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考试重点整理精华版

马哲考试重点整理精华版

马哲考试重点整理精华版
马哲考试重点整理精华版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角度进行回答

1他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有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他的研究对像和主要内容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核心)是马克思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客观的条件,现实的追求

为什么: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起让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种品质是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组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1 工业革命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4 阶级斗争

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是一种精神生活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与思维,或物质与精神何为世界本源谁为第一性问题

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学说和理论体系。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题包括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

2 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食物和现象的变化记起过车的哲学范畴。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静止:静止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及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源行,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关于意识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

1 意识人脑的机能。

2 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3 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关于实践

实践活动:是人类能动的改变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是人所特有的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相互区别的能动活动。

是与主观精神活动相区别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活动包括:1 物质产生劳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

2 处理社会关系(人与社会相互作用)

3 科学实验(人与自我)

唯心主义把社会本质归结为一种精神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其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1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3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整体与部分

1 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2 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后就不具有它原来的功能和意义。

事物的发展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是指新事物的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使之丧失历史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1 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2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他即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 在社会历史了领域内新事物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过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关于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

1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1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

3 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同性,又叫矛盾的共性和绝对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既共性,特殊性既个性。

1 对立:个性比共性丰富,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

2 统一:个性与与共性有机的统一与现实事物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3 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毛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1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接,相铺相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 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质变与量变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量变:是事物增减和场所变更,是一种连续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事物发展中的肯定与否定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阶段事项原点出发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与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象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特征。

内容和形式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的含义

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稳定性。

人类不能创造规律,但可以利用规律。

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1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

2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1 自然规律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2 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类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其主要表现在:

1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 意识识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 意识还具有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通过实践可以改造客观世界

如何解决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如何发挥:

1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事物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和唯一性的标准。

认识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通过三种形式:从感觉、知觉到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与理性认识。

3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两个基本条件

1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现实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1 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1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2 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的在于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他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既具有解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1 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2人类认识物质的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的)

2 真理的相对性既具有相对性的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有限性

1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广度有限性】

2 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都是相对正确的,在认识深度上和精度上是有限的,近似的【深度有限性】)

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

1 真理与缪误时对立的

2 真理的发展是通过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3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 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与谬论的转化条件

1 真理是具体的。他有适用条件和范围。

2 真理是历史的(发展的)

3 真理是全面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Why?

这是由有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 真理的本性事主客观相符合,因此真理的本性要求检验真理的东西必须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2 实践是把主观于客观活动联系起来具有直接现实性之优点。

(逻辑证明是实践证明的必要补充)

为什么逻辑证明不能作为证明真理的唯一标准

1 逻辑证明来源于实践

2 逻辑证明证明的结论还要等到实践中去做进一步检验。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的特性

1 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存在的,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2 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3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4 价值具有多维性。

价值评价的特点

1 贫家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 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与相关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的作用: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第三单元

生产方式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心史观两大缺陷:

○1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研究产生动机的原因

○2忽略人民群众的活动(夸大个人作用)

历史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是社会意识形式的思想基础。

社会意识形式: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宗教、艺术和科学等。它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形式。它对社会心理有改进有影响并规定其发展方向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表现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表现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表现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二者之间存在着“时间差”)

表现二:社会意识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表现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表现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划分出了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了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

实体性因素: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水平尺度,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劳动者: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于劳动对象、从事

生产实践活动的人。他们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运筹性因素:分工协作,经济管理

渗透性因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注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主要指现代科技

“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历史命题。

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

1)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从古代到近代:“生产→技术→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生产”

2)科学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杠杆。

“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此命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对当今时代生产力诸要素的地位问题做了科学的回答。

2)肯定了人类历史已经进入新的时代,即由体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的时代进入到脑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的时代。

3)要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

生产关系

⒈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⒉生产关系的构成:所有制关系地位关系分配关系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表现一:状况(性质、水平、发展要求)

表现二:发展变化及其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表现:

二者的矛盾运动: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2

3,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

4,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相对未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中的“基础”,只是指它是上层建筑的基础,而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上层建筑是由政治和观念两部分组成。

政治: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观念:意识形态,包括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其三,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这是因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的性质并不是直接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服务方向:保护自己,排除异己

方式:对社会生活进行控制

效果:上层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第四章

雇佣关系,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语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通过暴力手段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原始积累并非资本主义确定的的必经过程。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劳动:具体劳动(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价值:新航品德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商品世界分为两级:

一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二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货币不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的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生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商品交换一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塔基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表现为: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5,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6,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式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4,深化对价值创造语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着额新的价值比劳动里本身的价值更大。

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的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的增值过程。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生产时间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的差额。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的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意义:资本积累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产生失业

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站卡剧烈的竞争。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产生的原因

1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已获得高额利润。

2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3 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特点

1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3 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垄断利润的来源

1 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加强。

2 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

3 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

4 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

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

2 经济暴动和危机的发展和加深。

3 缓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的发展。

3 通过国家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4 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社会分工得意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的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

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2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有积极影响

(1 吸引外资,扩大就业2 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3 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4 组建大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

3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4 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对副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十月革命的胜利,

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

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

也向全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斯大林在领导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二、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三、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

其特点是:

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

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

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以社会主义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为前提,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

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

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

列宁所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主要有:

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

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

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呢?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

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社会主义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

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

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

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三)立足于解释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述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

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

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课件整理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P3),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起来的,尤其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其理论的直接来源。 4、科学前提(自然科学):19世纪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5、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P13 6、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1)从创造者看,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从继承者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毛、邓等人的理论。 3)从马克思主义的标准看,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马恩相一致。 4)从它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其中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经是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社。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革命性: 1、彻底的批判精神 2、鲜明的政治立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 2)科学性: 1、认识并利用规律 2、深刻性 3、经受实践检验并随实践发展 科学性和革命性都以实践性为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并不是所有的新提法、新论断、新举措、新形式都可以称为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材料(期末复习)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主题)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P4 ①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 P14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①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 ②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论述列宁的物质定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 列宁对物质概念的全面而科学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 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应。” 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把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P32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否认导致形而上学) 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否认导致唯心主义) 4.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P32 ①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 5.意识的能动作用P56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大学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复习知识点汇总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6.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7.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存在形态?意识的本质? (1)客观实在性。 (2)时间和空间 (3)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8.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实践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原理: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1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特点?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3)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12.发展与运动的区别与联系?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区别:性质不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动作,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运动;而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联系:发展一定是运动,而运动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叫发展。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题目及其答案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户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哲学的基本问题? 含义:世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意义: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6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在实践过程中吧,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从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势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大学生期末考试马概复习重点(全)

马概复习重点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 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 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 (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

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完整版)【自己整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

一、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 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 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 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 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 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 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 知 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2018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导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整理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世界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分别为(德国古典哲

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又什么作用: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一章 物质: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大学马哲考试重点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2. 试述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3. 试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4.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5.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有哪些? ★★★6. 试述普遍联系原理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实践意义。 ★★★★★7. 矛盾的两个属性是什么?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各有什么作用? ★★★★★8. 试述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意义。 ★★★★★9.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及其意义。 ★★★10. 试述质量互变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11. 试述辩证否定观(扬弃)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12. 试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13.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4. 简述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5. 试述意识作用的具体表现。 16.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7.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过渡的条件。 18. 真理的客观性内容有哪些? ★★★★★19. 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和实践意义。 ★★★20为什么说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21. 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22.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述真理之检验标准及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3 试述价值和真理的辩证关系。 ★★★★★24. 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25. 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26. 试述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27. 试述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基本内容与现实意义。 29. 什么是人民群众?试述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30. 试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如何构成及具体表现。 ★★★★★31. 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劳动的二重性?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2. 试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具体表现。 ★★★33. 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34. 劳动力商品的特性是什么? ★★★36. 试述资本现象及其本质。 ★★★37. 试述对于剩余价值的不同理解及相应意义。 38. 简述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39. 试述工资的本质。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

2017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第一章 1. 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幵拓着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 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 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 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 :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 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的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 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内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改革幵放的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⑶“三个代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

马哲期末题库测验考试重点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重点考点_重点笔记_知识点汇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渊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狭义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 历史性。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个范围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普遍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矛盾的转化: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事物具体矛盾的解决,是新矛盾代替旧矛盾。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矛盾转化的形式: 1、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如优胜劣汰; 2、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取代,如奴隶社会矛盾的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被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所取代; 3、矛盾双 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而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如城乡矛盾、脑体矛盾的最终解决。 质变量变关系的复杂性:有量变并不一定有质变产生,但有质变发生时,一定是由量变转化的。量变要到一定程度才会形成质变。但在一定程度的量变下,是没有质变发生的,一定要到一定程度,这个程度很重要。形而上学认为,质变是区别于量变的一种变化。但辩证法认为,变化只有程度之分,没有性质之别;所谓的质变只是建立在量变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已。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练习及答案(5)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练习及答案(5) 3.41.下列观点中否定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有(CDE)。 A.任何现象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 B.任何因果联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因果联系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心理习惯 D.原因和结果是人用来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知性形式 E.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 3.4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区别在于(ACDE)。 A.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不确定的趋势 B.必然性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偶然性的存在是没有原因的 C.必然性是由根本矛盾引起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引起的 D.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居于服从地位 E.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 3.4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表现在(ABE)。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B.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目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道路 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D.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并受其制约 E.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4 4.“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这种观点是(ABE)。

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相混淆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 E.把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3.45.全面理解可能性范畴,必须区分(ABCE)。 A.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D.有根据的可能性和无根据的可能性 E.可能性的大小 3.46.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的封建残余因素是(CD)。 A.现实性 B.有内在根据的存在 C.现存的东西 D.丧失了存在必然性的东西 E.没有原因的现象 3.47.唯物辩证法认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是(CD)。 A.现实的可能性 B.好的可能性 C.现实性 D.现实的东西

超完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精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绪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应试提示:注意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 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 掌握三大工人运动,常以多选题方式出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此处知识点较多,注意记忆,常以选择题方式出现。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大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大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定义:从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

2,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3,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学要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 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地位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决定的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打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 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期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科学理论的真正阐述者 (3)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4)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绪论部分 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15 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16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3.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19-23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28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亦即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29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半截子唯物主义的含义33 马克思在辩证唯物主义中提出“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概念。半截子唯物主义是指:在自然界范围内坚持唯物主义,但是一进入历史范畴,就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即是持有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一种思想,并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种。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30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34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其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32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是错误的,把物质等同于运动也是错误的。 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35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具有客观性(或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4.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7-39 实践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40-41: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的三层次含义:一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二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三是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白马非马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其主要错误在于割裂了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片面强调白马在颜色的个性,并以此否定白马作为马所具有的共性,用部分歪曲整体。7.度与适度原则 等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这种统一表现在: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和相互规定。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关节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