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适合胃病人喝的汤

适合胃病人喝的汤

适合胃病人喝的汤

(1)蔗姜饮:甘蔗、生姜各适量。取甘蔗压汁半杯,生姜汁1匙和匀炖即成。每周2次,炖温后服用,具有和中健胃作用,适宜胃溃疡初期用。

(2)红糖煲豆腐:豆腐100克,红糖60克,清水1碗。红糖用清水冲开,加入豆腐,煮10分钟后即成。经常服食,具有和胃止血,吐血明显者可选用此食疗方治疗。(3)陈皮红枣饮:桔子皮1块,红枣3枚。红枣去核与桔子皮共煎水即成。每日1次,此食疗方行气健脾,降逆止呕、适用于虚寒呕吐。

(4)莱菔粥:莱菔子30克,粳米适量。先将莱菔子炒熟后,与粳米共煮成粥。每日1次,早餐服食,此药方消积除胀,腹胀明显者可选用。

(5)陈皮瘦肉粥:陈皮9克,乌贼鱼骨12克,猪瘦肉50克,粳米适量。用陈皮、鱼骨与米煮粥,煮熟后去陈皮和乌贼骨,加入瘦肉片再煮,食盐少许调味食用。每日2次,早、晚餐服用,此食疗粥降逆止呕,健脾顺气,腹胀者可首选此膳。

(6)莴苣:莴苣250克,大枣250克,面粉500克。将莴苣切碎,大枣煮熟去核,与面粉混和后做饼即成。当点心服用,健脾益胃,燥湿利水;大便稀薄或腹泻可选用。(7)芡实六珍糕:芡实、山药、茯苓、莲肉、薏米仁、扁豆各30克,米粉500克。将上述全部加工成粉末与米粉合匀即成。每日2次或3次,每次6克,加糖调味,开水冲服,也可做糕点食用,此方健脾,止泻效果良好。

(8)桂圆花生汤:花生连红衣250克,大枣5枚,桂圆肉12克。大枣去核,与花生、桂圆一起加水煮熟即可。每日1次,养血补脾,贫血明显者可用此方。(9)乌梅粥:乌梅2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先将乌梅煎取浓汁去渣,入粳米煮成粥,粥熟后加少许冰糖,再稍煮即可。每日1次,此方有收涩止血作用。

(10)麻仁粥:芝麻、桃仁各20克,粳米80克。用芝麻、桃仁和糯米共同煮粥即成。隔日1次,润肠通便,大便干燥秘结者可用此粥。

(11)芝麻粥:芝麻6克,粳米30克,蜂蜜适量。将芝麻炒香待米煮粥即将熟时加放,再加蜂蜜调匀即成。每日1次,此药膳补血润肠。

(12)鱼肚酥:鱼肚(大黄鱼、鲤鱼、黄唇鱼、鳗鱼的鳔均可作原料),芝麻油。鱼肚用芝麻油炸酥,压碎即成。每日3次,每次10克,用温开水送服。此药膳补肾益精,滋养筋脉,止血、散淤、消肿。

(13)健胃防溃疡茶:向日葵杆蕊或向日葵盘30克。用上述原料煎汤即成。煎汤代茶,长期饮用,有防溃疡,抗溃疡消炎之功效。胃溃疡术后吻合口有炎症者可选此膳。

半夏泻心汤在急诊胃病中的应用心得

半夏泻心汤在急诊胃病中的应用心得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痞证的主方,怎样把握好痞证的临床表现是本方应用的关键。通过在急诊科长期对胃炎、胃溃疡的临床表现及顽固性胃痛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当中有了如下认识。心下痞就是心下痛,就是剑突下胃、十二指肠部位的疼痛,伴压痛,但无肌紧张和反跳痛。以心下痛为半夏泻心汤的最主要方证能大大提高半夏泻心汤的应用范围,并提高顽固性胃炎、胃溃疡的治疗疗效。 标签:痞证;心下痛;半夏泻心汤;方证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治疗痞症的主方。现代非常广泛用于胃炎、食道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1]。但实际临床当中敢用、活用半夏泻心汤的医生甚少。对半夏泻心汤方证把握不准,畏惧黄连、黄芩等苦寒药物应用,与干姜、半夏热性药物的组方比例把握不准等,都会影响泻心汤类方剂的应用与疗效。 临床上二陈汤、平胃散及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等都是治疗胃炎,胃痛的常用方药。西药也有大量的抑酸,保护胃黏膜,解痉,消炎等药物。但是半夏泻心汤可能是上述很多中西药治疗无效时唯一能力挽狂澜的方剂。 本人在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中对方证的理解上有如下认识:上腹痛(剑突下,心下,胃脘痛)应该是半夏泻心汤的最主要症状及体征。以进食后加重为主。查体有深压痛,但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因张仲景在《伤寒论》149条中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2],所以临床上对痞症的症状大多数人认为就是胀满、不消化、胃部堵得难受的症状为着眼点[3-5]。 其实仲景在伤寒论中叙述有关疾病鉴别症状的时候,有时候采取这种论述方法。 149条叙述了柴胡证、大陷胸汤证及半夏泻心汤证的发生发展及鉴别症状。大陷胸汤证为“若心下满而硬痛者”可能为西医学中肠穿孔、胃穿孔或急性胰腺炎导致的腹膜炎,急腹症体征。与半夏泻心汤证鉴别时只描述为“但满而不痛者”,痞证多属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痛[6],其疼痛程度远比大陷胸汤证轻。 仲景在描述麻杏石甘汤证时也有“无大热”,但大家都知道临床上麻杏石甘汤证发热是常见症状。其实“无大热”是跟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大热”相鉴别所写的。 “痞”字《说文解字》解释为“痞者,痛也”。所以笔者认为仲景写“心下痞”时就是“心下痛”。149条“但满而不痛者”,就是指的比大陷胸汤证的“心下满而硬痛”程度要轻的多,范围要小。 笔者的这一认识是通过在急诊科对很多胃病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所感悟到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40例疗效分析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40例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性。方法通过对本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80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内科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以20d为一个疗程,对比两组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痊愈14例,占35%;有效11例,占27.5%;无效15例,占37.5%。总有效率为62.5%。观察组痊愈25例,占62.5%;有效10例,占25%;无效5例,占12.5%。总有效率为87.5%。两组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有理想疗效,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运用。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加减;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1]。目前临床医学认为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容易反复发作。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等范畴,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吐酸、灼热感等。慢性胃炎中医分成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5个类型,而其中脾胃湿热型是最为常见的,笔者为了探讨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案,通过对80例该病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获得理想疗效,具体心得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在24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6)岁。病程最短为1.5年,最长为17年,平均(6±4.7)年。两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在23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5.6)岁。病程最短为1年,最长为15年,平均(5±5.1)年。观察组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在25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6.1)岁。病程最短为1.5年,最长为17年,平均(5.5±5.8)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胶体次枸椽酸铋120mg,4次/d,阿莫西林1.0 g,甲硝唑0.4g,奥美拉唑20mg,2次/d,口服,其中抗生素用药时间为14 d,4周为一疗程。 观察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具体药物如下:半夏15g,干姜6g,黄芩15g,黄连10g,党参15g,白豆蔻1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3g,木香10g,藿香10g,青皮15g,厚朴10g,槟榔10g。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