心——________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及表达效果。

①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

②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

(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引人深思,请结合作品,谈谈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兴奋不已;惊喜激动

(2)①运用了神态描写,逼真地写出了父亲笑容一下子停滞的神情,表现了父亲的心情由兴奋到难过失落无奈的急遽变化的过程。②运用了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急于离家的情形,表现出我决定不让父亲参加家长会的痛苦愧疚矛盾的心理。

(3)通过写父亲不顾儿子阻拦,冒雪参加家长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憨厚朴实,疼爱理解

孩子、贫穷却不自卑的父亲形象。

(4)①其实我们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只要勤奋,别人有的,我们自己也会有。②无论是乡下人还是城市人,奋斗的权利都是相同的,任何的成功都需要付出汗水。③富贵者不必瞧不起人,贫穷者也不必妄自菲薄,人格面前,没有富贵贫穷之分。【解析】【分析】(1)阅读全文,根据文章的情节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找寻关键词语“我兴奋不已,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并不比别人差”和“一刹那,我的泪水涌出眼帘”等这些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2)文中画线句(A)运用神态描写,逼真地描绘出了父亲在听到“我”说“爹,你别去了,人家的父亲都是城里的干部……”之后,笑容一下子停滞的神情。父亲原本看到“我”的成绩通知单后,“乐得合不拢嘴”,但却听出了“我”认为父亲和同班同学家长地位悬殊的言外之意,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心情由兴奋到难过失落无奈的急剧变化的过程。文中画线句(B)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通过“塞”“咬”“冲”等动作,形象地描写出“我”有不想让父亲参加家长会,内心感到纠结、愧疚和矛盾,急着逃离家的情形。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根据情节发展和对父亲的描写来进行分析,注意抓住第四、五段和第七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探究“父亲,父亲来了!他正透过一扇玻璃向里望,仔细聆听着校长的讲话”“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勤奋,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中体现的父亲的形象。

(4)解题时,注意探究文章结尾父亲说的话的意蕴,即“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勤奋,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围绕“不自卑”“平等”方面作答。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故答案为:⑴兴奋不已;惊喜激动;

⑵①运用了神态描写,逼真地写出了父亲笑容一下子停滞的神情,表现了父亲的心情由兴奋到难过失落无奈的急遽变化的过程。②运用了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急于离家的情形,表现出我决定不让父亲参加家长会的痛苦愧疚矛盾的心理。

⑶通过写父亲不顾儿子阻拦,冒雪参加家长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憨厚朴实,疼爱理解孩子、贫穷却不自卑的父亲形象。

⑷①其实我们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只要勤奋,别人有的,我们自己也会有。②无论是乡下人还是城市人,奋斗的权利都是相同的,任何的成功都需要付出汗水。

③富贵者不必瞧不起人,贫穷者也不必妄自菲薄,人格面前,没有富贵贫穷之分。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准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赏析的角度,按照常用的答题模式结合语句的内容和情感进行回答。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结合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相关的情节进行分析概括。

⑷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文章后的感悟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文章,捕捉文章的内涵,结合文章关键语句进行理解。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个手机没听筒

在两个世纪前,音乐家贝多芬在完全失聪后,用牙咬住指挥棒的一端,将另一端抵在钢琴上来感知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贝多芬这种听声音的方式就是“骨传导”技术的应用实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还出现了骨传导手机。众所周知,手机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话,但是当你看到这样一部手机的时候,你或许一下子还不清楚该怎么用它来通话,因为这个手机没听筒!但它的确是一部手机,只是运用了最新的“骨传导”技术代替传统的听筒。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骨传导”技术的概念。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而这种声波必须经过一定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才能传播并被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所感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也各有不同,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15℃空气环境下为340米/秒。也就是说,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编者注: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等组织叫做颌)传播的速度是大于340米/秒的。当然,声音在固体中的衰减也较其他介质快,因而它传不远。

最早在手机中运用这一技术的分别是日本的夏普公司和京瓷公司。既然是一部手机,那么它就一定有“听筒”,从官方的介绍资料上看,这两家公司的手机主要都是将声波以屏幕震动的方式传递到颅骨,再经内耳的内、外淋巴液、螺旋器到达听觉神经。相较空气传导路径,减少了耳廓、耳道、骨膜等多重耳组织的途径,甚至不需要耳膜的振动。

这样的特点,成就了“骨传导”技术诸多的优势。其中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在嘈杂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清晰的通话质量。加之将整块手机屏幕作为发声区域,面积大,传导效率高,在特殊环境中,比如水下、建筑工地,其优势更加明显。目前在消防、特种作战部队等部门,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骨传导的耳机。

同时,“骨传导”技术也是听力障碍者(从外耳到中耳的传音系统引起的听力障碍)的福音。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耳膜性能下降时,就会产生听力障碍。“骨传导”技术不需要振动耳膜就可以直达听觉神经,因此老年手机将被重新定义。

此外,手机用户们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扬声器的位置因为构造的关系,不免会有凹陷和缝隙,这就给污垢、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屏幕替代了听筒之后,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然,任何事物皆有两面性。如今的“骨传导”技术还有一定的缺陷,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人发声的频率范围仅在85—1100赫兹之间,电话通信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400赫兹,而一般的“骨传导”耳机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000赫兹,如此一比较就会发现,“骨传导”技术在高频响应方面,本身不具备优势,要想使“骨传导”技术运用于音乐欣赏,恐怕尚需时日。

(本文有删改)(1)文章中第一段叙写贝多芬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指代意思。

①这样的特点,成就了“骨传导”技术诸多的优势。

②而屏幕替代了听筒之后,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3)文章介绍了“骨传导”技术的哪些方面的内容?请概括回答。

(4)手机卖场的推销员向王奶奶推销“骨传导”手机时作了以下介绍,请指出其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奶奶,您用这款手机打电话时,一定要把手机顶部贴在额头或下巴上,才可以接听电话。

②奶奶,您买菜的时候,不管菜场有多热闹,用这款手机接听电话,您就可以听清对方的声音,对方也可以听清您的声音,保证双方都不受环境干扰。

【答案】(1)第一段写贝多芬通过用牙咬住指挥棒的一端感知另一端自己演奏的声音,引出下文对“骨传导”技术的介绍,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①骨传导减少了多重耳组织的途径,甚至不需要耳膜的振动,而是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②担心扬声器位置的凹陷和缝隙,会给污垢、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本文介绍了“骨传导”技术的应用历史、原理、优点、缺陷。

(4)①“骨传导”手机接听时不一定要将其顶部贴在额头或下巴上,而是将手机屏幕的任意部位贴在额头或下巴上,都可以正常接听,因为整块屏幕都是发声区域。②不是保证双方都不受周围干扰,能听清声音,而是使用了骨传导手机的一方能不受嘈杂的环境影响,能听清对方的声音。

【解析】【分析】(1)解答该题要结合全文内容,尤其是结合第②自然段。细心领会会发现这个例子既能够引出下文对“骨传导”技术的介绍,又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这样”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要从上句或上一段中寻找答案。

(3)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仔细阅读这篇文章,从说明介绍中提取关于“骨传导”技术方面的内容来概括即可。

(4)通过阅读文段⑤第③句话会发现①表述与本文内容不完全一致;通过阅读文段⑤第①②句话会发现该句指的仅仅是“骨传导”手机的优势,②表述与本文内容不完全一致。

故答案为:⑴第一段写贝多芬通过用牙咬住指挥棒的一端感知另一端自己演奏的声音,引出下文对“骨传导”技术的介绍,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⑵①骨传导减少了多重耳组织的途径,甚至不需要耳膜的振动,而是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②担心扬声器位置的凹陷和缝隙,会给污垢、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⑶本文介绍了“骨传导”技术的应用历史、原理、优点、缺陷。⑷①“骨传导”手机接听时不一定要将其顶部贴在额头或下巴上,而是将手机屏幕的任意部位贴在额头或下巴上,都可以正常接听,因为整块屏幕都是发声区域。②不是保证双方都不受周围干扰,能听清声音,而是使用了骨传导手机的一方能不受嘈杂的环境影响,能听清对方的声音。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开头段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说明文开头段一般在结构上领起下文,起总起的作用,在内容上做好铺垫,引出下文的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此题考查对句子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先要理解文章内容,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代词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答题时要从上句或上一段中寻找答案。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辨析。

⑷此题考查理解文意和辨析的能力。作答时要将题干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题干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内容即可。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天是一点儿一点儿化开的

迟子建

①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冷月和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儿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异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枝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儿一点儿化开的。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儿一点儿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

(摘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结构文章的?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顺序?

(2)文章的第②段对霜花的描写很精彩,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画线句加以赏析。(3)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4)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写杭州西子湖畔的春天是为了与下文的北国之春作对比,以更显北国之春的美好。

B. “化开春天”之说新颖别致而贴切,写事物宛如写人物,拟人的手法使记叙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

C. 作者描写春天一点儿一点儿地化开,表达对春的盼望,赞美了春天强大而不可抗拒的力量。

D. 春在本文已不只是一个季节,她是芳草、碧树、飞鸟的具体形象,也是一种催人奋起的精神和力量。

【答案】(1)时间顺序。紧扣文题,有层次地展示“一点儿一点儿化开”的过程。

(2)由霜花展开丰富联想,(或“浓墨重彩地描写色彩变化”“运用拟人的修辞”)这样写既表现霜花的美妙,又表现出对春的盼望。

(3)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阳光投在有波痕的水面上的情状;有动态之美,表达喜悦迷醉之情。

(4)A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按照时间顺序,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突出春天来的过程漫长(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曲折、艰难,紧扣文题,有层次地展示“一点儿一点儿化开”的过程。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霜花的变化来写春天来临的过程。由霜花展开丰富联想,(或“浓墨重彩地描写色彩变化”“运用拟人的修辞”)这样写既表现霜花的美妙,又表现出对春的盼望。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修辞:明确修辞方法+结合句意分析(人或物的特点、状态)+结合中心分析(人物心情、性格或精神以及作者情感)+基本结论。本句中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水微波荡漾的动态美和阳光的生动明媚,突出了春天的生活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A项理解不正确。文章开篇写杭州西子湖畔梅花盛开,以表现南方春天来得急促、迅猛,与下文描写北国春天来得迟缓、沉稳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了作者对北国春天顽强拼争、沉着果敢和心无旁骛精神的由衷赞美。

故答案为:

(1)时间顺序。紧扣文题,有层次地展示“一点儿一点儿化开”的过程;

(2)由霜花展开丰富联想,(或“浓墨重彩地描写色彩变化”“运用拟人的修辞”)这样写既表现霜花的美妙,又表现出对春的盼望;

(3)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阳光投在有波痕的水面上的情状;有动态之美,表达喜悦迷醉之情;

(4)A。

【点评】现代文阅读理解,读懂文章内容是关键,掌握相关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常见的修辞应按以下步骤分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10.阅读《一点一横长》,回答下列小题。

一点一横长

①那年春天,因为顽皮无人管束得了,爷爷将我转校到他代课的外村小中读书。他两眼时刻盯着我,不准我到野外乱跑,说要磨磨我的棱角,每天放学后逼我写毛笔字,写不好不准吃饭。

②“点要沉腕之力,带出顿钩。”“横要气贯长虹,欲东先西。”

③我手里的毛笔随着爷爷的训导左行右回,一起一落,声音就化成了一个个黑字,笔画里溢满了他粗细有间的气息。

④“写错了,重来!”

⑤而我的眼神飘向了窗外,农田上空的电线上落满了春燕,它们怎不被电死呢?“叭”的一声,爷爷的巴掌落到了桌面,墨汁溅飞到我的脸上,一不小心就成了黑脸,笔下的字,却慢慢变得规整起来。

⑥但是,伙伴们在水田捉泥鳅的欢叫声不断入耳,我心痒不安,一个横笔还未写完,爷爷的巴掌扫到了我的头上,声音闷闷的,我不敢抬头,眼光投到了白纸上,一点一横,渐渐凝重。

⑦不远处,一个老师慢慢走过来,笑着说,爷孙俩坐得这么规矩,是在下棋吗?走近了,他才看到我在练毛笔字,又对爷爷说,你也守得住啊!爷爷应道,一点一横都写不端正,以后还能有三撇四捺?

⑧后来,每天下午我都在写一点一横,爷爷要我练好这两笔再写其他的。我不能评说自己写得有多好,但是人安静下来了。写完字,爷爷有时让我出去玩一会。我想着那个老师说的爷孙俩下棋的话,就走到对面往屋里看。小屋里一床一桌,长桌一端靠着窗台,两人各坐一边,真有点像在对弈,静悄悄的。窗外是一片稻田,农夫笑语声声,春光照进来,房间里都是绿的,透过门框就是一幅春日耕读图。

⑨下一学期,爷爷不代课了,我回到了原来的学校,虽然不像以前那样疯玩,喜欢上了课外书和投稿,但那副笔墨再未开启过。

⑩后来闲来无事,我又想起写写毛笔字。可是爷爷不在了,无人督促,自由自在,却写不出更多觉得舒服的笔迹,便无心事去深入练习了。

?走上职场,我以写作为业,空闲又去玩碑帖,手摹不多,常是目临。有时兴起,抛开书帖,写点随性的笔画,可是几种字体、数张白纸过后,能入眼的却是那一点一横,端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