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简要介绍

——《质性研究概论》读书报告

一、扎根理论概述

● 什么是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 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A general methodology for developing theory that is grounded in data systematically gathered and analyzed.”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建构出的概念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不但是由资料中萌生出来,而且也被资料暂时性地验证过了。

扎根的理论,就是用归纳的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换言之,扎根理论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发展扎根理论的人不是先有一个理论然后去证实它;而是,他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领域,然后自此领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论。

说明:

1、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它强调要忠实于所研究的现象;

2、扎根理论研究者不相信理论可以首先通过演绎而得到,然后加以测试;

3、扎根理论方法具有极强的可调节性,认为理论必须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构建,这样,理论才会是累积的,那些与数据或现象不相符的理论解释才会被抛弃。

●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

扎根理论要求产生的理论能产生出丰富的概念和关系,并且应该满足四个条件:1、与该理论应用的分支领域有较强的适应性;2、容易非专业人士所理解;3、能够被有效地运用到多样化的日常环境中;4、允许研究者对理论的结构和日常环境的过程至少能够进行部分的控制。

●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科学与创意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的程序是为达到此目标而设计的。假如学者小心地执行这些程序,这个方法将会满足“好”的科学所要求的一些标准。

——创意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里一个重要的部分。表现在研究者有能力把所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概念化的过程予以命名;能自由联想出一些足以令人深思的问题,以及能善用比较,提高理论触觉,来帮助研究有所发现。

——创意与科学间的平衡

许多用来发展理论触觉的分析技巧,本质上都属于创意或想象力,但研究者应力求保持在他所创造的概念或解释与实际情景间的平衡。换言之,创意是重要的,但所创造的必需与研究资料想符合,具有真实性。

二、扎根理论的核心内容——三种译码程序

译码是一种把资料分解、概念化,然后再以一个崭新方式把概念重新组合的操作过程;籍此,理论得由庞杂资料中建立起来。

● 扎根理论的译码程序,目的不仅是从资料中摘取议题(Themes),或由几个组织松散的概念中负展出一个描述性的理论性架构(a descript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扎根理论的分析程序,目的在于:要建立而不只是验证理论;利用译码程序的严谨过程产生“好”的科学;协助研究者突破研究前带入的或研究中出现的偏见和假定;通过译码过程,研究者可以建立接近实

际世界、内容丰富、统合完整、具解释力的理论。此一分析过程提供了为建立好理论所需的扎根、敏感、与综合完整性。

● 扎根理论研究法的分析部分是由三种主要的译码手续所组成: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选择性译码。

不同种类的译码程序,其间的界线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说我们按研究的三个阶段分别使用这三种程序。在译码时,我们很可能一下子用一种译码方式,突然不知不觉地由转到另一种译码,尤其是在开放性译码与主轴译码间,这种来回的更迭更是容易发生。

虽然说研究者较常在研究初期使用开放性译码,但也有可能,即使已在用选择性译码了,却仍有一些未臻发展或未统合的概念,这时就需要回头,使用研究初期较常使用的开放性译码或主轴译码,以辅助选择性译码。当然,研究者在此时使用这两种译码,将会有不同于研究早期的“感觉”。

● 不断比较与提问题是译码过程里最主要的两个分析程序,虽然在不同类型的译码过程里有不同类型的做法。研究者通过不断比较与问问题才能构建出扎根理论里概念的精确性与特殊性。事实上,文献里常以“不断比较的分析方法”(the 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of analysis)称呼扎根理论研究法。对于所有的译码程序而言,最为核心的一种技术乃是提问题。通过问问题,研究者可以较为弹性地使用这些程序,而且应该从研究初期一直问到结束。

(一)开放性译码(open coding)

将资料分解、检验、比较、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

●概念(concepts):附着于个别事情(happenings)、事件或现象的概念性标签。

●范畴(category):是一组概念。研究者通过比较概念而发现它们都指涉同一

现象时,就可以把这些概念聚拢成为同一组的概念,而由一个层次较高也较抽象的概念统摄。这种概念即称为范畴。

●性质(properties):一个范畴的特性和特质。

●面向(dimensions):性质在它连续系统(continuum)上的位置。

开放性译码是通过仔细检验而为现象取名字或加以分类的分析工作。不经这一分析性的基础步骤,扎根理论研究法的后续分析与成果展示是无由发生的。换言之,我们需要用开放性译码将收集来的资料分解成一个个单位,仔细检验,比较其间异同,针对资料里所反映的现象,提出问题;经过过程,我们才能针对研究者或别人的假设,提出质疑、探索,并进一步导出新发现。

● 开放性译码的程序定义现象(labeling phenomena)——发掘范畴——为范畴取名字——发掘范畴的性质和面向——各种不同的开放性译码——写译码笔记

(二)主轴译码(axial coding):

做完开放性译码之后,研究者通过一种译码典范——就是借所分析现象的条件、脉络、行动/互动的策略和结果——把各范畴间联系起来,于是资料又被组合到一起的过程。

●因果条件(causal condition):致使一个现象产生或发展的条件、事故、事情。

●现象(phenomenon):针对具核心地位的观念、事件、事故,会有一组行动或互动来管理、处置,或会有一组行动发生。

●脉络(context):指一个现象的事件、事故在它们面向范围内的位置的综合。脉络是行动或互动策略之所以发生的一组特殊条件。

●中介条件(intervening condition):一种结构性条件,它会在某一特定脉络之中,针对某一现象而采取有助的或抑止的行动或互动上的策略。

●行动/互动(action/interaction):针对某一现象在其可见、特殊的一组条件下所采取的管理(manage)、处理(handle)及执行的策略。

●结果(consequence):行动及互动的结果。

开放性译码是分解资料以便研究者指认资料中的范畴、性质及面向的位置。主轴译码则要联接一个范畴和它的副范畴而把资料重新整合。主轴译码并不是要把几个核心范畴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全面的理论学架构;而只是要好好发展主要范畴。换言之,主轴译码要做的仍然是发展范畴,只不过比发展它的性质和面向更进一步而已。在主轴译码时,我们的重点乃是要在性质和面向以外,如何对所译码的一个范畴(现象)获知的更多、更准确。

● 我们可以利用产生这个现象的条件(condition)、这个现象所寄寓的脉络(context)(也就是这个现象的一些特定性质),以及在现象中行动者为了要执行、处理而采用的策略(执行策略基本上就是一种行动和互动),和采用后的结果,来帮助我们对于一个范畴(现象)知道的更多,更准确。

因此,条件、脉络、策略和结果虽然也都是范畴,但都是与某一范畴有关而用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范畴的,将其称为副范畴(subcategory)。

在主轴译码时,我们通过所谓的典范模式(paradigm model)把副范畴与它们的性质联接起来。典范模型:

(A)因果条件(多数)-(B)现象-(C)脉络-(D)中介条件(多数)-(E)行动或互动策略(多数)-(F)结果(多数)

这个模型可以让你系统地思考资料,把资料籍其间复杂的联系而统合起来。在建造扎根理论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标明因果条件、脉络、中介条件(intervening condition)、行动或互动策略以及结果等彼此间的关系,而将副范畴与范畴联接在一起。

● 主轴译码以下述四个步骤作为问问题的内容和作比较的基础:

1、陈述副范畴与现象间关系的本质,构想副范畴与范畴间的假设性关系;

2、看看实际资料是否支持以上这种假设性的关系;

3、继续不断地找寻范畴和副范畴的性质,以及通过实际的案例对这些范畴、副范畴在它们个别的面向上定位;

4、因为每个案例都发生在其个别的面向定位上,我们比较这些在不同面向位置上的案例,也就可以比较出这些面向所属的范畴与副范畴间关系的的不同趋势形态(pattern),因此也可以找到我们所关系现象所具有的变异性(variation)。

● 当我们脑子里设想好范畴间存在由某种关系后,我们就应用资料中的证据、事故、事件,看看能否支持或否定我们的想法。

研究者不是只找资料来验证他所拟定的范畴间关系就够了,也该注意否定这一关系的案例。呈现不同与变异状况的案例到不必全然否定原先的假设或关系陈述(a statement of relationship,当假设被某些实例支持时就称为陈述)。这类案例可以加深我们对现象的了解,以及让我们知道这一现象可以有多种形态(pattern)出现。研究者若能对否定或另类案例进行追踪,他的理论将更加稠密(density)也更富变化。

(三)选择性译码(selective coding):

选择核心范畴,把它系统地和其它范畴予以联系,验证其间的关系,并把概念化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补充整齐的过程。

●故事(story):针对一项研究的中心现象所做的描写式记叙(narrative)。

●故事线(story line):概念化后的故事,就是核心范畴。

●核心范畴(core category):所有其它范畴以之为中心而结合在一起的中心现

象。

选择性译码中的统合资料与主轴译码差别不大,只不过它所处理的分析层次更为抽象。

选择性译码的五个步骤:

1、阐明故事线。用搜集来的资料以及由此开发出范畴、关系等来思考一个可以扼要说明全部现象的核心,即故事线。

2、根据资料所呈现的因果条件、脉络、策略及结果等译码典范上的单位,把核心范畴与附属范畴联接到一块儿。

3、根据每一个范畴所在的特定面向位置,也就是籍面向的层次把各个范畴加以联系。

4、用所有的资料来验证上述这些范畴间的关系

5、继续开发范畴(filling in category),使其具有细微及完备的特征。

上述五个步骤写出来是为了解释上的方便,在真正分析时,这五个步骤不一定按直线式次序进行,也不一定得分清楚,而是来来回回的比较多。

(四)将理论扎根

完成了理论的雏形之后,要用搜集来的资料验证这个理论,才算完成理论的扎根工作。

(五)过程(process):

过程是在时间里演进的行动/互动序列之间的联结。扎根理论的一项重要特色就是将过程带进分析里。要做到这样,分析者必须从资料里寻找改变条件的各种迹象,并追踪这些改变相应带来的行动/互动上的变化。一旦找到了,扎根理论研究有两种重要的方式可以将过程概念化。其一是将所有的经历描述成阶段和时期,并解释是什么使之向前、滞后或后退。另一种方式是将过

程视为一种非线性发展的活动,而行动/互动在因情景变化时是有弹性的、流动的、随机应变的。

在扎根理论里的过程

时间――――――――――――――――――――――――――

改变中的条件

行动行动

当扎根理论是从含有过程的分析里衍生出来,它就会是一个动态的理论。当研究者使用过程这一个分析性的工具,来捕捉社会现象里片断地行动或互动,并将之联接成一序列时,资料就有了生命。

过程不只是泛指变迁,也不是提提几个阶段就了事,而是要深入分析行动或互动的变化,并将之纳入分析才行。这些行动或互动乃是随着时间变动,针对变化的情景而做出的反映。

三、扎根理论研究工具与技巧

(一)增进理论触觉的技巧

研究者往往因为他们既有的的一些假定(assumption)、过去的经验,和浸淫于文献太深,以至于在分析时不免受到蒙蔽。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的想当然,对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凭借理论触觉,我们才能发掘理论;而理论触觉就是研究者能以分析性眼光看到深层现象的一种能力。在研究早期,我们需要学会如何破解我们的思绪,并籍分析资料培养出理论触觉。

1、问问题

研究者针对资料不断问问题,目的在于刺激思考找出资料里可能有的范畴、性质和面向。这可帮助我们下次访问时问的更准确,及引导阅读文献的方向。

这不是说当我们问问题时,这些问题就指引这次的资料搜集,而是说,当我们知道该问什么问题时,才能在以后所搜集来的资料和所做的分析里看出意义。

针对所搜集来的资料,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提出一些一般性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又会刺激我们再去问一些较为准确和相关的问题,有助于寻找范畴、性质和面向。这些基本的问题包括:是谁?何时?哪里?发生了些什么?怎么发生的?到什么程度?以及为什么?2、就字眼、片语、句子加以分析对一个字、一个片语、一个句子进行详细分析,会让研究者有机会开启资料。是一件很宝贵的操作学习。这样逐字、逐句的分析,针对资料里的每个字、句提出质疑加以思考,可以凸现受访者或他身边的人话中的意义。甚至,研究者是否已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假定也会因此而昭然若揭。这种分析策略也会使得素有经验的分析者必须面对隐藏一些先入之见或观点(preconceptions),帮助他们开启资料进行分析,而受益匪浅。

实际操作程序是这样的:先大概地看过一份记录,至少几页,然后锁定任何让你觉得重要的、突出的、或你有兴趣的一个字、片语或句子,好好地思索一番,再把与子有关地意义,从可能到不可能的都列出来。

我们应该在互动访问过程中向受访者确认他们所说的话,或者训练自己去问受访者所用的具分析性意义的字词有何用意,否则,我们的理论发展会受到限制。3、经由比较做更多的分析比较有助于指认出概念并把概念范畴化,比较也有助于刺激研究者的理论触觉。可以使用比较来破除研究者的一些既存假定,并且找到一些现象的面向;不过要达此目标,我们得善加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一般常识以及相关的学术文献。以下是几种主要的比较技术:●丢铜板技术(the flip-flop technique),就是指把你认为有意思的概念倒过来想,想象它的极端反例。这样的想象就是用某一面向的两极由高到低来做比较。

● 邻近比较(close-in comparison)。举例:比较一个体重过重的女人和另一个体重恰好而且身材动人的女士。总结:或许你的分析所得最终与文献所讲一样;不过,重要的是,你的理论性分析会比文献上已有的来得丰厚,因为通过问问题,你可以走出固定化、标准化的想法,而能探索到其它不同的想法,并且也会对资料有些新鲜的观点。● 极远比较(far-out comparison)。举例:举重和拉小提琴。极远比较策略可以帮助打开太多的可能性。虽然不需要一直这样比较下去,但是为了突破瓶颈或为了找出现象的性质和面向,以便可以继续追踪下去,做这种极远比较。做完以后,再回到资料里,这次因为对“字里行间所真正透露的”有了新的领悟,将会有新的发现。● 摇红旗(waving the red flag) 的技术也有助于研究者穿透资料里显而易见的层次。大家承袭相同的文化传统,大部分的想法都很类似,而很难发现大家共用的假定。换言之,

我们都基于文化观点的一些假定,以致大家都会有相同的盲点,非常不容易靠彼此的质疑而指认出来。

必须对某些字和片语十分敏感,例如,从来不、一直是、绝对不会是那个样、每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没有讨论的必要。每次你听到这些字或片语,你就得在心里摇一面红旗以示警戒。以上这些字和片语都是讯号,要你进一步审视。永远不要把任何事视为理所当然而不再探究。

(二)条件矩阵

条件矩阵式一项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捕捉现象的条件和结果。当我们就某一现象在矩阵层次上追踪与之有关的条件及结果路径,可以确定那些层次是相关的,继而通过这些层次对行动/互动的影响,把它们所研究的现象联系起来。

● 条件矩阵(conditional matrix行动/互动):是一种有助于思考诸多条件与

结果,及所研究现象之间关系的分析性图表。此矩阵可供研究者区分并联结条件与结果的各种层次。

● 条件路径(conditional path):为了把条件矩阵上的层层条件与结果和所

研究的现象相联系,研究者籍追踪一桩事件、一次事故、一件事情的行动/互动层次到矩阵外缘的条件和结果层次,或反其道而行,所经过的各个层次。

● 扎根理论是一个泛行动的系统

扎根理论研究法所构成的理论是一个泛行动的系统,此分析方法可以让读者检视事件的互动性质。它用译码典范来分析社会实体,而行动/互动是这个典范的核心。

● 泛行动系统的几个性质

1、它是由彼此互动又彼此有关的条件层次,以其与所研究的现象间的

关系又一般(距离较远)到特殊的(距离较近)所组成。

2、上述各层次的条件,对拟研究的现象而言,可以是:产生现象的原

因;行动/互动发生的脉络;或是介于脉络和行动/互动之间,又对

后者会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的中介条件。

3、行动/互动位于诸多条件之间,是泛行动系统的核心。

4、因为行动/互动发生于彼此相关的序列里,因此,它的本质是过程

的(processual)。

5、行动/互动之后产生一些结果,这些结果可能对在不同层次的条件产

生重大影响。

6、时间性(temporality)蕴涵于条件之内。

7、条件会促进或抑制行动/互动的发生,而改变条件的突发状况则会制

造出必须处理的一些未曾预期、有问题的情景。

8、我们称上述泛行动系统为一个条件矩阵―也就是,彼此互相扣连,

和某一现象有关的条件、行动/互动的结果,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网络。

● 使用条件矩阵的益处

1、有助于增进理论触觉,周全思考与所研究现象有关的各种状况。

2、它可增进你对于行动/互动之可能结果的理论触觉。

3、它可帮助你有系统的把条件、行动/互动及结果,和现象联结起来。

● 条件矩阵层次的一般性质

1、最外层:国际的层次。包括下列各事项:如国际政治、政府法规、文化、价值、哲学、经济、历史、以及诸如生态环境的国际问题

等。

2、第二层:国家的层次。包括国内政治、政府法规、文化、历史、经济、社会问题和各项争议等

3、第三层:社区的层次,包括以第二层次的内容,也包括社区的人口等特征。

4、第四层:组织和制度的层次。这两层又各有其结构、规则、问题和历史等。

5、第五层:副组织的(suborganizational)、副制度的(subinsititutional)层次。包括所研究现象发生的层次。

6、第六层:群体、团体及个人的层次。包括比如个人、家庭、以及各种团体的传记生平、哲学、经验和知识等。

7、第七层:互动层次。通过协商、讨论、辩论、教导、自我反省等互动过程所完成。

8、最里一层:行动层次包括策略性的和一般性的行动。行动的实行仍是经过行动过程,它与互动过程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行动/互动图像。

● 追踪条件路径

为了把条件和结果与行动/互动作直接的联系,我们使用条件矩阵追踪条件的路径。换言之,每当研究者面对资料中的事件或事故,他应从矩阵地最深处,即行动/互动层面,向外追踪相关的层次,或由外向内追踪,把行动/互动与条件和结果联系起来。研究者应当进行以下七个层次的追踪检查:

1、由行动开始;

2、由行动向外进入条件矩阵的互动层次;

3、再移到条件矩阵的个人层次;

4、到机构里的副组织层次;

5、继续到组织层次;

6、再移到社区层次;

7、再移到国家层次。

(三)理论性抽样

在扎根理论里,抽样的对象是能显示出理论性相关之概念的事件及事例。人、地和文件,只是取得这些资料的途径而已。抽样的程序,则根据研究者当时所做的译码类型而有所不同。在开放性译码,我们做开放性抽样;在主轴译码,我们做关系和歧异性抽样;在选择性译码,我们做区别性抽样。抽样工作要一直做,直至范畴等到理论性包含为止。

● 理论性抽样(theoretical sampling):是以已经证实与形成中的理论具有相关性的概念为基础所做的抽样。

● 开放性抽样(open sampling):与开放性译码有关,此抽样的特色是开放而不做任何明确的抽样上选择,可以是碰运气的、系统性的、或是立意抽样(purposively sampling),以及现场的即兴抽样。

● 关系及歧异性抽样(relational and variational sampling):与主轴译码有关。它的目标是想扩大在面向层次上发现到的差异,可以是有系统或特意安排下的抽样。

● 区别性抽样(discriminate sampling):与选择性译码有关。它的目的是想明确范畴间的关系和现象里的故事线,并予以验证,以及填补尚未发展齐备的范畴。

扎根理论研究法的分析基础是概念,而此一方法的所有程序都是在确认、发展和联系概念。

理论性抽样的目的在于抽样选出一些只涉范畴及其性质、面向的事件、事故等,以便进一步发展,并将之在概念层次上联系起来。

注意抽样的单位是事故;而不是个人。

引导理论抽样的,是从资料分析中萌生出的问题和比较,这些问题和比较并可帮助研究者发现与联结相关的范畴,以及范畴与其性质和面向。

理论性抽样是累积性的,因为经过资料收集与分析,及二者的交互作用之后,有关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资料也会累积。

理论性抽样也会使研究者注意到资料里的歧异性、过程以及稠密度。同样地,使用理论性抽样时,研究者应当有相当程度的弹性,因为他必须随时回应田野工作里的状况,并从出现的相关情景中尽量抽样。弹性是指一种进出探索未曾预见或计划的研究领域,而有引导目前研究或提供观点的能力。

理论性抽样随要保持弹性但还是要有计划,而不能随兴。抽样应以概念

发展中的理论相关性为基础。

抽样的原则,就是一直抽样,直到资料里的每一个范畴都达到理论性饱和为止。要持续抽样,直到:(1)关于一个范畴,再也没有新的或有关的资料出现;(2)资料里的范畴已经发展的十分丰厚,在典范上的各部分(条件、脉络、行动/互动、结果)都联结紧密,也有过程和变异性;(3)范畴间的关系都建立妥当而且验证属实。

(四)摘记和图表

摘记是我们将对资料的分析所得写成文字记录;图表则是把分析后资料里的概念间关系用一种视觉形式加以表述。

写摘记和画图表是资料分析时极为重要的手续,不论研究者多忙,这道手续都不能省去。研究者从开始思考研究计划到最后的论文写作阶段,要一直持续使用摘记和图表。● 摘记的三种类型

译码摘记(code notes):含有译码后成果的摘记。例如概念性标识、典范特质、指涉过程的现象等

理论性摘记(theoretical notes):研究者经由归纳与演绎思考,对资料中可能萌生的范畴及其性质、面向、彼此间关系、内在歧异性、过程、及条件矩阵的思考成果,用于弥补译码摘记的不足。

操作性摘记(operational notes):用于提醒研究者下一步该做的抽样、该问的问题、可做的比较,及后续追踪的方向的文件。● 图表的两种类型逻辑图表(logic diagrams):研究者用来呈现其基于典范模型(paradigm model: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或互动策略-结果)分析和思考范畴及其副范畴间逻辑关系演进的图表。是一种逻辑的、视觉的分类过程,用来帮助研究者确认范畴间有何种关系。统合性图表(integrative diagrams):用

来呈现研究者对正在形成的概念间关系的分析与思考。图表的形式并不拘泥于译码典范的架构,而是开放性的,以便刺激更多的思考、想象空间。

● 摘记和图表的一般要求和作用

1、摘记和图表的内容和长度无定式,可以因研究目的、研究阶段、和正在进行的译码不同而不同。

2、除非是在早期开放性译码阶段,否则不要在原始资料上写分析所得,而应该在单独的纸上写摘记和图表。

3、摘记所记载的不是关于具体的人或事件,而是就人、事故、事件加以抽象化后的概念。即在写摘记的全部过程里,必须保持概念化的性质。

4、写作和保存摘记与图表,有助于激发理论触觉和创意,有助于发现思考上的漏洞。

5、摘记和图表可以提供极为丰富的概念来源。

6、在所有研究告一段落时,我们需要用图表来向其他人说明我们的研究。通过图表,别人也比较容易了解我们的研究。

7、通过图表,可以比较清楚地说明理论里的复杂关系。

8、我们的理论通常都会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通过统和图表来说明其与其他部分的关系。

● 整理摘记和图表

摘记和图表是开启理论秩序的钥匙。通过反复阅读图表和摘记,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其他范畴围绕着一个核心范畴而呈现出一种秩序来。过程如下:阅读摘记——写出描述性故事——运用摘记中的范畴改写成分析性故事——画出统合性图表——建立整体架构(scheme)——按照架构组合摘记——将架构固定化——修订和完善架构

● 重要原则:

在分析资料过程中,只要灵感一来,就应该立即停下手头的工作,赶快写成摘记或图表,长短皆可,以免漏失重要的想法。

灵感可以来自看和写摘记的过程,可以来自对摘记或图表的整理、合并,也可以来自理论文献,但来自上述途径的想法都是暂时的,必须经过现实世界的检验。

四、扎根理论的评估标准

评估一项研究成果,或是验证一个理论,一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 资料的效度、信度和可信度(credibility)

● 研究的过程是否合适,因为理论是通过这一程序创造、阐述和验证

● 判断研究结果的经验性基础(empirical grounding)

(一)研究过程

以下七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作为判断扎根理论研究作品过程的准则:

● 如何选择起初的样本,用什么做基础?

● 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重要的范畴?

● 哪些事件、事故、行动等等作为指涉那些重要范畴的基础?

● 理论性抽样的基础是哪些范畴?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如何引导部分资料搜集?做完理论性抽样之后,这些范畴代表性如何?

● 哪些假设与概念或范畴间的关系紧密联系?建立和验证这些假设的基础何在?

● 有无假设与实际状况并不相符的例子出现?如何解释?这些反例会不会影响假设?

● 核心范畴是如何被选定的?这个选择过程是突然的还是渐进的?困难还是容易?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做出最后的分析决定?

(二)研究结果的经验性基础

以下是检验的七个标准:

● 作品里的概念是萌生出来的吗?如果这些概念都是源自一般用法,而未经(译码的)分析程序,那么这些概念就没有实际扎根于资料,因此就不是扎根理论的概念。

● 作品里的概念之间有系统性的关联吗?这些联系是否也扎根于资料?这些联系是否通过系统的程序产生出来的?

● 作品里的范畴是否妥善地发展?概念联系与范畴是否已达到概念上的稠密?一个扎根理论经过最后统合之后,范畴之间、以及范畴与副范畴之间,应有紧密的联系。

● 理论里是否包含了很多歧异性?缺少歧异性的定性研究,不能称为扎根理论。

● 对所研究的现象有重要影响的大环境条件,是否纳入到了扎根理论的解释里?扎根理论必须将包括宏观环境在内的解释性条件纳入分析里,而且这些条件必须通过行动、互动和影响建立起与所研究现象的直接联系。即不论作品里有无明确提到条件矩阵,作者都应阐明环境对现象产生的作用。

● 是否将过程列入考虑?扎根理论研究应确认并阐明变迁或活动的过程,并把变迁与造成变迁的条件予以联系。

● 理论发现显著吗?显著到什么程度?研究者与资料之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但任何方法都不能保证这种互动一定有创造力。有创意的作品需要作者具备三种能力:分析能力、理论触觉和对行动与互动敏锐的洞察力。

建议:对于篇幅较长的研究作品,研究者应交代研究过程,以便于别人对这项研究进行评估,也让读者了解作品研究方法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参考资料:

1、Anselm Strauss, Juliet Corbin《质性研究概论》巨流图书公司1997

2、Soulliere, Danielle,CONCEPTUAL MODELING AS A TOOLBOX FOR GROUNDED THEORISTS,Sociological Quarterly, Spring2001, V ol. 42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陈向明 发表日期:2005年9月29日作者:本页面已被访问 735 次 在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领域,一个十分著名的方法是格拉斯(Glaser )和斯特劳斯(Str auss )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1967)。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

扎根理论案例

扎根理论 开放分类:社会学经济经济理论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Strauss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1 简介 2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1. 2.1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2. 2.2 首要任务 3. 2.3 对理论保持敏感 4. 2.4 不断比较的方法 5. 2.5 理论抽样的方法 6. 2.6 灵活运用文献 7. 2.7 理论性评价 3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 1. 3.1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2. 3.2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3. 3.3 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4. 3.4 核心式登录的具体步骤 5. 3.5 举例论证 4 一个分析实例 1. 4.1 研究问题 2. 4.2 初步回答 3. 4.3 广泛的抽样 5 研究工具与技巧 1. 5.1 增进理论触觉的技巧 2. 5.2 条件矩阵 6 泛行动系统 1. 6.1 行动系统的几个性质 2. 6.2 使用条件矩阵的益处 扎根理论 - 简介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首要任务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对理论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通常,质的研究者比较擅长对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理论建构不是特别敏感,也不是特别有兴趣。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 不断比较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和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确定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4)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理论抽样的方法

扎根理论案例

目录 [隐藏] 扎根理论就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 其主要宗旨就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就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就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就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就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就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首要任务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与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 ,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就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就是积累而成的,就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与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对理论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就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就是在设计阶段 ,还就是在收集与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与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就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通常,质的研究者比较擅长对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理论建构不就是特别敏感,也不就是特别有兴趣。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 不断比较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就是比较,在资料与资料之间、理论与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与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 确定该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4) 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理论抽样的方法

基于经典扎根理论思想的管理研究方1

基于经典扎根理论思想的管理研究方1

基于经典扎根理论思想的管理研究方法 2013年12月24日14:34 来源:《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4期第439~443页作者:王春芝高强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98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GT)是一种产生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定性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建构社会科学理论,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已经在管理研究领域有所应用。从起源与哲学思想上看,经典扎根理论受到现象学和符号互动论的影响,适用于对微观的、以行动为导向的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也具备微观性与社会互动性的特点,因而适合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但扎根理论起源并发展于社会科学领域,而社会科学研究从学科属性到研究范式均与管理研究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管理研究中引入扎根理论方法体系时不能盲目,需从根源上了解并分析管理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异同,在了解扎根理论思想与方法起源的基础上,运用经典扎根理论思想形成基于扎根理论的管理研究方法体系,并予以灵活运用,以实现管理学研究的目的。综观国内外现有管理研究领域的扎根理论探讨与应用研究,缺乏基于扎根理论起源思想与起源学科研究属性的探讨,更缺少同管理学科研究属性与研究方法体系对比与融合的研究。本文在系统分析管理学科属性及研究范式基础上,通过对扎根理论的方法论体系与传统管理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对比分析,将扎根理论与传统管理研究方法进行融合,以寻求更加完善、更为科学和适用的基于扎根理论思想的管理研究方法论体系。 一、扎根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思想背景 扎根理论产生并发展于社会科学领域,是一种经典的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虽然其概念的提出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其形成过程融合了近百年来深厚的西方哲学思想,是一种具有深厚理论背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0世纪6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的格拉斯(Barney Glaser)和芝加哥大学的斯特劳斯(Anselm Strauss)在对死亡问题研究时基于对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批判创建了扎根理论的方法体系,并于1967年在他们的专著“扎根理论的发现:质化研究策略”(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中首次提出扎根理论的概念与方法论体系,所谓扎根是指扎根于经验资料来建立理论的方法,扎根理论实质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理论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经典扎根理论在哲学思想上起源于芝加哥大学米勒的符号互动论,米勒认为社会是通过个体行为和互动而得以繁衍,社会学研究应注重对社会行为意义的研究,强调意义是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中所创造的。而在社会行为意义的研究中主张对符号互动过程及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达到对个人行为的理解。除融合了芝加哥大学的定性研究基因外,扎根理论还融合了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量化研究的传统。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研究以定量化的实证主义见长,强调规范的统计分析及解释的逻辑性,要求研究者不仅有清晰的概念架构,而且能系统地将研究资料、研究假设予以编码以及发展相应的验证程序。所以扎根理论强调研究过程的逻辑性与严密性,是一种定性与定量融为一体的研究方法。 二、社会学与管理学研究属性及范式 在众多学科研究中,学科属性各有不同,人们求知的途径及研究范式也各有差别。从学科属性上看,假定科学研究处于纯逻辑一端,思辨研究处于纯直觉一端,社会科学与管理学科处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而从研究范式上考查,从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到知识的形成与运用上亦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定的位置,见图1。

扎根理论研究

二、扎根理论研究的步骤 扎根理论研究虽然遵循一般研究步骤,包括选题、文献探讨、撰写研究计划书、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但是也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选题:适合于扎根理论研究的问题是过程类问题,即研究人的行为、相互作用和过程的问题。②文献探讨:扎根理论研究的文献探讨的特点是强调原则上研究前或研究初期不进行文献探讨,当研究到出现理论解释的阶段时在进行探讨。③研究计划:扎根理论研究开始前虽然也有研究计划,但研究并不是自始至终都需要严格按其计划执行,特点是计划可随着研究问题的出现而进行修改,如访谈和观察的问题,入选研究对象的标准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随着研究的进展、出现新问题的重要程度而变化。④收集和整理资料:扎根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其方法和其他质性研究相同。⑤分析资料:扎根理论研究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同时进行,使用持续比较法分析资料是扎根理论的特点。⑥撰写论文。 Strauss和Corbin的扎根理论分析资料的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开放式登录、轴心式登录、选择式登录。登录是资料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三种登陆并不是严格按其步骤分阶段进行,这一点在开放式登陆和轴心式登录中经常看到。 (一)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开放式登陆是从资料中找出编码或类属的过程。即找出资料的异同点,提炼编码和类属是将资料分解、验证、比较、概念化,然后进行登录的过程。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要牢记自己的最初研究目的,同时留有余地让那些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目标从资料中冒出来。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S trauss ,1987:29)。 1.开放式登录的具体步骤 (1)给资料编码 编码是从资料中提取引起注意的、重复出现的、强烈情感反应的概念,为其命名,贴标签,编上号,此时形成的即为编码。例如“协商”、“监督”、“信息传递”等标签,给这些标签编上号码,这些标签就成了编码。编码是分析资料最初形成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常用调查对象叙述的语言或用研究者使用的一个抽象层次较高的单词或词组来概括某一方面的现象。 (2)将编码归类,形成类属 将意义相同或近似的编码归为同一类别,起名为类属。有的类属

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

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 2014年07月14日13:59 来源:《东方论坛》(青岛)2007年4期作者:李志刚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58 【英文标题】The Study of Grounded Theory in Business Research LI Zhi-gang (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71,Chin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7)04-0090-05 定性研究是一组各类研究方法的统称,如民族志法、自然探究法、片段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生态样本记录分析法等等都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1](p27)。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被视为是定性研究方法中比较科学有效的一种方法[2](p105),此理论最早由二位社会学者Galsser & Strauss在1976年发展出来。所谓扎根理论,是指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它在某一场合可能指代一种研究方法,在另一场合则可能指代基于该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Strauss & Corbin指出,扎根理论强调理论的发展,而且该理论植根于所搜集的现实资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3](p65)。 一、扎根方法适用的领域及研究前提 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优劣势,都有不同的擅长领域。研究者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往往意味着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同时,方法的选取和使用更要源于研究主题的性质,恰当的将研究问题与方法有机结合,是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的必要条件。 (1)扎根理论法的特点在于其认为社会学需要建立理论,它认为定性研究或任何研究都应着重资料分析与理论建立[4](p34-36)。因此,该研究方法比较适用于那些现有理论体系不是很完善、很难有效解释实践现象的领域,或者也可以说是存在理论的空白点、出现了一些全新现象的领域。 比如,笔者曾参与了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和挪威国家应用科学研究所(Faro)的一项合作研究,该课题基于深入访谈实地调研了四川和青海两省的大样本企业,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信息。在资料整理分析时,课题组发现存在一种创业者多次直接或间接参与创建新企业的“连次创业”现象(笔者给此现象的命名),这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国内外对企业创业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成果颇多,各种原因所致,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与研究目的、研究地域、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高度相关,从而显得千姿百态。鉴于“连次创业”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现象,相应的研究比较少,而我国西部地区又具有独特的区情,于是,在掌握了翔实的企业访谈资料基础上,笔者运用扎根理论法进行了资料分析,得出了一些关于“连次创业”问题的初步结论[5](p87)。 (2)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个不断比较、思考、分析、转化资料成概念以建立理论的过程[6](p113)。这种重视资料、重视互动的方法特性,使得研究者可以借助和事件当事人的连续、亲密互动和抵近观察来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doc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 2020年4月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本文关键词:扎根,选取,理论,方法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本文简介:第三章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 3.1扎根理论方法概述。1967年,质性研究方法因为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扎根理论的提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GlaserB.&StrassA.,1967)。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深度访谈所转录的文字资料或文本资料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本文内容: 第三章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 3.1 扎根理论方法概述。 1967 年,质性研究方法因为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扎根理论的提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GlaserB. & StrassA.,1967)。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深度访谈所转录的文字资料或文本资料中不断抽象出来的理论(Strauss A.,1987)。与定量研究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自下而上通过自然浮现构建理论的过程。即在系统

搜集的资料中,进行概念化,范畴化,并寻找出范畴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一个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并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构建出一个反映社会现象的较为系统的理论。因此,扎根理论需要研究人员具有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厚的积累,才能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概念以及理论模型。它属于后实证主义的范式,也应用于对原本未知的理论的建构和已知理论的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来源于实际生活中。60 年代格拉斯和斯特劳斯在医院中观察医务的病人中的一系列具体行为中所得到的一种研究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来源依然是哲学人员处理即将去世与社会学两个方面。第一体现在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米德以及皮尔士的思想,他们观察并寻找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方法。另一个方面体现在芝加哥的社会学派,该学派认为实地观察加深度访谈才能深入理解人们的行为,进而理解社会是如何互动的,如何形成以及怎么样变化的。 3.1.1 持续比较和理论抽样。 扎根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在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而持续比较和理论抽样贯穿于整个收集过程。持

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技巧

《第3节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技巧》读书笔记 一、背景 年正式提出 质:后于经验的理论 量:先于经验的理论 变成“只有叙事没有研究”的批评 二、扎根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分析资料,分类并编码 (1)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互动 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好处: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生成相关的概念和假设,并围绕这些概念和假设去进一步收集资料。 (2)分类及其编码 编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登录、分析和分类,以便突出这些概念并由这些概念形成扎根理论。 ○1随意编码/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2分类编码/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轴心式登录) ○ 3核心编码/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选择式登录) 编码的方式主要有: ○ 1用某个关键词来概括资料中每一句话的意义 ○ 2用资料中的某个句子来概括某份资料的段落大意

(3)一次编码和二次编码的差异: 结构和分类有差异,形式无差异 (二)寻找“关键事件”与“本土概念” (1)发现“关键事件” 发现“关键事件”就有可能因此而进入正式的调查研究。 按照费孝通的说法:“在实地观察中去捉住关键,一半是靠研究者理论的训练,一半是靠研究者的悟性” (2)倾听“本土概念” “本土概念”是指本地人(或称之为当地人)所使用某些特别有影响力的词语。 频繁出现、被重复使用 隐含本地人的生活信念、思维习惯与文化特色 是否隐含了当地人的某种生活“冲突”以及相关的“关键事件” 寻找本土概念的目的: 是为了为当地人的生活故事找到一个或几个主题,或者说,每一个“本土概念”都是当地人生活故事的某个主题。 本土概念与经验事实的差别在于: “本土概念”是经验事实的“关键事件”,它是经验事件的“节点”,它可以将相关的经验事实连接、贯穿起来。 (3)寻找故事背后的问题、冲突与疑惑 “本土概念”不仅出身于经验事实,而且, 本身就属于经验事实

管理研究方法之扎根理论

管理研究方法作 业

矩阵式结构、网格化管理与多机制保障 ——运动式治理中的纵向府际合作实现1.内容简介 运动式治理语境下,纵向府际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效率。应用建构型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借助具体案例,对运动式治理中府际合作的实现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纵向府际合作有四种微观过程,可以被归纳为隐性和显性两种实现路径,矩阵式临时指挥系统、网格化管理结构和多种常规机制的非常态运用,保障了纵向层级合作的顺利实现。上述机制与结构创新,属于官僚系统内部的自我优化,其基本思路可以延伸至常规治理环境,以提高政府常态治理水平,升华国家治理能力。 关键词:运动式治理府际合作扎根理论网格化管理 文献框架 一、问题提出 1.僵化的官僚制组织下“运动式治理”模式的产生 2.行政组织背后的特殊支撑机制和实现逻辑的提出 3.纵观分析,运动式治理中的府际合作还基本处于学术空白,因此,本文应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利用二手文本资料,对该领域进行侧面剖析和研究 二、研究建模 (一)数据采集与编码准备 1.数据来源:2014年,济南市政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活动 2.文本资料来源:会议记录、官方和门户网站的新闻报道、政府公文 3.分析主体:市政府—天桥区政府—街道管委会的关系链 4.分析软件:Nvivo8 (二)初始编码 1.Nvivo8中的自由节点功能进行编码。形成116个初始代码

2.将c级(市政府数据)和d级(区政府数据)两类初始代码分别打散,合并类似的信息得到优化代码72个 (三)聚焦编码 聚焦编码阶段(focused coding)是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高度凝聚代码旨意形成具备理论导向的类属(categories)。为此,本文首先打破代码来源界限,通过对所有代码的筛选、提炼,总结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聚焦代码(编码为F,共26个)。然后以聚焦代码为基础,参考初始编码表,必要时返回原始资料,不断删减、比较,最终形成高度理论概括的类属(12个) (四)理论编码 借由聚焦代码分析,深化了对代码间的认识,并形成了具有理论开发潜质的类属。使用工具格拉泽的编码家族体系作为一种宏观社会运动中的主体动态交互,上下级政府间的协同合作同样遵循着一定的路径。本文运用的是“策略—过程”和“结构—功能’编码家族。 综合所有的原始资料以及各级编码结果,本文摘要出运动式治理中纵向府际合作的基本实现逻辑。如图 1 所示,这一合作的实现可被细分为策略、行动与结构三个层面,行动层是合作过程的直接呈现,由四个闭合循环的路径组合而成;策略层为行动提供机制支持,四种主要机制又与四个不同路径形成了多种组合方式;结构层作为底层支持,为运动式治理中活跃的府际合作注入结构性动力。三个层次的共同作用,最终推进组织战略的实现。 三、研究发现 1.策略层:多重实现机制 会议机制、文件机制、专项活动机制、激励机制 2.行动层:纵向府际合作的微观过程以及策略组合 显性路径:命令—执行—反馈—改进 隐性路径:示范—仿效鼓舞—动员 结构层:矩阵式临时组织与网格化管理

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的影响机理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彭本红1,2  周倩倩1 谷晓芬1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 210044) 2(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南京 210044) 〔摘 要〕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产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服务型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本文将采用以扎根理论为核心的多案例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实践探索归纳出有关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研究得出:(1)影响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的因素主要来自于项目利益相关者和项目相关的保障因素两方面,其中项目利益相容性、信任水平和合作强度影响着服务型制造项目的关系治理;项目实施和项目合作环境以及项目绩效3个因素直接影响项目保障因素;(2)针对利益相关关系和项目保障两大因素的影响,提出综合关系治理和项目环境保障协同治理的解决方案,构建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影响机理图;(3)基于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影响机理,提出了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合作共赢理念、建立科学预警机制和冲突变动以及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等措施。 〔关键词〕 服务型制造 项目治理 扎根理论 多案例分析 影响机理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6.05.001〔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服务型制造项目网络治理的影响机理及机制设计研究”(项目编号:71263040);江苏省社科基金“江 苏制造业服务化的模式转型及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3EYB013)。  作者简介:彭本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与创新管理,项目治 理、物流管理等。周倩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谷晓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信息化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为了转变产业生产方式,制造业与服务业开始了深度融合即服务型制造。服务型制造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大创新,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助于我国制造业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型升级。而事实上,我国的服务型制造发展并不完善,经常有许多服务型制造项目出现重大事故和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其项目在治理各个阶段,没有充分掌握影响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从而导致资源无法有效协调和利用。近年来,服务型制造项目外部的影响因素不断增多,同时各个利益相关方对项目的影响能力也在增强,基于项目治理层面的研究迫在眉睫。在建立服务型制造项目各利益相关方之间治理角色关系的过程中,有效识别项目治理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对提高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 水平,促进制造业成功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1 文献综述 对服务型制造的研究源于美国,21世纪初期达到巅峰。M畅J畅Healey和B畅W畅LIbery(1990)[1] 对服务业的类型进行了划分。Szalavetz(2003)[2]从两个不同的层次阐述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含义。不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是经济落后的国家,他们都开始意识到服务型制造业对其经济的重要。国内学者对服务型制造也有大量研究,但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方向分散等原因,至目前仍未形成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体系。刘炳春(2011)指出服务型制造网络是服务与制造融合的复杂系统,它是由生产性服务、服务性生产和顾客等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 [3] 。孙林岩 (2012)[4]认为服务型制造是通过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进行充分的服务活动和服务增值来促进整个制造业的提升。周国华(2009)[5]将一般服务模式融入传统制造业运行模式中,构建了一种以顾 — 3—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

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2.对理论保持敏感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

扎根理论简介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

扎根理论简介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2.对理论保持敏感

扎根理论研究

扎根理论研究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二、扎根理论研究的步骤 扎根理论研究虽然遵循一般研究步骤,包括选题、文献探讨、撰写研究计划书、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但是也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选题:适合于扎根理论研究的问题是过程类问题,即研究人的行为、相互作用和过程的问题。②文献探讨:扎根理论研究的文献探讨的特点是强调原则上研究前或研究初期不进行文献探讨,当研究到出现理论解释的阶段时在进行探讨。③研究计划:扎根理论研究开始前虽然也有研究计划,但研究并不是自始至终都需要严格按其计划执行,特点是计划可随着研究问题的出现而进行修改,如访谈和观察的问题,入选研究对象的标准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随着研究的进展、出现新问题的重要程度而变化。④收集和整理资料:扎根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其方法和其他质性研究相同。⑤分析资料:扎根理论研究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同时进行,使用持续比较法分析资料是扎根理论的特点。⑥撰写论文。 Strauss和Corbin的扎根理论分析资料的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开放式登录、轴心式登录、选择式登录。登录是资料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三种登陆并不是严格按其步骤分阶段进行,这一点在开放式登陆和轴心式登录中经常看到。 (一)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开放式登陆是从资料中找出编码或类属的过程。即找出资料的异同点, 提炼编码和类属是将资料分解、验证、比较、概念化,然后进行登录的过程。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要牢记自己的最初研究目的,同时留有余地让那些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目标从资料中冒出来。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S trauss ,1987:29)。 1.开放式登录的具体步骤 (1)给资料编码 编码是从资料中提取引起注意的、重复出现的、强烈情感反应的概念,为其命名,贴标签,编上号,此时形成的即为编码。例如“协商”、“监督”、“信息传递”等标签,给这些标签编上号码,这些标签就成了编码。编码是分析资料最初形成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常用调查对象叙述的语言或用研究者使用的一个抽象层次较高的单词或词组来概括某一方面的现象。 (2)将编码归类,形成类属 将意义相同或近似的编码归为同一类别,起名为类属。有的类属 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下位类属。例如,“管理者的工作类型”、“优秀餐饮管理着的条件”等归纳为“餐饮管理者”,这个“餐饮管理者”就是类属。将编码“协商”、“监督”、“注视”归类为评估和维持工作流程而进行的“工作类型”,这个“工作类型”就是下位类属,它是由多个意义相近的编码组成的。

质性研究概论

《质性研究概论》 作者: 文军 / 蒋逸民编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质性研究概论》内容简介:“质性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以了解主观意义、解释人类行为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为宗旨,主张对调查资料的诠释和社会现象的“批判与解构”,强调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的考察与体悟。《质性研究概论》不仅对质性研究的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作了系统的探讨和分析,而且还对一些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和深入浅出的案例说明,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更好地掌握质性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质性研究的涵义 第二节质性研究的特征 第三节质性研究的历史 第四节质性研究的类型 第五节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六节做好质性研究的标准 第七节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比较 第二章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实证主义 第二节解释学 第三节人种学 第四节现象学 第五节建构主义 第六节批判理论 第七节女性主义 第三章质性研究设计 第一节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质性研究课题的选择 第三节质性研究中的抽样 第四节质性资料的性质 第五节质性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技术 第六节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 第七节质性研究设计中的信度与效度

第八节电脑在质性研究中的运用 第九节质性研究成果的发表 第四章个案研究法 第一节个案研究的涵义和特点 第二节个案研究技术 第三节个案研究的资料来源 第四节个案选择的标准及其成果推广第五节个案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第六节个案研究中的常见错误 第七节个案研究法的应用 第五章参与观察研究法 第一节参与观察的含义与特点 第二节参与观察的类型与适用情形第三节参与观察的实施 第四节对参与观察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第五节参与观察研究法的应用 第六章访谈研究法 第一节访谈的涵义与类型 第二节访谈准备 第三节访谈技巧 第四节访谈记录 第五节焦点团体访谈 第六节访谈研究法的应用 第七章历史研究法 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价值 第二节历史研究的步骤 第三节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 第四节历史资料的评估和诠释 第五节历史研究法的应用 第八章民族志研究方法 第一节民族志研究的渊源和发展 第二节科学民族志时代 第三节田野工作 第四节作为民族志的深描 第五节民族志研究法的应用 第九章扎根理论研究法 第一节扎根理论的渊源 第二节扎根理论的特点 第三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步骤 第四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 第十章内容分析法 第一节内容分析法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内容分析法的涵义与特征 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