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氟丙烷制备工艺概述

八氟丙烷制备工艺概述

八氟丙烷制备工艺概述
八氟丙烷制备工艺概述

七氟丙烷施工方案(参考模板)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方案 1、施工内容 气体输送管道安装,自动灭火监控设备安装,气瓶间设备安装,气体灭火系统调试。 2、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工序 人员及设备、材料、机具进场-----气体灭火系统监控线路敷设-----气体灭火系统管道支架制作安装-----穿线及线号标识-----气体输送管 道安装、试压及吹洗------气体灭火监控设备安装-----气瓶间设备安装 ----气体灭火系统调试-----预验收-----消防验收 3、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工艺 系统调试管道支吊制作安装架 管道吹扫喷嘴安装灭火剂储瓶安装 集流管制安选择阀安装 4、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准备 4.1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前应具备下列技术资料 4.1.1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书,系统及其主要组件的使用、维护说明书。 4.1.2容器阀、选择阀、单向阀、喷嘴和阀驱动装置等系统组件的产品出厂 合格证和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灭火剂输送管 道及管道附件的出厂检验报告与合格证。 4.1.3系统中采用的不能复验的产品,如安全膜片等,应具有生产厂出具的 同批产品检验报告与合格证。

4.2气体灭火系统的施工应具备下列条件 4.2.1防护区和灭火剂贮瓶间设置条件与设计相符。 4.2.2系统组件与主要材料齐全,其品种、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 4.2.3系统所需的预埋件和孔洞符合设计要求。 4.3 系统组件检查 4.3.1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前应对灭火剂贮存容器、容器阀、选择阀、单向阀、 喷嘴和阀驱动装置等系统组件进行外观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系统组件无碰撞变形及其他机械性损伤。 ●组件外露非机械加工表面保护涂层完好。 ●组件所有外露接口均设有防护堵、盖,且封闭良好,接口螺纹和法 兰密封面无损伤。 ●铭牌清晰,其内容符合相应的现行国家或地方标准的规定。 ●保护同一防护区的灭火剂贮存容器规格应一致,其高度差不宜超过 20mm。 ●气动驱动装置的气体贮存容器规格应一致,其高度差不宜超过10mm。 4.3.2 气体灭火系统安装前应检查灭火剂贮存容器内的充装量与充装压力, 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灭火剂贮存容器的充装量不应小于设计充装量,且不得超过设计充 装量的1.5%。 4.3.3 气体灭火系统安装前应对选择阀、液体单向阀、高压软管和阀驱动装 置中的气体单向阀逐个进行水压强度试验和气压严密性试验,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水压强度试验的试验压力应为系统组件设计工作压力的1.5倍,气 压严密性试验的试验压力应为系统组件的设计工作压力。

环氧丙烷生产技术及市场行情研究报告

环氧丙烷生产技术及市场行情研究报告 出版日期:2013-9-5 目录 第一部分:有机化工行业概述 (1) 第一节:有机化工行业范围、基本原料和用途介绍 (1) 第二节:化工市场跌宕起伏,有机化工产品表现上佳 (2)

第三节:生物基有机化工产业正在兴起 (3) 第二部分:环氧丙烷生产技术及市场行情研究报告目录 (5)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编写资质 (9) 第一部分:有机化工行业概述 第一节:有机化工行业范围、基本原料和用途介绍 有机化工是有机化学工业的简称,又称有机合成工业。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为基础原料,主要生产各种有机原料的工业。 基本有机化工的直接原料包括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乙烯、乙炔、丙烯、碳四以上脂肪烃、苯、环氧丙烷、环氧丙烷、乙苯等。从原油、石油馏分或低碳烷烃的裂解气、炼厂气以及煤气,经过分离处理,可以制成用于不同目的的脂肪烃原料;从催化重整的重整汽油、烃类裂解的裂解汽油以及煤干馏的煤焦油中,可以分离出芳烃原料;适当的石油馏分也可直接用作某些产品的原料;由湿性天然气可以分离出甲烷以外的其他低碳烷烃;从煤气化和天然气、炼厂气、石油馏分或原油的蒸气转化或部分氧化可以制成合成气;由焦炭制得的碳化钙,或由天然气、石脑油裂解均能制得乙炔。此外,还可从农林副产品获得原料。 基本有机化工产品的品种繁多,按化学组成可分类如表。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很多物质含有两种以上的特定元素或两种以上的基团,它们常又按其主要特点划入某一类。 基本有机化工产品也可按所用原料分类: ①合成气系产品(见合成气)。 ②甲烷系产品(见甲烷)。 ③乙烯系产品(见乙烯)。 ④丙烯系产品(见丙烯)。 ⑤C4以上脂肪烃系产品(见碳四馏分;碳五馏分)。 ⑥乙炔系产品(见乙炔)。

环氧丙烷的几种生产工艺及市场分析模板

一环氧丙烷的几种生产工艺及对比 环氧丙烷, 又名氧化丙烯, 英文名称propylene oxide (P0)。它是一种无色、具有醚类气味的低沸易燃液体。工业产品为两种旋光异构体的外消旋混合物。凝固点一112.13℃, 沸点34.24℃, 相对密度0.859。与水部分混溶, 与乙醇、乙醚混溶, 并与二氯甲烷、戊烷、戊烯、环戊烷、环戊烯等形成二元共沸物。有毒, 对人体有刺激性。 环氧丙烷(P0)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 也是丙烯系列产品中仅次于聚丙烯和丙烯睛的第三大衍生物, 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环氧丙烷具有广泛的用途, 主要用于生产聚醚多元醇(PPG)、丙二醇(PG)、丙二醇醚、异丙醇胺、轻丙基甲基纤维素醚、轻丙基纤维素醚等, 也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油田破乳剂、农药乳化剂、溶剂、增塑剂、润滑剂、阻燃剂等的主要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医药、食品和纺织等行业。当前生产环氧丙烷的主要工业生产工艺有氯醇法, 共氧化法和直接氧化法( HPPO) 。国内只有氯醇法和共氧化法, 按年产量计算氯醇法占74%, 共氧化法占24%。国内当前还没有直接氧化法的装置。 国内环氧丙烷的年产能与需求对照表 单位: 万吨

环氧丙烷PO 的生产工艺较多, 当前国内外已工业化的主要有: 氯醇化法、 共氧化法和过氧化氢氧化法(简称HPPO 法), 其中共氧化法又能够分为乙苯法和异丁烷法两种。根据 世界PO 生产能力统计, 氯醇化法占总生产能力的40.3%, 共氧化法占51.5%, HPPO 法占5%。在共氧化法中, 乙苯法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24.9%, 异丁烷法占26.6%。 1、 直接氧化法: 丙烯用双氧水直接氧化制环氧丙烷。催化剂为TS-1, 钛硅分子筛。 2、 共氧化法: 以异丁烷或乙苯作为氧的载体, 预先制成有机过氧化物, 然后与丙烯反应制环氧丙烷。OH C CH -33)( 3、 氯醇法或氯碱法: 丙烯经过氯醇化过程用卤素氧化制环氧丙烷。据估计每生产1吨PO 伴生2.1t 2l a C C , 至少43t 的废水排放。 O HC HCL O H C l l 22+→+ OH CH CHC CH C CHOHCH CH O HC H C 232363l l l 22+→+ O H C C PO OH C OH CH CHC CH C CHOHCH CH 2223232l a 2a l l ++→++)( 【工艺比较】 一、 PO 三种工艺路线比较 表一: 基本情况

七氟丙烷系统无管网计算书

FIRE SYSTEM 陕西中安消防安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应用文件——计算书 HFC-227ea系统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系统设计计算书 (SYSTEM DESIGN BOOK) 工程名称:法门寺合十舍利塔配电气体消防 日期: 2008年9月5日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设计计算 1、系统设计的依据 1.1ISO14520《气体灭火系统----物理性能和系统设计》; 1.2美国国家防火协会标准《NPPA2001清洁药剂灭火系统》; 1.3GB50370-2005《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1.4GB50263-2007《气体灭火系施工及验收规范》; 1.5陕西中安消防安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应用手册》; 2、防护区的要求 防护区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2.1 防护区宜以固定的单个封闭空间划分;当同一区间的吊顶层和地板下需同时保护时,可合为一防护 区; 当采用管网灭火系统时,一个防护区的面积不宜大于800m2;容积不宜大于3600m3; 当采用预制灭火装置时,一个防护区的面积不应大于500m2;容积不宜大于1600m3; 2.2 防护区围护结构及门窗的耐火极限均不宜低于0.5h;吊顶的耐火极限不宜低于0.25h; 2.3 防护区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不宜低于1200 Pa; 2.4 防护区应设置泄压口,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泄压口应位于防护区净高的2/3以上; 2.5 防护区设置的泄压口,宜设在外墙上。泄压口面积按相应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定计算; 2.6 喷放灭火剂前,防护区内除泄压口外的开口应能自行关闭; 2.7 防护区的最低环境温度不应低于-10℃; 2.8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防护区采用组合分配系统时,一个组合分配系统所保护的防护区不应超过8个。 3、储瓶间的要求 确定储存容器间应考虑以下几点: 3.1 应尽可能靠近防护区或保护对象; 3.2 应有足够的空间安装和操作该系统; 3.3 储存容器间环境温度应在-10℃~50℃,应避免阳光直射和化学制品的危害; 3.4 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3.5 出口应直接通向室外或疏散通道; 3.6 室内应保持干燥和良好通风,地下储存容器间应设机械排风装置。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施工方案

. 华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二号楼消防工程二层发实验室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 施工方案 杭州恒基消防工程有限公司 2014年11月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施工方案 目录 一、概述 3 二、施工依据 3 三、施工组织结构 4 四、气体灭火系统施工 5 五、火灾自动报警及其联动系统施工 13 六、安全措施 18 七、文明施工 20 八、成品保护 20 九、降低成本技术措施 21

一、工程概况: 2.2 本工程由综合楼、科研1号、科研2号楼、科研3号楼、综合楼、园区食堂、实验平台组成。科研2号楼、科研3号楼。建筑面积为7477m2,地上四层,计高20m.科研1号楼建筑面积2535m2,,地上四层局部三层,计高14.4m.宿舍建筑面积3138m2,地上六层,计高15.7m.食堂建筑面积616m2,计高5.7m。试验平台建筑面积3544m2,,地上一层,计高4m. 本工程二层共设有一套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均设有一个气瓶间。 二、施工依据: 1、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 2、有关规范和规定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97)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9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3、相关厂家的《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设计手册》 三、施工组织结构

四、气体灭火系统施工 4.1施工准备 4.1.1熟读图纸及主要组件的使用、维护说明书;充分了解产品的结构、技术参数、安装的特殊要求、维护方法与要求。 4.1.2对系统所用设备和材料必须有检验报告和合格证明。如储罐、压力控制监视报警系统、安全阀、压力开关、主控阀、选择阀、单向阀、喷嘴等,必须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验合格报告。而对集流管与管道附件则应有制造单位出具的检验合格报告,其中包括水压强度试验,气压严密性试验等;对灭火剂输送管道应有相应规格的材质证明,认真填写“钢管检查验收记录”,对安全阀上的安全膜片、膜片密封式容器阀上的密封膜片,可抽样检验,此类产品必须有生产厂出具的同批产品的检验报告和合格证。 4.1.3机具准备 4.2施工方法和技术质量要求

HPPO环氧丙烷直接氧化法调研报告

【行业动态】 巴斯夫、陶氏化学等公司已经完成环氧丙烷直接氧化法工业化规模生产试验,于2009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建成产能为300kt/a的第一套装置并运营;于2011年陶氏化学和泰国SCG集团将在泰国建成年产390kt/a规模的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第二套装置,两套装置均采用先进的HPPO工艺技术。 2007年,中海油壳牌合资公司在惠州建成年产250kt/a环氧丙烷和550kt/a苯乙烯联产装置;2010年3月中石化在浙江镇海炼化建成第一套具有世界级规模的环氧丙烷/苯乙烯(PO/SM)联产装置,28.5万吨/年环氧丙烷、62万吨/年苯乙烯装置由中石化与美国利安德公司合资兴建,以上两套装置采用的是共氧化工艺技术。国内其他装置均为氯醇法。 【技术动态】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的双氧水直接氧化丙烯制环氧丙烷新 技术,于2008年8月10日通过专家组鉴定。该项新技术将改变传统环氧丙烷生产工艺污染严重等弊端,实现了业界一直追求的环境友好环氧丙烷工艺路线的目标。 双氧水直接氧化丙烯制环氧丙烷新技术与项目组前期开发的原 位耦合法相比,简化了工艺流程,减少了催化剂的损失;与传统工业生产方法相比,工艺简单,环境友好,无联产品问题;在优化的工艺

条件下,催化剂循环使用5次后,环氧丙烷相对双氧水的产率仍保持在87%以上,产物分布选择性>99%。 新方法在适宜的溶剂体系中,在该研究组开发的新一代反应控制相转移催化剂作用下,可直接催化双氧水氧化丙烯,高选择性地生成环氧丙烷。反应结束后,催化剂及溶剂都可循环使用,因而对环境友好。 【工艺概况】 环氧丙烷PO的生产工艺较多,目前国内外已工业化的主要有:氯醇化法、共氧化法和过氧化氢氧化法(简称HPPO法),其中共氧化法又可以分为乙苯法和异丁烷法两种。根据2007年世界PO生产能力统计,氯醇化法占总生产能力的40.3%,共氧化法占51.5%,HPPO法占5%。在共氧化法中,乙苯法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24.9%,异丁烷法占26.6%。 1、直接氧化法:丙烯用双氧水直接氧化制环氧丙烷。 催化剂为TS-1,钛硅分子筛。 2、共氧化法:以异丁烷或乙苯作为氧的载体,预先制成有机过氧 化物,然后与丙烯反应制环氧丙烷。

环氧丙烷装置培训教材

环氧丙烷装置培训教材(营销专业)

生产流程简介第一章 前言1.1在丙烯衍生产品中,环氧丙烷目前环氧丙烷是石油化工的 重要中间体之一, 仅次于聚丙烯和丙烯腈的第三大衍生物。。,分子量为58.08OPO)分子式:CH)环氧丙烷(propylene oxide 简称63OCHCHCH。结构式:32环氧丙烷是生产聚醚、表面活性剂、丙二醇、碳酸丙烯酯、烯丙醇等的主要原料。我公司环氧丙烷装置采用氯醇法生产技术,连续法生产,年生产时间300天,装置生产能力50000吨/年,该装 置的生产工艺比较完善合理,属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好,收率高,原 料单耗低。 1.2装置组成 本装置由下列单元组成: 1)环氧丙烷主装置 本系统分六个工序: (1)液氯汽化工序 (2)氯醇化工序 (3)尾气回收工序 (4)皂化精馏工序

(5)石灰乳制备工序 (6)压滤工序 2)丙烯原料罐区 3)氯气原料罐区及液氯气化工序 )石灰库区及石灰乳制备4. 5)尾气回收装置 6)产品及中间品罐区 7)污水预处理及污水处理装置 8)公用工程配套装置循环水、空压制氮站、冷冻站、工艺水站、消防水、锅炉房等 9)原料、中控及成品化验室 10)物流区及原料材料库区 11)综合办公区 1.3生产工艺 (一)生产方法 以丙烯、氯气、水为原料反应生成氯丙醇,氯丙醇再石灰乳发生皂化反应,生成粗环氧丙烷,在皂化过程中,生成的粗环氧丙烷中还含有水及少量氯化副产器(如二氯丙烷、二氯二异丙醚、丙醛等)。为了生产出符合要求的环氧丙烷产品,需要精馏提纯。粗环氧丙烷再经过精馏成为成品。其传统工艺流程如图3-1所示。

3-1图环氧丙烷的传统工艺流程图 (二)工艺特点)本装置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管式反应器技术,工艺流程简单,安全可靠。管式1. 氯醇化反应设备是氯气与工艺水在喷射泵中充分预溶,然后与丙烯在管中混合并发生氯醇化反应。管式反应设备由于采用圆管结构,径向返混激烈,气液接触充分;轴向返混少,近似平推流,反应可按理论等配比进行,氯丙醇选择性高,丙烯和氯气转化率高,因此不需要尾气循环,并节省了能源。由于使用了钛合金,反应温度可以提高(一般在90℃左右),主反应可在极短时间里(一般10秒)反应完全,因此氯丙醇的选择性高,丙烯和氯气的转化率高,副产物少。由于采用了管式反应结构,使设备材料用量极少,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因此节省了设备投资。管式反应设备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氯醇化反应技术。 2)废气回收作液化气,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装置设计采取了有效的节能和提高产品收率的措施,使原料及公用工程消耗降低。 (三)生产能力 1)生产能力:环氧丙烷 50000吨/年 二氯丙烷(副产品) 7500吨/年 2)年操作时间:7200小时

环氧丙烷工艺技术概况

环氧丙烷工艺技术概况 a)氯醇法 氯醇法是传统的环氧丙烷工业生产路线,该法自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UCC公司开发并进行工业生产以来,一直是生产环氧丙烷的主要方法。截止到2009年6月,全球环氧丙烷的总生产能力约810万吨/年,其中氯醇法占33.58%。 氯醇法分为以石灰为皂化原料的传统氯醇法和以电解液(NaOH)为皂化原料的改良氯醇法。1)传统氯醇法 主要专利商:美国Dow Chemical、日本Asahi glass公司、Mitsui Chemicals和Showa denko 公司、意大利Enichem公司等。 主要工艺过程: 丙烯、氯气和水按一定配比送入氯醇化反应器中进行反应,未反应的丙烯与反应中产生的HCl及部分的二氯丙烷等自反应器顶部排出,经冷凝除去氯化氢和有机氯化物,丙烯循环回用。反应器底部得到氯丙醇质量分数为4~5%的盐酸溶液。将该溶液与过量约10%的石灰乳混合后送入皂化塔中皂化,再经精馏即可得到环氧丙烷。 优点:传统氯醇法具有流程比较短,工艺成熟,操作负荷弹性大,产品选择性好、收率高,生产比较安全,对原料丙烯纯度的要求不高,投资少,无引起市场干扰的联产产品,其产品具有较强的低成本竞争力等优点。 缺点:传统氯醇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设备易于腐蚀,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含氯污水(每吨产品约产生45~60吨废水和2.1吨氯化钙)废渣,该废水具有温度、pH值、氯根含量、COD含量和悬浮物含量“五高”的特点,处理成本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采用传统氯醇法技术,装置规模都比较小。例如:俄罗斯、东欧、巴西、印度和中国。少数发达国家的老装置也在使用该技术(如日本、德国),面临被淘汰。 2)改良氯醇法 主要专利商:美国Dow Chemical和意大利Enichem公司。 主要工艺过程: 改良氯醇法是用烧碱代替石灰乳,在常压或减压条件下于80~130℃与氯丙醇发生皂化反应。该法提高了氯丙醇的转化率和环氧丙烷的收率,同时抑制了皂化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环氧丙烷的选择性。 优点: (1)用NaOH溶液代替石灰乳作为皂化原料,避免了氯化钙的产生,从而消除了废渣的生成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2)避免了废水污染问题。该工艺的废水总量并未减少,每生产1吨环氧丙烷仍伴随产出超过30吨的废水,其中含有7~8%的NaCl、10-4级的丙二醇以及其它微量有机物质。但将此含盐水溶液经过精制处理,除去其中的有机物,再经重新饱和后可电解产生氯和碱,并可循环用于平衡环氧丙烷合成所需的氯和碱,实现了闭路循环,从而避免了废水污染。(3)良好的经济效益。上述说明该工艺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同样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该工艺在Dow 化学公司的一个40万吨/年环氧丙烷生产装置中运行,环氧丙烷的总收率较传统法提高5%,发挥了原料共用和规模化的优势,节能5%,生产成本降低且不产生公害。提高了氯丙醇的转化率和环氧丙烷的收率,避免了氯化钙的产生,根除了废渣的来源和污染,消除了石灰皂化引起的弊端。 缺点:仍使用氯,耗电量大,生产成本难以降低,需和氯碱装置配套生产。 b)共氧化法 共氧化法又称间接氧化法、联产法、哈康法,根据原料和联产品的不同,又可分为乙苯共氧化法(PO/SM)、异丁烷共氧化法(PO/TBA)两种工艺。

柜式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安装与施工方案

柜式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安装与施工方案 1.1系统简介 我厂生产的无管网自动灭火装置是气体灭火技术应用之一,具有轻便、可移动、安装灵活的特点,外表美观,不破坏防护区内的整洁,火灾时能自动启动喷放灭火剂的灭火装置。喷射时间短,灭火速度快,该装置可配装我公司生产的柜式灭火系统专用的单区气体控制盘(见GST 单区气体控制盘安装使用说明书)。启动方式为自动控制、手动电气控制和机械应急手动控制三种。自动控制、手动电气控制可进行切换。一般情况下应使用手动控制,在保护区无人的情况下可以转换为自动控制。当自动控制和手动电气控制不能执行时,应采用机械应急手动控制。 柜式灭火装置不用设置专用的储瓶间,整个柜体设置在防护区内,适用于计算机房、档案馆、贵重物品库、通讯机房等空间较小的防护区,几台柜式装置联用也可以保护较大的防护区。当建筑物内无法设置专用的储瓶间,或虽然有储存间,但输送距离较远,不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或防护区内不便安装系统管网时,可使用本装置。图例: 1.放气指示灯 2.紧急启停按钮 3.声光报警器 4.火灾探测器 5.电气控制线路 6.柜式灭火系统 7.压力开关 8.电磁驱动器

9.报警控制装置规格参数: 系 安 系 的 装 所 符合下列要求: (1) 环境温度为0℃~50℃,且干燥、通风良好; (2) 空气中不得含有易爆、导电尘埃及腐蚀部件的有害物质,否则必须予以保护,装置不得受到震动和冲击; (3) 整个柜体必须能安装平稳,不允许倾斜; (4) 防护区灭火时应保持封闭条件,除泄压口以外的开口,以及用于该防护区的通风机和通风管道中的防火阀,在喷放七氟丙烷之前,应做到关闭; (5) 当设有外开弹性闭门器或弹簧门时,如果其开口面积不小于泄压口计算面积,不须另设泄压口。 (6) 安装在防护区里的位置应选择能避免接近热源和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并靠近墙体安装。喷嘴的喷射方向应朝防护区。 本系统安装时,应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将柜体放置在保护区内指定位置。 将灭火剂瓶组放入柜体中,位置靠后并居中,放入时不得产生过大冲击,不得使瓶组倾倒。 用连接螺母连接管路组件与瓶组的容器阀出口,注意与容器阀出口

七氟丙烷计算

七氟丙烷设计计算: ?FM-200,IG541 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防护区采用组合分配系统时,一个组合分配系统所保护的防护区不应超过8个。 2、灭火系统的灭火剂储量应为防护区的灭火设计用量、储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和管网内的灭火剂剩余量之和。 3、灭火系统的储存装置72小时内不能重新充装恢复工作的,应按系统原储存量的100%设置备用量。 4、灭火系统的设计温度应采用20℃。 5、同一集流管上的储存容器,其规格、充压压力和充装量应相同。 6、同一防护区,当设计两套或三套管网时,集流管可分别设置,系统启动装置必须共用。各管网上喷头流量均应按同 一灭火设计浓度、同一喷放时间进行设计。 7、管网上不应采用四通管件进行分流。 8、喷头的保护高度和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最大保护高度不宜大于6.5m; 2)最小保护高度不宜小于0.3m; 3)喷头安装高度小于1.5m时,保护半径不宜大于4.5m; 4)喷头安装高度不小于1.5m时,保护半径不应大于7.5m。 9、喷头宜贴近防护区顶面安装,距顶面的最大距离不宜大于0.5m。 10、一个防护区设置的预制灭火系统,其装置数量不宜超过10台。多于一台时,必须能同时启动,其动作响应时差不应大于2s。 11、防护区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护区宜以单个封闭空间划分;同一区间的吊顶层和地板下需同时保护时,可合为一个防护区。 2)采用管网灭火系统时,一个防护区的面积不宜大于800m2,且容积不宜大于3600m3; 3)采用预制灭火系统时,一个防护区的面积不宜大于500m2,且容积不宜大于1600m3。 12、防护区围护结构及门窗的耐火极限均不宜低于0.5h;吊顶的耐火极限不宜低于0.25h。 13、防护区的最低环境温度不应低于-10℃。 1、设计浓度要求: 1)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灭火设计浓度不应小于灭火浓度的1.3倍,惰化设计浓度不应小于惰化浓度的1.1倍。 2)防护区实际应用的浓度不应大于灭火设计浓度的1.1倍。 2、喷放时间的要求: 在通讯机房合电子计算机房等防护区,设计喷放时间不应大于8s;在其它防护区,设计喷放时间不应大于10s。 ?3、七氟丙烷采用氮气加压输送(储压系统和备压系统)。氮气的含水量不应大于 0.006%。 4、七氟丙烷单位容积的充装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级增压储存容器,不应大于1120kg/m3; 2)二级增压焊接结构储存容器,不应大于950kg/m3;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安装与施工方案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安装与施工方案 一、气体灭火系统施工施工准备 1、一般规定 (1)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前应具备下列技术资料: (2)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书,系统及其主要组件的使用、维护说明书。 (3)容器阀、选择阀、单向阀、喷嘴和阀驱动装置等系统组件的产品出厂合格证和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灭火剂输送管道及管道附件的出厂检验报告与合格证。 (4)系统中采用的不能复验的产品,如安全膜片等,应具有生产厂出具的同批产品检验报告与合格证。 (5)气体灭火系统的施工应具备下列条件: 1)防护区和灭火剂贮瓶间设置条件与设计相符。 2)系统组件与主要材料齐全,其品种、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 2、系统组件检查 (1)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前应对灭火剂贮存容器、容器阀、选择阀、单向阀、喷嘴和阀驱动装置等系统组件进行外观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组件无碰撞变形及其他机械性损伤。 2)组件外露非机械加工表面保护涂层完好。 3)铭牌清晰,组件所有外露接口均设有防护堵、盖,且封闭良好,接口螺纹和法兰密封面无损伤。符合国家标准《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93的规定。 4)气体灭火系统安装前应检查灭火剂贮存容器内的充装量与充装压力,且

应符合下列规定: 5)灭火剂贮存容器的充装量不应小于设计充装量,且不得超过设计充装量的1.5%。 6)灭火剂贮存容器内的实际压力不应低于相应温度下的贮存压力,且不应超过该贮存压力的5%。 (2)在气体灭火系统安装前应对阀驱动装置进行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磁驱动装置的电源电压应符合系统设计要求。通电检查电磁铁芯,其行程应能满足系统启动要求,且动作灵活无卡阻现象。 2)气动驱动装置贮存容器内气体压力不应低于设计压力,且不得超过设计压力的5%。 3)气动驱动装置中的单向阀芯应启闭灵活,无卡阻现象。 3 、系统主要部件的功能及作用 (1)箱体 箱体是用来固定灭火剂贮存容器,启动瓶控制器等部件的,箱体底部有地脚螺栓,供固定设备用。箱体部有进线孔,供外部设备进线用。 (2)火灾感烟探测器 火灾感烟探测器是带编码的感烟探测器,采集现场的烟雾参数,通过传输线向控制器反映烟雾浓度的数据,控制器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准确地实现火灾的探测及报警功能。(本装置不含此件,需另配件) (3)火灾感温探测器 火灾感温探测器采用温敏元件为传感器件,可根据要求设定报警温度值,对现场温度进行探测,并将信号放大,经传输线传至控制器,由控制器进行处理,确认现场是否存在火警。(本装置不含此件,需配套)

环氧丙烷工业应用和生产工艺(更新至2017年)

环氧丙烷应用和生产主要工艺路线 一、环氧丙烷基础性质 中文别称:氧化丙烯 英文名称:Propylene Oxide(简称PO) 分子式:C3H6O 分子量:58.08 相对密度:0.859 g/cm3(20℃) 熔点:-112℃ 沸点:34℃ 环氧丙烷易溶于水,是无色透明的低沸易燃液体,具有类似醚类气味。 环氧丙烷在铁、锌等碱金属存在下易引起自聚反应,所以必须用干氮或者其他惰性气体贮存在容器内加以保护,使用不锈钢洁净容器进行贮存,不适宜长距离运输。二、环氧丙烷的应用领域 环氧丙烷(PO)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是除了聚丙烯和丙烯腈之外的第三大丙烯衍生物。环氧丙烷主要用于聚醚多元醇以及丙二醇及丙二醇醚等的生产。 聚醚多元醇(PPG)主要用于生产聚氨酯塑料,其次用作表面活性剂(如泡沫稳定性、造纸工业消泡剂和原油破乳剂等),也可用作润滑剂和专用溶剂等。 丙二醇(PG)主要用作抗冻剂、有机溶剂等,也用于生产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还用于生产医药等的重要中间体。 丙二醇醚是用途广泛的低毒性有机溶剂。 全球环氧市场主要是生产聚醚多元醇,约占70%;其次是生产丙二醇。 在我国约85%的环氧丙烷用于生产聚醚多元醇,约8%用于生产丙二醇,其次是生产丙烯酸酯(2%)和醚类(2%)。 因国内聚醚多元醇的厂家主要集中在山东、上海、江苏等地区,所以这些地区也是环氧丙烷最大的消费地。

二、环氧丙烷主要生产工艺 1、氯醇法,(1931实现工业化) 主要反应式: ?氯醇化反应 ?皂化反应 皂化是氯醇与碱反应制取环氧化物的过程。 氯醇法制环氧丙烷的原料消耗

80年代,我国引进了日本旭硝子、日本三井、美国陶氏等公司的氯醇法技术,我国的生产企业不断对氯醇法工艺装置进行改扩建,使我国环氧丙烷的产能得到了较大的突破;但氯醇法工艺每生产1t环氧丙烷大约有40~60t含氯化物的废水和2~4t的废渣产生,这种工艺生产的废水处理非常困难,污染严重。此外,氯醇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次氯酸也对设备有很大的腐蚀,因此,不管是从经济方面,还是环境保护方面,氯醇法生产工艺都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早在2000年,美国就淘汰了氯醇法工艺;在2011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也将其列入限制类别。不过我国目前主要环氧丙烷生产工艺还是氯醇法,约为60%左右。 2、共氧化法(或称联产法,1967年实现工业化) 共氧化法主要是PO/SM技术和PO/TBA工艺 PO/SM:丙烯与乙苯共氧化生产环氧丙烷和苯乙烯的工艺 PO/TBA(MTBE):丙烯与异丁烷共氧化生产环氧丙烷和叔丁醇(进一步与甲醇反应加工为甲基叔丁基醚)的工艺, 共氧化法工艺与氯醇法相比环境污染较小,且联产产品的生产降低了产品成本;但共氧化法工艺流程长,设备造价高,投资大,环氧丙烷只是1个产量较少的联产品,每生产一吨环氧丙烷会联产2.2吨苯乙烯或2.5吨叔丁醇,需要同步考虑联产产品的销售问题。此外,共氧化法产生的污水COD(化学需氧量)较高,处理费用比较高。 国内采用PO/SM(苯乙烯)工艺的主要有中海油壳牌在广东惠州的25万吨/年生产装置和中石化镇海炼化在宁波镇海的28.5万吨环氧丙烷装置。 3、过氧化氢直接氧化法工艺(HPPO法) HPPO工艺是由过氧化氢(双氧水)直接催化丙烯制得环氧丙烷,这种工艺流程简单,产品收率高,而且无污染,无其他副产产品,只有环氧丙烷和水生成,属于环境友

悬挂式七氟丙烷气体灭火装置设计规范

悬挂式七氟丙烷气体灭火装置设计规范 1、设计依据 1)国家标准GB50370《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2)国家标准CB50263《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3)国家现行其他相关的规范、标准、规则等。 2、设计条件 1 )保护对象(用于按照有关规范选定灭火设计浓度C1); 2)防护区的尺寸(用于计算防护区的净容积V); 3)防护区的最低和最高环境温度(用于计算七氟丙烷灭火剂的蒸汽比容S); 4)防护区所处的海拔高度(选定海拔高度修正系数K)。 3、设计过程 1 )提出系统对防护区的要求; 2)根据保护对象确定灭火浓度; 3)计算防护区净容积; 4)计算灭火剂设计用量; 5)确定装置灭火喷放时间; 6)选定灭火剂储瓶规格及数量; 7)选定装置的型号及数量; 8)计算灭火剂存储用量及储瓶的充装率;

9)计算防护区泄压口面积。 4、系统对防护区的要求 1 )防护区宜以单个封闭空间划分;同一区间的吊顶上和地板下需同时保护时,可 合为 一个防护区 2) 一个防护区的面积不宜大于500卅,且容积不宜大于1600用。 3) 防护区应实行完全的防火分隔。防护区围护结构及门窗的耐火极限均不宜低于 0.5h吊顶的耐火极限不宜低于0.25h当防护区的相邻区域设有水喷淋或其他灭火系统 时,其隔墙或外墙上的门窗的耐火极限可低于0.25h,但不应低于 0.25\h当吊顶上和工作层划为同一防护区时,吊顶的耐火极限不做要求。 4) 防护区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不宜低于1200P& 5) 防护区的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防火门,并安装自动闭门器,以保证在气体喷放时 能够处于关闭状态。但亦应保证用于疏散的门在任何状态下,都可以从防护区内部打 开。 6) 防护区内影响气体灭火效果的各种设备都应能保证在喷放气体前联动停止或关闭,除泄压 口外的开口应自动关闭。 7) 防护区应有保证人员在30s内疏散完毕的通道和出口。 8) 防护区内的疏散通道和出口应设置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 9) 防护区的入口处应设置灭火系统的永久性标志牌和气体释放指示灯。 10) 灭火后的防护区应通风换气,地下防护区和无窗或设固定窗扇的地上防护区,应设置机 械排风装置,排风口宜设在防护区的下部并应直通室外。通风换气的次数按照不少于每小时5次考虑。有可开启外窗的防护区,可采用自然通风换气的方法进行通风换 气。

七氟丙烷灭火装置设计计算

七氟丙烷灭火装置设计计算 一、设计计算依据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 二、灭火方式 选用工作压力2.5MPa 柜式七氟丙烷灭火装置,实现全淹没灭火。 三、计算 (1)根据《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选取灭火设计浓度C=8%。 (2)防护区的容积(m3) 防护区容积:V=8*3*4=96m3 (3)设计用量 根据《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中七氟丙烷设计用量计算公式 W=K*(V/S)*[C/(100-C)] 式中 W-七氟丙烷的灭火设计用量(kg ) K-海拔高度修正系数(取K=1) C--七氟丙烷灭火装置设计浓度(%) S--七氟丙烷过热蒸汽在101KPa 和防火区最低环境温度下的比热容(m3/Kg ) V-防护区净容积(m3) 其中S=K1+K2*T 式中 T--温度(℃) K1--0.01269 K2-0.0005130 20℃时,S=0.13716 依据上式计算得出灭火剂用量 W=K*(V/S)*[C/(100-C)]=1*(96/0.13716)*[8/(100-8)]≈61kg (4)灭火剂储存用量 根据以上计算本工程选用2套40L 柜式七氟丙烷灭火装置,每套装置剩余量为3KG ,则每瓶组重装量为34KG ,设计储存用量W0=68kg 。 (5)泄压口面积 0.15Qx Fx Pf = 式中 Fx--泄压口面积(m2) Qx----防护区平均喷放速率(kg/s );本工程喷放时间为8S Pf--围护结构承受内压允许压强(Pa ),气体灭火防护区围护结构承受内压为1200Pa 2 68/88.50.15*0.15*0.03734.641200Fx m === 泄压口选用外形尺寸400*400的泄压口,有效泄压面积>0037m 2.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安装与施工方案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文忠路校区 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 施 工 方 案 编制人:可以填任何人 申报人:填项目经理 审批人:填工程师 施工单位:安徽同济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年月日

目录 1、设计依据 (3) 2、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准备 (3) 3、系统组件检查 (3) 4、系统主要部件的功能及作用 (4) 5、系统安装调试及使用 (5) 6、系统维护与保养 (5) 7、系统注意事项 (6) 8、调试准备 (6) 9、系统调试要求 (6) 10、自检验收方案 (7) 11、竣工验收 (8) 12、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8) 13、工期保证措施 (9) 14、安全保证体系 (10) 15、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10) 16、文明施工措施 (10) 17、施工组织 (12)

一、工程概况及施工依据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文中路校区有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研(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总建筑面积704平方。我公司根据设计图纸及相关规范要求。制定方案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 2、《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2007)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2007) 5、《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 6、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数据 二、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准备 1、一般规定 (1)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前应具备下列技术资料: (2)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书,系统及其主要组件的使用、维护说明书。 (3)气体灭火储瓶、放气指示灯、红外对射探测器、紧急启停按钮、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等系统组件的产品出厂合格证和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 (4)系统中采用的不能复验的产品,如七氟丙烷气体等,应具有生产厂出具的同批产品检验报告与合格证。 (5)气体灭火系统的施工应具备下列条件: 1)防护区设置条件与设计相符。 2)系统组件与主要材料齐全,其品种、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 三、系统组件检查 (1)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前应对灭火剂贮存容器、容器阀等系统组件进行外观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组件无碰撞变形及其他机械性损伤。 2)组件外露非机械加工表面保护涂层完好。

环氧丙烷

环氧丙烷(英文名称Propylene Oxide,简称PO),又名甲基环氧乙烷或氧化丙烯,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类似醚类气味,主要物性:沸点(101kPa)34.23℃,凝固点-112.13℃,密度(25℃)0.823g/cm3,蒸汽压(25℃)75.86kPa,闪点-37℃,爆炸极限(在空气中)3.1~27.5%(VOL),可与丙酮、四氯化碳、乙醚、甲醇等多种溶剂互溶。环氧丙烷化学性质活泼,易开环聚合,可与水、氨、醇、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相应的化合物或聚合物。在含有两个以上活泼氢的化合物上聚合,生成的聚合物通称聚醚多元醇。 环氧丙烷是除了聚丙烯和丙烯腈以外的第三大丙烯衍生物,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环氧丙烷主要用于聚醚多元醇的生产;其次是用于表面活性剂、碳酸丙烯酯和丙二醇的生产。另外,在丙二醇醚、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改性淀粉、丙烯酸羟丙酯以及其它方面有所应用。环氧丙烷的衍生物产品有近百种,是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广泛用于汽车、建筑、食品、烟草、医药及化妆品等行业。 2 、生产工艺 目前世界上工业化生产产环氧丙烷的方法主要是氯醇法和共氧化法,生产能力各占一半。 氯醇化法是合成环氧丙烷的经典工业生产方法,大约世界产量的50%以上是采用这种方法生产的,以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的氯醇化法为代表。其主要过程包括氯醇化、皂化和精馏三个工序,特点是工艺成熟,流程短,操作弹性大,选择性好,效率高,对原料丙烯的纯度要求不高从而可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建设投资少,产品成本低。但生产

过程中要消耗相当量的氯气,缺点是腐蚀性强,污水排放量大,适宜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拥有氯醇法环氧丙烷的专利商有日本的旭硝子、三井东压,美国的Dow化学、意大利的EniChem、法国的Atochem、意大利的普利斯、国内的天津大沽化工公司、山东滨化集团有限公司、锦化集团等。 共氧化法(哈康法)主要是异丁烷共氧化法和乙苯共氧化法。前者是异丁烷和丙烯共氧化生产环氧丙烷,副产异丁烯和叔丁醇;后者是乙苯与丙烯进行共氧化反应生产环氧丙烷,副产苯乙烯。共氧化法克服了氯醇法的腐蚀、污水多等缺点,自1969年工业化以来,发展迅速,受到世界重视。成本低和无公害是它的基本优点,其缺点是工艺流程长,所需的原料种类多,对丙烯纯度要求较高,设备造价高,装置投资大,同时每吨环氧丙烷要联产2.2-2.5吨苯乙烯或2.3吨异丁烯,原料来源和产品销售相互牵扯较大,因此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后,利用共氧化法新建厂已不多。但是对于原料及产品销售可以妥善解决的大型生产装置,共氧化法技术仍是具有相当竞争力的。 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催化环氧化丙烯生产环氧丙烷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技术,由于反应产品仅为环氧丙烷和水,无副产品产生,因此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清洁生产方法。 2003年,陶氏化学和巴斯夫开始合作开发过氧化氢法(HPPO)技术并将其商业化。与传统的环氧丙烷工艺技术相比,HPPO技术在经济、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机会等三大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2008年6月,陶氏化学公司宣称,该公司与泰国Siam Cement集团(SCG)

柜式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安装与施工方案

柜式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安装与施工方案

1.1系统简介 无管网自动灭火装置是气体灭火技术应用之一,具有轻便、可移动、安装灵活的特点,外表美观,不破坏防护区内的整洁,火灾时能自动启动喷放灭火剂的灭火装置。喷射时间短,灭火速度快,该装置可配装我公司生产的柜式灭火系统专用的单区气体控制盘(见GST单区气体控制盘安装使用说明书)。启动方式为自动控制、手动电气控制和机械应急手动控制三种。自动控制、手动电气控制可进行切换。一般情况下应使用手动控制,在保护区无人的情况下可以转换为自动控制。当自动控制和手动电气控制不能执行时,应采用机械应急手动控制。 柜式灭火装置不用设置专用的储瓶间,整个柜体设置在防护区内,适用于计算机房、档案馆、贵重物品库、通讯机房等空间较小的防护区,几台柜式装置联用也可以保护较大的防护区。当建筑物内无法设置专用的储瓶间,或虽然有储存间,但输送距离较远,不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或防护区内不便安装系统管网时,可使用本装置。图例: 1.放气指示灯 2.紧急启停按钮 3.声光报警器 4.火灾探测器 5.电气控制线路 6.柜式灭火系统 7.压力开关 8.电磁驱动器

9.报警控制装置 规格参数: 1.2安装 本系的安装场所符合下 环境温度为0℃~50℃,且干燥、通风良好; (2) 空气中不得含有易爆、导电尘埃及腐蚀部件的有害物质,否则必须予以保护,装置不得受到震动和冲击; (3) 整个柜体必须能安装平稳,不允许倾斜; (4) 防护区灭火时应保持封闭条件,除泄压口以外的开口,以及用于该防护区的通风机和通风管道中的防火阀,在喷放七氟丙烷之前,应做到关闭; (5) 当设有外开弹性闭门器或弹簧门时,如果其开口面积不小于泄压口计算面积,不须另设泄压口。 (6) 安装在防护区里的位置应选择能避免接近热源和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并靠近墙体安装。喷嘴的喷射方向应朝防护区。 本系统安装时,应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将柜体放置在保护区内指定位置。 将灭火剂瓶组放入柜体中,位置靠后并居中,放入时不得产生过大冲击,不得使瓶组倾倒。 用连接螺母连接管路组件与瓶组的容器阀出口,注意与容器阀出口连接需要先将连接螺母拧到管路上(此处为左旋螺纹),旋入深度为连接管的密封圆弧面与连接螺母的右端螺纹底面基本重合,再将右端螺纹与容器阀出口连接(手力拧

环氧丙烷生产方法与工艺

一.环氧丙烷的简介: 环氧丙烷,又名氧化丙烯、甲基环氧乙烷,是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原料,是仅次于聚丙烯和丙烯腈的第三大丙烯类衍生物。 其结构式为: 环氧丙烷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透明低沸易燃液体,具有类似醚类气味;环氧丙烷工业产品为两种旋光异构体的外消旋混合物。凝固点-112.13℃,沸点34.24℃,相对密度(20/20℃)0.859,折射率(nD)1.3664,粘度(25℃)0.28 mPa?S。与水部分混溶[20℃时水中溶解度40.5%(重量);水在环氧丙烷中的溶解度12.8%(重量)],与乙醇、乙醚混溶,并与二氯甲烷、戊烷、戊烯、环戊烷、环戊烯等形成二元共沸物。有毒,对粘膜和皮肤有刺激性,可损伤眼角膜和结膜,引起呼吸系统疼痛,皮肤灼伤和肿胀,甚至组织坏死。 环氧丙烷主要用于生产聚醚多元醇、丙二醇和各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其中聚醚多元醇是生产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弹性体、胶粘剂和涂料等的重要原料,各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化工、农药、纺织、日化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环氧丙烷也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 我国环氧丙烷(PO)产业发展受技术水平、环保因素、原料供应等三方面影响,部分装置一直难以满负荷生产,2001年以后,国内PO产能、产量增幅均不是很大,而同期聚氨酯等下游消费领域需求则保持高速增长,国内供需缺口进一步拉大,见表1、表2。 表1 2005年我国PO消费结构% 消费领域 比 例 消费领域 比 例 聚醚多元醇 84 .76 醇醚 1. 87 PG/DM C 7. 78 表面活性 剂等 3. 27 碳酸丙烯酯 2. 33 表2 2001-2005年我国PO市场供需状况统计万t/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