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中日文化

唐代中日文化

唐代中日文化
唐代中日文化

唐代的中日文化交流

(一)唐代中日文化交流高度发展的原因【两条,见教案】

(二)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1、典章制度

(1)官僚制度

{中央官制}:唐在中央设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一台(御史台)。日本稍加变通,设立二官(神祗官、太政官)、八省(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省)、一台(弹正台)。○中务省主持草拟诏书、朝廷礼仪及侍从皇宫事务,综合了唐朝中书、尚书、殿中等省的职责。式部省则仿照唐朝的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治部省的职责与唐朝礼部相同,主持国家典礼及外交事务。民部省相当于唐的户部,而唐朝的户部也是在贞观二十三年六月由民部改称的部。兵部省则与唐朝的兵部相当。大藏省掌管日本朝廷的大部分财政制度,包括钱币,金银,贡物,度量衡和民间货物价格的恒定等,但是税收制度则由民部省管理。宫内省职责较宽,综合了唐朝殿中省、光禄专、家正寺等机构的职能,主掌宫内大小事务及官营经济。

{地方官制}日本也大体上仿照唐朝的道、州(长官为刺史、太守)、县(县令),设国(国守)、郡(郡司)、里(里长)三级。

○『五畿七道』,五畿即畿内:大和、和泉、河内、山城、摂津五国;七道指东山道、北陆道、东海道、山阳道、山阴道、南海道、西海道七道六十五国。

(2)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大化改新中,日本还模仿唐代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了“班田制”和“租庸调制”。

○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代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是:其一,对百姓授田的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其二,对贵族官僚受田的规定。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

广大农民的主要负担是租庸调制,该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计丁征取。唐初规定每丁年纳“租”粟二石,随乡所出,输“调”绢(或绫、絁)二丈,绵三两;若输布则二丈五尺,麻三斤。每年服徭役二十日;不应役者,则按每日三尺绢折纳,叫做“输庸”。

○日本的“班田制”:646年正月,孝德天皇宣布大化改新诏书,正式宣布实行“班田收授法”即班田制。班田制仿照唐朝的均田制而制定,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班田制实行班田收授,首先须编定全国的户籍。班田的具体作法是:凡六岁以上公民,由政府班给口分田,男子二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官户奴婢与公民相同,家人、私奴婢则给公民的三分之一。有位、有职、有功者,按位的高低,功的大小,班给相应的位田、职分田、功田等。除口分田之外,还相应给以若干宅地和园田,为世业田,若绝户还公。班田每六年一次。所受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由国家收回。

○日本的“租庸调制”:农民在获得班田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赋役义务,即与唐朝租庸调法一样,需向国家负担租、庸、调。其中租是田租,按照田数征收交纳稻米;庸是丁纳布代役;调是贡物,按丁征收,交纳各种土特产品。

(3)法律

大化革新以后,日本以唐律为范本,开始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大化革新之初,政府制定了许多单项法令,如班田、租庸调制、户籍制、男女奴隶之法、丧葬制、二官八省一台制、国

郡里制等。668年制定了22篇的《近江令》,它是日本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据日本学者研究,《近江令》大体参考了唐代《贞观令》,成为以后日本《令》的基础。天武天皇即位后,681年开始修订《近江令》,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飞鸟净御原令》,亦称《天武令》。

700年,天皇命刑部亲王,藤原不比等19人撰定律令。该法典制定于大宝年间,称为《大宝律令》。《大宝律令》基本修成于701年。第二年开始全面实施。《大宝律令》由律6卷、令11卷组成,参照《永徽律》和《永徽令》,律、相当于刑法,大抵模仿唐律,但吸收了日本故有的维持秩序的制度;令、相当于行政法、民法、诉讼法,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备受重视,它是根据日本社会经济实际,参照唐令制定的。制定《大宝律令》的17年后的718年,藤原不比等奉元正天皇之命,以《大宝律令》和唐朝的《永徽令》为基础,制定了《养老律令》。《养老律令》有律10卷13篇,令10卷30篇。《养老律令》制定后没有立即实施,而放置39年后,直到757年才实施。《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的制定,标志着日本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至此,日本已成为一个法式完备的封建国家。

唐、日刑名比较:唐律刑罚的种类有笞、杖、徒、流、死等五刑,《养老律令》也有,称五等。唐律重罪称“十恶”有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第七种)、不睦、不义、内乱等;《养老律令》重罪称“八虐”: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义。

2、儒学和佛教

{儒学}

儒学传入日本的时间:A、285年说。百济博士王仁。B、405年。(许多学者认为应神天皇十六年不应相当于公元285年,而废相当于公元405年)C、继体天皇七年(公元5l3年)。日本人系统学习中国儒家典籍及其思想,则是晚至6世纪的事。(据《日本书纪》记载,继体天皇七年(公元5l3年),百济国王派遣五经博士段杨尔到日本。3年后的516年,百济又派五经博士“汉高安茂请代博士段杨尔”。以后,百济似乎继续以轮换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7书纪以来,儒家经典也成为日本各级学校的教课书,祭孔之礼也悦来越隆重。739年,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日本在768年奉孔子为文宣王。

{佛教}

佛教于538年(或552年)从百济传入日本。但其重大发展却始于6世纪末的“飞鸟时代”。而诸宗学问的整备则是在8世纪以后的事情。早期从朝鲜半岛片段传入的佛教的学问,及至7世纪下半叶起得以从中国直接地大量传入。

唐前期主要又六个佛教宗派:三论、法相、华严、律、俱舍、成实。日本受唐朝影响,也有这六个佛教宗派,号称“南都六宗”。由于其中俱舍、成实二宗仅为附宗,故主要讨论三论、法相、华严、律等四个宗派。

○三论宗:三论宗以印度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及其弟子提婆的《百论》作为立论基础而得名,属于从中观派发展而来的学派。三论宗在中国是由鸠摩罗什(344—413年)翻译出上述著作而开展研究的。

三论宗向日本的传播过程:按照《三国佛法传通缘起》记述,该宗向日本的传播共有3次,即慧灌、智藏(672年被任命为僧正)、道慈(744年去世)的“三传”。首先,是第一传的慧灌。据《三国佛法传通缘起》,慧灌为高句丽人,625年来带日本。看来日本的三论宗是7世纪中期初步形成,在进入8世纪后由道慈通过融汇新说使其发展,三论宗成果的形成是在8世纪后期。

○法相宗:法相宗来自印度的唯识说,是糅合护法等人对世亲《唯识三十颂》的注释,以玄奘翻译的《成唯识论》10卷为基础,由玄奘弟子大乘{cheng}甚(窥基,632—682年)集其大成的宗派。

按照《传通缘起》记述,法相宗在日本的传承有以下四传:第一传道昭,白雉四年(653

年)入唐,师事玄奘;第二传智通、智达,齐明天皇四年(658年)入唐,师事玄奘、窥基;第三传智风、智驾、智雄,大宝三年(703年)入唐,师事智周;第四传玄肪,灵龟二年(716年)入唐,师事智周。

○律宗:相对于其他宗派教义的理论性,律宗以重在研究实践性的戒律而与之迥异。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据《僧史》记载,中国汉地翻译戒律和实行受戒,始于三国魏嘉平(249~254)中。北魏孝文帝时,法聪在平城讲《四分律》,并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6卷,内容只是大段科文。因此法聪被认为是四分律师。及至慧光造《四分律疏》,并删定羯磨,始奠定该宗基础。慧光弟子道云传道洪,道洪弟子智首,慨叹当时五部律互相混杂,即研核古今学说,撰《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影响很大。智首的弟子道宣(596-667),专研律学。继入终南山潜心述作,著《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后被称为五大部。他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从而正式形成宗派。

戒律传日的过程:无庸讳言佛教初传时戒律尚未完备,授戒条件也不完整。根据《传通缘起》记载,崇峻天皇元年(588年)苏我马子曾向来自百济的僧人询问授戒仪式。《日本书纪》载,同年曾有司马达等的女儿等3人以还俗僧惠便为师出家,改名善信尼等。后来善信尼到百济接受了戒律。《传通缘起》中还记载,此后直至天武天皇白凤四年(676年)时还有“僧尼虽多,未传戒律”的状况。

《传通缘起》记载最初到中国学习戒律的日本人是道光。据《日本书纪》载,道光于白雉四年(653年)入唐,670年以后回国。在鉴真之赴日前与戒律关系最为密切的在日僧人是道璇(702—760年)。道璇也是唐僧人。后来促成鉴真来日的留学僧荣睿、普照,此前曾邀请道璇作为传戒师于天平八年(736年)到日本。他著有《梵网经注》,为梵网戒的推行作出了贡献,后辞去律师职务,隐遁比苏山林。随着对戒律关注的高涨,终于迎来了鉴真的来日。鉴真(688—763年),扬州人士。曾在长安师事恒景受戒,又从道岸等学习戒律。后来,鉴真在扬州大明寺开讲戒律时,接受了来自日本的留学憎荣睿、普照的赴日邀请。最终于天平胜宝五年(753年)越海抵达日本。来日后的鉴真,于翌年在东大寺佛殿前开设戒坛,为圣武上皇、孝谦天皇授菩萨戒,为比丘授具足戒,至此日本佛教教团终于有了严密的戒律。天平胜宝七年(755年)东大寺建立戒坛院,继之又于天平宝字五年(761年)在下野药师寺、筑紫观世音寺设立戒坛,合称“天下三戒坛”。以后,必须在此三戒坛受戒,方可成为正式僧侣。

○华严宗: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依据在中国形成的宗派。《华严经》的最初汉译本出于420年,695-798年又陆续出现了第二、三种汉译本。《华严经》是宣说佛陀觉悟的世界,以“三界唯心”之说为核心,表现了将全世界作为觉悟之心显现的“法界”来理解的宏大的世界观。中国华严宗的传承有杜顺(557——640年)、智俨(602—668年)、法藏(643—712年)、澄观(738—839年)、宗密(780一841年)五祖。杜顺虽被尊为初祖,却少有教说的建树,真正发展是始于智俨,而由法藏完成的。到法藏时终于建立起华严宗教说体系。

据《传通缘起》记载,华严宗在日本的传播首推道璇(702-760年)。此人在前面探讨律宗时已经涉及,是普寂弟子,通晓禅、律、华严、天台诸家学说。但是,《华严经》的宣讲是在良辨(689—773年)和审详(审祥)时完成的。

唐后期流行天台宗、真言宗,日本也如此。

○天台宗;据天台宗系谱,初祖为印度龙树,二祖为北齐慧思,三祖为慧文,而实际创始人则是陈隋之际的智者(531~597)。因其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庭。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智者注有《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

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其判教,主张“五时八教”,把自己信奉的《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后的说法(故天台宗游客称法华宗)。其教义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显现,以中、假、空三谛圆融的观点解释世界。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佛教宗派。

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当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

○真言宗:广义之真言宗,泛指自印度传入西藏、中国、日本之密宗。(依秘密真言而为宗,故名真言宗。又真言属秘密藏,为如来三密中之语密,故又称为密宗)。狭义之真言宗,特指流传于日本之密宗。为日本八宗之一。以‘即事而真’、‘三密加持’为主要法门。以重视念诵真言(即咒语),故称真言宗。开祖为弘法大师空海(774~835)。相对于最澄所传之天台密宗(即台密)而言,又称东密。其法统由教祖大日如来(即摩诃毗卢遮那)传金刚萨埵(二祖)、龙猛(三祖)、龙智(四祖)、金刚智(五祖)、不空(六祖)、惠果(七祖)、空海(真言宗八祖),称为付法八祖。其根本圣典为大日经(善无畏译)、金刚顶经(不空译),称为两部大经。

○空海(774~835):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俗姓佐伯﹐幼名真鱼。赞岐国(今香川县)人。15岁学《论语》﹑《孝经》等。18岁时,入大学明经科,学习《书经》、《诗经》、《左传》等中国儒家经典著作。后信佛而作居士。795年於奈良东大寺受具足戒,法名空海。为了更透彻地索解艰深的佛教密宗教义,于桓武天皇延历廿三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作为学问僧与最澄等随第十七次遣唐使入唐求法。806在长安青龙寺东塔院从惠果受胎藏界和金刚界曼荼罗法﹐并受传法阿阇黎的灌顶﹐自号“遍照金刚”。获得了密教正宗嫡传的名位和向后代传法的身份。806年携带佛典经疏﹑法物等回国。弘仁七年(816),于高野山创设金刚峰寺,正式开创日本真言宗宗派。死后被谥为弘法大师。

3、教育

在教育体制上,中央设大学寮,地方设国学。

在教育内容上,如唐朝一样,《孝经》和《论语》是公共课。

日本特色的科举考试—式部省“登庸试”,分四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考试及格者授予正八品或以下的官阶。

4、语言文字:假名-平假名-片假名。

5、文学

751年至827年间,编成《怀凤藻》等四部汉诗集,共收录近三百位作者的1300多首汉诗。

唐代诗人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是白居易,一直到江户时代都被视为“诗仙”。在当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在日本很有名。

有日本学者评论到:“唐诗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是自己国家的古典。”

6、艺术

(1)书法:“平安三笔”—空海、橘逸势、和嵯峨天皇。空海被誉为“日本的王羲之”。

书法艺术,后称“书道”。

(2)乐舞:

传入日本的“唐乐”。传入日本的乐器主要有笛、琴、瑟、筝、琵琶等。

(3)绘画:“唐绘”;“大和绘”。

7、史学:

从720年到901年编六部史书,叙述了自神武天皇到光孝天皇(887年)的史实,合称“六国史”,如《日本书纪》。“六国史”的体例模仿中国正史的编年体(《汉书》和《后汉书》是编年体),且用汉字书写。史学思想除儒家“德治”思想外,也贯穿天皇一家万世一系的思

想。

8、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

(1)农业生产技术:

仿造唐朝的水车,另有“唐 ”、“唐犁”等。农书《齐民要术》传入日本。

763年采用“大衍历”;961年改用“宣明历”(唐穆宗时制定),一直沿用到江户时代。(2)手工业技术

精致的手工艺品和制作技术也毫无例外地传到日本。在“唐三彩”影响下制作三彩碗、盘。(3)汉方医学

大批的医学典籍如《素问》、《张仲景方》、《千金方》等传入日本

在吸收中国医学的基础上,加上日本人长期的医疗实践,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汉方医学”。

(4)建筑

在710年和794年先后建成了平成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均仿照长安、洛阳建造。

9、体育娱乐

围棋;马球;蹴鞠;相扑。

○中国文武二国粹:京剧和武术

○日本文武二国粹:歌舞伎和相扑。

10、衣食风俗

(1)服装:“和服”

(2)烹调

(3)茶

(4)节日活动

春节;上巳日(“雏祭”);端午;七夕;盂兰盆节;赏月;重阳节;彼岸节。

年中行事:新年和盂兰盆节。

七、唐日白村江战役

中日教育文化差异和启示

论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 对于教育,每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视的,教育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立国发展之本。当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对于先天不足、资源贫乏的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中秘密在于重视教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基础教育最普及的国家,也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完全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 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7% 左右,大学已经进入“全入时代”,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上大学,尽管如此,仍有40% 的大学招不满名额,日本没有文盲,每年每人平均看34 本书和杂志,人均日订阅1.2 份报纸,这是全世界也少有的,因此日本的国民素质很高。日本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一是做人诚实,二是吃苦、认真,三是有教养,懂礼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注重“术”的教育,日本注重“道”的教育。无论是日本的武士道、剑道还是茶道,都讲究一个“道”,也就是说日本在教育方面讲究的是道德与精神。而中国一直讲究的是术业有专攻,“术”一他在中国的武术、体术中就有体现。 一、中日教育近代化的差异性 近代中日两国的教育都面临共同的命运,具有共同的课题,并且两国变革者的初衷都想通过教育变革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从而达到强兵富国的目的。但是由于采取的途径、决策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促使中日两国在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情景,从而使两国的变革结果迥异。 (一)教育思想的差异性首先,思想载体不同。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其文化素质、自身修养以及成员的构成,是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以及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中国知识分子的改革行动同政治活动一直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大都为建立自己的政治团体而忙碌,很少有时间进行理论研究; 也有像曾国藩一样依附于旧 政治制度而吸取新知识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颇深,以“学而优则仕”为荣,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他们不可能形成一支脱离政治的独立力量。日本的知识分子则不同,如福泽渝吉,他走的是一条从学生到知识分子再到思想家的道路,自身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日本的知识分子积极地进行思想、言论活动,但始终与政治活动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了一支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另外,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家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很少并且英语底子比较薄,许多知识分子有关海外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获得,缺乏实际经验,而日本则不同,大部分知识分子就算没留过学英语底子也好,这样就不仅仅能从译本书上得到关于海外的知识,还可以从英文版的书上直接得到海外知识。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班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132 姓名:薛珂珂 引言: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反映中日文化差异最突出之处,在习俗方面,如,见面问候的差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而日本人之间问候,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其次就是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最后是两国在节日上的异同。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一衣带水,两襦咫尺”之称。但是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日本的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也成不了日本的文化.假如非要说什么日本的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恐怕不仅是不尊重中国文化,也是对日本人的极端不尊重.所谓大化改新前后,日本大规模吸收中国唐朝文化,并利用汉字造日文,大规模吸收中国的技术和制度,由此得出中日文化同宗同源,是极不负责的想法,既对中国不负责,也对日本不负责。日本曾吸收中国文化这不错,但理智的来说,中日的文化只是略有历史遗留下的少许相似之处,不能相提并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之处。 一.中日习俗中“见面礼”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让我们看看两国在这方面的异同: 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 二.中日“饮食”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日两国在饮食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异同之处。 相同方面 1,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均认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中国是农业大国,南北方人都喜欢吃大米,特别是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制,虽以小麦、小米、大豆等杂粮为主,但如有大米也很爱吃。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整个大和民族一直食用大米,并把大米品种改良得好吃、好存,使日本民族以大米为主食,并钟情日本大米。

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正文

目录 1引言 (1) 1.1稻作文化圈简介 (2) 1.2日本稻作文化的上陆 (2) 2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 (2) 2.1勤劳性 (2) 2.2纤细性 (3) 2.3亲植物性 (4) 2.3.1从衣服看亲植物性 (4) 2.3.2从食物看亲植物性 (4) 2.3.3从住房看亲植物性 (4) 2.4对自然的顺应和多神论 (5) 2.5集团意识 (6) 2.5.1集团意识的形成 (6) 2.5.2集团意识对日本的影响 (6) 3结合中国的现状吸取日本人的经验 (6) 4参考文献 (7)

1引言 1.1稻作文化圈简介 从生产和生活的历史传统来看,日本从属于农耕文化圈,这和游牧文化圈有很大的区别。农耕文化圈在世界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包含了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等地,但是它又分为麦类栽培圈和稻作栽培圈。欧洲、中国的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从属于麦类文化圈,而中国的南部、朝鲜半岛的南部、日本、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则从属于稻作文化圈。虽然中国和日本同属于农耕地域,可中国又分为北方黄河流域的麦类栽培圈和南方扬子江珠江流域的稻作栽培圈。同时中国还拥有广阔的游牧文化圈,这与日本形成强烈的反差。中国的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拥有稻作文化和麦类文化。而日本基本上没有游牧文化,强烈的展现出的是特色鲜明的稻作文化。 1.2日本稻作文化的上陆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传播都是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的,稻作文化亦然。稻作文化就是特定地域的民族自古以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的一种农耕文化,主要以水稻农业为主,并和其他的文化要素相协调。 约一万年前,日本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化叫做绳文文化。在这一时期,日本列岛上并没有真正的农业活动。从绳文文化的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日本处于绳文文化的原始社会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中国经历了夏、商、西周、东周、秦等时期,随后强大的汉朝兴起,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农业方面也相当的有成就。 纪元前3至2世纪前后,日本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先进的大陆文明通过朝鲜半岛进入日本列岛,在日本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明文化—农耕文化。同时,日本也从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这在日本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日本通过金属器的使用和以水田耕作为主的农业技术的传播,开始了以稻米为主的农耕社会。 农耕社会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文化史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列岛上稻作文化的上陆,给稻作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进一步的改变着日本文化。日本的社会开始向弥生时代转移,形成了弥生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之一的稻作文化,通过渡人被传播到日本各个地方。随着农业的发展和铁器道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也得到大力发展。 2.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 稻作文化对日本人某些特性的形成有极大地影响,这些特性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稻作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特性也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人现有的一些日常生活习惯、企业经营模式和对自然的观念等都跟稻作文化背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日本文化有着许多中国文化的基础,但又很好地与本国的特点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另外,中日两国由于地理、人文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两国文化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从茶酒、风水和筷子三个方面就中日文化做一些对比研究。 关键字:文化差异、茶酒文化、风水、筷子 正文: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了。古代日本的 文化主要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然后再加以吸收,最后形成了日本的文化。尽管现在提起日本这个名词,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反感,从日本侵略战争 到现在钓鱼岛之争,无法不让我们愤慨,但是无可否的是日本文化经过漫长时 间的冲刷,现如今已发展成具有日本特征的东西,甚至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中国。下面我将从从几方面对中日文化做些对比分析。 (一)茶酒文化 品茶饮酒,是全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日本的茶、酒文化都源于中国,在引进之后融入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志,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和酒 文化,茶酒文化在两国之间的变化反映了两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1、以茶文化的发展剖析中日文化特征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中国最 早关于茶的记载首推《尔雅》,其中“伐木篇”与“释草篇”中都出现了“茶”字。经历了隋朝隋文帝的嗜茶,以及唐朝时“茶道大行”,茶已经成为人们日 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 和不同的环境呈现出了不同的茶文化的形态。中国的茶道“和、静、怡、真” 是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着道家的浪漫理想。因此 中国的茶文化形成了一种独具开拓性、多元发展的模式和和谐、平衡的世界观。 日本的茶道来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名族味。从中国茶一进入日本,茶就 具有了禅的意味,形成了兼具中国和日本特色的“混杂文化”。日本对饮茶的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有着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人也曾经那么热情深入地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经过几千年日本的发展,他们有了自己不同于中国的独特的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于礼仪文化、饮食习惯和文字上。 关键字:文化差异、礼仪文化、饮食习惯、语音文字差异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同个国家南北地区的文化尚且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更别说两个不同的国家了。即使日本的文化都是源于中国,如今,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在文化上绝对会有差异。现在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中日文化差异。 1、中日礼仪文化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在中国是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诚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见面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通常是地位、年龄低的人先递名片。到日本人家里作客或到公司拜访客人,要预先约定时间,还有日本人有赠送礼物的习惯,拜访亲朋好友、出席宴会、旅游带回来的土特产,通常是一些很便宜的东西,礼不在厚,礼物的包装就很花心思,为的是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心意。 中国人送礼成双,喜欢2、6、8、9等数字。日本人送礼一般是奇数,通常用1、3、5、7等,并且日本人很忌讳“9”和“4”。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日本人禁忌绿色,礼物忌送手帕、梳子、荷花等;探病的时候不能送带根的植物。 中国人也注重礼仪规范,在正式场合也要正装,要求并不太严格,而日本人非常注重礼仪和服装。不同的场合要求不同的服装,特别是男性,必须穿一套正规的西装。在日本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参加婚礼和葬礼的时候,男性都是穿一套的黑西装。怎样分辨才知道是参加婚礼还是葬礼呢?要从男士所佩戴的领带来区分。参加葬礼的都必须系黑色的领带;参加的婚礼的就会系一个蝴蝶结领带,或其他颜色的领带。 2、中日饮食习惯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和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原因和历史交流,两国的在饮食习惯方面有许多共同语音,但是不同点也有很多。中国饮食与日本饮食,同属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在日本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承袭自中华文明,饮食也不例外。然而,大和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思维的民族,特定的地缘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独树一帜,这都源于大和民族对自然,对人的独特领悟。 日本料理尊重的是发挥材料本身的味道,根据情况生吃就是最好的选择,比

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学习中日文化比较课程之后,以及联系自身对此方面的了解,我主要对其中的三大部分很有感触,分别是:中日茶道的差异、中日饮食的差异以及中日婚礼的差异。 一、中日茶道的差异 中国茶,是文人异士会面必不可缺的一种东西。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谊、喝出交情。中国人,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品茶之四大特色是: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中国茶是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点之一。 茶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唐代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朝鲜、日本,以后又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茶文化作为大唐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并成为日本的国粹,饮誉世界。茶也是我国国饮,以茶敬客,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习俗。茶对于人类来说,—可让人啜英咀华,尽享茶之美味;二可醒神明目,有益健康;三可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四可聚集亲情,有融洽

感情之功能。茶文化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现在,冷冷的天气,然后就应该捧杯茶,虽然普通人不是很懂品茗,但是喝着茶很舒适,喝茶还能醒神,工作学习之余,喝杯茶,舒坦。 日本承袭我国文化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响最深。唐时佛学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风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茶道,又称禅茶,其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为必需藉假炼真,所以对于环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准极高,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主客态度必须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饮茶问之交谈,腔调馨欬,均须合体。日人认为这种心境为和、静、清寂的总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万物经过过滤净化后,唯一可赘凭借的象征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慢慢品尝苦涩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种无意识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恒的价值。 我觉得,中国是喝茶懂道,日本人是喝茶说道,懂和说是最大的区别,说我偏心自己的国家也好,说我实话实说也罢,我仅仅是通过茶道来诉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别。中国为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优秀大国,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日本是中国边上的小国,茶文化本来自中国,又有什么资格可以比较呢?换句话说就是,日本是支流,中国是源头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1

中日饮食观对比 系部:中文系班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姓名:黄桢敏学号: 中日两国地饮食观存在较大差别, 这一点自古有之, 尤其在古代,两者地地位便截然不同. 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自古以来一贯重视饮食.孔子就曾在《论语·乡党》中说过“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这句话迄今为止仍是众所周知,是中国典型地饮食观点之一.在三千多年以前地周朝地书籍中就已有了关于烹饪方法地记载, 还有诸如“周礼, 天官冢宰”这样地饮食疗法地记述.在周朝时就已设有负责管理宫中饮食地专门职员.前汉淮南王刘安虽贵为一国之君, 仍时常亲自烹调膳食, 有时还向部下传授烹饪技术.传说豆腐就是由他发明地.在《诗经》、《书经》等书籍中, 有关于酒、醋、酱油等食品, 甚至还有关于营养师以及食物医生地相关记载.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地丝绸料上有一篇约两千年前地帛书《养生方》, 上面记载着古代君臣地饮食及性生活等去病延命地方法等地问答, 称为《十问》.此外, 从“吃”这一汉字在汉语中所使用地范围之广便可看出中国人对吃地重视.除了“吃”地本义之外, 常见地如“秀色可餐、吃官司、吃亏、吃苦等.可见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便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地内容之一.b5E2R。 日本人对饮食地观点, 尤其在古代时, 与中国完全不同.日本关于饮食地古代文献资料很少, 从这点可以看出历史上日本并未将饮食文化放在一个重要地位置上.以前地日本人是通过一个人地穿着、交通工具、住宅等来判断一个人地地位、教养、甚至是人品, 而至于对方吃什么, 日本人根本就不想了解或者说根本就不关心, 更甚地是, 很多人还将谈论关于饮食地话题认为是可耻地事.在武士掌权地德川时代,他们所受地教育便是“快吃、快排便、快走.男人, 不应过多考虑吃地东西! ”.这种情况直至近代才逐渐发生改变.近代以来, 日本人也慢慢从营养地角度来思考关于饮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两襦咫尺”,自古交往密切。日本文化秉承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起步发展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方面,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人都喜欢品茶,都把喝茶当作一门艺术;中日两国都喜爱书法并在书法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很努力发奋,自强不息,还有,两国都很重视文明礼仪,都是“礼仪之邦”,但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又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文化属于辩白文化,而日本属于道歉文化。日本人喜欢表达歉意,比如受到别人帮助就习惯说“对不起”,这种“道歉”并不仅仅是狭义的道歉,更重要的是对他人帮助自己而给他人带来麻烦而表达的歉意,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谢谢”,然而日本人所“对不起”的频率却远远高于说“谢谢”的频率,这种情况就是由日本的“道歉文化”而致。中国人喜欢“解释”,尤其在犯了错误之后,通常情况下会首先解释原因。这种解释原因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说明自己所犯错误对他人造成不便的无意性,并不是刻意的不尊重,因而也相当于道歉。但是,众所周知,中国人好“面子”,所以“作解释”也有为自己开脱,寻找借口的成分,而这种情况是由中国的“辩白文化”所致。总体而言,文化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不同。比如一个学生迟到,在走进课堂里的时候,中国

学生会首先向老师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而日本学生会首先向道歉同时要鞠躬,两种不同的表现本质上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性质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第二点是从中日文化背景下人的成长与社会方面进行比较。在社会大背景下,日本崇尚“自由合理”,而中国崇尚“奋发图强”。首先是少儿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总体呈现少子化趋势并面临保育院超员现象;日本的专业主妇减少,政府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些是日本现如今的社会形式。在教育方面,日本实行轻松教育,重视社会规范的引导崇尚的是团队化的生活方式。日本孩子注重就培养团队化生活方式和观念,讲究合作和团结,“重在参与,不强调争第一”。中国不同于日本,中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政府鼓励计划生育政策。由于少儿多,相应的幼儿园数量庞大,因而并不存在超员现象。同时,中国的幼儿教育方式也不同于日本,中国讲究以“个人”为单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幼儿园中个人评比活动很多,喜欢强调优秀个人,因此经常出现“不争第一我们干什么”等口号。所以,日本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观念很强,而中国孩子的个性突出而且个人能力和素质很强。 其次是青年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崇尚自由重视个性,而中国崇尚出类拔萃。第一点,两国的校园生活不同。日本的校园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的,课后的社团活动很多,课外的自我空间充足,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途径对自己的课余生活进行安排和规划,学生进行海外旅游的现象很普遍,但是在校学习的时间过短和教学内容

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纵观中日的历史起源与社会发展,我认为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其实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有了中西之分并且两国的发展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趋近。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主要吸收的是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明治维新以后主要学习西方文化。中国却一直以沿承先人观点来发展本身,因此中国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中国是以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民族。它是以汉武帝时期提倡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其他思想为辅线而发展起来的礼仪之邦。其核心是提倡德政、理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在这文化底蕴下,和合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合文化强调人为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是和合文化却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现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属温带与亚热带地区,所跨纬度与经度大。这一地里趋势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也为中国的农耕与茶道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件。于是,这种条件使统治者的治国政策始终强调的都是民以食为天。秉持着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一大亮点。时至今日,中国的三个代表中依然坚持着这一理念。 此外,中国物大地博,自然资源丰富。这一特点使中国统治者一致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无需从外国学习。也正是中国作为四大古国的这一特点,致使中国在唐朝时文化思想成为世界之首并被外国传教士带回本国。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观点致使中国没有外敌压迫的紧迫感和物质缺乏的困境感,以至于清末出现了“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并间接导致了中国救国道路的艰辛与坎坷。 日本属于典型的临海国家,享有海运之便。又加上本国领土小,且山居多。这一不利条件致使日本国内资源缺乏。因为日本地震与海啸等一些自然灾害,时常挑战着这个临近海洋的国家的生存能力,所以,征服大海和自然的坚强斗志随着时间的流沙,慢慢融入这个民族的血液,直至生命的骨髓。这些骨髓支撑着他们形成了勇猛、外向、尚勇好战的性格和不断更新血液的信念以及集体主义。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血液主要是从中国引入。他们吸收中国最新近的技术、文化、政治,积极推进了本国的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吸收了其他一些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其表现最突出的是江户时代。它在全面吸收消化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摄入了以兰学为代表的欧洲文化,致使日本文化空前繁荣。由此可见,日本的文化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在明治维新时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也正因为日本文化具有多元性,使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接受西方思想、文化、技术和制度时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 因此在明治维新以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逐步扩大。以下以教育问题和饮食习惯为例。 从现在社会实况来看,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虽然,日本的现代教育虽然比西方国家起步晚,但它的基础教育普及度却是世界之最。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免费义务教育,小学的入学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大学也进入“全入时代”。也就是说,日本的所有人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尽管如此,日本的大学还会出现招不满的现象。而中国,实行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虽说学费免费,但是其他物质还是需要学生自己交费。中国的高中升学必须参加笔试,大学的升学率也还没有普遍。日本大学注重的是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在日本,学校开各种各样的课,可以供学生自由选择。但是在中国,学校注重的大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注重学生以后走入社会的实际需要性。现在的日本技术类学校特别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高中毕业以后是读大学还是学一门技术。但是在中国,去读技术类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由于高考分数不够,无奈之下只好去读技术类学校。由于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属于发达国家。从技术方面来说,两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生源等等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中日两国社会人才所占比例的不同。

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中日文化认识的差异 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向西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北面与库页岛、西伯利亚隔海相望。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能使传统民族文化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而且与亚欧大陆国的交流也变的更加方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自从日本国对外开放以来,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再吸收提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保存自己原有的文化基础这种社会制度。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是一个比日本大好几倍的国家。 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是个大国,自中国而来的东西历来都是受到重视的,因为他们坚定的认为中国这个大国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有价值的,所以有时候,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笃信甚至超过了中国人自己,在日本有一个江户医学,把中国传入的医书几乎本本奉为经典,尤其是对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真的是奉为圭臬,已经到了一个字研究的地步,这也是受了清代乾嘉学派考据学的影响,可以说日本人恪守中国学问准则的程度几乎天下第一。很多中国古籍的保存和整理都得益于他们,而我们如今却一切向西方看齐,肆意抛弃自己的文化、随便贬低东方传统文化,这使我感到痛心与无力,同时这一点是历代中国人都应该惭愧的。但是这也是日本人求真的结果,同时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做事很认真。 日本人的席地而坐,木屐、踏踏米、和服什么的都是由中国传入的,其原产地在中国南部的云南省,而喝茶的习惯则是在纪元前数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大约

中日文化的颜色差异

中日文化的色彩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颜色的生成具有神秘主义的意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跟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念和五行学说密切相关。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念就是天圆地方,天地上下又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它们分属木火金水土五德,各具青赤白黑黄五色。五色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礼记·礼运》中:“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孙子兵法·势篇》认为:“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从而确定了五色为颜色中的正统地位。 日本人受到自然的恩惠,因而对自然和自然的色彩怀有深切的爱和特殊的感 情,对自然美和色彩美的感觉敏锐纤细,并且含有丰富的艺术性。根据佐竹昭广在《古代日本语的色名性格》一文记载,日本远古时代没有直接表达颜色的词汇,只有表示光线的两组词,即明与暗、显与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化为赤(明)、黑(暗)、白(显)、青(漠)四个直接与颜色相关的词。所以,赤黑白青是日本人原始色彩感觉的基本色。 一、红色 红色是中国文化中基本的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的追求和向往。它象征富贵、吉祥、喜庆。春节贴红对联,节日挂红灯,结婚以红色布置新房等;它又象征顺利、成功和有利可得,人的境遇很好被称为“走红运”,分取合伙经营的利润叫“分红”;它还象征忠诚、仁义,如京剧表演中关羽等人的红色脸谱。红色还是血液的颜色,中国古人认为血有“去秽驱邪”之功效,巫师、道士在作法时,常泼洒动物的血以镇魔驱鬼。民间也有系红腰带、穿红袜、挂红布辟邪的民俗。而19 世纪以来,红色被公认为含有政治内容的色彩,共产党最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叫“红色区域”,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至今少年儿童仍佩戴“红领巾”作为优秀与进步的标志。 而在远古时代的日本称赤色,即红色为赤不浄,代表血与火是一种大凶之色。在 日本古代人尤其是猎人、渔民、铁匠以及酿酒业、林业、盐业为生的人眼中,赤色不仅与污秽肮脏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意味着灭顶之灾。因此,生育后的妇女和例假期间的女人是禁止出现在神佛面前的,她们被关在与家人隔离的房间里,并且不能与家人使用同一个灶台做饭,不准她们随便触摸渔具,更不准上船。如果无视这些忌讳,男人就会进山断腿,遭遇猛兽;出海翻船;居家起火,损失惨重。这些习俗表明古代日本人对赤色是厌恶的。另一方面,日本人对赤色除了厌恶和忌讳,似乎又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日本书纪·神武天皇即位前纪》中记述了神武天皇为了制造御神酒瓮率领臣下挖取赤土。天照大神的弟弟素戋鸣尊打败八俣大蛇,说他乘坐的是一艘涂了丹土即染成赤色的船。日本人还自称日出之国,以红色的太阳图案作为国旗,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红色还心存敬畏之感。 二、白色 白色与红色相反,它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中国人的摒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悲凉,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穿白色孝服,为之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等;它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过去称国民党统治区为“白区”,视一切反动派的压迫和屠杀政策为“白色恐怖”;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图,把出力不讨好或没有结果叫做“白干”、“白辛苦”,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投降等;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京剧表演中曹操等人的白色脸谱。当然,现代的年轻人由于受西方影响,城市中又以白色为新娘礼服之色,代表纯洁吉祥的意义。而日本人将白色视为“神”的色彩,在日本《古事记》记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1家长权力 中日两国都是父系家长制,但在家长权力上有所不同。中国的家长权 力为终身制,只要家庭当中的父亲活着,那么他就一直具有家长的权 力和权威;而日本的家长权力为阶段制,父亲在年纪大了或生病不能 继续料理家业的时候,就要把家长的权力交给继承人。一旦交出了家 长的权力,就要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服从新家长的领导。 2继承人的选择 中日两国在继承人的选择方法和制度上有很大差异。 2.1养子条件在中国,夫妻在没有亲生子女或者没有亲生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收养对象通常为父系亲属的儿子,称之为“过继”;而日本的夫妻在亲生儿子以及入赘的女婿不够优秀 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收养对象能够没有任何血 缘关系,选择范围比较广。 2.2赘婿要求在中国,夫妻在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招 婿入赘。入赘的女婿一般不改姓、不能入族谱、不具有继承权,而且 生下的子女随其母亲姓;日本的夫妻在儿子不够优秀时,会考虑招婿 入赘。入赘的女婿要改姓,成为婿养子,而且有家产继承权。 3家族观点 中国的家族主要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集团。这个家族集团不但包括直 系亲属,还包括旁系亲属。中国人对家族的延续非常注重血统的纯正,在以“孝”为家族伦理核心的中国家族中,传宗接代被看做是最大的 孝顺。俗语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日本的家族是以农 业生产为目的的地缘集团。比起血统的延续,日本人更注重家业的传承,从而保证作为生活共同体的“家”的长期兴盛。日本人的亲属范 围比中国窄,一般仅限于直系亲属。家族成员不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

亲属,也能够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仆、佃户、雇员等。日本的家族伦 理以“忠”为核心,只要对家族忠贞不贰,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也 能够参与祭祀活动,死后也能够葬入家族墓地。 4家业管理及财产继承 在中国的家庭中,家业由父亲管理。除非父亲过世,否则就一直拥有 家业的管理权。在财产继承方面,中国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即将家 产平均分给所有儿子(有时也包括女儿),长子一般在分配中不具有 特殊权利。在日本的家庭中,家业由父亲和继承人共同管理。在父亲 有水平管理的情况下,家业由父亲管理。当父亲年纪大了或因病没有 水平管理家业时,家业就交给继承人管理,并且继承人能够是入赘的 女婿或者养子。日本的家庭财产实行长子继承制,不分给其他子女。 而且长子虽然在家庭中拥有特殊的身份与地位,但当长子的水平不足 或身体上有缺陷而无法管理家业时,日本的家庭就会剥夺其长子地位 而改立其他儿子为长子,或者另立有水平的养子、婿养子为家中的长 子来继承家产。 5结论 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中日两国的家文化有着诸多方面的不同,这种不 同对中日两国社会、企业、家庭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随着社会和经 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家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趋势,我们应该加以改进。首先,财产均分制将会造成资产的分散, 导致无法合理地利用资源,不利于家族、社会的发展。应改变财产均 分制度,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次,继承人的选择只限于直系亲属,甚至传男不传女,这就人为地缩小了继承人的选择范围,造成了人力 资源的浪费。应该使继承人选择多元化,扩大继承人的选择范围,保 证优秀的人才成为家族的继承人。最后,家业管理方面,应该是能者 居之,而不是长者居之。总来说之,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 需求相适合。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国家和家族的长期发展。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论中日文化差异

论中日文化差异 发表时间:2016-07-04T11:08:21.057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10月作者:赵金秋[导读] 介绍赠答方式及赠答历史。其次通过赠答禁忌和礼物选择,考察送礼文化的异同,阐述两国赠答行为差异。最后通过赠答特征来分析其内在的社会文化差异及国民心理。 ——以赠答行为为中心 赵金秋 云南省大理卫生学校云南昆明 671000 摘要:“赠答”即相互赠送礼物,包含“送礼”和“答礼”两个方面。赠答行为作为社会中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日常交往的重要交流方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赠答,能够有效促进人们感情交流,协调人际关系。中日两国人民都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并且喜欢通过互赠礼物的方式传达感情。本论文首先在通过认识中日两国礼品赠答的实际情况,在明确了赠答文化的基础上,介绍赠答方式及赠答历史。其次通过赠答禁忌和礼物选择,考察送礼文化的异同,阐述两国赠答行为差异。最后通过赠答特征来分析其内在的社会文化差异及国民心理。 关键词:赠答文化人际交流文化差异国民心理 一、中日赠答文化的共同点 中日两国从古到今都有着礼物赠答的文化习俗,随着社会关系不断变得紧密与复杂,礼物赠答行为已经成为彼此增进感情与有效沟通的重要方式。彼此交换礼物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人际交流圈,同时也是维系双方情感与友谊的润滑剂。 二、中日赠答文化的差异性 中日两国由于历史与社会背景不同,文化特征与文化意识形态不同,在礼物赠答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同之处。 1.赠答的时间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是很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送礼的节日。除了上述固定的送礼时间外,还有不定时的送礼,例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儿童节、生日、乔迁等也会赠送礼物。 在日本,赠送礼物的机会相比中国数不胜数。传统的中元节和年终岁末都是日本人互相赠送礼物的最佳时期。除此之外,结婚、生日、生育、乔迁、开业、探病、升值、旅行等也有赠送礼物的习惯。现代日本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下,圣诞节和情人节等也开始盛行赠送礼物。除此之外,日本人会在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赠送礼物表示感谢。 2.礼物的选择 赠送礼物是向对方表达自己心意的一种方式,相比礼物本身,其内在富有的内涵更能体现礼物的价值。在中国,烟酒副食品是比较常见的礼物,礼物的价值通常代表了送礼人的诚意。在日本,包装精美的生活用品、装饰品、土特产品等是值得青睐的送礼佳品。而当无法了解对方家庭是否需要某种礼物时,购物卡、礼券等就成为了比较好的选择。由此可见,赠送礼物的行为能够呈现出两国人民民族心理特征的不同,中国人赠送礼物侧重于对礼物价值的选择,而日本人则注重礼物的实用性以及礼物的包装。 3.赠答礼仪 中国与日本一样有着许多文化习俗并深受宗教信仰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礼物赠答过程中存在许多偏好与禁忌。日本人喜欢奇数,在节日送礼时热衷于赠送与3、5、7有关的礼物,不喜欢9,因为9的发音是“ku”,与“苦”发音相同,带有苦难之意。而中国人则是喜欢成双成对的偶数2、6、8,并且,中国人喜欢9,与“久”同音,意味着长长久久。 4.社会意义 日本人对人际关系的培养与发展认识与中国人有不同之处。日本人与朋友交往不仅停留在日常寒暄与基本礼仪上,同时会把礼物赠答作为扩大人际关系的一剂润滑剂。在赠送礼物的同时,既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又换来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中国人在赠送礼物的时候一般功利性较强,赠送礼物成为两者之间亲疏关系的衡量标准。对于很多不愿交往与结识的人则不会轻易赠送礼物。 三、中国赠答文化的功利性与日本赠答文化的均一化 中国人送礼更多注重礼物的价值是否贵重,以此获得更多的人情,这与中国人的“功利心理”有关,中国人在进行礼物赠答行为的时候,在出于礼貌的同时更多会考虑所送礼物是否会达到人情往来的效果,是否会让对方满意并接受自己的诚意。 日本人赠送礼物的时候,更多注重礼物的外包装与实用性,包装越精美说明对对方越尊重,礼物不一定要贵重,但一定要精美,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用心良苦。日本人的赠答行为一般会严格遵守有赠有还的原则,一个懂得赠还礼物的人才会被看作是一个懂礼节的人,如果在收到礼物后不及时赠还,就可能被认为违背了社交原则。因此礼轻情意重与有赠有还是日本人赠答礼物的一大鲜明特点,由此也体现了日本赠答文化的均一性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在送礼的时间、礼仪、礼物选择、社会意义等多方面大不相同,通过这些差异,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国民心理差异。突出表现在:中国人的礼物赠答行为往往比较功利化,送礼的对象或目的比较明确,很大程度上被“人情”左右,使得礼物的价值和彼此的情谊成正比。而与此不同的是,日本人有较强的集团意识,倾向于送礼的均一化,希望通过送礼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此外,日本人将送礼视为“义理”,收礼必须还礼。 礼物赠答行为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交往方式,中日两国的赠答行为存在的显著的差异性,正反映了两国间不同的文化习俗与社会发展背景。因此只有了解了彼此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才能更好的促进中日交流,促进中日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参考文献 [1]刘慧云向洁.2008.海外研修中的中日语言跨文化比较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 [2]平山崇.2009.原味日本语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快乐读解[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徐萍飞夏菊芬陈梦然.2008.现代日本语学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 [4]何智勇黄键.2010.日本交际礼仪手册[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日本人と「察し」の文化

日本人と「察し」の文化 日本人の話は回りくどいとか、「イエス?ノー」がはっきりしないとかよく言われます。 確かに、日本人は商談や交渉の場でも、本題と関係のないような周辺的な話題から始め、少しずつ話の核心に近づくような話し方をすることが多いでしょう。欧米社会のように、はじめに原則や要求を述べ、次ぎに交渉に移るといったやり方は、日本ではあまり行われません。なぜかというと、日本人にとっての結論は、お互いが最終的に到達すべき調和点であって、「初めに結論あり」ではないからです。つまり、対立的議論をなるべく避けながら、お互いがどこで折り合えるかを探り、合意点を探るという帰納的発想に立つのが日本式なのです。 欧米人の発想には、真理は一つであり、正か邪か、善か悪か、両者は永遠に対立するという発想があります。これは一神教とも関係しているのかもしれません。しかし、古来、日本は神々がどうすればいいか話し合って物事を決める多神教の社会であり、正邪?善悪は立場が変われば変わるものであり、真理は相対的であるという考えが根底にありますから、論争で是非を決めるといった考え方にはなじみにくいのです。日本のように所属する共同体の利益と集団内部の「和」を何よりも重視する社会では、自己主張をできるだけ抑え、相手の立場や感情を考えつつ発言したり、行動する傾向が強くなります。 例えば、相手から誘われたり勧められたりして、断ら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きも、日本人なら「すみませんが、その日はちょっと、???」のように言葉を濁すことでしょう。「できません/お断りします」といった拒絶の言葉の使用を避けて、相手に察してもらおうとするからです。これが欧米の人から「イエス?ノーがはっきりしない日本人」と言われる由縁ですが、日本人は相手の心を傷つけまいと思って、敢えて曖昧な言い方をしているのですから、文化の違いと言うしかありません。また、ビジネスの場でよく誤解を招く言葉に、「検討させてください」「考えさせてください」がありますが、この言葉は日本人が首を傾げて言ったり、顔をしかめて言ったとすれば、十中八九断りを表しています。ところが外国の人は言葉どおりに受け取りますから、後で「ノー」の意味と知ったとき、「日本人は嘘つきだ」と怒ったりするのです。しかし、日本人は面と向かって「ノー」というのは相手を傷つけると思い、婉曲に断ったのです。 島国であったおかげで、異民族支配を受けたこともなく、ものの考え方にも同質性が高い日本のような社会では、言葉によ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よりも、相手の目や顔の表情で相手の気持ちを理解しあうことの方を大切にする文化が長い間続いてきました。これを「以心伝心」とか「察し」の文化とか言う人がいますが、この言葉によらない非言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を芸術にまで高めたのが、伝統芸能である「能」の世界でした。

中日文化比较心得

中日文化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选修了贾老师的中日文化课程,由于课程冲突,好多次没有去成,但我觉得通过这次课程让我认识到了中日文化的区别。 我们为什么总是讨厌日本人,也许是因为日本文化几乎全是中国传过去的,本来就是个蛮夷之地,蕞尔一岛;但它后来却又侵略中国,进行大屠杀这种惨无人道的行径。最重要的是那种不认罪的态度——否则,我也说不清中国人为什么要仇日不仇英法美。八国联军烧了我们的圆明园、屠杀了义和团。 其实关于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才真正左右一个国家的态度,本来就变得比狗脸还快,翻脸不认人常有。象我们这样持久地排日并不理智。我也无意为日本辩护,它有自己的民族劣根性,但日本文化和众多文化一起冲进中国大门,与年轻一代人紧密融合,再拒绝出去,绝不可能。 日本文化的确在影响这一代人,中国文化必然有比不上它的地方——没有什么文化和制度完美,任何文化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我国改革开放不是去挑别人的毛病,而是学别人的优点,我们必须清醒。 中国人行事以中庸著称,但做道德判断却相当偏激。或者说二元化,不是君子一定是小人,不是好人一定是坏人,不是清官就是贪官;有句迎合皇上的话就是奸佞弄臣,非得抬着棺材死谏才叫忠臣。清官如岳飞、海瑞,要么被陷害死,要么与整个官场为敌。再比如,父母死了要守三年孝,什么事都不准干,一门心思地悲哀。当时,有个“大孝子”倒是守了二十年的孝——在这期间生了五个孩子,传为笑谈,

但此人除此之外,没有杀人放火,没有违法勾当,孔融却一声令下就把他杀了,中国人虚伪得可以。孔融还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另一个他认为在父亲坟前哭得不悲的人——最后,曹操仍借着“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倒算首尾呼应。 而且似乎日本文化是更为灵活的,从物语文学可以看出,很早就可以抒发个人的情感。而中国,文人似乎永远是不得志的,活象一群怨妇。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但辛不如苏,苏是士大夫兼文人,辛的范围就窄多了,几乎是职业“词人”,而填词不是正业,是野狐禅,只有科场和官场不得志,才去搞这种杂学,试想辛的心态会好吗?柏杨先生说:“日本虽然几乎吸收了中国的一切,但没有吸收科举,所以在明治维新可以一下完全崛起。”日本从中国吸收最多的似乎是李白、白居易而不是孔孟之道,可见它是有挑选的,决不接受文化倾销,倒是真的“拿来主义”。他拿到了罗盘,用作指南针,而不像中国人用它看风水;他们拿到火药,做出炮弹,而不像中国人用来放烟花。 说起来,如果日本都是从中国来的,但如今日本显然比中国发达;日本会挑选、会继承、会总结、会发扬。他们比中国更早学会向前看,中国官员在弹劾变法,日本在全民维新;日本没有中国的“利不十,不变法”,虽然也陷入闭关锁国,但立刻清醒,认清形势,抓住一切条件发展。而中国则被侵略得都快不知道自己是被谁侵略的了,还想维护“天朝尊严”,就是自取灭亡。天朝的幻想就和吸鸦片或精神胜利一样,它让我们永远认不清局势、不知道发展。 日本人还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是受东西方文化冲击的产物。日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