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

透镜和视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能描述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并会作出相关的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示的方式,让学生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不同的作用的比较,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知道焦距的长短与凸透镜的突起程度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以增加学生的体验,获得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

重点: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焦点和焦距。

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会做图。

教学准备:凸透镜6个,凹透镜6个。凸透镜成像实验器具一套。老花眼镜。

教学过程:

引入:1、旧知识复习。

2、展示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

新课展开:

透镜: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透镜是折射镜,其折射面是两个球面,或一个球面一个平面的透明体。

给学生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说说不同点。

凸透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例:双凸透镜,平凸透镜,凹凸透镜

凹透镜:镜片中间薄、边缘厚。例:双凹透镜,平凹透镜,凹凸透镜。

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

活动:课本75页

任务: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的焦点),粗略地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该凸透镜的焦距。(因天气不好,没有太阳光,只好将蜡烛拉得远一些,然后移动光屏找最小最亮的点,但不是那个缩小的像。)

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读图:76页。(给学生直观的认识。)

活动:75页。研究对光的会聚作用,证明有两个焦点。

活动:75页,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测它们的焦距。

画图说明:

得出: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汇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汇聚作用强,(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偏折大。);而凸透镜表面的突起程度决定了他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画图:1、平行光。

2、光过焦点。

3、光过光心。

思考:你能用冰和阳光来取火吗?

换用凹透镜实验,找不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凹透镜对光没有会聚作用。

让学生透过凹透镜观察,会有一个蜡烛的像。这是为什么呢?

画图:1、平行光

2、光过虚焦点。

3、光过光心。

活动:凸透镜成像。

回忆:放大镜就是凸透镜,物和像在同侧。

活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先让学生再次观察刚才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然后将光屏往外移动,会有一个很清晰的像。

实像:像能呈现在光屏上的,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小孔成像。

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如:平面镜成像,放大镜成像。

物距:

像距:

凸透镜成像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我们下堂课再一起探究!

课堂小结:凸透镜会聚作用,凹透镜发散作用;焦距的长短与光的偏折程度的关系。

光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路图。

教学反思:本节课,思路很清楚,但是忘讲了一点内容,焦距由什么决定的,焦距又决定了什么。学生作业中表现出来的是光路图不太会画,尽管上课我已经边讲边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也就意味着对知识的消化能力不强。这是我很困惑的问题,课堂上也在练了,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不会做。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教案

第1节物质的构成 一、目标导航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七年级科学下册《眼和视觉》同步练习6 浙教版

第六节眼和视觉 1、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条件是物距 () A、u<f B、u=2f C、u>2f D、f<u<2f 2、下图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 3、用照相机给某人拍完半身像后,改拍全身像,应 () A、缩短镜头与人的距离,同时增大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 B、增大镜头与人的距离,同时减小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 C、只需要增大照相机与人间的距离 D、只需要减小照相机与人的距离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两次折射 B、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先反射后折射 C、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先折射后反射 D、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两次反射 5、用一个凸透镜成像时,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 C、实像可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D、实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而虚像不是 6、一束平行光线沿着主光轴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透镜另一侧主光轴上距透 镜中心12厘米的地方,若把点燃的蜡烛分别置于主光轴上距透镜15厘米和6厘米处,两次成的像() A、都是放大的像 B、都是正立的像 C、都是实像 D、都是虚像 7、物体距凸透镜20厘米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距镜30厘米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该像是 () A、缩小的 B、等大的 C、放大的 D、无法判断 8、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如果用的凸透镜破损了一部分,此时 () A、无法成像 B、只能成部分的像 C、只能成虚像 D、还能成像,但成像亮度暗些

9、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况,S是发光点,Sˊ是S经凸透镜后所成的像,MN是凸透镜的主光轴, 其中哪一种不可能是凸透镜成像的结果 () 10、关于放大镜、幻灯机、照相机的使用,有下列说法,其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应该把被观察的物体放在放大镜焦点以内 B、应该将幻灯片放在幻灯机镜头的焦点以内 C、应该将幻灯片放在幻灯机镜头的焦点和2倍焦距之间 D、应将被拍照物体放在照相机镜头的2倍距离以外 11、用照相机拍摄景物时,要使胶片上能够成清晰缩小的像,物距u应满足 () A、u2f 12、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需要在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航空摄影。若航空摄影使用 的照相机的镜头的焦距为50毫米,则胶片与镜头间的距离为() A、100毫米以外 B、50毫米以内 C、略大于50毫米 D、恰为50毫米 13、某人照完全身像后,再利用同一架照相机照一张半身照,则 () A、人远离相机,并使胶片远离镜头 B、人远离相机,并使胶片靠近镜头 C、人靠近相机,并使胶片远离镜头 D、人靠近相机,并使胶片靠近镜头 14、放映幻灯时,要使银幕上所成的像再变大些,应采取下面哪种方法? () A、减小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增大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 B、增大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减小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 C、将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和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增大 D、将银幕与镜头的距离和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同时减小 15、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16、有四种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如果要使距凸透镜15厘米的物体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那么 凸透镜的焦距应为 () A、5厘米 B、10厘米 C、15厘米 D、30厘米 17、物体放在凸透镜12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当物体距凸透 镜8厘米时,所成的像 () A、一定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可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浙教版新版科学七年级上基础知识点汇总-精简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姓名: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试管外壁不能有水。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0,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酒精灯的火焰有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使用时用外焰加热。熄灭时要用两次盖灭法。 试剂瓶:用来盛放试剂,打开后瓶盖应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应朝向手心。 胶头滴管:用来取用少量液体,用它往试管中滴液体时,试管应竖直,胶头滴管在试管口上方约0.5厘米处竖直向试管中滴入液体,绝不能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长度测量中公认的标准量是“米”,而不是“刻度尺”。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不要忘记) 积累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除以张数)、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2、体积的测量。 新教材已舍去“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这一说法。 读数要看仔细,单位换算要仔细。 四、温度的测量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人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在O℃和100℃之间分成100小格,则每一小格为l℃。 体温计。测量范围从35℃~42℃,最小刻度为0.1℃。 结构优点 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精确。 特别细的弯曲。离开读数。 横截面形状近似三角形。放大液柱,便于读数。 第二章观察生物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2细胞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发现的过程; 2.掌握细胞学说的内容; 3.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 4.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5.识别动植物细胞;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但对于细胞如何维持正常的生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些微观的话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动植物的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对应的功能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难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开篇】从前有座山,山中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很爱思考科学的问题。那么现在他有几个科学的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一下。他看到身边的石头、树木、还有他这个人,他就在想三者石头、树、人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能回答】石头是非生物,树和人是生物,树是植物,人是动物··· 【教师升华问题】那么请你说出生物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师总结】我们能够用生物的特征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教师继续提问】人是动物,树是植物,那么动物和植物形态各异,但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生命活动的特征都大同小异。为什么千差万别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活动特征呢? 【教师提示】我们可以从结构上思考来下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的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属于生物,生物基本特征中的一点:具有严谨的结构,一般都有构成。 活动2【讲授】2、深入学习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细胞,首先是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教师讲解】人类很早之前就对动物和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了。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试图回答动物和植物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但是受到观察条件和工具的限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查阅下课文,最早用工具发现了细胞。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165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最先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塞的切片,发现了蜂窝状的小室,并把它绘制成这张显微图,他把这些小室成为“细胞”,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细胞其实只是细胞壁。 在胡克发现细胞后的两百年间,科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和研究了各种生物。

浙江省泰顺县新城学校七年级科学《眼和视觉》学案(1)(无答案)

[知识准备] 1、一种物质斜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出现象。 2、光的折射中,光路是的。 3、一颗葡萄放入盛有较多水的圆柱形玻璃杯中,从侧面看去,你会发现葡萄发生了什么变化? 4、你会使用放大镜吗?很简单!只要将放大镜靠近被观察的物体,通过放大镜就可观察到放大的像,你试着用放大镜看远处的景物,看到的仍是放大的像吗? 5、你知道吗?在南极的一支探险队由于丢失了火种,面临着寒冷、饥饿和死亡的威胁,这一切都靠了一块冰,使得探险队重新得到了火种。你猜猜,探险队所用的那块冰能对光起什么作用?是会聚还是发散? 疑难点:老师,我想问您:。[目标扫描] 1、两种透镜的定义。(7) 2、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8、14、19) 3、凸透镜成像实验与规律。(6、9、10、11、13、15、16、17、18) [化解重难点] 6、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条件是物距() A、u<f B、u=2f C、u>2f D、f<u<2f 7、下图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都有两次折射 B、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先反射后折射 C、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先折射后反射 D、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两次反射 9、用一个凸透镜成像时,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 C、实像可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D、实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而虚像不是 10、一束平行光线沿着主光轴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透镜另一侧主光轴上距透镜中心12厘米的地方,若把点燃的蜡烛分别置于主光轴上距透镜15厘米和6厘米处,两次成的像() A、都是放大的像 B、都是正立的像 C、都是实像 D、都是虚像 11、物体距凸透镜20厘米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距镜30厘米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A、缩小的 B、等大的 C、放大的 D、无法判断 1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如果用的凸透镜破损了一部分,此时() A、无法成像 B、只能成部分的像 C、只能成虚像 D、还能成像,但成像亮度暗些 13、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况,S是发光点,Sˊ是S经凸透镜后所成的像,MN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其中哪一种不可能是凸透镜成像的结果?()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她们产生、发展的原因与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与实验就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就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测量就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与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瞧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与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与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瞧清测量范围与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瞧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 13、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

科学上册《科学 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测量》教案 教学课题: 1.4科学测量(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选、放、看、读、记、五正确。 微小物体的测量 教学辅助:

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教学设 计思想: 长度的测量这部分基本的技能学生非常熟悉,但如果从科学的要求上来看,学生掌握不科学也不系统。本节课旨在从科学的角度更加精细、标准的来学习长度的测量,将学生生活中的技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另外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以及单位的换算,特别是单位的换算和科学计数法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学中一定将这部分知识落实。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随堂记录 3分钟 新课引入 学生估计并测量,对比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门窗、书本等的长度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能真正体会测量的重要性。 2分钟 测量的定义

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速记 提出问题:什么叫测量? 学生不知道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0分钟 单位的换算,科学计数法。 学生倾听并进行练习 教师讲授 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还需进一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好。 13分钟 测量工具的使用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进行练习使用刻度尺 老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学生对读数和记数还有一定的困难。 2分钟 课堂小结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学生基本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日志与反思 总体感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第六节眼和视觉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2、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 3、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能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4、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并知道近视和远视的矫正方法 5、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以上1和3 教学难点:以上2和3 三、教学器材:凸透镜、凹透镜、放大镜、人眼球模型、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我们重要的感觉器官,人的90%的信息来自眼睛。哪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眼睛以及语言竟相关的知识。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些透镜的知识。 一、透镜 1、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外形,使学生能识别。(实物和课件) 2、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情况。使学生知道凸透镜的会聚光作用,凹透镜的发散光作用,以及焦点和焦距。知道平行光经凸透镜和凹透镜后的光路。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懂得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照相机、放大镜和幻灯机(课件演示)课件演示2。

过度:人的眼睛在结构上和照相机非常相似,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学习我们自己心灵的窗户——眼睛。 二、眼睛 1、老师出示人眼的眼球模型,由外向内介绍眼球的结构。 2、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眼球结构及其功能。 中膜 内膜 3、介绍眼球的折光系统及视觉的形成。 眼的结构 脉络膜:起营养、吸收多余光线作用 虹膜:环形,中有瞳孔,是光线进入的通 道,并能调节进入光线强度。 眼肌、结膜、眼睑、泪器等 外膜 巩膜:白色、坚固 角膜:透明、有丰富神经末梢 睫状体:环形,调节晶状体曲度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 房水 (提供营养、保持眼内压力) 晶状体 (起到视觉的调节作用) 玻璃体(是浓稠透明的胶状液体) (2)视觉的形成 (1)、眼球的折光系统: 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共同构成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2章-第2节《眼与视觉》教案-北师大版课稿

眼与视觉一、教学目标1.概述感觉和感觉器官的含义;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知道近视眼的预防方法。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培养用眼卫生习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同时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二、设计思路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以猜物游戏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体验、表演、动手操作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做科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观察判断、实践创新等多种能力。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更广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2.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的成因。四、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 猜物游戏:出示一个用布遮盖的小纸箱,里面三个同学通过触、听、创设情景,让学放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邀请三位同学看,将判断结果写在生深切地感受到眼睛的重要分别通过手摸、耳听和眼看来判断箱子里的东西。纸上,展示给全班同性,从而激起学问题:学。生主动学习的(1)三个同学分别通过哪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分析答出:触觉、听(一)愿望。(2)当我们看到一桌热腾腾的饭菜时,我们还会觉、视觉。激趣引题用到哪些感觉?嗅觉、味觉、温度感2.引言:人体有很多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的觉刺激,那么,通过刚才的游戏可知,能够最快、最准确感知事物的感觉是视觉。眼睛是人的视觉兴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试管外壁不能有水。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0,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酒精灯的火焰有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使用时用外焰加热。熄灭时要用两次盖灭法。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试剂瓶:用来盛放试剂,打开后瓶盖应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应朝向手心。 胶头滴管:用来取用少量液体,用它往试管中滴液体时,试管应竖直,胶头滴管在试管口上方约0.5厘米处竖直向试管中滴入液体,绝不能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 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零刻度线 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 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读数偏大) 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 (找一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如图所示,但读数时要注意) *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思考:视线偏左和偏右时,读数会怎样? (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没有意义的。

七年级科学下册《1.6眼和视觉》学案二 浙教版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1.6眼和视觉》学 案二浙教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透镜及其分类,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学会画凸透镜和凹透镜特殊的光线及光路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凸/凹透镜的结构特点,归纳他们的特点,并通过练习作图,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体会凸/凹透镜结构与凸/凹透镜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凸/凹透镜的结构特点,凸/凹透镜特殊光线的要求 【学习难点】:凸/凹透镜特殊光线的要求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一、透镜的分类 放大镜:它是透明的,是透镜。常见的光学仪器有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望远镜.显微镜内部都有透镜。 请对它们进行分类。 ( 1 )( 2 )(3 )( 4 )(5 )( 6 ) 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有__________,叫作_____________;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有____________,叫作______________。 透镜不一定是由玻璃制成的,可以由一切透明的物质制成,比如塑料、水、冰等。请观察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是哪一种镜。() 这些透镜有什么作用呢? 二、透镜的作用 1、凸透镜的作用: 实验1: 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的最小、最亮。 实验2:换用凹透镜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还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__________作用,也叫会聚透镜。 介绍: 1、凸透镜能将平行光线会聚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 _______________。(有两个实焦点);焦点到凸透镜中 心的距离叫做_____________。 2、透镜的光心与主轴:透镜的中心叫光心,记作“O”; 通过透镜两边圆心的直线O1O2。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眼和视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眼和视觉,本节课是学习了有关人体的营养、消化、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等知识之后,向同学介绍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中眼与视觉的知识,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既是知识的介绍,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关爱盲人的情感。 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2)通过分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以及相关资料,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的方法。 (4)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帮助视觉有碍的人。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2)通过分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以及相关资料,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难点: 通过分析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示意图以及相关资料,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眼睛与视觉”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不仅对结构与功能感兴趣,更对与眼睛有关的疾病感兴趣,尤其是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近视”,想要清楚地了解为什么。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启发性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认识,不断地培养能力。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眼球结构示意图。 2、生物兴趣小组制作简易的眼球结构模型。 3、预习课本。 四、课时:1课时

六、板书设计 眼和视觉一、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二、视觉的形成 1→4→8→9→7→10→大脑三、近视的形成及矫正 大、长、远、前、凸透

七年级生物眼与视觉.

https://www.doczj.com/doc/791368272.html,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https://www.doczj.com/doc/791368272.html,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1课时眼与视觉 一、教学目标 1.概述感觉和感觉器官的含义;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 分的功能;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知道近视眼的预防方法。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 巧。 3.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培养用眼卫生习惯,保护视 力、预防近视;同时矢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二、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以猜物游戏引入主题,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体验、表演、动手操作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做科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观察判断、实践创新等多种能力。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 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更广的时间和空间,使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 正原理。 2.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的成因。 https://www.doczj.com/doc/791368272.html,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https://www.doczj.com/doc/791368272.html,

3edu. net

教育 3edu. net 四、教学设计 教学环 节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 ?猜物游戏:出示个用布遮盖的三个同学通过创设情景, 小纸箱,里面放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触、听、看,将让学生深切 用计时器。邀请三位同学分别通过手判断结果写在地感受到眼 摸、耳听和眼看来判断箱子里的东纸上,展示给全睛的重要 西。班同学。性,从而激 问题:分析答出:触起学生主动 (1)三个同学分别通过哪种感觉认觉、听觉、视觉。学习的愿 激趣引识这个物体? (2)当我们看到一桌热腾腾的饭菜 时,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 嗅觉、味觉、温 度感觉 望。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 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实验是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实验室进行下列正确操作的原因解释不合理的是() A.瓶塞、药匙、滴管都不得相互串用,以防止实验受到药品之间相互污染的影响B.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试剂的气味,只能用手将试剂挥发物招至鼻处,防止受强烈刺激或中毒 C.点燃酒精灯只能用火柴或其他引燃物,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点,以免酒精流出而引起火灾 D.一般给烧杯加热时,都要垫上石棉网,以防掉落 2.下列化学药品保存方法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A.药品只需要分类储存,不需要作出特别规定B.易燃、易爆等药品必须单独存放C.易挥发、腐蚀类药品应分别密封保存D.药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3.本学期同学们要学习《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的世界,这就需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着手。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A.公园内哪种花卉最漂亮 B.校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 C.雨后的天空为什么经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 D.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中为什么能做成一个很大的水球 4.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它的标签上应贴上() 5.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A.4.5 m=4.5 m×100 cm=450 cm B.456 mm=456× 1 100=0.456 m C.36 cm=36×1 100m=0.36 m D.64 dm=64 dm×1 10m=6.4 m 6.实验室加热约150 mL液体,可以使用的仪器是()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⑤⑥ 7.某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与测量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A.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越小越好 B.体温计因其特殊的结构,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C.随着科技的进步,有可能完全消除测量误差 D.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应迅速读数 8.某次实验需要量取45 mL的水,为此应选用下列仪器中的() A.50 mL的烧杯B.10 mL的量筒 C.50 mL的烧杯和滴管D.50 mL的量筒和滴管 9.有一轮子的直径为50 cm,某同学推着轮子绕一圆形花坛转一周,该轮子恰好滚过20周,那么这个花坛的半径是() A.5 m B.10 m C.20 m D.25 m 10.如果在实施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应该() A.按照预定探究方案进行,不作改变 B.根据实验情况,不断修订探究计划 C.停止探究,重新制订实验方案 D.按照预定探究方案进行,根据实验结果再进行修订 11.下表是王任宇同学研究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记录情况,则他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A.文字描述法B.表格记录法C.图形记录法D.以上都不是 12.以下对测量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如果采用俯视方法测量体积,则测得的体积比真实体积大

初中生物《眼与视觉》优质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眼与视觉》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第六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中的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总结出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通过学习,已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认识。学生对成像原理的物理知识知之甚少,而视觉的形成却需要光学成像的知识作基础,而且该知识点比较抽象,在设计时,只需让学生了解光线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发生折射、汇集一处形成物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学生被近视困扰,他们对近视的成因、预防和纠正的兴趣较大。之前学生掌握了透镜的成像原理,这为下来学习近视远视成因打下了基础。通过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从饮食到习惯的形成有所进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2)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 (3)理解近视的成因; (4)知道近视的xx。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眼球模型认识各部分名称,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 (2)通过对眼睛各个部分的作用的分析、培养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意识

(2)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眼睛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 2、难点: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借助多媒体与实物模型、视频资料的应用,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对眼球结构的掌握。通过提问、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动手能力。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眼球模型,录像资料(微课)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人生活在自然中,随时会对变化的自然环境作出反应。如果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你会怎么办?(生聆听教师谈话,唤起生活中的表象回答问题:我会找一个地方避雨。) 你是靠什么感觉器官感知这一环境变化的?(生:视觉器官、听觉器官以及皮肤感知这一环境的变化。) 人体对外界所做出的这一系列反应,需要视觉、听觉和神经系统的参与。人同其它的生物一样,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通过自身的调节,对变化的环境作出相应的反应,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人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得绝大多数是来自于视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眼与视觉》,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合作探究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说出声源的概念;2.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快慢不同,并能进行判断与比较;5.知道回音的产生原理,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l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小物体发声活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2.通过实验现象,推测总结出声音传播的条件;3.通过类比水波的方法,建立声波模型,生动形象地认识声音是以疏密相间的波传播;4.通过自学的方式,读图了解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 5.通过习题的练习,独立思考,提炼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的方法;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树立辩证的观念和批判的精神;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习惯;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利用声音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难点: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教学准备:PPT、水缸、2个铁块、电铃装置、土电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聆听]各种声音[引入]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原因[活动]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使它们发出声音吗?T:你发现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按住后出现什么现象?S: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按住后声音就没了。T:这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体验]声带的振动发声[观察]《音叉振动》,我们听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大全(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物体体积的测量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 温度计 13. 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比较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托盘天平。 16.托盘天平的结构的正确使用: (1)放平(2)调零——游码移到零刻度处 (3)调平(调节横梁螺母)(4)称量:左物右码;

初一科学第13讲 眼和视觉(一)

第十三讲 眼和视觉(一) 【知识要点】 1.眼的结构和功能 眼球是一个精巧的成像结构,主要由角膜、虹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巩膜和视网膜等部分组成。眼球的功能主要是感光. 2. 视觉的形成 光线 视网膜成像,感光细胞产生兴奋 大 脑皮层视觉中枢 3.眼球 的折光系统 (1)由晶状体、房水、玻璃体和角膜共同组成,起主要作用的是日状体. (2)整个折光系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3)折光系统的焦距是可以改变的,而像距是基本不变的. (4)被观察的物体离眼球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缩小的实 像. 4.人类的视觉是有限的,用眼疲劳易引起近点和远点的变化.人的盲点在近鼻侧. 【重要提示】 1.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眼球的折光系统通过睫状肌来改变屈度,整体类似一个焦距可调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即胶卷). 结构 功能 附 属 结 构 眼睑 随时闭合,保护眼睛 睫毛 遮挡雨水、灰尘 泪腺、鼻泪管 分泌泪液,润滑,除尘杀菌;与鼻子相通 眼肌 使眼球灵活转动 眼 球 眼 球 壁 外 膜 角膜 和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巩膜 坚韧外壳,保护眼球 中 膜 虹膜 中央是瞳孔,可根据光线强弱调节瞳孔的大 小 睫状体 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改变眼球的焦距 脉络膜 给眼球提供营养 内膜 视网膜 上有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兴奋 内容物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和角膜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a.接受光线刺激,产生兴 视神经 b.传导兴奋 c.产生视觉

2.瞳孔就是通光孔,根据外界环境光线的强弱通过虹膜来改变通入光线的数量.而通入的光线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引发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相应中枢中形成视觉. 3.测试盲点时两只眼应分开单独进行. 【典型例题】 例1.人的眼球折光系统相当于镜,眼球中相当于照相使用时的胶卷.眼球折光系统由、、和角膜共同组成;其中,起主要作用于是.例2.当你从明亮的户外,突然走进漆黑的电影院时,瞳孔的变化情况是(填“变大” 或“变小”).瞳孔的变化是通过来调节的. 例3.人眼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上是指() A.虹膜和角膜B.角膜和巩膜 C.角膜和虹膜D.巩膜和虹膜 例4.照像时,发现人的像太小了,这时照相机应离被照的人再一些,底片离镜头再一些. 例5.在使用放大镜观察一个物体时,正确的方法是() A.放大镜离被观察的物体越远越好 B.放大镜离被观察的物体越近越好 C.放大镜跟被观察物体的距离在小于焦距的前提下,距离略远一些好 D.被观察物体放在放大镜的焦点上最好 例6.人眼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形成() A.与实物等大的倒立实B.放大的正立虚像 C.缩小的倒立实像D.缩小的正立虚像 例7.眼球的功能是() A.折光和感光B.感光和产生视觉 C.产生视觉D.折光、感光和产生视觉 例8.当你使用照相机拍照时,景物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是() A.正立、等大的虚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例9.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七年级科学下册《2.6 眼和视觉》学案(2) 湘教版

《2.6 眼和视觉》学案(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象的规律,并了解规律在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凸透镜成象规律、透镜的应用。 【学习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1、怎样判断一个透镜是否是凸透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面镜能成像,凸透镜能成像吗?如果能,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呢?(提示: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观察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凸透镜只能成放大、正立的像吗?你能举个例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凸透镜成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凸透镜成像规律 用简单的方法判断透镜的焦距 2.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一个光具座上,调节它们的位置使它们的中心处于同一高度上。凸透镜成像规律 f=10cm 物距(u) 像的特点 像距(v)应用倒或正缩小或放大实或虚 u>2f u=25cm u=2f u=20cm f

1、光学照相机:(1)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胶片相当于____________,选定被拍摄的景物后,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胶片上就会出现景物清晰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像。胶片上有对光敏感的物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经过显影处理就变成底片,再用底片冲洗就可以得到相片。 (2)原理:根据凸透镜u>2f时成像规律 (1)调节:通过调节物体与照相机间距离、胶卷与镜头间距离来调节像的大小。 2、放大镜:(1)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成_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 (2)原理:根据凸透镜u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