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地理知识点归纳梳理

初三地理知识点归纳梳理

初三地理知识点归纳梳理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麦哲伦环球航行;在海边看到远处有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20 世纪,人类进入太空,验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的大小

纬线和纬度

(1)纬线

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做赤道。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做纬线。

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像南北两极逐渐变短,到两极

缩为点;所有纬线自成圆圈(除南北极外),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所有的纬线相互平行。

(2)纬度

赤道的纬度为0 °,是纬度起始线。从赤道向南北各分S9)0 °和,北称纬南(纬N()。南极和北极各为90 °。

(3)高中低纬划分

低纬度为0°—30 °,中纬度为30°—60 °,高纬度为60°—90 °。

4)特殊的纬线

0°纬线(赤道):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3.5°纬线:回归线,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太阳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北、最南界线

66.5 °纬线:极圈,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

90 °纬线:南北极点

经线和经度

(1)经线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垂直于纬线的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的特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均相交于南北极;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为半圆形;两

条正对的经线可以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能平分地球。

(2)经度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0 °,是经度的起始线。由此向东西各分18E0)°和,西称经为(东W经()。东西

经180 °是重合的,通常把它叫做180 °经线。

特殊的经线0 ° 经线:本初子午线,东西经分界线,东西经度起点线。此线以东为东经,此线以西为西经

180 °经线:东西经分界线,东西经度止点线。此线以西为东经,此线以东为西经。

20 ° W,160 ° E经线:东西半球分界线。201°60W°向E西的至范围是西半球;20 ° W向东至160 ° E的范围是

东半球。

利用经纬网定位

球面经纬网;网格状经纬网;极地经纬网

2.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24 小时

(3)绕转中心:地轴

自转产生的现象

(1 )昼夜更替: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且不发光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半球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导致昼夜不断更替。

(2 )时间差异: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不断更替,导致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即东边时刻早,西边时刻晚。

3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1)方向:自西向东 2 )季节变化 根本原因:地球在公转时, 地轴倾斜 且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 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球、冬四季。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3 )昼夜长短变化 地球的公转 2)周期: 24 小时 3)绕转中心:太阳 公转产生的现象 1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 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北回归线,最南界线是南回归线。每年太阳直射点总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 动。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以北半球为例) 地区

夏至日 夏至日至冬至日 冬至日 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

4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

最大由大变小最小由小变大区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

最小由小变大最大由大变小区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最大,其他时间随太阳直射点的远离或接近而变小

区或变大

5 )五带的划分

3.地图的阅读

(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2)注意:

①比例尺的大小与实地距离和内容详略程度之间的关系

②方向判定的三种方法: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

(3)选择合适的地图

4.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

1)判读地势高低与坡度的陡缓

2)判断山体地形部位

3)地形剖面图的实际应用

分层设色地形图

1)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着色规律

2)五种陆地地形的判读

地形剖面图

1)作用: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地面坡度起伏的状况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陆地和海洋

1.大洲与大洋

七大洲

1 )七大洲的名称、形状和面积如图

2 )各大洲之间的界

线

四大洋

四大洋的形状、大小、名称、位置和特征

、天气与气

1. 海陆变

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运动

(2)海平面升降

(3)人类活动

海陆变迁的例证

(1)地震、火山是人们直接能感受到的地壳运动

(2)资料证明,喜马拉雅山脉至今仍以每年0.33-1.27 厘米的速度上升

(3)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4)南极大陆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炭

(5)渤海海底发现了长约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遗迹

(6)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古森林遗迹

(7)荷兰和日本等国家的填海造陆

大陆漂移学说

(1)提出者:魏格纳

(2)内容: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在一起的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状况

板块构造学说

(1)内容:

①由岩石圈组成的地壳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②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中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

(2)六大板块名称及运动方向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2.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常见的表示天气的谚语或诗句

( 1)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东边 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夜阑卧听风吹 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暴雨洗山山更秀,乌云压城城不摧。

( 2)与气候有关的诗句 秋高气爽,水碧林红。山前桃花山后雪。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卫星云图的判读

蓝色—海洋;

绿色—陆地;

白色—云区(颜色越白云层越厚,表示该地可能为阴雨区)

3.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以北半球为例,陆地最低月均温出现在1月,海洋最低月均温出现在2月,;陆地最高月均温出现在7 月;海洋最高月均温出现在8月)

(3)气温年较差

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图的判读

(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①纬度因素—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②海陆因素—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地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降低0.6 ℃

4.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降水的变化

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1)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

岸降水 少;

(2)海陆位置—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 世界的气候

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寒带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

①气温:纬度低,接受太阳光热多,气温高;纬度高,接受太阳光热少,气温低

②降水: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海陆位置

①气温: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夏季相反

②降水:沿海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3)海陆位置

①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降低0.6 ℃ ②降水: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世界人口的增长

(1)自然增长率:通常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2)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及北美洲的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地区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资源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工农业发展的基础、城市、交通条件、政治因素等

不同人种的分布

2.世界的语言和

宗教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分布范围最广的语言法

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

主要语言的分布

三大宗教

基督教—发源于亚洲西部,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标志性建筑是教堂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代表性建筑是佛塔

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代表性建筑是清真寺

3.聚落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聚落区位与自然环境

2)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

3)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

4)聚落建筑与自然环境

五、发展与合作

发达国家:数量少,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北部

发展中国家:数量多,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的绝大多数国家,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南北对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六、我们生活的大洲

1. 位置与范围

位置

半球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和北半球

经纬度位置:81 ° N~11 ° S,跨寒温热三带;29 ° E~170 ° E,跨越东西半球

海陆位置: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界线

世界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 米以上,“世界屋脊”),(2)世界最高大山脉:喜

马拉雅山脉,

(3)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 米),

(4)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 米),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

(6)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 ,(7)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8)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2. 自然环境

地形与地势

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为主,占全洲的3/4 ,平原分布在周围沿海地区地势特征: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特征

复杂的气候

亚洲气候特点 :1、气候最复杂; 2、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3 、季风气候最显著

亚洲气候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

3. 人文环境

亚洲分区

亚洲三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适宜的温带和热带气候(季风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

发展不均衡

(1)各国各地区差异很大

历史原因:曾被殖民统治的国家落后

自然原因: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快

2)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 );三类产业构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