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及肺复张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63.69 KB
- 文档页数:3
1例H1N1患者合并ARDS行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摘要】总结1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合并ARDS行俯卧位通气的护理体会。
护理要点包括消毒隔离,医务人员的防护,俯卧位通气护理,管道护理,心理护理等,经过上述护理措施的实施,住院19天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ARDS;俯卧位通气法;护理甲型H1N1流感是由一种新型H1N1流感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且传染性强。
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全身酸痛等,可继发肺出血、胸腔积液、败血症、休克及多器官损伤,ARDS等,病死率极高[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肺内外袭击后出现的以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以严重低氧血症和呼吸极度困难窘迫为典型症状。
各种病因所致ARDS的发生率为2%~48.8%,病死率高达40%~70%[2]。
有研究表明早期俯卧位通气可降低重度ARDS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发生率.可缩短重度ARDS患者呼吸机治疗时间、带管时间和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3]。
2017年12月我院ICU作为传染病患者的收治单位,成功抢救1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因“咳嗽、发热20天,气喘10天”于2017-12-25至市一院拟“重症肺炎、ARDS”治疗,12月27日咽拭子测定提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采取保留导尿、右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胃管,并予奥司他韦、帕拉米韦、头孢唑肟等抗感染、抗病毒、免疫调节、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12-30 17:45患者SPO2在85%左右血气分析结果示:PaO2 61mmHg、PaCO2 40mmHg、HCO3- 27.4mmol/L、BE 8.1mmol/L、PH7.5、K+2.8mmol/L、Na+136mmol/L,LAC4.5mg/dL,床边X胸片示:磨玻璃样和实变影、提示有肺水肿,医嘱予气管插管,同时予镇静镇痛,加用替考拉宁、甲强龙抗炎、人血白蛋白、呋塞米支持治疗。
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分析俯卧位通气(pronepositionventilation)是指在机械通气时将病人置于俯卧式体位,以改善病人氧合状态的治疗性体位措施。
近年来,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辅助策略,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iondysfunctionsyndrome,ARDS)病人。
近年来对ARDS病理生理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策略不断改进,重度ARDS病人病死率仍居高不下。
早期和足够的时间内执行俯卧位通气,可能会提高ARDS病人的生存率。
本文分析了俯卧位通气技术在ICU的护理要点及相关知识。
1俯卧位通气治疗ARDS的病理生理机制俯卧位通气时,胸腔内负压由背侧向腹侧逐渐减小,背侧胸腔内负压增大,使得背侧肺泡重新开放;腹侧胸腔内负压减小,跨肺压减少,仍能维持腹侧肺泡开放。
同时,解剖位置上位于心脏下方受压的肺组织复张,改变胸壁的顺应性,改变膈肌的位置和运动方式,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肺通气和血流灌注。
病人俯卧位通气时由于重力的作用,深部的痰液引流将更为充分。
俯卧位通气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在于改善氧合、降低肺血管阻力、降低右心室后负荷;腹腔压力升高可引起回心血量增加,增加心脏前负荷及后负荷。
2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分析2.1 俯卧位通气的起止与持续时间关于俯卧位通气的启动时机与持续时间没有统一认可的标准。
通常在诊断ARDS后24~36h启动俯卧位通气,可收到良好效果。
早期应用俯卧位机械通气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俯卧位通气下,复张肺气泡具有时间依赖性,因此建议重度ARDS早期病人俯卧位通气时间为每天16~20h。
但需要注意的是,肺内、外源性ARDS存在病理生理学特征差异,因此不同原因导致的ARDS,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并不一致,故临床治疗中病人俯卧位通气的具体实施时间差异较大,取决于病人对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反应。
终止俯卧位通气的指证:转换为仰卧位4h后,病人氧合指数>150mmHg(呼气末正压<10cmH2O,1cmH2O=0.098kPa),则不需要再次俯卧位通气;俯卧位实施过程中出现循环动力学不稳定或者氧合指数进行性下降,则应及时终止;同时经过1d治疗无效,建议改变治疗策略。
1例ECMO治疗患者俯卧位通气的配合及护理【摘要】总结1例ECMO治疗患者的俯卧位通气的配合及护理。
通过充分做好俯卧位通气前的准备,俯卧位通气医护间规律有效配合,俯卧位通气后密切观察患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出凝血及受压皮肤的情况,给予相对应的护理干预,保证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患者的安全,达到促进背部肺内分泌物的引流、改善患者氧合。
俯卧位通气能促进分泌物的排出,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
【关键词】ARDS;ECMO;俯卧位通气;护理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体外膜肺氧全(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简称膜肺,已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
ECMO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氧合,还可以让肺脏充分休息,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是治疗ARDS的一种有效手段【1】。
对于重度ARDS的患者,在已应用呼吸机及ECMO支持下氧合指数仍然偏低的情况下,可以实施俯卧位通气。
有文献报道,俯卧位通气作为ARDS 的治疗手段之一,已被证明可以改善氧合、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等优点【2】。
俯卧位通气下保证ECMO导管的血流通畅及高效运转才能保证及达到治疗的有效性。
我科于2015年11月收治1例重症肺炎及ARDS的患者,该患者治疗中应用了ECMO及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期间ECMO运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45岁,因“发热,伴咳嗽,咳痰10天”于2015年11月23日入住我院呼吸科。
经抗感染,无创辅助通气,化痰,护肝等治疗,效果不佳,11月26日在高流量吸氧下血氧饱和度80-85%,转入ICU治疗。
转入后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IPPV模式: TV:320ml,PEEP:12cmH2O,F:30次/分,FiO2100%),插管后复查血气分析:吸氧浓度:100.0%,pH值(体温):7.338,二氧化碳分压(体温):49.3mmHg,氧分压(体温):56.4mmHg,碳酸氢根浓度:25.8mmol/L,实际碱剩余:-0.1mmol/L,后动态复查血气分析示OI:56-65mmHg,血氧饱和度88-90%,考虑肺顺应性下降,氧合指数偏低,呼吸衰竭于11月27日行ECMO治疗,V-V模式,右颈静脉17F导管插入15cm,右股静脉23F导管插入43cm,转速:3500转/分,血流速:4.25-4.85L/min,氧流量:3L/min,氧浓度:100%。
《1 例 ARDS 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的个案护理》一、疾病概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急性弥漫性肺部损伤,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主要特征。
ARDS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严重感染、创伤、休克、误吸等。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治疗 ARDS 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改善肺部通气和血流灌注,提高氧合水平。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肺内因素:严重肺部感染、误吸、肺挫伤、溺水等直接损伤肺部组织,引起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肺通透性增加,引起肺水肿和肺不张。
肺外因素: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烧伤、急性胰腺炎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通过释放炎症介质,引起肺部炎症反应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 ARDS。
2. 发病机制炎症反应:各种病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 等释放,引起肺部炎症反应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炎症介质和氧自由基等损伤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肺通透性增加,引起肺水肿和肺不张。
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引起肺泡塌陷和肺不张。
肺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肺微循环障碍,引起肺血流灌注不均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三、临床表现1. 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是 ARDS 的主要症状,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费力,呼吸频率可达 30 次/分以上。
2. 发绀:由于严重低氧血症,患者出现口唇、指甲等部位发绀。
3. 咳嗽:可伴有咳嗽,咳少量血性痰。
4. 烦躁不安:由于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焦虑等症状。
5. 其他症状:可伴有发热、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
四、治疗要点1. 原发病治疗:积极治疗引起 ARDS 的原发病,如控制感染、纠正休克、治疗创伤等。
2. 机械通气:ARDS 患者常需要机械通气支持,包括无创通气和有创通气。
一例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及肺复张的护理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常见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难治性呼吸窘迫为特征的危重症。
俯卧位作为ARDS病人治疗的一种重要辅助技术,能显著改善病人的氧合状况。
有研究表明ARDS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较单应用俯卧位通气或肺复张能更好地改善氧合和增加肺复张容积n1。
2011年2月我科收治了一名ARDS患者,同时给予了俯卧位通气和肺复张的治疗,虽然患者最终死亡,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及肺复张过程中应的提供适当的护理,也是值得总结。
1病例介绍患者,女,53岁因“头面部浮肿3月余,伴咳嗽咳痰l周"拟上呼吸道感染及肾病综合征收治入院,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CT及胸片均显示两肺弥漫性病变,感染。
血气分析氧分压55.0mmg和二氧化碳分压31.Immg,先予患者无创通气,患者氧合仍低,第四天起予患者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时患者的血气分析氧分压明显上升。
后患者病情变化治疗上予气管插管,镇静,CRRT,保肾,抗感染,增加机体免疫力等,治疗期间每日间断俯卧位通气及肺复张。
最后患者出现肾功能恶化,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
2讨论2.1俯卧位通气时可通过使患者肺内气体重新分布,改善膈肌运动,减轻心脏对肺的压迫,功能残气量的增加,v/Q的改善和分流减少从而改善患者的氧合。
2.2肺复张就是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不断给予高于常规平均气道压力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一方面可使更多肺泡复张,另一方面还可以防止吸收性肺不张从而改善通气和氧合。
3护理3.1俯卧位前评估3.1.1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判断患者是否可以进行俯卧位通气,并遵医嘱是否予患者行俯卧位通气,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脑水肿、脊柱手术等患者不宜俯卧位;对于患者处于清醒期时与患者做好沟通。
3.1.2记录患者身上各导管的刻度,妥善固定并夹毕各引流管,防止逆行性感染;将患者前胸部电极片取下,调节呼吸机氧浓度100%,如果正在进行肠内营养的应暂停肠内营养剂饲入。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俯卧位通气在ARDS患者的治疗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俯卧位通气对护理人员的操作要求较高,且患者在俯卧位通气时极易发生各种意外,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时常见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实施俯卧位通气后的护理要点进行总结。
标签:ARDS 俯卧位通气;皮肤管理;气道管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于在肺内、肺外原因单独或共同影响下,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临床综合症,多数情况下是由于严重创伤、休克、大手术、严重感染、误吸等原因所导致,临床病死率高达40%~70%。
目前临床针对ARDS患者较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一般为保护性的机械性通气和充分的肺复张治疗,同时采取俯卧位通气辅助治疗。
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俯卧位通气在改善ARDS患者氧合情况方面具有较强的意义。
然后由于缺乏特殊的翻身床,在临床上实际进行俯卧位通气时仍存在较大的困难。
为进一步明确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流程,实施有效护理,现就ARDS患者的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综述如下。
1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意义ARDS患者通常会出现肺泡塌陷、肺不张、肺容量减少、分泌物引流不畅等病理生理学改变,而在患者取仰卧位时,ARDS患者存在的肺泡塌陷、肺不张、肺容量减少及分泌物引流不畅等情况在肺底部将更为严重,从而导致患者肺部功能残气量减少,上部死腔样通气及下部解剖样分流增加,使通气血流比例严重失调,最终导致患者出现顽固低氧血症。
在采取俯卧位通气后,ARDS患者的功能残气量相对增加,通气血流比好转,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改善,引流变得相对容易,同时也减少了纵隔和心脏对肺部的压迫,使ARDS患者的氧合情况得到改善。
2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2.1俯卧位通气前准备首先评估患者是否能够进行俯卧位通气,是否存在俯卧位通气的禁忌症,在俯卧位通气前应向患者家属和意识清醒的患者说明俯卧位通气治疗的目的、方法、作用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俯卧位通气在重症肺炎合并ARDS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本文探析采用俯卧位通气在重症肺炎合并ARDS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重症肺炎合并ARDS患者(2022年7月-2023年7月期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24h后的临床各项指标。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24h后的临床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
结论:在重症肺炎合并ARDS患者中使用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科学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恢复情况,相对于仰卧体位机械通气显著改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值得临床医学推广使用。
【关键词】重症肺炎合并ARDS;俯卧位通气;应用及护理效果重症肺炎,属于肺炎的特殊类型,为肺部组织炎症性疾病,严重者引起器官衰竭,且大多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同时出现,会导致患者病死率提升,需要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1】。
临床一般会通过呼吸支持和控制感染来对低氧血症予以治疗【2】。
俯卧通气是指在进行机械通气时将患者置于俯卧位置,这会增加重症肺炎合并ARDS患者的功能残余能力,改变其运动方式和隔膜位置【3】,能够快速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缓解体内器官的缺氧状态。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时间为2022年7月-2023年7月,研究对象选取此期间我院收治的160例重症肺炎合并ARDS患者,根据不同体位机械通气分为参照组(80例采用仰卧体位机械通气)和研究组(80例俯卧位通气),为保证此次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及各项检查确诊为重症肺炎合并ARDS,能耐受机械通气,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本研究,生命体征稳定,病历资料完整,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干预,并在相关文件上进行签字说明。
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者、严重感染者,颜面部创伤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有认知和沟通功能障碍、有精神疾病或癫痫史者,颈椎、脊柱损伤需要固定者、腹部手术者,相应治疗药物使用过敏者以及伴有恶性肿瘤,临床配合度较低和因各种不可控原因不能全程参与者,指标间P>0.05,具备可比性。
俯卧位通气及护理俯卧位通气是一种特殊的通气方式,常用于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
这种通气方式有助于改善氧合和排出二氧化碳,同时提供对患者呼吸机的优化支持。
在进行俯卧位通气时,患者需平躺在低床,胸部高于盆腔。
本文将介绍俯卧位通气的概念、适应症、机制、操作步骤以及相关的护理措施。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通过将患者置于俯卧位来改善气道通畅性、肺复张和分布的通气方式。
相比于其他通气方式,俯卧位通气能够增加胸壁的机械约束和限制,进而改善气体交换,减少通气和肺循环的不匹配。
此外,俯卧位通气还有助于改善呼吸系统力学和肺过度膨胀。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
2.重症医学科患者,需要进行长时间机械通气。
3.患有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需进行辅助通气。
1.改善通气-血流比例: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不同肺区域通气和肺血流不均匀性,有助于优化通气-血流比例。
2.增加局部肺容积: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变重力作用,使背部肺泡展开,增加局部肺容积,改善肺复张。
3.减少肺损伤: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胃液和食物反流入气道的风险,从而降低肺部感染和损伤的可能性。
4.调节气道分泌物:俯卧位通气可以通过改善气道排气改善通气功能,减少黏液和分泌物的阻塞。
1.准备工作:保持患者处于平躺位,将床调至适当的高度,确保患者的胸部高于盆腔。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垫子以支撑头部和足部。
2.更换气管插管:将患者气管插管固定,确保通气管路畅通无阻。
3.调整呼吸机参数: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医嘱,调整呼吸机的参数,如潮气量、吸呼比和呼气末正压等。
4.将患者改为俯卧位:在有足够人员协助的情况下,将患者转至俯卧位。
确保患者头、躯干和足部得到适当的支撑,避免压迫患者软组织。
5.调整呼吸机参数:在俯卧位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一步调整呼吸机参数,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通气支持。
6.观察和监测:在俯卧位通气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动态、氧饱和度和血流动态。
定期记录相关指标,并及时调整通气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