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WSN协议分类

WSN协议分类

WSN的路由协议分类

2011年11月07日14:03 来源:本站整理作者:秩名我要评论(0) 目前国内外科研人员已设计了多种面向WSN的路由协议,将其分为四类:以数据为中心的、分层次的、基于位置的、基于数据流模型和服务质量(QoS)要求的。

(1)以数据为中心的路由协议

此类路由协议是基于查询和目标数据命名之上的,通过数据融合减少冗余的数据传输。

①Flooding协议和Gossiping协议:这是两个最经典和简单的传统网络路由协议,在Flooding协议中,节点产生或收到数据后向所有邻节点广播,数据包直到过期或到达目的地才停止传播。该协议具有严重缺陷:内爆(implosiON),节点几乎同时从邻节点收到多份相同数据;交叠(overlap),节点先后收到监控同一区域的多个节点发送的几乎相同的数据;资源利用盲目(resource blindness),节点不考虑自身资源限制,在任何情况下都转发数据。Gossiping协议是对Flooding协议的改进,节点将产生或收到的数据随机转发,避免

了内爆,但增加了时延。这两个协议不需要维护路由信息,也不需要任何算法,简单但扩展性很差。

②SPIN协议:SPIN(sensor protocols for inf°rmatlon vla negotiation)协议节点利用三种消息进行通信:数据描述ADV、数据请求REQ和数据DATA。该协议以抽象的元数据对数据进行命名,命名方式没有统一标准。节点产生或收到数据后,用包含元数据的ADV 消息向邻节点通告,需要数据的邻节点用REQ消息提出请求,然后将DATA消息发送到请求节点。该协议的优点是ADV消息减轻了内爆问题;通过数据命名解决了交叠问题;节点根据自身资源和应用信息决定是否进行ADV通告,避免了资源利用盲目问题;与Flooding 协议和Gossiping协议

相比,有效地节约了能量。其缺陷是:SPIN的广播机制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传送,当产生或收到数据的节点的所有邻节点都不需要该数据时,将导致数据不能继续转发,以致较远节点无法得到数据;而当某sink点对任何数据都需要时,其周围节点的能量容易耗尽。图1表示了SPIN协议的路由建立与数据传输。

图1 SPIN协议的路曲建立与数据传输

③定向扩散(directed diffusion,DD)协议:DD协议用一组属性值命名它生成的数据。为建立路由,sink节点在整个网络或部分区域内flooding包含查询任务的Interest消息;沿途节点按需对各Interest进行缓存与合并,并根据Interest计算、创建包含数据上报率、下一跳等信息的梯度(gradient),从而建立多条指向sink点的路径。Interest中的地理区域内节点则按要求启动监测任务,并周期性地上报数据,途中各节点可对数据进行缓存与聚合;sink点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通过对某条路径发送上报间隔更小或更大的Interest,以增强或减弱数据上报率。该协议的优点是:采用多路径,健壮性好;使用数据聚合减少了数据通信量;sink点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增强或减弱方式有效利用能量;使用查询驱动机制按需建立路

由,避免了保存全网信息。其缺点是:不适合环境监测等应用;建立梯度开销很大,不适合多sink点网络;数据聚合采用时间同步技术,带来较大开销和时延。图2表示了Directed Diffusion协议的路由建立过程。

图2 Directed Diffusion协议的路由建立过程

④Rumor协议:Rumor协议引人了查询消息的单播随机转发。当节点监测到事件后将其保存,并创建称为代理(Agent)的生命周期较长的包括事件和源节点信息的数据包,将其按一条或多条随机路径在网络中转发,收到Agent的节点根据事件和源节点信息建立反向路径,并将Agent再次随机发送到相邻节点,并可在再次发送前在Agent中增加其已知的事仵信息。同时sink节点的查询请求也沿着一条随机路径转发,当两路径交叉时则路由建立;如不交叉,sink点可flooding查询请求。该协议优点是:适用于多sink点、查询请求数目很大、网络事件很少的情况。其缺点是:如果事件非常多,维护事件表和收发Agent 带来的开销会很大;且因Rumor协议使用随机方式生成路径,数据传输路径不是最优,甚至可能存在路由环路问题。图3表示了Rumor协议中Agent路径与查询路径的交叉情形。

图3 谣传路由原理图

(2)分层次的路由协议

此类路由协议是让节点参与到特定的节点簇内的多跳通信,簇头再进行数据聚合,减少向sink节点传送的消息数量,从而达到节省能量和提高可扩展性的目的。

①低能量自适应聚簇分层(low 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LEACH)协议的具体实现过程分两个阶段:成簇阶段和稳定阶段(即数据传输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时间总和为一轮(round)。在成簇阶段,每个节点选取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随机数,如果这个数

小于某个阈值,该节点成为簇头;然后,簇头向所有节点广播自己成为簇头的消息,每个节点根据接收到广播信号的强弱来决定加人哪个簇,并回复该簇簇头。在数据传输阶段,簇内

的所有节点按照TDMA时隙向簇头发送数据,簇头将数据融合和计算。在簇间,各簇头节点采用CSMA协议竞用通道,获得通道的簇头将融合的数据发给基站。之后进行下一轮。

该协议优点是:随机选举簇头避免簇头过分消耗能量,提高了网络生存时间;数据聚合有效减少了通信量。其缺点是:协议采用一跳通信,虽然传输时延小,但要求节点具有较大功率

通信能力;扩展性差,不适合大规模网络;即使在小规模网络中,离sink点较远的节点由于采用大功率通信也会导致生存时间较短;而且频繁簇头选举引发的通信量耗费了能量。

②TEEN协议:节能的阈值敏感的传感器网络协议(threshold sensitive energy efficient

sensor network protocol,TEEN),采用类似LEACH的分簇算法,该协议设置了硬、软两

个门限,只有同时满足两个门限时节点才发送数据。硬门限的初值由用户根据应用确定;软门限的初值为0。在每轮簇头轮换的时候将两个阈值广播出去,当监测数据第一次超过设置

的硬门限时,节点把这次数据设为新的硬门限,并在接下来的时隙内发送它。之后,只有监测数据超过硬门限并且监测数据的变化幅度不小于软门限时,节点才会传送最新的监测数据,并将它设为新的硬门限。通过设定两个门限值,在检测精度和系统能耗之间取得合理的

平衡。采用这样的方法,可以监视一些突发事件和热点地区,减少网络通信量。但TEEN 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如果门限值不能达到,节点不会传送任何数据;二是数据一旦符合门限值要求,节点立即传送,容易造成信号干扰,如果采用TDMA,则会造成数据延迟。

③两层数据发布(two tler data dissemination,TTDD)协议:TTDD协议适用的环境为静止传感区域内的移动sink节点和多sink节点的情形。当兴趣出现时,周围的节点选择

其中一个节点作为源节点发送数据,源节点以自己作为一个格状网的交叉点构造一个格状网。主要过程是:源节点先计算出相邻交叉点位置,利用贪婪算法请求最接近该位置的节点成为新交叉点,新交叉点继续该过程直至请求过期或到达网络边缘。保存了事件和源节点信

息的交叉点选作传输节点(dissem-Inatlon node)。数据查询时,sink本地洪泛查询请求到最近的传输节点,此后查询请求在传输点间传播直至源节点,数据则反向传送到sink节点。

该协议的优点是:在传输过程中,传输节点对数据进行汇聚处理,减少了数据的传输开销;该协议采用单路径,与Diffusion协议相比,能够提高网络生存时间。缺点是:节点必须知道自身位置;非sink点位置不能移动;要求节点密度较大;且子网的构造过于复杂,计算与维护格状网的开销较大;算法不具有能量感知功能。

(3)基于位置的路由协议

此类路由协议利用节点的位置信息,把查询或者数据转发给需要的区域而不是整个网络,缩减数据的传送范围进而来降低能耗。此外,设计时考虑了节点的移动性。

①地理自适应保真(geographical adaptive fidelity,GAF)路由协议:该协议主要为移动Ad Hoc网络设计,但是也用在传感器网络中。该协议把监测区域划分成虚拟单元格,将

节点按照位置信息划人相应的单元格;在每个单元格中定期选举产生一个簇头节点,只有簇

头节点保持活动,其他节点进入睡眠状态。在GAF中,节点轮流从睡眠状态变到工作状态,

达到网络负载均衡。为了处理节点的移动性,节点估算自己离开网格的时间并将之通知相邻节点,因而睡眠节点可以相应调整睡眠时间,在工作节点离开本网格之前醒来接替工作,从

而保持路由精度。GAF的优点是节点数量增加可大大提高网络寿命,同时它解决了节点移动性的问题。但是GAF的缺陷是在节点稀疏的情况下的节能效果不好,而且网格簇头的选择是随机的,没有考虑节点剩余能量。

②能量感知(geographical and energy aware routmg,GEAR)路由协议:协议假设已知事件区域的位置信息,每个节点知道自己的位置信息和剩余能量信息,通过一个简单的Hello消息交换机制知道所有邻居节点的位置信息和剩余能量信息。将数据分组传送到目标

域中所有的节点分两个阶段:目标域数据传送和域内数据传送。在目标域数据传送阶段,当节点接收到数据分组,它将邻接点同目标域的代价和自己与目标域的代价相比较,代价更小,贝刂选择最小代价的邻接点作为下一跳节点;若不存在更小代价,则认为存在路由空洞

“hole”,节点将根据邻居的最小代价来选择下一跳节点。在域内数据传送阶段,可通过域内

直接洪泛和迭代的目标域数据传送这两种方式让数据在域内扩散直到目标域剩下唯一的节点。GEAR的优点是:它将网络中扩散的信息局限到适当的位置区域中,减少了中间节点的数量,从而降低了路由建立和数据传送的能源开销,进而更有效地提高了网络的生命周期。其缺点是依赖节点的GPS定位信息,成本较高。

(4)提供数据流和服务质量保障的路由协议

此类协议在提供数据路由功能的同时满足通信服务质量要求,建立路由路径的同时考虑端对端的时延要求。

①有序分配路由策略(sequential asstgnment routmg,SAR):SAR是首先在路由判决中将QoS考虑进去的WSNs路由协议。SAR在每个节点与sink节点间生成多条路径,维护多个树结构,每个树以落在sink的有效传输半径内的节点为根向外生长,树干的选择需要满足一定的QoS要求和能量储各。这样使大多数节点可能同时属于多个树,可任选某一采集树回到sink。为了防止一些节点的死亡而导致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sink会定期发起

路径重建命令来保证网络的连通性。同时,SAR使用本地路径恢复机制的握手过程及增强路由表中每条路径上下行数据流的连通性来恢复错误。SAR的一个突出的优点是综合考虑了能效和QoS。虽然节点到Sink的多条路径增强了SAR的容错和恢复能力,但也增加了

维护路由表及每个节点的状态表的开销,尤其在节点数目较大的时候。

②SPEED协议:这是一个实时路由协议。SPEED中的每个节点记录所有邻节点的位

置信息和转发速度,并设定一个速度门限,当节点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时,根据这个数据包的目的位置把相邻节点中距离目的位置比该节点近的所有节点划分为转发节点候选集合,然后把转发节点候选集合中转发速度高于速度门限的节点划分为转发节点集合,在这个集合中转发速度越高的节点被选为转发节点的几率越大。如果没有节点属于这个集合则利用反馈机制重新路由。该协议的优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端到端的传输速率倮证、网络拥塞控制以及负载平衡机制。其缺点是:路由的过程没有考虑在多条路径上传输以提高平均寿命,传输的报文没有优先级机制。

平面路由协议的突出特点是可扩展性较差,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由密集分布在一定区域(如一片林区)的成百上千甚至数万个传感器节点构成,因此网络规模非常大,不能直接采用可扩展性差的平面路由协议。相反,分簇路由协议由于可扩展性好,能满足大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需求。

对于已有的路由方面研究成果而言,无论是平面路由还是分簇路由,其共同的缺点是通常只考虑能量约束。尽管节能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个关键问题,但在设计路由协议时单纯只考虑节能问题是远不够的。随着传感器网络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大和支持图像传送的新型传

感器的应用,要求传感器网络不仅能传送数据业务,同时需要传输具有QoS要求的图像业

务。同时,不同的传感数据的重要性和紧急性也不同,如传送火警的数据比温度数据更紧急,对传送的服务质量要求也更高。所有这些都要求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不仅需要考虑可扩展

性、节能等问题,同时需要具有QoS保证功能,另外,安全性也是路由协议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错误的路由信息会使传感数据不能到达接收节点,大量非法的路由信息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传感器网络的瘫痪。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具有可扩展性好、提供QoS保证和良好的安全性的分簇路由协议。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有路由协议、MAC协议、拓扑控制、定位技术等。路由协议: 数据包的传送需要通过多跳通信方式到达目的端,因此路由选择算法就是网络层设计的一个主要任务。路由协议主要负责将数据分组从源节点通过网络转发到目的节点,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功能: 1、寻找源节点与目的节点间的优化路径。 2、将数据分组沿着优化路径正确转发。 无线传感器与传统的无线网络协议不同之处,它受到能量消耗的制约,并且只能获取到局部拓扑结构的信息,由于这两个原因,无线传感器的路由协议要能够在局部网络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合适路径。传感器由于它很强的应用相关性,不同应用中的路由协议差别很大,没有通用的路由协议。无线路由器的路由协议应具备以下特点: (1)能量优先。需要考虑到节点的能量消耗以及网络能量均衡使用的问题。(2)基于局部拓扑信息。WSN为了节省通信能量,通常采用多跳的通信模式,因此节点如何在只能获取到局部拓扑信息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简单高效的路由机制,这就是WSN的一个基本问题。 (3)以数据为中心。传统路由协议通常以地址作为节点的标识与路由的依据,而WSN由于节点的随机分布,所关注的就是监测区域的感知数据,而不就是具体哪个节点获取的信息,要形成以数据为中心的消息转发路径。(4)应用相关。设计者需要针对每一个具体应用的需求,设计与之适应的特定路由机制。 现介绍几种常见的路由协议(平面路由协议、网络分层路由协议、地理定位辅助路由协议): 一、平面路由协议 平面路由协议中,逻辑结构时平面结构,节点间地位平等,通过局部操作与反馈信息来生成路由。当汇聚点向某些区域发送查询并等待来自于这些区域内传感器所采集的相关数据,其中的数据不能采用全局统一的ID,而就是要采用基于属性的命名机制进行描述。平面路由的优点就是结构简单、鲁棒性(即路由机制的容错能力)较好,缺点就是缺乏对通信资源的优化管理,对网络动态变化的反应速度较慢。其中典型的平面路由协议有以下几种: 1、1、洪泛式路由(Flooding): 这就是一种传统的网络通信路由协议。这种算法不要求维护网络的拓扑结构与相关路由的计算,仅要求接受到信息的节点以广播形式转发数据包。例如:S节点要传送一段数据给D节点,它需要通过网络将副本传送给它每一个邻居节点,一直到传送到节点D为止或者为该数据所设定的生存期限为零为止。优点在于:实现简单;不需要为保持网络拓扑信息与实现复杂路由发现算法消耗计算资源;适用于鲁棒性较高的场合。但同时也有相应的缺点:一个节点可能得到一个数据的多个副本;存在部分重叠,如果相邻节点同时对某件事作出反应,则两个节点的邻居节点将收到两份数据副本;盲目使用资源,无法作出自适应的路由选择。 为克服Flooding算法这些固有的缺陷,S、Hedetniemi等人提出闲聊式(Gossiping)策略。这种算法采用随机性原则,即节点发送数据时不再采用广播形式,而就是随机选取一个相邻节点转发它接收到的数据副本(避免了消息爆炸的结果)。

路由协议的分类

路由协议的分类。什么是自治域系统、IGP、EGP。 自治域(自治系统),在同一种路由协议上使用不同的自治域,可以有效的分割 路由信息,即自治域A中的路由器不会与自治域B中的路由器交换路由 信息。一个AS是一组共享相似的路由策略并在单一管理域中运行的路由器的集合。一个AS可以是一些运行单个IGP(内部网关协议)协议的路由器集合。也可以是一些运行不同路由选择协议但都属于同一个组织机构的路由器集合。不管是哪种情况,外部世界都将整个AS看作是一个实体。按照工作区域,路由协议可以分为IGP和EGP: IGP(InteriorGateway Protocols)内部网关协议 在同一个自治系统内交换路由信息,RIP、OSPF和IS—lS 都属于IGP。IGP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和计算自治域内的路由信息。 EGP(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s)外部网关协议 用于连接不同的自治系统,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之间交换路由信息,主要使用路由策略和路由过滤等控制路由信息在自治域间的传播 什么是管理距离,有什么作用。 管理距离是指一种路由协议的路由可信度。每一种路由协议按可靠性从高到低,依次分配一个信任等级,这个信任等级就叫管理距离。对于两种不同的路由协议到一个目的地的路由信息,路由器首先根据管理距离决定相信哪一个协议。 防止环路的方法有哪些? RIP:有六种防止环路的措施:设定无穷大的值(16)路由毒化水平分割毒化反转触发更新抑制计时器 OSPF有哪些状态,在每种状态下进行哪些操作?OSPF有哪三个表?为什么需要DR、BDR,如何选择。 OSPF路由器在完全邻接之前,所经过的几个状态: 1.Down:此状态还没有与其他路由器交换信息。首先从其ospf接口向外发送hello分组,还并不知道DR(若为广播网络)和任何其他路由器。发送hello分组使用组播地址224.0.0.5。 2.Attempt: 只适于NBMA网络,在NBMA网络中邻居是手动指定的,在该状态下,路由器将使用HelloInterval取代PollInterval 来发送Hello包. 3.Init: 表明在DeadInterval里收到了Hello包,但是2-Way通信仍然没有建立起来. 4.two-way: 双向会话建立,而RID彼此出现在对方的邻居列表中。(若为广播网络:例如:以太网。在这个时候应该选举DR,BDR。) 5.ExStart: 信息交换初始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本地路由器和邻居将建立Master/Slave关系,并确定DD Sequence Number,路由器ID大的的成为Master. 6.Exchange: 信息交换状态,本地路由器和邻居交换一个或多个DBD分组(也叫DDP) 。DBD包含有关LSDB中LSA条目的摘要信息)。 7.Loading: 信息加载状态:收到DBD后,将收到的信息同LSDB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如果DBD中有更新的链路状态条目,则向对方发送一个LSR,用于请求新的LSA 。 8.Full: 完全邻接状态,邻接间的链路状态数据库同步完成,通过邻居链路状态请求列表为空且邻居状态为Loading判断。

路由协议选择OSPFvsEIGRP-V3.1

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路由协议规划选择原则 (4) 2OSPF vs. EIGRP路由协议特性比较 (5) 2.1OSPF协议 (5) 2.1.1OSPF协议简介 (5) 2.1.2OSPF协议特点 (6) 2.2EIGRP协议 (8) 2.2.1EIGRP协议简介 (8) 2.2.2EIGRP协议特点 (8) 2.3OSPF和EIGRP的比较 (9) 2.3.1OSPF的缺点 (10) 2.3.2EIGRP的缺点 (10) 2.3.3OSPF与EIGRP的比较总结 (11) 2.4从EIGRP网络到OSPF网络的迁移 (12)

表目录List of Tables 表1 OSPF和EIGRP比较总结 (12)

路由协议选择:从EIGRP到OSPF 关键词Key words: OSPF,EIGRP,SPF,DUAL 摘要Abstract: 本文首先介绍了在部署网络时,选择路由协议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分别介绍了两种常用的路由协议EIGRP和OSPF,并对其特点和优缺点进行了技术上的比较,最后给出了一个已经部署了EIGRP协议的网络平滑迁移到OSPF的步骤。 缩略语清单List of abbreviations:

1 路由协议规划选择原则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TCP/IP协议已经成为数据网络互联的主流协议。各种网络上运行的大大小小各种型号路由器,承担着控制本世纪或许最重要信息的流量,而这成百上千台路由器间的协同工作,离不开路由协议。因此在大型网络的规划构建中,选择适当的路由协议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常用的单播路由协议有多种,如RIP、OSPF、IS-IS、BGP,以及Cisco私有的IGRP/EIGRP协议等。不同的路由协议有各自的特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条件之下。 互连是网络构建最基础和最本质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路由协议需要以此为目标,并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路由协议的开放性:开放性的路由协议保证了不同厂商都能对本路由协议进行支持,这不 仅保证了目前网络的互通性,而且保证了将来网络发展的扩充能力和用户构建网络时的设备选择空间,这点在很多情况下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2)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直接影响协议的选择。例如RIP这样比较简单的路由协议 不支持分层次的路由信息计算,对复杂网络的适应能力较弱。对于比较复杂的网络,需要使用处理能力更强的协议,如OSPF、EIGRP等。 3)网络节点数量:不同的协议对于网络规模的支持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按需求适当选择,有 时还需要采用一些特殊技术解决适应网络规模方面的扩展性问题。农发展银行全国网络节点较多,路由信息也非常多,而且网络状况会千变万化,将导致路由刷新相对频繁,所以对路由协议的性能提出很高的要求。如能支持的节点数、路由选径是否最佳、路由算法必须具有鲁棒性、快速收敛性、灵活性等。 4)网络间的互通及关联要求:通过划分成相对独立管理的网络区域,可以减少网络间的相关 性,有利于网络的管理和扩展。可通过划分区域等形式,路由协议要能支持减少网络间的相关性。必要时还要考虑路由信息安全因素和对路由交换的限制策略管理。 5)管理和安全上的要求:通常要求在可以满足功能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简化管理。但有时为 了实现比较完善的管理功能或为了满足安全的需要,例如对路由的传播和选用提出一些人为的要求,就需要路由协议对策略的支持。 根据以上原则,现在各种大型网络构建中,为节省投资、保证网络的持续扩展性,都在使

路由协议试题以及参考答案

关于路由协议试题以及参考答案 1、解决路由环问题的方法有(ABD) A. 水平分割 B. 路由保持法 C. 路由器重启 D. 定义路由权的最大值 2、下面哪一项正确描述了路由协议(C) A. 允许数据包在主机间传送的一种协议 B. 定义数据包中域的格式和用法的一种方式 C. 通过执行一个算法来完成路由选择的一种协议 D. 指定MAC地址和IP地址捆绑的方式和时间的一种协议 3、以下哪些内容是路由信息中所不包含的(A) A. 源地址 B. 下一跳 C. 目标网络 D. 路由权值 4、以下说法那些是正确的(BD) A. 路由优先级与路由权值的计算是一致的 B. 路由权的计算可能基于路径某单一特性计算,也可能基于路径多种属性 C. 如果几个动态路由协议都找到了到达同一目标网络的最佳路由,这几条路由都会被加入路由表中 D. 动态路由协议是按照路由的路由权值来判断路由的好坏,并且每一种路由协议的判断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5、IGP的作用范围是(C) A. 区域内 B. 局域网内 C. 自治系统内 D. 自然子网范围内 6、距离矢量协议包括(AB) A. RIP B. BGP C. IS-IS D. OSPF 7、关于矢量距离算法以下那些说法是错误的(A) A. 矢量距离算法不会产生路由环路问题 B. 矢量距离算法是靠传递路由信息来实现的 C. 路由信息的矢量表示法是(目标网络,metric) D. 使用矢量距离算法的协议只从自己的邻居获得信息 8、如果一个内部网络对外的出口只有一个,那么最好配置(A) A. 缺省路由 B. 主机路由 C. 动态路由 9、BGP是在(D)之间传播路由的协议

数据挖掘分类算法比较

数据挖掘分类算法比较 分类是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当前数据挖掘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分类算法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出了各种算法的特性,为使用者选择算法或研究者改进算法提供了依据。 一、决策树(Decision Trees) 决策树的优点: 1、决策树易于理解和解释.人们在通过解释后都有能力去理解决策树所表达的意义。 2、对于决策树,数据的准备往往是简单或者是不必要的.其他的技术往往要求先把数据一般化,比如去掉多余的或者空白的属性。 3、能够同时处理数据型和常规型属性。其他的技术往往要求数据属性的单一。 4、决策树是一个白盒模型。如果给定一个观察的模型,那么根据所产生的决策树很容易推出相应的逻辑表达式。 5、易于通过静态测试来对模型进行评测。表示有可能测量该模型的可信度。 6、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能够对大型数据源做出可行且效果良好的结果。 7、可以对有许多属性的数据集构造决策树。 8、决策树可很好地扩展到大型数据库中,同时它的大小独立于数据库的大小。 决策树的缺点: 1、对于那些各类别样本数量不一致的数据,在决策树当中,信息增益的结果偏向于那些具有更多数值的特征。 2、决策树处理缺失数据时的困难。 3、过度拟合问题的出现。 4、忽略数据集中属性之间的相关性。 二、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的优点:分类的准确度高,并行分布处理能力强,分布存储及学习能力强,对噪声神经有较强的鲁棒性和容错能力,能充分逼近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具备联想记忆的功能等。 人工神经网络的缺点:神经网络需要大量的参数,如网络拓扑结构、权值和阈值的初始值;不能观察之间的学习过程,输出结果难以解释,会影响到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接受程度;学习时间过长,甚至可能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常用路由协议的分析及比较

路由分为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其相应的路由表称为静态路由表和动态路由表。静态路由表由网络管理员在系统安装时根据网络的配置情况预先设定,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后由网络管理员手工修改路由表。动态路由随网络运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路由器根据路由协议提供的功能自动计算数据传输的最佳路径,由此得到动态路由表。 根据路由算法 动态路由协议可分为距离向量路由协议(Distance V ector Routing Protocol)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Link State Routing Protocol)。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基于Bellman-Ford算法,主要有RIP、IGRP(IGRP为Cisco公司的私有协议);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基于图论中非常著名的Dijkstra 算法,即最短优先路径(Shortest Path First,SPF)算法,如OSPF。在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中,路由器将部分或全部的路由表传递给与其相邻的路由器;而在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中,路由器将链路状态信息传递给在同一区域内的所有路由器。 根据路由器在自治系统(AS)中的位置 可将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EGP,也叫域间路由协议)。域间路由协议有两种:外部网关协议(EGP)和边界网关协议(BGP)。EGP是为一个简单的树型拓扑结构而设计的,在处理选路循环和设置选路策略时,具有明显的缺点,目前已被BGP代替。 EIGRP是Cisco公司的私有协议,是一种混合协议,它既有距离向量路由协议的特点,同时又继承了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优点。各种路由协议各有特点,适合不同类型的网络。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2 静态路由 静态路由表在开始选择路由之前就被网络管理员建立,并且只能由网络管理员更改,所以只适于网络传输状态比较简单的环境。静态路由具有以下特点: ·静态路由无需进行路由交换,因此节省网络的带宽、CPU的利用率和路由器的内存。 ·静态路由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使用静态路由的网络中,所有要连到网络上的路由器都需在邻接路由器上设置其相应的路由。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有的情况下必须使用静态路由,如DDR、使用NA T技术的网络环境。 静态路由具有以下缺点: ·管理者必须真正理解网络的拓扑并正确配置路由。 ·网络的扩展性能差。如果要在网络上增加一个网络,管理者必须在所有路由器上加一条路由。 ·配置烦琐,特别是当需要跨越几台路由器通信时,其路由配置更为复杂。 3 动态路由

路由选择及路由选择协议

第七章路由选择及路由选择协议 7.1 什么是Routing? 所谓Routing就是一个数据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这样一个过程在网络中路由器就是承担route功能的网络设备为了 达到Route目的路由器必须知道以下关键因素 Destination Address Identifying sources of information Discovering routes Selecting routes Maintaining routing information 路由器将路由信息存在路由表中路由器正是依靠路由表达到路由目的的在路由器可以通过show ip route 查看路由表 内容如 7.2 路由分类 路由可以分为二大类 静态路由――静态路由是一个单向路由它由网络管理员手工配置到routing table中的网络管理员配置网络中所有路由一 旦网络发生变化必须手工改变和添加新路由静态路由适合小

型网络和Stub 网络所谓Stub网络就是只有一个进出网络的 节点的网络 Static route configuration: Router(config)#ip route 172.16.1.0 255.255.255.0 172.16.2.1参数说明见9 7 默认路由default route 是的一种特殊的静态路由在Stub 网络中由于只存在唯一一个网络出入节点也就是说所有数据包 都使用一个路由我们可以配置默认路由将所有出入网络的数据 包都从此路由通过 Default route configuration:(见9 9) Router(config)#ip route 0.0.0.0 0.0.0.0 172.16.2.2 动态路由――动态路由是由路由协议动态获取的当网络发生变 化时路由协议自动更新routing table 路由协议运行于网络层 选择路径和维护routing table 一旦一条路径决定下来路由器 就能路由routed protocol所产生的数据包 区别以下两种名词 Routed protocol: IP IPX Routing protocol: RIP IGRP OSPF *Administrative Distance与Metric 在网络中有时会存在多个路由协议和多条静态路由如何给 多种路由协议排定可信度需要一个参数那就是Administrative Distance AD从0到255 其值越小说明这种路由协议的可靠度越高

无线传感器网络典型路由协议分类比较

无线传感器网络典型路由协议 摘要:本文主要以节点的传播方式为出发点,分析集中典型的路由协议。 关键字:无线网络路由协议性能 1. 引言 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多功能传感器快速发展,进而使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成为目前研究热点。WSN 是由部署在检测区域内的大量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形成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系统,使其在小体积内集成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无线通信等功能,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提供给终端用户。本文首先简要说明衡量路由协议的四个标准,然后就WSN 中路由协议的几种路由协议提出新的分类方法。 2. 路由协议的衡量标准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不同于传统网络的协议,它具有能量优先、基于局部的拓扑信息、以数据为中心和应用相关四个特点,因而,根据具体的应用设计路由机制时,从四个方面衡量路由协议的优劣: (1)能量高效 (2)可扩展性 (3)健壮性 (4)快速收敛性 3. 路由协议的分类 针对不同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路由协议,目前已有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两种:按网络结构可以分为平面路由协议、分级网络路由协议和基于位置路由协议;按协议的应用特征可以分为基于多径路由协议、基于可靠路由协议、基于协商路由协议、基于查询路由协议、基于位置路由协议和基于QoS 路由协议。本文就各个协议的不同侧重点提出一种新的分类方法,把现有的代表性路由协议按节点的传播方式划分为广播式路由协议、坐标式路由协议和分簇式路由协议。下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4. 广播式路由协议

四种路由协议比较

内部网关协议RIP: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1)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交换的信息是自己的路由表。(2)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信息。RIP协议用UDP报文进行传送。 RIP实现简单,但它能使用的最大距离为15,16是不可到达,所以RIP只适用于小规模网络。RIP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消息传播的快,坏消息传播的慢。 RIP为了防止成环:可以用水平分割的方法,即从本端口接收到的路由,不再从本接口发送出去。 内部网关协议OSPF:使用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1)向本自治系统内的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用洪泛法。,路由器向所有相邻的路由器发送信息,这个相邻的路由器再向所有它相邻的路由器发送信息。(2)发送的信息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专题。(3)只有链路状态变化时,才用洪泛法发送信息,OSPF没有RIP那样坏消息传播的慢的问题。而不像RIP那样每隔30s交换一次路由信息。OSPF协议知道全网的拓扑结构图。OSPF更新收敛的快是重要特点。OSPF不用UDP而是直接用IP数据报传送。OSPF的数据包很短,这样可以减少路由信息的通信量。 注:RIP交换的是路由表,即到目的网络的最短距离,RIP就是根据最短距离选路的。OSPF发送的信息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链路状态,即与本路由器都和哪些路由器相邻以及该链路的度量,如距离,费用带宽。所以交换完路由信息以后,形成数据库,然后利用SPF算法(如Dijkstra静态路由算法)再算出路径,形成SPF树。每个路由单元根据SPF树生成自己的路由表。对OSPF而言,主要的消耗就在SPF的算法处理中,最常用的是Dijkstra静态路由算法。当一条链路down,每台路由器都会获得变化的信息,在网络拓扑更新之后,每台路由器就会重新计算SPT。这样计算SPT的计算量特别大,消耗CPU。。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重新计算SPT就是删除当前的SPT,调用最短路径优先算法重新构造SPT。所以需要提出一种快速收敛的算法,来消除冗余存储或冗余计算。如下图我们只需要计算第二张图中区域的节点,即只对部分变化的节点重新计算路径,大大减少了计算量。

CISCO BGP协议精简技术要点

CISCO BGP协议精简技术要点 1. BGP特征1) BGP是一种域间路由选择协议(IDRP),自主系统号是一个16位的数字,其取值范围为1~65535,64512~65535的AS号保留给私有: 2) 在不同自主系统中的路由器之间运行BGP时,被称为外部BGP(EBGP);在位于同一个自主系统中的路由器之间运行BGP时,被称为内部BGP(IBGP); 3) EBGP通常彼此直接连接的,TTL值默认值为1;IBGP路由器无需直接连接,但邻居的建立需要IGP,传输是不需要IGP的; 4) BGP路由器只需发送增量更新,BGP发送存活消息; 5) 获悉外部网络的方式:将所有BGP路由重分布到IGP;在AS的所有路由器运行IBGP; 6) BGP维护:优化;与IGP同步;下一跳可达; 7) 运行IBGP的路由器从邻居学到的路由不会传给其它的路由器; 8) BGP水平分割,只有优化的路由才有可能传播; 2. BGP消息类型1) 打开消息(open):包含hold time和BGP路由ID; 2) 存活消息(keeplive):三倍于hold时间; 3) 更新消息(update):在BGP最优的路由才能更新; 4) 通知消息(notification):BGP路由出错和BGP连接被管理性关闭; 3. BGP状态1) Idle:查找路由表,路由器执行资源初始化,发起一个TCP连接,并且倾听远程BGP 2) Connect:找到路由表进行TCP的三次握手,TCP连接成功转到Open sent状态,如果失败,转到idle重新连接; 3) Open sent:打开信息发送报文; 4) Open confirm:收到对方发来的open消息,邻居关系协商完成; 5) Established:最终状态。 4. BGP属性1) 公认属性:公认属性是所有厂商BGP实现都必须能够识别的属性,公认强制属性必须出现所有BGP路由更新中;公认自由决定属性可以不出现在BGP更新中; 2) 可选属性:非公认属性被称为是可选的,可选属性可以是传递的或非传递的; 3) BGP定义的属性:公认强制属性;公认自由决定的属性;可选传递属性;可选非传递属性; 4) AS路径属性:一种公认强制属性,用来避免环路; 5) 下一跳属性:BGP中的跳指的是AS,而不是路由器,对于另一个AS中的网络而言,下一跳是前往该网络的路径中,下一个AS的入口IP地址; 6) 源头:源头是公认强制属性,它定义路径信息的源头,指明路由是通过什么方式学到的。n IGP:路由在起始AS的内部; n EGP:路由是通过EGP获悉的,在BGP表中用e表示,例如:重分布; n 不完全:路由的源头未知或是通过其它方法获悉的,例如:重分布或静态路由过来的;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研究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 摘 要: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特点进行了学习归纳,指出了无线传感网络 and sensor networks and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 and their differences on key issues to be resolved. Several of today's popular WSN routing protocols layered analysis and summary. Compare them on whether data-centric, whether to support data fusion, whether based on node loc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Service (QoS>, scalability, robustness, security, and point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Last, point that the current WSN is committed to meet the basic performance of routing protocols on the improvement of QoS. Key words:wireless sensor network 。 routing protocol 。 Stratified。 Performance Comparison 0前言 传感器是数据采集、信息处理的关键部件,它可以将物理世界中的一个物理量映射到一个定量的测量值,使人们对物理世界形成量化认识。传感器技术是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基础[1]。随着微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感器技术正向着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2]。无线传感网络

路由协议有哪些

什么是路由协议? 路由器提供了异构网互联的机制,实现将一个网络的数据包发送到另一个网络。而路由就是指导IP数据包发送的路径信息。路由协议就是在路由指导IP数据包发送过程中事先约定好的规定和标准。 路由协议有哪些? 路由协议主要运行于路由器上,路由协议是用来确定到达路径的,它包括RIP,IGRP(Cisco私有协议),EIGRP(Cisco私有协议),OSPF,IS-IS,BGP。起到一个地图导航,负责找路的作用。它工作在网络层。 路由选择协议主要是运行在路由器上的协议,主要用来进行路径选择。 路由协议作为TCP/IP协议族中重要成员之一,其选路过程实现的好坏会影响整个Internet网络的效率。按应用范围的不同,路由协议可分为两类:在一个AS(Autonomous System,自治系统,指一个互连网络,就是把整个Internet划分为许多较小的网络单位,这些小的网络有权自主地决定在本系统中应采用何种路由协议)内的路由协议称为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AS之间的路由协议称为外部网关协议(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这里网关是路由器的旧称。正在使用的内部网关路由协议有以下几种:RIP-1,RIP-2,IGRP,EIGRP,IS-IS和OSPF。其中前3种路由协议采用的是距离向量算法,IS-IS和OSPF采用的是链路状态算法,EIGRP是结合了链路状态和距离矢量型路由选择协议的Cisco私有路由协议。对于小型网络,采用基于距离向量算法的路由协议易于配置和管理,且应用较为广泛,但在面对大型网络时,不但其固有的环路问题变得更难解决,所占用的带宽也迅速增长,以至于网络无法承受。因此对于大型网络,采用链路

路由选择协议和配置的详细步骤

路由选择协议和配置的详细步骤 静态路由的配置: router(config)ip route +非直连网段+子网掩码+下一跳地址 router(config)#exit 动态路由按照是否在一个自治系统内使用又可以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bgp)常见的内部网关协议有rip、ospf等,外部网关协议有bgp、bgp-4,这里主要说下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距离矢量选择路由协议,由于它的简单、可靠、便于配置,所以使用比较广泛,但是由于它最多支持的跳数为15,16为不可达所以只适合小型的网络,而且它每隔30s一次的路由信息广播也是造成网络广播风暴的重要原因之一。 rip的配置: router(config)#router rip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network-number network_number为路由器的直连网段 由于rip的局限性,一种新的路由选择协议应运而生:igrp,igrp(intero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igrp由于突破了15跳的限制,成为了当时大型cisco网络的首选协议 rip与igrp 的工作机制,均是从所有配置接口上定期发出路由更新。但是,

rip是以跳数为度量单位;igrp以多种因素来建立路由最佳路径;带宽(bandwidth),延迟(delay),可靠性(reliability),负载(load)等因素但是它的缺点就是不支持vlsm和不连续的子网。 igrp的配置: router(config)#router igrp 100(100为自治系统号)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network-number router(config-router)#exit 注意: 1)编号的有效范围为1-65535,编号用确定一组区域编号相同的路由器和接口; 2)不同的编号的路由器不参与路由更新。 eigrp(enhanced intero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eigrp 是最典型的平衡混合路由选择协议,它融合了距离矢量和链路状态两种路由选择协议的优点,使用散射更新算法,可实现很高的路由性能。eigrp特点是采用不定期更新,即只在路由器改变计量标准或拓扑出现变化时发送部分更新路由。支持可变长子网掩码vslm,具有相同的自治系统号的eigrp和igrp之间,可无缝交换路由信息。eigrp的配置和igrp的大致相同: router(config)#router eigrp(100为自治系统号)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network-number router(config-router)#exit ospf: ospf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所谓链路状态是指路由器接口的状态,如up,down,ip及网络类型等链路状态信息通过链

数据挖掘分类算法的研究与应用

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数据挖掘分类算法的研究与应用 姓名:刘振岩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指导教师:王万森 2003.4.1

首都师范入学硕.卜学位论Z数据挖掘分类算法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 f随着数据库技术的成熟应用和Internet的迅速发展,人类积累的数据量正在以指数速度增长。科于这些数据,人{}j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查询、统计分析手段,而需要发现更深层次的规律,对决策或科研工作提供更有效的决策支持。正是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出隐藏在其中的有用信息,将机器学习应用于大型数据库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所谓数据挖掘(DataMining,DM),也可以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Dat曲鹅e,KDD),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r},,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发现了的知识可以被用于信息管理、查询优化、决策支持、过程控制等,还可以用于数据自身的维护。因此,数据挖掘是数据库研究中的一个很有应用价值的新领域,它又是一门广义的交叉学科,融合了数据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技术。 分类在数据挖掘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目前在商业上应用最多。分类的目的是学会一个分类函数或分类模型,该模型能把数据库中的数据项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乍多分类的方法已被机器学习、专家系统、统计学和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者提}H。本论文主要侧重数据挖掘中分类算法的研究,并将分类算法划分为急切分类和懒散分类,全部研究内容基本围绕着这种划分方法展开。.1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l,讨论了数掂挖掘中分类的基本技术,包括数据分类的过程,分类数据所需的数据预处理技术,以及分类方法的比较和评估标准;比较了几种典 型的分类算法,包括决策树、k.最近邻分类、神经网络算法:接着,引 出本文的研究重点,即将分类算法划分为急切分类和懒散分类,并基于 这种划分展歼对数据挖掘分类算法的研究。 2.结合对决簸树方法的研究,重点研究并实现了一个“懒散的基于模型的分类”思想的“懒散的决策树算法”。在决策树方法的研究中,阐述了决 策树的基本概念以及决策树的优缺点,决策树方法的应用状况,分析了 决策树算法的迸一步的研究重点。伪了更好地满足网络环境下的应用需 求,结合传统的决策树方法,基于Ⅶ懒散的基于模型的分类”的思想, 实现了一个网络环境下基于B/S模式的“懒散的决策树算法”。实践表明: 在WEB应fH程序叶i采用此算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3.选取神经H络分类算法作为急切分类算法的代表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神经网络中,重点分析研究了感知器基本模型,包括感知器基本模型的构 造及其学习算法,模型的几何意义及其局限性。并针对该模型只有在线 性可分的情况一F彳‘能用感知器的学习算法进行分类的这一固有局限性, 研究并推广了感知器模型。

路由协议的优先级,以及管理距离AD和metric的区别

路由协议的优先级,以及管理距离AD和metric的区别 发布时间:2013-07-20 09:02:06 浏览次数:737 路由协议的优先级(Preference,即管理距离Administrative Distance)一般为一个0到255之间的数字,数字越大则优先级越低。 ?直连路由具有最高优先级。 ?人工设置的路由条目优先级高于动态学习到的路由条目。 ?度量值算法复杂的路由协议优先级高于度量值算法简单的路由协议 路由的优先级的概念是优先级高的新路由协议可替代优先级低的同信宿路由,反之,则不然。 需要区别的是路由开销(metric)和路由优先级(preference)这两个概念。metr ic是针对同一种路由协议而言,对不同的路由协议,由于代表的含义不同,比较不同协议的metric是无意义的,所以要在两条不同协议的同信宿路由中作出选择,只能比较路由协议的优先级。相反,preference是针对不同路由协议而言,同协议的路由的preference 优先级是一般情况下一样的,这时metric是在两条同信宿路由中作出选择的标准。

总结:路由优先级在不同协议时候,比较preference的大小,而在路由协议相同时候由于preference相同,则再比较metric的大小,进而确定最终选择的路由。 一般在ip route命令中静态路由中的参数“Distance metric for this route“都是指metric参数,而Administrative Distance在使用不同路由协议间比较时候,都使用默认值,。一般Administrative Distance值不单独写出来,除非要更改其默认值。 PS:对于小规模的网络,使用静态路由方式很合适,以下为cisco的静态路由配置命令: Static Routing 静态路由:手动填加路由线路到路由表中,优点是: 1.没有额外的router的CPU负担 2.节约带宽 3.增加安全性 缺点是: 1.网络管理员必须了解网络的整个拓扑结构 2.如果网络拓扑发生变化,管理员要在所有的routers上手动修改路由表 3.不适合在大型网络中 静态路由的配置命令:ip route [dest-network] [mask] [next-hop address或exit interface][administrative distance] [permanent] ip route:创建静态路由 dest-network:决定放入路由表的路由表 mask:掩码 next-hop address:下1跳的router地址 exit interface: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拿这个来替换next-hop address,但是这 [NextPage][/NextPage] 个是用于点对点(point-to-point)连接上,比如广域网(W AN)连接,这个命令不会工作在LAN上 administrative distance:默认情况下,静态路由的管理距离是1,如果你用exit int erface代替next-hop address,那么管理距离是0(不同协议是AD,但是对于相同路由协议时候,是指metric)

分类算法综述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分类算法综述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号:S2******* 姓名:张靖 指导教师:陈俊杰 时间:2011年08月21日

数据挖掘分类算法综述 数据挖掘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数据库研究中最有应用价值的新领域之一。它最早是以从数据中发现知识(KDD,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研究起步,所谓的数据挖掘(Data Mining,简称为DM),就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不知道的但又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据挖掘技术。分类的目的是根据数据集的特点构造一个分类函数或分类模型(也常常称作分类器)。该模型能把未知类别的样本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一种技术。 1. 分类的基本步骤 数据分类过程主要包含两个步骤: 第一步,建立一个描述已知数据集类别或概念的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是通过对数据库中各数据行内容的分析而获得的。每一数据行都可认为是属于一个确定的数据类别,其类别值是由一个属性描述(被称为类别属性)。分类学习方法所使用的数据集称为训练样本集合,因此分类学习又可以称为有指导学习(learning by example)。它是在已知训练样本类别情况下,通过学习建立相应模型,而无指导学习则是在训练样本的类别与类别个数均未知的情况下进行的。 通常分类学习所获得的模型可以表示为分类规则形式、决策树形式或数学公式形式。例如,给定一个顾客信用信息数据库,通过学习所获得的分类规则可用于识别顾客是否是具有良好的信用等级或一般的信用等级。分类规则也可用于对今后未知所属类别的数据进行识别判断,同时也可以帮助用户更好的了解数据库中的内容。 图1 数据分类过程中的学习建模 第二步,利用所获得的模型进行分类操作。首先对模型分类准确率进行估计,例如使用保持(holdout)方法。如果一个学习所获模型的准确率经测试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就可以使用这一模型对未来数据行或对象(其类别未知)进行分类。例如,在图2中利用学习获得的分类规则(模型)。对已知测试数据进行模型

路由协议有哪些分类

●1路由协议有哪些分类? (从至少两个方面进行描述) 1)IGP和EGP 2)距离向量和链路状态型的路由协议3)有类和无类的路由协议 ●2.简单描述距离矢量型协议和链路状态型协议的区别? 1)距离矢量路由协议更新的是路由条目,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更新的是拓扑 2)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发送周期性的更新、完整路由表更新,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更新是非周期性的,部分的有边界的 3)距离矢量路由协议运行矢量路由协议会将,所有它知道的路由信息与邻居共享,但是只与直连邻居共享,运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路由器只将他所直连的链路状态与邻居共享,这个邻居是指一个域内或区域内一个的所有路由器。 运行距离矢量型协议的路由器并不了解整个网络的拓扑,它们只知道自己直连的网络,和去往目的网络的吓一跳地址,而且距离矢量型协议是以条数作为选路的度量;运行链路状态型协议的路由器都有整个网络的拓扑,它们根据自己的所维持本地链路状态数据库来选择到达目的网络的最佳路径,链路状态型协议会根据链路上的时延带宽等因素算出一个开销最小的路径作为最优路径。 ●3.简单描述EIGRP协议中DUAL有限状态机的决策过程? 当运行eigrp协议的路由器失去和后继路由器的连接时,路由器首先回查找自己的可行性后继路由器,如果存在可行性后继的话就把可行性后继提升为后继路由器,若没有的话就向所有的邻居路由器发送查询,每个接受到查询的路由器会查看自己的路由表,若有一条替代路由,则向发送查询的源路由器发送这条路由的信息,若没有就继续向自己的邻居发送查询,当发送查询的源路由器收到所有邻居路由器的回复后悔重新计算以选取新的后继。 ●4.EIGRP需要维护几张表? 每张表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EIGRP能够快速收敛的关键在于什么? 邻居表:确保直接邻居之间能够双向通信,保存邻居的IP等信息 拓扑表:拓扑表中存放着前往目标地址的所有路由的 路由表:从拓扑表中选择到达目标地址的最佳路由放入路由表 eigrp能够快速收敛关键:使用扩散更新算法(DUAL) ●5.EIGRP协议有哪几种Packet类型?每种类型的Packet的作用是什么? 1)Hello packet:以组播的方式定期发送,用于建立和维护邻居关系 2)ACK(acknowledgement) packet:以单播的方式发送HELLO包,包含一个不为零的确认号,用来 更新、查询和答复数据包。 3)Update packet:当路由器收到某个邻居路由器的第一个HELLO包时,以单播传送方式发送一个包含他所知道的路由信息的更新包。当路由信息发生变化时以组播方式发送只包含变化路由信息的更新包 4)Query(查询))packet:当一条链路失效,并且在拓扑表中没有任何可行后继路由器时,路由器需要重新进行路由计算,路由器就以组播的方式向它的邻居发送一个查询包。 5)Request(请求)packet最初是打算提供给路由服务器(server)使用的,但是从来没实现过. )& Reply(应答):以单播的方式回复查询方,对查询数据包进行应答。 ●6.OSPF协议中链路状态通告有几种类型? 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1)路由器LSA:由区域内所有路由器产生,并且只能在本个区域内泛洪广播。 2)网络LSA :由区域内的DR或BDR路由器产生,报文包括DR和BDR连接的路由器的链路信息。网络LSA也仅仅在产生这条网络LSA的区域内部进行泛洪。 3)网络汇总LSA :由ABR产生,可以通知本区域内的路由器通往区域外的路由信息。 4)ASBR汇总LSA :由ABR产生,但是它是一条主机路由,指向ASBR路由器地址的路由。 5)自治系统外部LSA :由ASBR产生,告诉相同自治区的路由器通往外部自治区的路径。 6)组成员LSA 7)NSSA外部LSA :由ASBR产生,几乎和LSA 5通告是相同的,但NSSA外部LSA通告仅仅在始发这个NSSA外部LSA 通告的非纯末梢区域内部进行泛洪。 ●7.OSPF协议有哪几种Packet类型? 每种类型的Packet的作用是什么? 1)hello:用于建立和维护ospf邻接关系 2)DBD数据库描述:检查链路状态数据库是否同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